湖南省长沙市长望浏宁四县市2025届高三历史4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望浏宁四县市2025届高三历史4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望浏宁四县市2025届高三历史4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望浏宁四县市2025届高三历史4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望浏宁四县市2025届高三历史4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湖南省长沙市长望浏宁四县市2025届高三历史4月联考试题(含解析)时量:150分钟总分:300分第Ι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A.加速了周王室统治的衰落 B.进一步扩大了周代宗法体系C.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 D.说明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确定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甥舅之国”的出现表明统治者同时还注意利用母系血缘关系巩固统治,说明周代宗法体系进一步扩大,故答案为B项;宗法体系有利于巩固统治,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巩固统治的措施,不是强化部落贵族统治,解除C项;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解除D项。2.汉代时,某类官员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A.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B.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C.朝廷重视对地方的限制D.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该类官员“省察”豪强地主、地方官员及其亲族的不法行为,目的是强化对地方的限制,故C正确;A、B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解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王国,解除D项。3.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起先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缘由是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B.家族限制地方权力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为人处世的天理”“扬善惩恶”“规范族人言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起先把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与理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出了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家族势力限制地方权力,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新兴市民阶层,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是理学强化宗族观念的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4.明代中期,白银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但历来国内银矿开采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而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使外国大量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这一现象A.使重农抑商政策起先松动B反映出中国贸易逆差扩大C.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加大了中国经济的风险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有大量白银流入。表面上看,这是对外贸易顺差的表现,但是中国以外来的白银为主建立了银本位制,事实上中国市场上的白银主要依靠外国的输入。一旦外国削减或停止对中国的白银输入,必定造成国内白银的缺乏,从而造成中国经济的损失,加大中国经济的风险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后期仍旧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B选项错误,此时期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外贸易是顺差并非逆差;C选项错误,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其次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武昌起义前后,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统计表据上表,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的变更A.极大地刺激了资产阶级参政热忱 B.说明科举制出现重大变革C.是当局政府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 D.有利于地方军阀限制政局【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武昌起义之后新任督抚中,出身监生、行伍的比例有所提高,同时出现了从新式学生中任命为督抚的,说明清政府相识到要利用新生力气巩固统治,是当局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参政状况,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督抚的任命,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解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军阀势力的变更,解除D项。6.清末闻名实业家周学熙经营的启新洋灰公司,曾向农工商部恳求杜绝国内水泥行业的竞争,以达长期垄断市场之目的。这从侧面说明,当时的民族工业A.生存环境有所改善 B.受到政府政策压制C.缺乏市场竞争实力 D.已经产生垄断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周学熙向农工商部恳求杜绝国内水泥行业的竞争,说明清末的民族工业受到政府的爱护,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故选A,解除B;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民族工业缺乏市场竞争实力,解除C;材料反映启新洋灰公司恳求政策爱护,并非垄断组织,解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向农工商部恳求杜绝国内水泥行业的竞争”,联系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缘由分析解答。7.1944年,作为美军视察组成员的谢伟思在报告中写道“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男女同等,文化运动极为仔细,整个地区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这一报告反映出A.国共发展态势呈现反差B.美国力主消退国共冲突C.美国起先变更对华政策D.敌后抗战起先成为主导【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内容“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男女同等,文化运动极为仔细,整个地区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与重庆另一世界”可知,相比重庆,中共限制区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政治氛围更好些,说明这时期国共发展态势呈现反差,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是美军视察组成员对延安和重庆的实际状况视察后得出的结论,没有体现美国力主消退国共冲突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是美军视察组成员谢伟思的视察结论,没有涉及到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变更问题,故C选项错误;敌后抗战成为主导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事情,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8.1991年,上海市2195家私营企业无一户获准与外国公司合资。上海的银行规定,私营企业一律不贷款,信用社也只能以有价证券做抵押,或要有实力的国营企业担保才能贷款,但数额在3000元上下。这说明当时中国A.市场经济的发展遭遇挫折B.私营企业尚未取得合法地位C.私营企业冲击了国营经济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国安排经济色调依旧深厚,政府对私营企业的管控严格,这说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此时私营企业受到严格的管控,但不能据此得出私营企业尚未取得合法地位,是非法的;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私营企业受到严格的管控,并非是对国营企业造成冲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众多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以及东部的拜占庭帝国争相以“罗马”真身自居。这主要是因为A.各族崇尚罗马帝国的武力 B.与教会争夺罗马城的须要C.万民法促进各族身份认同 D.利用罗马名号扩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有效地梳理了帝国境内的社会冲突,促进了各族人民对罗马帝国的身份认同,故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众多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以及东部的拜占庭帝国才会争相以“罗马”真身自居,C项符合题意。武力的影响范围始终有限,不如法律来的久远,且当时罗马帝国的武力早已不如当年,A项中崇尚一说也无从谈起,解除;西罗马灭亡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与教会的关系是亲密合作的,而非相互夺权,解除B;以“罗马”真身自居,的确存在利用罗马名号扩大影响力的目的,但这并非主要缘由,终归内心的身份认同是利用名号的前提,D项并非最佳选项,解除。10.“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形成了议会下院与国王的分权。议会仅仅夺取了立法权和财政权,行政大权仍旧是国王的“世袭领地”。但国王为了便于推行其政策,不得不从下院势力最大的(即多数党的)议员中选用大臣。这表明当时英国A.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B.《权利法案》遭到破坏C.实现了权力间制衡 D.“议会至上”得以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仍旧驾驭行政大权,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故选A;《权利法案》标记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利受到议会制约,材料现象没有破坏《权利法案》,解除B;材料无法体现国王对议会的制约,解除C;《权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解除D。11.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欧洲”,即消退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逼,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A.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B.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C.违反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D.推动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答案】D【解析】从材料“消退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逼”等信息可以得知,西欧签署《单一欧洲协定》,加快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增加了西欧经济实力及与美国竞争的实力,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主旨并不是设置贸易壁垒,故A项错误。西欧的一体化并没有动摇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与违反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无关,故C项错误。12.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年)的钢琴曲多以景物或诗画为题材,通过富有色调效果的和声而非严谨的曲式结构,渲染出变更多端的气氛和色调。其作品A.反映了理性主义的时代追求B.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潮流C.具有向现代音乐过渡的特点D.具有剧烈的批判现实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德彪西的作品多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着意表现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说明其作品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具有向现代音乐过渡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德彪西被总括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不属于理性主义或浪漫主义,解除A、B项;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没有表现出剧烈的批判现实精神,解除D项。【点睛】现代派艺术不再满意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注意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在德彪西的作品中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奇妙莫测的色调。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干脆影响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一)必做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通过建立“战时共产主义”,将全面斗争的概念应用于国内冲突,政府从农夫手中获得粮食,确立定额安排制度,使银行和工业国有化,并要求每一个人都出去工作。到1921年春天,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赢得了内战,但很多农场变成了废墟,食物供应几乎耗尽。3月,俄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到1926年,工业生产已经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同时农夫生产了差不多和战前同样数量的谷物,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巩固。——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著《西方社会史》材料二柯立芝(1923年8月至1929年3月在任美国总统)说:“由于贫困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当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救济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当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在危机期间,胡佛总统拒绝救济失业者,他认为用政府拔款救济失业者不仅危害了美国人民生活中极其珍贵的品质,而且打击了自治的基础。为了扭转形势,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选择了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结束美国人最为珍视的自由竞争,为此很多新政法令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但到1930年头末,罗斯福还是使总统职位成为了联邦政府的权威中心,国会再不能像新政以前那样独立行使自身权力,且各州政府明显听从联邦政府。——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和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材料三安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安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安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歼灭剥削,消退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有。——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变更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的异同,并分析其国家治理调整的共同缘由。(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材料三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意义。【答案】(1)同:都采纳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相结合的政策;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国家治理精神或都突破了原有的观念的束缚。异:苏俄由全面严格限制到实行部分经济自由(国有经济为主、自由经济为辅),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国家治理方式;美国由自由放任到实行部分国家干预(自由经济为主、国家干预为辅),冲击了原有国家治理体制,行政权扩张。共同缘由:都面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单一的国家治理手段都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都借鉴了国外经济发展阅历。(2)意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标记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和形成);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推动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制度;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实力。【解析】【详解】(1)同,依据材料“政府从农夫手中获得粮食,确立定额安排制度,使银行和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选择了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苏俄时期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国家驾驭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变更以往自由放任的政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因此都采纳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相结合的政策;制定经济政策都从国情动身,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方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国家治理精神,并且两国肯定程度上都突破了原有的观念的束缚。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苏俄在三年国内斗争时期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严格限制,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形成国有经济为主、自由经济为辅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治理方式;而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前的自由放任政策到罗斯福新政时期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冲击了原有国家治理体制,行政权扩张。共同缘由,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前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而美国实行新政前面临着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也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企图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导致了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美国自由放任政策也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缘由,因此单一的国家治理手段都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面对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和美国都借鉴了国外经济发展阅历,推动经济的复原和发展。(2)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安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分,这一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记着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成熟,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邓小平通过南方谈话解决的姓资姓社的问题,推动人思想的解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等从经济、思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综合国力等方面分析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西方重要经济学出版物一览表——摘编自哈里兰德雷斯等《经济思想史》——材料介绍了西方部分重要经济学书籍的出版状况,其中蕴含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诸多信息。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学问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信息:西方经济理论随时代的变更不断更新。说明:1500年以来,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这一背景下,重商主义理论随之诞生,它主见国家干预经济,实现贸易顺差——积累金银财宝。1765年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其生产力大大提高,要求更广袤的市场,于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随之出现,它主见放弃国家干预,实行自由竞争。20世纪30年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重创资本主义国家,原有自由主义理论失灵,凯恩斯主义出现,他主见通过国家干预,促进就业,推动有效需求的形成,以复原经济的生产,缓解危机。综上,西欧各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促使经济理论的更新,由此可见经济理论的形成深受时代发展潮流的影响。【示例二】信息:20世纪60年头新自由主义(或削减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提出预示着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说明:二战后,西方各国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发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取得良好效果,但政府开支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为经济政策的调整埋下了伏笔。20世纪60年头,弗德里曼针对国家干预过多,提出削减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强调市场调整经济的作用,为西方各国经济政策调整供应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头,美国等国家出现“滞涨”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各国政府调整经济改策,采纳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缓解了危机。因此,弗德里曼意识到凯恩斯主义的缺陷,提出了新的经济理论,为西方各国调整经济政策、复原经济发挥了主动作用。【解析】【详解】表格皆是西方重要经济学出版物,通过出版物主要内容分析可知体现了“经济理论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如1644年是殖民扩张时期,通过对外掠夺实现贸易顺差,故有了托马斯·孟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宝》,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从而有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自由主义等,考生在提取信息时不能脱离“经济理论与时代发展亲密相关”这一主题,且表达清楚。在论证时所选取的论据必需是“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如英国工业革命中,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凭借国强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盛行;在工业革命进行的同时,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但也同时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工人剥削严峻、环境恶化等问题,人们起先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从而出现了《新道德世界书》《资本论》第一卷等经济思想;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资本主义自我调整出现问题,引发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出凯恩斯的《通论》,主见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经济思想。在论证时要史论结合、史料正确、逻辑严密。(二)选做题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在地方监察方面,除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及不定期的巡按御史外,还设有督抚、按察使、道员等专职或兼职监察官员等履行监察职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方监察体系”。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了实质性的“缺位”,缺乏对地方官员实质上的监督。在清朝的地方行政体制中,总督和逕抚管辖一省或数省,成为身兼行政、司法、军事监察权的“无事不包”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拥有弹劫、考察、荐举、罢免官吏之权,事实上驾驭包括监察员在内地方官员的考核。按察使司和驻道监察官员为其属吏,受其限制。——摘编自明晨《反思与借鉴:清代地方监察制度探析》(1)依据材料,归纳清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2)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材料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实质性“缺位”的缘由。【答案】(1)监察机构众多,体系完整;总督和巡抚既有行政权也有监察权,监察权缺乏相应的独立性;服务于皇权,但缺乏对地方官员实质上的监督。(2)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出于爱护自己的本能,督抚“不想监察”;按察司和道员衙门官职卑微,是地方督抚的下级,为了升迁,不得罪上级,不敢监察【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方监察体系’。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了实质性的‘缺位’,缺乏对地方官员实质上的监督”,并结合所学学问从机构与体系、总督和巡抚的权力,缺乏独立性、服务于皇权等方面归纳清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2)缘由,据材料“总督和巡抚管辖一省或数省,成为身兼行政、司法、军事监察权”并结合所学学问从地方行政长官的本能、监察官员不敢监察、封建专制制度等方面指出材料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实质性“缺位”的缘由。16.材料伊朗危机起源于美、英、苏三大国对伊朗石油的争夺。二战期间,为了保障盟国间交通运输的畅通,1941年8月,苏联与英国联合出兵,分区占据伊朗。1942年1月,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规定苏、英两国军队应在斗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同年,美国也派遣后勤供应部队大举进驻伊朗,形成大战时罕见的苏、英、美三大国同在一个盟国驻军的局面。二战结束后,为获得伊朗北部的石油及相关的地缘政治利益,苏联扶植阿塞拜疆地区分别主义政权和拒绝如约按期从伊朗撤军,引起伊朗和美英的剧烈反应,酿成严峻的国际危机,危机高潮时,东西方几乎走到了武装对峙的边缘。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指责苏联违反条约,美国也表示如有必要将动用军事手段。面对这样的形势,苏联才最终退却,苏、伊双方达成了苏军撤离的协议,美国力力在伊朗坐大。——摘编自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起源。》(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伊朗危机发生的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伊朗危机带来的影响。【答案】(1)缘由:伊朗战略地位的重要;大国与伊朗之间困难的关系;四国利益的纠葛;苏联不遵守盟国共同制定的规则。(2)影响:加剧了美苏对立,推动了“冷战”格局的形成;肯定程度上缓和了中亚的惊慌局势;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大国争夺更加激烈。【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为了保障盟国间交通运输的畅通”来看,伊朗战略地位较为重要;依据材料“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苏、英、美三大国同在一个盟国驻军的局面”来看,大国与伊朗之间的困难关系;依据材料“为获得伊朗北部的石油及相关的地缘政治利益,……酿成严峻的国际危机”来看,苏联不遵守盟国共同制定的规则,最终导致伊朗危机的发生。(2)依据材料“东西方几乎走到了武装对峙的边缘”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伊朗危机带来的影响须要从加剧美苏对立、推动“冷战”格局的形成、加强美国在中东的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进喜(1923—1970),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铁人”。1950年,他考入甘肃某钻井队,195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