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试题三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试题三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试题三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试题三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试题三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福建省厦门外国语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试题(三)(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1.夏商周时代青铜器制作精致,代表着中国5000年的声誉和艺术价值。如图两件闻名青铜器物A.是拥有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B.分别是商、周两朝青铜器代表C.是当时手工业者的审美反映 D.青铜器己是当时日常生活用具【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均为礼器,代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故A选项正确;二者均是商代青铜器代表,故B选项错误;二者体现的是贵族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而不是手工业者的审美,故C选项错误;二者均是礼器,与祭祀有关,而不是日常生活用具,故D选项错误。2.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显明的时代特色,因此蕴含着不少历史信息。下列诗句能反映中外交往的是A.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学问可知,“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是李白悼念阿倍仲麻吕的诗,阿倍仲麻吕,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学生,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故D选项正确;“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反映的是唐代商贸状况,故A选项错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送故人孟浩然写的诗,故B选项错误;“剑外忽传收蓟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故C选项错误。3.汉代流行的“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密密层层(左图)。东晋南朝,江南上层社会流行男装宽袍大袖,女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右图)。促成这种服饰式样变更的主要因素是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审美水平的提升C.政局的相对安定 D.社会思想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汉代注意遮掩身体的“深衣"被魏晋时期流行的宽袍、大袖、长裙、博带所取代的主要缘由是,社会思想变动导致的审美观变迁,D项正确;魏晋时期上层服饰变更与农耕经济发展无关,A项错误;社会上层流行服饰的变更,不能说明魏晋的审美水平较汉代水平有所提高,B项错误;魏晋时期社会分裂动荡,C项错误。4.近代中国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签订后A.多口通商,闭关政策被打破 B.邓世昌等人进行了英勇反抗C.列强起先在华掀起瓜分狂潮 D.清政府成为了“洋人朝廷”【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知,体现了《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投资设厂的内容,《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选项正确;多口通商,闭关政策被打破是鸦片斗争的结果,故A选项错误;邓世昌等人进行了英勇反抗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故B选项错误;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5.《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新海关制定的出口关税高于5%,而进口关税则低于5%。比如茶叶出口关税每担2.5两,但国际市场的茶叶价格每担从未超过50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中国关税完全被列强限制 B.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增加C.中国海关逐步走向制度化 D.进口关税诠释了侵略者的意图【答案】D【解析】【详解】《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出口关税高于进口关税,这有利于列强对华商品倾销,进口关税极低很好地诠释了侵略者的本质,故选D;A项说法过于确定,解除;出口关税高,减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解除B;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海关走向制度化,解除C。6.一战爆发之初,中国《新群杂志》便公开检讨国家主义(强调国际强权政治和霸权思潮);《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也提出要用和平的“协力主义”来弥补国家主义的不足;梁启超更为彻底地放弃了极端国家主义主见。这些现象可说明当时A.世界局势影响中国思想的路径思索B.一战变更世界新旧文明格局C.中国学问分子全面抨击西方价值观D.国家主义遭到外交公理的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一战爆发之初中国《新群杂志》杜亚泉、梁启超等当时国内刊物和知名人士均反思和抨击国家主义的弊端和不足之处,他们是在吸取一战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的基础上反思国内近代化路径的选择,除了要实现国家强大、民族独立外,还要更多关注对人类文明的重塑与探究,避开走上一战勾心斗角、自相残害的局面,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出一战爆发对中国学问界思想路径选择产生的影响,未反映出一战在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解除B;材料虽然提到学问分子对西方国家主义价值观的抨击,但仅限于对国家主义的抨击,并不能说明对西方价值观的全面抨击,解除C;材料并未反映外交公理对国家主义的冲击,解除D。【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学问分析历史现象的实力。7.1937年9月初,大同失陷,经蒙古、大同至内地的中苏交通运输线也即将被截断。14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集中兵力在上海决战乎?”10月起,他抽调骁勇善战的桂军及滇军加入上海战场。蒋介石此举意在A.争取国际救济B.协作敌后战场抗日C驾驭战略主动D.借机减弱地方军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蒋介石主见集中兵力在上海与日本进行决战,这是为了在斗争中争取主动地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蒋介石主见在上海集中兵力决战,不能反映出这是为了争取国际救济;B选项错误,此时抗日斗争刚刚起先,敌后战场尚未开拓;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弱地方军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下表为1978一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逝 B.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C.我国初步变更了工业落后局面 D.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78年起先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而正是从1978年起先中国起先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D;A项说法过于确定,也不符合实际,解除;表格内容仅能反映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程度,无法体现是否具有不均衡性,解除B;初步变更我国工业落后局面的是1957年完成的“一五”安排,解除C。故选D。9.据古代雅典著作《诉美狄阿斯》记载:美狄阿斯在公共场合同德摩斯提尼发生了争吵,并打了德摩斯提尼一巴掌。对此,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A.同态报仇习俗已经被废止 B.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C.公民争吵必需通过司法解决 D.司法审判会主持公允正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可知,古代雅典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故B正确;AC说法确定,错误,解除;材料无法体现司法审判的结果是否公允正义,解除D。10.下表为1601—1875年英国人口粗诞生率、粗死亡率的统计表下列选项对表格解读正确是A.17世纪初死亡率上升是因为英国频繁发动殖民斗争B.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初诞生率提高缘于工业革命推动C.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初死亡率下降得益于社会的进步D.19世纪初诞生率下降表明英国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于18世纪中叶起先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的进步使粗死亡率下降,故C项符合题意;英国是在16世纪末起先参与殖民掠夺,因此16世纪初没有频繁发动殖民斗争,解除A;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叶,而非17世纪中叶,解除B;19世纪初粗诞生率的下降并不能就此表明英国人口总量下降,解除D。故选C。11.由于对二战期间纳粹分子实行的种族主义暴行记忆犹新,战后初期,法国的各界舆论主流是要同等对待外来劳工,使其较好的融入法国社会。但20世纪60年头之后,随着北非家庭类移民日渐上升,法国人“惊诧地”发觉,“我们要的是工人,可男女老少全来了”。据此可知,当时法国A.国家干预经济弊端凸现B.种族卑视观念根深蒂固C.经济进入“滞胀”阶段D.福利国家政策面临压力【答案】D【解析】【详解】战后法国最初同等对待外来劳工,但随着家庭类的移民的增加,已经严峻地影响了法国的福利制度,对此法国民众有怨言,故D符合题意;A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反映不出种族卑视这一因素,故B不符合题意;C选项时间错误,也非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故C不符合题意。12.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与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A.全球化威逼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B.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D.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答案】D【解析】【详解】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与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之所以反对全球化,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而这些不发达的国家并没有从中获得其发展的机遇,故D项符合题意;经济主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A项;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解除;材料并没有强调确定是反对经济的全球化,C解除。第Ⅱ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99年,英国政府为应付斗争引起浩大的军费开支,首创个人所得税,也称“战时税”,1814年,个人所得税成为英国政府税收的一个永久税种,是英国税收收入的第一税种。长期以来,英国的个人所得税始终占英国总税收收入的30%以上,英国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包括个人免税额、高龄人口宽免额、已婚夫妻宽免额、儿童抚养宽免额、老人赡养宽免额、鳏寡、丧偶宽免额和盲人宽免额等多种形式。经过多年积累,英国的所得税法案已有19个部分,10万多字;对各个税制要素规定得具体具体,2015~2025年度,英国逐步取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税率,对于储蓄收入不超过5000英镑的居民适用零税率。个人所得税是英国税制中的.核心税种,对英国的税收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摘编防卫桂玲《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作用和借鉴》材料二民国时期的所得税深受英美等国的深刻影响,在免征额规定上,很多规定更是对外国法律条文的照搬。1898年至1899年,李鸿章和陈碧就倡议仿行西洋印花税,《申报》《东方杂志》等刊登了不少介绍所得税、印花税的西洋工商新税的文章。清末至民初,中国商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色调的近代中国工业与商业的互动,催生了赋税制度的诸多变革据1913年至1925年北京政府中心军务费实支状况统计显示,1913年竟高达172747907元,占财政收入的41.8%,1914年占55.9%,军费比例逐年提高。晚清以降,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改良民主思潮推动的过程中,康有为税制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引起了进步思想家的高度关注。此后,民国政府颁布相关法律,正式开收所得税。——摘编自曾耀辉《民国时期所得税制探讨》材料三2024年6月19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征求看法,确定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继1980年以来的第七次修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实现了从按个人到按家庭征税模式征收。工资薪金、劳务酬劳、稿酬和特许权运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现综合征收,草案增加反避税条款,针对个人不按独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等不正值行为,给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这次草案,还首次增加了子女教化支出、接着教化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居民最关切的专项附加扣除等。——摘编自叶檀《中国个税制度史.上的一次根本性改革》(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近现代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晚清民国时期个人所得税制度确立的缘由。(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当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修订的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与军费开支亲密相关;是政府税收的永久税种;免税形式多样,所得税法案完备具体税制随时代推移不断调试;是全球个税征收的开创者。(2)缘由:近代工商业发展;英美税制引入;军费开支过大;改良民主思潮影响。(3)意义:革新了个税征收制度,规范了个税征收秩序;实行了综合税制,减轻了家庭个税负担,确保了税收公正公允;激发了个人投资热忱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税制调试完善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一“英国政府为应付斗争引起浩大的军费开支,英国首创个人所得税,也称战时税”“个人所得税成为英国政府税收的一个永久税种是英国税收收入的第一税种”可知与军费开支亲密相关;是政府税收的永久税种;是全球个税征收的开创者“英国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包括个人免税额、高龄人口宽免额、已婚夫妻宽免额”英国的所得税法案已有19个部分,10万多字,对各个税制要素规定得具体具体”“2015~2025年度,英国逐步取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税率”等信息可知免税形式多样,所得税法案完备具体税制随时代推移不断调试。(2)结合材料二中“很多规定更是外国法律条文的照搬”“1898至1899年,李鸿章和陈碧就倡议仿行西羊印花税,《申报》《东方杂志》等刊登了不少介绍所得税”“具有资本主义色调的近代中国工业与商业的互动,催生了赋税制度的诸多变革”“1913年竟高达172747907元,占财政收入的41.8%,1914年占5.9%,费比例逐年提高”“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改良民主思潮推动的过程中,康有为税制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引起了进步思想家的高度关注”等信息从近代工商业发展;英美税制引入;军费开支过大;改良民主思潮影响进行提炼归纳。(3)依据材料三“工资薪金、劳务酬劳、稿酬和特许权运用费等四项劳动性得首次实现综合征收,草案增加反避税条款”“给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首次增加了子女教化支出、接着教化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居民最关切的专项附加扣除”加以提炼总结,可以从革新了个税征收制度,规范了个税征收秩序;实行了综合税制,减轻了家庭个税负担,确保了税收公正公允;激发了个人投资热忱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税制调试完善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挖空心事、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气做大,形成对中心政府的致命挑战?其次,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逼与挑战?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气,是敬重、利用还是限制它?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干脆治理?——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依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答案】示例一见解: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心。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方式以减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气,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峻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心集权。北宋初期,为没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力收归中心,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冲突问题示例二见解:我认为抑制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论述: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力,就必需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内朝”制度,开启了任用身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决策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而设置的内阁,同样是干脆听命于君主的内侍机构,外朝六部只有行政事务的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构建作为命题角度,考查学生获得材料信息,运用所学学问,论证和探究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实力。本题需调用所学学问论证观点。论证部分可采纳例证法(围绕主题举2—3个例子),也可采纳评价法,论述部分就为什么(缘由)怎么样(影响)进行分析。如依据材料“如何防止地方力气做大,形成对中心政府的致命挑战?”“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论题: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做大来加强中心集权。论述则可以结合秦朝的郡县制,汉代的推恩令、宋朝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强对地方上统治等进行分析,从而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冲突问题。15.材料宋代科举中朝廷安排给各州郡的录用指标,在确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东南州军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因此,冒户现象较为严峻。开宝五年,宋太祖下诏:“诸道举人,自今并于本贯州府取解,不得更称疥应。如从化外至者,先投牒开封府,奏请得旨,方许就试。”据《贡举条例》,仅有户籍还不行,须实际居住在本贯才合格,“虽有户籍久离本贯者”,则要有命官担保方可。南宋绍兴十一年,新增加了对考官的户籍审查朝廷命各路转运司在乡试前,先行登记各州长官的户贯状况,禁止本地人充任本地主考官和监考官,以防利用亲属和乡党关系作弊。宋代科举户籍制是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机制,发挥着维护科举质量和选拔程序的作用。——编自程民生《论宋代科举户籍制》(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宋朝设置科举户籍制的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代设置科举户籍制的作用。【答案】(1)宋代科举各州郡的录用指标差异较大;科举考试存在舞弊现象;户籍管理制度存在漏洞。(2)规范了科举选拔的程序;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允公正;促进了宋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完善【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东南州军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可知宋代科举各州郡的录用指标差异较大;依据材料“冒户现象较为严峻”“南宋绍兴十一年,新增加了对考官的户籍审查朝廷命各路转运司在乡试前,先行登记各州长官的户贯状况,禁止本地人充任本地主考官和监考官,以防利用亲属和乡党关系作弊。”可知科举考试存在舞弊现象;户籍管理制度存在漏洞。(2)依据材料“宋代科举户籍制是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机制,发挥着维护科举质量和选拔程序的作用。”可以从规范了科举选拔的程序;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允公正;促进了宋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完善分析总结。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斗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峻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依据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援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很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情做出贡献。——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与一战》(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答案】(1)背景:协约国面临严峻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与协约国对德宜战。(2)历史贡献: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供应了有力的战斗服务;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及中欧友情做出巨大贡献。【解析】(1)本题依据材料“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并结合所学学问即可从协约国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与协约国对德宣战等方面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2)本题依据材料“很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情作出贡献”并结合所学学问即可从缓解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协约国军事斗争的保障、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中国与欧洲友情等方面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17.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的巨大灾难促使人们对西方社会进行反思。20世纪20年头以后,由于中国宪政运动的失败等缘由,致使梁漱溟对从前的宪政主见渐渐产生了怀疑,最终经过重重思索,确定致力于在保持现有社会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以儒家理论为核心的社会改良来振兴中国农村,刷新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进而实现中国现代化。这是梁漱溟文化建国的志向尝试,是他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头的中国设计的既有别于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又不同于苏俄共产党的“儒家社会主义”之路。1927年是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最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