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迄今为止,我们关注的一直是物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然而,世界经济的一些最显著的变化是由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引起的。19世纪,欧洲的资本和劳动力(还有非洲和哑洲的劳动力)流到美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向西欧和加拿大大举投资;而在80年代$N90年代,投资又从门本流向美国。今天,来自南欧的工人在北欧的工厂1鞋作,墨西哥工人向美国移民。1990年,柏林墙的倒塌促使大量[人离开东德,转向西德。实际上,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物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一样,都受同样的经济力量支配。如果条件允许三产要素会从要素充裕的国家(生产率较低)移动到要素稀缺的国家(生产率较高)。不同国家回报率(像:资和资本收益)的差别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动力。只要回报高于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移动的成本,生产要素就会在国际间流动。.个劳动力稀缺的国家既nr以进口劳动密集型产晶,也町以进口劳动力。资本也是如此。因此,物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可以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相互替代。在研究国际贸易时,不分析劳动力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性,是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成果的。本章考察国际资本流动(投资)作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的替代品所发挥的作用。重点研究跨国企业,它们是资本在国际范围内再配置的载体。国际劳动力第10章国际要素流动和跨国企业流动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的替代品,也是本章研究的内容。跨国企业"企业"这个术语可以准确界定,但对于跨国企业(mu1tinationa1enterprise,MNE),却没有普遍接受的确切定义。不过,仔细观察一些有代表性的跨国企业,可以发现,这些企业有很多相同的特征。跨国企业在许多国家经营,其业务活动除了制造、采矿、精炼和商业服务以外,通常还包括研究和开发活动。跨国企业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所有的经营活动经常接受远离东道国的公司规划中心的指导。股权和公司管理具有多国化的特征。一个典型的跨国企业国外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很高,经常达到25%,甚至更多。虽然对于跨国企业的构成缺乏一致意见,但毫无疑问,这类企业的规模是非常庞大的。表10-1为部分全球最大公司的概况。表10-11999年的全球最大公司?资料来源:跨国企业可以在东道国和母国进行纵向、横向以及混合的多元化经营。当母公司决定建立国外子公司,生产产成品所需的中间制品或原材料时,就会经常出现纵向一体化(Vertica1integration)。对于石油精炼和钢铁等产业,实施后向一体化可能要进人原材料的提取和加工领域。但大多数的制造商往往只把经营范围向后延伸至零部件的生产。国际上的石油大公司是在世界范围内实施后向一体化的典型例子。它们把生产石油的子公司设在中东等地区,而精炼和销售活动则在西方的工业化国家进行。跨国企业也可以朝最终消费者市场的方向实施前向一体化。例如,汽车制造商建立国外子.公司,销售母公司的产成品。在实践中,大多数的纵向对外投资都是后向的。跨国企业经常希望实现经营活动的纵向一体化,以获取规模经济和国际专业化分:的收益。如果母公司在来源国生产一种商品,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生产相同的产品,就是横向一体化(horizonta1integration)。这些子公司是彼此独立的生产单位,设立它们的目的就是在海外市场生产和销售母公司的产品。譬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只在美国,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它们的罐装厂。有时,跨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生产工,一是为了避免严厉的外国关税壁垒,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它们的产品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母公司也喜欢把工厂设在靠近消费者的地方,因为不同国家偏好不同,可能需要对产品进行特殊设计。除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外投资外,跨国企业可以在不相关的市场实施多元化,也就是所谓的混合一体化(cong1omerateintegration)。例如,20世纪80年代,因为预计石油和天然气的未来投资机会将减少,美国的石油公司加速购并非能源行业的企业。埃克森公司在智利购并了一家外国铜矿开采子公司,田纳科买了一家生产汽车尾气排放装置的法国公司。为了实施它们的全球化经营战略,跨国企业大量运用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购买海外公司或设施的控制权。对外直接投资的典型形式包括:(1)母公司购买某一外国公司足够多的普通股,获得投票的控制权(如果一个"外国公民"控制了公司10%的股份,这家公司就会被美国商业部认定为直接被外国拥有);(2)母公司在海外购买或者建造新的工厂和设备;(3)母公司向海外转移资金,资助外国子公司扩张;(4)外国子公司的利润作为投资重新进入子公司,用来扩张生产规模。表10-2总结了1998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数据包括美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近些年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部分流向了欧洲和加拿大,尤其是制造业。美国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来自欧洲、日本和加拿大,集中在美国的制造业、石油和批发贸易设备。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要想进行贸易,必须开放市场。要想吸引对外直接投资,也必须如此。开放程度高的经济私人投资率较高,这是决定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主要因素。各国竞相争取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够产生溢出效应,提高管理水平,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外直接投资密集的企业和部门与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和部门一样,往往具有较高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支付较高的工资。来自国外的投资使企业可以保持竞争力,从而支持国内的就业。向其他国家投资还会刺激机器设备和其他资本品的出口。新的跨国企业并不是随意地选择投资国家,而是在公司经理人的周密计划下进行投资活动。经济理论和经验研究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预期的未来利润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驱动力。一般假设,在考虑到风险之后,投资会从预期利润低的地区流向预期利润高的地区。虽然预期利润可以从根本上解释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但如果问公司的管理人员,什么是他们的投资动机,他们往往会强调很多其他的因素,包括市场需求条件、贸易限制、投资管制、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所有这些因素都与成本和收益有关,因此也会影响利润水平。需求因素对利润的渴求促使跨国企业不断寻找新的市场和需求源。有些跨国企业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开拓不能完全靠出口产品维持的国外市场。有时,企业采取这种做法是因为不满意国外的分销技术,因此,往往先设立一个外国营销部,以后再建立制造工厂。当企业意识到当地存在不同的13味和设计偏好时,这种动机也会特别强烈,因为对一个成功的营销计划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熟悉当地情况。一些母公司发现,它们的生产能力已经充分满足了国内需求。如果想让企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国内需求的扩张速度,就必须出口,或者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国外生产工厂的选址会受此影响。例如,通用汽车在英国、法国和巴西等国家设立了制造子公司,这些市场的强劲需求足以让通用的子公司生存。但是,波音公司却把它的生产活动集中在美国,而向国外出口。这是因为相对于大多数的国外市场规模,有效率的喷气式飞机生产工厂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市场竞争也会影响一家企业建立海外工厂的决策。如果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保持市场份额,避免现存和潜在的竞争,那么其战略在本质上就是防御型的。而防止国外竞争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购并国外企业。美国就曾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掀起了一次购并外国企业的狂潮。当时,美国跨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大约有一半是购并的已经存在的企业。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通用汽车。它在全世界范围内购买和成立汽车生产企业,成功获得了很多大型外国汽车公司的控制权,包括蒙那克(通用汽车在加拿大的子公司)和欧宝(通用汽车在德国的子公司)。丰田、日产和大众等当时的一些小型汽车公司没有被通用汽车列为收购目标,现在却都已成为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成本因素跨国企业经常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寻求利润水平的增长。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很多形式。获取关键的原材料是企业实施多国化的最初动因,尤其是在提炼行业和特定的农产品行业。例如,联合水果公司在洪都拉斯建立香蕉生产基地,以获取当地的气候和种植条件提供的自然贸易优势。与之相似的自然贸易优势还可以解释,为什么Anaconda在玻利维亚设立采矿厂,为什么壳牌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生产和精炼石油。资源禀赋或气候条件等供给方面的自然优势确实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海外投资决策。资料来源:在1982~1995年问,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建立或扩张外国子公司)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对这种增长的一般解释是:美国企业为发展中国家的低工资所吸引,它们在发展中国家生产产品,再出口到美国。数据分析表明,这种解释存在夸大之处。正如在表中所见,美国199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72%投向了高工资的工业化国家。雇员人数的数据也说明了相似的问题。1993年,美国的外国子公司雇佣了670万工人,在工业化国家工作的工人约占65%。而且,6707个工作机会中,近一半分布在6个主要的经济体: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之所以集中在工业化国家,一一个解释是获取市场。当企业在海外设厂时,会选择稳定而繁荣的市场。而且,贸易壁垒的存在可能会使对外直接投资比出口更可取。虽然这些数据说明,获取廉价劳动力并不是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的驱动力,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确实存在大量的美国企业。例如,从就业来看,巴西和墨西哥排在吸收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前10名。资料来源:生产成本除了原材料之外,还包括很多其他因素,最明显的就是劳动力。不同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往往存在差别。把部分或全部的生产工,一设在海外,能够降低跨国企业的成本。例如,美国的许多电子企业在国外生产它们的产品,至少是在海外组装,以利用廉价的外国劳动力。(美国支付的工资虽然高于国外,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成本。高工资可能是因为美国人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国外工人。只有当劳动生产率的优势不能补偿美国的高工资时,外国劳动力才会相对具有吸引力。)运输成本也会影响跨国企业的选址决策,特别是对于那些产品产值中运输成本占了很大比例的产业。当原材料的运输成本远远超过把制成品运往市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一般会将生产工厂安排在靠近原材料产地的地方,而不是接近市场。符合这一模式的产品包括木材、初级化工产品、铝和钢铁等。相反,当运输制成品的成本要比原材料的运输成本高很多时,跨国硷业会在临近市场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饮料制造商就是把浓缩糖浆运到世界各地的工厂,在糖浆里加水、装瓶后,再卖给消费者。如果运输成本只是产品价值的一小部分,跨国企业在选址时,往往会根据劳动力和其他投入要素的可得性和成本,将工厂设在制造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电子元件、服装和鞋类的跨国企业是这种灵活选址的例子。政府政策也可能引来对外直接投资。一些国家为吸引外国制造商在它们的国家内建立工厂,提供就业岗位,会给跨国企业提供补贴,如优税待遇或免费的厂房。但在更多情况下,直接投资是避开进口关税壁垒的一种方式。巴西对进口汽车强征高额关税,想在巴西市场销售汽车的外国生产商就不得不在该国设厂。欧盟组建后,降低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却对非成员国征收共同对外关税。美国企业为了绕开这些贸易壁垒,就在欧盟的成员国设立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日益攀升,日本企业明显增加了设在美国的汽车装配工厂的数量。向外国购买者供应商品的两种方式: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一旦一家企业了解到外国对它的产品存在需求,它就必须确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向国外供应这些产品成本最低。假设美国I均Anheuser.Busch公司(简称A-B)想把它的百威啤酒卖到加拿大,它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1)在美国酿造,出口到加拿大(直接出口);(2)在加拿大建立自己的生产子公司(对外直接投资);(3)授权加拿大的一家啤酒厂,在加拿大酿造和销售百威啤酒。A.B公司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规模经济的程度、运输和分销成本,以及国际贸易壁垒。下面分别讨论这些因素。直接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特许经营A-B公司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向加拿大供应啤酒:直接出口、对外直接投资或者特许经营。让我们考虑一下该公司的决策。首先分析规模经济对A-B公司决策的影响。一般说来,当加拿大的啤酒需求量相对较小时,考虑到规模经济,A。B公司会向加拿大出口啤酒;而当加拿大的啤酒需求量相对较大时,规模经济会鼓励A.B公司通过特许经营协议或者对外直接投资在加拿大生产。为了说明这个原理,假设有三家企业:A.B公司、加拿大的一家啤酒厂和A.B公司的加拿大子公司。三家企业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并都存在规模经济。每家企业支付的要素投入价格均相同。如图10-1所示,它们的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样的,都由AC桌表示。当加拿大市场足够大,在加拿大可以进行有效率的生产时,美国企业在加拿大建立生产子公司,或者授予加拿大的企业生产和销售其产品,能够增加它的利润。如果加拿大的市场相对较小,无法开展有效率的生产,向加拿大出口产品能够增加美国企业的利润。假定在现行的价格下,美国消费者对百威啤酒的年需求量为200箱。生产这一产量能够使A.B公司实现规模经济,每箱的成本为8美元。假定加拿大对百威啤酒的需求量较小,只有100箱。因为这个量太小,无法进行有效率的生产,所以加拿大的啤酒厂或者A.B公司的加拿大子公司生产每箱啤酒的成本为11美元。为了使成本最小,A-B公司会增加美国的产量,来满足加拿大的额外需求。A-B公司生产300箱啤酒,产量增加导致的规模经济使成本下降到每箱6美元。于是,加拿大消费者由直接也口获得了100箱的啤酒供应。只要每箱百威啤酒从美国到加拿大的运输成本低于5美元,向加拿大出口啤酒就会增加A.B公司的利润。如果加拿大对百威啤酒的需求量是300箱或者更多的话,在加拿大生产对A-B公司更为合适。它可以与加拿大的一家啤酒厂签订特许经营协定,也可以投资建立一个生产子公司。假设加拿大需要400箱百威啤酒,而百威啤酒在美国的销量保持在300箱。由图10-1可知,产量达到300箱后,规模经济已经耗尽,加拿大的需求量再大,也不能使A-B公司每箱啤酒的生产成本低于6美元。不过,产量从100箱提高至1400箱后,加拿大的啤酒厂或A-B公司的加拿大子公司达到了最低有效规模,它们的效率与A-B公司接近,生产成本达到了可能的最低水平,每箱为6美元。在生产成本相同的条件下,当地生产可以避免将啤酒从美国运到加拿大的额外成本,使A-B公司的总成本最小化。因此,A-B公司将啤酒技术授权给加拿大的企业,或在加拿大投资设立生产子公司,会增加它的利润。与运输成本相似,贸易限制也会抵消生产成本的优势。如果加拿大征收很高的进口关税,在美国生产的成本优势就会不复存在。这时,渗透加拿大市场的惟一可行方式就是对外直接投资,或特许经营。对外直接投资和特许经营一旦企业决定以国外生产的方式向海外供应产品,它就必须确定:是设立国外生产还是通过特许经营、授权外国公司生产它的产品效率高。在英国,肯德基店由当地的居民拥有并经营。美国总部只是提供店名和经营程序,当地的经营者向其支付特许经营费。虽然在实践中,特许经营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要预先假设,当地企业有能力使它们的经营适应总部的生产过程或技术要求。假定A-B公司正在考虑,是将百威的生产技术授权给加拿大的一家啤酒厂,还是直接在加拿大投资设立生产子公司。图10-2为假想的成本曲线。曲线AVC子公。代表A-B公司子公司的平均可变成本(例如劳动力和原材料),曲线AVC加拿人为加拿大啤酒厂的平均可变成本。成立国外生产子公司也要发生固定成本,由曲线AFC,公司表示,包括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协调费用、评估外国市场潜力的成本等。A-B公司成立一个外国子公司的平均总成本由ATC,州来表示。O400数量图10-2对外直接投资和特许经营之间的选择以对外直接投资,还是特经营的方式开展海外业务,取决于(1)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的程度;(2)外国市场的规模;(3)建立海外生产工厂必需的固定成本数量。对ATC千公目;nAVC子公训可以发现,当市场容量较小,不足400箱时,加拿大的啤酒厂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对A·B公司来说,与加拿大的啤酒厂签订百威啤酒的特许经营协定更为合适。但是,如果加拿大对百威啤酒的需求量超过400箱,A-B公司的子公司就有绝对成本优势,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向加拿大供应啤酒会增]JHA-B公司的利润。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时,A-B公司的生产子公司才开始相对于加拿大的啤酒厂具有绝对成本优势。这一产量水平要受几个因素的影响(在图10-2中是400箱)。当生产是资本密集型时,如果A-B的子公司获取资本的成本比加拿大的啤酒厂低,子公司的变动成本优势就会更大,其固定成本的劣势在较低的产量水平上就会被抵消。子公司固定成本的大小也与这一最低产出水平有关系。较低的固定成本会降低子公司的平均总成本,使得子公司在较低的产量水平上,就开始拥有绝对成本优势。如上所述,跨国企业在决定要不要在国外生产、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国外生产时,其决策会受到生产成本、海外设厂的固定成本、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外国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另一个因素是风险和不确定性。当决定在哪里设立生产厂时,货币价值是否会波动,子公司的所有权被剥夺的可能性有多大,往往也是管理层所关心的内容。国际贸易理论和跨国企业对于跨国企业的形成,主要的解释可能是公司管理层的战略。其实,比较优势原理也可以说明企业从事国际业务的原因。企业的管理者看到,其他国家存在着他们可以利用的优势,包括投入要素、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及管理技巧。企业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国外生产极大地增强了利润前景。从贸易理论来看,对跨国企业的分析基本与比较优势原理的预测相一致。两种方法都认为,1一种商品将在成本低的国家生产。跨国企业分析和传统贸易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投入要素的国际流动,而后者的基础则是商品在国家间的流动。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当跨国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东道国和来源国的总福利都会提高。这里假定,如果企业投资国外要比投资国ra赚得的回报更高,资源就从生产率低的用途转移到生产率高的用途。总的说来,资源在世界范围ia的配置将会改善。因此,对跨国企业的分析基本与传统的贸易理论相同,只不过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商品在国家间的流动。尽管传统的贸易理论和跨国企业分析的基本观点一致,但仍有一些显著的不同。传统的模型预先假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按照竞争的价格在相互独立的组织间进行交换。但跨国企业'一般是纵向一体化的公司,其子公司既生产中间产品,也生产制成品。在一个跨国企业中,产品从一个子公司转移到另一个子公司,销售成为企业内部的事情。虽然这种销售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但确定它们价值的是生产要素,而不是竞争性的定价机制。美国汽车产业的日本跨国工厂众所周知,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国汽车产业的直接投资大量增长。从1980~1990年,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在美国装配工厂的投资超过50亿美元,这些设在美国的装配工厂被称做跨国工厂(transp1ants)。日本的8家汽车制造商和1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在美国经营或设立了工厂。截至1990年,美国国内生产的轿车中,15%以上来自日本的跨国工厂。表10·3是在美国设立跨国工厂的部分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建立跨国工厂为日本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很多好处,包括:。一些人坚持,在美国出售的汽车必须在美国生产。把工厂建在美国让这些批评家无话可说。·避免日本政府的出口限制和美国的潜在进口壁垒。·在日本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进入一个不断扩张的市场。·防止日元一美元汇率的波动。日本对美国汽车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引发了美国人对自己的汽车制造业和零部件产业未来的关注。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者认为,这将提高美国汽车装配和零部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外国直接投资还会创造就业机会,为消费者提供种类更多、价格更低的产品。然而,美国汽车工会(UnitedAutoWorkers)(UAW)却坚持,来自外国的投资将减少美国汽车装配和零部件产业的就业机会。他们和其他的批评者一致认为,日本的跨国工厂会降低美国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市场份额,造成汽车制造和零部件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影响雇佣工人数量的一个因素是企业的职务分类(jobc1assification),即对每名员工工作范围的规定。职务分类的数目越多,工作的范围越小,在使用员工时的灵活性越低。这会降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日本所属的汽车公司使用的职务分类数目远远少于传统的美国汽车公司。日本在美国的跨国工厂采用的是团队工作,每个团队成员都经过培训,能够胜任该团队承担的所有工作。典型的日本装配工厂有3-4个职务分类:一个团队领导,一个生产技师,1-2个维持技师。团队成员间经常轮换工作。相反,传统的美国汽车工厂实行90多个不同的职务分类,员工通常只做他所在类别要求的具体工作。因为这种差别,日本跨国工厂的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美国最大的三家汽车企业。虽然在美国汽车三巨头的内部存在强大的抵制变革的力量,但国际竞争的压力还是迫使它们慢慢放弃了美国的管理和生产方式,按照日本的模式进行重组。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日本的跨国工厂是否已经达到了人们的期望,是更重要的问题。当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开始投资美国的汽车制造业时,许多美国人都把它们看做是复苏美国汽车产业的样板和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新顾客,认为跨国工厂能够为美国汽车工人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摆脱进口增长导致的失业问题。当跨国工厂成立时,美国人预计,跨国工厂的生产会主要使用美国的零部件、原材料和劳动力;跨国工厂的生产将取代美国市场上的进口,为美国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肯定地说,跨国工厂促进了所在地区的经济繁荣,将日本的质量控制、U1J时发货和其他的生产技术带到美国。然而,美国人对跨国工厂的最初期望只实现了一部分。持怀疑态度的人强调,日本的制造工厂用进口零部件在美国组装的可能性是一般外国企业的2倍,进口零部件的可能性是一般美国企业的4倍。日本的跨国工厂大规模使用进口零部件会使美国与日本的汽车贸易发生赤字,并减少美国汽车工人的就业机会。相对于美国最大的三家汽车企业,日本跨国工厂的竞争力如何呢?表10-4为估算的1999年北美汽车制造商每辆汽车的劳动成本。从中可以看出,13产在美国的跨国工厂是北美生产率最高的制造商,每辆汽车的装配、冲压和动力传动的劳动成本仅为1055美元。本田工厂的生产率排在第二:,每辆车的劳动成本为1056美元。福特在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中生产率水平最高,每辆车的劳动成本为1667美元。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相对于13产的劳动成本劣势大于福特。对外直接投资的事实和担忧20世纪80年代,流入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美国人开始担心,大批涌入的外国投资会对美国工人产生负面影响。一些人惴惴不安,害怕外国所属的企业取代美国企业后,会改变就业的构成,把ct好,,工作留在本国,只把"坏"工作提供给美国。事实上,在美国的外国跨国企业支付的工资高于平均水平,这表明,它们实际提供的是好工作。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生了逆转,由净流入变为净流出。一些人又担心,美国企业会把多数的生产活动外包给其他国家,牺牲国内的就业和工资。这显然是矛NN:流入美国和流出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工人的效应竟然一样!从中可以反映出,人们对外国直接投资效应的实际了懈是多么匮乏!贸易问题已经被研究了数百年,对外直接投资却不同,直到最近有关它的研究一直不太精确。随着美国人对外国直接投资了解的增多,最初的许多忧虑已经得以释怀。下面所列的是近期人们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些担忧和我们现在掌握的事实。担忧:美国产业不会转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吗?事实: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辩论期间,一些人担心,墨西哥降低投资壁垒后,美国产业会向墨西哥大规模转移,因为企业可以利用那里的低工资优势。但是,自从1993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在美国对墨西哥的直接投资所占的比例却下降了。美国产业之所以没有向墨西哥和其他低工资的国家大规模转移,原因非常简单:无论对于跨国企业,还是对我们,天下都没有免费的午餐。虽然不同国家的实际工资差别很大,但研究的结果正像经济理论所预测的那样,这些差别与生产力的差别相关。如果国外的生产率低,使得单位产出的成本提高到和美国接近的水平,低工资就不是把生产转移到国外的充分理由。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绝大多数是继续投向其他高工资的国家。显然,除了利用低工资之外,更大部分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出于其他动机的。担忧:向国外投资的美国企业会出口就业机会吗?事实:这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一个美国企业在海外的子公司雇佣工人,会提高美国的失业率,因为企业本来可以在美国雇佣美国工人来做同样的工作。然而,大量证据表明,一般的情况并非如此。当美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增加雇员人数时,母公司的雇员人数经常也在上升。看起来,员工替代完全发生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国家之间,而不是美国母公司和它们的海外子公司之间。对外直接投资非但没有出口工作,反而在海外和本国同时创造着就业机会。担忧:美国企业对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国内的投资机会不就被放弃了吗?事实:随着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激增,投向国外的直接投资现已占总投资的10%以上。然而,当一个美国公司投资国外时,并不一定意味着如果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它就会把资金投在美国,它可能根本不投资。此外,在1996年记录到的海外直接投资中,2/3是国外子公司的收益再投资,并不是美国流出的资本。如果只考虑实际的资本流出,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在1970-1990年间,流到国外的直接投资平均仅为总投资的0.9%,份额还在一直下降。流入美国的国外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美国的资本流出。有证据表明,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存在互补关系,提高了所有参与国家的总投资。简而言之,反对者犯了一一个错误,它们把对外直接投资看成是零和游戏,认为一个国家获得收益,另一个国家就必定遭受损失。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理论和现在可以得到的证据都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为所有参与方提供净收益。国际合资企业跨国企业参与的另一个领域是国际合资企业(internationa1jointventures)。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结合各自的技能和资产而成立的经营组织,可以为了有限的目标(研究或生产)存在很短的时间,也可以是多国性的,涉及几个国内和国外企业问的合作。合资企业不同于合并,它是创造一个新企业,而不是两个现有企业的联合。表10-5为美国和外国公司新近组建的合资企业的例子。国际合资企业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两个企业组建合资企业,在第三国进行经营。例如,一家美国石油公司与一家英国石油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在中东开采石油。第二种是与当地的私人企业组建合资企业。日本的霍尼韦尔信息系统公司是由美国的霍尼韦尔公司和日本的三菱办公设备公司联合组建,向日本销售信息系统设备。第三种类型的合资企业包括当地政府的参与。为在伊朗进行石油精炼,美国的Becht日公司、西德的Messerschmitt-Bo日kow-B1om公司与伊朗国家石油(代表伊朗政府)合资组建了伊朗石油投资公司。创建合资企业的原因有几方面。有些业务活动,如研究开发,需要的成本过大,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能力独自承担。全球最大的几家制铜公司共同拥有并开采着世界上许多最大的铜矿,因为只有合资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本。油田也经常由几家石油公司联合开采。在典型的钻井工程中,几家公司组成一个合资企业,还要有几家拥有远距离原油输送管道的炼油公司。外国炼油厂可以由美国的几家石油大公司和外国的石油公司共同拥有。促使国际合资企业形成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些政府对当地企业国外所有权的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经常对外国公司紧锁国门,除非它们愿意与当地的企业合作。墨西哥、印度和秘鲁规定,在其国家内从事经营活动的任何外国企业,控股权必须由它们本国的企业拥有。外国投资者要么接受当地的股权参与者,要么就得放弃在这个国家生产。政府制定这种政策的依据是:合资企业会使发展中国家获得管理技术和诀窍,避免外国投资者受到过多的政治影响,并有助于减少红利转移,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国际合资企业也是抢先规避进口限制的一种方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日本制造商(本田汽车公司)显然是担心进入美国市场会受到限制,与美国企业组建了很多合资企业。这种合资企业采取的典型做法是:雇佣美国工人装配日本的零部件,制成品再卖给美国消费者。这种做法不仅使日本的产品进入了美国市场,还模糊了日本和美国生产的区别。我们是谁?他们是谁?于是,美国人保护国内产出和就业免于外国竞争的意识也减弱了。然而,组建国际合资企业也存在劣势。与独立的企业相比,合资企业是一个笨拙的组织。控制权的分散导致"两个主人"。合资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目标、公司文化和做事方式都不同的两家企业在一起共事得如何。公司的高层行动很难预测,但又非常关键,因为按照合资企业协定,合作双方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不断变化的。当合资企业的所有权一分为二时,决策中就会出现僵局。如果要保持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均衡,就要协商建立一个等级顺序。即使通过协商达到了平衡,公司目标或人员的变动也会把它打乱。福利效应对于本国经济,国际合资企业既能产生福利提高效应,也能产生福利减少效应。在如下情况下,合资企业将增加福利:(1)新建企业增加了现有的生产能力,促进了竞争;(2)新建企业能够进入两个母公司在单枪匹马的情况下无法进入的新市场;(3)新建企业节约了成本,如果每个母公司单独从事相同的业务,不可能获得这种成本节约。然而,建立合资企业也可能导致福利减少。例如,市场支配力可能会增加,企业有更大的能力影响市场产出和价格。如果在母公司经营的市场上组建合资企业,这种情况尤其可能发生。通过它们在合资企业的代表,两个母公司会就其所在市场的价格和产出达成协定。这种内部的勾结行为会限制竞争,提高价格,降低国内的福利水平。让我们看一个例子。比较两种情况:(1)两个竞争企业在国内市场销售汽车;(2)这两个竞争对手组建一家合资企业,作为单一的卖者(垄断)在国内市场上经营。我们将看到,当合资企业像一个垄断厂商一样行动时,价格会较高,产量会较低。只要合资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等于单个竞争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水平加总,就总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市场支配力效应(mark日.powereffect),它会给国内经济造成无谓的福利损失--消费者剩余减少,减少的数额超过生产者获得的相应收益。不过,如果合资企业能够产生任何一个母公司以前无法获得的生产率收益,国内的福利就会增加。这是因为,生产即定数量的产出,本国现在只需使用较少的资源。合资企业究竟会提高还是减少国内的福利,要取决于这两种反向作用力的大小。图10-3说明了两个母公司在它们所在的市场组建合资企业的福利效应9。假设日本的索尼汽车公司和美国的美洲汽车公司是美国市场上仅有的两家生产和销售汽车的企业。假定每家企业都有不变的长期成本,这意味着,在任何产量水平上,平均总成本总是等于边际成本。在组建合资企业前,每家企业的成本曲线为MC。=ATC。=10000美元。于是,MC。=ATC。就是汽车的长期市场供给曲线。假定索尼汽车公司和美洲汽车公司最初是竞争对手,按照边际成本收取价格。在图10-3中,市场在A点达到均衡,以每辆10000的价格售出100辆汽车。消费者剩余等于面积(a+b+c)。因为汽车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所以不存在生产者剩余(回想一下,生产者剩余等于从0到均衡产量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市场价格与供给曲线表示的最小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总和。)现在,假定两个竞争对手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JV公司,由其生产销售给美国的汽车。两个母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汽车被JV公司的产品所取代。假定组建JV公司的目的就是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削减成本。令JV公司的新成本曲线为MC.=ATC.=7000美元。作为一个垄断者,JV公司会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市场均衡点位于B点,以每辆12000美元的价格卖出90辆汽车。价格的上涨减少了消费者剩余,数额等于面积(a+b)。在这一数额中,面积a作为生产者剩余转移到了JV公司,面积b没有转移给JV公司,成为美国福利的无谓损失(消费效应)。一个国际合资企业既会产生减少福利的市场支配力效应,又会产生增加福利的成本削减效应。成本削减效应可能来自于资源价格降低,或者是技术和生产率的提高。如果成本的下降是因为技术和生产率的提高,并能远远抵消市场支配力效应,那么合资企业的建立就会改善国家福利。与这种无谓福利损失相对应的是JV公司的效率效应:每辆汽车的单位成本由10000美元下降到7000美元。在90辆汽车这一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上,Jv公司的生产成本比母公司的生产成本减少了面积b。因此,面积b代表额外的生产者剩余,这是美国经济的福利收益。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如果面积d大于面积b,成立JV公司对美国就是合意的。我们已经假定,JV公司能够削减成本,这是任一个母公司单枪匹马做时所无法做到的。不过,减少的这些成本是否有利于美国经济整体,要取决于它们的来源。如果成本的减少是因为生产率提高(比如,新的工作规则提高了每个工人的产出),整个经济就会存在福利收益,因为生产既定数量的汽车只需使用较少的资源,多余的资源可以转移到其他产业。然而,JV公司降低的成本也可能是货币方面的。作为一个新建的企业,JV公司可以让国内工人在工资谈判上让步,而美洲汽车公司就做不到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的降低是因为国内工人的工资转变成JV公司的利润,并没有对经济整体构成福利收益。对跨国企业的争议跨国企业直接影响着母公司所在国和子公司所在的东道国。支持者经常宣讲跨国企业为这些国家带来的收益,包括增加了投资和资本,创造了新就业机会,发展了技术及生产过程。但是,批评者却指出,跨国企业经常创造贸易限制,与本国的经济和政治目标发生冲突,并对一国的国际收支造成不利影响。这些观点也许解释了,对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一些国家皱眉头,而另一些国家却鼓掌欢迎。本节考察一些关于跨国企业的争议较大的问题。虽然不管母公司位于哪里,都要面临相同的问题,但此处参照的是美国的跨国企业。就业在围绕跨国企业的争论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它对来源国和东道国就业的影响。跨国企业经常说,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让东道国的劳动力受益颇多。确实,在加拿大建立一个新的跨国汽车制造工厂会为加拿大的工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跨国企业对就业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当国外的跨国企业花费的直接投资是用来购买已经存在的当地企业,而不是建立一个新企业时,跨国企业的投资支出可能不会带来额外的生产能力,对东道国的就业也就产生不了显著的影响。跨国企业从国外雇佣经理人和其他高层人员,掌管东道国的子公司,也容易产生问题。在沙特阿拉伯的美国石油企业中,沙特人越来越要求他们自己的国民担任高层职务。对来源国来讲,工作岗位的减少和廉价的外国劳动力是本国工人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工会的作用限制在单个国家,跨国企业的多国本质使得它们可以逃避许多国内工会的集体讨价还价。有关人士还指出,跨国企业在设立子公司时,往往挑选那些劳动力的市场支配力较弱的国家。跨国企业对东道国和来源国的就业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似乎部分取决于时间的长短。短期内,当生产转移到海外时,来源国的就业可能出现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源国的其他产业会发现它们的国外销售额在增长。这是因为,外国劳动力在生产的同时也要消费,当就业和收入因投资的增加而上升时,他们购买的商品也会越来越多。争论可能主要源于这样一个事实:跨国企业推动技术迅速变革,并把生产性的企业转移到东道国。虽然这种做法可能会在长期增加全球福利,但来源国的劳动力在短期内面对的潜在调整问题却是不能忽视的。技术转移除了加剧就业机会的流失外,跨国企业还会促进技术(知识和技能)向其他国家转移。这一过程称做技术转移(techno1ogytransfer)。技术一直被看成是一种传染病:接触的人越多,传播的越远,传播的速度越快。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接触的一条渠道,通过贸易,一国公民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产品。对外直接投资为技术转移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途径。当拥有技术优势的外国公司在当地建立子公司时,子公司和当地企业之间的人员交往就会比公司设在国外时更加频繁,关系也会更加密切。在促进技术转移方面,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产生"示范效应"。当一个企业展示如何生产它的产品时,就向其他公司传递了重要的信息:这样的产品不仅存在,并且可以使用。竞争效应也能帮助技术扩散。当一个外国企业生产出一种受消费者欢迎的卓越产品时,其他企业就受到了威胁。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创新,提高它们的产品质量。虽然技术转移会提高东道国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但却有可能遭到技术捐赠国的反对,因为技术转移不利于它们的经济。捐赠国认为,跨国企业在IN外建立生产企业会降低它们的出口潜力,使它们的丁人失去工作机会。如果与外国分享技术知识,捐赠国最终就会丧失国际竞争力,因此弓1发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波音公司的工人反对向中国转移技术在今天的全球经济中,与外国工人共同制造一种产品是一种既流行、但又存在争议的做法。这会减少本国工人的就业机会吗?让我们看一看商用飞机制造业的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防开支减少,加上美国的交通市场步入成熟,航空公司不断削减成本,波音的喷气式飞机在国内的销售出现了疲软。波音的目光日益投向成长中的国外市场,特别是把中国作为潜在的销售来源。在萧条的飞机市场上,中国是一个大买家。因为这种身份,中国坚持,如果外国生产商想把飞机卖到中国,必须将一部分飞机生产分包给中国制造商。这种技术转移将帮助中国学习飞机制造技术,最终自己生产飞机。中国的坚持取得了成功,波音、空中客车和麦道在中国设立了工厂,生产机舱门、尾翼和大量的其他部件。当中国决定合资开发100个座位的喷气式飞机时,这3家西方飞机制造商都参与了竞标。尽管胜出者只能拥有合资企业20%的股份,但每家公司都想使这款飞机的设计适应自己的大型飞机,这些大型飞机的造价在4500-18500万美元之问。波音有可能帮助中国开发喷气式飞机,这使波音的机械师感觉受到了威胁。因为其担心在不远的未来,自己的工作会被中国的工人抢走,于是这些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波音公司停止或放慢用给予中国生产合同来交换美国飞机订单的做法。他们还向克林顿政府施压,要求美国停止向中国出口飞机制造技术。在他们看来,美国正在变成飞机技术的贩卖者,而不是飞机制造商。波音用来证明合作生产合理性的依据是:减少给I-中国的分包合同虽然能保住一部分美国工人的工作,但损失掉的就业机会会更多。如果波音不向中国提供分包合同,空中客车就会将生产分包给中国,中国就很可能把购买飞机的订单给予空中客车。这样,与把部分生产活动分包给中国相比,波音的机械师丧失的工作会更多。波音强调,它的战略目标是维持其在中国喷气式飞机市场60%的份额,它分享的是它必须分享的,但只是它必须分享的。在长期的罢工之后,机械师和波音达成了的。波音保证在制定生产分包计划时,征求机械师的意见。公司还同意为因分包而失去工作的工人提供帮助,重新培训他们适应公司的其他岗位。在这场合作伙伴资格的竞争中,波音和麦道最终输给了空中客车。然而,一些观察家指出,波音和麦道可能是塞翁失马,没能成为中国100个座位喷气式飞机生产的合作伙伴对它们也许是件好事,因为空中客车已被卷入长期而耗资巨大的开发活动中。国家主权有关跨国企业行为的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它们对来源国和东道国政治及经济政策的影响。许多国家都怀疑,跨国企业的存在会削弱所在国的主权。例如,跨国企业可能抵制政府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功能。它们会利用会计上的技巧,把利润转移到海外,逃避东道国的税收。为了避税,一个跨国企业还可能提高低税率国家子公司的产品价格,来减少在高税率国家从事的经营活动的利润,事实上,它的大多数业务都是在高税率国家进行的。正如智利的例子所说明的那样,跨国企业的政治影响也遭到许多质疑。多年以来,美国企业在智利从事直接投资,多数的投资集中于铜矿开采。当萨尔瓦多.艾林德(Sa1vadorA11ende)竞选总统时,美国企业因为害怕它们在智利的工厂'被东道国没收而横加阻挠。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不但多方阻止艾林德的当选,还试图煽动国内动乱,以使艾林德下台。跨国企业干涉东道国事务的另一个例子是联合品牌(UnitedBrands.现为chiquita)。它是一家从事食品生产的跨国企业。1974年,公司动用125万美元:,贿赂洪都拉斯总统削减香蕉出口关税。东窗事发后,总统不得不引咎辞职。存在争议的领域还有很多。假定美国对一个国家实施禁运,而总部设在美国的一家跨国企业在加拿大的子公司却与该国进行贸易。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应当将这种做法裁定为非法行为吗?一般说来,母公司会对加拿大的子公司施加压力,要求其遵守美国的对外政策。在国际危机期间,跨国企业为了避免汇率变动的损失(或者为了赚取汇率波动带来的利润),可能会把资金快速地从一个金融中心转移到另一个金融中心。这种做法使得各国政府很难稳定它们的经济。在一个国家相互独立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世界中,损失一点国家主权常常被视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成本。只要直接投资使得外国控制了本国的生产设施,就可能会伤及国家主权。国际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福利收益是否能够补偿国家独立性的减少,要看政策制定者和相关公民的价值判断。国际收支要想了解跨国企业如何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美国就是一个好例子。简单说来,国际收支是流入或流出一个国家的产品、劳务、资本运动(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其他项目价值的账户。产品和劳务的出口以及资本流入(外国投资流入本国)对一国的收支情况起正向作用,而反向的流动则会弱化收支状况。乍一看,我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美国的跨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这些支付代表资本从美国流出,因此将减少美国的收支余额。虽然这种看法在短期可能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直接投资在长期内对贸易流动和收入的正向效应。当一个美国跨国企业在海外建立子公司时,为满足子公司开办的需要,一般要购买美国的资本设备和原材料。一旦投产,子公司往往还会从美国购买额外的资本设备和其他的原材料投入。两种因素都会刺激美国出IU,增强其收支状况。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国际收支的另一个长期影响,是海外经营收入的回流。这种收入包括国外附属企业的收入、利息和红利,以及特许权费用。这些项目产生了收益流入,因此会增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税收对美国政策制定者来说,有关跨国企业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外直接投资收入的税收。工会和其他团体经常指责,美国的税法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税收优惠,从而抑制了对本国的投资。这些税收优惠包括国外税收抵免和递延税收。根据美国税法,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企业支付给国外政府的所得税可以用来抵免美国的所得税义务。假设一个加拿大子公司挣得100000美元的应税收入,加拿大的所得税率为25%,公司将支付给加拿大政府25000美元。但如果这笔收入发生在美国,因为美国的所得税率为48%,母公司应向美国政府交纳48000美元的税款。而在国外税收抵免制度下,美国的公司总部只需向美国政府交纳23000美元(48000美元一25000美元)的税款。国外税收抵免制度的基本原理是:美国的跨国企业不应当缴纳双重税,即同一笔收入在两个国家纳税。设计这一制度就是用来防止东道国和来源国政府的联合税率超过两国税率中较高的一个。在这个例子中,如果加拿大的所得税率为48%,那么美国的总部就不用为其加拿大子公司的收入缴纳任何所得税。美国的跨国企业还可享受税收递延优惠。依照美国的税法,只要国外子公司的收入保留在海外,而没有返回国内,母公司就有权推迟交纳这部分收入在美国的税款。这项制度等同于美国政府向母公司提供无息贷款。在无需交纳美国税收的条件下,海外子公司的留存收入可以再投资到国外,而国内的投资却没有类似的待遇。这种歧视性的税收待遇鼓励了对外直接投资,但却抑制了国内投资。转移定价转移定价(transferpricing)是跨国企业用来减轻总体税收负担的另一个工具。借助这一方法,一个跨国企业可以在低税率的国家申报它的大部分利润,尽管这些利润是在高税率国家赚得的。例如,如果母国的公司利润税比东道国高,并且母公司向东道国的子公司出口产品,那么跨国企业就可以将出口到东道国子公司的产品价格定得很低,将利润从母公司转移到子公司,从而降低整体的税收负担,如图10-4所示。利润因此从高税率国家的分支机构转移到低税率国家的分支机构。相反,如果东道国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口,而且母国的税率较高,跨国公司就会将子公司的出口价格定得很高,由此降低母国的应税利润,结果减轻了跨国企业总体的税收负担。转移定价对公司利润的作用是外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在不同国家滥用定价权利一旦被证实,将视为非法行为。美国联邦国税局(U.S.Interna1RevenueService,IRS)规定,企业与其子公司进行贸易时,定价要一视同仁,向子公司收取的价格应与不相关的消费者一样。然而,证明子公司之间的价格明显偏离市场价格是非常难的。毫无疑问,转移定价的滥用是极为严重的。据估计,外国的跨国企业在美国每年逃税超过200美元,而美国的跨国企业将利润转移到外国的避税港,又使美国税收收入收收入损失50亿。在打击逃税的最大的一次胜利中,美国联邦国税局指证,日本的丰田公司多年来一直有计划地对美国子公司在美国销售的大部分汽车、卡车和零部件收取过高的价格,将原本属于美国的应税利润转移回日本。虽然丰田否认了这项指控,但却同意向联邦国税局支付10亿美元,调解双方的关系。这笔资金部分以日本政府的退税款来支付。这一虚构的例子说明,跨国企业是如何把利润转移到公司税低的国家,以减轻总体税收负担的。该跨国企业的总部设在德国(高税率国家),在爱尔兰(低税率国家)和美国设立子公司。结果,该跨国企业既没在德国交税,也没在美国交税。美国与墨西哥的分工生产轮船从韩国和日本起锚,一路向东,驶抵墨西哥的瓜伊马斯。在那里,成捆的钢材被转运到火车上,再用船运往福特设在素诺拉埃莫西约的汽车装配厂。福特把钢材冲压、装配成金属汽车外壳,装进日本的发动机,然后把汽车运到美国。福特等制造商不只改变了汽车的生产方式,还把这一产业带到墨西哥的北部,使埃莫西约这样的农业城市变为制造中心。墨西哥的北部曾是横亘在首都墨西哥城与美国之间的荒凉地带,如今已成为外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接受地。圣迭哥的南部海岸到得克萨斯的布朗斯维尔之外的墨西哥湾沿岸沙匠地带,无数的制造工厂拔地而起。墨西哥的工业园,非常欢迎美国公司在当地设厂,将美国的零部件、原材料和墨西哥的生产线整合在一起,制造出产品,然后出口到美国。工业园的产品集合一卣以电子(像电视机)和汽车为主。工厂密集度最高的是边境城市。表10-6是在墨西哥设立生产工的企业的例子。今天,1300多个工妲园在墨两哥从事着经营,雇佣人数超过507i。工业园的管理者指出,他们的工人是墨两哥技能最高的工人,墨西哥的技术人员、工程师、会计和中层管理者大部分都曾在这里接受过培训。工业园主要将墨西哥的劳动力与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结合在一起,从事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生产。墨西哥相对较低的工资和接近美国的地理位置为工业园中的企业带来了收益。与更为遥远的低工资国家(如台湾)相比,墨西哥比邻美国,这不仅减少了运输成本,而且方便了交流和监督,并缩短了配货的时间。墨西哥的地域优势在汽车部件等产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产品需要快速配送,美国中部的零部件工厂、里奥格兰德峡谷的墨西哥装配rJ一和美国中部的成品汽车装配工厂之间发达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可以让其获得收益。新加坡、台湾和韩国等与墨西哥竞争的国家相对工资成本较高,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墨西哥作为装配中心的吸引力。工业园为墨西哥的北部边境地区注入了数量可观的资本,提供了就业机会,并赚得了急需的外汇。但不管是墨西哥,还是美国,对:业园都存在很大争议。美国的反对力量主要来自工会,他们坚信,美国企业对工业园的投资造成国内就业机会的流失。这种观点遭至4工业园支持者的反驳。他们认为,北部墨西哥实际上是在与其他国家竞争劳动密集型工厂。被工业园"抢走"的作最终可能会被其他低工资的国家获得。如果没有工业园,美国的许多中小型企业将被韩国、台湾和其他低工资国家的竞争者淘汰出局。只有把低技能的工作转移到国外进行,这些企业才能保住其在美国国内的高技能工人的饭碗。他们还指出,当美国的工作移到边境地带时,美国的边境和其他地区会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因为边境地区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美国投入。而且,要不是因为工业园的存在,找不到工作的墨西哥人很可能会非法移民,到美国生活。在墨西哥,批评者指责工业园为墨西哥的发展树立了坏榜样。他们指出,工业园剥削墨西哥工人,支付的工资仅够工人维持基本的生活。美国雇主大量使用最易受到伤害、最廉价的工人--年轻的妇女和女孩,她们占工业园劳动力总量的2/3。在工业园装配的零部件中,只有极小的一部分来自墨西哥的供应商。工作本身也是低技能的,工人很少得到培训。因为不存在技术转移,工业园和墨西哥经济其他部分的联系很少,几乎产生不了次级利益。工业园还使墨西哥更加依赖世界的其他国家,因为重要的经济决策都是在墨西哥以外做出的。与东亚和其他地区相比,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提升了墨西哥作为合作生产基地的竞争力。为满足的产地规定,NAFTA内部的生产者会去购买NAFTA成员国生产的零部件。此外,想在国外建立生产工厂的美国和加拿大企业也被吸引到墨西哥,因为在墨西哥制造的产品在进ANAFTA市场时享有优惠条件。国际劳动力流动:移民从历史上来讲,美国一直是国际移民(migration)首选的目标。因为巨大的移民流入,美国被称之为世界的熔炉。表10-7是从19世f920年代至1]20世纪90年代移入美国的移民量。这个时期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数量最大的3个国家是德国、意大利和英国。近些年来,大量的墨西哥人和亚洲人移民美国。移民的动机包括获得更好的经济机会,以及非经济因素,如政治、战争和宗教。虽然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能够提高世界经济效率,但却经常被政府的控制措施所限制。和大多数国家一样,美国也限制移民。伴随上一世纪之交的移民浪潮,美国在1924年通过了移民法。除了限制进入美国的移民总数外,该法案还实施了一项配额,对每个国家移民到美国的人数进行限制。由于配额依据的是美国公民中先前从那些国家移入的人数,因此相对于南欧而言,分配制度更照顾北欧的移民。20世纪60年代末,配额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改,使得亚洲移入美国的人数上升。移民的效应图10.5说明了劳动力移民的经济学。假设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墨西哥。它们最初是相互隔离的。横轴代表美国和墨西哥的劳动力总量,纵轴代表劳动力的工资。每个国家的劳动力需求曲线都由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价值(VMP)e表示。同时假设,美国和墨西哥的劳动力供给量均固定为7个工人,分别记做S美。和S墨。在移民之前,美国的工资高于墨西哥。受这种工资差距的吸引,墨西哥的工人移民到美国,墨西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而美国的劳动力供给增加。墨西哥的工资会不断上升,美国的工资则不断下降,直到最后二者相等。劳动力的移民伤害了美国本土工人,但却帮助了美国的资本所有者。墨西哥的惰况刚好相反。由于移民的工人从生产率低的用途转移到生产率高的用途,所以世界的产出增长了。每个国家的均衡工资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在图10.5(a)中,美国的均衡工资为9美元,劳动的总收入为63美元,用面积(a+b)表示。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下方还有一个区域,即面积c,等于24.50美元,是国民收入中由资本所有者@获得的部分。在图10-5(b)中,墨西哥的均衡工资是3美元,劳动力的总收入是21美元,用面积(f+g)代表。资本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为面积(h+i+j),等于24.50美元。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价值(VMP)指的是企业出售其雇佣的一个工人生产的产品获得的收入。换句话说,VMP=产品价格x劳动的边际产量。VMP曲线就是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在竞争条件下,企业会发现,雇佣的劳动力数量达剑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率)等于VMP这一点时,利润最大。VMP曲线之所以是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就是应用这一原理的结果。VMP曲线的位置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所产产品的价格。在完全竞争情况下,价格是常量。因此,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决定了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我们如何断定这个区域代表的是美国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呢?我们的分析假定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与固定量的资本相结合,获得的总收入(产出价值)等于这·劳动力数量对应的VMP曲线F方的面积。在这一面积中,劳动力所占的份额可以用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与工资相乘来计算。VMP曲线F方剩余的面积就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假设劳动力可以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自由移动,而且移民是无成本的,当工资存在差别时,就会发生。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墨西哥的工人会希望移民到美国,参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两国的工资差别消失。假设有3个工人从墨西哥移民到美国,美国新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变成S;在工资为每小时9美元时,劳动力供给过量,使得工资下降到每小时6美元。在墨西哥,劳动力移民到国外后,新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为s墨-;对劳动力的过量需求使得工资上升到6美元。因此,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就是使这两个国家的工资水平均等化。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是评估,因工资水平的差别而导致的劳动力迁移如何影响世界经济的效率。在自由移民的情况下,世界的产出是扩张还是收缩呢?对美国来讲,移民使劳动力的供给从s戈。上升到s美。产出扩张,新增加的产出价值为面积(d+e)(22.5美元)。在墨西哥,劳动力供给从S罨。下降到s弘产出收缩,减少产量的价值用面积(g+i)代表(13.5美元)。劳动力的移民对世界产出产生了9美元的净收益。这是因为在相关范围内,美国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收益高于墨西哥劳动力。工人被高工资吸引到美国,这些高工资是工人生产率高的信号,因此将工人吸引到他们最有效率的领域。随着工人使用效率的提高,世界产出趋于扩张。移民也影响收入的分配。我们将看到,劳动力流动增加的世界收入并没有在所有国家和所有生产要素之间平均分配。美国整体上得益于移民,它的总收入增量是美国本土工人的损失,是生活在美国的墨西哥移民的收益与美国资本所有者收益的代数和。由于劳动力外迁,墨西哥的总收入遭到损失。不过,相对于墨西哥的资本所有者而言,留在墨西哥的工人收入增加。正如前面所说明的那样,墨西哥的移民迁移到美国后,收入也会增加。对美国而言,由移民增加的收入为图10-5(a)中的面积(d+e),总计22.5美元。其中,墨西哥的移民获得18美元,用面积d表示。面积e(4.5美元)是美国的资本所有者因获得了额外的劳动力而增加的收入。然而,墨西哥移民的进入使工资水平由9美元下降至6美元,美国本土工人的收入减少T21美元,即面积b。这21美元转移到了美国资本所有者的手中。对墨西哥来说,由于劳动力外迁,总收入减少了面积(g+i),为13.5美元。这部分收入由墨西哥转移到了美国。因为工资水平上升,留在墨西哥的工人收入增加了12美元,为面积b。然而,墨西哥的资本所有者收入减少,因为只有较少的劳动力供他们使用。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劳动力流动的效应是提高世界总收入,使美国的收入由劳动力向资本再分配,而使墨西哥的收入由资本向劳动力再分配。移民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类似于墨西哥向美国出IZ1劳动密集型产品。与移民有关的争议上面的例子清楚地说明,为什么资本充裕国家的劳动力经常要求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外来移民。因为如果放开移民,他们的工资将下降。正如这个例子所表明的那样,e工资率的均等化假设,劳动力的流动不存在任何限制,工人只关心他们的收入,斤且移民对劳动力来说是没有成本的。在现实中,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存在经济和心理上的成本。由于这种成本,可能只有少数的人会发觉,移民国家的工资收益足够高,能够补偿他们的移民成本。因此,完全的工资均等化不可能发生。当移民的工人是非熟练劳动力时,工资下降主要影响的是国内的非熟练工人。相反,国内的制造商会支持自由移民,这是他们获得廉价劳动力的一个渠道。有关外来移民的另个争议是:他们是否消耗着政府的资源。很多国家向经济上的劣势群体提供慷慨的福利金。他们担心,这种福利金会引来大批游手好闲的人,他们不像图10-5中的工人那样工作,但却享受福利待遇,侵蚀着国内居民和工作的移民们的福利。不过,国库的负担并不是不能减轻。外来移民的子女很快就会成为劳动力,并开始纳税,他们不仅供养自己的孩子,还会颐养父母天年。在两代问题上,绝大多数的移民家庭有一个相似之处:他们给国库造成的负担与其他本国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当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时,多数的长期统计资料均表明,外来移民对国库做出了正的净贡献。发展中国家有时也对开放的移民政策心存顾虑,担心人才外流(braindrain)--受到高等教育、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从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工业化国家,从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潜力。美国和其他[业化国家的移民法助长了人才外流,它们为高素质的人才移民大开方便之门,限制非熟练工人移民。在上面的移民例子中,我们暗含了一个假设:墨西哥工人的移民决定是永久性的。但在现实中,很多劳动力移民都是临时性的,尤其是在欧盟。譬如,法国等国家会在需要的时候,临时允许外国工人移入本国,这些工人就是所谓的客座工人(guestworkers)。如果发生经济衰退,不再需要外国工人,法国就将拒绝发放工作许可证。借助这种做法,法国在经济扩张时期不致出现劳动力短缺,而在衰退时期又不会发生劳动力过剩。然而.蒸动力调整问题却被必给劳动力的整出国。在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中,还存在着非法移民问题。在美国,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政治上的烫手山芋。数百万的非法移民在地~F经济中找到工作,获得的报酬经常低于最低工资。据估计,美国有300-1500万的非法移民,许多来自墨西哥。对于美国,尤其是西南部各州,墨西哥的移民提供了廉价的农业劳动力和非熟练工人。对墨西哥来说,向外移民即是外汇的主要来源,也是对付国内失业问题的缓冲器。非法移民还影响着美国本土公民的收入再分配。由于非法移民的涌入,美国非熟练工人的收入趋于下降。另一方面,外来移民不仅使一国经济多元化,而且也可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正是因为移民通常与本土居民存在差别,经济整体才会有利可赚。在许多情况下,移民的加入既带来价格的下降,使所有消费者获益,又能增加国内生产产品的种类。单靠本土居民,一国所产的产品不会这么丰富。如果与本土居民没有差别,外来的移民就只会提高人口和经济的规模,不会对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产生影响。根据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研究,在美国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外来移民的贡献额在10-100亿美元之间。虽然这对于。个8000美元的经济似乎微不足道(至多是0.125%),但仍然是收益。这足以证明,移民并不像许多人想像的那样,是政府的包袱。从图10-5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外来移民增加了经济中的劳动力供给。如果所有工人都是相同的,市场的整体工资水平将会下降,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人都是一样的。有些本土工人与移民拥有相似的技能,将要与移民竞争工作岗位。而其他人则会和移民一道工作,互相之间取长补短。这种技能上的差别意味着,不是每个本土工人的工资都要下降。与移民竞争的工人(被移民替代的人)的:亡资将比没有移民的时候低,而与移民存在互补关系的工人的工资将提高。对不同国家的大量分析发现:移民占国内人口的份额增长10%,本土工人的工资最多减少1%。这一发现表明,多数的外来移民并没有替代本土劳动力--无论是熟练劳动力,还是非熟练劳动力。相反,移民补充了国内劳动力市场。外来移民与美国的劳动力市场进入20世纪70年代,D80年代,移民和贸易对美国劳动力市场越发重要。合法和非法移入美国的人口增加,改变了劳动力队伍的规模和构成。在洛杉矶、纽约和迈阿密等门户城市,移民占劳动力的比重日益上升。美国移民的来源也发生了变化,由欧洲为主,转向墨西哥、拉美和亚洲为主。部分本土工人掌握的技能与新移民相似,因此面临着与新移民的竞争。由于这些工人的工资和就业因移民而遭受了负面影响,他们的经济福利也相应成为移民政策的中心议题。如果本国劳动力队伍中的某一部分,譬如移民可以完全替代的低工资工人,就业和收入大幅度下降,用来帮助这些工人的移民控制就会加强。相反,如果本国的劳动力市场很容易吸收新增加的移民,对本国工人的分配没有严重影响的话,接纳更多的移民似乎更合情理。美国自由贸易和移民政策的批评者指出,这些政策压低了美国的工资水平@。1991年,联邦经济研究局(NBER)针对该问题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0世g980年代,美国受教育程度低的工人与受教育程度高的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大学毕业生经通货膨胀校正后的工资提高,而接受教育较少的工人经通货膨胀校正后的收入则没有上升,或者出现了下降。根据NBER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贸易和移民都增大了美国工人的有效供给。在这一时期,美国制造业发生了大规模的贸易赤字,使各年的劳动力供应间接上升T6%。由于移民的加入,美国劳动力队伍中在外国出生的比例从1980年的6.9%上升到1988年的9.3%。此外,贸易和外来移民对非熟练工人供给的扩大程度大于熟练工人。这是因为,美国贸易赤字最大的一部分集中在非熟练劳动力密集的产业,这些产业雇佣的工人绝大多数没有上过高中。20世纪80年代的新移民浪潮也带来大量受教育水平很低的工人。移民中的许多人不会说英语,有时仅能勉强地用自己的本国语言进行书写。他们接纳美国文化的能力和意愿低于早期的移民,更多成为社会福利的负担。据NBER估计,截至1988年,在贸易赤字和持续高涨的外来移民的作用下,没上过高中的工人数量增加了大约30%。在1980-1988年间,没上过高中的工人的工资与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工资相比下降了10%,而这其中的30%一50%是因为贸易和移民。总而言之,通过增加受教育较少的工人的有效供给量,进1:1和大量涌入的外来移民压低了工资,从而扩大了美国非熟练工人和熟练工人的收入差距。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种现象引起许多美国人的关注。在他们看来,外来移民抢走了就业机会,迫使工资下降,消耗过多的政府福利,从而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劳动经济学家乔治鲍加斯最近的研究表明:因为移民和贸易,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对工资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早期的移民浪潮相比,近期的移民浪潮更多集中在非熟练工人.总体工资水平的不公平程度因此上升。在过去20年进入美国的大量非熟练移民还可能对本土的非熟练工人的就业机会造成威胁。耐用品贸了工资的不平等,因为耐用品产业雇佣了极多的非熟练工人,这些工人先前获得的工资比经济中更具竞争力的部门相应工人的工资要高。耐用品的贸易赤字降低了国内企业和工人的收益,形成负向的溢出效应,使被替代的工人从贸易密集产业移动到经济中的其他部门。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融入美国的外国人并不只是那些技能很少、受教育很低的人。1、国的人才外流使美国获得了收益,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新移民增强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从生物技术到半导体,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靠移民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来支撑。在号称美国高技术中心的硅谷,许多劳动力是在外国出生的。凭借双语的技能、家族纽带和对在海外做事方式的了解,移民还对美国制造的产品和劳务的出IZ1做出了贡献。通过建立新的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创造利润、缴纳税金、提供社会福利所需的资金,移民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加入提高了经济整体的全球竞争力。在批评受教育程度低、能力低的外来移民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时,必须要权衡这些收益。外来移民给加利福尼亚带来好处了吗加利福尼亚聚集了美国1/3的移民,是当前有关外来移民政策争论的一个焦点。私立研究机构兰德公司(RAND)的经济学家分析了移民对加利福尼亚的影响。他们的结论是:外来移民仍是4件好事,但随着美国经济的需要和新移民质量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这种收益正在减少。根据兰德公司的研究,加利福尼亚的雇主和整体经济是外来移民的主要受益者。在任何技能水平上,外来移民获得的报酬都比本土工人少,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和本土工人一样。从1960~1990年,加利福尼亚的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领先美国其他各州,移民的贡献是一个因素。即使加利福尼亚在1990-1994年的经济衰退时期,增长优势消失,移民也仍然大量抵达该州,降低了该州的劳动力成本。然而,这些经济收益并不是免费的午餐。根据兰德的研究,加利福尼亚的经济对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工人需求不断二升,但最近的移民比本地出生的加利福尼亚人受教育更少,会说一点或者根本不会院英语。相对于本地的加利福尼亚人,外来移民的教育水平也一直在下降。在兰德公司看来,这对加利福尼亚产生了几个不良的后果。第一,由于外来移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最缺乏技能的本地加利福尼亚人的工资和就业受到损伤。不论是相对于本土工人,还是与前几代的移民相比,低技能的外来移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租车行业劳动合同与租赁合同解析通则
- 标准劳动合同简易模板
- 吊篮采购合同参考范本
- Module 1 Unit 1 Hello!(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一年级上册
- 企业股权转让法律合同
- 度购物中心户外广告牌制作安装合同
- 技术转让与许可合同样本
- 计划生育政策变动导致的劳动合同终止范本
- 交通建设合同转让协议书
- 9 明天要远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 2025年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开题报告】中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 2022+ADA/EASD共识报告: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管理
- 2024-2025学年云南省大理州七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5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 2024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隐患识别图合集
- 2025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限公司招聘40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阿里巴巴云计算云主机租赁及运维服务合同2篇
- 消毒供应中心礼仪培训
- 《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71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