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 建筑工程质量监测方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1/35/wKhkGWbXrv-AaN9FAAK4PL8bJyw509.jpg)
![建筑行业 建筑工程质量监测方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1/35/wKhkGWbXrv-AaN9FAAK4PL8bJyw5092.jpg)
![建筑行业 建筑工程质量监测方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1/35/wKhkGWbXrv-AaN9FAAK4PL8bJyw5093.jpg)
![建筑行业 建筑工程质量监测方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1/35/wKhkGWbXrv-AaN9FAAK4PL8bJyw5094.jpg)
![建筑行业 建筑工程质量监测方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11/35/wKhkGWbXrv-AaN9FAAK4PL8bJyw50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质量监测方案TOC\o"1-2"\h\u3614第一章工程概况 3177051.1工程背景 3256351.2工程规模 362891.3工程特点 4281931.3.1技术要求高 4246001.3.2工程周期长 442761.3.3质量要求严格 441061.3.4环境保护意识强 4124041.3.5管理体系完善 4159041.3.6协作单位众多 410705第二章监测目标与原则 4174922.1监测目标 4186792.1.1保证工程质量 4142642.1.2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4189182.1.3促进技术创新 5150352.1.4保障施工安全 5271562.2监测原则 5119522.2.1科学性原则 582782.2.2实时性原则 598932.2.3系统性原则 5299262.2.4客观性原则 5199062.2.5经济性原则 57032.2.6动态调整原则 5178642.2.7法律法规遵循原则 513473第三章监测项目与管理体系 6262193.1监测项目分类 690883.1.1工程概况监测 6196103.1.2结构安全监测 6269263.1.3功能性监测 6248253.1.4环境监测 644723.2监测管理体系 6304733.2.1管理体系构建 6258773.2.2监测计划制定 6294123.2.3监测数据管理 6258733.2.4监测成果应用 644613.3监测人员与职责 6170563.3.1监测人员配备 739373.3.2监测人员职责 7159973.3.3监测人员培训与考核 73515第四章监测技术与方法 7297584.1监测技术概述 7179734.2监测方法选择 7310404.3监测数据采集 830971第五章质量监测设备与工具 8133495.1设备选型 812235.1.1设备选型的原则 8145755.1.2设备选型的具体要求 8258525.2设备管理与维护 959475.2.1设备管理 9280265.2.2设备维护 9131115.3工具使用规范 967265.3.1工具选型 9182315.3.2工具使用 9146495.3.3工具管理 923328第六章施工过程监测 1098086.1施工前准备 10102436.1.1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 10223566.1.2施工队伍及技术培训 10208836.1.3施工现场布置 1066436.1.4施工安全措施 10277496.2施工过程监控 10162666.2.1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0161556.2.2施工过程监测方法 1031036.2.3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10240316.2.4施工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 11108556.3施工后验收 11314646.3.1验收标准与程序 11135176.3.2验收内容与方法 11235086.3.3验收结果处理 119168第七章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189857.1数据分析方法 11133647.2数据处理流程 11219957.3数据异常处理 1211228第八章质量监测报告与信息反馈 1226198.1报告编制 12231048.1.1报告编制要求 12178498.1.2报告编制流程 13230138.2报告审批 1376928.2.1审批流程 135768.2.2审批要求 13275468.3信息反馈机制 13137918.3.1反馈渠道 13111418.3.2反馈内容 14222398.3.3反馈处理 1421215第九章质量问题处理与整改 14153379.1质量问题分类 1492409.1.1按问题性质分类 1446939.1.2按问题严重程度分类 14248799.2整改措施制定 15159069.2.1确定整改责任主体 15184879.2.2制定整改方案 1538069.2.3整改实施与监督 15299919.3整改效果评估 1563349.3.1评估指标体系 15233179.3.2评估方法 15152119.3.3评估结果处理 1522596第十章质量监测管理与改进 162773710.1监测管理流程 161732810.1.1建立质量监测组织架构 161858410.1.2制定质量监测计划 16205110.1.3质量监测实施 162113010.1.4质量监测报告 161614310.2监测管理措施 16867110.2.1建立质量监测制度 161657210.2.2强化监测人员培训 16199210.2.3引入先进监测技术 16180310.2.4落实质量监测责任 171663410.3持续改进与优化 17338510.3.1数据分析与应用 17583010.3.2监测方法改进 172302310.3.3质量管理改进 171253510.3.4信息化建设 171908010.3.5人员素质提升 17第一章工程概况1.1工程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工程位于我国某重要城市,旨在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办公、商业及休闲娱乐需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地区经济发展。1.2工程规模本工程占地面积约为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平方米,包括住宅、商业、办公、公共设施等多种功能。工程分为A、B、C三个区域,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其中,住宅部分约为平方米,商业部分约为平方米,办公部分约为平方米,公共设施部分约为平方米。1.3工程特点1.3.1技术要求高本工程涉及多种建筑技术,包括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消防等。在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保证工程质量。1.3.2工程周期长本工程从筹备到竣工,预计周期约为个月。在工程周期内,需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各阶段工作顺利进行。1.3.3质量要求严格本工程作为城市重点建设项目,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施工过程中,需对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等进行严格把关,保证工程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1.3.4环境保护意识强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证施工现场清洁、安全。1.3.5管理体系完善本工程采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包括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安全监管等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保证工程顺利进行。1.3.6协作单位众多本工程涉及多个协作单位,包括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等。在施工过程中,需加强各协作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第二章监测目标与原则2.1监测目标2.1.1保证工程质量建筑工程质量监测方案的核心目标在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与可靠。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觉并解决质量问题,从而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2.1.2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监测目标还包括提高施工管理水平,通过对施工过程的监测,分析施工过程中的不足,为施工企业提供改进的依据,进而提高施工管理水平。2.1.3促进技术创新监测目标旨在推动建筑行业技术创新,通过监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效果,为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数据支持。2.1.4保障施工安全监测目标还包括保障施工安全,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测,及时发觉安全隐患,防止的发生。2.2监测原则2.2.1科学性原则监测工作应遵循科学性原则,采用先进、可靠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2.2实时性原则监测工作应遵循实时性原则,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2.2.3系统性原则监测工作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将监测内容分为多个子系统,全面、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2.2.4客观性原则监测工作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保证监测数据的客观、真实,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监测数据失真。2.2.5经济性原则监测工作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益。2.2.6动态调整原则监测工作应遵循动态调整原则,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监测数据的变化,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措施。2.2.7法律法规遵循原则监测工作应遵循法律法规遵循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监测,保证监测工作的合法性。第三章监测项目与管理体系3.1监测项目分类3.1.1工程概况监测工程概况监测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环境、施工进度等方面。通过对工程概况的监测,保证工程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及时发觉并解决潜在问题。3.1.2结构安全监测结构安全监测涉及主体结构、基础、地下空间、支座、梁、板、柱等关键部位。监测内容包括位移、沉降、倾斜、裂缝等,以保证结构安全、稳定。3.1.3功能性监测功能性监测主要针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包括屋面、墙体、门窗、电梯、电气、消防等系统的监测。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功能正常、安全可靠。3.1.4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噪音、振动、电磁辐射等方面的监测。通过环境监测,保障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的安全。3.2监测管理体系3.2.1管理体系构建监测管理体系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等。保证监测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3.2.2监测计划制定监测计划应根据工程特点、监测项目分类、监测目标等因素制定。计划应包括监测内容、方法、频次、周期等,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3.2.3监测数据管理监测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存储。应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同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预警。3.2.4监测成果应用监测成果应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运维管理、安全评估等方面。通过对监测成果的分析,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3.3监测人员与职责3.3.1监测人员配备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监测设备和技术。监测团队应由项目经理、专业技术人员、监测操作人员等组成,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3.3.2监测人员职责(1)项目经理:负责监测工作的总体策划、组织协调和成果应用。(2)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监测方案制定、数据分析和监测成果的编制。(3)监测操作人员:负责现场监测设备的操作、维护和数据采集。3.3.3监测人员培训与考核监测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监测人员考核制度,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对监测项目、监测管理体系和监测人员与职责的明确,为建筑工程质量监测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第四章监测技术与方法4.1监测技术概述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质量监测技术已成为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监测技术主要包括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和数值模拟等,以下对各类监测技术进行简要概述。物理监测技术:通过检测建筑物的物理功能,如位移、沉降、倾斜、振动、应变等,评估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物理监测技术包括光学监测、电测监测、声波监测等。化学监测技术:通过对建筑材料和环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评估工程质量的变化和潜在风险。化学监测技术包括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大气监测等。生物监测技术: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监测建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植物监测、微生物监测等。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建筑物的受力、变形等过程,预测工程质量的演变趋势。数值模拟技术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等。4.2监测方法选择在建筑工程质量监测中,应根据工程特点、监测目的和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以下为几种常用的监测方法:(1)常规监测方法: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工具,适用于大部分建筑工程的监测。(2)自动化监测方法:利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如激光扫描仪、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实现实时、快速、大范围的监测。(3)无损检测方法:通过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如超声波、红外热像、电磁波等,对建筑物内部质量进行监测。(4)智能监测方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预警。4.3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数据采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测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监测数据采集的几个方面:(1)监测点布设:根据监测目的和工程特点,合理布设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2)数据采集设备: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3)数据传输与存储:采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并进行存储。(4)数据预处理: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等预处理,提高数据质量。(5)数据监测与分析:利用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发觉异常情况并及时预警。通过以上监测技术与方法,可以为建筑工程质量监测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为工程质量的保障提供有力保障。第五章质量监测设备与工具5.1设备选型5.1.1设备选型的原则设备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具备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工程质量监测的需求,同时考虑设备的经济性和可维护性。5.1.2设备选型的具体要求(1)检测设备:应选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检测设备,如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2)试验设备:包括力学试验机、万能试验机、压力试验机等,应保证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3)监测设备:如裂缝监测仪、沉降监测仪、倾斜监测仪等,应具备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功能。(4)环保设备:包括粉尘检测仪、噪音检测仪等,用于监测施工现场的环保指标。5.2设备管理与维护5.2.1设备管理(1)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管理员职责。(2)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发觉问题及时处理。(3)制定设备使用、维修、保养计划,保证设备正常运行。(4)加强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提高设备使用效率。5.2.2设备维护(1)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保证设备功能稳定。(2)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维修,减少设备停机时间。(3)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4)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设备功能和效率。5.3工具使用规范5.3.1工具选型根据工程质量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如测量工具、试验工具、监测工具等。5.3.2工具使用(1)严格按照工具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保证工具安全可靠。(2)定期对工具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工具功能良好。(3)使用工具时,注意个人安全防护,避免发生意外。(4)使用完毕后,及时归还工具,保持工具的整洁和完好。5.3.3工具管理(1)建立完善的工具管理制度,明确工具管理员职责。(2)对工具进行编号、分类、存放,便于查找和管理。(3)定期对工具进行清查,保证工具数量准确。(4)加强工具使用培训,提高工具使用效率。第六章施工过程监测6.1施工前准备6.1.1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在施工前,应充分进行前期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工程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材料检测报告、施工技术规范等,以保证施工过程符合相关标准与要求。6.1.2施工队伍及技术培训根据工程特点,组织专业施工队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施工技术、工艺流程和质量要求,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6.1.3施工现场布置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材料、设备、设施等摆放有序,为施工过程监测提供良好条件。6.1.4施工安全措施制定完善的施工安全措施,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工程质量。6.2施工过程监控6.2.1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规范,对施工环节进行严格把控,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6.2.2施工过程监测方法采用现代化监测手段,如无人机、红外热像仪、声波检测仪等,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的信息准确、及时。6.2.3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发觉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为施工调整提供依据。6.2.4施工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加强施工现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保证施工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畅通,提高施工效率。6.3施工后验收6.3.1验收标准与程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设计要求,制定施工后验收标准与程序,保证验收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6.3.2验收内容与方法对施工后的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验收,包括主体结构、装饰装修、安装工程等,采用现场检测、试验等方法,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6.3.3验收结果处理对验收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验收合格后,及时办理验收手续,为工程交付使用提供依据。第七章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7.1数据分析方法在建筑工程质量监测过程中,数据分析方法。以下为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如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以便对工程质量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频数分析:通过频数分析,了解监测数据在不同区间的分布情况,从而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3)相关性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探究各监测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工程质量评估提供依据。(4)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监测数据与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为预测和改进工程质量提供参考。(5)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监测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便发觉潜在的工程质量问题。7.2数据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收集:根据监测方案,收集各类监测数据,包括现场检测数据、试验室数据等。(2)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无效数据、异常数据等,保证数据的质量。(3)数据整理:将清洗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整理,便于后续分析。(4)数据分析:运用上述数据分析方法,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5)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报表等形式,将数据分析结果直观地展示出来,便于决策者理解。(6)数据反馈: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为工程质量的改进提供依据。7.3数据异常处理在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中,数据异常处理是关键环节。以下为数据异常处理的几种方法:(1)数据过滤:对异常数据进行过滤,排除其对整体分析结果的影响。(2)数据替换:对于可修复的异常数据,采用合理的替换值进行替换。(3)数据插值: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插值方法进行补充。(4)数据修正:对异常数据进行修正,使其符合实际情况。(5)数据剔除:对于无法修复的异常数据,将其从分析数据中剔除。(6)异常数据预警:对于频繁出现的异常数据,及时发出预警,以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第八章质量监测报告与信息反馈8.1报告编制8.1.1报告编制要求工程质量监测报告的编制应遵循以下要求:(1)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工程质量监测情况;(2)报告内容应完整、清晰、有条理,便于理解和查阅;(3)报告编制应采用规范的表格、图表、文字等形式,保证报告的规范性和一致性;(4)报告应包括监测项目概况、监测方法、监测数据、监测结果分析、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8.1.2报告编制流程工程质量监测报告的编制流程如下:(1)收集监测数据:根据监测方案,对工程质量进行实时监测,收集相关数据;(2)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形成监测数据表格;(3)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质量问题;(4)编制报告: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工程质量监测报告;(5)报告审核:报告编制完成后,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核。8.2报告审批8.2.1审批流程工程质量监测报告的审批流程如下:(1)报告编制部门提交报告至审批部门;(2)审批部门对报告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3)报告编制部门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4)审批部门对修改后的报告进行再次审查,直至审查合格;(5)审查合格的报告予以发布。8.2.2审批要求工程质量监测报告的审批应遵循以下要求:(1)审查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2)审查过程应严格遵循审批流程,保证审查质量;(3)审查意见应具体、明确,有助于报告编制部门进行修改完善。8.3信息反馈机制8.3.1反馈渠道工程质量监测报告的信息反馈渠道包括:(1)报告编制部门向审批部门反馈;(2)审批部门向报告编制部门反馈;(3)监测项目现场向报告编制部门反馈;(4)相关利益方向报告编制部门反馈。8.3.2反馈内容工程质量监测报告的信息反馈内容主要包括:(1)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2)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3)监测方案调整建议;(4)其他相关信息。8.3.3反馈处理报告编制部门应对反馈信息进行以下处理:(1)对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进行核实,如有需要,调整监测方案;(2)针对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3)根据监测方案调整建议,优化监测方案;(4)对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为后续监测工作提供参考。第九章质量问题处理与整改9.1质量问题分类9.1.1按问题性质分类工程质量问题可根据其性质分为以下几类:(1)设计问题:由于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参数错误或设计深度不足等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2)施工问题:由于施工工艺不规范、施工操作不当或施工材料不合格等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3)材料问题:由于原材料、构配件或施工材料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设计要求等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4)管理问题:由于项目管理不善、质量监督不到位或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9.1.2按问题严重程度分类工程质量问题可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以下几类:(1)轻微问题:对工程安全、使用功能和美观影响较小的质量问题。(2)一般问题:对工程安全、使用功能和美观有一定影响的质量问题。(3)严重问题:对工程安全、使用功能和美观产生严重影响的重大质量问题。9.2整改措施制定9.2.1确定整改责任主体针对工程质量问题,应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材料供应商等。9.2.2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应根据质量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改目标:明确整改的具体目标,保证整改后工程质量达到规定要求。(2)整改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质量问题,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包括设计修改、施工工艺改进、材料更换等。(3)整改时间:合理安排整改时间,保证整改工作有序进行。(4)整改费用:合理估算整改费用,保证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9.2.3整改实施与监督(1)整改实施:各责任主体按照整改方案,认真组织整改工作。(2)整改监督:监理单位对整改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9.3整改效果评估9.3.1评估指标体系整改效果评估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质量指标:包括结构安全、使用功能、美观等方面。(2)整改措施执行情况:包括整改措施的实施进度、整改效果的显现等。(3)整改成本效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河道清淤船只租赁协议
- 消防安全评估与检测2025年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企业论坛合作合同
- 2025年产品测试使用合同标准
- 2025年标准窗户安装合同样本
- 2025年医疗器械采购项目合同书
- 2025年共同购车合同协议样本
- 2025年医事人员雇佣协议
- 2025年住宅买卖与开发合同
- 2025年标准土地租赁协调合同
- 酱香型白酒工厂设计
- 第3章 环境感知技术
- 牵引管道孔壁与管道外壁之间注浆技术方案
- 肛周脓肿完整版课件
- 公司(工厂)厂牌管理规定
-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标准
- 初一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知识点整理
- 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验收申请表
- 脓毒血症指南
- 四年级下册口算练习-减法简便计算
- 【企业杜邦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60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