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高三语文5月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山西省高三语文5月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山西省高三语文5月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山西省高三语文5月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山西省高三语文5月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山西省名校高三语文5月三模联考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024.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1;

先秦诸子处于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他们对于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十分关切,留下了许多宝贵

的经验与智慧之谈。提到人类的和睦,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扎门“和为贵”的名言,无论是个体间的矛

盾、族群间的冲突,还是国际间的纠纷,当和解的曙光出现时.总是以“和为责”作为解决纷争的最高原

则。孔门的这句名言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讲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

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这里,“和为责”是

“礼”的运用,用现在的话讲,主要是以社会规范为制约,无论大小事体都要做得合适恰当(“小大由之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同的问题,本来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个

公共论题,”和“作为认识论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西周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战国时

的晏婴用“和”指不同事物相成相济的词义,引申而指''可"与“否”的相互统一,明确提出言论开放

的主张。不过,孔子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己”,他与晏婴在这个问题上持着不同的看法,将“和”的相

成相济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礼制体系中来,认为君子求和,是在一定的原则“礼”之下,而小人的“知

和而和”,是为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是君子所不取的(“有所不行”)。

孔子主“仁”而言“和”,但都是在周代礼制的大前提下。而墨子是周代礼制文化的反对者,他对宗法制

度在政治上的弊端有敏锐的观察,指出“亲亲”的政治体制是造成“骨肉之亲,无故而富贵”的根源;他

反对世袭制,主张“官无常责,民无常贱”。墨子同科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宇在《墨子》

中约三卜见,超过《论语》《孟子》的总和。圣子提倡表爱,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椎广爱心,“上下调和”,

则小至父子兄弟可以齐心协力建立美好生活,大则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这样社会才能

维持和睦稳定。墨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社会哲学家,在当时的割据战乱局势下,他不仅迫切地期望

著一国的安定,“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而且期待四海之内都能再现升平,“天下和,庶

民阜”,“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同时,他还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步、侵略他国的

行径(《非攻》“必反大国之说”)。

韩非子与墨子一样用“上下调和”来描述理想社会,但他的视角与各家不同,强调“刑名参同”才能"上

下调和”;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一主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

义。

纵观诸子,无不在人文社会的基础上重视“人和”的重要意义,而道家对“和”的重视则更具丰富的含

义。道家的“和”不仅讨论人际的和谐,还外延到字宙的秩序与和谐。《老子》一书言“和”凡八见;

同于《论语》,但比《论语》内容上更为哲理化。首先老子在宇宙生成论提到“和”的重要性。《老子》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这一章的哲学含义,

历来有多种解释,但将万物负阴而抱阳释为道或万物本身即蕴含着两种对立的原质或势能(阴、阳),则是

道家各派以及承袭道家这一观点的儒家学派都共同接受的说法:阴阳本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相互交

通之后,则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和谐体。这也是老子相反相成思想的体现,老子的这一思想,两千年来对

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文化数千年的发展,民族生命力的绵延实有赖于文化的凝聚力。诸子的和谐观,也是促进民族

文化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把“和”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完美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法则,“和”是世间共同遵循的规律,达

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能和谐运行、各安其位,万物就能生长发育、并生不悖。这段话中包含着深刻

的“守中致和”思想:“守中”不是一成不变、静止不动,而是以“中”的立场守住大本大源的主体性

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的运动转化,最终达致和谐统一的完美

状态。当然,和平、和睦、和谐的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随着事物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又

会出现新的矛盾冲突,打破原有的平衡稳定,我们又需要运用智慧和力量推动秩序回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如此不断调适,循环往复,现实世界就在人的努力创造中,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进步。这是

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深深印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

平性,形成了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等一系列人我关系的基本法则。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世界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

阻挡,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全球发展的责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

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图子。我们坚定相信,不

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打破“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跨越“文明冲突”的埋论

陷阱,跳出小图子和零和博弈思维,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摘编自田嵩燕《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门“和为贵”的观念深入人心,当面对各类矛盾、冲突和纠纷时,“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为人们解

决纷争的唯一原则。

B.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也同样迫求“上下调和”的社会理想,他把法治看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

重要手段。

C.相较于孔子、孟子,墨子更为重视“和”的观念,因为在《墨子》一书中“和”字出现的次数远大于

《论语》和《孟子》。

D.《中庸》所包含的“守中致和”思想,倡导彻底解决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最终达到和谐

统一的完美状态。

2.根据上面的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诸子十分关切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这与当时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现实情况有着密切的关

系。

B.道家既讨论人际和谐,还探究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说明道家对“和”内涵的理解比其他诸子更加丰富、

深刻。

C.墨子提倡“兼爱”,他认为只有推广爱心,社会才能和睦稳定,进而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

治气候。

D.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深受传统文化中“和”的思

想影响。

3.下列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

A.两则材料在论证的过程中都引用了诸子原作中的表述,既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也有利于读者更好地

理解文章内容。

B.材料一先分别论述了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有关“和”的理解与主张,最后提出了诸子“和谐观”

的重要意义,层次清楚。

C.材料一第一段将晏婴主张言论自由与孔子认为发言要受“礼”的节制的观点进行对比,强调了孔子思

想的准确性和进步性。

D,材料二提出,在人类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大变局的当下,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能够为人类解决冲突、和

平发展指引方向。

4.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孔子与墨子提倡的“和”是有区别的,请概括两者的不同。(4分)

5.当今世界动荡加剧,冲突不断,中华文明中“和”的理念可以为人类解决这一时代难题提供哪些有益

借鉴?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第一个上级

马烽

去年夏天,我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副局长是我的领导。他走起路来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

慢地迈着八字步;讲起话来总是少气无力;处理问题总是没紧没慢拖枪拉拉,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

动。

我来的第九天夜里,山洪暴发了。接到电话,我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老田房门喊道:“老田,快起,

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撑着床,支起半个身子同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我告

他说在汽车路东。谁知他听完,反而躺下了,平平淡淡地说:“没甚要紧。”当时我又急又气地说道:

“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他不紧不慢地说:“那更没办法!”

正在这时,小秦慌慌急急跑进来大声说:“三岔河也发洪了!”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地“呼”一

下坐了起来,睁大眼睛急问道:“多大流量?”小秦说水巴经漫到龙王庙背后了。老田说:“那至少有九

十个。”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门村、田家庄,全体上堤。快!”

我刚打完电话,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拨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报开

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电话,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地指示;要

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

一眼,继续讲他的。

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堤要出问题。”在车上,我问他,两条河都

发了洪水,安乐庄还决了口,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为什么就急成那个样子?他说:

“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干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秆

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而三岔河愈往下游坡度愈小,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

下了车,老田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奔跑着才能追得上。爬上南堤的时候,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

来了。人们看到老田都站起来,乱纷纷地喊道:“知道你要来的!”“你可来了……

到了防汛指挥所,老田满屋子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老田

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你马上去把他请来。”过了不多一会儿,有人扶着个老汉进来了,

正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

没过多久,堤坝决口了。出险的地方,人声嘈杂,人们奔跑着,喊叫着,来来往往运送沙袋。老姜头指

点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人填沙袋,决口慢慢在缩小。夜里三点多钟;眼看就可合龙闭气。可是,这时候

水也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就连打桩的小伙子带老姜头,一下子都冲到水里去,

幸好没冲走多远,就被众人七手八脚的拉上岸来。

3

一爬上岸,老姜头就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大家慌了,议论纷纷。这时老田像只猛虎

一样转脸对老姜头吼道:“非指住不可!你再胡说人道惑乱人心,我先把你填到水里!”

他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嘛?”马上就有

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几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

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但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对面翟书记也挽着一串人下到河里了,挣扎

着往这边移动。他们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

老姜头向堤上的人喊道:“快!抬一根长电线杆来!”老田和翟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水里

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转眼间,

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

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

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岸上的人们

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堤逐渐在增高……

黎明时候,决口终于合拢了。人们都欢呼起来,水里的人也叫喊着爬上堤岸。天家亡手入脚把老田拉上

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老美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央袄,

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

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他断断续续地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老

姜头趴在他耳边大声呼唤。老田慢慢睁开眼看了看说适:“大叔,我骂你了,我……"

两个月后,老田出院了,我看见他还是那个样子:驼着背,低着头,背看手,近着八字步。只是步子迈

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老田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一九五四年秋天,雨多洪

大,老田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

我远远地望着他走过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这就是我的第一个上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给各村打电话安排抗洪工作时,老田一眼都没看铺在桌上的河流渠道图,是因为他对当地河流渠道

的情况了如指掌。

B.到了南堤防汛指挥所,老田发现老姜头没有在场,对老姜头缺乏责任心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于是立

即派人去找老姜头。

C.人们不顾生命危险纷纷跳下水用身体去堵决口,既是被老田领头下水的行为所感动,也是出于大家对

老田一贯的信任。

D.对于老田的责骂,老姜头并没有生气,而是全力帮助老田指挥群众一起堵住决口,可见他也是一位对

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我”为中心来组织材料,“我”不仅是故事的见证者,还是故事的参与者,同时“我”还起

到了衬托老田形象的作用。

B.本文后半部分关于风浪场景的描写,写出了当时洪水凶猛的危急情形,侧面表现了干部群众团结一心

抗洪抢险的决心和勇气。

C.文中画线部分补叙了老田患关节炎的情况,交代了他走路“总是……慢慢地迈着八字步”的原因,是

对情节的必要补充。

D.本文人物语言富有个性特点,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突出了老田作为老干部意志

坚定、勇于献身的形象。

8.小说标题“我的第一个上级”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任意三处并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1;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幽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

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

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慰?”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

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

显也。”其母日:“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

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

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

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

S:“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日:“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

则不敢当其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

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辟寐三月号呼期年。诗日:“逝将去汝,适彼乐郊,谁之永号。”此之谓也。

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遴不出而焚死。

(节选自《新序•节士》)

【注】介之推,又称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晋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即后来复国后的晋文公)出逃,

介之推同咎犯等人追随重耳一同在外流亡19年。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文公使人A求之B不得C为之D辟寝E三月F号G呼期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文中指记录,与《桃花源记》中“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志”意思相同。

B.尤,文中指过失,与《离骚》中“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的“尤”意思不同。

C.谒,文中指请求,与《送东阳马生序》“生以乡人子谒余”中的“谒”意思不同。

D.适,文中指前往,与《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适”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中介之推认为,如果自己主动请求晋文公的赏赐,就和那些贪天之功的人的做法一样错误,

甚至比前者的错误更大。

B.《左传》中晋文公得知介之推隐居,试图寻找但未能如愿,就把绵上作了介之推的封地,以此来警戒

自己,彰显介之推的善行。

C.《新序》中介子推利用晋文公设酒宴款待群臣的机会,用龙蛇不同的境遇暗指晋文公与自己,表达了

对晋文公不封赏自己的不满。

D.两则材料都写到介之推隐居山中,只是结局不同,《左传》写他和母亲隐居后老死于山中,《新序》

的记载是他拒不出山被火烧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

5

14.两则材料所载介之推隐居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①

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②。人误许,

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款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

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①1172年陆游受四川宜抚使王炎之请,前往抗金前线宜抚使所在驻地陕西南郑出任宜托使基僚。

不久,王炎被召回,宜抚幕僚解散,陆游改任成都府安抚使参议。②蛮笺:指蜀地所产的彩色笺纸。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虚实结合,上片回忆自己在南郑时的军旅生活,下片则实写来到成都后的所见所感。

B.开篇“羽箭雕弓”三句,描写词人挽弓射箭、呼鹰截虎的场景,凸显出词人勇猛的形象。

C.“淋漓醉墨”两句,写词人笔走龙蛇,酣畅淋漓地痛斥入侵者,表现出词人超然的才气。

D.下片写成都人游乐闲散的生活,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杜鼓”中所抒发的情感相类似。

16.南宋诗论家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中说:“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词人的

“激昂感慨”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泛舟湖上,湖水清澈平静、浩森广阔的两句是“,”。

(2)在《陈惰表》中,作者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境况,如果没有祖母抚养,他“

如果自己现在离开,祖母则“"。

(3)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同学们写出古诗文中运用通感手法描写音乐的诗句,小明遇到困难,请你帮

他找出两句,你找出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红树林群落主要生活在以赤道为中心的热带及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海滩上。

红树林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

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①—。每到落潮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

面,(),使人难以通行。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红树林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

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

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②—,因此红

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

红树林群落虽然在世界上面积不大,_③_,养育了为数众多的动物.一旦被破坏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我国的红树林在过去破坏比较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现在有大面积红树林分布的地区很多已经

被划为自然保护区。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6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牵引下,乡村博物馆建设步入“快车道”。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在农村地区

不断涌现。相比城市或综合类博物馆的“高大上”,这些博物馆是有点“土”的一一不仅坐落在乡村,而

且所陈列的展品和讲述的故事也都是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但也正因为足够“土”,足够接地气,它

成为乡村文化乃至乡村精神的“代言人”,它浓缩并集中记录了乡村沿革、在地文化和民俗风情,那些本

就充满故事的场馆和里面的各种物件,是乡土记忆和文化根脉的具象化,它们留住了时间,也留住了乡

愁。

乡材遵物馆对当地人绝不仅仅是多了一个茶余饭后可供休困娱乐的场所,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为人们

建设了一个近距离触摸历史、感受丰厚民俗文化的入口。一些乡材博物馆内陈列的特色藏品,不少就是

当地村民自愿无偿捐赠的,还有的乡村博物馆,由材民自筹资金建设,是全村人共同打造的“明星”。

可以说,乡村博物馆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乡土记忆“唤醒”的过程,文化自信激活的过程,共同体意

识强化的过程。人们在参与乡村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得以有机会重温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重新认识

传统民俗和文化气象的魅力和价值,在对文化根脉的追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激发出创造新

生活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第一段“所陈列的展品和讲述的故事也都是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一句中,如果把“长”换成“产

生”,表达效果为什么没有原文好?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2.根据第二段的内容,用一个单句为“乡村博物馆”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在某列车上,一位阿姨吐槽年轻人在卧铺下铺挂帘子,不让70岁老人坐,地还对着正在下铺挂帘子

的年轻人进行拍摄,呼吁网友们评评理。这一事件引发了热议。

有人认为,年轻人太自私,不懂得尊重老年人,坐着休息一下为什么不可以?而且下铺挂帘会让中铺和上

铺的人攀爬时受到一定的影响。

也有人认为,在下铺挂帘子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增加安全感。也有网友表示,保护隐私无可厚非、

没地方坐应该找铁路部门。

中国铁路官方客服接受采访时表示:乘客购买卧铺车票后,就拥有了对应时间内该铺位的使用权。没有

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围挡,在不坊碍其他乘客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但需要跟他人协商好。带床帘是乘客的

个人行为,如果接到乘客投诉也并不会受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说出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补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7

语文参考答案

A卷选择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1.(3分)C

2.(3分)C

3.(3分)B

(二)现代文阅读H(6分)

6.(3分)B

7.(3分)D

二、古代诗文阅读(9分)

(一)文言文阅读(6分)

11.(3分)A

12.(3分)D

(二)古代诗歌阅读(3分)

15.(3分)B

B卷选择题答案

l.B2.C3.C6.B7.All.A12.D15.C

A、B卷非选择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现代文阅读1(10分)

4.(4分)

①孔子提出的“和”是在周代礼制前提下的,主“仁”而言“和”,他将“和”纳入礼制体系中,强调社

会等级规范。②墨子反对周代礼制文化,他主张的“和”是“兼爱”,是“上下调和”,强调齐心协力实现

和睦稳定的社会。(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6分)答案示例:

①借鉴儒家“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各国尊重彼此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坚持合

作,不搞对抗。

②借鉴墨家的“兼爱”思想,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反对侵略,国与国之间平等交流,从而形

成和谐安定的局面。

③借鉴法家的法治观念,有利于世界各国尊重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④借鉴道家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类跨越文明冲突的理论陷阱,破解时代难题,推动世界和平

发展。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H(10分)

8.(4分)答案示例:

①浅层寓意:直接交代老田和“我”上下级的工作关系。

②深层寓意:强调“第一个",暗示老田作为“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领路人,为我今后的人生树立

了榜样。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答案示例:

①开头写老田走路慢、讲话少气无力、做事拖拖拉拉,与他在抗洪抢险中果断坚决、沉着冷静、身先士

卒的表现形成对比,使得老田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8

②“我”对老田的前后态度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老田认识的转变和深入,突出了领导干部应有的

精神品质,深化了主题。

③文章开头叙事舒缓,南堤决口后节奏紧凑,解决了险情后叙事又归于舒缓,节奏上的变化张弛有度,

对比鲜明,使小说情节曲折多变,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10.(3分)BCF

(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13.(8分)

(1)下面的人认为贪功的罪过是合理的,上位者(竟然还)奖赏他们的欺诈行为,君臣上下相互欺骗,(我)

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4分。大意1分,“义”“蒙”“处”各1分)

⑵使我能够回国(登上君位)的人,是您啊,我将要用这样的赏赐来成全您的名声。(4分。大意1分,“反”

“以”和判断句各1分)

14.(3分)

《左传》:介之推认为重耳归国掌政是天意,而君臣却把它归于人力,“上下相蒙”,如此君臣,他不能与

之相处。

《新序》:介之推认为自己曾追随重耳流亡,现在不被封赏重用,就不应在朝为官;而求封赏的行为也不

合自己的为人之道,宁肯隐居山中。

(《左传》1分,《新序》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16.(6分)答案示例:

①上片追忆南郑前线的军旅生活,拉弓搭箭,呼鹰截虎,笔走龙蛇,才气超然,表现出词人的激昂自信,

充满慷慨豪情。

②下片写在成都的所见所感,“何事又作南来”三句,抒发了不得不离开抗金前线的无奈;“闻歌”两

句,表达了词人对朝廷消极抗战态度的失望,对时人只顾眼前享乐现状的痛心,情感深沉。

③结尾“君记取”三句,直抒胸臆,收束全篇,表达了词人“不信由天”,要靠自己的力量为国建功立业

的豪情壮志,使得全词感情格调再次昂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1)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⑵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

⑶示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