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程标准学科素养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1.了解先秦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通过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史实,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理解宋以后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基层宣讲的意义,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一:古代中国法治与教化的史实梳理1.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背景。(1)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材料2: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材料1: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3)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②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材料: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泽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左传·昭公六年》2.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儒法之争。(1)儒家的德治思想。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儒家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2)法家的法治思想。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③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与刑来管理国家: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有积极意义符合时代需要3.评价。(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材料:法家固然绝对排斥礼治、德治,儒家却不曾绝对排斥法律,只是不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德治而已……荀子思想中杂有法家思想,韩非、李斯俱出其门,绝非偶然……“以至善者待之以礼,以至不善者待之以刑”……他的书中常德刑礼法相提并论。——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承秦制,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1)特点:律令儒家化。(2)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3)表现。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五服”,即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称“五服”。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曾宪义《中国法制史》3.唐朝。(1)编纂《唐律疏议》。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②《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③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2)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疏议》唐律的修撰以礼为指导思想、指导原则。礼的精神完全融入于唐律之中,礼允许的行为,唐律也允许,礼不允许的,唐律也基本不允许。礼是唐律内在的灵魂,唐律是礼外在的表现……《唐律疏议》中有大量的概念、原则、律条都来源于礼。唐代前期关于律、令、格、式的立法有16次和20次之多……通过频繁的修订律、令、格、式,来调整法律,从而达到适应统治者需要的目的。——黄涛《唐代五刑实施情况研究》材料1: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2: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1)背景。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表现。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问刑条例》是《大明律》的子法律。由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不可更改,在实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法律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矫正《大明律》不可更改的弊端,在明朝中期以后,条例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法律形式。弘治13年(1500年)整理修订了279条条例,颁行天下,“永为常法”,这就是《问刑条例》。——曾代伟主编《中国法制史》宋以后的法律制定的什么特点?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3)特点: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乡约的职能(1)教化职能:通过奖善惩恶的手段,用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乡民进行教化。(2)救助职能:强调乡约与社仓、保甲、社学等结合,乡约的救助功能得到凸显。(3)法律职能:乡约逐渐官方化后呈现出来,在调解民间纠纷和调查取证等方面发挥作用。材料:朱元璋继承“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要求“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就是以封建礼教来束缚人民,用封建刑罚来镇压人民。——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学习任务二:探究古代中国儒法结合的背景和影响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2: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教师教学用书》选必1第113页材料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儒学被确定为主流,向法治渗透(1)积极性:①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②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2)消极性:①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②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礼法结合,儒法并用”这一特点有什么积极性、以及局限性?学习任务三:知识总结与训练1.据《尚书》记载,周王告诫后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天人合一 B.君权神授C.王位世袭 D.敬天保民【答案】D2.公元前513年,晋国执政大夫赵鞅等人“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A.以民为本 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 D.礼法并施【答案】B3.汉宣帝在谈到统治思想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说明西汉实行 ()A.法家的统治思想B.“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C.仁政的思想D.儒法兼采,外儒内法【答案】D4.唐律规定: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违者杖一百;即奴婢私嫁女与良人为妻妾者,准盗论。这反映出唐律 ()A.成为基层行为规范 B.注重维护社会风气C.具有礼法结合特点 D.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个人担保书撰写要点3篇
- 2024新劳动合同法将实施 老赖单位催劳动者签合同
- 2024中外专有技术许可合同样书
- 2024工程项目分包协议合同2篇
- 药用酵母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 2024技术转让(技术)合同范本模板
- 2024年工程分阶段验收合同3篇
- 2024年度高层建筑拆除爆破作业民用爆炸物品采购合同3篇
- 2024年产品售后安全服务承诺书3篇
- 2024年表面涂镀材料项目建议书
- 2024-2030年中国艺术培训行业经营模式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 友好劝退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员工
- 人民陪审员培训教课件
- GB/T 44580-2024热塑性塑料阀门疲劳强度试验方法
- 事故隐患内部举报奖励制度
- 2024-2030年中国钢结构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公司配电箱迁移申请书模板
- 三级包装设计师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礼修于心 仪养于行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文明礼仪在心中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 入团志愿书(2016版本)(可编辑打印标准A4) (1)
- 作出顶层设计2020年颁布的《生物安全法》带内容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