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6一、单项选择题1.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中外文学中必须积累的文学常识,学生做了下列课堂笔记,正确的是______。A.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江南博哥)得斯B.中国当代朦胧诗派诗人:舒婷、徐志摩、食指C.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雾》《雨》《电》D.“桐城三祖”:方苞、姚鼐、袁宏道正确答案:A[考点]文学综合
[解析]A项,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埃斯库罗斯,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为《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代表作为《美狄亚》。B项,朦胧诗派,指的是舒婷、芒克、食指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流派。他们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等特征。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其作品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C项,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雾》《雨》《电》是其“爱情三部曲”。D顼,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桐城三祖”是方苞、刘大櫆、姚鼐。袁宏道是明朝文人,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属于“公安派”,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代表作有《满井游记》等。故本题选A。
2.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演讲词这一文体的特征,教师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演讲词进行阅读,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______。A.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B.林庚《说“木叶”》C.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鲁迅《拿来主义》正确答案:C[考点]阅读
[解析]A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不符合“演讲稿”这一文体特征。B项,《说“木叶”》是一篇文艺性评论。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不符合“演讲稿”这一文体特征。C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特殊的演讲词,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发表的讲话,意在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符合“演讲稿”这一文体特征。D项,《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不符合“演讲稿”这一文体特征。故本题选C。
3.
阅读某教师有关“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在进行“缪斯的眼神——现当代诗歌研习”这一专题阅读教学时,我围绕诗歌主题将课内外阅读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对比阅读不同主题不同体裁的诗歌,并通过分析创作背景、写作特点等方面来促使学生掌握诗歌类文章的鉴赏方式。又如,在学习“舞合你我他——现当代戏剧研习”这一专题时,我首先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初步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接下来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编排戏剧,让大家真实参与到语言活动中进行实践练习。再比如,在探究《围城》中作者从社会文化与命运三个层面批判了当时封建社会教育界的腐败时,发现《边城》则从风土民情的“美”与“爱”中,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两者皆具有批判意义,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隐喻描写,可以让读者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逐渐感受到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可以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以专题阅读模式来提高教学的指向性B.教师可为学生构建起真实的学习情境,促使其在任务的驱动下自觉参与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C.学生可以将内容相关联、思想相碰撞、价值相吻合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解读D.在信息化大环境支持下,学生容易被碎片化阅读带偏,应该提倡完整性的阅读,摒弃碎片化阅读正确答案:D[考点]教学设计技能
[解析]A项,正确,由“在进行‘缪斯的眼神——现当代诗歌研习’这一专题的阅读教学时,我围绕诗歌主题将课内外阅读资源进行整合”可知。B项,正确,由“学习‘舞合你我他——现当代戏剧研习’这一专题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编排戏剧,让大家真实参与到语言活动中进行实践练习”可知。C项,正确,从《围城》和《边城》的学习安排中可知。D项,碎片化阅读属于一种低耗时、高效率的群文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学识见闻,“摒弃碎片化阅读”说法太过绝对。故本题选D。
4.
古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积累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______。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正确答案:B[考点]阅读
[解析]A项,词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乱红”代指凌乱的落花。符合题干要求。B项,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比作“沙鸥”,写出了游子的漂泊之感,表现了游子的孤独和凄凉。没有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不符合题干要求。C项,诗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落红”代指落花。符合题干要求。D项,诗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红湿”代指带着雨水的娇美红艳的花朵。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选B。
5.
阅读《赤壁赋》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属于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典”“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年)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
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矾,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巅峰。今天我们要学的《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
生2: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是铺陈排比。
师:说得非常好。“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骄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侧面写照,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由历史事件导入课文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B.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学习“赋”的文体知识C.历史事件的导入为学生赏析《赤壁赋》的思想感情,奠定了知识基础D.教师没有必要讲解“乌台诗案”和“赋”的文体知识,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正确答案:D[考点]教学实施
[解析]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师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解“鸟台诗案”是为本文讲解苏轼的思想感情提供背景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不是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故本题选D。
6.
阅读下面的教研论文,按照要求答题。
现在是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教学中觉得,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导入要为全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服务B.导入必须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C.导入还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授课效果D.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需要新颖别致正确答案:D[考点]教学设计技能
[解析]导入要为全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服务,必须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还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授课效果。符合上述要求的导入都是比较好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但是好的导入不一定要新颖别致。因此,A、B、C三项分析比较恰当,但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且说法片面。故本题选D。
7.
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个学习任务群,教师发现二者的目标和内容“重复中有提高”,下列阐释不正确的是______。A.经典研习要求选读经典作品,专题研讨要求选读经典作品,参阅研究论著B.经典研习要求梳理文言词句与文化常识,专题研讨要求精读不加标点的文言文C.经典研习要求学习经典的表达艺术,专题研讨要求确立文化专题,进行研讨D.经典研习要求写内容提要、阅读感受和评论,专题研讨要求写读书笔记和专题论文正确答案:B[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如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包括:(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并同。(3)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包括:(1)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2)阅读应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3)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注意精选版本。由此可知,A、C、D项均正确,而B项“精读不加标点的文言文”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8.
某教师教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让学生课前查阅与本诗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学生举出的下列历史人物符合要求的是______。A.谢朓B.谢灵运C.郭璞D.陶渊明正确答案:B[考点]古代文学
[解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故本题选B。
9.
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教师提醒学生运用工具书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出来,下列词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摘取(曹操《短歌行》)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去除(《汉书·苏武传》)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婴:绕(李密《陈情表》)D.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偃:伏下(归有光《项脊轩志》)正确答案:B[考点]阅读
[解析]A项,解释正确。本句大意: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B项,解释错误。去:同“弃”,收藏。本句大意:(苏武)挖(地洞里的)野鼠,收集野生果实来吃。C项,解释正确。本句大意: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D项,解释正确。本句大意:我时卧时起,长啸高歌,或者静静地端坐。故本题选B。
10.
阅读《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阅读“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句诗,思考: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的是什么?又为什么揉碎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表看法)
生1:我们这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2: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诗人内心的追求。
生3:夕阳的余光照射在湖面上,波光粼粼。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问题设置随意,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B.以文本理解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C.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了学生品味语言的经验D.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性,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正确答案:C[考点]教学实施
[解析]A项,该教师设置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此项分析错误。B项,学生自由回答,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此项分析错误。C项,该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了学生品味语言的经验。此项分析正确。D项,本文学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而非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此项分析错误。故本题选C。
11.
阅读某教师对自己作文审题指导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为了引导高二学生学会审题,我以某地高考作文题为例来分析。该题指出“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要求学生以“转折”为题写一篇文章。我告诉学生注意三点:一是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二是关注题干由哪些关键词构成,它们有什么含义,是什么关系;三是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从学生的习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文体,也能够从个人经历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思考“转折”的含义。但是,选择材料的视野不够开阔,未能挖掘个人生活中转折事件的深刻内涵;对社会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分析得也比较肤浅。看来,今后需要把审题与选材勾连起来教学,引导学生既学会审题,也学会选择利于表现主题的材料,并且深入教材。
对该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选择的作文题不恰当,课堂教学也比较单调B.学生对“如何审题”存在困惑,所以写不出好作文C.教师认识到教学目标单一,忽略审题与选材的关系D.学生选材视野不够开阔,是因为缺乏辩证思维正确答案:C[解析]在该教学反思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作文选材方面的指导,造成视野不开阔,分析不深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作文审题与选材的关系。C项表述正确,其余三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12.
赏析完李清照的词作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婉约词派的其他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进行同题材延伸阅读,下列作品适合的是______。A.柳永《雨霖铃》B.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正确答案:A[考点]古代文学
[解析]A项,柳永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雨霖铃》上阕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阕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B项,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阕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C项,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古词的代表作之一。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D项,《渔家傲·秋思》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全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途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又矛盾的情绪。故本题选A。
13.
为了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散文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______。A.鲁迅《记念刘和珍君》B.郁达夫《故都的秋》C.孙犁《荷花淀》D.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正确答案:B[考点]阅读
[解析]A项,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叙事性散文。作者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不符合“散文的抒情特征”的要求。B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抒情性散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符合“散文的抒情特征”的要求。C项,孙犁的《荷花淀》是小说。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不符合“散文的抒情特征”的要求。D项,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科普说明文。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的生动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不符合“散文的抒情特征”的要求。故本题选B。
14.
在“古代诗词表现艺术”主题交流中,教师组织学生梳理所学过的诗句,探究古诗词中运用了“侧面描写”手法的词句,下列不适合的是______。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陌上桑》)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正确答案:D[考点]阅读
[解析]A项,以“长烟”之“直”,“落日”之“圆”从侧面烘托大漠万里无风的苍凉感。B项,通过行人的反应,侧面描写出罗敷的美貌。C项,通过听众反应来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D项,这两句的意思是,被遗弃在大海里的明珠,在月亮照射下晶莹发亮,有如鲛人的眼泪;美好的愿望,如蓝田山上的烟云,可望而不可即。抒发了自己的才能不为所用的悲哀。将月、珠、泪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内涵丰富,联想奇丽,是广为传诵的名句。但句中无侧面描写。故本题选D。
15.
教研组围绕“劳动之歌”这一主题,为学生推荐阅读材料,下列作品不适合选用的是______。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B.《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C.《诗经·芣苢》D.《涉江采芙蓉》正确答案:D[考点]阅读
[解析]A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及其重大意义。符合“劳动之歌”这一主题。B项,《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一篇新闻评论。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具体阐述,揭示了工匠精神对个人、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进而倡导全社会践行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符合“劳动之歌”这一主题。C项,《诗经·芣苢》这首诗歌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一边唱着描述自己劳动过程的歌谣,一边采摘车前草的情景,她们的劳作虽然艰辛,但却有一种出自天性、热情开朗的欢乐,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情绪和苦乐相随的精神状态。符合“劳动之歌”这一主题。D项,《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不符合“劳动之歌”这一主题。故本题选D。
二、案例分析题(共40分)阅读《阿房宫赋》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2小题。
师:大家预习后,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默、思考)
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那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
生1:文中意思是气象,今义是环境。
生2:老师,我觉得文中的意思应是天气、气象,间接说明阿房宫很大。
师:那今义呢?
生2:天气、时候吧,我又觉得不太像。
师:的确不太准确,应该是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不同天气现象。就文中的意思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宫大,气候不同;另一种认为: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你们觉得哪种更可取呢?
生3:我认同第二种观点,即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
师:理由是什么?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依据吗?
生4:其实很简单,大家看,这一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覆压三百余里……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极言阿房宫之大,下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极说宫女之多。
师:说得太好了!所以,“气候”是强调不同人的不同感受。……
师:同学们,我对《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请看屏幕: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______矣,其制可谓______矣。
宫中之女可谓______矣,宫中之宝可谓______矣。
其费可谓______矣,其奢可谓______矣。其亡亦可谓______矣!
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谓______矣。
师:这就是我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所剩下的几个句子。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字,你们想好了哪一空就说哪一空,怎么样?
生:老师,我填前三空,第一空是“壮”,第二空是“大”,第三空是“多”,其他空我还没想好。
生:我说最后一空,应该是“哀”。
师:很好,还有四空,谁来说说?
生:第四空我填的是“多”,第五空是“靡”,第六空是“奇”,第七空是“快”。
生:老师,我不赞成他的意见,第二空如果填的是“大”,显然口语化色彩太浓,应该改“宏”更好,第三空和第四空都填“多”显得重复,第三空改为“众”字更好。还有第六空改为“极”字,第七空改为“速”字更好,其余的我赞同。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要求,再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第一组同学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阿房宫其形的雄伟壮丽,规模的庞大;第二组看看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三组找一找“其费可谓靡矣”;最后一个组找“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生阅读,分小组讨论)
师:杜牧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阿房宫赋,而老师只用了百字左右来概写,你们认为哪个写得更好?
生:当然是杜牧写得更好!因为他是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阿房宫的,而老师写得相对单一。
师:说得很好!虽然这是我的原创,(生鼓掌)谢谢你们的鼓励,但文采等远不及原文。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对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这就是“赋”,所谓赋就是《文心雕龙》里所说“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问题:1.
请评析教师以“气候”一词作为教学切入点的教学意图。正确答案:教师以“气候”一词作为教学切入点的教学意图:
(1)首先能够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初步领悟到阿房宫之大。
对于文言文的一般教法,或从重要字词教学入手,或始于内容分析,而材料中教师却另辟蹊径,把“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口。由于“气候”一词的古今异义,更由于“气候”一词突出说明宫殿之大,由此涉及文章的内容、技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教师由“气候”一词引入,使学生对阿房宫之大有了基本、全面的理解,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也为之后深入文本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运用上下文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言知识,充分调动全方位的语文因素。
教师抓住“气候”一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气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天气、气象,而是不同人在宫中的不同感受,进而明白“王子皇孙”指的是宫女。此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古今异义词的文言知识,并举一反三,由“气候”一词的释义而明白“王子皇孙”的含义。
2.
请阐释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品味《阿房宫赋》的。正确答案: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品味《阿房宫赋》的:
(1)补充引导资料,提供学习支架。
这节课中,教师将课文压缩成几句话,并空下一些关键词,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一引导性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课文所写的主要内容,为学生了解《阿房宫赋》的主要内容奠定了基础,为学习新的语文知识点——赋体特征在本课中艺术表现提供了知识背景,降低了文本理解的难度,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确立了一个支点。
(2)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积极主动的文本阅读活动。
学生根据课文填空的过程,就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教师以引导材料作为支架,要求学生结合压缩的语句,分组在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进行更细致深入的鉴赏活动,赏析文本中的表现手法,进而把握到赋体文学“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文体特征。
阅读《锦瑟》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2小题。
师:作者回忆的是自己的“年华”,他的“惘然”之情,你们明白了吗?
生:好像明白了。“此情”表达的是作者对年华已逝的惘然,自己抓不住过去的那些美好,感觉更加的迷茫、凄凉。
师:现在懂这首诗的同学举手,大家相互看看,已经有很多人懂了。现在很多人考证说《锦瑟》……谁来说?
生:据说当时李商隐和一个宫女有过一段很美好的故事,但是他们后来分开了,这首诗是用来怀念这段故事的,但也有人说他是自伤身世。
师:同学们很聪明。有人考证,说“锦瑟”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李商隐很喜欢她,但是两人后来没成,所以这首诗是表达爱情主题的。又有人说这种解释不对,“锦瑟”是一种乐器的名字,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的。说明了什么?
生:这首诗是表达怀念,追悼亡妻的。
师:好的。又有人说,这首诗既不是爱情主题,也不是追悼亡妻,他表达的是自己诗歌创作的特点,说这首诗是李商隐整个六百多首诗的“序”,现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比较好的版本就是这本《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他的一篇序文”这个观点是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又有人说,《锦瑟》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所表达的是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怅然之情。还有人说,这首诗不能用具体的内容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也有政治上不得志的怅然若失,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把它定为某个具体的意思,所以,“一篇《锦瑟》解人难”啊!同学们,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眼神充满期待)
生:我觉得作者创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想到了,然后写成一首诗,这些“可能”都是后人附加的。作者是依托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写成的,所以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情况,才能理解。
生:这个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首诗有作者的意义,而读者在读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读者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理解。
师:同学们开始懂诗了,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涉及我们中国古代诗论非常重要的两种基本观点:“知人论世”和“诗无达诂”。这里有一个读诗的规律问题,老师读了几十年诗,现在才懂了一点点。同学们可以试着用这两种方法解读诗歌。
师: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刚刚有同学说,对于李商隐的生平不太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的作业就是去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题目是——《〈锦瑟〉背后的故事》。
问题:3.
“一篇《锦瑟》解人难”,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个教学难题的。正确答案:该教师的教学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理念,解决了“一篇《锦瑟》解人难”这一难题。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建议,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材料中,该教师并没有直接将《锦瑟》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不同的理解。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展开。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独立阅读进行了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了诗论中“知人论世”“诗无达诂”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锦瑟》的多义性。
(3)案例突出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对诗歌等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案例中,教师的教学突出了此重点。
(4)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案例中,教师通过“知人论世”,深化学生对《锦瑟》内涵的理解。教师在学生理解了《锦瑟》的多义性及“知人论世”的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课后查找李商隐生平的资料并撰写随笔“《锦瑟》背后的故事”,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对《锦瑟》内涵的认识。
4.
请说明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可以起到什么作用。正确答案: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有以下作用:
(1)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起到了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文本解读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
(2)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
(3)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丰富文化积累,促进学生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设计题(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下列3小题。
课文原文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另外三首为《静女》《涉江采芙蓉》《鹊桥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的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设计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知人论世,根据李煜的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把握作品的内涵,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结合本首词的特点,学生也应积累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为日后学习打下基础,故设定了目标(1)和目标(2)。
(2)教材。李煜的这首词,将俘囚生活的幽怨、月夜听风的无眠、物是人非的无奈、愁怀难解的悲凉,以及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怀想,编织在一起,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词人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千古流传,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叹。故设立了目标(3)。
(3)学情。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习能力强。但他们对意象的认知、情感的表达理解还不全面,故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特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是学习的重点。因此制定了以上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考点]诗歌教学设计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教学目标: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教学片段:
(一)朗读切入,整体感悟
教师播放幽怨悲凉的配乐,学生以此为背景大声齐读诗词,以读促悟,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
(二)研读诗词,体会愁情
要求:学生齐读诗词,勾画出具体的语句并做好批注,畅所欲言说感受,教师巡视反馈,指导学生立足文本,说清理由。
第一,品味上阕
1.指名学生朗读词的上阕,引导学生明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体现出的哀愁。
2.学生代表分享预习资料,教师引导反馈,启发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人的情感:词人本是一国君王,过去的时光有笙歌欢笑、锦衣玉食、美酒美人、尊严和自由,如今却被囚禁于异国他乡,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了,词人想到这里发出了哀愁。
3.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春花”“秋月”等意象理解词人的哀愁,教师引导并总结“春花”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可是此时此刻的李煜却被囚禁在异乡,失去了自由,对于一个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的亡国之君来说,看不到希望,因此看到这美好的景色,词人不是惬意反而更忧愁了。“秋月”,月,总是那么敏感而多情,自古以来,多少离家的人,只能借千里明月遥寄相思。此时此刻的李煜也一定在望月兴叹,思念远方的故乡。
4.学生结合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药学综合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高低压电器及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刑法学总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化工学院《UI交互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先进材料进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金属塑性变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水文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考物理总复习《动量和动量守恒》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大学《商务礼仪》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插图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 前列腺增生药物治疗
- 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归纳导图)
- 滴滴补贴方案
- 民宿建筑设计方案
- 干部基本信息审核认定表
- 2023年11月外交学院(中国外交培训学院)2024年度公开招聘24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答案带详解
- 春节行车安全常识普及
- 电机维护保养专题培训课件
- 汽车租赁行业利润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