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十年来,中国史前遗址的发现层出不穷,仅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就有数千
处。当代考古学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过不少地方性的文化圈。观察新石器时
代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聚落分布的密度很大。换言之,人类
的聚落不断地繁衍,不断地分化,星罗棋布,散见各处。其二,地方文化虽多,却逐渐凝
聚为几个范围相当大的文化圈,而这些文化圈的分布形态与后世中国的地域区划也往往十
分契合。是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既有繁衍分化的现象,也有凝聚融合的现象,
整个进行的过程是两者交替重叠。其扩散到一定程度,随即因接触与互相影响而有融合。
在扩散的过程中,人口繁殖导致聚落的扩大、分化与增殖,这是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人口
增殖的自然现象。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子孙繁衍是人群亲缘关系的延伸;另一方面,在融
合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群通过婚姻与结盟的方式组合为更大的群体。于是,扩散与融合加
强并扩大了亲缘纽带,而与社群纽带纠结不分,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成为中国人社会关系
的主要形式。自古迄今,中国人见面,“贵姓”与“贵处”总是必问的问题。亲属关系可
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同宗,何尝真有血缘关系?同乡,更是空泛的认同。但
是,中国人认为这些纽带是重要的联系。这一观念本身,即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一个文化圈有多大的范围,其原来成分仍由地方文化演化,仍有地方文化的独特
性。这些独特性也许来自古代的部落,也许来自古代的种姓。各个原有的群体也必有其各
自认同的象征,象征的形式可能以祖先、宗神的形式出现,可能以自然神作为地方的保护
神出现,也可能以某种事物为象征符号。总之,群体的自我认同表现为诸种诸样的可能方
式,而这些象征往往是神圣的。但是,当不同群体融合为较大的群体时,各个族群之间的
象征符号也必须融合为一个共同神祇以代表所有成员。
神祇的组合方式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安排。有时,不同神祇的名字可以合并
为同一个神祇的异名;有时,把许多不同神祇的特性加以重叠;有时,不同族群的神祇由
神话与传说组合成一个神祇家族;有时,许多神祇组合成一个“政体”,反映族群之间的
组合关系。这几种组合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都曾出现。以组合为一神异名的方式来看,中
国的火神就有不少名字。以神性的重叠而言,中国传说中的火神往往有不同的属性。以神
祇组合为家族来说,我们往往自称炎黄子孙,将炎黄二帝当作兄弟。又如祝融八姓在传说
中是一家八个弟兄的后代。又譬如,凤姓若干部落都有鸟类为图腾。至于将诸神组合在同
一个宫廷里面,古代的许多族群祖先似乎都在尧执政时的朝廷中为官。
(摘编自许倬云《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
在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时期内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虽在一定时期内尚未使作为社会文
化共同体的各民族实体发生明显变化,但随着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日渐深入,各民族文化
在碰撞渗透、相激相融、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最终生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质文化。就历史
上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来看,这一特点也十分显著。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许多少数民族后裔的作家往往会在某个朝代的文苑突然崛起,甚
至影响了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走向。如唐代文坛巨匠白居易和刘禹锡分别是先世已融入汉人
的龟兹、匈奴后裔,由宋入金的大手笔宇文虚中和金元之际的大文豪元好问分别是先世已
融入汉人的鲜卑族宇文部和拓跋部后裔。止匕外,在这方面极有必要提及的还有唐代的西域
胡人后裔的“诗仙”李白,鲜卑拓跋部后裔的文坛巨星元稹和元结,兼具汉人和蒙古人血
统的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等。史学界泰斗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和元代文学研究专家杨
镰《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等书叙及了许多曾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双血统或
多血统的西域各族文化名人。
民族文化融合乃中国古代尤其是许多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统治区域中文学发展壮大的契
机和内在特质得以呈现的历史机缘。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中,金朝的文人生活与文学活
动、文化生态与文学走势、审美意识与文学风貌以多元一体、同构共生、优势互补、异流
合趋的崭新姿态,在完善作家队伍类型的生成格局、提高作家的文学素养和重构新的价值
观系统、浇铸新兴审美范式、丰富文学创作的内涵、推动文学风气转变、凸显文坛别具一
格的风姿神韵等方面都显示了巨大的历史功绩。
人们普遍注意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政权下的文学都充盈着豪宕挺脱、慷慨激
越、伟岸俊拔、苍劲壮健、浑莽阔大、平易刚直的艺术精神和尚实贵简、真率朴素、质野
粗犷、清新自然、淳厚雄强、骨力道上的美感特征。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异于南朝
的明丽轻清;它尚质实典重,异于南朝的尚轻艳绮靡。正是从辽金元时期开始,传统文学
样式独领风骚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新兴的文体开始崛起并走上文坛的中心,通俗化、大
众化趋势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流向。
(摘编自刘达科《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及其文学意义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对象和领域论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融合现象,表明文化交融是文
化发展与创新的根本。
B.材料一认为“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是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这与《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中所说的社会关系相近。
C.材料一提到,无论是不是同宗或同乡,中国人见面总要问“贵姓”“贵处”,其目的主
要是确认各自的亲属关系。
D.材料二指出,中国文学往往会在某个朝代突然出现引领时代风尚或影响文学史走向的多
种血统的少数民族作家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分化与融合,既扩大了亲缘纽带,也扩大了其文化圈的范
围。
B.在由诸族群原有独特文化所构成的大文化圈里,各族群的象征符号将融合为代表所有成
员的神祇。
C.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后裔作家对文学史发展走向的影响,可以从史学资料与文学研究资料
中得到证实。
D.从辽金元时期开始,新兴的文体崛起并代替了传统文学样式,文学发展出现了通俗化、
大众化倾向。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大量史前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材料一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整个进程是繁衍分化和凝聚
融合交替重叠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结合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新石器时代文化融合过程中神祇的不同
组合方式及其特点。
C.材料二第四段用了长句,连用多重修饰语的并列结构,表意准确完整,内容详实,逻辑
清晰,层次分明。
D.材料二先提出民族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影响,然后聚焦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
变革与创新作深入论证。
4.两则材料都谈到文化交融,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5.元好问写过一首评价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诗:“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请结合材料二,从民族文化优势互补的角度,谈谈
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答案】LB2.D3.A
4.材料一侧重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衍分化与凝聚融合下的文化圈发展特征。材料二侧重民族文
化融合对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创新的影响。
5.①《敕勒歌》以质朴刚健的语言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丽与祥和富饶,抒写对家乡、生活
和自然的热爱。②元好问的评价高度赞扬北方少数民族慷慨激昂、浑然天成的诗歌风格。③
看到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创造及其文化特质在文化交融中得以呈现的事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文化交融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根本”错,文中相关内容有“就历史上文学艺术和审美
发展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来看,这一特点也十分显著”,没有说到文化融合是根本作用,
且决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因素是多元的。选项于文无据。
C.“其目的主要是确认各自的亲属关系”错,原文有“亲属关系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
社会性的。同宗,何尝真有血缘关系?同乡,更是空泛的认同”,此行为只是一种文化认
同。
D.“多种血统的少数民族作家群”错,原文为“曾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双血
统或多血统的西域各族文化名人”,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新兴的文体崛起并代替了传统文学样式”错误,原文为“正是从辽金元时期开始,传
统文学样式独领风骚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新兴的文体开始崛起并走上文坛的中心,通俗
化、大众化趋势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流向”,应是同时存在,后者逐渐占中心地位,不是
代替。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中国文化的整个进程”错,原文为“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既有繁衍分化的现象,
也有凝聚融合的现象,整个进行的过程是两者交替重叠”,文中仅指新石器时代。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题目是比较分析两则材料关于文化交融的侧重点,找到相关内容分别概括即可的。
材料一,“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过不少地方性的文化圈”“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
化既有繁衍分化的现象,也有凝聚融合的现象,整个进行的过程是两者交替重叠”“在扩
散的过程中,人口繁殖导致聚落的扩大、分化与增殖,这是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人口增殖
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群通过婚姻与结盟的方式组合为更
大的群体。于是,扩散与融合加强并扩大了亲缘纽带,而与社群纽带纠结不分,邻里乡党
与亲族婚姻成为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衍
分化与凝聚融合下的文化圈发展特征。
材料二,“随着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日渐深入,各民族文化在碰撞渗透、相激相融、优势
互补的基础上,最终生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质文化。就历史上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
与创新等方面来看,这一特点也十分显著”,侧重民族文化融合对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
变革创新的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筛选并理解文中“民族文化优势互补”的相关内容,再结合元好问的评价和
《敕勒歌》的具体内容综合理解。
《敕勒歌》写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
住的毡帐一般。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那风
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诗歌以质朴刚健的语言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丽
与祥和富饶,抒写对家乡、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结合“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政权下的文学都充盈着豪宕挺脱、慷慨激越、伟岸俊拔、苍
劲壮健、浑莽阔大、平易刚直的艺术精神和尚实贵简、真率朴素、质野粗犷、清新自然、
淳厚雄强、骨力道上的美感特征”“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可知,元好问的
评价高度赞扬北方少数民族慷慨激昂、浑然天成的诗歌风格。
结合“民族文化融合乃中国古代尤其是许多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统治区域中文学发展壮大的
契机和内在特质得以呈现的历史机缘”“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分析可知,
从《敕勒歌》中看到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创造及其文化特质在文化交融中得以呈现
的事实。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园
范小青
在城市里有这样一小片竹园是不多见的。
小桥流水人家。
青砖黛瓦粉墙。
飞檐翘角龙脊。
竹林...
孙良从小在竹园边长大,那一年他写了篇关于竹园的文章后就去当兵了。后来孙良回
来了,竹园依旧,孙良却站不起来了。孙良是工伤,有一个三等功。开始常常有人来看
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
来,坐在竹园旁边。
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
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
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你下下棋吧,我看那些下棋的人,很有兴致的。”孙
良说:“好的。”母亲就去弄了一副棋来,让儿子跟别人下棋。
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住在孙良家附近的人都甘拜
下风,孙良没有了对手,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
更多的人来。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
凡是远道而来的人,母亲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母亲就在家弄饭弄
菜。
别人背后都说老太太很可怜,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他们不知道以后她做不动了怎
么办。
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喜欢棋的人,不论远近,提起竹园的擂台都知
道。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
孙良对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
己有数呀。”孙良说:“我没有数。”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孙良
说:“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母亲说:“是的。”母亲和孙良说话
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他们家的地并不是什么红漆地板,
只是一般的水泥地,但是孙良的母亲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孙良说:“妈,这
地,随便擦擦就行了。”母亲说:“我不累。”孙良说:“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
实在是犯不着的。”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
孙良到底还是败了,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这孩子是孙良的邻居。
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那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
两三回棋。他放学回来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这时候有人说:“这个
小孩会下棋,叫他跟孙良下一下。"孩子不肯。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
些。”孩子想了想,说:“要来就不要让!”旁人都高兴起来,他们知道孩子没有一定的
把握是不会说这话的。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
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母亲说:“昨天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
十年后,孩子成了大学生。放暑假归来,他看见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
大学生说:“来一盘棋。”孙良说:“好的。”他们摆开了棋盘,孙良的母亲端了茶
来,大学生看她很老了。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
海北,什么都谈。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
大学生又说:“再下一盘棋。”孙良就和他再下,大学生还是输。大学生输得很灰
心,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大学生突
然说:“你当然会赢。”孙良问:“为什么?”大学生手指着竹园说:“你每天看这片竹
园。”孙良点点头。大学生说:“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
的。”大学生看着他。孙良接着说:“我一直在看竹园,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
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
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
大学生看着孙良,希望他再往下说。孙良问他:“你懂不懂?”大学生说:“我不
懂。”孙良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懂。”大学生疑惑地看着他,不相信孙良的话,他
说:“你也不懂,你为什么能赢我?”孙良没有直接回答他,朝自己家里看看,他看到母
亲正在忙碌。母亲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白了。孙良指指母亲,对大学生说:“她也许知
道。”
这时候孙良的母亲出来,对他们说:“饭弄好了,进去吃饭吧。”孙良的母亲说着就
背起孙良进屋去。大学生惊讶地看着,他不敢相信孙良的母亲现在还能背孙良。大学生跟
进屋去,说:“老太太,你叫别人帮帮呀。”孙良的母亲笑笑说:“我能背。”大学生
说:“但是你总要……”他没有说下去。孙良的母亲点头,说:“是的,我总有一天背不
动的,我正在攒钱,准备买一辆轮椅。”
大学生很感动,在孙良家吃了饭,他感觉不错,想再跟孙良下一盘棋。孙良说:“你
过五年再来跟我下棋吧。”
过了五年,已是工程师的大学生敲响了孙良家的门。孙良摇着轮椅来开门。
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也还是原来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再在竹园下棋。这一带拆迁,旧
房子没有了,竹园也没有了。在原址上盖了新房子,因为孙良不能走,分的是一楼的房
间。
孙良的母亲己经去世。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下棋吧。”孙良说:“好的。”
他们摆开了棋盘。工程师在落子前说:“你还有把握吗?”孙良说:“有。”工程师
说:“竹园已经没有了。”孙良笑笑,他的手指指地下。工程师朝地下看看,他没有发现
什么异常。孙良说:“你看这水泥地不平是不是。”现在工程师看出来了。孙良说:“竹
园就在这底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每天把孙良背出家门,让他坐在竹园旁边,是因为她知道这片竹园会给孙良带来启
发。
B.“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这既诠释了孙良的母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又契合小说主
题。
C.把周围的人都一一杀败的孙良却败给刚学下棋的十岁孩子,可见周围的人对他手下留
情。
D.孙良的见识不如见多识广的大学生,但每天看竹园亦使他获得大学生才能懂的人生体
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竹园周边环境的幽美和谐,“竹林”二字后面的省略号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想
象空间。
B.小说中母亲梦见竹林变成棋盘为后文孙良从竹园获得人生感悟埋下伏笔,构思巧妙,浑
然一体。
C.小说中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大多简洁质朴,在淡而有味的语言中呈现了平凡而令人感动的
人生。
D.母亲多次鼓励孙良战胜自卑,这一形象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有异曲同
工之妙。
8.文中的十岁小孩成长为大学生,再到工程师,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9.小说结尾,孙良说:“竹园就在这底下。”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B7.D
8.①推动情节发展,十岁小孩与孙良下棋,完胜孙良,促使孙良对自己的棋艺有进一步思考。
②使人物形象形成映照,小孩和孙良都在岁月中成长,两种人生形成映照。③深化主题,以
对比突出孙良面对人生变故和苦难,坚守人生位置的坚韧品质。
9.①可见的竹园虽然不复存在,但竹子的根还在地下顽强生长着。②母亲已逝,但其品质依
然是孙良战胜困难的源泉。③竹园已经化为可以战胜人生苦难的精神象征,已深深根植于人
的心中。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是因为她知道这片竹园会给孙良带来启发”错,原文有“孙良从小在竹园边长大……
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竹园离家近,没涉及“竹园会给孙
良带来启发”之类的内容,选项于原文无据。
C.“可见周围的人对他手下留情”错,根据原文“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
台……孙良对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
自己有数呀孙良到底还是败了,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这孩子是孙良的邻
居”,据此不能确定所有人都手下留情,判断过于绝对。
D.“每天看竹园亦使他获得大学生才能懂的人生体会”错,根据原文“大学生说:'我不
懂'”可知,大学生也不懂。
故选B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母亲多次鼓励孙良战胜自卑”错误,小说只写到“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
子,没有招架之势'”,孙良与小孩下棋失败后有不自信的心理,“自卑”一词程度过
重。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十岁小孩成长为大学生,再到工程师,在文中一直是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作用可能是衬托
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或者和主题有关。
从情节上看,推动了情节发展。“孙良到底还是败了,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这孩子
是孙良的邻居……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十岁小孩与
孙良下棋,完胜孙良,促使孙良对自己的棋艺有进一步思考。
人物塑造上,小孩子上了大学,当了工程师;孙良在十年中棋艺增长,能赢大学生棋,母
亲离开,独立生活。小男孩的存在和成长使人物形象形成映照,小孩和孙良都在岁月中成
长,两种人生形成映照。
从主题看,小男孩一路成长,生活舞台不断扩展,而孙良一直在竹园,经历了残疾、母
逝、拆迁等变故,有了对生活的思考:“我一直在看竹园,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
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
有它自己的位置”。小男孩的变化对比突出孙良面对人生变故和苦难,坚守人生位置的坚
韧品质,深化了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把握句子含义首先从句子内容着手,再联系其他情节、人物、主旨等考虑。
“这水泥地不平”“竹园就在这底下”,可见的竹园虽然不复存在,但竹子的根还在地下
顽强生长着,居然把水泥地顶的不平,顽强的生命力依然激励着孙良。
母亲一直把孙良背到竹园,即使很老了时,依然如故,母亲的责任担当和爱孙良都看在眼
里,虽然母亲已逝,但其品质依然是孙良战胜困难的源泉。
“竹园的擂台”丰富了孙良的生活,陪伴、见证孙良成长,让孙良棋艺和精神力量同步增
长,竹园已经化为可以战胜人生苦难的精神象征,已深深根植于人的心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
S:“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
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九二•唐纪八》)
材料二:
太宗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房玄龄,初仕隋。太宗徇
地②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虔恭夙
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论者称为良相焉。杜如晦,初为拳丰府兵曹参军,俄迁陕
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
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普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
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
辈所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时称房、杜焉。魏征,初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④阴相
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日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
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飘容,厚加
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
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
我所以重之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徇地:掠取土地。③端拱:闲适自得,清静无为。④隐太
子:太子李建成。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S0
70^0
太宗A既诛B隐太子C召征D责之日E汝离间我F兄弟G何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秦王,因其封地主要在以前秦国境内故称秦王。
B.藩,屏障,与《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
C.四方,原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泛指各处,文中指天下亦即整个国家。
D.敛容,神色变得庄重,与《琵琶行》”整顿衣裳起敛容”的“敛容”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德彝受命推举贤能,很久却一无所得,他认为自己已很尽力,只是当下没有奇才。
B.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认为治国安邦之本须用对人才,故选才不拘一格、不问出处。
C.房玄龄与太宗一见如故,感念太宗知遇之恩,尽心尽力,日夜操劳,不敢稍有所失。
D.魏征有经国之才,但性情耿直,常常不顾情面犯颜进谏,规劝太宗,深得太宗信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2)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14.简要分析唐太宗是从哪些角度批评封德彝的。
【答案】10.CEG11.B12.C
13.(1)当时军政、国政事务繁多,杜如晦分析、决断如流水般顺畅,很是被当时的人佩服。
(2)太宗多次把他请进内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14.①用人之道:用人如器,各取所长。②圣君选才:难道都向异代借才吗?③识才慧眼:
是你不识人才,而非当下无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唐太宗杀了隐太子李建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他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
弟?”
“太宗”作主语,“诛”作谓语,“隐太子”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
“责……曰"是‘'召征”的目的,二者关联紧密,不可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
“汝”作主语,“离间”作谓语,“我兄弟”作宾语,故应在G处断开。
故应在CEG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藩”,文中指古代诸侯王的封国;/篱笆,屏障,引申为边境。句意:如果大
王只想保守藩王地位。/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C.正确。
D.正确。句意:唐太宗听了后神色为之庄重。/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房玄龄与太宗一见如故”错,原文是“太宗一见,便如旧识”,意思是太宗与房玄龄
一见如故,而不是房玄龄与太宗一见如故。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断”,决断;“为……所”,被动句,被;“服”,佩服。
(2)“数”,多次;“引”,请;“访以政术”,介宾短语后置,“以政术访”;
“访”,请教;“政术”,治理国家的办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中“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概括:唐太宗认为用人如器,要各取所
长。这是他从用人之道方面批评封德彝;
(2)根据材料一“岂借才于异代乎”概括:唐太宗反问封德彝一一难道都向异代借才吗?
这是他从圣君选才方面批评封德彝的;
(3)根据材料一“正患己不能知”概括:唐太宗觉得是封德彝不识人才,而非当下无才。
这是他从识才慧眼方面批评封德彝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他,他答道:“不是
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代
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朝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
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材料二:
唐太宗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唯有得到优秀的人才;使天下太平的根本,也是要得
到人才。”房玄龄,起初在隋朝做官,唐太宗攻占渭北时,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门拜见。
太宗与房玄龄一见如故。房玄龄遇到了知己,于是尽心竭力,日夜操劳,尽心尽责,不愿
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舆论称他为良相。杜如晦,初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调任陕州总
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内人才济济,被调外任者很多,唐太宗对此感到忧虑。房玄龄说:
“府中官员离开的虽多,大都不值得可惜。只有杜如晦聪慧明智,见识通达,是辅佐帝王
的人才。如果大王只想保守藩王地位,安分自得,就用不上他;如果大王定想经营天下,
非用此人不可。”唐太宗从此对杜如晦更加礼遇尊重,托以心腹大事,常常让其参与重大
事务的谋划。当时军政、国政事务繁多,杜如晦分析、决断如流水般顺畅,很是被当时的
人佩服。他与房玄龄共同执掌朝政,当时的人合称他们为“房杜”。魏征,先前担任太子
洗马。他看到唐太宗与隐太子李建成暗中争夺帝位,常劝李建成早做打算。唐太宗杀了隐
太子李建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他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征
担惊受怕,魏征却慷慨自若,从容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
的杀身之祸。”唐太宗听了后神色为之庄重,对他分外以礼相待,并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太宗多次把他请进内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征向来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又刚直
不阿、不屈不挠。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庆幸遇到赏识自己的国
君,竭尽全力为之效劳。唐太宗说:“魏征以前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尽心竭力,这是
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和古人相比也没什么惭愧的!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
谏,不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邸州关司法①
陈师道
早岁相知晚相识,抵掌②回头已陈迹。
万里从军壮此行,一箸鲸鱼留不得。
夜静关山秋月明,莫听岭头流水声。
平世功名须少壮,看君一箭下辽城®。
【注】①司法:官名。②抵(zhi)掌:击掌,兴奋,意气相合。③辽城:辽国东都辽
阳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时与你相识,到晚年才相知曾经的意气相投抵掌而谈已为陈迹。
B.自此一别你将要从军到万里之外,今为你饯别壮行请尽情享用妒鱼吧。
C.“一箭下辽城”运用夸张手法,期待友人能射一箭就攻下敌方的辽阳府。
D.一般认为陈师道的诗词用语艰涩,但此诗却显得质朴自然,明白如话。
16.作为送别诗,诗人对友人关司法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15.A
16.①对二人长久深厚友谊的珍视。②劝勉友人不要留恋山水平庸度日。③鼓励对方趁年轻
建功立业。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年轻时与你相识,到晚年才相知”理解错误。“早岁相知晚相识”为互文,意为:早
岁晚岁与你相知相识。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早岁相知晚相识,抵掌回头已陈迹”,意为:一辈子与你相知相识,曾经的意气
相投抵掌而谈已为陈迹。表现了诗人对二人长久深厚友谊的珍视。
颈联,“夜静关山秋月明,莫听岭头流水声”,意为:夜晚,关山静谧,秋月明亮,但请
不要倾听山岭上流水的声音。诗人劝勉友人不要留恋山水平庸度日。
尾联,“平世功名须少壮,看君一箭下辽城”,意为:平凡的生活和功名需要在年少时追
求,期待你能射一箭就攻下敌方的辽阳府。诗人鼓励对方趁年轻建功立业。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借盘庚迁都之事,以“,”两
句道出若是行动合乎道义,就可以无悔的道理。
(2)江西诗派在创作上主张“脱胎换骨”,强调学习借鉴。黄庭坚《登快阁》中的
“,"两句即是对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及谢眺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澄江净如练”两句的改造化用。
(3)“杜鹃”在古代的诗歌中多为悲愤、凄婉、哀怨与愁思的象征,如:“
【答案】(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
分明(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杜
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牛小伍骑着一辆大摩托在不宽不窄的街上前进。这辆老而笨重的大“加瓦”横眉立目
地驱赶着同族姐妹:修长、优雅的“凤凰”,稳重、朴素的“飞鸽”,机灵的“金鹿”,
轻捷的“蝴蝶”……它们被它惊吓得溜向路边,稍个不留心,还会有跌倒的危险。至于同
族中那些不上档的有着五花八门怪名字的“二二”“二四”“二六”们,大“加瓦”从来
是不屑一顾的,它们早已自作多情地望风而逃,将路面让给了这位颇有背景的旧家伙。只
有那些风流倜傥、装扮入时、自以为是、擦着路面清高地滑向远方的“铃木”“雅马哈一
100”能叫大“加瓦”顿时怒火中烧。宜冲回官们故意二歪:斜地和它们擦身而过,.然后
就气急败坏地怪叫着喷放出烟暮。.当“铃木”和“雅马哈”意识到这种不怀好意的挑衅
时,牛小伍的大“加瓦”早已不见踪影。真是()。大“加瓦”载着牛小伍奔过一条条
街道,穿过错综复杂的胡同,停在一幢暗红色的旧楼跟前。它嘟嘟嚷嚷一阵牢骚过后,
吭、吭两声才镇静下来。牛小伍单腿拄地跨下“加瓦”,从车后的绿帆布兜里拽出一只毛
了边儿的硬纸夹子,快步走进红楼。开始他一天送电报的工作。
18.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一一冯梦龙《警世通言》
B.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C.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一一杨显之《潇湘雨》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一郑燮《竹石》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表述为“它斜冲直撞,挑衅而过;气急败坏,烟幕蔽天”,
表达效果哪句更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18.A
19.示例一:原句更好。①用“故意”“一歪一斜地”“气急败坏地”“怪叫着”等多个通
俗易懂的修饰语具体详细地描述大“加瓦”怒火中烧时的挑衅气势,语言风格与整段文字相
符。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大“加瓦”人格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大“加瓦”的挑衅姿态。
示例二:改句更好。①用四个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句式整齐,节奏紧凑,语势增强。②运
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大“加瓦”怒火中烧时的挑衅气势。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结合前面”只有那些风流倜傥、装扮入时、自以为是、擦着路面清高地滑向远方的‘铃
木'’雅马哈一100"能叫大‘加瓦'顿时怒火中烧。它冲向它们,故意一歪一斜地和它们
擦身而过,然后就气急败坏地怪叫着喷放出烟幕。当‘铃木’和'雅马哈’意识到这种不
怀好意的挑衅时,牛小伍的大‘加瓦'早已不见踪影”分析,此处是说“铃木”“雅马哈
—100”厉害,但是大“加瓦”比它们还厉害,故可选用“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
夸”。
A.意为:在强者中间还有更强的人,不要在别人面前自满地夸口。
B.意为:尽管前方的困难重重,就像雄伟的关隘和漫长的道路一样坚不可摧,但现在我们
必须鼓起勇气,从头开始,克服这些难关。这句话强调了在面对挑战时,要有从头再来的
决心和信心。
C.意为:只用冷眼看螃蟹,看你能横着爬到什么时候。比喻用蔑视的眼光观察横行霸道
者。警示人不要像螃蟹一样,横行无忌,否则早晚会跌一个大跟头。
D.意为: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
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考生可以认为原句表达效果好,也可以认为改句的表达效果好,只要理由恰当即可。
(1)如果认为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理由如下:
从词语运用和语言风格看,原句中“故意一歪一斜地”“气急败坏地怪叫着”等词语描
述大“加瓦”挑衅的气势,通俗易懂;且语言风格符合与整段文字的风格。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原文中“故意”“一歪一斜地”“气急败坏地”“怪叫着”等词语
赋予了大“加瓦”以人的动作神态,把大“加瓦”人格化,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地展
现了大“加瓦”的挑衅“铃木”“雅马哈一100”的姿态。
(2)如果认为改句的表达效果更好,理由如下:
改句中的“斜冲直撞,挑衅而过;气急败坏,烟幕蔽天”是四字词语,语言凝练,句式整
齐,节奏紧凑,语势增强。
改句中“斜冲直撞”“挑衅”“气急败坏”等词语赋予了大“加瓦”以人的动作神态,把
大“加瓦”人格化,运用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大“加瓦”挑衅“铃
木”“雅马哈—100”的气势。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A的部分。但也应看
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新房合同模板
- 展厅布展施工合同范例
- 工会福利招标合同范例
- 地方购房合同范例
- 外墙粉刷采购合同范例
- 室外玩具购买安装合同范例
- 工装治具合同范例
- 买卖地皮合同范例
- 大米销售收购合同范例
- 保安保洁公司合同模板
- 市政道路监理规划方案及实施工作细则
- (完整版)小学生24点习题大全(含答案)
- 2024年河北廊坊开发区管理委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档案管理中级考试试卷及答案发布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二十章 澳大利亚的新闻传播事业
-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试题及答案
- 好的六堡茶知识讲座
- 环境科学大学生生涯发展报告
- 钢筋优化技术创效手册(2022年)
- 医学课件指骨骨折
- 拜占庭历史与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