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开发方案_第1页
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开发方案_第2页
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开发方案_第3页
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开发方案_第4页
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开发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开发方案TOC\o"1-2"\h\u5860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256941.1研究背景 378051.2研究目标 350991.3研究意义 426094第2章工业制造业环保现状分析 4163652.1我国工业制造业环保现状 4197182.2存在的主要问题 5294212.3国际环保政策与标准 532340第3章环保监测与治理技术概述 5303943.1环保监测技术 5184023.1.1废气监测技术 6181283.1.2废水监测技术 6201083.1.3固废监测技术 6221963.2环保治理技术 664863.2.1废气治理技术 6216473.2.2废水治理技术 672173.2.3固废治理技术 644363.3技术发展趋势 726115第4章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7171834.1功能需求分析 7296924.1.1环境监测数据采集 7153034.1.2数据传输与存储 7318604.1.3数据分析与处理 7155344.1.4治理方案制定与优化 7219994.1.5信息展示与查询 767354.1.6系统管理与维护 77564.2非功能需求分析 7136094.2.1可靠性 8291394.2.2实时性 8150794.2.3可扩展性 8142424.2.4安全性 8312324.2.5易用性 820214.3系统架构设计 889984.3.1系统层次架构 8304074.3.2数据采集层 8284614.3.3数据传输层 8168454.3.4数据处理层 854774.3.5应用服务层 8315904.3.6用户界面层 975394.3.7系统安全与维护 96095第5章环保监测系统开发 9125805.1监测硬件选型与设计 936055.1.1传感器选型 9301795.1.2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957015.1.3供电与防护设计 9293545.2监测软件设计与实现 956445.2.1软件架构 9283255.2.2数据处理算法 1059655.2.3数据存储与查询 10219965.3数据采集与传输 10165085.3.1数据采集 10237975.3.2数据传输 1017599第6章环保治理系统开发 1083686.1治理技术选择与评估 10128346.1.1技术选择原则 10123966.1.2技术评估 10303066.2治理设备设计 1161306.2.1设备选型 11304916.2.2设备布局 11295696.2.3设备集成 11164796.3治理效果评价 1193516.3.1评价指标 1194666.3.2评价方法 11136476.3.3持续优化 1117909第7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12110087.1数据预处理 12253687.1.1数据清洗 12165377.1.2数据集成 1293277.1.3数据转换 1268657.1.4数据规约 12197557.2数据存储与管理 12174197.2.1分布式存储 1226437.2.2数据仓库 13308997.2.3数据备份与恢复 13256267.3数据分析与应用 13204187.3.1数据挖掘 13201897.3.2机器学习 13266947.3.3数据可视化 132727.3.4决策支持 1319471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375958.1系统集成策略 13309718.1.1硬件设备集成 13324648.1.2软件系统集成 14198328.1.3网络通信集成 1427468.2系统测试方法与步骤 14148978.2.1测试方法 1434008.2.2测试步骤 14271368.3测试结果分析 158849第9章系统部署与运维 15231989.1系统部署策略 15254489.1.1部署目标 15296099.1.2部署原则 15191329.1.3部署步骤 15222579.2系统运维管理 16172049.2.1运维团队组织 16154149.2.2运维管理制度 1616609.2.3系统监控 16316699.2.4故障处理 1610489.3系统优化与升级 16179739.3.1系统优化 16296299.3.2系统升级 1615993第10章项目总结与展望 17601210.1项目总结 17185310.1.1项目成果 17519210.1.2项目创新点 171284610.2项目效益分析 171525710.2.1环保效益 17805310.2.2经济效益 171413810.2.3社会效益 18686410.3项目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 182061910.3.1技术层面 181083710.3.2产业层面 18581310.3.3政策与管理层面 18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研究背景我国工业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业排放物对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在环保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工业制造业企业加强环保监测与治理。在此背景下,开发一套高效、可靠的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1.2研究目标本项目旨在开发一套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实现以下目标:(1)建立全面的工业制造业污染物监测体系,实时掌握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为环保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监管依据。(2)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制造业企业,研发相应的治理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提高资源利用率。(3)构建一套集成化的环保监测与治理信息平台,实现监测数据与治理措施的实时互动,提高环保治理效率。(4)为企业和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1.3研究意义本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具有以下意义:(1)有助于提高工业制造业企业的环保意识,促使其履行社会责任,减少污染物排放。(2)为环保部门提供高效、便捷的监管手段,提高环保执法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3)推动环保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高我国环保产业的整体竞争力。(4)有利于促进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工业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5)为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环保监测与治理提供借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第2章工业制造业环保现状分析2.1我国工业制造业环保现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规模和产量持续增长。但是工业制造业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改善工业制造业的环保现状。目前我国工业制造业环保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通过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提高污染治理技术水平等措施,工业制造业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2)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工业制造业环保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3)环保投入逐年增加。各级和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用于污染治理、环保技术研发和环保产业发展。(4)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不断提升,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环保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2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工业制造业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环保法规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地方和企业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2)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我国在环保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工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3)环保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环保产业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善,无法为工业制造业提供全面、高效的环保服务。(4)环境监测能力不足。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监测能力有限,难以对工业制造业的环境污染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测。2.3国际环保政策与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标准,以应对工业制造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环保政策与标准:(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这些国际公约旨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交易市场,通过设定排放上限、发放排放许可等方式,促进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3)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是一种国际标准,旨在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环保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绩效。(4)各国环保法规。如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德国的《联邦排放控制法》等,这些法规对工业制造业的污染物排放提出了严格的限制要求。第3章环保监测与治理技术概述3.1环保监测技术环保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对工业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固废等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检测的技术。其主要目的是实时掌握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排放量等信息,为环保治理提供科学依据。3.1.1废气监测技术废气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在线监测和离线监测两种方式。在线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法、电化学法、色谱法等,具有实时、连续、自动等特点;离线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预处理和实验室分析等环节,具有准确度高等优点。3.1.2废水监测技术废水监测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水质参数的测定,如温度、pH、溶解氧等;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各类污染物浓度的测定,如COD、BOD、总氮、总磷等;生物方法主要通过微生物指标来评价水质。3.1.3固废监测技术固废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成分分析、性质测试和污染评价等。成分分析主要包括元素分析、有机物分析等;性质测试主要包括含水率、密度、粒度等;污染评价主要通过测定固废中污染物含量,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3.2环保治理技术环保治理技术是对工业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和处置的技术,旨在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3.2.1废气治理技术废气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主要包括吸附、冷凝、过滤等;化学法主要包括催化氧化、湿式氧化、光催化等;生物法主要利用微生物对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3.2.2废水治理技术废水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预处理、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等。预处理主要包括除油、混凝、沉淀等;生化处理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深度处理主要包括吸附、离子交换、反渗透等。3.2.3固废治理技术固废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固化/稳定化、焚烧、资源化利用等。固化/稳定化技术通过添加固化剂或稳定剂,降低固废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迁移性;焚烧技术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减少固废体积;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对固废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3.3技术发展趋势(1)监测技术方面:监测设备向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监测方法向非侵入式、在线式、高灵敏度、高准确度方向发展。(2)治理技术方面:传统治理技术向绿色、高效、低成本方向发展;新型治理技术如生物法、光催化、膜技术等不断研发并得到应用。(3)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各类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的研究,提高治理效率;推进废物资源化利用,实现产业循环发展。第4章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4.1功能需求分析4.1.1环境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需实现对工业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各项环保指标的数据采集,包括但不限于大气污染物、水质污染物、固废污染物等的实时监测。4.1.2数据传输与存储系统应保证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能够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并进行有效存储,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4.1.3数据分析与处理系统需具备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的能力,以便于发觉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供预警。4.1.4治理方案制定与优化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系统应能够为用户提供治理方案,包括污染物处理措施、节能减排措施等,并根据实施效果进行优化。4.1.5信息展示与查询系统需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展示实时监测数据、历史数据、治理方案等信息,方便用户查询和了解环保状况。4.1.6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应具备完善的管理与维护功能,包括权限管理、数据备份、故障排查等,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4.2非功能需求分析4.2.1可靠性系统需保证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减少因系统故障导致的监测中断。4.2.2实时性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实时传输、实时分析处理等功能,以便于及时发觉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4.2.3可扩展性系统设计需考虑未来可能的需求变更和技术发展,便于扩展新的监测指标、治理措施等。4.2.4安全性系统应具备较强的安全防护能力,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保证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4.2.5易用性系统界面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操作,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4.3系统架构设计4.3.1系统层次架构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界面层。4.3.2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负责从工业制造业现场的各种环保监测设备中获取原始数据。4.3.3数据传输层数据传输层采用可靠的通信协议,保证监测数据实时、准确地传输至数据中心。4.3.4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分析等操作,为应用服务层提供有效数据支撑。4.3.5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负责实现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展示、治理方案制定、预警通知等。4.3.6用户界面层用户界面层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展示系统功能和数据信息。4.3.7系统安全与维护系统采用安全策略,保证各层次之间的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并提供完善的系统维护功能。第5章环保监测系统开发5.1监测硬件选型与设计5.1.1传感器选型针对工业制造业排放特点,本方案选用了以下传感器进行环境参数监测:(1)颗粒物传感器:用于监测大气颗粒物浓度,采用激光散射原理,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2)气体传感器: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臭氧(O3)等有害气体传感器,采用电化学原理,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3)温湿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环境温度和湿度,采用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具有较好的抗干扰功能。5.1.2数据采集模块设计数据采集模块主要包括微控制器、信号调理电路、数据存储和通信接口等部分。微控制器负责对传感器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和存储,并通过通信接口将数据发送至上位机。信号调理电路采用模拟滤波和放大技术,提高传感器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5.1.3供电与防护设计为保证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采用太阳能板与蓄电池相结合的供电方式,保证系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仍能正常工作。同时对硬件设备进行防护设计,包括防雷、防雨、防尘等,以提高设备在工业环境下的使用寿命。5.2监测软件设计与实现5.2.1软件架构监测软件采用分层设计,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展示层四个层次。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传感器数据,数据处理层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存储层负责数据存储,数据展示层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展示监测数据。5.2.2数据处理算法针对传感器数据,采用以下算法进行处理:(1)滑动平均滤波算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平滑处理,降低随机误差。(2)卡尔曼滤波算法:结合预测和观测数据,提高数据准确性。(3)异常值检测算法:检测并处理异常数据,避免数据失真。5.2.3数据存储与查询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监测数据,方便数据查询和统计。同时提供数据导出功能,便于用户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5.3数据采集与传输5.3.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模块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与传感器连接,定期读取传感器数据,并通过微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5.3.2数据传输数据传输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在有线网络环境下,通过以太网接口将数据至服务器;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利用GPRS/4G/5G等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同时为提高数据传输安全性,采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第6章环保治理系统开发6.1治理技术选择与评估6.1.1技术选择原则在环保治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技术的选择。需遵循以下原则:(1)先进性:选用国内外先进、成熟、可靠的治理技术;(2)适用性:根据我国工业制造业的特点,保证技术在国内的适用性;(3)经济性:在满足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4)安全性:保证治理技术的安全可靠,避免二次污染。6.1.2技术评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治理技术的调研和分析,对候选技术进行评估,包括:(1)技术功能:对比各项技术指标的优劣,如治理效率、能耗、占地面积等;(2)技术成熟度:评估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运行效果及可靠性;(3)技术经济性:分析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及维护成本;(4)技术安全性:评估技术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6.2治理设备设计6.2.1设备选型根据治理技术要求,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保证设备功能稳定、操作简便、维护方便。6.2.2设备布局结合工业制造业生产现场条件,合理规划设备布局,充分考虑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及安全通道等因素。6.2.3设备集成将各设备单元进行集成,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提高治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6.3治理效果评价6.3.1评价指标治理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指标:(1)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2)治理效率:评价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3)能耗:评价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4)运行稳定性:评价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的能力;(5)设备寿命:评价设备的使用寿命及更换周期。6.3.2评价方法采用以下方法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价:(1)现场监测:对污染物排放浓度、治理效率等指标进行现场监测;(2)数据分析:对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系统功能;(3)对比试验:与国内外同类技术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优缺点;(4)用户反馈:收集用户对治理效果的满意度及改进建议。6.3.3持续优化根据治理效果评价结果,对治理系统进行持续优化,提高治理效果,降低运行成本,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第7章数据处理与分析7.1数据预处理为了保证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的高效运行,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转换和数据规约等步骤。7.1.1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旨在去除原始数据中的错误、异常和重复数据,提高数据质量。具体操作包括:(1)去除无效数据:识别并删除采集过程中产生的无效数据;(2)填补缺失值:采用插值法、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填补;(3)去重:对重复数据进行识别和删除。7.1.2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将不同来源、格式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格式统一: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2)数据融合:将多个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数据集;(3)数据关联: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便于后续分析。7.1.3数据转换数据转换主要包括数据标准化、归一化、离散化等操作,以便于后续数据分析。(1)数据标准化:将数据按比例缩放至[0,1]区间;(2)数据归一化:将数据转换为具有相同尺度的数据;(3)数据离散化:将连续型数据转换为离散型数据。7.1.4数据规约数据规约是通过降维、特征选择等方法,减少数据量,降低计算复杂度。7.2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是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本方案采用以下技术实现数据存储与管理:7.2.1分布式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提高数据读写速度和系统可用性。7.2.2数据仓库构建数据仓库,对海量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便于快速查询和分析。7.2.3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同时实现数据的快速恢复。7.3数据分析与应用数据分析与应用是基于预处理后的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为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提供决策支持。7.3.1数据挖掘利用关联规则、分类、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价值。7.3.2机器学习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对工业制造业环保问题的预测和预警。7.3.3数据可视化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表等形式展示,便于决策者快速了解数据信息。7.3.4决策支持结合业务需求,构建决策支持系统,为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提供智能化决策依据。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8.1系统集成策略系统集成是将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的各个模块、设备及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保证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稳定性。本章节将详细阐述系统集成策略。8.1.1硬件设备集成硬件设备集成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执行器等设备的选型、安装和调试。具体策略如下:(1)选择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硬件设备,保证设备功能稳定、可靠;(2)根据实际需求,对设备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装;(3)对硬件设备进行调试,保证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工作。8.1.2软件系统集成软件系统集成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存储等模块的整合。具体策略如下:(1)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2)采用标准化接口,便于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3)通过软件配置实现不同功能模块的组合,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8.1.3网络通信集成网络通信集成主要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设备的配置、调试及优化。具体策略如下:(1)选择合适的网络通信设备,保证网络稳定、可靠;(2)根据实际需求,配置合理的网络结构,提高通信效率;(3)对网络通信设备进行调试和优化,降低通信延迟和丢包率。8.2系统测试方法与步骤为保证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需要进行严格的系统测试。本节将介绍系统测试的方法与步骤。8.2.1测试方法(1)单元测试:对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独立测试,验证模块功能是否正确;(2)集成测试:将各功能模块进行组合,测试系统整体功能和稳定性;(3)系统测试:模拟实际运行场景,测试系统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功能;(4)压力测试:对系统进行高负载测试,评估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功能和稳定性。8.2.2测试步骤(1)编制测试计划,明确测试目标、内容和方法;(2)设计测试用例,覆盖系统功能的各个方面;(3)搭建测试环境,保证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一致;(4)执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5)分析测试结果,发觉问题并定位原因;(6)修复问题,重复测试直至满足预期功能要求。8.3测试结果分析测试结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功能完整性: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功能模块齐全,各模块功能正确,满足设计要求;(2)功能指标:系统功能测试结果显示,各项功能指标达到预期要求,具备较高的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3)稳定性:经过长时间运行测试,系统稳定可靠,未出现异常情况;(4)兼容性:系统兼容不同类型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5)误差分析: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系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保证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第9章系统部署与运维9.1系统部署策略9.1.1部署目标本章节旨在阐述工业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的部署策略,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安全运行,满足制造业环保监测与治理的需求。9.1.2部署原则(1)统一规划: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保证系统部署的有序进行。(2)灵活扩展:考虑未来业务发展,系统部署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便于后期升级与扩展。(3)高可靠性:保证系统关键组件的高可用性,降低故障风险。(4)安全性: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系统安全,防止数据泄露。9.1.3部署步骤(1)硬件设备部署: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进行部署。(2)软件系统部署:在硬件设备上安装、配置系统软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3)网络部署:搭建稳定的网络环境,保障系统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安全性。(4)数据迁移:将现有数据迁移至新系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5)系统集成:将环保监测与治理系统与其他相关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9.2系统运维管理9.2.1运维团队组织设立专门的运维团队,负责系统的日常运维工作,包括系统监控、故障处理、系统优化等。9.2.2运维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明确运维人员的职责与权限,保证系统运维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9.2.3系统监控(1)设备监控:对硬件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及时处理。(2)系统功能监控:监测系统功能指标,保证系统运行稳定。(3)数据监控:监控数据传输、存储过程,保证数据安全。9.2.4故障处理建立故障处理流程,对系统故障进行快速定位、处理,降低故障对业务的影响。9.3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