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版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2024年新版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2024年新版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2024年新版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2024年新版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一上科学精编教案新教科版一上科学精编教案新课标版全册表格式目录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1课时我们知道的植物3第2课时观察植物6第3课时植物长在哪里9第4课时给植物画张“像”12第5课时植物的变化15第6课时校园里的植物17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1课时我们的身体20第2课时发现生长23第3课时游戏中的观察25第4课时气味告诉我们27第5课时通过感官来发现30第6课时观察与比较32第7课时做个“时间胶囊”34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1课时我们知道的植物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千奇百怪的植物世界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整体认识还是粗浅的、零碎的,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在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他们的注意力、记录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较为缺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关注,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认识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会生长的特征,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科学思维:*通过圈出校园中的植物,能形成“植物”的概念,尝试概括出植物具有生命的本质特征。探究实践:*在种植一棵植物的活动中,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增进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珍爱生命、爱护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植物图片,形成“植物”的概念。难点: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大麦种子、水培植物、土培植物学生准备:活动手册、校园图片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在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花草树木?2.思考:这些花草树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预设:植物)3.揭示课题:我们知道的植物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植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活动一:说一说我们知道的植物。1.提问:除了这些植物,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呢?你能描述一下你知道的植物的样子吗?它生长在哪里?需要浇水吗?需要阳光吗?这种植物会不会开花?2.学生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将有关植物的信息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如:有根、茎、叶、花,是绿色的,长在土里等。活动二:寻找植物,形成共识。1.寻找校园中的植物,提问:观察校园图片,把其中的植物圈出来。(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图片。)2.学生交流自己在图片中找到的植物。3.思考: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4.出示图片:石头上的蝴蝶。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5.学生思考。预设:“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引导学生回顾、交流对植物已有的认知。通过班级记录表梳理发现,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三、研讨1.我们圈出了几种植物?2.我们认识校园图片中的植物吗?以问题讨论的形式总结本课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对“植物”的概念的理解。四、拓展课外延伸:种一种植物。1.出示土培和水培两种种植方式的植物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植物的种植方式有什么不同?2.讲述植物不同的种植方式。方法一:土培需要的材料:小花盆、铲子、新鲜泥土、水、种植的植物。种植要点:(1)小花盆的底部要留有小孔,方便将过多的水排出。(2)放植物种子的土坑不要太深,稍微盖过种子即可。(3)浇水不要太多,每隔几天浇一点水,保持土壤表面湿润即可。方法二:水培需要的材料:透明花盆或瓶子、水、种植的植物(大蒜、水仙、白萝卜等)。种植要点:(1)水不要加的太多,稍微打湿植物根部即可。(2)每隔几天查看一次水量,及时补水。3.提问: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种植一种植物?请选择一种你想种植的植物,在此期间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用画图或者拍照等方式进行记录。(提醒学生坚持每周一次用拍照或画图的方法将植物的变化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板书设计我们知道的植物植物会开花、有叶子……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植物会长大、有生命……教学反思本课是《周围的植物》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的第一节正式的科学课。所以本课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植物、大自然的喜爱。本课教学从“我们知道的植物”话题聚焦,了解学生的前期认知;通过说一说、圈一圈等植物活动,让学生认识植物有生命等本质特征;通过种植活动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中。这是学生进行长期科学观察的首次尝试,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细致的指导和在种植过程中持续关注。一年级的学生在种植植物时,由于年龄较小,所以观察记录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们鼓励学生试着用画图来描述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对于绘画要求不用很高,能画出植物的大致样子即可。同时,种植活动是一个长周期的实践探究活动,还可以请家长帮忙,借助手机拍照并添加文字说明,使学生能更好地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2课时观察植物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2学情分析通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并能简单说出植物会生长、死亡,需要水和阳光等,本课将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一株植物,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植物是生物”的概念。一年级学生对植物的观察方式主要停留在“看”上,会用简单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本课以观察、描述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方法的细致指导,使学生能充分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一株植物,知道植物有一定的特点。*可以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观察植物。科学思维*通过对植物结构的比较、分析,能概括出植物各个结构的特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探究实践*在观察植物外部形态过程中,能利用多种感官,并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态度责任*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观察到的植物信息。难点:能用眼、鼻、手从整体到局部有顺序地观察一棵植物,并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盆菊花、一盆绿萝、一盆薄荷、教学课件学生准备:一盆菊花、一盆绿萝、一盆薄荷、课堂作业本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出示菊花盆栽。提问: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2.提问:在大自然中,你在哪里见过这种植物?你知道有关菊花的哪些知识呢?3.聚焦,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观察这一棵植物,并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学生身边常见的植物来聚焦本课主题。二、探索活动一:观察一株植物(一)整体观察植物1.将菊花盆栽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远距离观察。提问:我们能看到菊花有什么样的特点呢?2.学生说说看到的情况。预设:菊花的叶子是绿色的。(二)局部观察植物1.提示:我们可以从颜色、大小、形状,摸软硬,闻气味等方法来观察植物。为了更仔细地观察菊花植株各部分的特征,我们可以走近这株植物进行观察。2.提问:当走近植物时,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进行观察?3.学生思考回答。预设:用手摸、用鼻子闻……4.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直接用手摸、用鼻子闻?(引入安全教育:有些植物有毒,不能摸和闻)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时的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要轻轻摸,不能破坏植物。(2)观察植物不同部位的颜色、形状、气味、软硬等。5.小组观察。6.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交流中强调听和说的习惯,尝试给出规范的语言指导。)7.提问:你观察到了菊花的哪些特征呢?预设:菊花的叶子软软的,有气味……活动二:做一个蒙眼猜植物的游戏1.将菊花、薄荷、绿萝盆栽放在讲台上。提问:不用眼睛看,我们还可以怎样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2.学生思考回答。预设:用手摸、用鼻子闻……3.分组做个蒙眼猜植物的游戏。学生分组,每个人都参与游戏,摸一摸、闻一闻,猜猜是什么植物,看谁猜得又对又快。4.选同学分享交流经验,是如何判断的?每种植物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绘画记录每种植物的特点。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观察一棵植物的顺序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植物的结构特征。同时提醒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为接下来的“绘画记录”奠定基础。指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三、研讨1.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植物。2.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3.对自己的图画进行修改、完善。我们种植的植物长得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科学词汇进行交流,并对同学的记录和发言给出客观评价。四、拓展课外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一棵植物,并用绘画、文字描述等方式进行记录。找一找,仙人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更多的植物,巩固本课知识点。板书设计观察植物观察方法:眼—看、手—摸、鼻—闻……特点:颜色、大小、形状、软硬、气味……蒙眼游戏:用手摸、用鼻子闻教学反思本课是《周围的植物》单元的第二课,学生需要充分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对一棵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在绘画记录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并且注意是边观察边记录,这个环节是学生记录能力提升的关键,需要留足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一年级的学生面对不同的植物特征有不同的描述,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表达。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3课时植物长在哪里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两课的学习知道了很多植物的特征,对植物有了基本的认识。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植物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本课需要对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区分学习。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植物,知道植物是生长在不同地方的。*认识到植物可以生长在土壤里、水里等。科学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借助图片等其他信息了解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地方的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不同地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知道大自然中生长植物的地方的共同点。*学会种植绿豆,并对绿豆的生长情况做定时的记录。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难点:能说出生长在土壤里的植物与生长在池塘里的植物的区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图片(萝卜、荷花、无土栽培的植物)学生准备:绿豆种子、土壤、餐巾纸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展示书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四个场景,并询问他们对这些场景的认识和感受。提出问题:“这些植物长在哪里?为什么这些地方适合植物生长?”(板书课题:植物长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聚焦观察对象——植物在哪里。二、探索活动一:探究植物的生长环境1.分别介绍图片中的四个场景:公园、花盆、稻田和草地,解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合植物生长的原因。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适合植物生长?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3.拓展知识:介绍土壤的成分和作用,强调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活动二:植物在土壤中的生长1.展示实物盆栽,让学生观察它的生长状态,并询问他们关于植物生长条件的想法。2.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必须要土壤才能生长?你认识哪些在土壤里生长的植物呢?展示一些植物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生长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活动三:植物的生长环境1.展示水生植物的插图,简单介绍每一幅图片的植物的名称以及特点。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能在水中生长吗?”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知识。播放水生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观察、比较植物的生长环境知道不同的生长环境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三、研讨1.知道关于生长植物的地方的共同特点。(生长植物的地方都有水、阳光、空气)2.生长在土壤里和生长在池塘里的植物的不同之处?(生长在土壤里的植物与生长在池塘里的植物吸收外界营养成分的方式不同)对探索环节的结论进行归纳梳理,强化知识点。四、拓展课外延伸,布置任务:种植绿豆1.分发种子和种植容器,让学生实践操作,将种子种植在土壤中和餐巾纸上并观察其生长过程。2.鼓励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思考如何改进种植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生长效果。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板书设计植物长在哪里1.植物长在哪里——土壤2.植物的生长环境——土壤、水教学反思《植物长在哪里》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让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的丰富度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课学习中,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有序观察,真实客观地记录,逐渐丰富了认识与表达。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生长植物的地方有什么共性”这个问题不太会表达,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加以引导,引导学生用科学性的语言来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的地方也是植物的特点。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4课时给植物画张“像”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在前3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植物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从大小、形状、颜色、厚薄、气味、叶缘等角度描述叶的特征。本课需要让学生对观察的植物用绘画进行记录。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植物,知道常见植物的主要外部特征,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们是有生命的。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基本的植物名称和特点。探究实践:*在实地观察中,能绘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周围植物的形态,增进喜爱植物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的植物生长环境和特征是有区别的。难点: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看到的植物特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吊兰图片。学生准备:彩铅笔、橡皮、板夹、画纸;观察记录单(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复习导入:前几课,我们观察了不同的植物他们的生长环境,有什么不同?(预设: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不一样;水生,土生等)2.聚焦课题:这节课,我们给这些植物画张“像”。一起来思考一下怎样画植物才真实。(板书课题:给植物画张“像”)通过图片激发学生观察和寻找植物的兴趣,便于学生画植物。二、探索活动一:观察植物的主要特点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吊兰的图片,并描述它的主要特点(预设:长长的叶片)。2.讨论观察植物时需要注意的细节。活动二:给植物画张“像”1.给学生分发画纸和彩铅笔。指导学生画出他们熟悉的植物(可以是吊兰或其他植物),并强调画植物的要求:写出它的名称、画出它长在哪里、画出它的样子和特点。2.小结:要反复观察比较,先找到主要特征,再比较其他特征。3.思考:画出你认识的植物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预设:要先观察、绘画时讲究先后顺序、先画植物的茎再画植物的叶等)。4.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特征反复观察、对比、绘画。活动三:填写观察记录单1.指导学生阅读记录单上的文字,了解记录植物名称和特点的要求。2.结合画图,讲解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茎、叶、花)以及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植物的主要特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分享他们觉得观察植物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明确活动目的和注意事项,保证后续的活动有序进行。三、研讨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和描述,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2.讨论问题,如“我们画出这棵植物的特点了吗?”“我们家里种了哪些植物?应该怎样爱护它们?”等。3.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保护植物和环境。以问题交流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植物特征的认识,学会相互交流作品。四、拓展1.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并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的变化,如生长情况、颜色变化等。2.提醒学生记录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可以通过拍照或画画来辅助记录。3.鼓励学生将观察结果带到课堂上分享,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学习。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寻找更多植物的秘密。板书设计给植物画张“像”观察植物的主要特点给植物画张“像”填写观察记录单教学反思本课是《周围的植物》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强对不同植物的认识,观察学生在观察实践中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掌握了观察植物的方法。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能正确画出植物的主要特点。评估学生在填写植物信息时是否准确并能用简单的句子描述植物。通过学生的分享与交流,评估他们是否理解并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5课时植物的变化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和一个多月的种植活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欠缺,理解“植物是一个生命体”这样的抽象概念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种植活动,知道植物需要水、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思维:*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探究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收集“植物生长过程中外部形态及其变化”的证据,发现植物的生长规律。态度责任:*初步建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认识到要爱护身边的植物,珍爱生命。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植物是会变化的,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难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在生长、有生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种植的植物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出示绿豆变成了小苗,大蒜长出了叶片的图片或视频。提问:我们种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我的绿豆发芽了、我的植物长高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对植物图片的前后比较作为植物长大的证据。二、探索1.观察我们种的植物。2.学生对自己的种植经历进行大致讲述。3.观察植物的变化。找出植物变化的证据。(1)仔细观察每一次的记录,看看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2)把找到植物在变化的证据和小组同伴轻声说一说。4.课件演示植物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再发现植物在变化的证据。(预设:植物会发芽,会长大,我们需要给植物浇水,还需要把它放在阳光下。)5.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树变化的图片。观察描述同一棵樱花树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这棵樱花树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6.追问:下一年中这棵樱花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7.提问:通过今天的观察,你认为植物是会变化的吗?你能找出更多植物是会变化的证据吗?8.总结:在血行活动手册上记录植物的变化过程,并完成班级记录单。通过对自己种养植物的观察和描述,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到植物在变化的证据。通过分析、观察,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植物在变化,再通过班级记录单梳理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三、研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们是怎样照顾自己的植物的?预设:会长大、会发芽;我们需要给植物浇水、给它充足的阳光和空气。植物和动物、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会生长,生长的过程需要养分。我们要爱惜植物。四、拓展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是会跑会跳的,那么植物会跑会跳吗?出示一些神奇的植物并解释它们的行为。(风滚草、跳舞草、捕蝇草)板书设计5.植物的变化植物会发生变化会长大需要阳光会长叶能开花有果实要浇水教学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找寻证据——分析证据——得到结论”的过程。知道植物长高了,长叶子了等生长变化;通过回答为种养的植物做了什么,知道了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等生存条件。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学生对室外观察活动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但是一年级的学生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的特征认识不足,需要老师进行观察引导,讲解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同时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知道常见植物的主要外部特征,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们是有生命的。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特征。探究实践:*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周围植物的形态,增进喜爱植物的感情。*不采摘、不伤害植物,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校园中的常见植物,能观察、描述外部特征。难点:画出观察到的植物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前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调研,弄清校园里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环境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放大镜、观察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出示图片:校园中一种植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你在哪些地方见过?2.学生发言。3.多角度图片展示植物的特征,提问:这棵植物是什么样子的?仔细观察,你发现这棵植物有哪些特点?4.学生观察描述。5.聚焦课题:除了这种植物外,校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植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进校园观察更多的植物。揭示,板书课题:校园里的植物。引导学生观察熟悉的植物,并试着描述这棵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和认识校园植物地兴趣。二、探索1.思考:到校园中认识了解的植物,我们要准备哪些工具帮助我们观察记录呢?2.学生思考回答。3.提问:出去后,如何对一棵植物进行观察呢?我们有哪些观察方法?预设: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借助放大镜观察。4.提问:走出教室,除了要认真观察植物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5.交流,总结注意事项:①小组活动,不乱跑;②注意安全,防受伤;③举手示意,提问题;④爱护植物,不乱拔;⑤观察记录,要记好;⑥听到铃声,快集合。6.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录呢?预设:画图、文字(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7.出示图片:校园中某一棵植物。提问:我们观察这棵植物,我们怎么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它长在哪里,如何记录?8.教师指导观察方法:先远远地看,描述整棵植物的轮廓,简单地画下来,再走近看一看,观察植物的结构,并画图记录。(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9.学生外出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在教师提前划定的安全区域内自主选择植物进行观察,不同小组间尽量观察不同的植物,从而发现校园植物具有多样性。同时,教师可拍摄各组观察的植物的照片,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引导学生在活动前交流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及注意事项,确保观察活动安全、有效的进行。三、研讨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并组织进行交流。1.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植物,它长在哪个地方?它有什么特征?我观察的植物叫,它生长在,它的特征是。2.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下来的植物,介绍植物的名称并描述相关植物的特点及生存环境。(必要时教师可展示之前拍下的植物图片,辅助学生交流。)3.提问: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有什么新的问题吗?4.小结:校园中不同的地点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名称。鼓励学生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植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植物的特征及生长的地点,全面深化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四、拓展课外延伸:和家人一起到菜市场或田野里,认识常规的蔬菜、水果。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继续观察更多的植物,激发探索的兴趣。板书设计校园里的植物植物的名称外部特征生长环境……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到校园里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第二部分是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植物和遇到的新问题。这节课通过实地观察和认识植物,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和主动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护。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1课时我们的身体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观察和比较时通常会集中在物体外观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上,例如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生活中,他们已有丰富的比较经验,例如比身高和体重,大部分学生已有初步的“公平比较”的意识,但对多个物体之间的比较结果的描述是有困难的。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这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科学思维:*知道我们的身体由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并且人身体的外形是左右对称的。探究实践:*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我们的身体。*引导学生通过看、画、摸、听等各种方式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初步了解我们身体的特点。*能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态度责任:*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同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乐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看、画、摸、听等方式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初步了解我们身体的特点。难点: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观察身体,了解身体的结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纸板、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等。学生准备:观察记录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引导:同学们,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在许多方面很相像,可是在一些方面又不一样,谁来说一说我们在哪些地方一样,又在哪些地方不一样?2.学生说一说自己和他人一样以及不一样的地方。3.教师引导:是的,我们作为同一个物种,身体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可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又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从前面认识的物体导入,认识我们自己的身体。二、探索活动一:认识我们的身体1.身体里面的器官由皮肤、肌肉、骨骼保护着,我们不能进行观察。那我们就选择几个能够看到的器官来细致地观察一下,你想选择什么?2.学生说出自己想观察的器官。(对于学生说出的其他器官引导学生课堂后继续探究)3.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引导学生不要只是用眼睛看,可以摸一摸,捏一捏,用耳朵听一听,感受一下)请每个小组任选两个器官组内合作观察。活动二:认识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师:关于我们的身体,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原来同学们对我们的身体这么感兴趣。那我们就先来看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出示课件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贴图板书,并适当由其他同学补充。提问:观察身体左右两部分,有什么发现?这样有什么好处?小结:左右对称的结构让我们的身体既美观又能保持平衡。1.思考讨论: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有哪几个部分?与小猫、小狗相比,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同?2.学生交流。预设: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这几大部分。与小猫、小狗相比,我们没有尾巴,只能用脚行走。四、拓展想知道我们身体内部是什么样的吗?阅读科普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板书设计我们的身体认识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教学反思本课遵循了儿童生活的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引导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整个课堂教学,基本上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2课时发现生长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可能会从直观的身高、体重等来发现自己在生长,但对于发现身体其他生长的不明显的特征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来发现。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发觉我们的身体在生长变化。科学思维:*通过对收集到的文件资料进行分析,能够了解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牙齿、指甲和头发等都在发生变化。探究实践:*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出生后每天都在生长,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走路、说话。*通过探究研讨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生长表现在哪些方面,是如何知道自己在一年一年生长的。态度责任:*引导学生勤剪指甲勤洗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会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数据。难点:发现人体生长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小时候的照片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年你们几岁啦?2.我们每个人都比去年,增加了一岁。在这一年里,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呢?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身体上的变化。(板书课题:发现生长)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年龄在增长,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二、探索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发现自己身体有变化吗?那你们又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的?(1)教师出示一组一个同学从小到大穿的衣服的图片。引导: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同学从小到大穿的衣服的图片,从这几张衣服的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衣服在不断地变大,说明这位同学的身体在不断地生长。除了穿的衣服,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能证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能证明自己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地加以指导。证据一:从小到大的照片。小时候照片上的自己非常小,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上的自己个子越来越高,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证据二:身体发育记录表,从这份记录表上看,我们身体的身高和体重在一年一年地增加,说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证据三:牙齿的变化。嘴里的乳牙一颗一颗地脱落,长出新牙,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三、研讨1.教师继续引导:除了我们提到的这四个证据之外,大家还有哪些证据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2.学生继续讨论,再找一找相关的证据证明自己身体的生长,教师提示,如手的变化、穿的鞋子的变化等。3.教师小结:我们怎样证明小猫、小狗在长大呢?四、拓展画一画动物或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板书设计发现生长怎样证明在长大:身高、体重、牙齿、衣服……教学反思《发现生长》这节课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的生长痕迹,从多个方面去寻找这些痕迹,这节课上孩子们比较容易发现自己的外部特征有生长痕迹,但是难以发现自己在运动、反应、记忆力、智力等方面的生长。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提问:如果让你和去年的自己进行跑步比赛,你能赢吗?由此引出孩子们对于自己身体隐形方面生长情况的思考,大家能够说出自己在运动方面、学习方面、知识层面都在生长,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3课时游戏中的观察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本课中,学生将开展抓尺子的游戏,通过记录不同玩法下抓住尺子的次数,比较出自己反应速度的快慢。通过记录抓尺子的位置信息,比较出反复练习后反应速度的提升。本课将带领学生初步尝试简单的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反应速度可以通过多次训练以及眼手等感觉器官的默契配合得以提高。*知道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且反应的速度有快慢差别。科学思维:*通过抓尺子游戏知道了身体会对环境刺激做出一定反应。探究实践:*主要利用眼睛、耳、手这三种器官的默契配合逐步提高反应速度。*通过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反应速度快慢的因素。态度责任:*能够积极投入到研究活动中,保持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身体对外界刺激具有反应能力,并且反应的速度有快慢差别。难点:通过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反应速度快慢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尺子、实验记录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观看视频,展示小朋友玩老鹰抓小鸡的图片。2.提问:这个游戏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这个游戏比的是什么?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测一测咱们班同学的反应到底有多快。(板书课题:游戏中的观察)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让学生知道可以在“游戏中观察自己的身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二、探索(一)初步体验反应速度有快慢1.观看“抓尺子”游戏视频操作、教师演示要点,明确游戏规2.两人一组完成游戏,每人抓10次,并将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3.统计抓住的次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4.简单分析在玩“抓尺子”的游戏中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各器官的作用是什么?5.学生谈谈“抓尺子”的感受。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在视频演示指导、教师演示指导下学生模仿操作完成,使学生学会游戏的方法、记录的方法。同桌两人对比,发现每个人的成绩不同,感受同学个体之间反应能力存在差异,多次测试是为了防止实验偶然性。(二)比一比,看谁抓得准,得分高1.有些同学抓住尺子的次数是一样多的,是不是说明他们的反应快慢就是完全一样的?2.抓住尺子的位置和反应快慢有什么关系?3.明确计分规则。4.两人一组完成游戏,填写记录,比一比谁的得分多。通过“抓尺子”的游戏感受器官的作用。将教材中研讨环节的问题在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前置在这里,使学生认识到综合运用感觉器官能获取更多信息,快速完成身体对外界的反应测试,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得以提升。三、研讨1.抓尺子的游戏中我们用到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通过不断反复地玩“抓尺子”游戏,我们的反应速度也在慢慢提升。玩的次数越多,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2.通过今天的游戏,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有快慢之分的,但通过眼睛、耳朵、手以及大脑的相互配合,经过多次训练,我们的反应速度可以逐渐提升。通过多次游戏发现自己在进步,知道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反应能力。四、拓展生活中有不少的运动项目,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反应速度(课件出示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翻拍手游戏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知识迁移,手能感知刺激,那脚可以吗?板书设计游戏中的观察抓尺子游戏运用了眼睛、手、耳朵等器官加强锻炼可以提高反应能力教学反思通过课前的访谈得知,学生是玩过“老鹰抓小鸡”游戏的,所以聚焦环节很容易开展。但是,当问到学生哪些方法能够提高游戏成功率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出来。本课用到的感觉器官主要是手、眼睛和耳朵,教师可以继续利用班级记录单,这样做既可以复习“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知识,又可以把问题聚焦到感觉器官的反应上。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4课时气味告诉我们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视觉、触觉和听觉器官有了更多的认识,而本课着重于对于嗅觉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了许多气味,但对于气味的感知没有系统的学习,本节课将让学生用气味来辨别一些生活中的物品。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不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气味。科学思维:*鼻子是我们感官的一种,可以用来辨别物品。探究实践:*感知几种气味,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利用鼻子来区分不同的物品。态度责任:*在生活中,学会保护我们的感官鼻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鼻子闻物品,并进行辨别。难点:会借助鼻子和其他感官来感受物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花椒,大蒜,棉花、洋葱学生准备:活动手册(记录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复习导入:在上一课抓尺子的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官呢?2.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鼻子感受身边的物品,你用鼻子感受过哪些物品呢?预设:闻到了食物发出的气味。3.思考:鼻子能让我们区分不同的物品吗?4.聚焦:可以通过物品发出不同的气味来区分。(板书课题:气味告诉我们)以上一课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借助感官来感知身边的物品。二、探索1.讲解:闻一闻这些物品的气味,说一说,它们的气味是什么样的?预测:有的气味比较刺鼻,有的比较香,还有的基本上没有气味。注意:辨别的时候要放到鼻子下方闻。2.交流:你能记住这些物品的气味吗?通过气味能辨别这些物品是什么吗?3.把物品装到相同的布袋里封住袋口打乱顺序,用气味来辨别这些布袋里装的是什么物品。4.注意:用相同的布袋分装物品,将布袋封口后打乱顺序。认真观察,记录结果。5.组内交流,填写活动手册中“我能闻出来”部分。6.各小组汇总结果。7.全班交流、分析数据。从班级记录表的结果中来看,你是否能闻出来?闻的结果是否正确?8.小结:(1)不同的物品可以发出不同的气味,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方式来辨别这些物品。(2)我们的感官鼻子可以用来闻。思考:用闻气味的方法来辨别物品,你认为是否方便?三、研讨1.通过闻气味,我们都判断对了吗?你判断正确的有哪些物品呢?2.你认为用鼻子闻气味,是否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辨别物品?3.如果可以再选择一种感觉器官帮忙,除了眼睛,我们会选择哪种?说一说理由。总结今天学习的感觉器官鼻子,并联想到其他的感觉器官也可以用来观察物品。四、拓展思考:与家长一起做游戏,闭眼尝一尝几种水果切片,判断是什么水果。板书设计气味告诉我们闻物品的气味通过闻气味来分辨物品教学反思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物品,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用来闻很多气味,可以延展到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鼻子,不挖鼻孔,不把异物塞入鼻孔。在闻气味的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能闻出气味,但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和正确的科学词汇来表达闻到的气味,需要老师做正确引导。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5课时通过感官来发现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感官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一些感官的作用。但对于这些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这节课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各个感官联系起来获取校园中的信息。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科学思维:*不同的感官在观察时,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信息。探究实践:*通过感觉器官可以得到身边的很多信息。*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我们观察的信息。态度责任:*认识我们的感觉器官,并形成保护它们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校园里的物品。难点: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准备:观察记录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感官有了一定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利用感觉器官来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2.眼睛看、耳朵听、手摸、鼻子闻、舌头尝。3.注意:不要闻或尝陌生的物品。4.当我们观察时,各种感官分别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板书课题:通过感官来发现二、探索1.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把物品拿到课堂上给同学们进行探索。你探索了哪些物品获取了哪些信息呢?预测:用眼睛观察、用手玩游戏,用鼻子闻气味。2.我们利用了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观察这些物品,本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到学校去探索更多的信息,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来观察。用感觉器官观察校园里的花园或绿地,我们能得到很多信息。注意:(1)不随意采摘校园的花草。(2)注意秩序,保持安静。(3)将自己观察记录的景象画下来,画在校园记录单里。三、研讨1.我们观察到了哪些信息?2.反复观察会得到更多信息吗?四、拓展感觉器官很容易感受到伤害,我们要注意保护它们不要看强光、不要揉眼睛、多做户外运动……板书设计通过感官来发现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教学反思本课是感官认识的一个总结课,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来观察身边的物品。比如用画图的形式将观察到的物品记录下来,这里充分考察了学生调动自己感官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了对感官的理解和应用,还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6课时观察与比较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嗅觉、视觉、触觉有了一定的学习和了解,但对于味觉还不了解。很少有学生能够意识到利用其他的感觉器官也可以进行观察,他们在进行比较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是多种感官参与的结果,往往只是把结果归功于某一种感觉器官。综上所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建议重点强化“到底有多少个感官参与比较活动”。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感觉器官观察到的信息,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特征及其变化。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理解科学标记能增加测量的准确性。探究实践:*能够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能够使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态度责任:*能够创造性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观察认识事物。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利用感觉器官进行事物之间不同之处的比较,探索事物的本质特征。难点:通过实验体会同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更精准、更全面地进行比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三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思考:在菜汤里放适当的酱油可以使味道更鲜美。怎样做到不用品尝,就可以知道酱油水里酱油的多少呢?2.上一课我们一起通过感官发现了很多物体的特征(出示上一课的班级记录单)。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身体的感官,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事物更多的“秘密”(特征)。(板书课题:观察与比较)二、探索活动一:比较排序1.谈话:比较排序。(出示材料和多媒体图片)这3杯饮用水中分别滴入不同量的酱油,请按照颜色由深到浅的排序。2.讨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排序?提醒可以用闻和品尝的方法(强调:实验时一般是不允许品尝的,在能确保安全卫生、人手有一个品尝杯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议学生先滴少量液体在手中,摸一摸),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单中。3.讨论:可以根据酱油水中酱油的多少来排序吗?你的理由是什么?4.揭秘:观看原图,验证推测。4.小结:通过用眼看、鼻闻、口尝、皮肤接触等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颜色、气味、味道、触感都不相同,获得了更多真实的信息,还根据这些信息做出了合理的推测。活动二:配制酱油水1.根据刚才的观察我们也试着配制出三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2.实验材料:3个杯子、滴管、水、酱油。3.把你的配制方法写在活动记录单中。三、研讨1.我们是怎样比较酱油水颜色深浅的?2.在配制酱油水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哪些感觉器官?四、拓展拓展活动准备两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自己配制一杯排在两杯酱油水中间的酱油水。板书设计观察与比较比较排序配制酱油水教学反思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在观察时,他们会无意识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同时,他们也缺乏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观察与比较事物的意识,导致观察得到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加强“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比较”的探究活动,提供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事物,并分析被观察事物的诸多特征,从而能对事物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描述。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7课时做个“时间胶囊”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本课是《我们自己》单元的第7课,《做个“时间胶囊”》是学生对于未来生长发育的推测。推测的理由来自之前对自己身体的各种了解,这是目前身体的基本情况,也是未来发育的基础。所以,首先要把目前的各种身体信息补充、完善。在学习完前几课后,学生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生长变化不仅体现在身高、体重,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在学习技能方面、身体运动技能方面等也有所进步和提高,所以在本课的记录身体信息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进行记录。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不断地生长。科学思维:*能够关心自己和他人,理解我们都有着生长发育的过程。探究实践:*能够通过对长辈、哥哥、姐姐们的身体生长情况的了解,推测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情况。态度责任:*能够关注未来身体的生长,认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责任。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生长发育进行有根据的推测。难点: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生长发育进行有根据的推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时间胶囊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任务1.出示六年级的学生生长变化记录视频。提问:你发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身体的哪些部分在变化呢?预设:我们长高了,变重了。2.布置任务:做一个时间胶囊把我们的身体信息装进去,到六年级时再打开。(板书课题:做个“时间胶囊”)学生对“时间胶囊”并不熟悉,教师用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时间胶囊”是什么,可以在里面放些什么物品,记录哪些信息。二、研讨(一)了解“时间胶囊”里的记录信息1.提问:在“时间胶囊”里我们可以写下关于身体的什么信息呢?学生思考。2.谈话:还记得第二课我们观察到的身体生长情况吗?我们可以把现在的身高、体重、腿长等信息记下来,然后再预测一下,五年后我们身体各部分会增长到多少,我们把这些预测的信息也填写在记录单上,最后把记录单放进塑料瓶里,封好并保存起来。等到我们小学毕业的时候再拿出来,作为毕业礼物送给自己。学生了解“时间胶囊”里记录单要记录的内容。3.学生使用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二)预测六年级时的变化1.请你预测一下,自己在六年级时会是什么样子?学生预测自己的生长情况。2.你能具体说说自己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吗?理由是什么?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会发生的变化。3.提问:我们依据什么来推测六年级时身体的变化呢?学生进行推测依据的归类。4.思考:平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才能让身体健康成长呢?预设:注意饮食,经常运动,适度玩手机和电脑,早睡早起等。三、制作1.学生填写完记录单,制作自己的“时间胶囊”。2.举办一个“时间胶囊”装箱、封闭保存的小仪式。四、拓展整理出我们在本单元的记录,把它们编成一本小册子保存起来。板书设计做个“时间胶囊”了解“时间胶囊”里要的记录信息预测六年级时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在这一节课中,学生能够展开“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尽管一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有那么完整的规划,也不会有完善的健康意识,但是我们需要想到的是,五年后,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少年,那时他们已经开始有能力、有意识地对今后的生活提出自己的希望,做好自己简单的规划。而在那时再次打开“时间胶囊”,回顾这五年来自己的成长,并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即将面临下一个成长阶段,“健康的生活”将延续下去,健康生活的意识逐渐建立起来。第三单元天气第3课时测量气温课型技能训练课课时1学情分析测量气温是在学生认识了气温计,练习了气温计的读数后进行的。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案,间隔2小时测出五个时间点的气温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有一些时间点可能正好是上课时间。这个活动在一节课中无法全部完成,必须延伸到课外。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了解一天的气温是在变化的,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科学思维*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逐渐形成推理论证意识。探究实践*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以此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分析气温变化规律。*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态度责任*保持对气象研究的兴趣,感受工具的使用对测量精准性带来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使用气温计来测量学校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绘制成柱状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难点:能够通过分析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来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气温计、实验指导视频、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气温计、气温记录表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的气温是多少吗?(不知道)既然同学们都不太清楚,那我们有没有办法测量一下呢?2.展示气温计的图片,聚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正确地测量气温吧!(板书课题)通过谈话,让学生感受到一天中气温是变化的,要知道现在的具体温度,就需要进行测量。二、探索活动一: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1.出示气温计,让学生读一读,看看室内气温是多少。2.提问:这个读数就是今天的气温吗?(学生思考回答)3.讲解:室内气温每家每户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当日气温是在室外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测出来的,这个数据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当地的气温。4.追问:我们应该如何测量今天的气温呢?5.观看气温计的使用视频,初步了解使用方法。6.指名学生演示气温计的使用和读数方法,并点评或指正。活动二:测量室外的气温。1.过渡:同学们真棒!气温计的读数都很熟练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测量今天的气温吧!在测量之前,我们要先选择一个测量地点,大家觉得哪里比较合适呢?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确定测量地点。(校内树荫下)3.教师提示:(1)在指定的地点测量气温。(2)小组合作,每个人都要参与测量、读数。(3)按照使用方法规范测量,及时记录。(4)气温计要轻拿轻放,如有破损,要及时告诉老师。4.各小组选定校园中的一棵大树下进行测量。(教师注意把控好纪律,要求安静,不要打扰其他正在上课的班级)5.回到教室,各组分享自己测得的数据,进行汇总,发现同一时刻去室外测量气温,各组的测量数据都很接近。活动三:测量并记录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1.提问: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是都一样?刚才大家测量了室外的气温,这个温度能代表今天一天的气温吗?(不能)2.追问:怎么研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呢?我们如何用数据说话?3.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其他组进行点评。4.教师适时提示:我们需要测量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再寻找规律。可以选择一天中5个时间点进行测量,如从上午8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布置为课后任务,测量时间可灵活处理)5.用课件展示已经提前测量好的数据,提问:这里有一组老师测好的数据,你们发现一天的气温变化有规律吗?(不明显)6.继续用课件展示柱状图,再次提问:现在能看出来有什么规律吗?(能)7.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8.提问:大家会画这个柱状图吗?9.讲解柱状图的画法,引导学生将课后测得的数据绘制成柱状图。记忆小口诀:找气温,点上点;对应条,画横线;涂颜色,即完成。1.很多学生对于测量气温的认识还停留在第一单元测量水温的基础上,没能进一步认识到气温和水温的区别,需要教师进行纠正,为正确测量气温做好准备。2.指导分组实际测量教室外当时的气温,是测量教室外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基础,其他四个时间点的测量需要放在课后。3.通过记录数据,绘制气温柱状图,帮助学生发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从而落实本课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三、研讨1.提问:你认为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请你描述一下气温的变化情况。预设:不相同,早上气温较低,中午气温较高。2.教师小结:教室外一天的气温每时每刻都不相同。从早上到中午,气温逐渐上升,中午2点左右达到最高值;下午到晚上,气温逐渐下降。3.提问:把气温记录下来以后,根据气温记录表把气温变化绘制成柱状图,这样做有什么优点呢?4.师生小结:更加好看;可以更方便地看出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能根据柱状图的长短来比较气温的高低等。通过记录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柱状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四、拓展通过查阅资料或去气象站参观,了解气象工作者是如何测量气温的。了解更多关于测量气温的知识。板书设计测量气温一、测量气温的方法二、绘制气温柱状图三、气温的变化规律:早晚低,中午高教学反思结合上一节课认识气温计,学生们对于如何使用气温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先详细讲解测量气温的方法步骤,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学生能发现并及时地解决问题,或寻求帮助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绘制柱状图时,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柱状图,所以部分学生没能快速完成绘制,并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所以这里要增加一些教师的讲解示范操作,让学生们对绘制柱状图有足够的了解。第三单元天气第4课时测量降水量课型课时1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感官来判断降雨情况的,如毛毛雨、倾盆大雨等。这节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用来测量和记录降雨量,并根据降雨量等级表判断降雨量的等级,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需加强指导。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认识雨量器,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降雨量的工具,学会使用雨量器。科学思维*用整理数据、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概括一段时间的雨量变化规律,推理天气特征。*认识到借助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测量降水量。探究实践*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并用简单的图表整理、分析天气信息。态度责任*培养持续研究天气的科学态度,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水量。*对测量降水量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制作雨量器,并能够利用自制的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难点:制作和使用雨量器的注意事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演示视频等。学生准备:直筒透明玻璃杯、纸条、透明胶带、喷壶、水槽、实验记录单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播放一段下雨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说一说视频中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雨天)2.讲解: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3.提问:视频中的是大雨还是小雨呢?你是根据什么判断降雨量的大小的?(学生讨论后回答)预设:可以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稀疏以及下雨的时间长短来判断,还可以从地面上水坑积水的深浅、放在外面的容器中雨水的多少判断降雨量的大小。4.过渡: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凭借经验能大致判断出雨下得大还是下得小,但这种判断一定可靠吗?有没有办法像测量气温那样,用数据描述降雨的多少呢?5.揭示课题:究竟用什么测量降水量?怎么测量?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从日常经历(下雨天)入手,激发学生测量降雨量的兴趣。二、探索活动一:自制简易雨量器。1.用课件展示雨量器,介绍:这就是用来测量降雨量的工具——雨量器。利用它我们可以测量一场雨的降雨量,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降雨量的等级进行判断。2.提问:我们应该怎么进行测量呢?(学生自由讨论)3.小结:我们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再进行测量。4.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每个材料的用途。(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5.播放自制简易雨量器的实验指导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的注意事项并探讨:(1)为什么要选择直筒、透明的杯子?(2)刻度条应该从哪里贴起?(3)在贴刻度条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6.小组活动,按步骤制作简易雨量器。(提示: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尽量抓紧时间制作,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留足时间)7.引导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纠正错误。活动二: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1.过渡:制作好了雨量器,我们接下来就用喷壶模拟降雨,使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测量降雨量。2.播放实验教学视频,学生观看。(1)不要使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2)待液面稳定后读数,且视线与雨量器内液面保持齐平。3.探讨实验中应考虑的问题,总结出注意事项。(1)模拟降雨时,喷壶的高度要不要一致?喷壶的大小是否要一致?预设:每个小组的喷壶高度、大小都要一致。(2)喷壶停止喷水后直接读数可以吗?预设:不可以,要等雨量器中的水面稳定后再读数。4.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5.用课件展示降雨量等级表,讲解我们应该如何去根据记录的数据来一一确定对应的等级。1.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实验前需引导学生思考制作雨量器的难点并进行突破,尽量抓紧时间制作,为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留足时间。2.利用简易雨量器模拟测量降雨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为实际测量降雨量打好基础。三、研讨1.观察气象站的雨量器照片,将自制雨量器与气象站的雨量器进行对比,说一说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测量降雨量时又要注意什么。2.展示装有雪(或冰)的自制雨量器照片,请学生想办法读出一场雪的降水量。3.师生小结:可以用雨量器把雪收集起来,等到雪完全融化了以后再对雨量器内水的高度进行读数,这样就可以得出一场雪的降水量了。1.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雨量器主要的构造及其特点,掌握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的方法。2.引导学生理解冰雪融化成水之后用相同直径的玻璃杯进行测量才能得出准确的数值。四、拓展坚持测量连续一段时间内的降雨量,并记录下来,依据“降雨量等级表”来确定每天的降雨量等级。培养连续观察记录的科学习惯。板书设计测量降水量降雨量等级:6个单位:毫米(mm)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聚焦环节以观看一段下雨的视频入手,让学生描述视频中的雨有多大,激发学生继续探究降雨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的下雪和下冰雹等场景,探讨它们属于降水的一种吗?(可以结合第一单元中关于水的相关知识来进行思考)这个时候,学生们基本上都能理解降水的形式包括雪和冰雹等。在后面的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活动中,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由于操作不规范,步骤不熟悉等因素,学生们完成雨量器的制作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预期,造成后面的研讨分析环节的深度不够。最后通过出示降雨量等级表,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降雨量的等级。第三单元天气第5课时观测风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风是比较难观测的事物。教材中通过观察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这样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能力。确定风向也是困难的,需要教师进行详细指导: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蒲福风力等级表”比较复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并使用。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可以借助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风。*知道风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科学思维*在户外观测活动中,能借助多种观测方式分析并推断出风向和风速。*认识到先进的、专业的工具能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观测风向和风速。探究实践*制作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态度责任*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制作风旗,并利用风旗来判断风向和风速。难点:能够借助工具来观测风向和风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演示视频等。学生准备:小红布、订书机、硬纸板、硬吸管、剪刀、大头针、实验记录单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播放一段台风肆虐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的这些现象是什么引起的吗?预设:是台风引起的。2.追问:那我们是怎么知道风的存在的呢?(可以通过看大树在摇摆、小旗在飘展、树叶在飞扬等自然现象知道风的存在)3.提问:既然我们能通过自然现象看到风的存在,那我们可以怎样描述风呢?说一说你的想法。4.聚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出教室,观测一下风的特征吧!(板书课题)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关于风的前概念,便于开展后面的教学过程。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已经能够大致说出风有大小和方向等特征。二、探索活动一:利用地面物体的变化来判断风。1.说一说: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应该如何去测量和描述呢?(可以利用地面物体来判断)2.用课件展示一些风吹动烟、树枝、风旗的情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风的特点。3.师生小结利用地面物体判断风的方法:看烟囱上的烟是否垂直;大树是否在摇摆;国旗有没有飘动;晾晒的衣服是否飘动等。活动二:制作一面小风旗。1.出示自制的小风旗,介绍小风旗是用来测量风向与风速的简单装置。2.用课件展示制作小风旗的实验材料,谈话:这些都是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自制一个简易的工具来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3.学生观看制作指导视频。4.分发实验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制作一面简易小风旗。活动三:用小风旗观测风速和风向。1.介绍测量风向的方法以及8个方位图。强调: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2.介绍测量风速等级的方法。风旗不动:无风,0级;风旗微动:微风,1级;风旗展开飘动:大风,2级。3.到操场上观察风旗2分钟,记录风向和风速。观测风的活动必须在室外,实际观测更加复杂(因为风速和风向通常不稳定),教师需要细心地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观测任务。三、研讨1.利用地面物体或风旗,如何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预设:根据风旗的飘动方向判断风向,根据风旗的展开情况来判断风的大小。看烟囱的烟是直的还是弯的,可以判断风向,看弯曲角度可以判断风的大小。2.对比分析,每个小组的观测结果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解释:风的方向和大小无时无刻都是在变化的。知道观测风的方法有多种,感受风的方向和大小无时无刻都是在变化的。四、拓展1.用课件展示风向标的图片,并讲解风向标的制作过程。2.布置任务:每个人课后制作一个风向标,比较风向标与小风旗在观测风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风向标,体验各种工具的不同。板书设计风向风速(风吹来的方向)(风的大小)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们学会测量和描述风的大小和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台风现象来引入,激发学生们继续探究风的热情和兴趣。在课堂活动中,先引导学生们从地面的物体现象来观测风,了解课外知识,加深对风的认识。还有在观测风的活动中,强调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提出想要更精确地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借助专业的工具来进行。同时气象学家已经为我们把风力分为13个等级,我们可以依据蒲福风力等级表来判断风力等级。第三单元天气第6课时观察云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云的形态千变万化,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观察到的云各不相同。本课时只需要学生感知天空中的云是不同形状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图文记录即可。通过对比教科书上的图片,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并根据云量画出相应的天气符号,记录在“天气日历”上。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根据形状可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初步知道根据云量判断天气的方法,可根据云量将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科学思维*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思维方法,认识气象特征与天气状况之间的关联。探究实践*通过对云的观察,对比图文资料,描述云的特征及种类。*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并用云量图记录。态度责任*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并能坚持对云进行长周期的观察记录。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通过观测云来判断晴天、多云和阴天。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断云的三种基本形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演示视频等。学生准备:黑色记号笔、实验记录单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初识概念:小水滴或小冰晶非常轻,可以浮在空气中,这就形成了云。2.展示图片:同学们,这幅图中展示的是什么呀?预设:这是天空中漂亮的云朵。3.追问:那你觉得这朵云像什么形状呀?预设:像小狗、兔子、猫咪……4.聚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一下外面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和天气的阴晴有什么联系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认识云是什么,并从云的有趣的形状导入,聚焦到云与天气的关系。二、探索活动一:观察云并认识云的形态。1.明确任务:把观察到的云的形状绘制到记录单上。2.介绍观察云的具体操作方法。3.强调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要到室外空旷处观察。②太阳强烈时,不要用眼睛正对着太阳,以免灼伤眼睛。③及时把观察到的云的形状绘制下来。4.收集观测结果,对比分析。5.提问:刚才我们对比了每个小组绘制的云的形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形状不同,云的多少也不同)6.用课件展示教材上的三种云的图片。追问:如果我们要根据云的形状来进行分类呢?可以怎么分?(学生思考)7.教师介绍积云、层云、卷云的形状、特点。8.提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云根据形态可以分为3类,那这三类云和天气情况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不同的云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预设1:看到大团、堆积的云,说明很有可能要下雨了。预设2:在艳阳高照时,我们经常看到纤维、羽毛状的卷云。活动二:观察云量,绘制云量图。1.用课件展示几幅不同云量的图片,提问:观察对比这几幅图片,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天气不一样,有的是阴天,有的是晴天。2.追问:云的多少与天气情况有什么联系吗?预设1:云越多,说明越有可能下雨。预设2:天空中,万里无云,说明天气是晴天。3.追问:那我们应该怎么简单地来记录天气情况呢?预设:可以像刚才一样画图来表示。4.将云量分别与“晴”“多云”“阴”建立练习,绘制云量图。1.通过室外观察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探究方法,再回到课堂,加:深对云的形态的理解。2.动手操作,将观察到的:云量、形状画出来,体:验记录的过程。三、研讨1.展示记录的云图,试着给这些云进行分类。2.说说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通过研讨,加深学生对云:的形状以及云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认识。四、拓展坚持每天到室外观察云的形状和云量的多少,及时把“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内容记录下来。培养坚持观察和记录的科学习惯。板书设计观察云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学生们能通过观察天空中云量的多少来判断天气现象,以及能够用简图记:录云量。学生的实际观察中,积云、层云、卷云这三种云的外部形态不是那么明显,学生们要进行认识与区:分还是有点困难的。当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观察云时,同学们的记录区分度并不明显。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影像资料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让他们对云的类型和多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知识:框架。这样对于开展“观察云”这一户外活动来说,会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单元天气第7课时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课型技能训练课课时1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有了前期观测和记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统计图表陈述数据和结果。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进行相互交流。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天气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认识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长期地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的特征。科学思维*用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对长期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