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会计研究》课件第4章_第1页
《军事会计研究》课件第4章_第2页
《军事会计研究》课件第4章_第3页
《军事会计研究》课件第4章_第4页
《军事会计研究》课件第4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军事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第一节军事会计确认理论第二节军事会计计量理论

在会计学中,确认、计量、报告具有特殊的意义。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信息,从经济业务信息到会计信息,中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转换,确认、计量、报告则是会计人员把经济信息转换到会计信息的主要活动。军事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是军事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章通过介绍确认和计量理论在军事会计中的应用为实务中操作提供指导。第一节军事会计确认理论确认意味着经济信息可以定义为会计信息,并且具有会计信息的特征以及能够可靠地计量。1938年,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在其编著的《会计纲要》中首次提出“确认”一词。1984年12月,FASB正式发表了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RecognitionandMeasurementinFinancialStatementsofBusinessEnterprisesSFACNO.5),第一次对确认概念和确认的基本标准作了明确概括。确认是指在交易和经济事项发生时,一个项目正式按会计要素(账户)予以记录,并计入财务报表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国内外学者对会计确认的研究日趋深入。一、对会计确认的认识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葛家澍和余绪缨教授认为:会计确认是把某个项目作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者其他会计要素加以正式地记录或列入最终财务报表之中的过程。会计确认包括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体现为将经济业务传递的数据利用文字表述和金额归集于账户之中;第二个步骤体现为最终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表述的过程。前者可以认为是初次确认,而后者则是一种再确认。从会计核算程序的角度来说,会计确认是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条件,是会计循环的初始环节。会计确认的对象是会计对象要素,会计确认的归宿是财务会计报表。对确认的不同认识,会影响会计确认标准、确认基础的选择,从而导致不同的信息质量结果。最早使用会计确认一词的当属Paton,他在1938年的《会计精要》(EssentialsofAccounting)一书中使用了“收入确认”的概念,并提出在账户中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恰当时机问题。《公司会计准则绪论》(1940)再次论及收入确认问题,并提出了两种确认基础:销售基础和现金基础。

1970年,APB发布的第4号报告中,直接运用了“确认”一词内涵:在第6条普遍性原则的第一款“初始入账原则”中规定了进行会计系统处理的数据资料、入账的时机以及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被记录的数额等内容。

1984年12月,FASB正式发表了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RecognitionandMeasurementinFinancialStatementsofBusinessEnterprisesSFACNO.5),第一次对确认概念和确认的基本标准作了明确概括。IASC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也进行了专门研究,国内外著名会计学家对会计确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虽制定颁布了十几项具体会计准则,但尚未对会计确认概念进行严格定义。

FASB在“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对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它们认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正式地列入某一个主体财务报表的过程。一个已被确认的项目,要同时以文字和数字来加以描述,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anadi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CICPA)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C)发布的《财务报表概念》(1988)将确认阐述为:会计确认是“将某一项目纳入(including)某一主体的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在报表中对该项目的文字叙述(如存货或销货收入)和将金额加计入报表合计数中。出于揭示的目的,在财务报表中应将类似的项目归为一类。确认不指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揭示。附注既可以提供财务报表所确认项目的进一步信息,也可以提供那些不能满足确认标准、因而不能在报表中予以披露有关项目的信息。确认标准包括“该项目具有恰当的计量基础,其金额能合理地予以估计;对那些涉及获取或放弃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而言,这些利益的获取或放弃将极有可能发生。”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跨国公司委员会秘书长报告——《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与概念》(1988)认为:会计确认是“正式地把一个项目载入公司报告的程序。它包括用文字和数据对一个项目进行描述以及把它纳入与之相关联要素的总额之中”。其确认标准包括“未来效益与其相关,并且该公司获得或失去这一效益较为确定;它具有某一特定属性,这种属性可以足够可靠地加以计量;提供的信息有能力导致使用者的决策差异”等三条。

IASC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1989)“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中对确认问题进行了如下阐述:确认是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和(第八十三段)规定的确认标准的项目纳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过程。它涉及以文字和金额表述一个项目并将该金额包括在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总额中。符合确认标准的项目,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内得到确认。对于未被确认的项目,是不能通过披露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或者通过附注及说明性材料来加以纠正的。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也对会计确认做了精心的阐述。它们认为,确认是同时用文字和货币数量对会计要素加以描述,并将其数量列入报表汇总。它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初始确认(initialrecognition),即某项目首次进入财务报表;第二阶段是后续再计量(subsequentremeasurement),即改变账簿上已记录的以前所确认项目的货币数量;第三阶段是中止确认(derecognition),即将一个已经确认的项目从财务报表中剔除,其前提是已经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主体有(取得)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转移经济利益的义务。因此,军事会计中的确认也包括初步确认和二次确认。第一次确认发生在经济事项是否应该确认和如何确认为军事会计要素及项目环节;第二次确认发生在军事会计报表编报环节,是指从会计账簿中提取哪些项目或指标作为报表的项目。而且,军事会计报表的附注项目不是会计术语中所指的确认。二、会计确认标准

FASB认为,“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应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凡符合四个标准的,均应在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下予以确认。标准如下:定义——项目要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具有一个相关的计量属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相关性——有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靠性——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所有这四个标准都受无所不在的成本与效益对比的约束,即确认特定项目的所得,与提供和使用该信息意料中的代价对比,得失相当。确认还以重要性为前提,即在一套财务报表中,某一项目的大小,如果达不到重要的程度,以及个别不重要的项目,即便汇总起来,其大小仍旧在财务报表中达不到重要的程度,就不需确认这些项目和有关信息”。“要由个人判断来估量重要性,……重要性概念的实质是明白无误的,在财务报告的编制中遗漏了的或错报了的项目,如果明白了周围环境,它的大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这个项目的编列或纠正,对依赖这一报告的合理人士,大概会改变或影响他的判断,那么这个项目就是具有重要性的项目了。”

IASC认为,会计确认如果符合下列标准,就应当确认一个符合要素的项目:①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②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评价一个项目是否符合这些标准和是否有资格在财务报表内得到确认,应当注意第二十九段至第三十段所论述的重要性原则。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意味着,一个项目符合某个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比如说符合资产的定义和标准,就会自动要求确认另一个要素,比如说收益或负债。从理论上而言,军事会计的确认标准也应该至少符合可计量性和相关性的标准,但并不意味着符合确认标准的经济事项就可以确认为军事会计要素或项目。例如,1998年以前部分实物资产不实行计价挂账时,即使库存物资符合确认标准也未入账。三、会计确认基础确认标准就是指具体确定什么样的经济事项作为会计事项来处理。但确认的时间和方法则受到会计确认基础的制约,目前主要的确认基础有盘存制、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一)盘存制盘存制是对存货、原材料进行管理时常用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实地盘存制和账面盘存制。如果将永续盘存制应用于确认利润、净资产、结余等会计核算对象,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会计确认基础。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两期相应会计数据相比较而得,不需要过多的中间核算过程。它是早期除铁路、机车等行业之外的各种制造性企业确定期间收益所普遍采用的会计方法。目前,这种会计确认基础已被抛弃。

(二)收付实现制早期的会计实务以收付实现制为账务处理基础,又被称为现金制。12~14世纪意大利的商业簿记在确认商业活动净结果(盈利或亏损)时,主要是通过收入减费用和通过期初、期末资产与负债等账户余额相比较两种方法进行的,这就是简单的收付实现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也称收付实现制会计,或现金会计(cashaccounting)。收付实现制发展到现在,已衍生出了现金收付实现制、实物收付实现制等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讲,收付实现制只用来确认收入与费用,所有收到的现金均为当期收入,所有支出的现金均为当期费用,无需对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当前流行的现金流量表,其编制基础即为收付实现制。军事会计中普遍应用收付实现制这一会计确认基础。目前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现金收付实现制只能适用于经济行动较为简单的企业、事业单位,不能适应业务复杂的经济行动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由于债权债务的事项较频繁,如果按传统的会计收付实现制,必然会计出现“没有发生现金收付的债权(如赊销)、债务(如赊购)会计不予以确认,发生了现金收支的债权(如借出款项)、债务(如借入款项)则应记入费用或收入”,这显然与管理者或商人的观念相去甚远。于是,理论或实务中出现了对收付实现制的修正观点。第一种修正,对债权债务的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下的权责发生制。即“在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费用的前提下,对借出款项导致的现金减少,不是记作费用,而是记入债权项目;对借入款项而增加的现金,不是记作收入,而是记入债务项目。对赊欠往来,区别处理:赊购商品同时记费用增加和债务增加;赊销商品,则等额地记入收入和债权账户。这种修正只能应用于以小规模商品买卖为主的、较为简单的商业活动。第二种修正,将长期资产的支出全部予以资本化,作为永久性的资产在账上列示,以后也不再计提折旧。在持续经营的后续期间所发生的添置附加设备、修理改良支出等支出,都按收付实现制的方式,一次性地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这种修正主要适用于铁路行业早期,在铁路收费率受政府管制后,此法逐渐消失。第三种修正为“现金流动制”。现金流动制关注的不仅仅限于实际已经发生的现金收支,还包括可能的或(和)虚拟的现金流动。即当对全部资产按照现行市价计价时,所有期末企业持有的净资产就可视为虚拟的现金净流入(即此时企业售出这部分资产可望获得的现金);所有期初企业的净资产额可视为虚拟的现金流出额,它相当于企业为取得这部分资产的使用权而应该付出的现金额,现金的净流入与现金的净流出之差为现金净流量,即为当期所实现的利润额。这种修正是目前理论界研究的一种尝试,从时间上看,现金流动制不仅可以对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进行处理(这是传统现金收付实现的主要功能),还可以处理现在或未来可能的现金流动;从利润的确认方式看,现金流动制不仅可以用传统的现金收付实现的方式(即收入减费用)确定利润,而更多的是取决于两期净资产的对比。

(三)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发生的时间为基础来确认有关会计事项的一种假设,又被称为应计制。

Davidson等人认为,“权责发生制会计是按货物的销售(或交付)和劳务的提供来确认收入,而不考虑现金的收取时间;对费用也按与相关联的收入的确认时间予以确认,不考虑现金支付时间。”APB认为,“交易的其他事项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在其直接关联(relate)的时期内确认与报告,而不是在现金收、付发生时确认与记录。”“每期收益和财务状况的确定,取决于在变动发生时的经济资源和义务及变动的计量,而非货币收支的简单记录。”

FASB认为,“权责发生制试图把企业带来现金后果的交易及其他事项和情况对于企业的财务影响,记录于这些交易、事项和情况发生的时期,而不限于企业收到或付出现金的时期。权责发生制关注的是花费在资源和经营业务上的现金将以更多(也许更少)的现金收回过程。而不仅是这一过程的开始和结束。”

CICPA认为,“收入和费用在其被认为已赚取或已发生时予以确认,相应地对其是否已收到或付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则不予以考虑。”IASC认为,“按照权责发生制,要在交易和其他事项发生时(并不是在现金或其等价物收到或支付时)确认其影响,并且要将其记入与其相关联期间的会计记录,并在该期间的财务报表中予以报告。”葛家澍和刘峰认为,完整的权责发生制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它应能有效地用于判别、甄定应该进入会计系统的经济业务,其标准对企业经济资源和义务确实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依据判断;第二,经过筛选、准予进入会计系统的交易或事项,在输入会计系统时,按其实际影响的权利与责任的情况而决定应记入何种要素;第三,权责发生制不仅是指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它还能广泛应用于全部的会计要素。

2003年开始实施的军队新会计制度,虽然写明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以权责发生制为辅,但实际上,这种权责发生制只应用在医院对外有偿服务中医药成本的核算。而且这种所谓的权责发生制是不完全的,因为只有记账时间发生了变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责发生制。当然,权责发生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对一些已形成的权利或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或事项,而往往无法确认,如自创商誉。目前国内外对商誉的处理是只对企业购买、兼并等产生的商誉在交易发生时予以确认,而自创商誉因无直接相关的交易行为就不予以确认。这实际上是按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而不是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确认。无论是自创商誉还是购并商誉,在本质上都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应按统一的确认基础进行确认。同时,如果企业已确认的商誉,其超额盈利能力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或反而上升,账面确认的商誉就不应进行摊销或减值。类似的事例比较多,如养老金的发放、住房公积金等。第二,对一些新兴的经济活动、事项,权责发生制无能为力,如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和业务活动。第三,权责发生制过分强调分期,可能带来短期导向。四、军事会计确认基础

(一)现行军事会计确认基础当前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时候也把这种融合称为对会计确认基础的修正。军队《会计规则》规定:“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个别事项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成本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收入与相关支出应当配比。”狭义上的中国军队会计(如各级部队、军事院校的会计)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存在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个别会计事项,其具体处理过程修正了收付实现制基础。例如,《会计规则》中的“标准供应经费收支,以上报的生活费、公务事业费决算等汇总表登记”和“项目预算经费收支,以下达的项目经费预算文件登记”就是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事项。广义上的中国军队会计(如医院、生活服务中心、科研院所等)采用的也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医院、生活服务中心、科研院所等单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因此,必须有部分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程度比狭义上的军队会计更高。如军队医院会计中,其成本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经费的核算及其他业务的处理均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军事会计基础改进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基础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一步到位”式,即对军队财务会计报告基础直接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二是“分步到位”式,即先由完全的收付实现制过渡到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再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过渡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最后由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改为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三是“逐渐扩展”式,即先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收入、支出项目或对部分资产、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此后,再逐渐扩大。鉴于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基础使用的时间较长,为了使会计信息和会计政策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不超越军队会计环境变化的速度,中国军队财务会计报告基础改进的方式应该采用“逐渐扩展”式。就军队会计来说,逐渐扩展的最终目标不是全部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只是在适宜的项目中应用;对于采用收付实现制能更好地反映财务信息的项目,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目前,比较适宜采用权责发生制的项目有:有价证券、库存物资、固定资产、专用基金、固定资产基金、实物供应基金等。以固定资产为例,如果采用权责发生制,当购置固定资产时就不需要计入支出,只是由现金资产转为固定资产;当从其他单位无偿转入固定资产时,将折旧与资产原值的差价计入历年经费结余即可;计提折旧时,把资产分期计入单位的支出,固定资产基金也可以取消。第二节军事会计计量理论计量是为了将会计要素确认并且列入账户和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中外学者或机构对会计计量的基本要素、会计计量的单位、会计计量的属性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述。一、对会计计量基本要素的认识会计计量的概念及包括的基本要素,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两要素观两要素观认为,会计计量的要素有两个,但如何表述这个要素,不同学者或组织的表述却不同。美国会计学家莫斯特认为,会计计量主要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必须定量的财产或属性;二是为定量该财产或属性所采用的尺度。

FASB认为,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属性与货币单位或计量尺度两方面。

(二)三要素观三要素观认为,会计计量应考虑三个因素。卢永华认为,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式包括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三个要素。葛家澍和刘峰认为,一个完整的计量活动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选择衡量标准或属性(即计量尺度);二是确定计量规则,即选择的计量尺度,计量时按何种方式确定与分配数量等;三是分配具体数量,即执行数量分配活动的过程。计量对象是指被计量的客体,具体到会计要素,就是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在会计基本框架中,自成体系,能否包含在会计计量理论中,值得研究。

(三)四要素观四要素观认为,会计计量应考虑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计量对象等四个方面的要素,其代表人物为赵德武。他认为,“会计计量是指在一定计量尺度下,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对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计量是由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计量对象所组成的一个系统。”计量单位和计量尺度尽管有差异,但两者在具体计量时不可分开使用。将两者单独列为要素,只有计量尺度或只有计量单位的情形是难以想象的。

(四)五要素观五要素观认为,会计计量的要素应包括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空间和计量时间等五个方面,其代表人物为李孝林等。空间和时间要素属于基本会计假设范畴,对会计计量会产生影响,但作为计量基本要素实属牵强附会。二、对会计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认识

(一)对会计计量单位的认识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通常,可选择的量度单位有两种:名义货币量度单位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IASC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资本保全概念和利润确定”的部分指出,“财务资本保全的计量,可以用名义货币单位或固定购买力单位。”这里,名义货币单位(或面值货币单位),是指以各国法定流通货币的名义货币单位作为会计计量单位;固定购买力单位(一般购买力单位或不变货币单位)是指对名义货币按一定时日的一般购买力(物价指数)调整换算后作为会计计量单位,其目的是使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建立在同一计量单位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

FASB在《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五辑“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的部分指出,“在现行会计实务,财务报表以名义的货币单位为计量尺度,即货币购买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动不予调整。理想的计量尺度随时间流逝而稳定不变。一般购买力的变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低时,名义的货币单位是相对稳定的。而且计量以尺度为名义的货币单位时,比之用其他单位计量,如一般购买力不变单位(例如,在补充资料里交代物价变动的影响)虚拟的货币单位(例如欧洲货币单位,简称ECU)或商品单位(例如黄金的两数),编制和使用财务报表均较简单。然而,一般购买力变动率愈是增大,用名义货币单位表述的财务报表,其可比性和有用性就愈趋减弱。”“本委员会预期,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各种项目,将会继续用名义的货币单位计量。然而,现存环境的变化(例如,通货膨胀率增大到偏差程度无可容忍时),可能会促使本委员会另选较为稳定的计量尺度。”如果会计计量的目标是编制会计报告,则名义货币单位和固定购买力单位会计计量单位均能够满足会计实务之需要。李孝林等人认为,会计计量单位应该以系统的形式,即采用一组或若干计量单位,来处理各种不同的计量指标,在会计处理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以一个以上的价值形式进行计量时,可采用“范围”或“区间”估计数进行计量。运用统计方法严格地计算出“区间”范围和幅度,也应属于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会计的发展不应该落后于经济学和管理技术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广泛地运用定量方法。孔庆林等人认为,随着会计领域逐渐向社会非经济领域渗透,拓宽了会计的研究空间、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会计计量单位也相应要求进行拓宽,采用抽象虚拟货币也可作为计量单位,如“观念货币”或“概念货币”。

(二)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认识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会计计量属性是指用货币符号对各会计对象要素进行量化表述的信息,它有时也称为计量基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财务报表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结合方式采用若干不同的计量基础。”它们是:

(1)历史成本。资产的记录,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是按照购置资产而付出的代价的公允价值。负债的记录,按照承担义务而收到的实得款项的金额,或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所得税),按照在正常经营中为偿还负债预期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2)现行成本。资产的列报,按照现在购买同一或类似资产所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负债的列报,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不予折现的金额。

(3)可实现净值(结算价值)。资产的列报,按照现在正常变卖资产所能得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负债的列报,按照其结算价值,即在正常经营中为偿还负债将会支付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不予折现的金额。

(4)现值。资产的列报,按照其在正常经营中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净额的折现价值。负债的列报,按照其在正常经营中予以偿还所需的、未来现金流出净额的折现价值。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最为常用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应用历史成本时常常结合其他计量基础。例如,存货的列报,常常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有价证券的列报可以按照市价,而养老金负债的列报则按其现值。此外,有些企业为了处理非货币性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还采用现行成本基础来弥补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不足。

(5)现行市价。尽管IASC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虽没有明确规定,但IASC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却采用现行市价列报。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三十九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所付出或收到的对价的公允价值,一般参照交易价格或其他市场价格确定。”特别是在金融工具的计量中,IASC大量采用公允价值概念,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现行市价。

(三)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与选择历史成本的优点是由于历史成本是在市场交易中由买卖双方客观确定的,因而具有客观、可靠、可验证和操作性强的特征。同时,它与传统的配比观念一致,收益决定相对简单,其计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也很丰富。因此,在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是最基本的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的缺点是,首先,非货币性资产是按历史成本入账,货币性资产则按现行市价或现值入账,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计量属性缺乏逻辑一致性;其次,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计价是各个不同时期取得成本的杂合,也不具备理论上的可比性;最后,在物价变动明显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统一性,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不能分清,不能有效地保全资本,财务报告也难以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现行成本的优点是能在实物资本保全的前提下,避免价格变动的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现行成本的缺点是,主观性较强,方法繁琐,并难以适应某些专用设备的计量要求等问题。同时,现行成本也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持问题,使以后的生产能力难以得到补偿。尽管如此,按现行成本计量能保证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趋于一致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仍被认为是最合理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可实现净值的优点是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稳健原则,并与决策更为相关。缺点是它认为利润是期末资产与期初资产的差额,从而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收入确认原则和配比原则。因此,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其使用范围也被限定在为出售而持有的某些资产项目上。现值的优点是由于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因而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缺点是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是不确定的,使其与决策的可靠性最差,故只可用于某些金额已确定,但需在未来履行的特殊项目的计量,如应收票据、长期应付款等。现行市价的优点是:由于现行市价计量属性是根据现行市价立即确认收益以清除费用分配上的随意性,它较之历史成本和未来价格,更能实现可靠性与相关性的配合。同时,它作为资产的现实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较强,能更好地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现行市价的缺点是: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为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同时,它也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而主观假定企业随时处于清算状态,故只能适用于短期证券投资等特殊项目的计量。历史成本反映过去,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反映现在,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则反映将来,从过去到将来,五种计量属性的可靠性依次减弱,相关性依次增强。这些计量属性各有利弊,并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因而要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最优选择,不仅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许多问题。在各国会计实务中,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的本身,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这一点。选择是一个权衡利弊、趋利避害的过程。针对一项具体经济交易,究竟采取何种属性予以计量以及为什么选择该种属性予以计量,下面将作一介绍。三、会计计量模式与军事会计计量选择

(一)会计计量模式特定会计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相组合构成特定的计量模式。从理论上讲,由于会计计量客观存在两种计量单位和五种计量属性,因而它们之间不同的可能性组合,可以形成以下十种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分别如下:

(1)名义货币单位/历史成本模式。

(2)名义货币单位/现行成本模式。

(3)名义货币单位/现行市价模式。

(4)名义货币单位/可实现净值模式。

(5)名义货币单位/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或公允价值)模式。

(6)一般购买力单位/历史成本模式。

(7)一般购买力单位/现行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