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3_第1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3_第2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3_第3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3_第4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汉武帝的“贤良对策”产生的社会背景;方式及作用通过学习“举贤良”、新儒家思想的主张及历史地位,理解“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过程。通过对本课“举贤良”、新儒家思想的主张及历史地位,“独尊儒术”的学习,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问题探究概括阐释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集中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中社会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简介;主要的思想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独尊儒术”的措施及的作用【教学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的措施【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及“独尊儒术”的理解【教学方法】本节课可采用把课文阐述、重要概念与图像、主要问题设计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教材的图片让学生感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问题,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积极性。以引起学生对教材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自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之后,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也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到了汉代为了适应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付诸实施,从此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1)汉武帝贤良对策的社会背景。第一、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第二、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同时也有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②王国威胁中央: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国,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实力大大削弱。但是王国毕竟还是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③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早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论贵粟疏》)就已经指出土地兼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必然被逐步激化。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所以,汉武帝的举贤良用人政策,正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因而出现汉武帝时期的“举贤良对策”。西汉前期的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社会习惯。汉高祖、汉文帝的下令求贤,没有形成定制。关于西汉前期皇帝比较重视人才的内容有:汉初官吏,一是按军功选任如萧何、曹参等,二是从郎官中选任,郎是皇帝的侍从,又在郎署娴习典章制度,预备补授官职。西汉前期许多较高的官吏出于郎官。如司马相如侍从汉景帝,武帝时由郎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此外,汉高祖曾下诏由诸侯王、郡守向相国府输送“贤士大夫”,还说“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以后汉文帝也下诏“举贤良能极言直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文帝纪》),由文帝亲自考问录用,但是没有形成制度。(2) 举贤良对策。第一、什么是贤良对策?它是汉武帝时,皇帝通过举荐和策问的双向结合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是西汉察举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具体方式是什么?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从这里可以看出德才并重的选拔要求。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被策问者以书面形式回答。因此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具体史实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各一人”(《汉书•武帝纪》))。以后每年都要向上举孝廉,这就是西汉前期的察举制。(3)举贤良对策的作用。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倪宽、田千秋等;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是以兴功造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4)评价。(思考汉初依据军功大小用人的方式的弊端。)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许多矛盾得到解决。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叫《天人三策》,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这就是他连续三次回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因此受到任用,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辞官,“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著有《春秋繁露》八十二篇,此外有《春秋决狱》《玉杯》《清明》《竹林》等著作,“凡百二十三篇”。在退隐期间,董仲舒依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照董仲舒的看法,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他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他在应对中还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剧烈。他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这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参杂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汉武帝的这两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3)独尊儒术的结果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