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书愤》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 书愤》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 书愤》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 书愤》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 书愤》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陆游导入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爱国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宋宁宗时,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国家不幸、社会动荡的时候,诗人的心灵经受激烈的撞击,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因此这富有真情实感的诗篇也必然具有诗史的价值,沧桑的变故,反而成就了诗家的名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论世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书愤书

愤书写愤懑、悲愤书愤:抒发心中的愤懑、不满之情。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sàishuāibìnzǎinǎ早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书愤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世事艰“艰”道出了辛酸和坎坷,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主战的爱国人士打压、排挤和迫害。气如山比喻,写出作者当年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朝廷的不满。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问题:该联语言有何特点?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简洁明快,使节奏更加紧凑,情感表达更有力。(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坏境(瓜洲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展现出一幅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知识卡片:列锦“列锦”又称“列词”,是一种修辞格,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具有凝炼美和意境美。

用典——明志(表明诗人的志向,即守家卫国、恢复中原的愿望。)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这里化用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问题:“塞上长城”化用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思考:诗人的愿望实现了吗?请在文中找出依据。“空自许”、“已先斑”一“空”一“已”便道出了诗人早年与暮年、“塞上长城”的理想与“世事多艰”的现实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对比手法、虚实结合)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问题1:“出师一表”讲的是谁的事迹,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事迹?诸葛亮,用典明志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对诸葛亮的敬仰,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问题2:陆游仰慕出师表中的哪些精神品格?北定中原、还于旧都——陆游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毕生心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忠心报国、矢志不渝的情怀;亲贤臣,远小人——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借鉴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古讽今,以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贬斥朝野上下主降的小人,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思考:“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心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书了哪些事?因哪些事而“愤”?(找诗中字眼回答)明主旨:书何事?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心思考:诗人抒发了心中的哪些愤恨?一愤:“世事艰”(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二愤:“空自许”(壮志难酬、请缨无路)三愤:“鬓先斑”(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四愤:“谁堪伯仲间”(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无人领军)根源:(时代的悲剧)朝廷主和、小人当道、政治黑暗①用典:塞上长城、出师一表。效果:委婉间接、言简意赅。②借古讽今:尾联高度赞扬诸葛亮,实则对南宋朝廷偏安于江南、偷安一时的讽刺,抒发了诗人极大的愤慨。③对比:气如山、空自许;塞上长城、鬓先斑④列锦: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比喻: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虚实结合: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艺术手法课堂小结陆游的遭遇是民族遭遇的缩影,他的悲剧是时代的的悲剧,他的哀叹是时代的哀叹。直至生命走向终点,他的遗憾也未能消解。但无论他身处何种境地,他的深沉的爱国热情都不曾改变。诗人的身影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的赤子之情会永存,也依然会感动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课堂检测1.《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2.《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4.《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5.《书愤》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