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誉减值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3000字】_第1页
【企业商誉减值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3000字】_第2页
【企业商誉减值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3000字】_第3页
【企业商誉减值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3000字】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商誉减值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商誉的本质研究有关于商誉的最早记载出现16世纪,在英国人的遗嘱中就有将资产的商誉全部给他人的记载,19世纪后,商誉成为人们在会计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人们对于商誉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观点。利克(1914)提出商誉是企业未来差额收益的折现值。坎宁(1929)提出了企业并购支付的合并成本与被并购方可辨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该作为一个总计账户,这与利克的观点不同。纳尔逊(1953)也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商誉是市场对企业的良好反应,它源于企业内部的股东、员工以及外部市场对企业的信任。后来亨德里克森将其总结为“三元理论”,提出了超额盈利价值论、总计价账户论、好感价值论。我国会计学家杨汝梅(1962)提出,商誉是能够对企业的超额收益产生影响的因素总和,他认为,企业的股东、员工、以及外部市场对企业的信任形成了商誉。阎德玉(1997)认为商誉本质是能够获取超额盈利的能力,符合资产的定义。邓小洋(2001)提出,商誉是由公司经营的多面组合。董必荣(2008)将把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额外收入的商誉认定为核心能力。余玉苗、张婷(2008)认为,商誉是一种资源,它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并维持竞争力。于长春(2010)表示,企业外来收益现值与正常报酬之间的差额就是商誉。2商誉的初始确认关于商誉的初始确认,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国外学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商誉的确认方式取决于商誉的构成原因;另一部分学者表示商誉应该用企业未来超额盈利的现值表示;除此之外的其他学者则认为企业应该采用间接计量的方式对商誉进行初始确认。而在我国,分歧主要在于自创商誉的是否确认以及怎样确认方面。杨莲(1997)认为企业通过研究开发等方式形成的商誉即为自创商誉,不应该将其确认,因为商誉是在不断变化的,单独确认某一时刻的商誉没有什么意义,而且评估方式太过主观,可靠性低。裘宗舜(2008)也同意这个观点,不能对自创商誉进行后续的计量所以不应该确认商誉。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应该确认自创商誉。时慧认为自创商誉确实为企业带来了利益,影响了财务报表,应该予以披露,因此,应该确认自创商誉。王志亮(2011)也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商誉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需要重视它。邓小洋(2003)认为自创商誉满足资产的确认条件,是一种资源,因该要确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进行摊销,要及时进行减值测试。2001年发布的旧准则规定将商誉划分为无形资产,它的确认条件也就是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经济利益未来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葛家澍在之前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中指出商誉属于无形资产,它的性质与资产的性质相同。而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对商誉重新划分,商誉不再属于无形资产,其单独列示在财务报表中。钱朝宏(2001)早就建议区分商誉与无形资产,他认为商誉商誉的计量基础——未来现金流的限制不具有可靠性且商誉在持续的变化,不具有可控性,同时商誉的会计处理跟无形资产相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方式。3商誉的后续计量国外自19世纪末开始中式商誉,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商誉体系,有关于商誉的会计处理也日趋完善;而国内的商誉研究比较晚,直至2002年,我国关于商誉问题的研究仍是以纯粹的理论为主,关于商誉的后续计量仍没有太大进展。2006年新会计准则发布,商誉每年进行减值测试,不再使用摊销法,大部分学者支持,认为每年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可以提高商誉的准确性、保证真实性,还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也有一些学者持反对态度,主要是因为减值测试的结果容易受企业操控,而且过程繁琐,成本也高。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可以把减值测试与系统摊销结合起来,集二者之长。王静(2015)认为后续计量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商誉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黄国良、吕媛(2007)认为新准则将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区分对待,这样做不太合理,因为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并且,他们认为公司业绩将会由于商誉的减值测试,以及后续的金额确认和留存收益的调整而降低。李晓玉、张琴(2007)提出:由于商誉不是普通资产,它的损耗一般不是直线型,同时对商誉按照期限摊销,没有满足会计信息客观性的需要,所以合并商誉的摊销不具有合理性。除此之外,商誉的价值一直在波动变化,所以需要进行商誉的减值测试,并且减值不得转回。陆正华(2010)提出商誉减值测试的结果容易受企业操控,存在企业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黄世忠(2012)认为虽然会计准则规定了商誉要进行减值测试,但是具体的操作程序、操作标准还没有定论,所以企业管理层通常会借助商誉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比如延期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单祥(2013)提出,企业的业绩承诺完成与否将直接与是否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挂钩,若果企业在承诺期内没有完成业绩目标,就说明商誉发生了减值迹象,需要计提减值准备,那么当期的利润一定会受此影响,如果企业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准备,很可能导致当年企业发生亏损。郑海英(2014)提出,企业完成并购后,较高的商誉在短期会提高企业当期的利润,但是,从长远来看,高昂的合并成本对企业的发展有消极影响。杨曾,傅代国,傅超(2015)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多发的高溢价并购,是因为受到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高溢价并购都收到了周围其他公司的影响。王秀丽(2015)分析了影响商誉减值的原因,研究认为,商誉减值受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与管理层的变更无关。张新民(2018)通过研究得出,上市公司能够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抑制高溢价并购和大幅的商誉减值,所以,完善内部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誉问题的解决。苏新龙(2019)认为,按照目前会计准则规定的处理方法,无法得出一个真正准确的商誉价值,对此他提出可以采用按期冲销业绩、及时进行系统摊销、定期进行减值测试三者综合的方式进行商誉的后续计量。许罡(2020)指出企业及时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提高未来的发展预期,提高商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参考文献叶欣宇,蒋峥高业绩承诺下企业合并商誉减值研究——以传媒行业上市公为例[J].会计之友,2021(10):124-128王赟智.高溢价并购背景下的商誉减值会计处理[J].财会研究,2021(04):53-56刘海生,倪鑫.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成因及防范研究——以宝鼎科技为例[J].会计之友,2021(08):58-63赵畅.银禧科技并购案商誉减值及影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21石凤霞.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0王杏芬,胡艳梅.连续并购商誉减值风险研究——以天神娱乐为例[J].财会通讯,2019(35):43-48.焦艺,钟婷.轻资产公司并购的商誉减值风险及对策——以天神娱乐为例[J].北方经贸,2019(10):73-75.张新民.关于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若干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01-08傅宏宇,崔婧等.合并商誉计量的理论冲突与经济后果[J].财会月刊,2019(03):62-72.李艳琴,吴海燕.“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企业并购的经济后果分析——以百视通并购东方明珠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11):68—72.[11]徐顽强,王剑平,王文彬.中国传媒产业的融合实践及趋势[J].中国出版,2018(13):30—33.[12]孟荣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商誉减值风险探析[J].会计之友,2017(02):86-89.[13]曲晓辉,卢煜,张瑞丽.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03):122—132.[14]罗芳.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商誉减值风险分析与应对[J].财会研究,2016.现代商业,161-162.[15]吴虹雁,顾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