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五育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_第1页
2024年河南省五育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_第2页
2024年河南省五育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_第3页
2024年河南省五育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_第4页
2024年河南省五育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南省五育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说新语》是一部采辑旧文编理而成的书,内容又只是分门罗列篇幅短小的人物故事乃至名流的片

言只语,它何以可置于经典之列呢?简单地说,社会的政治结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在这一时代都发生

了重要的变化,士族阶层则是魏晋社会的中坚,集中呈现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魏晋思想文

化的基本特点。虽然它的内容都是以前就存在的,不仅原来收录那些资料的书籍大多散佚,而且,上述效

果也并不能如此显明地体现出来。正是作为魏晋思想文化的集中载体、魏晋士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世

说新语》具备了成为经典的条件。

士族势力的兴起和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大概地说,士族是由地方性势力发展起来的贵族

阶层,他们拥有厚实的经济基础,其所统驭的依附人口在必要时即可转化为独立的军事力量;士族成员通

过入仕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并保护家族的权益,同时士族的不同家族之间又通过婚姻关系相互联结,巩固

和扩大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力量。一般认为,同时也标志了门阀政治的成立,而最为典型的门阀

政治则形成于东晋。在门阀政治时代,但事实上,它并不能取消和超越土族的权力,皇权实际上成为一种

虚设的东西,对国家重大事务完全失去了控制。原因很简单:在一般情况下,士族权力则完全建立在自身

力量的基础上。《世说新语》中对王、谢等家族成员言行的记录反映了这一点。

在汉王朝趋向崩溃、土族势力不断成长、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作为维护大一统政治的国

家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儒学也逐渐衰微。自东汉后期以来,在对儒家经典加以新的阐释的同时,佛教思想流

布日广。所以魏晋成为自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异说并存的时代,因而也是思想史上创获尤其丰

富的时代。《世说新语》虽然并不收录长篇大论,却生动地反映出这一时代的上述重要特色。

《世说新语》常常被称为一部记录魏晋玄学清谈的书,这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揭示了这部书的基本特

点。所谓“玄学”,流行于士族社会。它涉及的问题很多,但究其根本,它关注宇宙本体,追究物象背后

的原理;“玄”这个概念常常和虚、远、深、微妙等形容词相联系,而玄学即使在讨论具有现实政治背景

的问题一一如“名教与自然”时,尽管自古以来指斥玄学不切实用者不乏其人,甚或加以“清谈误国”的

罪名,描述了清谈展开的具体场景和氛围,而且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记录了魏晋士人经清谈风气熏陶而呈

现的各种机智有趣的言论。

研究者普遍重视魏晋时代个体意识的觉醒,认为这一现象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历来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尽管人必须结为群体谋求共同

的生存,因而必须遵守一定的群体生活原则;“除了我,就不是我”,对个体意识的压抑乃至抹杀,势必造

成人性的扭曲和人的创造性才智的萎缩。从东汉中后期以来,皇权地位的降低,国家意识的淡薄,都为士

族文人的个体自觉提供了条件。从另一角度上说,这也是旧有文化传统内藏的不合理乃至荒谬性所引发的

人性的反动。

众所周知,魏晋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音乐、绘画、书法乃至围棋,虽然文学也可以用于宣传、

教化,虽然音乐、绘画之类也可以作为富贵者日常玩赏的对象,是自我表现、自我宣泄的途径。在一个社

会中,如果文学艺术的创造主要不是由作者自身的精神需求决定的,而生命力和感染力却只能是有限的。

而魏晋时代正是由于士人个体意识的强烈,导致他们对文学艺术热烈爱好,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文学、音

乐、绘画、书法有关的优美的故事,譬如嵇康奏一曲《广陵散》

总而言之,《世说新语》主要反映了东汉末和魏晋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

(摘编自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虽非原创作品,但其通过对魏晋时期士人言行的精心编纂,凸显了该时代士族阶层的

精神特质与思想文化特点

B.在魏晋门阀政治时期,皇权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象征,但在实践中却难以超越或取消士族的权

力,这一政治结构在《世说新语》中有所体现。

C.《世说新语》不仅收集整理了士族闲谈逸事,还涉及土族对宇宙本体及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后者

代表了古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思想方法上的进步。

D.作者认为,魏晋士族阶层的崛起与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他们在经济、文化等都有着深

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族阶层是由地方性势力发展起来的贵族阶层,拥有厚实经济基础和优越的文化资源。

B.士族成员通过入仕参与政治活动,保护家族权益,并因条件优越形成累世官宦的情形。

C.士族阶层的兴起标志着国家对土族特权的认可,同时标志着门阀政治的最终确立。

D.魏晋时代思想解放、异说并存,儒家经典被重新阐释,老庄学说、佛教思想有所发展。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举例介绍《世说新语》的部分内容和形式。

B.文章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介绍了门阀制度的形成。

C.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世说新语》与其他文献的不同。

D.文章通过因果关系阐述《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

(4)下表展示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根据材料和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社会阶层经济基础文化资源政治活动军事力量

士族厚实优越参与可转化

其他阶层一般有限较少参与无或弱

A.士族阶层在经济上拥有厚实的财富,而其他阶层则相对一般,这为士族阶层在其他诸多方面

B.文化资源方面,士族阶层享有优越的条件,而其他阶层相对有限

C.在政治活动中,士族阶层积极参与并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其他阶层则较少参与

D.军事力量方面,士族阶层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与皇权平行存在

(5)《世说新语》中展现了魏晋时期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请谈谈你

认为魏晋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中哪些方面对现代人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有鱼

胡竹峰

古人以绢帛作书,装入木雕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因称鱼笺、鱼素。所谓鱼传尺素,有诗句说:“客

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有年春节去皖南,恰逢灯会,

后面是两头狮子,边走边舞,其后紧跟着花灯、鱼灯、五谷灯,五光十色,车马人物满巷,灯火达旦。铜

锣铿锵,鳞鳍闪烁,你来我往,或左摆右摇,所到之处,鱼灯烛油的气息飘来,映得人姿容似玉

鱼灯当然喜庆,腊月里,在廊檐下吊着油汪汪的鸡鸭鱼肉,像小时候的辰光。瓦屋下,几个妇人在腌

制咸肉咸鱼,花猫跳上椅子,池塘里一条金鲤跃出水面,历历在怀。

逢年过节每每多些怀旧,万事如意、富贵吉祥、抬头见喜的颂词都在意都喜欢,红纸黑字端端正正写

了贴在家里,有墨香有吉光。故乡几十年习俗,每逢春节,有古版有新印。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

乎的男婴,手拿莲花,破旧的老屋仿佛也多了鲜气多了仙气。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

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

燕赵大地“三鱼争月”的年画最好,一尺见方,三条大鲤鱼摆尾翻身跃出水面,争头也争月。“月”

同“跃”,看似三鱼争月,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无尽,“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作为衬

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

有地方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秤有鱼,剩有余。有人将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随手撒些银

钱在地上,所谓鲤鱼撒子,讲究相生相克,旧年人家,鱼为水,水克火。悬鱼长者丈余,配有各类纹饰,

意寓平安。

我乡多水,河流密布。鱼是日常口食,河、湖、塘、渠、溪、池里多的是鲫鱼、草鱼、鲤鱼、青鱼,

用来清蒸,用来煎炸……各有风味。鲫鱼性属土;能补胃,乡下妇人生产后用它炖汤,肥大之极,我见过

身长近一扁担的鱼,晒在太阳地里,冒着油光。

旧年山里交通不便,一般人家难得鲜鱼,山民则做“面鱼”,放锅里炕至两面金黄或微焦时,切成方

块状,外皮脆香,内里绵软。

世俗里,鱼被尊为吉祥富贵之物。武王伐纣,过黄河时,众人说是吉兆。鱼鳞如铠甲,鱼腹多子如兵。

孔门得子,孔子高兴,给儿子取名为鲤

鱼在水中,飞鸟般自在。据说鱼有龙相,战国时有人乘鲤鱼而登仙,常骑着赤红的鲤鱼现身水上。笔

记传奇上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逆水往上蹦跳攀登,能上去的;跳不上去的,碰得额破腮裂,即有云雨

相随,天降祥火烧去鱼尾,士人登第或升官,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名为烧尾。

龙相久远,缥缈成了传说,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童年在纸上见过几次大鱼,名为鳏,

鱼之大,化为鸟,是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后来又见《玄中记》上的大鱼,船行一日才过鱼头,生产时,

碧海为之血红。这样的鱼并非全然喜庆相、富贵相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是后世的钓徒心态各异。有人钓的是朝堂之志,有人钓的是一日三餐,

或得鲤鱼,或得刀鱼,或得鳏鱼,还有白鱼、编鱼、鳗鱼、鲤鱼、鲫鱼、草鱼、鲤鱼、青鱼...

腊月天在皖南山居,路过张志和故里。张志和一生起伏,几番上下,带上僮婢,告别亲友,最后来到

湖州城西渔隐,自称烟波钓徒,也和桃花流水鳏鱼为伍。“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

(有删改)

文本二:

安徽岳西人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因为他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路。他的散文总

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又谈墨趣,谈风骨,谈意境,在总体上见心

性,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别有深刻体会。竹峰还由物及人,遍及草木虫鱼、日月山川、衣食住行、

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体悟到大自然借给我们诗意和灵感之浩瀚古意和美

意一一不失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

(节选自韩少功《我读胡竹峰》,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汉乐府诗句,交代了“鱼传尺素”的由来,既表现了鱼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B.文章中“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一句,写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看年画的情景,表现

了时空的久远。

C.文章以“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引出世俗未见的大鱼,进而强调“大鱼”是更近乎心性

的大自在与大安详。

D.文末写渔隐,除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与“有鱼”有关,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游灯会的场景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读来如临其境,别有情趣。

B.文章利用谐音将“三鱼争月”说成“三鱼争跃”,并以道家的观点对“三”作了哲学上的解读,揭示

了年画的丰富意蕴。

C.文章中“我乡多水,河流密布”这段文字,运用铺陈手法突出鱼乡特点

D.文章对世俗与脱俗的思辨围绕“有鱼”展开,白鱼跳船舱、孔子给儿子取名是世俗的,而北冥鱼等是

脱俗的

(3)文本一中提到“鱼有龙相”,你认为灯会和年画里的鱼各有什么“相”?请简要分析。

(4)韩少功称“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请结合文本二的阐述谈谈文本一从哪些

角度作了“勇敢尝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庄子)以谬悠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②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③为

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④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

虽瑰玮,而连汴⑤无伤也;其辞虽参差⑥,而^诡⑦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道物考游,而下与外

如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闵而肆,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

也,其理不竭,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节选自《庄子•天下》)

材料二: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⑨独如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城石,蛟龙不屑,

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于“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

遭有道,而违于理,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

文墨自慰,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昏然而同归,超鸿蒙,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

愚诗》,记于溪石上。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注】①谬悠: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②端崖:边际。③卮言:指不着边际的议论。曼衍:流行

不定的意思。④敖倪:即“傲睨”。⑤连汴:宛转的样子。⑥参差:谓其辞旨神奇多变。⑦^诡:奇异。

⑧稠适:亦作“调适”,通达之意。⑨是溪:指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因参加政治革新被贬永州,并

更其名为“愚溪”。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

无以A利世B而适C类于予D然E则F虽辱G而愚之H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唐,广大而不着边际,与现代汉语成语“荒唐不经”中的“荒唐”意思不同。

B.外死生,把生死置之度外,“外”为形容词的为意动用法

C.“见”用于动词前,表被动。“见……于”为固定句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遂见用于小邑”

用法相同。

D.颜子,指孔子得意弟子颜回。《论语》中孔子评价他“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可见

孔子对其学习态度的肯定。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言辞一认为当时的社会沉沦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言论与之交流,只能以不着边际的言辞,不

持一端之见,从而与之相处。

B.庄子对“道”的阐释博大而通彻,深广而畅达,然而他对于事物变化的反应和解释,不离于道,在茫

然暗昧之中

C.柳宗元认为自己生逢明时,遇有道明君,却违背了道理,是世间至愚之人。言辞中饱含其懊悔自责之

情。

D.柳宗元托物兴辞,寓意深远,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作者将无人游赏,暗喻贤能之士

被新人猜忌、排挤,表现其愤懑与无奈之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

(5)清代蔡铸评价《愚溪诗序》“通篇俱就一‘愚‘字生情”,请据此简要概括材料一中“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①

晁补之

青烟暴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谟。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

看玉做人间

【注】①泗州:今安徽省泗县。词人曾三次任京官,后面两次都是因牵连党争而去职,被贬外郡,起任

泗州知州后。②蓝桥:指蓝桥神仙窟,唐裴《传奇•裴航》中有诗:“蓝桥便是神仙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先勾勒出青烟缭绕、明镜高悬的壮阔月景,再以闲阶、凉露、寒蝉等物象烘托词人心境,多种

感官结合

B.“神京远”两句写因望月而产生的身世感慨,通过一“远”一“近”之对比,情感表达更鲜明

C.下阕“冷漫佳人淡脂粉”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冷;随着时间推移

D.全词紧紧围绕赏月,极尽铺排之能事,天上人间浑然一体,词气雄放;以月起以月结,结构严谨。

(2)此词通篇都写赏月,随着赏月地点的变化,词人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尤其重视谋臣能士,甚至不惜用珍宝土地来招揽他们,如在《六国论》中苏洵提出如果

“",齐心协力进攻秦国,那么秦人会食不下咽”以达到招揽读

书人的目的。

(2)京剧传统剧目《四郎探母》中“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的唱词,唱出

了陶渊明笔下“,”的心境。

(3)越是有志之士,对时光的流逝越是敏感,古人常借鬓发的细微变化来抒写对生命易衰的感

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纵览古今,聪俊灵秀之人,于万万人中仅是①=虽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参差,所行之事更是

②,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争”。身居尘世,递生人海,竞心所牵,人人跻身

其中,③,难免身不由己。唯“不争”者,结庐大隐之市,其精气内敛,独能拥有完全之自我一

一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

“无争”是一种自由。有此自由之身、空灵之心,精神自与天地大通。如启天聪天目,自能独步当时,

聆听天鸣地籁的化外之音。偶与心弦鸣和,豁然解悟,辄得千古奇作。这些极具才情、极其聪慧、性情又

极为乖张的人,历来被世人视为“异类”。A在造成独立人格的同时,B他们是点染历史,C创造了中华文

明的艺术维品,.F.真不知该怎么写中华文学艺术史还会剩下什么。…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几个句子中有三个有语病,请分别找出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顺应天性,进退自如,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经过200多年的观测,人们证实地球逐渐转慢了,时间也跟着慢了,许多地方都记录到地球自转速度

减慢的情况。①,我们的感官根本觉察不出来;但长期积累下来,就可观了。有人认为20亿年前

②?许多人认为这是潮汐的影响。因为在涨潮退潮时,潮水都要和地面发生巨大的摩擦。大

气和地面的摩擦也可能使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此外,地球内部物质因为运动而发生的密度变化,③o

尽管以上种种看法都还值得讨论,但时间在变却是事实,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时间是不是在变呢?这就需要

一种最标准也钟来校正。当然这种钟不能是常见的普通的钟,需要利用自然界中别的东西作为计算时间的

标准。人们发现,气体分子的振动频率总是固定不变的的还有石英片,将它连接在电路中,它便会产生可

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这种石英钟的准确性比前一种方法要差一点,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的”字可以删除的一项是

A.这就需要一种最标准电钟来校正

B.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还有石英片

C.它便会产生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

D.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中提到,“无争”之自由可不为世俗所束缚,使精神“与天地大通”。这与本试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提到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以上材料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的其他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河南省五育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说新语》是一部采辑旧文编理而成的书,内容又只是分门罗列篇幅短小的人物故事乃至名流的片

言只语,它何以可置于经典之列呢?简单地说,社会的政治结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在这一时代都发生

了重要的变化,士族阶层则是魏晋社会的中坚,集中呈现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魏晋思想文

化的基本特点。虽然它的内容都是以前就存在的,不仅原来收录那些资料的书籍大多散佚,而且,上述效

果也并不能如此显明地体现出来。正是作为魏晋思想文化的集中载体、魏晋士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世

说新语》具备了成为经典的条件。

士族势力的兴起和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大概地说,士族是由地方性势力发展起来的贵族

阶层,他们拥有厚实的经济基础,其所统驭的依附人口在必要时即可转化为独立的军事力量;士族成员通

过入仕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并保护家族的权益,同时士族的不同家族之间又通过婚姻关系相互联结,巩固

和扩大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力量。一般认为,同时也标志了门阀政治的成立,而最为典型的门阀

政治则形成于东晋。在门阀政治时代,但事实上,它并不能取消和超越土族的权力,皇权实际上成为一种

虚设的东西,对国家重大事务完全失去了控制。原因很简单:在一般情况下,士族权力则完全建立在自身

力量的基础上。《世说新语》中对王、谢等家族成员言行的记录反映了这一点。

在汉王朝趋向崩溃、士族势力不断成长、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作为维护大一统政治的国

家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儒学也逐渐衰微。自东汉后期以来,在对儒家经典加以新的阐释的同时,佛教思想流

布日广。所以魏晋成为自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异说并存的时代,因而也是思想史上创获尤其丰

富的时代。《世说新语》虽然并不收录长篇大论,却生动地反映出这一时代的上述重要特色。

《世说新语》常常被称为一部记录魏晋玄学清谈的书,这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揭示了这部书的基本特

点。所谓“玄学”,流行于士族社会。它涉及的问题很多,但究其根本,它关注宇宙本体,追究物象背后

的原理;“玄”这个概念常常和虚、远、深、微妙等形容词相联系,而玄学即使在讨论具有现实政治背景

的问题一一如“名教与自然”时,尽管自古以来指斥玄学不切实用者不乏其人,甚或加以“清谈误国”的

罪名,描述了清谈展开的具体场景和氛围,而且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记录了魏晋士人经清谈风气熏陶而呈

现的各种机智有趣的言论。

研究者普遍重视魏晋时代个体意识的觉醒,认为这一现象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历来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尽管人必须结为群体谋求共同

的生存,因而必须遵守一定的群体生活原则;“除了我,就不是我”,对个体意识的压抑乃至抹杀,势必造

成人性的扭曲和人的创造性才智的萎缩。从东汉中后期以来,皇权地位的降低,国家意识的淡薄,都为士

族文人的个体自觉提供了条件。从另一角度上说,这也是旧有文化传统内藏的不合理乃至荒谬性所引发的

人性的反动。

众所周知,魏晋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音乐、绘画、书法乃至围棋,虽然文学也可以用于宣传、

教化,虽然音乐、绘画之类也可以作为富贵者日常玩赏的对象,是自我表现、自我宣泄的途径。在一个社

会中,如果文学艺术的创造主要不是由作者自身的精神需求决定的,而生命力和感染力却只能是有限的。

而魏晋时代正是由于士人个体意识的强烈,导致他们对文学艺术热烈爱好,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文学、音

乐、绘画、书法有关的优美的故事,譬如嵇康奏一曲《广陵散》

总而言之,《世说新语》主要反映了东汉末和魏晋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

(摘编自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世说新语》虽非原创作品,但其通过对魏晋时期士人言行的精心编纂,凸显了该时代士族阶层的

精神特质与思想文化特点

B.在魏晋门阀政治时期,皇权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象征,但在实践中却难以超越或取消士族的权

力,这一政治结构在《世说新语》中有所体现。

C.《世说新语》不仅收集整理了士族闲谈逸事,还涉及土族对宇宙本体及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后者

代表了古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思想方法上的进步。

D.作者认为,魏晋士族阶层的崛起与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他们在经济、文化等都有着深

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士族阶层是由地方性势力发展起来的贵族阶层,拥有厚实经济基础和优越的文化资源。

B.士族成员通过入仕参与政治活动,保护家族权益,并因条件优越形成累世官宦的情形。

C.士族阶层的兴起标志着国家对土族特权的认可,同时标志着门阀政治的最终确立。

D.魏晋时代思想解放、异说并存,儒家经典被重新阐释,老庄学说、佛教思想有所发展。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通过举例介绍《世说新语》的部分内容和形式。

B.文章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介绍了门阀制度的形成。

C.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世说新语》与其他文献的不同。

D.文章通过因果关系阐述《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

(4)下表展示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根据材料和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D

社会阶层经济基础文化资源政治活动军事力量

士族厚实优越参与可转化

其他阶层一般有限较少参与无或弱

A.土族阶层在经济上拥有厚实的财富,而其他阶层则相对一般,这为士族阶层在其他诸多方面

B.文化资源方面,士族阶层享有优越的条件,而其他阶层相对有限

C.在政治活动中,士族阶层积极参与并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其他阶层则较少参与

D.军事力量方面,士族阶层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与皇权平行存在

(5)《世说新语》中展现了魏晋时期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请谈谈你

认为魏晋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中哪些方面对现代人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解答】(1)D.”《世说新语》对此做了翔实记录”错误。文中对这一历史过程只是作介绍。

故选D。

(2)C.“士族阶层的兴起标志着”错误。由原文“一般认为,同时也标志了门阀政治的成立”可知,

且最为典型的门阀政治形成于东晋。

故选C。

(3)C.“通过对比”错误。原文说《世说新语》的特点并没有与其他文献进行对比。

故选C。

(4)D.“士族阶层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错误。根据文本内容,而且“在必要时”。“必要时转化”而

非“拥有”。

故选D。

(5)《世说新语》主要反映了东汉末和魏晋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从文本中去找写及精神风貌的内容。

由“玄学具有浓重的形而上性质,它关注宇宙本体,并且经常对人类自身的思维规则及语言表达质疑”

“它其实代表了古人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深入思考和思想方法上的重要进步”可知。他们不拘泥于传统。

由“研究者普遍重视魏晋时代个体意识的觉醒,认为这一现象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可知,自我觉醒,鼓励现代人在尊重社会规范的同时,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由“魏晋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音乐、书法乃至围棋,《世说新语》中、音乐、书法有关的优美

的故事、交流和融合,提醒现代人应当重视文化和艺术的滋养作用。

答案:

(1)D

(2)C

(3)C

(4)D

(5)①首先,他们自我尊重,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勇于展现自我。②其次。他们不拘泥于传统。③最

后,提醒现代人应当重视文化和艺术的滋养作用。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有鱼

胡竹峰

古人以绢帛作书,装入木雕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因称鱼笺、鱼素。所谓鱼传尺素,有诗句说:“客

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有年春节去皖南,恰逢灯会,

后面是两头狮子,边走边舞,其后紧跟着花灯、鱼灯、五谷灯,五光十色,车马人物满巷,灯火达旦。铜

锣铿锵,鳞鳍闪烁,你来我往,或左摆右摇,所到之处,鱼灯烛油的气息飘来,映得人姿容似玉

鱼灯当然喜庆,腊月里,在廊檐下吊着油汪汪的鸡鸭鱼肉,像小时候的辰光。瓦屋下,几个妇人在腌

制咸肉咸鱼,花猫跳上椅子,池塘里一条金鲤跃出水面,历历在怀。

逢年过节每每多些怀旧,万事如意、富贵吉祥、抬头见喜的颂词都在意都喜欢,红纸黑字端端正正写

了贴在家里,有墨香有吉光。故乡几十年习俗,每逢春节,有古版有新印。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

乎的男婴,手拿莲花,破旧的老屋仿佛也多了鲜气多了仙气。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

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

燕赵大地“三鱼争月”的年画最好,一尺见方,三条大鲤鱼摆尾翻身跃出水面,争头也争月。“月”

同“跃。看似三鱼争月,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无尽,“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作为衬

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

有地方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秤有鱼,剩有余。有人将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随手撒些银

钱在地上,所谓鲤鱼撒子,讲究相生相克,旧年人家,鱼为水,水克火。悬鱼长者丈余,配有各类纹饰,

意寓平安。

我乡多水,河流密布。鱼是日常口食,河、湖、塘、渠、溪、池里多的是鲫鱼、草鱼、鲤鱼、青鱼,

用来清蒸,用来煎炸……各有风味。鲫鱼性属土;能补胃,乡下妇人生产后用它炖汤,肥大之极,我见过

身长近一扁担的鱼,晒在太阳地里,冒着油光。

旧年山里交通不便,一般人家难得鲜鱼,山民则做“面鱼”,放锅里炕至两面金黄或微焦时,切成方

块状,外皮脆香,内里绵软。

世俗里,鱼被尊为吉祥富贵之物。武王伐纣,过黄河时,众人说是吉兆。鱼鳞如铠甲,鱼腹多子如兵。

孔门得子,孔子高兴,给儿子取名为鲤

鱼在水中,飞鸟般自在。据说鱼有龙相,战国时有人乘鲤鱼而登仙,常骑着赤红的鲤鱼现身水上。笔

记传奇上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逆水往上蹦跳攀登,能上去的;跳不上去的,碰得额破腮裂,即有云雨

相随,天降祥火烧去鱼尾,士人登第或升官,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名为烧尾。

龙相久远,缥缈成了传说,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童年在纸上见过几次大鱼,名为鲸,

鱼之大,化为鸟,是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后来又见《玄中记》上的大鱼,船行一日才过鱼头,生产时,

碧海为之血红。这样的鱼并非全然喜庆相、富贵相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是后世的钓徒心态各异。有人钓的是朝堂之志,有人钓的是一日三餐,

或得鲤鱼,或得刀鱼,或得鳏鱼,还有白鱼、编鱼、鳗鱼、鱼巴鱼、鲫鱼、草鱼、甦鱼、青鱼...

腊月天在皖南山居,路过张志和故里。张志和一生起伏,几番上下,带上僮婢,告别亲友,最后来到

湖州城西渔隐,自称烟波钓徒,也和桃花流水蹶鱼为伍。“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

(有删改)

文本二:

安徽岳西人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因为他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路。他的散文总

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又谈墨趣,谈风骨,谈意境,在总体上见心

性,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别有深刻体会。竹峰还由物及人,遍及草木虫鱼、日月山川、衣食住行、

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体悟到大自然借给我们诗意和灵感之浩瀚古意和美

意一一不失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

(节选自韩少功《我读胡竹峰》,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开头引用汉乐府诗句,交代了“鱼传尺素”的由来,既表现了鱼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B.文章中“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一句,写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看年画的情景,表现

了时空的久远。

C.文章以“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引出世俗未见的大鱼,进而强调“大鱼”是更近乎心性

的大自在与大安详。

D.文末写渔隐,除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与“有鱼”有关,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写游灯会的场景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读来如临其境,别有情趣。

B.文章利用谐音将“三鱼争月”说成“三鱼争跃”,并以道家的观点对“三”作了哲学上的解读,揭示

了年画的丰富意蕴。

C.文章中“我乡多水,河流密布”这段文字,运用铺陈手法突出鱼乡特点

D.文章对世俗与脱俗的思辨围绕“有鱼”展开,白鱼跳船舱、孔子给儿子取名是世俗的,而北冥鱼等是

脱俗的

(3)文本一中提到“鱼有龙相”,你认为灯会和年画里的鱼各有什么“相”?请简要分析。

(4)韩少功称“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请结合文本二的阐述谈谈文本一从哪些

角度作了“勇敢尝试”。

【解答】(1)D.”还表现作者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错误。“'斜风细雨不须归',

但从中看不出作者自己的想要摆脱世事烦扰。

故选D。

(2)A.“'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写“人”应该是“点”,灿烂斑斓。

故选Ao

(3)文章第二段说“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此段描绘

灯会的热闹场景,第三段“鱼灯当然喜庆”,有喜庆相;

①年画里的鱼指的是过年时挂的“连年有鱼”年画里的鱼,“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婴,

怀抱又大又壮的鲤鱼”,“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

②还有“‘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古风昭昭”、元气恢弘的鲤鱼。

(4)①文本二“他的散文总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作者以此为

线索,腊月里腌制咸肉咸鱼,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出产各种鱼,回忆故乡的经历,叙写故乡风光;

②文本二“又谈墨趣,谈韵致,谈意境,在总体上见心性”;说各地“有鱼”的寓意,年画里的鱼代表

富贵等,如“武王伐纣,一条白鱼跳进船舱”,如庄子笔下的北冥鱼,在总体上见心性;

③文本二“竹峰还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与人生……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的文学

观”,如灯会中由灯到“一女子在巷子里站着,映得人姿容似玉;写武王伐纣时跃上船的白鱼;写到人

的愿望与哲思,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喜滋滋,体现了“功夫在诗外”的文学观。

答案:

(1)D

(2)A

(3)灯会里的鱼指鱼灯,最为活泼热闹;

①“连年有鱼”年画里的是又大又壮的鲤鱼,有富贵相、元气恢弘的鲤鱼。

(4)①作者围绕“有鱼”回忆故乡的经历、习俗,志在传承本土遗产,说各地“有鱼”的寓意,说境

界,在总体上见心性,由人写到人的愿望与哲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庄子)以谬悠①之说,尊唐之言,无端崖②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③为

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④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

虽瑰玮,而连汴⑤无伤也;其辞虽参差⑥,而^诡⑦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淮物春游,而下与外

如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闵而肆,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

也,其理不竭,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节选自《庄子•天下》)

材料二: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⑨独叫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垠石,蛟龙不屑,

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于然则里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于“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

遭有道,而违于理,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

文墨自慰,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昏然而同归,超鸿蒙,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

愚诗》,记于溪石上。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注】①谬悠: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②端崖:边际。③卮言:指不着边际的议论。曼衍:流行

不定的意思。④敖倪:即“傲睨”。⑤连汴:宛转的样子。⑥参差:谓其辞旨神奇多变。诡:奇异。

⑧稠适:亦作“调适”,通达之意。⑨是溪:指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因参加政治革新被贬永州,并

更其名为“愚溪”。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

无以A利世B而适C类于予D然E则F虽辱G而愚之H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荒唐,广大而不着边际,与现代汉语成语“荒唐不经”中的“荒唐”意思不同。

B.外死生,把生死置之度外,“外”为形容词的为意动用法

C.“见”用于动词前,表被动。“见……于”为固定句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遂见用于小邑”

用法相同。

D.颜子,指孔子得意弟子颜回。《论语》中孔子评价他“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可见

孔子对其学习态度的肯定。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材料言辞一认为当时的社会沉沦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言论与之交流,只能以不着边际的言辞,不

持一端之见,从而与之相处。

B.庄子对“道”的阐释博大而通彻,深广而畅达,然而他对于事物变化的反应和解释,不离于道,在茫

然暗昧之中

C.柳宗元认为自己生逢明时,遇有道明君,却违背了道理,是世间至愚之人。言辞中饱含其懊悔自责之

情。

D.柳宗元托物兴辞,寓意深远,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作者将无人游赏,暗喻贤能之士

被新人猜忌、排挤,表现其愤懑与无奈之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

(5)清代蔡铸评价《愚溪诗序》“通篇俱就一'愚‘字生情”,请据此简要概括材料一中“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

【解答】(1)句意: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即使是玷辱了它,也是可以的。

“无以利世”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其前B处断开;

“适类于予”是状语后置句,''适”作“类”的状语,D处断开;

“然则”是固定词组,不断开,应与后面内容连接,“辱而愚之”是假设的内容,不断开,其后H处断

开。

故选BDHo

(2)A.正确。广大而不着边际。句意:以广大而不着边际的言论,不合情理。

B.正确。“齐彭殛为妄作”中的“齐”是形容词的为意动用法。句意: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

C.正确。“遂见用于小邑”中“见……于”表示被动。

D.“可见孔子对其学习态度的批评”错误。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像个蠢人,我考察他私下的

言论,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故选D。

(3)C.“言辞中饱含其懊悔自责之情”错,“今予遭有道,悖于事,莫我若也”,实际上正是借此倾吐

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这几句应看作愤激之语。

故选C。

(4)①“敖倪”,傲视,谴责,相处,而不轻视万物,以此和世俗相处。

②“莫利于世”,状语后置句;“鉴”;“锵鸣金石”。译文: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清秀明澈。

(5)同:材料一“谬悠之说,荒唐之言,广大而不着边际的言论,即刻意掩饰自己真心的荒唐言辞。

又峻急多垠石。幽邃浅狭,不能兴云雨,说自己“遭有道,悖于事,莫我若也”,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

和才能被埋没。可见二者的相同点是表面之下别有深意。

异:

材料一庄子的言论目的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以与世俗和谐相处,即为了保持自我的清白。

材料二柳宗元“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故凡为愚者。夫然,予得专而名焉”,掩盖的是内心的愤激和

不平。

答案:

(1)BDH

(2)D

(3)C

(4)①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轻视万物,以此和世俗相处。

②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很好地映照万物,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

(5)①同:表面之下别有深意。异:材料一庄子为了保持自我的清白。材料二柳宗元在表面自我谴责

之下,可见心中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子以以迂远的说教,以无头绪和无边际的言词,从不以为标新立异,不能用庄重的语言交谈,以为

人所重视的言论使人信以为真,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谴责谁是谁非。他的书虽然不平凡而随和无有伤

害,而奇异变幻可观赏,上与造物者同游。书中对道的阐述既弘大而又透僻;书中讲到道的主宰作用。虽

然如此,道理是讲不完的,恍惚芒昧窈冥深邃。

材料二: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这是为什么呢,不能用来灌溉,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幽深浅狭,不能兴起

云和雨,正像我,即使是玷辱了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

现得很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因此,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清秀明澈,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我虽然不合世俗,洗涤万物,

而无所避忌,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超越天地尘世,物我不分。于是写了《八愚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

青烟事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谟。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

看玉做人间

【注】①泗州:今安徽省泗县。词人曾三次任京官,后面两次都是因牵连党争而去职,被贬外郡,起任

泗州知州后。②蓝桥:指蓝桥神仙窟,唐裴《传奇•裴航》中有诗:“蓝桥便是神仙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上阕先勾勒出青烟缭绕、明镜高悬的壮阔月景,再以闲阶、凉露、寒蝉等物象烘托词人心境,多种

感官结合

B.“神京远”两句写因望月而产生的身世感慨,通过一“远”一“近”之对比,情感表达更鲜明

C.下阕“冷漫佳人淡脂粉”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冷;随着时间推移

D.全词紧紧围绕赏月,极尽铺排之能事,天上人间浑然一体,词气雄放;以月起以月结,结构严谨。

(2)此词通篇都写赏月,随着赏月地点的变化,词人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答】(1)C.“词人的赏月兴致也慢慢随着流霞一同消褪了”错,词中“投晓共,一直到月落霞消

才停止,词人登楼继续观月,反而更加豪壮了。

故选C。

(2)本词为赏月词,从天上到人间,天上人间浑然一体,想象丰富,与东坡词颇有相似之处。

上阕写室外赏月。首二句“青烟累处,写夜空像茫茫碧海;一轮明月穿过云层,金色的光辉照亮了天上

人间,使人感到似是何处飞来。“永夜”三句、闲阶、寒蝉等物象,描绘出一幅充满凉意的,烘托出词

人的孤寂心境和万千感慨。

下片转写室内宴饮赏月。水晶做成的帘子高高卷起,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内。筵上的人频频举怀,似乎要

把明月的清辉全部纳入金尊之中,一道饮尽,赏月兴致的无比浓厚。

结尾“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素秋千顷”,月更明,作者觉得在庭中赏月不能尽兴,登上高楼,人间如

玉般美好。

答案:

(1)C

(2)①上阕写室外赏月。从天上宛若金镜的月亮到月光下的桂影,写出词人内心对美好月色的眷恋和

淡淡的孤寂之情。

②下阕“水晶帘不下……流霞倾尽”写室内宴饮赏月。伴着脂粉似的月光,直到月落霞消。

③“更携取”四句写登楼赏月。词人登上高楼,人间如玉般美好。

译文:

青色的烟云,遮住了月影。长夜的空阶上卧着挂树的斜影,多少秋蝉零乱地嗓鸣,论路近唯有月宫仙境。

高卷水晶帘儿,展开云母屏风。待我许多月色澄辉,直到拂晓连同流霞全都倾尽,看白玉铺成的人间。

赏析:

此词写作者任泗州知府时。这首词遂成绝笔。

中秋,托起一轮如金盘的圆月,整夜投射在石阶上,蝉声稀疏零乱,天上的月亮,随时可以赏玩,撑

开屏风,洒满房间,到了拂晓,一口倾尽,携床登南楼,去领略无边无际。

这首词写得清丽而豪壮,后段从有月看到月满,各段俱有新警语,气象万千。”

黄蓼园《蓼园词选》评此词云:”至其前阕从无月看到有月。层次井井,各段俱有新警语,气象万千。”

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佳作,抒发人生悲凉的感叹,未见月轮,万倾碧波上飞起一轮明镜,洒满阶庭,

给人一种期待后的喜悦,由“露凉”而想到寒蝉,“惟有蓝桥路近”只有那些青楼歌妓能体谅我的苦衷!

下阕写室内与“佳人”共赏。结尾三句写登楼赏月,素秋千顷”作豪放之语,愿欣赏千里清景的疏放情怀,

中间虽然凄清,仍属疏放达观之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尤其重视谋臣能士,甚至不惜用珍宝土地来招揽他们,如在《六国论》中苏洵提出如果“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齐心协力进攻秦国,那么秦人会食不下咽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

达到招揽读书人的目的。

(2)京剧传统剧目《四郎探母》中“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的唱词,唱出

了陶渊明笔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心境。

(3)越是有志之士,对时光的流逝越是敏感,古人常借鬓发的细微变化来抒写对生命易衰的感慨

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答】故答案为: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重点字:饶)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艰难苦恨繁霜鬓乡音无改鬓毛衰)(重点字: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6.(H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纵览古今,聪俊灵秀之人,于万万人中仅是①O虽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参差,所行之事更是

②,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争”。身居尘世,递生人海,竞心所牵,人人跻身

其中,③,难免身不由己。唯“不争”者,结庐大隐之市,其精气内敛,独能拥有完全之自我一

一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

“无争”是一种自由。有此自由之身、空灵之心,精神自与天地大通。如启天聪天目,自能独步当时,

聆听天鸣地籁的化外之音。偶与心弦鸣和,豁然解悟,辄得千古奇作。这些极具才情、极其聪慧、性情又

极为乖张的人,历来被世人视为“异类”。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