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8一、单项选择题1.
某教师在八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成长的岁月”展开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______。A.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B.杰罗姆·大卫(江南博哥)·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C.杨沫《青春之歌》D.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正确答案:A[考点]文学综合
[解析]A项,《春风沉醉的晚上》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小说,塑造的是一位具有阶级反抗意识的下层女工形象。不适合作为“成长的岁月”这一主题的选文。B项,《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符合“成长的岁月”这一主题。C项,《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学生爱国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符合“成长的岁月”这一主题。D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再次被主人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两个人历经种种奇遇,符合“成长的岁月”这一主题。故本题选A。
2.
教师讲解文言文时,要求学生梳理“状语后置”句式,下列语句不符合要求的是______。A.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C.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正确答案:D[考点]阅读
[解析]A项,意思是:这个器皿的形状类似于饮酒的容器——樽,在这个器皿上又用小篆所写的字和山龟鸟兽的图纹来装饰。“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正确语序应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属于状语后置句。B项,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申之以孝悌之义”正确语序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属于状语后置句。C项,意思是:娴静的姑娘真可爱,在城角楼上等待我。“俟我于城隅”正确语序应为“于城隅俟我”,属于状语后置句。D项,意思是: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能不易其志”为修饰“缙绅”的定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正常语序应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属于定语后置句,而非状语后置句。故本题选D。
3.
阅读《琵琶行》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首先是读得不够。诗歌值得反复朗读,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开头可以让学生先伴随着音乐读一遍课文,形成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再让学生读一读,感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让学生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最后让学生读一读全诗,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其次,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教师自己讲解的内容过多,没有让学生动起来。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学习第四自然段时问一下学生有什么疑惑。关注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教学方法B.朗读需要有层次,对内容的理解须由浅入深C.诗歌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读D.课堂需要互动,而互动的方式就是提问正确答案:D[解析]D项,“互动的方式就是提问”说法错误。提问只是课堂互动的方法之一,其他互动方式如情境设置、分组讨论、指导阅读等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此项分析错误。故本题选D。
4.
讲授《芣苢》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描绘故事的方式把握诗歌大意,先提出两个铺垫性的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让他们把整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叙述出来,并要求他们尽量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下列对该教师做法的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这一环节旨在将诗歌内容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B.这一环节突出了诗歌的故事性,符合诗歌艺术特色C.将诗歌改写成故事,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写作手法D.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正确答案:C[考点]教学设计技能
[解析]A项,分析正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描绘诗歌画面,进而改编故事,使诗歌内容变得鲜活生动。B项,分析正确。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妇女采摘苯苣的劳动过程,呈现出鲜活灵动的劳动画面,因此这一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艺术特点的认识。C项,分析错误。将诗歌改编故事,目的是沟通读与写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诗歌内容,并没有涉及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学习。D项,分析正确。学生在此环节中,可以调动想象描绘画面,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叙述故事,可以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故本题选C。
5.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狄更斯的《双城记》后,准备向学生推荐一部现实主义经典小说。下列作品最适合的是______。A.大仲马《基度山伯爵》B.乔伊斯《尤利西斯》C.哈代《远离尘嚣》D.莫里哀《伪君子》正确答案:C[考点]外国文学
[解析]A项,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讲述了19世纪一位名叫爱德蒙·唐泰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后的悲惨遭遇以及日后以基度山伯爵身份成功复仇的故事,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和很强的艺术魅力。该作品属于浪漫主义小说,不符合题干“经典现实主义小说”的要求。B项,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该作品属于意识流小说,不符合题干“经典现实主义小说”的要求。C项,哈代的《远离尘嚣》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故事发生在静谧的英国乡村田野上,农场里。当时,人们收获靠手工,车靠马拉,他们的生活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起伏。表达了哈代想远离工业文明的理想,而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的爱恨情仇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实在不是一个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中应该发生的事情。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之下没有人可以真正远离尘嚣。符合题干“经典现实主义小说”的要求。D项,莫里哀的《伪君子》是一部五幕诗体讽刺喜剧。主要讲述了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铛入狱的故事。不符合题干“经典现实主义小说”的要求。故本题选C。
6.
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看法,按照要求答题。
魏书生曾说:“学生对批改作文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的批语的程度。”为此,必须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我认为魏书生的批改方法值得借鉴:一是最基本的部分,包括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有几个,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二是实质性部分,包括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妥帖,看文章结构是否合理,看表达方式是否准确,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这样的批语就像批判地鉴赏一幅“艺术品”,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别人作文的闪光点。
对上述看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相互批改,贯穿一个“赏”字B.作文批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C.学生不容易吸收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短处,学生也不会引以为戒D.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既能欣赏到不同学生的作文,又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正确答案:C[考点]写作教学设计
[解析]C项,“学生不容易吸收别人的长处”“不会引以为戒”的说法过于绝对。通过相互评改作文,学生可以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闪光点,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意识地借鉴学习。对于别人习作中的错误,会警醒自己可能也会出错,这样就会自觉避免,最终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此项分析错误。故本题选C。
7.
讲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列举其他化用典故的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用典”的文学传统,下列不适合的是______。A.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B.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D.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正确答案:D[考点]阅读
[解析]A项,典故为“羊公碑”。诗句大意:晋人羊祜纪念碑尚在,读后令人涕泪涟涟。运用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堕泪碑”的典故。羊公碑,西晋名将羊祜死后,荆襄之人怀其德,在岘山为他建庙立碑,时人每每读此碑,都伤感落泪,号为“堕泪碑”。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比较,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悲伤。符合题干要求。B项,典故为“腐鼠与鹓雏”。诗句大意: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对鹓雏猜忌个没完。作者借用《庄子·秋水》中的寓言故事,表示自己敝屣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符合题干要求。C项,典故为“季鹰”。诗句大意: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作者作此词时,自己的家乡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符合题干要求。D项,此处没有典故。诗句大意: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选D。
8.
阅读《兰亭集序》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同时又是一件书法瑰宝。
师:大家请看插页,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1:我感觉这幅字总体上比较有气势,笔力遒劲。
生2:我喜欢这幅字飘逸洒脱的风格。
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是谁?
生3:王羲之。
师: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惜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据说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流传至今。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这篇文章。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由书法导入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B.书法作品的欣赏削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C.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书法作品的艺术美D.引导学生交流对书法的感受符合语文学习要求正确答案:B[考点]教学实施
[解析]B项,“书法作品的欣赏削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有误,此环节只是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请学生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目的是领略王羲之的书法魅力,从而激发对文本内容的探究兴趣。故本题选B。
9.
某版本教材设置《红楼梦》单元,编排了“学习要求”“作品简介”“阅读指导与策略”“学习任务”等栏目,下列对编写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A.引导学生阅读长篇小说,体验各种类型整本书的阅读B.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建构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法C.引导学生了解长篇小说的情节、思想内容、文化内蕴D.引导学生基于学习任务掌握社会科学调查的研究方法正确答案:D[解析]该教材编排了“学习要求”“作品简介”“阅读指导与策略”“学习任务”等栏目,目的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架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把握各种类型整本书的阅读思路,了解长篇小说的分析解读方法。选项中,A、B、C项均正确,而D项表述不符合《红楼梦》单元的编写意图。故本题选D。
10.
某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后有所启发,下列不正确的是______。A.本任务群属于选择性必修,研习内容应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B.指向核心素养的任务群应强调面面俱到的全景式展现,追求专业深度C.构建真实、富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掌握知识D.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究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厚重的精神内涵正确答案:B[解析]新课程改革下指向核心素养的研习不在追求面面俱到的全景式展现,而是强调以点带面的重要作用,在核心内容上设点,然后深入挖掘,通过“关键少数”的突破和发展带动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在本任务群的研习方面,要把握好度,不能刻意追求专业深度而把它当成大学中文系的鉴赏课,也不能流于表层、蜻蜓点水,应该坚持适度,所以B项说法错误。A、C、D三项均正确。故本题选B。
11.
教学《劝学》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______。A.困困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B.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C.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正确答案:D[考点]阅读
[解析]题干中的“焉”为兼词,相当于“于此”。A项中的“焉”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中的“焉”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可译为:……的样子。C项中的“焉”是代词,代指老师。D项中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件事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于这件事的。故本题选D。
12.
语文教研组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关于语文学科素养的相关内容,下列阐述不正确的是______。A.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B.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C.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D.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正确答案:B[解析]B项,“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表述错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可知,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故本题选B。
13.
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作文写作应该重视写作内容的开放,重视命题形式的开放,向学生情感开放,向社会生活开放,写作修改要开放等。说和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者之间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在写作教学中将“说”和“写”有机结合,使之释放出更大的力量。例如,教师在作文批改环节可创新批改的方式和方法。除了教师评改之外,可动员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同学的文章进行评改。评改结束后,可从中选出较为优秀的文章:让作者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向全体学生展示自己的文章。这种展示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个是可以明显地发现更为细微之处的不足,另一个是让其他学生能够学习、借鉴写得好的同学文章中的妙处。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将“说”和“写”相联系B.写作教学中教师的评改比学生互评的效果更好C.写作教学是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的课堂教学D.高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正确答案:A[考点]写作教学设计
[解析]B项,分析错误。学生写作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评改,但不能仅靠教师的指导。在论文中,该教师还强调了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C项,分析错误。写作的源泉是现实生活,写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容,还应该重视写作内容的开放性。努力贴近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D项,分析错误,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能力,而非挖掘潜能。比如,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等。故本题选A。
14.
教师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确立了教学目标,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______。A.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B.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C.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D.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正确答案:D[考点]教学设计概述
[解析]D项“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表述不当,《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非挑战世俗。故本题选D。
15.
古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以“松”为意象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______。A.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B.劲节苍梢笔底寒,一天风雪与坚顽C.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D.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正确答案:B[考点]阅读
[解析]A项,该句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诗句大意: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松树,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符合题干要求。B项,写的是竹,而不是松。该句出自宋代陈造的《陈总管坐上赠写竹妓二首(其一)》。诗句大意:坚劲的竹节、苍青色的竹梢在笔端流出丝丝的清寒,终日在风雪中洗礼愈发显得坚韧顽强。不符合题干要求。C项,该句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题小松》。诗句大意:桃李盛开的季节,小松虽然寂寞,但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葱。符合题干要求。D项,该句出自唐代李群玉的《书院二小松》。诗句大意:两棵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片稚嫩而翠绿的初生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选B。
二、案例分析题(共40分)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下列2小题。
简单,也需要例外
①有人说:“你简单了,这个世界就简单了。”此话意在说明当一个一个简单的个体能够组成一个世界时,那么这个世界也就简单了;亦或是当个体以简单为追求时,人所看见的世界同样也是简单的。
②值得崇奉的“简单”,并非不学无术、随遇而安之类的漫无目的的生活状态,而是《谈白菜》中作者所刻画的以“淡”为至味,更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歌唱的“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的澄澈宁静的心灵安置所。
③苏轼曾提过人生最后的境界便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一种出于红尘之外的“简单”,但与此同时,你可否推敲过这“绚烂”又有何内涵?是说人生还得做一匹奔腾的快马,还是努力做一个不仅追求简单,同时又能看到“不简单”对于个人、尘世的意义所在的生活主宰者?我想,从先哲的话中能领会到追求“绚烂”也是抵达平淡的枢钮,就是说追求不简单对最后真正意义上享受简单带来的宁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④试着幻想一下,如果人人都生而为求同、求简单存在,世界不仅会变得毫无“异”的美,而且缺乏生机缺乏灵动感,人们便不在强调“独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没有了“竞争”“取胜”这样的想法,世界的发展也就停滞了。
⑤于是乎,我想说,简单固然是一种美,不过它最好的存在方式却是与“杂”并存。这里的“杂”,即追求不简单,可以是人们尝试攀爬爱默生所说的思想阶梯,从而看到出乎其内的外部世界:可以是杨绛与钱钟书意在保持清贫,却仍辛苦耕耘习作的默默付出。他们承担起了从个人到国家的责任感,所以他们选择了简单前的不简单。
⑥简与杂,并非对立,甚至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彼此的产物,从而能相互转化。天下“唯造简单难”,但是意在追求“杂”的心,却可以使日后所达到的简单之境更加深入,比起日日叫喊追求简单却离其日益遥远的人来,追求不简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而“简单”,往往迸发于一个“不简单”的想法,融“简”与“杂”于一身,追求简单中的“不简单”。
⑦简单,需要“杂”的陪衬,方可到达,融会贯通,两番精彩!
问题:1.
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
第③段“枢钮”应为“枢纽”,第④段“不在”应为“不再”。
第⑤段病句:他们承担起了从个人到国家的责任感,所以他们选择了简单前的不简单。
病因:动宾搭配不当。
可改为:他们承担起了从个人到国家的责任,所以他们选择了简单前的不简单。
2.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正确答案:缺点:论据不足,说服力不强。
本篇习作是一篇题为“简单,也需要例外”的议论文,虽然层层推进地深化论证,但全篇空谈道理,且第④段中引入“竞争”话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游离于全文论述的核心内容,并且各个论点缺乏事例材料的论证,论据不足,说服力较弱,无法使读者信服。
修改建议:
将论点、论据与论证有机结合起来,在议论时,选取合适的事例,为论点增加论据,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分析进行论证,完善逻辑,丰富习作内容,增强说服力。
阅读《师说》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2小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韩愈撰写本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原话来回答,可以讨论。
(学生速读课文,1分钟后,相邻同学间开始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生:针砭当时的社会,因为当时的人们都耻于从师学习。
师:嗯,你认为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那么,你觉得韩愈撰写本文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根本的……老师,我再想会儿吧!
师:直接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大家注意,这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一个浅,一个深。
生:这篇文章,是韩愈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这就是直接原因。
师:用课文中的话如何说?
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刚才,你是用朗诵的语调给大家读了这段话。我们换一种角度,现在,你就是唐朝的韩愈老先生,我是某电视台的记者,我来采访你,还是这段话,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表达?
师:(扮电视台记者,手持话筒采访)请问韩老先生,您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送给李蟠啊?
生:(仍用朗诵的语调)“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韩愈会用这样的语气语调说吗?你是韩愈老先生啊,不是中学生。想想,韩愈的身份、年龄、语气、语调……琢磨琢磨。
(学生继续模拟老人的语气语调,用口语叙述的方式陈述该段落)
师:这就对了,这是生活语言。我们表达意义时,要注意依照不同的用途来处理语气语调。
师:还是这段话,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说,又该怎么表述?请依旧注意语气语调。换个同学来表述。
生:(模拟老人的语气语调)老李家的那个小子啊,可是个好小伙子呢!年纪轻轻的,才十七岁,很喜欢秦汉时期的文章,把四书、五经啥的,都学了个遍。更难得的是,他不赶时髦,拜我做老师,跟在我后面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我喜欢这孩子能按古人的规矩办事,就写了这篇文章送给他……
(学生的模仿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师:回到课文的最后一段,现在,如果我们把韩愈写作《师说》的直接原因分解成两个点,那么,这两个点分别是什么?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生:不拘于时,行古道。
师:这里的“古道”是什么?在文章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生:我觉得这里的“古道”,应该是指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师:你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
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这是一处,说的是古人善于从师而问。还有吗?
生:“圣人无常师”,也说的是“古道”。
师:“圣人无常师”,把这个意思做进一步拓展,还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无常师”意味着什么?
生:有很多的老师。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可以补充的?
生:我认为还有课文第一句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另外,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圣人无常师”后面的几个句子,也可以归纳进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是的,“古道”在课文中的内涵还是很丰富的。只是“从师而学”“从师而问”“以能者为师”等等,都不过是常识。韩愈为什么对能够“行古道”的李蟠格外赏识?
生:在韩愈生活的时代,这样的常识已经被世人丢弃了。能够“行古道”的人,已经极其稀少,是时代的另类了。所以韩愈才说李蟠“不拘于时”。
师:说得真好!李蟠“不拘于时”,所以得到了韩愈的赏识;世人“拘于时”,韩愈自然就要对其进行批判。这样的批判,才是他写作本文的根本原因。
问题:3.
请评析教师让学生用不同方式读句子的教学意图。正确答案:教师让学生用不同方式读句子的教学意图:
(1)角色扮演,走进作者,体会情感,把握线索,理顺文本的逻辑关联,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句子,是为了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直接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内心情感。同时,当学生朗读句子忽略了作者的情感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韩愈的身份、年龄、语气、语调等方面进行思考,并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两种不同的语言来读句子,这样不仅可以设身处地直接感受作者的语气语调,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进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
以读促悟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阅读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读句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4.
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正确答案: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韩愈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当学生回答出错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韩愈写作本文的根本原因,以此让学生明确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有区别的。在体会直接原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读句子,以体会作者当时的语气语调和内心情感,理清文章逻辑关联;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直接原因分解成“不拘于时”“行古道”两点来理解,在探究的过程中顺利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设计题(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下列3小题。
课文原文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中的一篇文章,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论语〉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
单元介绍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2)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3)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设计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文言知识是领会文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欣赏作品语言的同时,结合儒家思想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学生也应积累一定的文言阅读经验,为日后学习打下基础,故设定了目标(1)和目标(2)。
(2)教材。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因此引导学生认识诸子散文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非常重要。本文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这篇文章,要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故设立了目标(3)。
(3)学情。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习能力强。但他们往往忽略文章的写作手法,对文本深层内涵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故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是学习的重点。因此制定了以上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考点]文言文教学设计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片段:
(一)复习切入,整体感悟
教师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读促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二)研读课文,感悟思想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勾画出具体的语句并做好批注,畅所欲言说出感受,教师巡视反
馈,指导学生立足文本,说清理由。
第一,理解“三纲”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学的宗旨,即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并表述,其他学生点评或补充。
3.教师反馈并指导学生对“三纲”的理解,借助PPT总结:(1)“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2)“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3)“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4.女生朗读第一段,理解“三纲”的含义。
第二,理解“八目”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八目”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
2.小组结合上下文合作探究,概括“八目”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回答总结:“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3.联系具体实际,学生自由分享“八目”具体落实的事例,教师反馈引导。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文化传媒内容制作合同
- 2024年大型活动保障车辆租赁合同
- 2024年上海房屋装修工程分包合同
- 2024年廉洁承诺函:双方诚信自律协议
- 教育工作者主要先进事迹(5篇)
- 中学生读书演讲稿
- 2024年度质量控制合同:MLB棒球帽正品知识分享
- 2024年工程监测与检测合同
- 2024室内外演唱会舞台安全检测合同
- 2024年国际商贸合同的科学与艺术
- 《初中英语写作》课件
- DB37-T 5202-2021 建筑与市政工程基坑支护绿色技术标准
- 牙科手机的清洗消毒、灭菌及保养课件
- 人音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小蜜蜂》课件
- 打印版医师执业注册健康体检表(新版)
- 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工作计划
-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培训课件
- 国开成本会计第15章综合练习试题及答案
- 2022年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医院产后出血的应急演练脚本
- 基于实验验证并发现以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