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3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3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3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3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3一、单项选择题1.

在教学《包身工》时,教师有如下的教学设想,阅读后按照要求答题。

(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宜设计启(江南博哥)发性强的思考例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2)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3)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4)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对上述教学设想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如果能够补充相关的教学资源,会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B.文章的题材较复杂,学生阅读有困难,不适宜采用启发式教学法C.启发诱导教学是当今的教学环境下要倡导的教学方式D.写作教学需要一个整体的教学系统正确答案:B[解析]B项,表述有误。启发式教学法是当下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文章的题材复杂,学生阅读有困难,更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只有学生具备了学习主动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

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______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D.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正确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教师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讲起,继而扩展到“孔孟专题”的特点,这正是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开展专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文化探究的方法,A、B两项表述正确。教师采取重点内容课内讲、次要内容课外学的方式,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C项表述正确。D项,在文中没有体现。

3.

教学舒婷《致橡树》,教师列举了其他现代新诗,引导学生体味新诗的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______A.鲁迅《孤独者》B.郁达夫《沉沦》C.戴望舒《雨巷》D.夏衍《包身工》正确答案:C[解析]A项,鲁迅的《孤独者》是短篇小说。B项,郁达夫的《沉沦》是自传体抒情小说。C项,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现代诗。D项,夏衍的《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

4.

阅读有关《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教学反思,按照要求答题。

本次教学对我来说实现了两个挑战:一是不再单单只看课本,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二是面对学生的陌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主旨大意。从课堂教学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设要求。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熟读诗词,理解柳词用典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以及古诗词中用典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不足:朗读指导还有些薄弱,不够明确、具体,只是要求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没有具体的语句指导。典故与典故之间的关系点拨得还不到位。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这位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既提到了自己上课的优点,同时也反思了自己存在的不足B.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能力,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加强C.高中语文课程应更加注重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D.高中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所以教师不需要对具体的句子进行指导,只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即可正确答案:D[解析]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对于语文教材我们不仅要从大局上进行把握,更要注重语言深层的赏析,不能脱离课本,要注重对关键字词句的把握。

5.

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阅读下列节日名称,按照要求答题。

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腊八节、清明节、七夕节。

(1)请按一年中节日的先后顺序,将上述节日重新排列。

(2)选择其中一个你最喜欢的节日并将其节日民俗写下来。

(3)回忆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节日,描述你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100字左右。

对上述考试题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七夕节”不适合作为高中考试题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B.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C.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这一教学资源D.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有利于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传统节日正确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高中语文考试题,通过考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能够让学生更重视传统节日,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写作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B、C、D三项表述正确。A项,“七夕节”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传统节日,包含了许多人文传说和民间习俗,内容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适合作为考试内容。

6.

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学《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趣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对上述教学随笔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导入语的作用在于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B.有效教学时间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时间C.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D.把握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确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教学随笔的内容可知,该教师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引入新课教学。

7.

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设计了教学流程的几个步骤。下列步骤最重要的是______A.反复诵读,体味其中的感情B.把握诗歌的语言特色,理解作品C.分析重点词句,学习表达技巧D.对课外背景资料进行深入扩展阅读正确答案:A[解析]诗歌首先是感情的产物,其感情的熏陶对于教学来说更加重要,传统教学中的分析语言、把握表达技巧等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8.

虚词的学习是高中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列关于重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使用不正确的是______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B.“夫晋,何厌之有”,“之”的作用是凑足音节,无意义C.“蚓无爪牙之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顷之,持一象笏至”,“之”是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正确答案:B[解析]B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9.

学习《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______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B.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确答案:B[解析]第一项作业是在初读、赏读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但第二项作业则是在内化基础上进行外化、拓展延伸的过程。

10.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举例阐释田园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下列例句适合的是______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确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为羁旅诗。D项,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11.

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教师计划使用一段介绍凤凰古城山水景色和民俗风情的视频资料。对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课后播放视频,学生自由交流,进一步体会边城之美B.分析文本时,结合有关民俗风情的视频,感受作品中人物所展现的人情美C.课前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学习兴趣D.课堂播放完整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充分地体会边城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正确答案:D[解析]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分析、理解课文,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节选有助于深化学生理解与情感体验的视频资料进行教学,而不是让视频资料喧宾夺主地成为课堂“主角”。

12.

教研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研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A.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B.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C.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D.在语文学习中养成有意识地积累的习惯,积累有利于丰富自己运用的字词句篇语文素材、语言运用典型案例等正确答案:B[解析]B项,“阅读论述类文本”表述有误,“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是属于“阅读实用类文本”的内容。

13.

学习《项脊轩志》,因为表达悼亡感情的篇目不是很多,教师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下列适合作为例子的篇目是______A.《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B.《再别康桥》C.《病梅馆记》D.《窦娥冤》正确答案:A[解析]A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北宋词人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思念,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B项,《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所作的一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C项,《病梅馆记》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篇散文,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D项,《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元杂剧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14.

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苏武传》是传记名篇,其主题就是通过阅读,让读者感受苏武高贵的灵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是以“高贵”作为进入人物灵魂的切入点,教学的研究课题也是“与高贵对话”。第一,以“高贵”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高贵”。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高贵其实与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位、民族等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心灵的强大与自身的信念。第二,感受“高贵”。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现“高贵”的事件。第三,解读“高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解读“高贵”的。第四,拓展“高贵”。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高贵”的名言名录。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评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突出了文本人物的形象特点,准确地抓住了文本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B.以文章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围绕人物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C.四个问题,体现了层层深入的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在选材和表现上的艺术手法,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拓展、迁移D.整个阅读教学课堂以“高贵”为中心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阅读中心明确,提高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正确答案:B[解析]阅读这篇教学反思不难发现,这位教师是围绕文章主题——“高贵”组织展开教学的,其选择的切入点也是文章的主题——“高贵”,而非文章的人物。这位教师以文章主题为切入点,使学生围绕主题,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并且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人物心灵世界的震撼,增强审美体验,塑造完美人格。

15.

阅读某教师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结束语,按照要求答题

梁实秋用轻盈的笔法,轶事的形式,尊仰的灵魂,重现了三千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下,那咳珠唾玉、环佩锵鸣的大师,重现了他的欢笑挺拔,他的雷鸣呼啸,他的自负狂狷,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

任公先生一生博学多识,对他的认识和了解,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其中的风华与睿智、多变与执着,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领会。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打开一扇门,获得知识以外的更大收获。

对上述设计意图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习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教学目标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教学目标正确答案:A[解析]课堂结束语是升华课堂感情,让语文课散发光彩的最后契机,是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这段教学结束语,就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独有的功能: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A项正确。B项,教学目标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不能说是在结束语中达成的。C项,说法太笼统,且落脚点错误,结束语虽然总结了文本写作特点、文本内容等,但落脚点是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人生启发上。D项,“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

二、案例分析题(共40分)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下面小题。

案例:

时间在流逝

①高山幽谷中蜷缩的最后一撮雪终于绷不住身子,融化于草丛中,化成了一丝水,汇成了一股泉,流成了一条溪。时间与它结伴而行,也流逝到光阴深处……

②是啊,还有什么能像河水那样连绵不断地诠侍着时间,又有什么能像河水一样在宇宙间“三态”切换得如此自如?不可捉摸的时间,人们无法直接描述,只好借助神奇的河水来形容了。于是就有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③北雁南飞时,我们知道了季节的更替;从青丝到白发,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少年不识愁滋味”,大多因为对时间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混沌状态,等弱冠不再,自然有了衣带日已缓,岁月忽已晚的诲恨。所以有许多憾事与时间有关,如在某个时间段,爱没说出口,他(她)却成了他人所爱;在流逝的时间中,孝未尽,亲人却已不在。

④时间给予每个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可每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有的人说自己的时间太多,多得整把抛撒也无所谓,于是在灯红酒绿里泡着,在纸醉金迷中躺着,在“桌上长城”边坐着,就这样,时间在酒杯中流走了,在奢靡里消逝了,在赌桌边输尽了。这些人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可他们哪里知道,“春去春回来,花谢花会再开”,只是季节的轮回,春已不是昨日春,花已不是先前花了。

⑤智者们明白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宽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长度可以伸展。钱学森,这位科学界泰斗,一生不题字,不参加宴请,不出席鉴定会。他说,我时间不多了,我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是啊,人的差别在于是否珍惜时间,若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也就在生命体里注入了内核。等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人们会说,他的一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⑥想当年辛弃疾报国无门,叹时间流逝,尽管将“栏杆拍遍”,也无人知晓其“登临意”。于是他吟出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诗句。真是英雄泪洒吴钩,岁月不堪回首。

⑦时间在流逝。虽然雪年年有,春年年在,但这些只不过是飞逝的时间列车沿途丢下的旅客而已。因为水是去年的雪,春是昨天的冬。

⑧时间在流逝,我们必须将爱说出口,将孝尽到位,将事做到好……抓住机遇,只争朝夕。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我们可以激起时间长河中的浪花,哪怕只一朵。

问题:1.

请从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修改。正确答案:(1)错别字:第②段中的“诠侍”应改为“诠释”,第③段中的“诲恨”应改为“悔恨”。

(2)病句:第⑤段中的“智者们明白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宽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长度可以伸展”语序颠倒,应改为:“智者们明白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可以伸展”。

2.

请指出该习作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正确答案:优点:联想丰富,语言优美。开篇联想自然,引出光阴的飞逝,之后,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展开纵向联想,迅速联想到“逝者如斯夫”的千古长叹。随后,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时间的荒废,联想到钱学森充实的一生、辛弃疾无奈的悲吟,读者仿佛行走在时间的长廊中,穿越时空、纵横古今,感受着时间的无情与可贵,心灵为之振奋。不难看出,作者紧紧抓住时间飞逝这一中心不放松,展开联想的翅膀,从古至今,贯穿不同领域,有自然的感慨,有名人的长叹,有现实的遗憾。文中,有些比喻句颇有情趣,如“虽然雪年年有,春年年在,但这些只不过是飞逝的时间列车沿途丢下的旅客而已。因为水是去年的雪,春是昨天的冬”,意蕴深远,值得玩味。

阅读《长亭送别》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小题。

案例:

师:很多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唱的形式走进老百姓的心里的,大家听过李煜的《虞美人》吗?

生:听过。

师:岳飞的《满江红》呢,听过吗?

生:当然听过。

师:很好。还有一首我说出来你们肯定听过,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生:苏轼写的。

师:好,这些都是明星唱的。今天我们也为《四煞》谱上曲,大家可以选择其中的几句唱词,用你熟悉的、喜欢的、符合《四煞》意境的曲子去配它。元杂剧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既然我们无法用元朝时的曲子来唱,就来个现代版演唱。

(众生开始谱曲)

师:好了,现在我们先请一个男同学来给我们唱唱他的作品。

(生1起立,酝酿了一会儿感情后,用幽怨的声音开始唱)

师:请问这是什么曲子?

生:这是我自编的。

师:自编的!我觉得非常好,很有创造力,而且编的曲子十分符合《四煞》悲愁的意境。好,给你一个机会,邀请一位女生来演唱一下。

生1:××,请你来给我们唱一下吧。

(女生起立,沉吟良久,全班寂静等候,接着女生用《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曲调开始演唱,全班非常安静。唱完后,掌声响亮)

师:她唱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作词、香港歌星徐小凤演唱过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曲调,我认为这首歌的调子跟《四煞》的无限悲愁的意境也是吻合的。

问题:3.

请分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内容的。正确答案:教师主要是借助音乐进行引导的。离愁别绪本身已经用华丽秀美的语句表达了,理解时如用语言解读语言,一般会因过于理性而显得苍白。教师恰当地运用了音乐和曲词的特点,用直接的音乐演绎抽象的文字中蕴涵的情感,音乐与文字相得益彰,更能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

4.

请评价该教学实录中教师的做法。正确答案:学生是学习的体验者,体验是可以由多方面构成的,音乐也是其中之一。本教学实录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采用歌唱的方式把曲词本身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演绎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的理解。这点在片段中做得比较成功,教师的做法符合教学要求,也符合学生实情。

三、教学设计题(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下面小题。

原文

热爱生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争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三单元第三课《短文三篇》中的第一篇,同单元的选文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认识所读作品的地位和价值。

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需掌握的重点字音、字词、字义;学会画重点句、找关键词、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命的哲学;通过自主讨论,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体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热爱生命,如何把热爱生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认识所读作品的地位和价值。撰写读书笔记,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话题,撰写评论。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鉴别力。

(2)文本分析。《热爱生命》不仅表达了“热爱生命”这一主旨,还告诉我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前者使我们“知”,后者让我们“行”,这是先哲们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晓谕后辈去实践“热爱生命”这一人生命题。

(3)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但是面对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在文意理解方面依旧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概括文意,把握主旨。

2.

选择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命的哲学;通过自主讨论,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片段:

一、导入新课

讲述关于生命的故事——韩红《天亮了》,导人关于生命思考的图片。

在一次事故中,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孩子。结果,孩子得救了,这一对夫妇却失去了生命。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用真情创作了感人至深的《天亮了》。生命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话题,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古往今来每个人对生命的定义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共同倾听思想家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

学生要注意在读的时候画出生字、生词,并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三、精读课文

(老师示范,学生齐读。逐段赏析)

(1)老师读完第一段提出一个疑问,本文的课题是“热爱生命”,而作者一开篇却谈到如何“度日”,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呢?

明确:“生命”和“度日”密不可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天组合而成的。同时,作者从如何度过生命中平凡的每一天这个稀松平常而与我们人人都紧密联系的话题入手,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熟悉亲切之感,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一个珍惜时间的机会,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段中的两处对比,看谁找得快!希望大家用作者的原话来回答,学会找关键词。

哪位同学找到了第一处对比?

明确:第一处,好日子、坏日子的不同的度日方法。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坏日子);一种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好日子)。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作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飞快地‘度’”;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略美好”“停下来细细品尝”。

(3)哪位同学找到了第二处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