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屠呦呦_第1页
历史人物屠呦呦_第2页
历史人物屠呦呦_第3页
历史人物屠呦呦_第4页
历史人物屠呦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屠呦呦人物介绍china'sfirstnobelprizewinnerinphysiologyormedicinechina'sfirstnobelprizewinnerinphysiologyormedicine宣讲人:某某某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NOBELPRIZE时间:20XX.XX她,是“青蒿素之母”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今年恰逢青蒿素问世50周年,让我们一起了解屠呦呦的故事,向这位挽救了亿万人生命的科学家致敬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屠呦呦(1930.12-),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7年1月,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到如今完全消除,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而在全球,目前仍有91个国家和地区有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占全球比例的90%,在青蒿素被发现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该病但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已经下降了一半屠呦呦在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也让她与这株小草结下了不解之缘屠呦呦的父亲是一位开堂坐诊的大夫。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屠呦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每当父亲去书房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他旁边,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因识字不多且读得磕磕绊绊,但这里却是她医学梦萌发的温床屠呦呦慢慢地长大,她开始跑下楼来给父亲做帮手,看到四处求医无果的重病患者喝下父亲煎熬的汤药后疼痛逐渐有所缓解,心里不由得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睹了这一真实的事件之后,我越发觉得医生这一职业的伟大。治病救人,带给人新生,这样的善举,很让人感动。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屠呦呦这样写到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挽救亿万人生命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屠呦呦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科学要实事求是。”这是屠呦呦一直以来的坚持。“只有掌握青蒿素的抗疟机理,才能更充分地发挥药效,更合理地应用这种药。”屠呦呦说,“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获奖后激励新一代科研人员2015年,凭借对人类健康的突出贡献,最早分离出青蒿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的疟疾防控专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交上了完美的成绩单,也在与世界其他正在和疟疾抗争的国家分享着成功经验,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我在这个药物上做了一辈子,非常希望它能物尽其用,”屠呦呦说。正是如青蒿一样的屠呦呦,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绿意盎然,将工作岗位上的每一刻都变成黄金时光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直至今天,“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依旧在那座小楼的一间办公室带着项目……也许正是这内心安静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支持着她不停超越自己,去求真务实、艰苦探索、专注事业、勇于创新在八十几岁的高龄,她没有选择“退休”,尽管她的荣誉已经足够名垂青史,而是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屠呦呦人物介绍china'sfirstnobelprizewinnerinphysiologyormedicinechina'sfirstnobelprizewinnerinphysiologyormedicine演示完毕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NOBELPRIZE感谢观看中国近代人物评说讲授者:唐峰第一讲历史人物评说绪论一、人物研究与历史研究1.何谓历史人物2.为何要研究历史人物3.个体、群体与历史发展

1.何谓历史人物已经故去的过往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2.为何要研究历史人物历史是有人性的人的实践。要研究历史就要对创造历史的群体形象进行研究,这样,必然要涉及到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个体形象的研究。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史的。但不一定有人必会有历史,定要在人中有少数人能来创造历史···因此历史虽说是属于人,但重要的只在比较少数人身上。——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事之重要性,常在少数人,不在多数人。中国历史重人,尤重少数人,此乃史学一特色。——钱穆:《中国史学略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伟大活动可以使历史起很大变化。若把几千年来,中外历史上活动力最强的人抽去,历史到底还是这样与否,恐怕生问题了。——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每一时代中须寻出代表的人物,把种种有关的事变都归纳到他身上。一方面看时势及环境如何影响他的行为,一方面看他的行为如何使时势及环境变化。——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3.个体、群体与历史发展马克思:“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恩格斯:“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干某一个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就会需要另一个人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问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普列汉诺夫:“凡是便于英俊人物发挥其才能的社会条件的时候和地方,总会有英俊人物出现的。”

3.个体、群体与历史发展创造历史是人的群体行为,个体无论如何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群体决定历史的总趋势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可加速或者延缓历史的进程,甚或一时可以改变历史个别的面貌。

——个体决定历史的多样性

二、人物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三、怎样评说历史人物1.评说历史人物的两难多元性易变性2.评说历史人物的标准

第一,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第二,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三,气节

3.历史人物评说的原则第一,阶级原则第二,实事求是原则第三,大节原则第四,双赢原则第五,两点原则4.评说历史人物的方法第一,”综合论”第二,“阶段论”第三,“方面论”

第四,“历史条件论”5.评说历史人物应注意事项(1)关于历史人物的个人素质与政治活动(2)关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3)关于伟大的工程与人民灾难(4)关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人物的主观能动性(5)评价历史人物要借鉴当事人的评价6.评说历史人物必须反对的倾向(1)强迫古人变今人。(2)苛求古人。(3)把历史当作政治的附庸。(4)大刮翻案风。(5)“逆推法”。(6)阶级分析简单化。(7)模式化。(8)跟随话第二讲开风气之先的探索者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王韬郭嵩焘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魏源魏源(1794-1856年),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清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人(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官高邮知州。代表作:《海国图志》。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闽侯县)。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1939年主持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力主抗英。1950年病逝。广州期间,编译《四洲志》。林则徐冯桂芬(1809~1874年),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人(今江苏苏州)。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同治初,入李鸿章幕府。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冯桂芬郭嵩焘(1818年—1891年),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湖南湘阴城西人。曾佐曾国藩幕,任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广东巡抚,1875年入总理衙门,旋出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代表作:《养知书屋遗集》、《使西纪程》等郭嵩焘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宾雁里人。受太平天国振动,弃八股,致力经世实学,以曾国藩幕府被保为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州。1888年,任湖南按察使。1889年被改派为出使英、法、意、比大臣。代表作:《庸庵文编》、《筹洋刍议》及《出使四国日记》等。薛福成王韬王韬(1828—1897年),长洲县人(今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初名王利宾,字兰瀛,懒今,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等,外号“长毛状元”。曾游历欧洲、日本,任《华字日报》、《申报》等主笔、编辑,创办《循环日报》。代表作《法国志略》、《普法战纪》、《弢园文录外编》等。马建忠马建忠(1844-1900年),字眉叔。江苏丹徒人(今镇江),太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入耶稣会初学院。后入李鸿章麾下,办理洋务。曾赴法国学习国际法,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代表作《适可斋记言记行》及《文通》。郑观应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县人。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待鹤山人。著有《易言》和《盛世危言》。曾担任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理、上海机器织布局及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总办、开平煤矿局总办、招商局帮办、招商局公学驻校董事、上海商务中学名誉董事等职。开风气之先的探索者群像勾勒古老东方农业文明遭遇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最早经历者。对西方工业文明入侵世情变化最早做出反映者;西方工业文明最早探索者;在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最早提倡者;为洋务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并且部分人士直接参与到洋务运动中,在思想上、实践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一)履历: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闽侯县)。官至一品,历任浙江盐运使、江苏按察使、陕西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湖北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1839年,以钦差大臣身份至广州,后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后戍伊犁,后(1845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1847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11月病逝在广州期间,翻译外人报纸,刊发《华事夷言》与《澳门新闻报》,并编译《四洲志》一、林则徐(二)评说:

1.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2.“民族英雄”。

3.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4.是封建士大夫的优秀典范:勇于担当、坚忍不拔、廉洁奉公、尽忠职守。二、郑观应夏东元.郑观应[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易惠莉.郑观应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夏东元.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8.倪

明.郑

述[J].文史哲,2003,(1).夏东元.郑观应的一身四任——再论郑观应[J].学术月刊,1979,(8).夏东元.郑观应是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思想家[J].江海学刊,1982,(4).(一)郑观应与近代中国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县人。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待鹤山人。著有《易言》和《盛世危言》。曾担任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理、上海机器织布局及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总办、开平煤矿局总办、招商局帮办、招商局公学驻校董事、上海商务中学名誉董事等职。

易惠莉称:“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思想家相比,郑观应的人生经历都不乏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他作为成功的买办商人和政府洋务企业中的商人及官方代表,在中国近代早期商业史、企业史中的地位,与他作为《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的作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从早期买办商人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初期最活跃的人物——‘东西间的桥梁’,商业作为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初期最活跃的生产力部门来看,研究郑观应作为成功的买办商人到政府洋务企业中的商人及官方代表的生平,与研究郑观应作为撰著了《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的思想家的生平,相信能获得同等重要的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知识。”(易惠莉著,匡亚明主编.郑观应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二)郑观应的生活环境大环境:中国近代大事记: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辛酉)政变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二)郑观应的生活环境小环境:

郑观应在一个既面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又固守乡土传统、乡土文化的澳门、香山地方的社区环境中渡过了青少年时代,并完成了早期教育。当地的经商传统使郑观应刚及成年就早早走上买办商人的道路,而当地的文化传统则已潜移默化地深植于他的思想深处,而影响着他后来的思想发展道路。

(三)郑观应的经历1.名落孙山与走上买办2.从买办到民族资本家郑观应在担任买办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及社会关系,在短暂的投资旧式商业后,很快将目光投入近代工业企业,最后甚至专办洋务企业。郑观应投资管理的洋务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3.早期维新思想(1)《救时揭要》成书于1862-1873年内容:反对外国侵略者贩卖“猪仔”的罪恶活动;提倡禁止鸦片;救灾恤贫及用因果报应说劝人行善;保卫商民收回权利和鼓动商民投资近代工商业等。这些时事问题的涉及,反映郑观应早期已开始关心于国家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商人务实精神的体现。(2)《易言》成书于1875年(《救》的续集)中心思想:一、“变”,变革清政府因循守旧的习俗;二、了解远情,学习掌握西方技术战胜其。(“由今之道,变近之俗,宜览往古,法自然,诹远情,师长技,攻其所短,而夺其所恃。”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3)内容:揭露西方罪行,要求华洋人权平等;学习西方,翻译西方先进书籍;采用机器生产;发展近代工商业及商办;君主立宪。4.陷入困境与《盛世危言》的出世成书于1893年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建设现代化国家和解决当日危难的诸多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内容:书中封面题:“首为商战鼓与呼”;政治上提出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指出国弱民穷根源乃在于专制政治;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教育上设立新式培养人才的学校并废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司法上学习西方的宽严有制。最早的《盛世危言》5卷本包括57篇文章,其标题分别如下:《道器》《学校》《西学》《女教》《考试上》《考试下》《藏书》《议院》《日报》《吏治上》《吏治下》《游历》《公法》《通使》《禁烟上》《禁烟下》《传教》《贩奴》《交涉》《书吏》《廉俸》《建都》《教养》《训俗》《狱囚》《医道》《善举》《税则》《国债》《商战》《商务》《铁路》《电报》《邮政上》《邮政下》《银行上》《银行下》《铸银》《开矿》《纺织》《技艺》《赛会》《农功》《垦荒》《旱潦》《治河》《防海上》《防海下》《防边上》《防边中》《防边下》《练兵》《水师》《船政》《民团》《火器》《弭兵》5.再次出山与职场波折轮船招商局帮办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购地局总办参与收回粤汉铁路路权活动广州商务总会协理招商局会办民国以后,郑观应倾主要精力办教育,并兼招商局公学住校董事、主任、上海商务中学名誉董事等职。(四)对郑观应的评述1.身份:买办、民族资本家、封建知识分or维新思想家?夏东元:郑观应既是外国洋行的买办、又是民族资本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并兼任洋务企业的重要职务等四种交叉身份。作为主导面,是民族资本家和改良主义者。(夏东元.郑观应的一身四任——再论郑观应[J].学术月刊,1979,(8).)具有救国救民高尚精神追求的买办、民族资本家、早期维新思想家。2.地位:中国现代化的前驱“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郑观应名副其实地是一位从事近代实业开拓、经营、管理的实业界前驱;在中国启蒙运动发展中,郑观应又名副其实地是一位最先全面触及启蒙思潮各项基本问题的启蒙运动前驱。作为实业家,郑观应的启蒙思想酝酿、成形和发展,便具有自己亲身实践的丰富经验与坚实基础;作为启蒙思想家,郑观应的实业活动便具有明晰的目标与开阔的视野。这二者紧密结合,构成郑观应独树一帜的鲜明个性和明显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历史地位。”(姜义华.郑观应与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发端[A].郑观应诞辰1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澳门,2002)第一,近代企业的给力投资者;第二,近代企业的有效管理者;第一,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最先觉悟者;第二,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开眼看世界者;第三,影响时局的“商战”思想的有力鼓吹者;第四,戊戌变法前后思想界的承前启后者。精明强干的经济头脑;忧国忧民的士子情怀;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远见卓识的政治眼光。第二讲开风气之先的探索者第三讲旧体制下的探路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1811-1872年),湖南长沙人,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1823-1901年),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泉),谥文忠。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字季高,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37-1909年),河北沧州人,字孝达,号香涛,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旧体制下的探路者群像勾勒:古老东方农业文明遭遇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早期经历者;王朝利益的坚定拥护者:面对清王朝的落后挨打与内外交困,即是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力军,又是封建官僚体制内具有远见卓识、向西方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与实践者;同光中兴的缔造者:洋务运动的开创,不仅促进了中国军事现代化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民用工业的开启;囿于身份、经历所限,终未突破体制藩篱,加之内外环境所限,终未实现预想目标。晚清糊裱匠——李鸿章梁启超.李鸿章传[M].李守孔.李鸿章传[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8.孙志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M].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雷禄庆.李鸿章新传[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苑书义.李鸿章传[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1(英)约翰·濮兰德.李鸿章传[M].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张礼恒.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J].安徽史学,1995(4).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增刊).一、李鸿章其人其事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梁启超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夫以甲国人而论乙国事,其必不能得其真相,固无待言,然要之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曰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此有识者所同认也。”李鸿章一生大事简表1823年(道光三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823年(道光三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在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1850年,改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咸丰三年),回家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9年(咸丰九年),入曾国藩幕,襄办营务。1861年(咸丰十一年),奉曾国藩之命组建淮军。李鸿章一生大事简表1823年(道光三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在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1850年(道光三十年),改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咸丰三年),回家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9年(咸丰九年),入曾国藩幕,襄办营务。1861年(咸丰十一年),奉曾国藩之命组建淮军。1862年(同治元年),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1823年(道光三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在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1850年(道光三十年),改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咸丰三年),回家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9年(咸丰九年),入曾国藩幕,襄办营务。1861年(咸丰十一年),奉曾国藩之命组建淮军。1862年(同治元年),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1863年(同治二年),奏准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人才。1865年(同治四年),署理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1866年(同治五年),为钦差大臣,负责镇压捻军。1867年(同治六年),授湖广总督。1870年(同治九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旋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1872年(同治十一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1874年(同治十三年),与日本代表签订《北京专约》。奉召进京见恭亲王,力陈中国修建铁路的重要,亦因阻力太大,未能实行。1875年(光绪元年),因"马嘉理案"与英国代表签订《烟台条约》。奏设开平矿务局,官督商办。受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开始着手组建北洋海军。1879年(光绪五年),架设大沽北塘与天津之间电线。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1880年(光绪六年),奏设电报总局于天津。奏设天津水师学堂。1881年(光绪七年),未经奏报修成开平煤矿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约10公里。1885年(光绪十一年),与法国代表签订《中法新约》。1888年(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1889年(光绪十五年),朝廷正式同意修铁路,但否定李鸿章修津通路主张。1890年(光绪十六年),以日、俄等国窥伺朝鲜、亟需加强东北防务为由,提出修山海关内外关东铁路建议,获朝廷批准。1894年(光绪二十年),关东铁路因经费被挪作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庆典之用停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赴日本谈判,与日本代表签订《马关条约》。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职,投闲散置。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访问俄、德、荷、比、法、英、美诸国。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同情维新变法,暗中回护个别"新党"人士。年底被任命为勘河大臣,履勘山东黄河工程。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署理两广总督。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再任直隶总督及北洋大臣,奉命北上与八国联军谈判议和。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11月病逝(一)总述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梁启超《李鸿章传》对其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时,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曾国藩:拼命做官。袁世凯: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毛泽东:水浅而舟大也。(二)关于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的学界争鸣1.不同时期学界对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的评价演变2.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的现代化角度评述(1)时人梁启超: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洋人之所务者,仅于如彼云云也。(李鸿章[M].海南出版社,1993:37)至其所以失败之故,由于群议之掣肘者半,由于鸿章之自取者亦半。其自取也,由于用人失当者半,由于见识不明者亦半。彼其当大功既立功名鼎盛之时,自视甚高,觉天下事易易耳。又其裨将故吏,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要津,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事偾机,贻误大局,此其一因也。又惟知练兵,而不知有兵之本原,惟知筹饷,而不知有饷之本原,故支支节节,终无所成,此又其一因也。(同上,41页)(2)民国年间

陈恭禄:“李鸿章熟悉外情,明了大事,其任直隶总督二十余年,国内大政往往预闻,深愿中国有所改革。”(陈恭禄.中国近代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240~241)罗尔纲:“乃近代中国首先主张变法图强之先知先觉者也。”(罗尔纲.李鸿章评传[J].文史杂志,1944年3-4期合刊)洋务失败的原因:一是顽固派的阻挠攻击,清流派的掣肘诋毁,李鸿章限于地位,不能尽善其事。二是李鸿章自身对洋务和时局认识的不足。

(李剑农: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职高权重,几有成为清政府第二朝廷的趋势,李虽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视,但又遭受多数士大夫的群起攻击,李鸿章一方面为此时期中的幸运儿,一方面又是此时期之末的最大不幸者;李鸿章受自身所处社会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其保守思想不可能完全洋化,他模仿西法完全以军事为中心,仅得皮毛,未能从政治的根本上有所刷新,也未想到要建设攸关国民生活的经济事业,李鸿章相信中国的旧制度旧精神比外国好,正是他洋务事业最大的阻碍。王孙:李鸿章因为办了这一点洋务,便被顽固的士大夫视为怪物,骂他是洋奴;假使他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整个封建的反动势力会以他为众矢之的,把他压倒。)(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王孙.论李鸿章的失败[J].人物杂志,1948,(11).)(3)建国初李鸿章所创办洋务企业,创建北洋海军,目的并不是要建立坚强的国防力量,不过是要利用它来镇压国内人民,巩固封建统治。(胡滨.李鸿章与太平天国[N].光明日报,1954-05-27;李喜所.李鸿章与洋务运动[J].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1976,(4))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反动买办,其举办洋务非但不能“自强”和“求富”,相反,“自强”“求富”只是个骗局,只能成为“靖内患”的幌子,李鸿章处处与帝国主义勾结,依靠帝国主义,其结果只能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人民越来越穷困。(李喜所.李鸿章与洋务运动[N].夏东元.李鸿章早期的洋务思想[N].文汇报,1962-09-21.)(4)改革开放后李鸿章与当时的顽固派相比较,是开明进步的;李鸿章积极倡导的洋务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他所举办的各项洋务事业在军事上提高了清军的实力,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在经济上一定程度地阻止或限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并符合了近代中国发展民族经济的趋势,在教育上不但培养了洋务人才,而且对近代资产阶级力量的兴起有某种促进作用。(胡滨,李时岳.略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N].文汇报,1980-12-29.)李鸿章的变法思想是在对民族矛盾和中外严重差距的形势清醒认识下产生的;李鸿章举办的洋务企业和编练海军、改革教育等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培养了近代人才;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人物。(陈旭麓.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N].文汇报1988-12-06)2.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的现代化角度评述是中国现代化的领路人,但终止于现代化门槛。(一)办军工、购武器、御外侮,促进国防现代化。(二)办工厂、开矿山,兴实业,促进经济现代化。

(三)派游学,兴学堂,重技艺,促进教育现代化。(四)遗使节、访欧美、促帮交,促进外交现代化。

招商局创立于1872年12月26日,1873年1月17日在上海正式开业,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民族企业百年历程缩影”。招商局现为国家驻港大型企业集团、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总部设于香港。主要经营活动分布于香港、内地、东南亚等地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处黄浦江畔的高雄路2号,其前身是1865年6月3日清朝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她是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一个集军事工业、科技研究和造船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革命活动的播火地,是中国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先驱。李鸿章对自己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清)吴永口述.庚子西狩丛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0(三)关于战争与外交第一,关于甲午战争责任。梁启超: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更多浅陋无识之士亦乃亡国之利器。(见《李鸿章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戚其章、余明侠等:李鸿章应对战争的失败负主要责任。战前沉溺于外国的调停和干涉,对局势判断错误,根本不想进行认真的战争准备,对一些正确的建议也拒绝采纳;战中的避战求和方针直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戚其章.正确评价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N].光明日报,1984-06-13;余明侠.李鸿章应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主要责任[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3))夏冬、竺柏松:李鸿章的罪责固不可免,但不能将主要责任归咎于他。李鸿章不是纯粹的主和派,战争中,在军事上较积极地指挥全面作战;战败后,本着“争回一分,即免一分之害”的精神与日本谈判代表进行艰苦的讨价还价,《马关条约》的签订,清廷负有很大责任;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主角是慈禧,慈禧是破坏甲午备战和主和的罪魁祸首,《马关条约》的签订始终都是她决定权的表现。(夏冬.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与翁同和[J].北方论丛,1984,(1);竺柏松.李鸿章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方“主角”论质疑[J].江汉论坛,1985,(1))第二,关于李鸿章外交思想与实效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周銮书: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政策和四十年的投降卖国活动,在国内是适应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需要的,在国外,则是适应资本主义列强的需要的,它使中国人民蒙受巨大的侮辱和遭受深重的灾难,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周銮书.李鸿章的投降主义思想和卖国罪恶[J].江西师范学院(社科版),1964,(1).)夏东元:李鸿章对中外矛盾冲突所持的基本态度是求和,他虽懂得实力外交的重要性,但无论力主和局还是准备以武力相向,都是以清王朝统治利益为重。(夏东元.为李鸿章走“红运”泼冷水[J].学术月刊,1994,(2);)第二,关于李鸿章外交思想与实效“和戎”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使腐朽的王朝苟延残喘,而他的手段和方法则大大地损害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串起了晚清末年更为屈辱的外交史的后篇。(随新民.略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J].1996,(3))萧一山、王芸生:李鸿章并非卖国,但其误国之罪难逃。

李鸿章“受旧思想之感染,仍不免自信自大,对外交涉,常带傲慢轻侮之色”,而这些弱点受人利用,又多“入外人之彀中而不自知”,且李鸿章“犹存一道义之观念,不知纵横捭阖……欲以君子处朋友之道处国际,几何其不失败乎”(萧一山.清代通史: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826,828)

“鸿章以狮子搏兔之力,不能安顿一朝鲜问题,由今日眼光视之,其外交政策只局于弥缝补苴之牵制政策,而未能利用国际均势,以图自强。鸿章不纳德使列国共保朝鲜之建议,而与伊藤缔结《天津条约》,致种甲午之祸根。”

《中俄密约》铸成大错,其结果是“俄欲既有进无已,德、法等国要求均沾,瓜分势成,外患日烈,卒酿成庚子之祸与日俄战争”(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79:27)第二,关于李鸿章外交思想与实效第二,关于李鸿章外交思想与实效梁启超:失败的外交。

《马关条约》——“无功焉,亦无罪焉。其外交手段,亦复英雄无用武之地。平心论氩则李之误国,在前章所列失机之十二事,而此和议,不过其十二事之结果,无庸置论者也。”《中俄密约》——“中俄密约以前为一局面,中俄密约以后为一局面。盖近年以来列国之所以取中国者,全属新法:一日借租地方也,二日某地不许让与他国也,三日代造铁路也,而其端皆自此密约启之。其第九条借租胶州湾,即后此胶、威、广、旅大之嚆矢也。其第十条旅顺大连不许让与他人,即各国势力范围之滥觞也。而铁路一端,断送祖宗发祥之地,速西伯利亚大路之成,开各国觊觎纷争之渐者,固无论矣。呜呼!牵一发,动全身,合九州,铸大错。吾于此举,不能为李鸿章恕焉矣。”(同前,63、68页)陈旭麓:李鸿章办理外交虽以失败告终,但是包含有爱国思想和民族主义。(同前)崔薇圃:“外须和戎”是李鸿章办理外交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基于他对国内国际局势的清醒认识,目的是为“内须变法”创造外部条件,李鸿章在处理涉外事件中,坚持维护国家民族的立场,方法是在利用中控制洋人,在控制下利用洋人,其思想包含一定的爱国意识。(崔薇圃.论李鸿章的“外须和戎思想”[J].齐鲁学刊,1997,(3))第二,关于李鸿章外交思想与实效李鸿章办理外交有积极的一面,其外交实践要具体分析,他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和错误,更要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中来寻找根源。他们认为,李鸿章主持外交的主导思想和策略是“争取和局”,“以夷制夷”,其外交实践虽然彻底失败了,但他的和局思想是洋务自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他的外交策略是建立在对中外实力进行比较分析基础上的,较之于盲目主战更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他力主“和戎”执行的是一条妥协的外交方针,却也不排斥在条约范围之外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他所签订的中外条约性质不一,不能一概否定,要具体分析;李鸿章的失败首先是中国内政不修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造成的,而后才是他个人的失误,李鸿章是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刘世华.李鸿章外交思想新论[J].安徽史学.1993,(3);刘世华.李鸿章“以夷制夷”新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5);欧阳跃峰.论李鸿章的“和戎”观[J].近代史研究,1995,(3))第二,关于李鸿章外交思想与实效(四)其他李守孔:“李鸿章在清季是不可多得之人才,欲求中国富强之心始终不渝。能忍辱负重,不避劳苦是所长;弥缝偷安,留恋权位是所短。能立功于闭关自守之时代,但无法周旋于列强角逐之国际舞台。其以一词臣典掌兵戎,转战南北,总制北洋,内参枢机,外当交涉要冲,垂三十年,目光之远大,手腕之敏捷,迥非时人所能及。”(李守孔.李鸿章传[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8:381-382)雷禄庆:“李鸿章的长处,第一是眼光敏锐,认识时代最清楚;第二,勇于任事,不避困难;第三,不畏谤言,忍辱负重”,“李鸿章的两个不足,第一是不能与旧势力严正对抗,反而有时与之妥协,第二是任用私人,举措不公”。他认为,“撇开李鸿章的一些小缺点不说,他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是集文事、武功、内政、外交于一身的伟人”。(雷禄庆.李鸿章新传[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956-958)余音李鸿章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诸君莫坐等闲看。第二讲开风气之先的探索者第三讲旧体制下的探路者第四讲维新思想的践行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新民之梦的追寻者——梁启超

张朋园.梁启超与季清革命[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美)勒文林(Levenson,J.R.)著;刘伟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杨天宏.新民之梦梁启超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李喜所.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董方奎.梁启超与立宪政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一、梁启超其人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子、哀时客。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二、梁启超其事1、少年科第2、拜师康有为3、政治活动4、百科全书1895年,公车上书,梁启超参与实际政治活动的起点。与康有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强学会。1896年主笔《时务报》。1897年主讲时务学堂。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怎样看待戊戌变法凡物必有原动力,以起其端。由原动力生反动力,由反动力复生反动力,反反相动,动动不已,面新世界成焉。惟戊戌之原动力,其气魄雄厚,其潮势壮阔,故生反动力最速而最剧,仅百日间跌挫一无所存,而反动力之雄厚壮阔,亦与之相应,其高潮之点极于团匪之祸,神京蹂躏,朝列为空,今者反动之反动力又起矣。自今以往,中国革新之机,如转巨石于危崖,遏之不可遏,必达其目的地而后已。此事理所必至也,然则戊戌之役为败乎为成乎?君子曰:成也。梁启超《南海先生传》1898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1898年创办《清议报》。1899年,被康派往檀香山办理保皇时务。1900年筹划自立军起事。1902年《新民丛报》,与革命党人论战。徘徊于革命与改良之间。1903年,考察美国后,思想再次回归改良。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1915年底,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爱国歌四章》泱泱哉!吾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吾国民。可爱哉!吾国民。芸芸哉!吾种族。黄帝之胄尽神明,濅昌濅炽遍大陆。纵横万里皆兄弟,一脉同胞古相属。君不见,地球万国户口谁最多?四百兆众吾种族。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彬彬哉!吾文明。五千余岁历史古,光焰相续何绳绳。圣作贤述代继起,浸濯沈黑扬光晶。君不见,朅来欧北天骄骤进化,宁容久扃吾文明。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轰轰哉!我英雄。汉唐凿孔县西域,欧亚抟陆地天通。每谈黄祸詟且栗,百年噩梦骇西戎。君不见,博望定远芳踪已千古,时哉后起我英雄。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闻英寇云南俄寇伊犁感愤成作涕泪已消残腊尽,入春所得是惊心。天倾已压将非梦,雅废夷侵不自今。安息葡萄柯叶悴,夜郎蒟酱信音沈。好风不度关山路,奈此中原万里阴。三、一生功过评说冯玉祥联曰:“矢志移山亦艰苦,大才如海更纵横。”王士珍联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公真天下健者;生有自来,死有所归,我为斯世惜之。”蔡元培联曰:“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宁辞五就比阿衡。”蒋梦麟联曰:“海内溯文豪,又弱一个;岭南论哲学,自有千秋。”钱玄同联曰:“文字收功神州革命;生平自许中国新民。”

胡适:“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胡适.藏晖室札记[M].上海亚东图书馆,1939:122)胡绳:“应该承认,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后到1903年是做了富有成效的思想启蒙工作,帮助许多原来只知道四书五经、孔、孟、老、庄的人们(特别是青年)打开了眼界,并且从封建文化的对比中,更看到了自己民族的落后、更强烈地燃烧起救国和革命的热情。”(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7)张朋园:“对近六十年来的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财政、社会、学术,其深远处,几无出其右者。如舍了任公不谈,都将残缺不整。他的一生,真是多彩多姿的。”(张朋园.梁启超与季清革命[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1)终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俱不朽。就立德而言,他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克己省身,讲求恕道,宁愿人负我,不肯我负人,有古君子之遗风。他挚着地追求真理,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为追求真理不惜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宣战,一生大多数时间都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一生多变,但爱国之心不变,报国之志不变,公德私德皆可为人楷模。就立功而言,戊戌变法,其功甚伟;护国之战,躬自入役,更是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就立言而论,在中国近代史上更是罕有能与梁启超匹敌者,一部《饮冰室合集》,洋洋千万余言.在梁启超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中,最有价值最具影响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新民学说。第二讲开风气之先的探索者第三讲旧体制下的探路者第四讲维新思想的践行者第五讲

新旧之间的徘徊者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徐世昌北洋集团群像勾勒名称缘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北洋军人物群像:生于近代掀起向西方学习思潮时期;近代军事变革的代表人物;徘徊于政治体制的新旧之间——创造了北洋军阀时代;大节上持守了爱国情操,然具体利益取舍中多有瑕疵;旧式文人气息浓厚,缺乏治国新理念。时期分化:

1912——1928年袁世凯时期;袁后时期总体评价:功败垂成——袁世凯

一、迷里雾里袁世凯1、你眼中的袁世凯/你了解的袁世凯2、迷雾中的袁世凯

侯宜杰:《袁世凯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袁世凯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袁世凯全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袁世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袁世凯三部曲》,2008陶菊隐:《袁世凯真相》,中华书局,1979/线装书局,2008苏智良等:《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析》,金城出版社,2012马东玉:《从晚清重臣到立宪皇帝真实的袁世凯》,团结出版社,2009.廖一中:《一代枭雄袁世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张研:《原来袁世凯》,重庆出版社,2006金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世凯传》,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第一章不幸生在地主官僚军阀世家

1.1出生在富人家庭,祖上也受过穷

1.2出生在官僚家庭,也是学而优则仕

1.3出生在军人世家,家风不差第二章万般皆轻松,唯有读书累

2.1袁世凯,一个官三代降生了

2.2说袁世凯不喜读书,哪个孩子喜读书?

2.3不就是科举失败吗?怎就成了不学无术?第三章干爹再好,不如自己干得好

3.1投奔干爹吴长庆,才算投对了人

3.2朝鲜,你要向何处去?

3.3雄赳赳气昂昂,泥菩萨它过河去了!第四章枪杆子里面出威权

4.1大清军队:从八旗到绿营,再到各色乡勇

4.2众望所归袁世凯,新兵还得你来练

4.3袁世凯:我练兵,你立正第五章维新理念与人不同,怎么就成了假维新?

5.1康有为来了,快跑

5.2袁世凯腿短,没跑

5.3杯具啊,就这样成了别人牌桌上的赌注第六章当袁世凯遇上义和团

6.1没有维新告密,袁世凯照样要冉冉升起

6.2镇压义和团,袁世凯费力不讨好

6.3八国联军进中国,袁世凯的机会来了第七章北洋新政谁能敌?

7.1继续巩固枪杆子

7.2其他新政建设

7.3做官难,做个名官更难第八章躲进洹上成一统,管它风声雨声子弹声

8.1垂钓洹水,自得其乐

8.2一二三四五,在家数老虎

8.3让子弹飞一会儿第九章老乡,请问共和咋走?

9.1袁总统驾到

9.2内阁走马灯地换

9.3帝制闹剧第十章历史的吊诡

10.1皇帝死了,皇帝梦没死

10.2一个模糊的愿景

10.3共和,你在哪里?张社生在《绝版袁世凯》中称:“袁世凯究竟是怎样的人?历来众说纷纭。袁世凯其实一身的矛盾:生就一副庄稼汉的面孔却有‘国之能人’的肚肠;人不足五尺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军人’;倡言改革,却一妻九妾,相信风水和宿命;一生办国事无数,却留下‘窃国’之名。”张研在《原来袁世凯》中说:“他推崇西方文明,却拥有十房妻妾;他倡导教育改革,却相信儒学在控制民众方面的道德力量;他力行维新立宪,却出卖戊戌维新派;他掌握大总统权柄,却又迷恋皇帝宝座;他签订“二十一条”,却提倡国货,实行“国有主义”;他背叛共和,却推行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教育制度。”“历史顽主”端木赐香说:“袁世凯无疑是近代中国被妖魔化最甚的人物,在许多人眼里简直就是一无可取。”刘杰在《黑白袁世凯》中说:“袁世凯其人,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遇治世则为能臣,遇乱世则为奸雄。生逢中国正值风口浪尖时期,他极有可能成为拨乱反正、一统中华,稳居一朝太祖的人物。对于衰弱已极的中国,他看到了重建权威的必然,却没有’训政’、’专政’的觉悟,把自己的路走绝了。他当了四十三年的英雄,八十三天的窃国大盗,最后被淹没在历史的谩骂声中。”汤伏祥在《袁来如此——袁世凯与晚清三十年》中说:“作为清廷倚重的大臣,袁世凯未能让清王朝起死回生,反而还堂而皇之地亲自取代了它;作为革命党寄予厚望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也并非真想让共和在中华大地扎根,因而就有了独裁与称帝的闹剧。于是乎,神话其能量的想象,与鬼化其行事作为的描述便相伴而生。坊间小说、严肃史籍,乃至教科书都不能免俗。”二、袁世凯生平履历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袁世凯一生大事记1859年9月16日(咸丰九年),生于河南省项城市。1876年(光绪二年)、1879年(光绪五年),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光绪七年),至山东登州,投靠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1884年,朝鲜甲申政变,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1895年,小站练兵。1897年,擢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1898年,戊戌政变后升任工部右侍郎。1899年,代山东巡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1901年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1903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袁任会办大臣,掌握实权。创办各种武备学堂。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与张之洞一起参与废除科举制度。奏请筹款自造京张铁路,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1906年,编刊《立宪钢要》。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成为中枢重臣。同年,在袁倡导下,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于天津成立;举行天津市政选举,这是中国首次地方选举,是中国第一次民主自治选举。1908年,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袁称疾返回河南,等待时机复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1912年,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袁于3月10日于北京就职。1913年,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袁为第一任大总统。同年,袁政府制订了《国会组织法》、《公务员奖惩条例》和《文官考试法》,建立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同年袁断然拒绝承认英国企图分裂西藏的麦克马洪线,维护了西藏的领土主权。1914年,下令解散国会,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出《袁氏记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改革厘金制度,积极发展民族工业,整理和健全财政税收制度,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同年成立了审判官吏贪污罪行的特别法院——平政院。1915年,公布《颁定教育要旨》,大力发展教育。接受了“二十一条”中部分条款。12月,袁宣布恢复中国的君主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同年,中、俄、蒙签订《恰克图协约》,外蒙古分裂势力于6月9日取消独立,俄国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1916年,公布《传染病预防条例》。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病逝。(二)袁世凯一生几个关键点1、不学无术?官三代or名将之后;“纨绔”or有志青年(二)袁世凯一生几个关键点1、不学无术?2、非传统入仕3、告密疑云正方:观点:谭嗣同于八月初三日夜访法华寺,会见袁世凯,游说袁世凯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对慈禧太后则或囚或杀。而袁世凯一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得光绪帝封他为侍郎,另一面看到慈禧的势力根深蒂固,决定投靠旧党。向旧党告密。持有人:康、粱、范文澜、郭若沫、孔祥吉等细节:1、八月初五日向皇帝请训,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当夜,荣禄赶回北京告密;2、向奕劻告密;3、徐世昌八月初四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电报慈禧。理由:政变后,升任工部右侍郎。反方:观点:袁世凯没有告密。持有人:丁文江、房德邻、戴逸等。理由:1、北京到天津没有夜班车;2、袁世凯没有觐见慈禧的资格;3、袁世凯与奕劻关系一般;4、第一时间被抓者为康有为而非谭嗣同;5、说荣禄通过电报向慈禧通报袁世凯告密事,则绝无可能,因为慈禧那里没有专用电话,往来电报需经“京局”。6、假如袁世凯通过徐世昌告密的话,慈禧在收到荣禄的急电后,决不会等到两天后的21日才动手。关于袁世凯是否告密的学界分歧:思考与讨论:袁世凯是否假维新袁世凯甲午《条陈》内容:“查五洲万国政治法度,率皆随时变革,与日俱新。我中国地大物博,足资富强,乃独蹈常习故,因循泄沓,不克自振,揆时度势,终难自存。日本变法,雄称东亚,缅、越守旧,渐就澌灭,近事之效,彰彰甚明。第于积重难返之秋,欲行改弦更张之事,疑信参半,殆不啻筑室而谋之道旁也。且上自庙堂,下逮各行省,欲于崇朝之间,尽革其深锢隐微之弊,亦知其难也。然中国目今情势,舍自强不足以图存,舍变法不足以自强,一国变可保一国,一省变可保一省。纵不能合朝野上下,一一舍其旧而新是图,而切要易行之端,要当及时而力求振作,似宜先遴饬二三忠诚明练督抚,姑参仿西法,试行变革,于用人、理财、练兵三大端,责其所为,不以文例相绳,不为浮言所动,期以年限,专其责成,俟有成规,再迅饬各省循法推广。今之疆臣每曰用人为朝廷之责,理财为户部之责,练兵为将领之责,几若置身事外。抑知近年来政治事权多归疆臣,如疆臣不肯留心人才,秉公保荐,朝廷何得而用之?疆臣不肯清查税课,开源除弊,户部何得而理之?疆臣不肯筹饷造械,严刷陋习,将领何得而练之?该疆臣等身膺重寄,遇事诿卸,而事权又悉属其手,虽有良法美意,奉旨饬行,往往为其所持,无论庙堂如何优勤,如何筹划,而卒归于无济。倘能严饬各疆臣,破其锢蔽之习,认真变法,实事求是,不出十年,可冀自强,五洲各国,孰敢蔑视。”

——《袁世凯上翁同龢说帖》,见孔祥吉:《袁世凯上翁同龢说帖述论》,《历史研究》,1995,(03)在具体措施上,袁世凯提出了一些想法:(1)设立馆院。设想它是一种既像学校又像议事组织一类的机构,聘请一些精通各种学问的西洋人、旅外华人,听取或采择他们的学问和主张。(2)改革八股考试,讲求实学,新开特科,广取深通洋务之士。(3)开办学堂,培养理财、建造诸方面的新式人才。(4)注重外交,慎选驻外使节。“必须能胜其任,素知彼国情形者,始可派以前往”。慎择干员,办理边疆各地交涉事宜。(5)裁汰冗员,精简吏治。在经济方面,袁世凯提出的振兴主张为:(1)学习西方现代经济,铸银钱、设银行、造纸币。(2)繁兴商业,设立商会。(3)广集商股、举借外债修筑铁路,实行官督商办。注重发展铁路沿线的商务和矿务。(4)开发矿藏,鼓励商办,保护矿主。(5)鼓励、扶助开设工厂。资力不足者,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予贷款,以资扶持。(6)发展邮政。(7)以海关管理方法清理厘卡。

——谁说袁世凯假维新?

(二)袁世凯一生几个关键点1、不学无术?2、非传统入仕3、告密疑云4、新政中坚增练新军、创办巡警、整顿吏治、改革教育、振兴实业、提倡立宪(二)袁世凯一生几个关键点1、不学无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