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0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0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0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0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0一、单项选择题1.

某教材设有“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以下不可能出自这一模块的文章是______。A.《西风颂》B.《沙之书》C.《带着鲑鱼去旅行》D(江南博哥).《贝多芬白年祭》正确答案:B[解析]B项《沙之书》是阿根廷博尔赫斯的一篇小说。不符合要求,故当选。

2.

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______A.练习系统B.知识系统C.选文系统D.助读系统正确答案:D[解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复杂,“《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是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辅助材料,属于助读系统。

3.

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思想文化的解放·启蒙运动时期作品选读”专题。下列作品不适合选入的是______。A.卢梭《爱弥儿》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

席勒《阴谋与爱情》B.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莫里哀《伪君子》

菲尔丁《汤姆琼斯》C.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莱辛《拉奥孔》

歌德《浮士德》D.但丁《神曲》

薄伽丘《十日谈》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正确答案:D[解析]D项但丁、薄伽丘和莎士比亚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不是启蒙运动时期。

4.

某老师在讲解《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文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小说《水浒传》中的众英雄事迹的了解,作一概括介绍。下列学生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武松大闹野猪林B.卢俊义智杀潘巧云C.宋江怒杀阎婆惜D.杨志智取生辰纲正确答案:C[解析]A项应为鲁智深大闹野猪林。B项应该是石秀智杀潘巧云。D项应为吴用智取生辰纲。

5.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张老师:此课我想用一课时完成。

陈老师:我也是这样设想的。你的教学怎样设计呢?

张老师:我想第一是复习新闻知识,第二是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让学生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第三是与学生共同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李老师:我想重点应落在“现实场景的再现”上。

陈老师:“现实场景的再现”抓得很好,但我觉得还要注意“历史材料的运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使作品增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对上面老师的做法,评价正确的是______。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如果以新闻知识为教学重点,在“立人”上就会显得苍白。张老师设计的“与学生共同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有点虚,这种以新闻知识介绍为主要方式的教学,需要调整和改变。像陈老师这样选择“现实场景的再现”和“历史材料的运用”作为教学的重点,既可以交代和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又能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比较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所以正确答案选C。

6.

某老师在讲解《陈涉世家》一文后,让学生归纳实词“令”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令:动词,可译为“到”)B.令辱之(令:动词,可译为“让”“使”)C.召令徒属(令,动词,可译为“号令”)D.陈守令皆不在(令:名词,指“县令”)正确答案:A[解析]A项“令”是“派遣、命令、指使”的意思,全句翻译为:(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7.

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角度选取重点B.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C.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D.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正确答案:C[解析]据教学常识可首先排除B、D选项;A项表述不符合《拿来主义》的特点,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固然重要,可以作为教学目标,但本文更重要的在其犀利的语言和比喻论证的手法,所以A项不准确;C项表述准确,当选。

8.

在学到毛泽东所填之词《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有学生说为什么不将其中的“鹰击长空”改为“鹰飞长空”呢,对此,教师作了以下几项评价,最能解决学生心中疑问的一项是______。A.善于发现问题,这一点很好,但是将“击”改为“飞”好吗?B.问得好,“击”与“飞”相比,“击”字更能突显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苍穹的强劲有力。C.文学创作讲究选词炼字,想想“击”与“飞”相比,哪个字用在这个地方更贴切?D.伟人的作品怎么可能有错呢?课下再好好想想就明白了。正确答案:B[解析]刚刚从初三过来的学生,在想问题的时候还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一般的反问或提问会让学生找不着自我学习的方向,所以A项和C项的点评效果都不如B项,D项的点评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9.

以下对导入方法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今天我们这堂课主要学习文言通假字的知识”,运用了“明确目标”的方法B.“请同学们上课前,先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运用了“激活生活经验”的方法C.“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录像”,运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D.“在上课前,我们先将上一节课的内容,简单复习一下”,运用了“复习旧知”的方法正确答案:B[解析]很显然“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并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属于“激活生活经验”的导入方法,故选B。

10.

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______。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B.黄花娇小瘦弱,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正确答案:A[解析]此处借黄花衬托人的相思之深,以致因思念而瘦削了玉体,本题最能表达这个意思的只有A项,所以本题的答案为A。

11.

语文课上教师分三个方面为学生们讲解了关于访谈的知识,第一方面他讲解了访谈的性质、访谈的类型、访谈的基本要求。第二方面他讲解了访谈的案头准备,包括熟悉采访对象,分析采访对象,设计访谈提纲,设计问题等。第三方面他详细举例,包括利用多媒体播放著名访谈视频并讲解了访谈的实施。之后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组成4~5人的小组,选定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事件进行一次访谈活动。按照课上讲解,分工做好准备、实施、记录和整理的工作,并提交报告。对他这样的设计意图分析错误的是______。A.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B.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C.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掌握访谈技能D.锻炼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写作能力正确答案:D

12.

教师节期间,有位学生给班主任(语文老师)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如果你是该老师,你将如何处理______。A.向该学生表示感谢,鼓励他好好努力学习B.向该学生表达谢意,同时让其他同学也像这位同学一样试着给其他老师送去祝福C.向这位学生表示感谢,但指出这则贺词的对象不对,让他送给别的老师D.向这位学生表示谢意,以此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习送贺词的知识,鼓励学生为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制作一则贺词正确答案:D[解析]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则贺词的对象是不正确的,其次要注意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四个选项只有D项做到了这两点,满足要求,当选。

13.

阅读下面这段教学实录并回答问题。(一位教师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时,请一位学生评价另一位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你说说他刚才读得怎样?

生:读得声音洪亮,字音准确,但是没有读出作者融情入景,微妙的心境变化。

师:你的评价很到位,那你能不能读一读呢?

生(很肯定地说):我不行!

师(略迟疑):那好,你推荐一位同学读一下。

同学们都很紧张谁会被推荐。之后被推荐的同学起来又读了一遍课文。

结合新课程理念,对这位教师的做法进行的评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这位学生的点评中肯,展示了自己具有一定的理解、评析能力B.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简短,这是一种很好的点评风格C.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稍显呆板,缺乏有效沟通,缺少感情D.由于教师课堂把控能力不强,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正确答案:B[解析]学生的第一次回答是十分精彩的,作为教师应给予高度的表扬,这样会增强学生对于回答好下一问题的自信心;对学生很肯定自己不行的回答,教师没有及时鼓励他试一试,而是略迟疑后直接采取了下下策——让他推荐一位同学读一下。新课程理念第一点内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更应鼓励他敢于朗读、表现自我的能力。

14.

阅读口语交际课“即席发言”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第一环节:游戏——猜猜看:

(大屏幕显示题目材料。)

[A]请同学描述一位同学或者老师,让大家猜猜他(或者她)是谁。

第二环节:生活空间:

(大屏幕显示题目材料)

[B]寒假期间,你在家里看《约翰·克里斯多夫》,正看得津津有味,父亲进来了,不分青红皂白将你训斥了一顿,说你不务正业,不知好好学习。面对此情此景,你将如何应对?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对立的两个小组选出同学代表,进行现场辩论,其他同学予以点评。

第三环节:挑战时刻:

(大屏幕显示挑战题目)

[C](1)一个旅游团,在去景点的路上,车子坏了。天气炎热,车一时又修不好,游客怨声四起,要求赔偿。作为导游,你怎样说才能化解游客的不满呢?

(2)萨达姆被活捉以后,全世界各地反响不一。而萨达姆本人面对审议,拒绝合作,一言不发。如果你是一名记者,获准采访萨达姆,你准备怎样让他开口说话呢?如果他开口了,你又想问什么呢!

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三组抽取一题,分组讨论,讨论时间约3分钟,然后由一名小组代表讲述,其他人可以补充。可以有人质疑,然后由学生、教师点评。

第四环节:现场直播:

(大屏幕显示材料)

[D]宋先生在街边的一家小服装店买了一件夹克,但出门不久,又觉得夹克的样式不大令人满意,于是想用这件夹克换一条牛仔裤。但这家店里的牛仔裤价格比他买的夹克要低一些,售货员又不愿意退款。作为双方当事人,该如何说服对方呢?

同桌一组准备1分钟,然后请两位学生现场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予以点评。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______。A.教师巧设游戏导入课程,利用学生都熟悉的游戏,介绍学生身边的人,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氛围B.将生活中的小事设入课堂教学,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践行了口语交际的生活性C.这一阶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第二阶段相比,问题的挑战性明显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由生活中的小事上升到了工作中,提升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实用性D.从所给材料可以看出,第四阶段的教学内容和第三阶段第一则材料的教学是重复的,如果将其删去,会增加这则教学实例的应用价值正确答案:D[解析]虽然第四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第一则材料看起来很相似,但是整体分析即可发现,两个教学阶段无论是在要求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第四阶段更具有现场感,强调的是两个人的表演,而第三个阶段虽也是说服,但没有现场性,也没有博弈。第四阶段难度更大,材料矛盾更尖锐,放在最后起到了很好的收束效果,如果删去,则教学会缺少完整性。

15.

阅读“语文积累与梳理活动——古诗苑漫步”教学步骤的设计,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分专题收集诗歌,分别搜集以“春”“夏”“秋”“花”“雪”“月”为主题的诗词,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专题,组内每人搜集一首本组所选专题的诗词并做阅读笔记。

[B]第一阶段,总结交流。小组交流讨论,开成组内意见,而后完成对本专题诗词的小结以及本次活动的总结,之后在全班组织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交流专题会。

[C]第二阶段,仿写创作。能力中等的同学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诗歌,写一首本专题的小诗;能力较强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感受,结合对生活的观察,创作一首本专题的小诗。组内交流评价推出几首佳作编成班级诗集。

[D]学生以朗诵比赛的形式交流展示自己欣赏的作品,也可以朗诵自己创作和诗词作品。朗诵他人作品的要求: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词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然后介绍一下这位诗人的风格。朗诵之后再谈谈自己的体会。朗诵自己作品的要求:首先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创作的动机。朗诵后再自评作品的闪光点和不足。听的同学要为勇于展示的同学提出评价意见。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______。A.教师为学生规定几个主题,然后分组,结合了诗歌主题丰富的特点,防止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内容太宽泛,杂乱,难以顺利展开B.教师设计讨论的环节是让学生在扩展诗歌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感性认识C.由于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有限,加之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教师在这一阶段设计让学生创作仿写诗歌是不合理的D.教师设计朗诵环节,并给出了两套朗诵方案,从学情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更能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对学习诗歌的兴趣正确答案:C[解析]教师在C阶段提出了让学生创作仿写的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的设计,它包括了创作和仿写两个选择,是符合教学目标的,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故C项说法错误。

二、教学设计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呜;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课文简介

这篇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三单元,此赋作于仁宗嘉祜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单元导语

“笔落惊风雨”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三单元,本单元通过“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三个板块来展示文学的魅力,彰显民族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1.

请为本文制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并说明制定依据。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①能在基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阐述每一段的基本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②能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所生发的感慨。理解可以不同,但要言之有理。

③了解赋文的基本特色,结合之前所学的课文,明确赋的发展。

④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结合作家作品常识,探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在自然胜景面前产生的人生感怀。

⑤尝试以“物言志”的方式写作,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有自己独特感受的思索。

确立依据:

(1)文本依据

“笔落惊风雨”是高中语文必修4的第三单元,本单元通过“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三个板块来展示文学的魅力,彰显民族精神。

在本版块中,特别注重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并且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同时由于本文是高一阶段所学的第三篇赋文,目前高一语文赋文的教学内容涉及三篇文章,分别是必修三的《阿房宫赋》《赤壁赋》和必修四的《秋声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三篇赋文分别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唐赋和宋赋,学生在学习了《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之后,借助《秋声赋》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赋文的发展和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本文作为高一文言文的最后一课,对学生在“赋”这种文体的学习上具有总结性和概括性的作用。

(2)学情依据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普通班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方法,会利用工具书进行预习,对生字词进行标注。有较为明确的文言字同归纳意识和句子整理意识。这对于本课字词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在高一上学期已经学习过两篇赋文,一篇为唐赋,一篇为宋赋,所以学生对两种不同的赋的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而本文《秋声赋》和《赤壁赋》同属宋赋,而且时间上有先后的承继关系,因此学习过《赤壁赋》再来学习《秋声赋》,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体意识上作更为详细的分析,并可以进一步地对赋文的发展变化有所了解。

在本版块“笔落惊风雨”的前期学习中,我们也一直在引导学生学会不仅要从文本出发来学习体会文章内涵,更要从课文写作背景,作家作品风格等入手去分析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在本文教学中,让学生关注背景知识,结合作家生平去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应该是可以达成的目标。

当然文言文学习毕竟是一个难点。尽管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良好的学习意识,但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仍然处于较浅的层次,不太善于挖掘文本深意,特别是对于文中的哲理、道理等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多加引导。对相关类型文章的归类意识也比较单薄,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分析指导。此外,学生古代文化积累少,典故了解的也少,所以对这类比较讲求韵律、注重辞藻、多用典故、堆砌文化知识的赋文学习更有一种畏难情绪,这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帮助他们理解和激发学习兴趣。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科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与本课相关的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散文部分的学习目标: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对本文的教学意见:积累有关作家、作品常识,掌握“赋”的文体常识。结合背景,探究古代文人面对自然胜景而产生的人生感怀。

《考试说明》中对高中文言文部分的说明:能阅读文言文,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概括、评价。

2.

请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为本文教学提出教学建议。正确答案:基于学习目标的教学建议:

根据现在的教学实际,针对这些制定的学习目标,给出配套的教学建议如下:

①能在文意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归纳阐述每一段的基本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利用《词语手册》、字典等工具书理解字词。教师以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也可以配合课后配套练习、学案等检查本目标的完成情况。

②能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所生发的感慨。理解可以不同,但要言之有理。通过课堂熟读加深印象,以教师提问、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本目标。

③了解赋文的基本特色,结合之前所学的课文,明确赋的发展。教师可以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补充必修三已经学习过的相关文本,如用《赤壁赋》来辅助完成学习。

④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结合作家作品常识,探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在自然胜景面前产生的人生感怀。教师在本环节将提供作者写作背景,作家、作品常识等帮助学生理解,再以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的方式进行探究、交流。

⑤尝试以“体物言志”的方式写作,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有自己独特感受的思索。这个部分教师可以灵活机动地安排,可以在课后以小片段写作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

3.

请根据你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为本篇课文的教学写一则教学简案。正确答案:《秋声赋》教学简案

1.朗读,概括文段大意。

2.结构梳理:(板书)

秋之声:淅沥萧飒,奔腾澎湃。(比喻)

秋之状:色、容、气、意。(铺垫、烘托、对比)

秋之性:肃杀为心、伤戮为责。(联想、想象)

3.文意分析。

4.文学常识介绍: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5.背景介绍:欧阳修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53岁时写成此文。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6.类比鉴赏。

回顾苏轼的《前赤壁赋》相关内容,结合苏轼的背景介绍。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1082年壬戌,苏轼作《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7.尝试创作。尝试以“体物言志”的方式写作,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有独特感受的思索。参考景物:月、雨、风、水等。

三、案例分析题1.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实录片段(课堂延伸拓展部分),完成下题。

案例:

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针对单元特点,决定开展一堂口语交际课。于是布置学生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下面是一段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有趣吗?

生:有。

师:现在大家回想回想,我们所学习的这一单元的内容,是不是觉得很有意义?

生:是。

师:好,那明天我们就,就我们这几天的所学,开展一堂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口语交际课。

(学生听完老师的话,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师:好,接下来我就开始布置明天上课前,大家要做的准备工作了啊。同学们可要记好了。

(学生安静下来,有的拿出纸笔,开始准备)

师:准备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在各种科技类书刊中或者相关网络上查阅、搜索较新科技成果资料;准备自己的小发明、小创作,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收集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

师:同学们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好,那下课。

[问题]你认为老师这样处理下一课课前准备可取吗?为什么?如果让你来讲下一课课前收集资料的这类课,你会怎么处理呢?正确答案:多元化的选择同然重要,但是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做这些准备的目的是什么,这些信息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对科学技术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与转变。但是这些内容的设定并没有将学生的兴趣点与口语交际能力水平作为参考点,而是罗列活动内容的形式。“科学知识”过于空泛,容易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模糊性认识,同时不便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此外,收集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认识,并且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不是交流思想的过程,而是交流信息的过程,也可能对自身问题的认识不深。

建议不必拘泥于我与科学技术的故事、迷上科学的故事等,这样会使得对科学兴趣不强的学生无话可说,可以进一步将视野拓宽,尝试着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科学技术与自己相关的现象,进而能够激发学生体会感受到科学技术与自己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下面各题。

案例: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作文]

活在当下

①居里夫人曾说:“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想要回到过去,重现美好:有些人想要飞向未来。探索未知。可与其每日空想,倒不如活在当下,享受这有趣并且有用的生活。

②活在当下,难免有痛苦与烦恼。尼克·胡哲,著名演说家,他天生失去四肢,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可是,他对这生活充满热爱,他积极地活在当下。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有趣。还有盲人吴光,失明的他从未放弃过生活。他活在当下,坚强地过好每一天,感染着身边的人。他曾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高呼:“假如你有烦恼,那么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