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1页
十二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2页
十二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3页
十二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4页
十二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45分钟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3·广州模拟)明初赋税仍按照传统的田赋、丁税和徭役三大类名目征收,农户需要分别上缴钱、粮并服役。万历初年,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不论地域差异,将民众所负诸税合并,核算后一律征银。民众为缴纳税款,不得不将钱物折换成白银。由此推之,“一条鞭法”的推行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确立了白银本位币的地位C.减轻了工商业者的负担D.避免了地方摊派苛捐杂税【解析】选A。“一条鞭法”的核心是诸税合并核算后征收白银,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白银本位币地位不是由一条鞭法的推行所确立的,张居正之前,朝廷已经许可白银与铜钱一样作为合法流通货币,排除B;一条鞭法是合并诸税,并不等于减少赋税,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工商业者,排除C;D不符合事实,此后明朝又摊派了各类杂税,排除。2.乾隆年间,江苏松江府太仓、通州地区,“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珠江三角洲的“蔗田几与禾田等矣”,原因是种稻利小,种蔗利大,因而“白、紫二蔗,动连千顷……多致末富”。这表明,当时 ()A.人地矛盾凸显B.农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C.粮食种类丰富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乾隆年间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的情况。反映了农民的劳动更加紧密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农产品有进一步商品化的趋势,故D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人地矛盾凸显,排除A;此时土地经营方式是租佃制,没有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作物种植,而非粮食作物,排除C。3.嘉庆前期,江南官民不再以传统的奢华与精致为时尚,转而追求西方器物与审美。海宁人陈鳣细致地记录了这一风俗变化,谓:“夫居处之雕镂,服御之文绣,器用之华美,古之所谓奢也。今则视为平庸无奇,而以外洋之物是尚。”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B.对外贸易政策发生异变C.受到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D.东学西渐影响社会风尚【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清代江南地区的官民不再以传统的奢华与精致为时尚,转而追求西方器物与审美,这主要是由于此时期中西贸易发展,许多西洋货物涌入中国,这反映了中国受到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故选C;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此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并未发生变化,依然是闭关政策,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器物传入中国,而不是东学西渐,排除D。4.(2023·江门模拟)“铁店里婆娘会打钉”“纺织娘叫不得女工头”“络纬常通夜,抛梭直到晚”“货郎儿,背着框子遥街串,(鼓儿摇得欢,)。生意虽小,件件都全”,类似的唱词在明清俗曲中屡见不鲜。据此可知,当时 ()A.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D.政府调整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C。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明清俗曲可知,手工业较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女子也可以从事多种手工业,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风气较为开放,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的经济联系,排除A;B与史实不符,传统社会结构并没有受到冲击,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调整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5.苏州的吴兴(浙江湖州古称)会馆碑记称:“苏城吴兴会馆,系乾隆五十四年浙湖闵峙庭中丞抚苏时建造。虽为绉(丝织物的一种)绸两业集事之所,而湖人之官于苏者,亦就会馆团拜宴集,以叙乡情。故不曰公所,而曰会馆也。”这表明当时的吴兴会馆()A.是苏州的商业管理机构B.是兼具地域性与行业性的组织C.因丝织业发展需要创建D.是在苏州的湖州人聚会场所【解析】选B。根据材料“为绉(丝织物的一种)绸两业集事之所”可知,它是一个行业性组织,“湖人之官于苏者,亦就会馆团拜宴集,以叙乡情”体现了它的地域性,反映了当时的吴兴会馆是兼具地域性与行业性的组织,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会馆的管理职能,排除A;C、D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6.明洪武十九年,政府规定:“……籍四方工匠,验其丁力,定三年为班,更番赴京,三月交代,名曰‘轮班匠’。”明成化二十一年,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这一变化 ()A.源于新生产方式的推动B.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C.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出重农政策的松动【解析】选C。据材料“……籍四方工匠,验其丁力,定三年为班,更番赴京,三月交代,名曰‘轮班匠’”“有愿出银价者……随即批放”可知,轮班匠可以缴银代役,反映了政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减弱,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故选C;新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民营手工业,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工匠的服役方式与社会地位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重农政策松动不符合史实,明朝时期应是强化该政策,排除D。【加固训练】(2023·广东模拟)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解析】选B。在传统中国,民间信仰始终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受社会经济变化的深刻影响。从材料可知,当地百姓四时土俗、年中行事几乎都与桑蚕事业有关,说明桑蚕业与当地民生息息相关。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当地农家经营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升,桑蚕业甚至已由家庭副业逐渐成为主业,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农耕技术,不能说明农耕技术衰退,故A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表现为耕织分离等,但材料未能体现,故C排除;当人们把民间信仰与日常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当宗教活动与生计活动融为一体的时候,信仰的色彩逐渐淡去,演化为代代相传的习俗,所以不能说明迷信色彩浓厚,故排除D。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选C。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集中,故选C;古代商人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显松弛”与史实不符,排除B;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8.(2023·广东四校联考)下图的主题突出反映了 ()A.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B.艺术作品带有迷信色彩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解析】选A。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清代《升平乐事图》描绘的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在图中可以看到“魁星”在“鳌”上站立,寓意独占鳌头,体现了科举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A正确;“独占鳌头”是人们的美好愿景,没有体现迷信色彩,排除B;材料描述的是科举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清代文人的意境情趣,排除C、D。9.“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民间故事,至宋话本基本成熟定型,明清迎来繁荣时代。下表所示为对“小说”词源的考证。据此可推知,中国古代“小说” ()早期说法出处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汉书》A.得到官方的推崇 B.题材渐趋多元化C.起源于先秦时期 D.世俗化气息强烈【解析】选D。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庄子》认为“小说”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了,《汉书》认为小说应当出自收集民间传说的小官,是由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人所制造的,反映出世俗化气息强烈,D正确;《汉书》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人所制造,没有“得到官方的推崇”,排除A;题材多元化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据材料“起源于民间故事”,但未说起源的时间,不能得出“起源于先秦时期”,排除C。10.(2023·惠州模拟)王守仁诗云:“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B.强调个人主体意识C.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D.突出儒家学说地位【解析】选B。从材料可知,王守仁强调日常生活是修炼,反对从身外寻求天理,强调向内求理,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个人主体意识,B正确;A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理念,排除C;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1.清初,湖南益阳“旧俗质朴,衣率布服。虽富厚之家或至老未及裘帛,一冠可数十年”。同治时期“习俗日侈,童孺而绮罗矣,台皂而丝缟矣。……其风自城市及乡落矣”。由此可以说明 ()A.奢靡之风日渐成为主流B.湖湘文化得到传承创新C.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加强D.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解析】选D。从材料中清初与同治时期对比看出湖南益阳地区百姓因经济水平提高,在穿着上思想观念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故选D;“习俗日侈,童孺而绮罗矣,台皂而丝缟矣”说明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未体现奢靡之风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题干材料主要表现的是穿着思想观念的转变,而非文化创新,排除B;题干材料只是体现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促进了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非针对具体的特殊阶层,未体现阶层流动,排除C。12.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解析】选A。据材料“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可知,黄宗羲等进步士大夫在反思明朝灭亡原因时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说明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故选A;经世致用是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士大夫的主张,成为知识分子共识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强调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空谈,提倡学以致用的学风,材料没有表达对君主专制的看法,排除C;儒家思想在创立之初就关注现实问题,因此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13.清代小说《林兰香》成功地描绘了一大批市井人物,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恶霸奸商等,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人之多。几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如燕梦卿的逆来顺受、耿朗的卑劣、任香儿的嫉妒和任自立的贪婪等。这折射出当时()A.主流文学题材发生变化B.世俗文学得到一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速【解析】选B。据材料“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恶霸奸商等,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人之多”可知,小说中出现的多为市井人物,这说明关注市井人物的世俗文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B;世俗文学得到发展,并不代表其成为“主流”,故无法推知主流文学题材发生变化,排除A;材料呈现的是文学题材内容,通过文学描绘市井人物可以得知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但无法得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弛,排除C;通过小说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阶层有所壮大,但“日益加速”过于夸大,排除D。14.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解析】选A。由题干可知,无论是李时珍还是宋应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均将一部分事物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传统易经等学说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的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故选A;题干所述应该是儒学理论制约了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推动了技术进步,排除B;格物观并未真正促进社会转型,且明末也并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C;题干所述是中国的科学研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与西学东渐无关,排除D。15.(2023·深圳模拟)《天工开物》在列举了各种油料植物出油率后,还说明以上只是大致情况,“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这()A.与近代科学的精神相契合B.开启了“中学西渐”的进程C.源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解析】选A。根据材料“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可知,《天工开物》中的记录强调对油料植物出油率进行试验,并需要作进一步验证,这与近代科学的精神相契合,故A正确;B中“开启”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明清时期依然是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明清科技的特点,不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故排除D。16.学者陈长芬在《仰望长城》中说:“我看见一段段长城得以修复。可是简单的、粗暴的修复,唯一的作用就是让长城失却了历史,同时失却了灵魂!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长城。”该学者认为长城保护应该坚持 ()A.传承建筑艺术价值B.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C.修旧与建新的统一D.保护与开发同时并举【解析】选A。根据“让长城失却了历史,同时失却了灵魂!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长城”可知,该学者认为对于长城的保护应该保护它的艺术价值,而不仅仅是当作一座建筑来修复,所以该学者认为长城保护应该坚持传承建筑的艺术价值,A正确;该学者是强调保护长城的艺术价值,不是强调长城的完整性,排除B;学者没有强调长城的建新,而是强调其建筑艺术价值,排除C;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对长城建筑艺术价值的保护,没有强调对其开发,排除D。【拓展延伸】全球视野下的明清经济文化(1)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推动专业生产区域的出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货币经济繁荣,推动了“一条鞭法”等赋税改革。(2)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学东渐”开始,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介绍了欧洲先进技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7分。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倭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松弛,明王朝派了郑和下西洋,但目的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带有政治色彩的远航而不是商品贸易。西行给友国带去大量的陶瓷、丝绸和茶叶等物品,堪称散财之举。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丰富的物产、成熟的内部商品循环体系,人们对外经济拓展的需求并不急切。中国人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的文化性格,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平和性。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面对荷兰殖民者对中国南海的侵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多次打败荷兰,然而明政府亲手剿灭了这支军事武装的民间力量……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年间又开放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地中海地区缺乏发展农业的充分条件,具有充足的海洋资源和贸易资源,在双重因素的合力之下,使得地中海周围的国家开始向海洋发展。在西方,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但殖民地的主权则是由王室掌控,事实上西方的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在西方的文化中,海洋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在海洋的冒险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勇敢。——摘编自宋海洋《试论海洋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14-17世纪中外海洋活动的特点。(4分)答案:(1)中国:被动性、防御性;海外贸易时开时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远洋航行注重平等精神;国家缺乏海洋主权意识(海权意识服从于专制皇权)。西方:商业性;侵略性;扩张性;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7世纪中外海洋活动特点的成因,并说明当时中国这种海洋活动的影响。(10分)答案:(2)成因:中国:倭寇与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沿海地区部分民众的不法行为;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程朱理学的影响;专制皇权的强化。西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文主义的出现;王室的支持。影响:积极:有利于打击海外殖民侵犯,维护国家主权;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与和平外交理念;有利于促进中外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消极:加大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正常的经贸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10分)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清时期的商业广告材料一招幌广告明清商家重视利用招牌、招幌来做广告宣传。《南都繁会图》长卷(局部)生动地描绘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共绘有109家商店,招幌匾鳞次栉比,争奇斗胜。材料二市声广告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弄碗尝一尝——酸梅的汤儿嘞,另一个味儿嘞!——商贩吆喝材料三楹联广告东不管西不管,我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请罢喝罢。——祝枝山题生意如春草,财源似水泉。——唐伯虎题材料四印刷广告1498年刊本的《西厢记》弘治本的底页上刊印了书坊广告:……本坊谨依经书重写绘图,参订编次大字魁本,唱与图合,使寓于客邸,行于舟中,闲游坐客,得此一览始终,歌唱了然,爽人心意。材料五公关广告清朝时期的很多老字号店铺已经有了公关意识,通过为百姓办实事博得认可,如同仁堂用赠药的义举招徕顾客、张一元的品茶服务、正明斋的送货上门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