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答案:B2.元朝建立了幅员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 B.分封制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解析:依据所学学问,由于元朝疆域广阔,为了有效实行限制地方,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心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故选C项。A项是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的制度;B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D项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制度。答案:C3.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并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力,设通判监察百官,故选C项。答案:C4.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需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更,说明白()A.中心集权的强化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君主专制的加强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解析:题干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更反映了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C项。A项强调的是中心对地方的限制;B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干不符。答案:C5.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当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位同宰相”,实质上是问哪一职务的职责相当于宰相。本题考查宋代的集权措施。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解除A、C两项;兵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由此解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选D项。答案:D6.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答案:D7.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依次,排列正确的是()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答案:C8.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eq\x(\a\al(●指南针起先应用于航海事业,●瓦子舍在城市出现,●活字印刷术的独创,●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A.汉朝B.唐朝C.宋朝 D.明朝答案:C9.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假如小明同学胜利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旺盛,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平安,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据此可推断,小明应当是穿越到了()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答案:B10.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起先,到南宋最终完成。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D.广州、泉州成为著名世界大商港答案:B11.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交子的出现B.喧闹的瓦子C.景德镇的兴起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答案:D12.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很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答案:C13.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解析:材料是对东京等城市中商人经营地点的描述,未反映城市规模的大小,故A项错误;材料无关城市治安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太宗时起先临街开店,宋仁宗时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店,说明“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关商业税的征收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14.高一(2)班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A.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C.从唐朝中后期起先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终完成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宋代,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A项符合史实;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B项符合史实;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项符合史实;从唐朝中后期起先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终完成,不符合史实,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故选C项。答案:C1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旺盛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状况解析:“宋代”→“泉州客商”→“运输大批商品往日本贸易”是史料主旨大意,这体现不出商贸不受官府监管,也不是官民互惠贸易,更与朝贡贸易没有任何必定联系,由此可解除A、B、C三项,故选D项。答案:D1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基本上解决了中心与地方的冲突棉花由边疆传入内地沿海港口城市日益旺盛儒学的思辨化A.汉朝B.唐朝C.宋朝 D.明朝解析:“基本上解决了中心与地方的冲突”“棉花由边疆传入内地”“沿海港口城市日益旺盛”是在宋朝,故A、B两项错误;“儒学的思辨化”是指宋明理学,故C项正确;表格的前三项都是宋朝的,故D项错误。答案:C17.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A.《史通》 B.《农政全书》C.《农书》 D.《梦溪笔谈》解析:题中所描述情形为活字印刷术,该技术出现于宋朝,《史通》写于唐朝,故A项错误;《农政全书》写于明朝,故B项错误;《农书》写于元朝,故C项错误;《梦溪笔谈》写于宋朝,记载了有关活字印刷术的内容,故D项正确。答案:D18.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探讨古诗词文化的热忱、某班诗词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A.苏轼 B.李清照C.岳飞 D.辛弃疾答案:A1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后人为纪念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A.李白 B.柳永C.辛弃疾 D.曹雪芹解析:选项中符合“豪放派著名词人”的只有C项。答案:C20.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你知道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谁塑造的吗()A.苏轼 B.汤显祖C.马致远 D.关汉卿解析: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关汉卿塑造的。答案:D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或许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更,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变更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渐渐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或许因为人口增加,或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渐渐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变更了中国原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变更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材料二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当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些原因,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尽然比过去还好。——上述材料均选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缘由,并指出北民南迁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举出“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的一个事例,并分析宋代之所以能这样做的缘由。(3)结合所学学问,以南宋农夫阶层为例,说明材料二中“生活条件尽然比过去还好”的结论。答案:(1)两种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缘由: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或变更了中国的人口结构)。(2)事例: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宋夏议和。(答到其中一点即可)缘由: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3)大部分农夫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多数农夫能够维持温饱问题;农夫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和改善。(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2.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心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心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干脆驾驭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心。自不待言,元行省制中心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心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心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及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并分析其所反映的中心与地方的关系。(3)依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更趋势。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意图一般体现了主观愿望和自身利益,从周王室管理地方、维护统治角度作答即可;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二元”等信息作答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等干脆概括;其次小问,依据“故其权极重”可知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