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8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8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8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8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8一、单项选择题1.

某教材设置有中国小说欣赏专题,教师在执教“历史与英雄”单元时,讲到了《三国演义》,以下情节不可能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是______。A.斩(江南博哥)黄巾英雄首立功B.阚泽密献诈降书C.施恩重霸孟州道D.假投降巧计成虚话正确答案:C[解析]C项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故当选。

2.

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柔婉之美·宋代婉约诗词欣赏”专题。下列作品不适合选入的是______。A.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B.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C.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D.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庭日暮》正确答案:B[解析]B项苏轼的《水调歌头》不属于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3.

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莎士比亚戏剧选读”单元,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欣赏交流会,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单元选文《李尔王》《奥赛罗》等。该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不包括______。A.组织欣赏实践活动,互相交流心得B.观摩戏剧演出,加深对作品的体验C.引导学生从书刊网络搜集相关资料D.采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正确答案:C[解析]“观看电影后组织欣赏交流会”体现出A、B、D项,可排除;“引导学生从书刊网络搜集资料”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故C项当选。

4.

教学《劝学》,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中“日”的用法特点,并归纳同类用法的词语。下列语句含同类用法的是______。A.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B.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C.倚南窗以寄傲(《归去来兮辞》)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正确答案:A[解析]题干考查的是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与其相同的是A项中的“廷”名词活用作状语(当面),故当选;B项“弱”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削弱”;C项中的“傲”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D项第一个“圣”、“愚”是形容词作名词。

5.

学习《登高》,教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______。A.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B.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C.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D.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答案:C[解析]《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于概括性较强和写作背景距学生较远,理解上有困难,故作为难点是恰当的;但并不能据此推出教学目标即可完成,故C项表述不当,当选。

6.

学习《鸿门宴》,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试对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作简要分析,说说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够死里逃生?”对这一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并学习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B.意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C.再现了文章里的意境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D.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正确答案:B[解析]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跟善于利用项羽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而且题干中也说让对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作简要分析,明显是在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7.

教学《雷雨》,教师导入:“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雷雨》到底还有多少未解之谜?究竟还能告诉我们多少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曹禺,走进《雷雨》。”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恰当的是______。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调动了学生的“味蕾”B.在导入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儿也可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正确答案:A[解析]导入中讲的故事是《雷雨》中最惊心动魄的情节,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味蕾”,故A当选。步步设疑,带着问题学习比泛泛读故事更能抓住学生的心,“负担”一说有误,排除B;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导入的效果,设疑语言平淡不得,排除C项;“探究者”是对新课标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不符合高中学情”一说错误,排除D项。

8.

在学习杜甫的《蜀相》时,针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几位同学分别有以下几种方式的理解,比较贴切的一项是______。A.诸葛亮还没有取得胜利就战死沙场,难免会使英雄之辈洒泪悲伤,叹其无能也B.写了诸葛亮徒有抱负,不得展志,进而说明杜甫仰慕英雄,渴望建功,抒发了杜甫报国无门的郁愤之情C.诸葛亮没有战捷就死了,自认为是英雄的杜甫为其落泪伤心D.对此不太理解,战争胜败是兵家常事,没有必要哭吧正确答案:B[解析]A项错在了叹其无能上,C项自认为是英雄的说法不正确,D项的理解与本诗的主题不符,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一下。”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B.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C.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D.让学生在受到马克思熏陶后树立高远的理想正确答案:C[解析]阅读所给文章主要是加深对马克思的了解,而并非是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理解。

10.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而访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是锻炼学生此种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在此之前应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这几种口语交际方式的基本知识。枯燥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理论性的东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当成为教师备课着重考虑的因素。在讲解“访谈”知识时一教师就多次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其中不合理的一处是______。A.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播放了杨澜采访余秋雨教授的视频片段,旨在让学生学习杨澜的互动方式B.讲解“访谈中的预备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作家萧乾夫人文洁女士时所用的提问C.讲解“访谈中的即兴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上海卫视《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与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曾文祺之间的访谈片段D.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想举杨澜的访谈艺术进行说明,首先用幻灯片进行杨澜生平简介正确答案:D[解析]教学目的是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的交流”,用课件介绍人物生平此举多余。另外,杨澜是国内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家对她比较熟悉,不必过多介绍,不如利用多媒体增加播放杨澜采访余秋雨教授视频片段的时间。

11.

有关下面一段课堂情境,四位教师分别做出了以下处理,其中最恰当的一顶是______。

这是一堂作文讲评课,教师挑选了一位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朗读她的作文,谈谈写作感想,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讲评。

女学生(甲)开始读了,甜美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读着读着下面有的学生在窃窃私语,还有的学生甚至脸上有些不屑的表情。不等女学生读完,一位学生(乙)抑制不住了,没有经过老师允许,立刻站起来就说:“老师,她的文章是抄的。”

“我没抄。我只是参考了一下。”女学生争辩道。

“没抄,你看,几乎跟原文一模一样,就是这里改了一下时间。”另一名学生(丙)扬起手中的作文书说。

女学生(甲)顿时脸红了起来,两颗泪即将滚出来。过了几秒钟,她喊了出来:“我是抄的,我是抄的……”“呼”地坐了下去,趴在桌子上哭了。

教室里一下子响起了各种声音:

“哼,要抄,我也会。”

“可能以前读的文章都是抄的噢。”A.教师甲:“坐下,坐下,都坐下,谁让你们站起来的,无组织无纪律,都像你们这样咱们的课还怎么上下去啊!”B.教师乙(指着学生甲):“你怎么能抄别人的文章呢,自己的作文,就应该自己进行创作,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抄了就是不对。”C.教师丙:“同学们,虽然她(学生甲)抄袭别人的作文不对,但是我们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随便站起来发言,打断别人的做法也是很不对的,现在其他同学上自习,你(学生甲),你(学生乙),还有你(学生丙)跟我去办公室。”D.教师丁:“同学们,不管这位同学(甲)的作文是否属于抄袭,你们觉得在课堂上没有经过允许站起来发言,打断别人的做法礼貌吗?让这位同学读这篇作文给你们听,是让你们仔细去发现这篇优秀作文的优点、可取之处,你们觉得它的作者是谁重要吗?当然我们学习写作文,最终是要写出自己的东西,抄袭是肯定不对的,模仿也只能作为刚学习作文的下下之策。你们都明白了吗?”正确答案:D[解析]处理题目中的情境,首先最重要的是教师不能破坏学生尤其是学生甲的写作兴趣。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读优秀作文的目的是学习。然后要保证给全班同学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只会让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最后,要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写好作文。故只有教师丁比较全面地照顾了这几个方面,当选。

12.

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师:请大家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其中一思的体会和看法。(学生自由交流)

生①:当个人成绩名列班级前列时,不要感到骄傲自满,因为别人也在努力,一自满就有不进则退的可能。故魏征说“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有理。

生②:我们在学习遇到了困难或挫折时,绝对不要偷懒或松懈,否则前功尽弃。魏征说得好,“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生③:我们沉湎于网络,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时候,要想一想做任何事要有个度,适可而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生④:那些当官的,自己素质不高,跟坏人在一起,要想一想:“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师:看来十思到现在还未过时,甚至可以说在现在社会,也应把十思作为座右铭。

师:《礼记》中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是说先提高个人的修养,可以辐射到外在的事物,从这里,我们探究十思的思路……

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下面选项不正确的是______。A.学生的讨论没有触及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反而影响了教学进度B.教师能依据教学的重点,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C.教师诱导学生自由地发表观点,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无形中得到陶冶正确答案:A[解析]学生们联系自己和社会实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A项说法错误。

13.

阅读一高中教师作文课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大家都知道文章应该写得深刻,可是怎样才能写得深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深刻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水平,只有有了深刻的思想,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深刻。当然不能急于求成,这次课教给大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和“探究因果”三种比较重要的思考方法。先来了解以下这几种方法。

[B]教师借助幻灯片展示开始讲授:

(1)“以小见大”就是……,例如……

(2)“比较鉴别”就是……,安分为……两类。例如……

(3)“探究因果”就是……,面对事物应该……

[C]师: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写作的单项练习来学习上面的方法,训练大家这种写作思维。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思想碰撞从而激发自己的思想花,让自己的思想走向深刻。

之后教师布置了一道作文立意的题,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气氛高涨,确实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D]生:我课件上的方法是会了,刚才立意的题别人想到的思路我还是想不到,想不深入。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______。A.基于学生作文写作现状、求知欲望以及接受能力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B.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有效利用了多媒体这一教学设备,并采用了讲授法C.教师带领学生做练习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D.教师不必考虑个别学生的课堂反应,应该坚信自己的教学成果,建议他课后自主学习正确答案:D[解析]学生学习能力是有个别差异性的,教师应该照顾全部学生,使其均衡发展。可以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后,在课上详细总结知识点,举例讲解或者课后着重辅导。

14.

阅读一高中教师教授必修5《陈情表》的课堂实录回忆(节选),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课前预习指导: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

[B]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并通过对照课文,确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

[C]导语:讲述以忠情感人的诸葛亮《出师表》的主要内容,继而讲述“不下泪者必不友”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之后直接点明本次课要讲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D]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觉悟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奉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B.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锻炼了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使用工具书等自主学习能力C.导语恰当且富含知识性,能带领学生温习已有知识,自然进入新知识的学习D.结束语的设计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能达到对学生德育的目的正确答案:C[解析]导语设计不严谨,内容过多,会造成导入时间过长,过度不自然的现象。可用苏轼对三篇文章做概括的原话导入或者点出三篇文章的共性特点进行简约导入。

15.

阅读一堂作文课“让学生的作文课在评说中练达——个性化表达训练”教学实录的导入环节,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我发现,每次让大家写作文的时候,大家对记叙文的写作都能做到灵活应对,也能写出不少精彩篇章,但好像大家都不喜欢写议论文。今天就让我们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对大家进行一次议论文专题训练……

生:啊!

(课堂上一时陷入了嘈杂,学生之间交头接耳,哀叹声一片)

师:[B]嘘!

(课堂安静了下来,学生纷纷好奇地盯着老师)

师(微笑):[C]不过不要着急,咱们先来看几张图片,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这是哪里?

(教师出示幻灯片)

生(齐):《道士塔》。

师:[D]同学们太棒了,那,今天就让我们再重新阅读这篇文章好吗?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______。A.教师如此设计教学目标,考虑了学生现状,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的针对性B.教师针对课堂情况,恰当利用声调的起伏,巧妙处理了课堂偶发情况C.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转折教学思路,缓解了学生的抵抗情绪D.重读课文的教学活动设计侧重阅读教学,与教学目标脱节正确答案:D[解析]这是教学的导入环节,由教师设计的主题“让学生的作文课在评说中练达”可知,这位教师实际上是想让学生从书评写作中达到练习写作议论文的目的。故D项与教学目标脱节,说法欠妥。

二、教学设计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课文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新诗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但为了追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达形式,诗人更多的是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这里选录毛泽东的一首词,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1.

请为本篇诗歌教学设计一则课堂结束语,并说明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原则。正确答案:课堂结束语:

一提起戴望舒,我们立刻就会想起他的《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成就了《雨巷》,也可以说是《雨巷》成就了戴望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歌理解更深刻了,让我们最后配乐再来有感情地集体朗读一遍吧。

设计原则:

(1)关联性:结束语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

(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练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

2.

请为这则诗歌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2)过程与方法

①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

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象征的手法。

(2)体会本诗中“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

3.

请为这首诗歌教学设计一个思考题(需给出答案),并说明设计意图。正确答案:思考题:

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代赠(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索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正确答案:

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雨巷》的成功,除了声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就是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选用古典诗歌常用的、已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写诗人的愁绪。但诗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诗歌中的丁香的意象所拘束,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设计意图:

探究“丁香”这一意象与中尉古典诗歌的联系,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其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培养想象力:三是训练口语表达。

三、案例分析题1.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案例:

师:同学们看45页课下注解①,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结集于1927年的一本杂文集子。课本却将之编入了散文单元,还有的书本把它编入了记叙文单元。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写人叙事,而议论文中也有记叙,主要是为了说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要认真地思考本文中记叙的作用。然后再判定这篇文章究竟属于哪一类的文体。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集中记叙的段落,并思考它在文中的作用。

生1:第一部分的1段,第三部分的2段,第五部分的2段。

生2:课文第四部分的1~4段,第一部分的2段的①句话。

师:先看第四部分,看这部分主要交代了哪几件事?

生:1.刘和珍等人遇害;2.段政府说她们是“暴徒”;3.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

师:是的。这部分记叙,作者概括交代了三件事:一、刘和珍等人被杀,二、政府说她们是“暴徒”,三、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刘和珍等遇害了,却有人说她们是“暴徒”“受人利用”,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对事件的本末有一个较为基本的了解,就会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一部分的2段、第三部分的2段和第五部分2段,思考这几段的记叙有什么作用?

(齐读第一部分的1、2段)

师:请概括文章第一段意思。

生:交代文章写作的缘起,即程君要求我写文章纪念刘和珍。

师:非常准确。看下面,“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作者所编辑的刊物为什么“有始无终”,销行寥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生1:是因为鲁迅所编辑的刊物是进步的刊物,常常遭到反动政府的禁锢和查封。

生2:作用是揭露了反动政府对进步文化的摧残和扼杀。

师:是的,鲁迅先生所编辑的刊物,或者所写的文章常常遭到反动政府的查封,北洋军阀时期是这样的,国民党时期更是这样。那么,别人不订先生刊物,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毅然”在这里有何作用?

生:“毅然”说明刘和珍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子,她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师:“毅然”表明刘和珍做事态度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刚才已经说过,鲁迅所编辑的刊物是进步刊物,一个喜欢读进步作品的青年,就是“进步青年”。这里的记叙,主要突出刘和珍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进步青年。(板书)

再看第三部分,第一段虽然不是记叙,但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也要分析这一段,先概括这一段所表达的意思。

生1:高度评价刘和珍,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

生2:“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表现先生对刘利珍的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主要是表现先生的自谦。

师:回答得非常好。作者说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说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意在赞扬刘和珍是一个“爱国青年”(板书)。

师:请同学诵读第二自然段,分清层次,概括层意。(学生读课文,学生分析层次,归纳层意)

生1:分四层:第一层到“但是我不认识”;第二层到“态度很温和”;第三层还是到“态度很温和”;后面为一层。

师:请归纳层意,每层用四个字,尽可能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生2:1.初闻姓名;2.名实结合;3.多次见面;4.最后永别。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分层的?

生2:时间顺序,文章的每一层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作领起。

师:这一段写“我”和刘和珍的全部交往,其中,有两组突出的对比,请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生1:想象中的刘和珍和现实中的刘和珍作对比。想象中的刘和珍是“桀骜锋利”的,而现实中的刘和珍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师:这样写,用意是什么?

生1:这样写,表现刘和珍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

师:回答准确,哪位同学来分析第二组对比?

生2:用教职员和刘和珍作对比。教师认为责任已尽,而刘和珍却认为责任未尽,突出刘和珍心忧国事,比教师还有远见。

师:一语中的。这两组对比,前者表现刘利珍“和蔼”“微笑”;后者突出刘和珍比教师还有远见。(板书)

师:(学生读课文第五部分2段)这一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生:详细地写刘和珍等人遇害的经过。

师:文中用“欣然”一词,有何用意?

生1:欣然,高兴的意思,与后面的惨遭杀害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表现了刘和珍很勇敢。

生2:“欣然”说明刘和珍此去请愿是主动的、自愿的,没有人逼迫她。驳斥了前面流言家所说的“受人利用”。(板书)

师:很高兴同学们能如此地领悟课文。作者详写遇难的经过,还有什么作用?

生:这一段写得非常详细,甚至可以说是用实录文字再现当时的情状。详写是为了进一步应证前面的“罗网”,说明反动政府对刘和珍等爱国学生的杀害是有预谋的,两相对照,说明谁是真正的暴徒。

师:同学们已经深刻地理解了先生的意图。就是要表现刘和珍等的勇敢、主动,揭露了“三·一八”惨案的事实真相,即反动政府对爱国学生屠杀是有预谋的虐杀。(板书)看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弱女子,她绝不是“暴徒”。既然刘和珍不是“暴徒”,对照刘和珍等的死难经过,那么究竟谁是“暴徒”?

生(齐):段祺瑞执政府。

师:文章用近乎实录的笔墨,记叙了“我”和刘和珍的全部交往,刻画了我所认识的刘和珍的性格特点。刘和珍不仅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进步青年,而且是一个心忧国事、有远见的爱国青年;此去请愿也是主动、自愿的,没有人逼迫利诱她。因此,像刘和珍这样的有主见、有远见的青年,是决不会“受人利用”的。既然刘和珍不会“受人利用”,那是谁“受人利用”呢?

生(齐):流言家。

师:可见本文记叙的作用是——什么?

生1:是为了摆事实,讲道理。

生2:为了揭示谁是暴徒,是谁受人利用。

师:也就是说本文就是针对“谁是暴徒?是谁受人利用?”这两句话而写的。一方面揭露反动政府凶残:另一方面揭露反动文人的无耻。在这两个方面,作者是平均使用力量呢,还是有所侧重?如果是有所侧重,请你回答是以哪个方面为主?其实文章中有两句话,已经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生1:本文是以揭露“是谁受人利用?”为主的。第一部分第3段有一句话:“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尤”字表明“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相比反动政府的屠杀更令人愤怒。

生2:课文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也用了一个“尤”字,能证明是以揭露流言家为主。

师:同学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是啊!反动政府血淋淋的屠杀,其罪恶是有目共睹的,可反动文人的颠倒黑白、扭曲是非的流言,就会使真相迷失。请看46页课下注解,鲁迅在《死地》一文中说:“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即是指反动文人的流言。

请看最后一个问题。在第四部分的末尾,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缘由”是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加以解释。

生1:指上面所讲的“惨象”和“流言”。

师:有道理,再具体、准确点。

生2:惨象指反动政府在政治上的血腥屠杀,流言指反动文人在思想上的愚弄。

师:是啊!屠杀使人恐怖胆寒,噤口不语:可流言又让人是非莫辨,不知所从,历来的反动统治者就是用这两种方式压制和愚弄人民的。这节课,同学们真正了解了先生的写作意图,那就是用事实说话。揭露反动政府杀人的罪行和反动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从记叙部分来看,记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回答“谁是暴徒?”和“是谁受人利用?”这两个问题的。记叙的目的是为了说理,从体裁上讲,这篇文章不属于记叙文,仍是一篇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战斗性的杂文。(下课)

[问题]上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实录:请认真阅读并作出评析。正确答案: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抛开文体的争论,单是此作者对文章记叙作用的分析也是我们想不到的。抓住关键词语,剖析《记念刘和珍君》作者的写作意图,即鲁迅写作此文的针对性的问题:她们不是暴徒,也不会“受人利用”。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击了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诬蔑。

对文章的分析,本文作者采用的方法是由片断入手,在对各部分都分析清楚之后,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天衣无缝,首尾圆合。本文作者对教材的理解和讲解的过程,就是先将文本内容掰开了,揉碎了,然后再进行组合再造,而本文作者就是要让学生跟随自己复原这个组合的过程。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这个立体的组合过程。

教学是充满互动的。在本文作者的课堂上,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其中本文作者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他们一步又一步的引导之下,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自己思考的轨迹以及思维的能力。他们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一步到位。在本文作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就像求证一道数学题一样,学生在错误与正确的探讨和争执下最终豁然开朗,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维顿悟的境界。

下面是一位高中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下面各题。

案例:

以心灵温暖心灵

①传说,仓颉造字,有鬼夜哭。

②我不知道历史上是否有这样一个或一群人,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持久地跋涉,用他们的言行、用他们的壮举,创造了一个民族永远的怀想和永恒。

③温暖,一个民族恒久的怀想。温暖,曾振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无论时空怎样转换,我们都应该义不容辞地选择以心灵温暖心灵。

④以心灵温暖心灵,我想这大概是一种气度吧。

⑤汨罗江畔的身影,绝非历史的偶然。当屈原站在江畔,任凭海风吹乱他的衣襟,任凭海浪打湿他的心灵,他正用满腔热血彰显着他的爱国之情,他正用一腔赤诚荃释着他对国土的无比热爱。屈原,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用身心和行动报效了他的祖国,他以心灵温暖了也温暖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⑥以心灵温暖心灵,我想这大概是一种诚恳吧。

⑦翻开《骆驼祥子》,我看见祥子拨弄着手里的现洋,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盘算着买一辆洋车,旁边是黑漆漆的被刷的锃亮的老北京的洋车……翻开《茶馆》,我看见王利发正擦着桌子提着茶壶,嘴角上冒着缓缓的热气,用麻利的手法、嗓音招徕着客人,手里是经历多年沧桑的老北京茶壶……翻开《四世同堂》,我看见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