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小药全解_第1页
钓鱼小药全解_第2页
钓鱼小药全解_第3页
钓鱼小药全解_第4页
钓鱼小药全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首发==【论:水产诱食剂】‖===(友情提示:本文首发于“北京钓鱼网”,网上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水产诱食剂】‖

------鱼鹰子

以前写这类文章总是一板一眼、严肃认真,所以难免会让人看着有犯困的感觉。这回我想换个

方法,以聊天的形式来介绍内容如何?不过丑话得先说在前头,聊天的话口无遮拦、很少斟酌,但

话糙理不糙,就事论事不针对任何人!如果遇到有让您感觉类似于抨击与批驳性的内容,就算看着

有些闹心但也不许急眼!(严禁酒后读贴,以免对号入座!)还有,如果您发现文章中存在有这样

或那样的错误与问题时,还请您多多包涵与指教!本人文化水平有限,专业知识匮乏,您就当我是

:班门弄斧、武庙耍刀;与李广赛箭、跟燕青摔交;帮王羲之写字、替唐伯虎画猫;撇开钟馗狂打

鬼、拉住刘庸猛哈腰;只找司马相如作赋、专为诸葛孔明出招;从姜子牙身边钓锦鲤、在孙二娘面

前卖肉包!呵呵!说好了,咱们现在就开始步入正题:

一、水产诱食剂的定义与特征:

①、定义:

诱食剂是指能激发动物产生或提高食欲的物质单体或合成体。水产诱食剂,顾名思义就是指针

对水产养殖所研发的一类具有诱食作用的饲料添加剂。也有人把水产诱食剂称为促食剂,形容能够

促进鱼类及水产动物进食。其实促食剂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它把水产诱食剂所具备的引诱的特

性给忽略了!怎么能单说是促食呢?那家伙!那是相当的具有引诱力加促食力!(应该强调一点:

我们在这里所介绍的水产诱食剂主要是针对淡水养殖鱼类的。)

②、特征:

水产诱食剂其主要特征有:

a、剂量小、作用大;

b、投资小、回报大;

c、品种多、范围广;

d、使用方便、兼容性强,等等。

二、水产诱食剂的价值与应用:

水产诱食剂作用于水产养殖,是改善饲料质量、提高养殖效益的最佳推手。在认识水产诱食剂

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需要对水产养殖以及相关的知识做些了解,以便更加准确地读懂和理解到底

什么才是水产诱食剂!

①、常见的养殖鱼类及水产动物简介:

在已知的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存在有液态水的星球。地球70%多的表层被水(或冰)覆盖

着,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至今,已知和预知的海洋生物加起来约有200万种之多。

海洋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脊椎动物如各种鱼类等、无脊椎动物

如螺类和贝类等、爬行动物如龟类等、软体动物如乌贼和章鱼等、腔肠动物如海葵、海蜇和珊瑚虫

等、甲壳动物如虾、蟹等)、海洋植物(如海带、紫菜等)、浮游生物、微生物以及病毒等等。

鱼类是最原始、也是最低级的变温脊椎动物,大约有近两万种之多,生活在海水里的鱼类约占

三分之二,其余的则生活在淡水中。目前有很多鱼类已被人类列入了养殖范畴,如生活在海水中的

鲻、鲮、鲈、遮目鱼等,还有生活在淡水中的鲤科鱼类以及罗非鲫、虹鳟、银鲑、白鲫等等。

水产动物与海洋生物的感念并不等同,水产动物是指人类进行人工养殖的各种水生动物,包括

淡水中的虾、蟹和海水中的贻贝、牡蛎、蛏、蚶、鲍、扇贝、海参等等。

②、水产养殖饲料及所属分类简介:

要想了解水产诱食剂,首先要了解营养与饲料学,因为饲料是水产诱食剂主要的服务对象,也

是从事水产养殖研究的必修课!当然,现在我所写的这篇文章,重点是要介绍水产诱食剂,所以我

们对营养与饲料也只能阐述的简单扼要、轻描淡写一些:

饲料是人类饲养动物所使用食物的总称,如按原料及作用分类的话,主要有以下几种:

a、以动物、植物、微生物或者矿物质等为原料,用于加工制作饲料但又不属于饲料添加剂的饲用

物质,统称为饲料原料。

b、以一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或者矿物质为原料,用于饲料产品生产的饲用物质,统称为单一饲

料。

c、以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营养性饲料添加剂为主,用载体或者稀释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统

称为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包括复合预混合饲料、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维生素预混合饲料等等。

d、以蛋白质、矿物质和饲料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统称为浓缩饲料。

e、根据养殖动物营养需要,将多种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统称为配合

饲料。

f、为补充动物的营养,将多种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统称为精料补充

料。

g、为补充饲料营养成分而掺入饲料中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饲料级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

微量元素、酶制剂、非蛋白氮等,统称为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h、为保证或者改善饲料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而掺入饲料中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统称为一般饲

料添加剂。

i、为预防、治疗动物疾病而掺入载体或者稀释剂的兽药的预混合物质,统称为药物饲料添加剂。

③、水产养殖饲料中常见的营养物质简介:

在常规的水产养殖饲料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大致如下:

a、常见的营养物质分类有: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含硫氨基酸、赖氨酸等。

b、常见的必需氨基酸有:精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异氨亮酸、亮氨酸、苯氨丙酸、色

氨酸等。

c、常见的维生素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泛酸钙、肌醇、维生素H、维生素

B12、维生素K、维生素E、胆碱、对氨基苯甲酸、叶酸、维生素C等。

d、常见的无机元素有:镁、钙、钾、钠、氯、硫、铁、铜、钴、锌、锰、碘等。

④、水产诱食剂的价值:

前面文馊馊的介绍了一大堆东西,别说您看着烦,我写着也感觉枯燥。但这些都是基础知识,

多看两眼、多学一点没有坏处。建筑盖的再好,如果基础没打结实将来也会倒塌!别学某些人那样

好高骛远、外强中干!肚子里没点正经玩意儿,只凭一张嘴能有什么作为?讲评书?说相声?你又

不是!在别人的品德没有什么问题的基础上,只凭一张嘴最终跟谁都混不到一起;在自己的视觉没

有什么障碍的情况下,只凭一张嘴结果走到哪儿都能撞上墙!难道这就是传说中你所拥有的嘴把式

吗?!如果说你真是见多识广、满腹经纶的话,那为什么掏大粪的一看见你这肚子他就着急?!

好了,不说那些烦人的事了,我们接着往下聊吧:

根据前面的简介,我们了解到饲料是一个庞大的族系,而水产诱食剂则属于一般饲料添加剂中

的一个分支。那么,水产诱食剂在饲料中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鱼类及水产动物在自然水域中生存,饥饱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而水产养殖则为所养殖的

鱼类及水产动物提供了食品供给制。在能满足解决饥饱问题的条件下,鱼类及水产动物便会逐渐养

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因而供给饲料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收益。饲料是水产养殖中的必

需品,鱼类及水产动物凭借自身的本能与感官对饲料的优劣有着一种独特的解读方式,表面上看,

这种解读方式类似于人类对馒头与窝头的感性认识及区别能力,但事实上,鱼类在接触或品尝食物

时具有一种区别淀粉与蛋白质的特殊能力(其原因在后面的内容中会有介绍),而人类则如果不借

助相关的仪器就无法区别食物中淀粉与蛋白质的比重及含量。因此,如何在成本可控范围内,使饲

料能够获得鱼类及水产动物的青睐,已成为饲料行业率先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人类自古就有驯养动物的记载,池塘养鱼最早出现在三千五百年前的中石器时代。现在的水产

养殖有很多方式,而以粗养、普通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较为常见,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下:

a、粗养:是指在天然水域中投放鱼类及水产动物的苗种,完全依赖天然饵料将其养成。如湖泊、

水库养鱼和浅海、礁岛养贝等等;

b、普通精养:是指在范围可控的水体中投放鱼类及水产动物的苗种,采用投饵喂养和施肥、增氧

等辅助手段将其养成。如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等等;

c、高密度精养:是指在较小的范围可控的水体中,投放高密度的鱼类及水产动物的苗种,采用投

饵喂养和流水、控温、增氧等手段将其养成。高密度精养的形式与普通精养的区别不大。

水产养殖饲料主要用于普通精养和高密度精养,其养殖收益的好坏与所投放饲料的好坏有着直

接的关系,那么饲料的好坏又是以什么来作为评判标准的呢?有人(大部分是水产养殖户)认为:

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越高其应用效果相对就应该越好。其实,这种以蛋白质含量的高低来作为饲料好

坏的评判标准是很片面的,因为饲料的营养指标除了蛋白质以外,还包括维生素、脂肪、碳水化合

物和微量矿物质元素等等,只有科学的配伍才会将饲料的营养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但是,饲料的营养配置再科学,也不能忽略其适口性!因为提高营养价值的前提是首先要提高

饲料的利用率!而水产诱食剂的出现,正好可以起到提高饲料利用率的作用,这也就是水产诱食剂

的价值所在!

⑤、水产诱食剂的应用:

提起水产诱食剂的应用,很多人都沉湎于介绍各种各样的试验范例,从而列举出应用的效果。

而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倒觉得那些都是过程而非结果!只有当那些试验范例得以普及,这才是结

果!其介绍或列举才有意义!否则,你介绍的再好,给人的感觉也不过是一些空话、假话和大话!

自从饲料的利用率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始,就陆续有人研发和推出五花八门的水产诱食剂,但自

始至终,水产诱食剂的应用也未能得到真正的普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a、把在试验环境中具有诱食作用的物质拿到养殖环境中去应用,肯定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其

中包括地理差异、水质差异和环境差异等等。因此,对于水产诱食剂来说,应用的广谱性是该产品

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必然会导致该产品在应用上的失败!

b、有些具有诱食作用的物质其自身存在着两极性或不稳定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掌控,而且

用不好还会起反作用!既然已经发现存在这些问题了,那你这产品就别往市场上推呀,可有些商家

不这么想,他们不但推,反而还变本加利的大肆炒作!谁管您用完了效果怎么样?能卖出去就是胜

利!在现实中,像类似的产品和其他一些不成熟的产品此起彼伏、招摇过市,虽然销量不一定有多

大,但危害可是真不小!这从心理上严重地打击了饲料生产厂家及水产养殖户对使用水产诱食剂的

勇气和欲望!

c、水产诱食剂作为商品经由饲料加工及营销等至少两道以上的环节后,才能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中

去。那么,在对其商品没有得到勿容置疑的认可时,饲料加工及营销都可能因其风险而拒绝承载。

有的饲料加工厂甚至更干脆,凡是水产诱食剂甭管好的坏的,统统拒之门外!这就等于是在本行业

的发展道路上,自己给自己垒了一堵墙!

d、水产诱食剂的普及最终是要由水产养殖户来完成的,而水产养殖户就连平时在养殖过程中更换

饲料都非常小心谨慎,他们是绝对不可能拿自己一年的投入、辛劳和收成做赌注,来参与水产诱食

剂的普及这场赌局的,否则的话,那他们一定是假酒喝多了!换成是您您也不会冒这个险!所以,

只要水产养殖户们不买帐,别说是水产诱食剂,您研发出“神马”都是“浮云”!

e、从政府到科研单位、从饲料加工及营销到水产养殖户,很难形成一个利益相关的共同体,就连

最起码的共识上都很难达成一致,在对水产诱食剂的研发及应用上更是各行其是,这也是导致水产

诱食剂难以得到普及和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归根结底,使用效果不突出、性能不稳定和使用量不易掌握,是水产诱食剂在应用中普遍存在

的三大硬伤!而缺乏政策支持、科研能力不足和其他环节不配合,又是水产诱食剂难以得到推广和

普及的三大软肋!所以,每当提到水产诱食剂的应用及相关话题时,我总觉得这是一件让人感到既

沮丧又尴尬的事情!

三、水产诱食剂的发展与现状:

关于水产诱食剂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这个话题一出,便涌现出一大批貌似学者和专家的人物趋

之若骛、夸夸其谈。不管是国内的、国外的,还是从某年代到某年代的,只要能跟水产诱食剂沾上

点边,就都如数家珍般的表述一番!发展嘛,总得有历程,少了数据资料那哪儿行啊?不仅如此,

当谈到有关水产诱食剂的前景展望时,个个显得欢欣鼓舞、神采飞扬!相反,对于水产诱食剂的普

及等问题却噤若寒蝉、视而不见!

您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了文人手中的这杆笔!它可以把一个相形见绌、黯然失色的现状粉饰

的色彩斑斓、绚丽夺目!那么,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①、水产诱食剂的发展:

其实,水产诱食剂在我国压根就谈不上有什么发展,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探索阶段。而且其现

状真的是触目惊心、糟糕透顶!如果国家不给力、各界精英不介入,就算再过几十年恐怕还是目前

这个样子!关于这一点,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都在制约着水产诱食剂的发展,诸如:

a、意识制约:国外很多企业在对其产品的研发、生产、换代以及市场运作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控

制预案。当某产品在市场上火爆流通的时候,其产品的下一代升级版已经装满了仓库,但并不一定

就意味着要急于推出。而我们呢?一种产品可以延续使用近半个世纪(如甜菜碱等)!这说明我们

缺乏足够的科研能力,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停滞不前;相反,在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产业,新产品

一出来马上就自我惩罚性的扼杀原产品!抛售、降价、处理等等自残手段的使用已形成了习惯!这

还用的着竞争吗?自己就把自己给打死了!这是个意识问题!

国外很多企业在与同行进行产品的竞争研发中,始终遵循的一个宗旨就是两个字:超越!而在

我们国内,不管什么产品,只要你今天出个质量好的,明天马上就会有人出个质量次的!我们是在

往相反的方向超越,最擅长的就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很少有人会主张去自主研发什么新东西,

抄袭、模仿占据着主流意识。因此,中国的“山寨”行为在世界上也是出了名的!

本人并非崇洋媚外,自始至终我一直都认为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太阳还要圆!只可惜我们经常

见到的却总是那乌云闭日、迷雾漫天!假如哪天有报道说国外某水产养殖基地喜获丰收、某种水产

诱食剂效果惊人时,再回头对比国内,你会发现我们在技术上已经又落后了人家若干年!这就是说

在若干年之前,人家就已经默默无闻的开始搞这方面的研发了。而我们中国人却始终自豪的怀抱着

四大古董,在那儿坐吃山空呢!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水产行业会出现,而是在我们国家科技界的各

个领域里都有可能发生!

技术落后怎么办?派人出去“山寨”呀!像跟屁虫一样满处乱跑!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踏踏实

实搞一些自主研发呢?这也是个意识问题!自主研发多麻烦?时间可是宝贵的呦!“山寨”是走捷

径嘛,“山寨”完了再改进一下不就也成为自主研发了吗?!这些言论怎么听都是歪理斜说,但这

种表态至少还算是积极的。您要问什么是消极的?也能用两个字来回答您:造假!您要想再问为什

么要造假的话,我可以很自信的替某些人回答您:因为我们不会造真的!呵呵!别弄混了,“山寨

”不过是仿制,而“造假”可是伪冒哦!

在意识形态中,偷奸取巧、仿真造假等一些丑陋的思维都是直接导致我们在发展中落后的罪魁

祸首!

b、市场制约:在中国的市场上有一种怪现象,什么产品火爆什么产品的假货就多!如果您真研发

出一种有效的水产诱食剂来,那么不出三天,假货就会铺天盖地!从水产养殖行业来看,如果说有

假货横行,那起码还可以证明尚有真品存在。而现在市场上连水产诱食剂的假货都少的可怜,其冷

清程度可想而知!

另外,因为水产诱食剂在应用环节上存在着难以普及等各种各样的严重问题,所以其相关产品

跟市场已经接近到快要脱节的状态。即使这些相关产品再回到市场,也将需要通过一个长时间的认

知过程。

c、技术制约:对于水产诱食剂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微量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化学、生态

化学、食物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多科边缘领域。同样是因为水产诱食剂的普及等问题,直接削减了

科技对水产诱食剂研发的力量投入。从立项、投资、研发,到产品出来,结果却不一定有人用,谁

干?!因此,但凡有点本事的人基本上都会选择跳槽,剩下的恐怕也只有更夫了。况且,真正能作

为职业来从事水产诱食剂研发的专家本来就少之又少,现在恐怕更是寥寥无几了!基于这种现状,

水产诱食剂又怎么能够得到发展呢?您别以为看到某些文章中大肆报道某些人做了某些试验得到某

些结果,就觉得水产诱食剂行业人才济济、硕果累累,错了!那无非也就是一些试验报告,真正能

普及和应用到水产养殖中去的科研成果,至今仍是牛黄狗宝、凤毛麟角!

一些大型的饲料企业经过多年的打拼,其产品在营销上都积累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没有水产

诱食剂无关大局,所以在对水产诱食剂的研发上积极性并不高。而一些较小的饲料企业倒是都想以

科技争得一些生存和发展的先机,无奈的是自身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以科技求发展、以质量求

生存”这句话对大型企业来说是口号;对中型企业来说是标尺;而对小型企业来说则是奢望!对于

水产诱食剂的研发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职业,但毕竟也是有些学问在其中的。所以,您别看好汉子

不乐意去做,那懒汉子想做还做不了呢!真坑爹!

d、行业制约:我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农、林、牧、副、渔。渔被排到了最后,哪儿还会有那么多的优惠条件论到让您享受?所以,对搞

水产诱食剂来说是起步难,运转更难。死活谁管您?!如果换一个环保项目试试验看,甭管成败与

否,首先会得到国家的关注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有关牵扯到政治上的话题咱就不多说了,面对

水产诱食剂发展迟缓、停滞不前的现状,反正您不能说与政策毫无关联!

②、水产诱食剂的现状:

在目前国内的很多大学中,凡设有水产及养殖科目的,除了讲一些与鱼类及水产动物相关的基

础知识外,大多都以鱼类及水产动物的营养与饲料学为教学范本,但其中却很少涉及到水产诱食剂

,其教材也是老的都掉了牙!再怎么修改也没法拿出来装嫩卖萌!很多学水产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以

后,竟然只配去某些饲料企业搞产品推销?!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至于水产诱食剂的现状,也可以从与水产养殖及饲料相关的文献、杂志和书籍等所介绍的内容

中略见一斑。

我曾浏览并查阅过很多类似的文献、杂志和书籍,发现从中根本找不到一篇真正从学术角度出

发、对水产诱食剂有成体系的研究理论及相关内容。有价值的东西也不能说一点没有,但有很多文

章都类似于客观报道,东拉西扯、无头无绪。凡涉及到使用水产诱食剂的内容时,无非是介绍一些

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产品,如:氨基酸、甜菜碱、氧化三甲氨和二甲基-β-丙酸噻亭等等。

二甲基-β-丙酸噻亭自上世纪末就已经被用于水产行业试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可最

近这几年在国内又被炒的沸沸扬扬,其中自然少不了有商家运作的成分。但奇怪的是,有很多人在

写有关水产方面的文章时,也跟风吹捧的不亦乐乎!文章里总要把这些东西叙述一番,好象不叙述

就彰显不出自己有学问。人家商家炒作关你什么事?这“船”上难道也有你的“货”不成?!

还有,很多文章的开头千篇一律,都是“近年来......”,我说你来点新鲜的行不?!再往下

看就是“据报道......”!介绍的全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等人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用了某些东

西做了某些试验,然后就是某些鱼类在摄食上有了某些变化等等,不夸张的说,这样的信息他可以

搜集、罗列十几条甚至几十条!而且类似相同的内容又会出现在很多的文章里,翻来覆去、不厌其

烦!我就纳了闷了,同样是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生活了这么多年,你难道就没有一点是属于自己的

心得?这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把一个濒临灭绝的行业夸张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把一些事不关己的试验描绘的有声有色、

有理有据,这有用吗?是不是别人吃饱了连你也不饿?你有写这类文章的时间和工夫怎么不去自己

搞点研发?!

现在就有这么一种人:胸无点墨总忘不了附庸风雅,不学无术却老想着出名挂号!弄几根羽毛

往身上一插就标榜自己是个鸟人,整天吆三喝四的也不知道天高地厚!有什么东西是你可以拿得出

手的?如果没有,那你叫的再好--充其量也就是个“聊哥”!或许当初可以蒙蔽一些人,可时间久

了早晚会有露馅的时候。你想啊,拿着渔网做内裤--它怎么会不漏洞百出?!给点机会就自吹自擂

、瞎掰扯谎,遇到吹捧就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还总以为自己一上秤就找不到合适的砣,其实就你

那半斤八两旁人早就已经看的很清楚了!之所以还给你留着面子那也只是不想过多的浪费狗血而已

(懒得喷你)!你还觉得自己怪不错的吧?就你这所作所为,难道没察觉出是自欺欺人、还捎带着

恬不知耻?也不去理会旁人对你的嗤之以鼻、还外加些不屑一顾?要知道人没脸那绝对是大于等于

树没皮,尤其到了压根就不想要脸的时候,那可真是的没得救了!

不是我喜欢批评别人,是有些人实在是欠挨批评!再加上我这人本来就心直口快、嫉恶如仇,

遇到看不惯的也从来都不买帐,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甭跟我说你爸是李刚,爱谁谁!

不过有的时候实话实说也不好,会得罪人的。没准我这篇文章就会成为某些人的出气筒,不信

您等着瞧吧,凡是拿砖头来拍我的保准写文章的开头是“近年来......”,呵呵!伤不起!

就算某些文章对水产诱食剂的反映不太客观,但好歹还有人给写写。而在对水产诱食剂的研发

上,多少年来一直就没有什么新的成就和进展,那些老的产品至今依然是一成不变,“星星还是那

颗星星......”!在现实中,水产诱食剂似乎正在渐渐失去了人们的关注!

如果看不清这山穷水尽的现状,自然说的出那柳暗花明的前景,这也就难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

高歌猛进、勇往直前的文章争先出笼了!

就目前这种现状,让您说这水产诱食剂能有什么发展?!我倒真是希望这样的现状能有所改变

,所以我才尽力的想把这篇文章写好,以便让人们能够看到一些有关水产诱食剂的系统性的内容!

(还得赶紧写,村头的厕所又没纸了!)

四、水产诱食剂的种类与作用机理:

上面发了半天牢骚,下面该说点有用的东西了,否则即使不被砖拍,也会遭到恶搞,您没有发

现吗?前段时间“杜莆”可是一直都很忙哦!

其实大家在看文章时都会有一种猎奇的心态,总希望能看到一些“暴料”,以满足自己的某些

私欲。如果看了半天文章仍找不到有“料”可“暴”的内容时,不免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所以,

痛骂“标题党”并以此泄愤的人也是越来越多!我是既不想被砖拍又不想被恶搞,还不想被人骂,

怎么办?那也就只好尽可能地多“暴料”呗!好了,下面咱就给水产诱食剂中的诸多存疑来个大“

暴料”!(您瞧准了--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①、信息素类:

信息素,英语:Pheromone,音译为:费洛蒙。信息素(费洛蒙)是所有可以用来交换讯息的

化学物质的概括性总称。费洛蒙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hero(我携带)与:hormon(刺激),合起

来的意思是“我携带刺激物”(这里介绍费洛蒙一词的起源本非出于卖弄,在后面的内容里用的着

它)。费洛蒙也可以叫做外激素,是指由一个动物个体将具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分泌到体外,使同

种动物在不同个体之间,利用辅助嗅觉的感受器官(如副嗅球、犁鼻器)的作用来传递讯息,因而

产生行为或生理上的变化。

既然提到了“费洛蒙”,那我们也就不得不再说说“犁鼻器”了:犁鼻器(或称雅各森器官、

锄鼻器等)是一种辅助嗅觉的感受器官,一些化学刺激讯号(费洛蒙)经由嗅球传递到犁鼻器之后

,由嗅觉系统衍生而来犁鼻器的神经元感受器便开始工作,将神经元接触及感受到的化学刺激讯号

上传至脑部的神经中枢区域,然后再由大脑作出认知反应。

以上对费洛蒙以及犁鼻器所作出的定义,是目前学术界对此最能达到共识的一种解释。

简单的说,信息素(费洛蒙)与犁鼻器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无线电波与无线电收音机的关系

,一个是迅号,而另一个则是迅号接收器。

然而,如果费洛蒙是化学物质,那么犁鼻器就应该是化学物质接收器,应该是一个独立存在的

“敏觉”感受器官,而不应该被认为是辅助嗅觉的感受器官。虽然犁鼻器与嗅觉器官可能存在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但我始终认为二者在功能及作用机理上应该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敏觉”一词是我在“论饵通卷”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因当时涉及内容有限,所以也未作过多

的解释。而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敏觉”一词提出起因。为什么呢?一是想让大家对以

往固有的常识产生一些崭新的认知;二是要给阴险恶毒、居心叵测的假质疑者一个瓷实的耳光!怎

么能把别人想的都跟你一样--靠外出吹牛去讨生活?我是干啥的?!手里没有点金刚钻敢去揽那些

瓷器活吗?这也太不把人当腕了,再怎么说我也是个有身份证的人!事到如今倘若再不给你点颜色

看看,恐怕你这辈子都不一定知道--神话中还有个王爷他姓马!(鹰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回

你可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呵呵!)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人的感官包括: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体(触觉)。人体除

了这五个基本感觉外,还具有对机体未来的预感,所以才会出现某些人能预感某些事的现象。有人

把这种预感能力称之为“第六感官”,也叫超感觉力,或者叫做超感官知觉。“第六感官”的这种

叫法对于人类可能适用(其实对人类也不适用,人类还有痛觉等),但对于某些动物却未必,比如

鱼类;鱼类除了人类所具有的五种感官之外,还有侧线感受器官,如果发现鱼类以及其他动物再有

更多的未知功能,那岂不要排到“第七感官”、“第八感官”或者之后了吗?然而有趣的是,鱼类

也有对信息素(费洛蒙)的接收和感知能力,而且非常敏锐!故此,我把鱼类以及其他动物的这种

非常规的感觉能力统称为“敏觉”(敏锐的感觉)。目前科学界习惯将动物的这些非常规的感觉能

力叫做“超自然能力”,我认为这种叫法不够准确,因为动物的这些非常规的感觉能力只是超过了

人类,并没有超过自然!所以,把动物的这些非常规的感觉能力统称为“敏觉”,应该是更恰如其

分一些。动物与动物的种类有所不同,所以其敏觉的涵盖内容也会存在差异。换句话说,敏觉并非

是指动物界所共有的特异感知功能,而是指所有的特异感知功能,也就是我们人类所不具备的一些

感知功能!例如:声波、次声波、超声波、生物电、磁场定位、热敏反应等等,但大多数可能会体

现在所谓的“嗅觉”上(也就是类嗅觉)。

1742年,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的猜想:㈠、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

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㈡、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这就是著名的哥

德巴赫猜想。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

我本人并不是什么这个家那个家的,只不过是出于兴趣才对水产诱食剂的研究着了点迷,探索

途中偶有心得,正确与否仍有待考究。对于“敏觉”的提出会不会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将来也成为

一个著名的“鱼鹰子猜想”呢?或许还能得个诺贝尔非文学奖什么的也说不定是吧?如果真能是这

样,那玩笑可就开大了!好了,玩笑到此为止,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和研究信息素,下面就顺便介绍

一下我的“鱼鹰子猜想”--动物敏觉的存在与作用机理(类嗅觉部分节选):

在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通过气流运动和水流运动时,会接触

和刺激到动物的受体器官,刺激信号会经动物体内的有关通道传至意识中心从而产生感应,这就是

动物的化学感。化学感中的嗅觉、味觉和其他化学触觉要比物理感中的视觉、听觉等更为原始,但

生物进化表明:化学感至今仍无法由物理感所取代,所以,对动物化学感的研究也至今一直没有停

止过。

狗,也称犬,是一种常见的犬科哺乳动物,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狗的嗅觉灵敏度之

高令人称奇,据说它发现气味的能力是人类的100万甚至1000万倍,分辨气味的能力超过人的1000

倍。正因为它有超强的嗅觉能力,才被人们训练并赋予大量人类无法作到的工作。

很多养过狗的人都知道狗不能吃太咸的东西,传说过多的盐分会影响狗的嗅觉。但对于这种说

法,到目前为止尚无有力的科学论证来证实,基本上可以看成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从现代医学

的角度看,食盐并不会对嗅觉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在患有鼻炎症的病人中,有很多人都使用含有盐

分的水来清洗鼻子,以此作为辅助治疗的一种方法。当然,人与狗在生理上肯定是有区别的,不过

,盐对狗的嗅觉真的会有影响吗?

盐,确切的讲应该叫做食盐,学名叫氯化钠,含有氯离子和钠离子,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中

不可缺少的物质。人和动物体内的钠离子80--90%以上存在细胞外液中,它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

的主要成分。当钠离子减少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不足时,细胞内液体就会渗漏、细胞就会干瘪。而

当钠离子浓过大时,机体就会产生渴的欲望,吃菜咸了想喝水就是这个原因。除此以外,盐还有一

个很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马上就会谈到这个问题,让我们列举两个生活中的小常识

,先做一下铺垫:

a、菠萝是一种很常见的水果,也是最易引起食用者过敏的水果之一。在菠萝中除了含有丰富的糖

类、蛋白质、维生素C、苹果酸和柠檬酸以外,还含有糖苷类物质、五羟色胺和菠萝蛋白酶。菠萝

蛋白酶在未完全成熟的菠萝里含量较多,菠萝蛋白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够分解蛋白质,是引发

食用菠萝过敏的主要成分。菠萝蛋白酶与其他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一样,都是蛋白质,而蛋白质

在盐水里会因盐析而失去活性。根据这一常识,很多人在吃菠萝之前,会先用盐水将菠萝浸泡一段

时间之后再食用。

b、市场上销售的加酶洗衣粉的种类很多,有加蛋白酶的、有加淀粉酶的,还有加脂肪酶和纤维素

酶的,但最主要的是要添加碱性蛋白酶。这种酶不但具有耐碱性,而且也容易贮存,对皮肤、衣物

也没有刺激或损伤作用。衣物上附着的血渍、汗渍、奶渍、酱油渍等污物,其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而洗衣粉中的碱性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成可溶于水的多肽和氨基酸,这就是加酶洗衣粉的祛污

原理。但同样使用同一种洗衣粉,在海水中洗衣与在淡水中洗衣的效果差异却很大,这是因为海水

中含盐的缘故,当酶遇到盐以后其活性便会受到抑制。

食盐能抑制酶的活力,这就是食盐的又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么,酶又是什么呢?

酶是一种主要由蛋白质组成的有机胶状物质,是由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能

在机体中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在生物体

内,酶发挥着非常广泛的功能。信号转导和细胞活动的调控都离不开酶,特别是激酶和磷酸酶的参

与。细胞内各种不同的生化反应途径都是由一系列不同的蛋白和酶组成的,包括嗅觉受体细胞。除

此以外,酶几乎参与所有生命过程的活动,如消化、吸收、呼吸、运动以及生殖等等;这些都是酶

促反应的过程。还有我们平时常说的发酵也是依靠酶的作用来完成的。酶有很多的特性,如高效、

专一、多样、温和、易变以及活性可调节性等等;在这里我们要重点强调一下酶的专一性:酶的本

身基本上是就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在各个酶的活性部位,氨基酸侧链群有不同的三维结构

,由于不同酶的三维结构不同,可催化的反应也就不同,因而酶就具备了高度的专一性!也就是说

:一种酶只能与一种或一类底物起催化反应!而且,不管什么物质都有与其对应的酶!

在介绍酶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简单介绍一下与酶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些化合物,包括:辅基、辅

酶和底物等等,因为这些名词将会在以下的内容中陆续出现。

酶主要有两大类:即单纯酶和结合酶。单纯酶分子中只有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而结合酶分

子中则除了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酶蛋白),还有非蛋白成分(辅助因子)。

⑴、辅基:酶蛋白与辅助因子以共价键相连的称为辅基;

⑵、辅酶:酶蛋白与辅助因子以非共价键相连的称为辅酶;

⑶、底物:底物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的化合物,是指能够在生物化学领域参与生化反应的物质

,这些物质来源广泛,包括化学元素、分子和化合物等。

介绍完毕,下面继续我们的话题:

从传说中的盐对嗅觉有影响,到从医学理论上不能取证,说明盐并不一定会不影响到嗅觉;盐

能影响到酶,而酶与嗅觉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吗?我们知道,气味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产物,

而嗅觉是针对气味所特有的感受器官,大脑对气味的感知来源于嗅觉,这种理论自古以来似乎是天

经地义的。那么,除了嗅觉之外,大脑对气味的感知就没有其他的途径了吗?会不会存在着一种对

产生气味的物质有直接感受的器官呢?!犁鼻器的感受功能到底是针对气味呢?还是针对气味的味

源物质?!如果说嗅觉是感受气味的唯一器官的话,那么犁鼻器的感受功能就应该是针对气味的味

源物质,而这与有关文献中所介绍的犁鼻器的功能却是判若鸿沟、大相径庭!

在对于嗅觉理论的研究领域里,美国的蒙克里夫是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的气味理论是:一种

物质要能放出气味,就必须是:㈠、挥发性的;㈡、这种物质能被嗅觉上皮的表面所吸收即兼有水

溶性和脂溶性;㈢、通常“气味物质”在嗅觉区是不存在的。

既然蒙克里夫提到嗅觉区没有味源物质,也就如同是说:嗅觉与味源物质之间不存在感受与被

感受的关系!但究竟是什么与味源物质之间存在着感受与被感受的关系呢?这恐怕连蒙克里夫他自

己也说不清楚!

对于物质的感知首先是要具备对物质有接触反应,其次是要具备对物质有分辨能力!嗅觉细胞

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生物体内,能满足这些条件、或者说能具备这样能力的物质只有一种,

那就是酶!这是不是意味着:犁鼻器对于物质的感知依靠的不是嗅觉细胞,而应该是分布在犁鼻器

中的酶呢?!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酶并不是单纯只分布在犁鼻器中,有些动物没有犁鼻器,但也能利用酶来

感知物质的存在,例如某些昆虫:触角的鞭节上器官用以感知气味,不仅能循着线索查找气味,还

能向气味源准确靠近,这一行为被称作化学向性。目前有文献表明:昆虫对气味的感知是在对其受

体蛋白被激活后(应该是与气味物质相对应的酶被激活后),引起磷酸化能量交换,并引发一连串

信号反应(应该是酶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电脉冲经神经元轴突被传至触角神经叶,在经由触角

神经叶传至大脑中的高级综合中枢。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蚯蚓体表的刚毛上布满了酶,

而刚毛就成了它的化学感受器;蜘蛛在面对食物时会先用跗节器官触试,然后用钳角感知,最后在

通过啮咬交付口腔内;苍蝇和蝴蝶等昆虫是以足来感知物质的,附有酶的前足就是它们的一种感觉

器官!这些昆虫只要落在某种物体上,就能够迅速地勘察出有没有可吃的食物!

总之,凡是能利用酶来感知并分辨物质的,我们统统把它们称为“类嗅觉”,并将其纳入“敏

觉”的范畴之内。这是一个崭新的命题,为了辩明真伪,我们还将对此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

与研究。接下来再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最新发现:

一些物质本身所携带的气味在液体或空气中混合后,会出现气味与气味之间的相互作用,如:

⑴、累加作用:有些物质在低于嗅觉阈值的浓度下,其单一溶液并没有气味,但如果将几种类似的

单一溶液配成混合溶液后,便可具有明显的气味;

⑵、协同作用:一些物质本身所携带的气味与另一些不同种类的气味混合后,可以相互促进各自的

强度;

⑶、融合作用:当将浓度相似而气味不同的一些液体混合后,会产生一个新的味源。而原来那些单

一的液体气味将在混合后随之消失;

⑷、掩盖作用:气味是可以相互掩盖的,如一些浓度较大的物质所携带的气味,可以掩盖其他一些

浓度较小的物质所携带的气味;而一些气味的强度较大的气味,则可以掩盖其他一些气味的强度较

小的气味。(这话说的有点像绕口令了!)

以上这些有关气味变化的阐述都是以人类的嗅觉作为评判标准的,气味的感官分析是通过人的

嗅觉来判断气味的类别和强度。在混合气体中,由于不同气味间的协同和中和效应,依靠嗅觉感官

分析是难以将其中的不同气味分辨出来的。更何况每个人对气味的感受和认知都不尽相同,再加上

可能会出现的嗅觉疲劳现象以及嗅觉疾病等原因,都会局限嗅觉感官的作用范围。

至于嗅觉与敏觉在对化学物质(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的接触、分辨以及感受信号的传导等方

面都有哪些区别?我们来做一下简单的对比就清楚了:

㈠、嗅觉:当化学物质(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在鼻粘膜表面的上皮组织与嗅觉纤毛接触后,感受

到化学刺激后的嗅觉纤毛便会将此化学刺激信号传导给嗅觉受体细胞,嗅觉受体细胞再通过自身的

神经纤维发出信息给嗅小球,然后由嗅小球去激活僧帽细胞,最后由僧帽细胞将信息传输到大脑。

因每种僧帽细胞只能被一个嗅小球激活,所以不同种类的僧帽细胞会给大脑传输不同的气味信息。

㈡、敏觉:当化学物质(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进入犁鼻器后,在犁鼻器中所分布的各种各样的酶

便忙碌起来,各自开始寻找与其对应的物质,并且进行酶促反应。先由信号物质(结合配体)激活

某种信号分子物质(受体)的酶活性,然后再由激活的酶去激活产生细胞内信号的效应物,因为酶

具有高度的专一性,所以最后由细胞通过神经元传输给大脑的气味信息也是多种多样。在整个过程

中,一个激酶可以调控几百个酶的活性,而几百个酶又可以催化数以百万计的底物。就这样,一个

微小的信号通过一级一级的激酶效应将信号进行逐步放大,从而就形成了酶的级联反应!

通过对比,能看出有什么区别来了吗?这不显而易见嘛:嗅觉能够分辨气味,但对微弱的气味

感受不到;而敏觉不仅能够分辨气味,还能感受到微弱的气味!另外,当酶在对化学物质(包括气

味的味源物质)发生酶促反应的过程中,同样还是因为酶自身所具有的高度的专一性,才不会受到

气味与气味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也因而能够体现出极强的分辨能力!举个例子说:气味①+气

味②+气味③=气味⑥,那么,由于气味具有的掩盖作用,嗅觉只能感觉到气味⑥的存在,而无法

分辨出合成气味⑥的气味①、气味②和气味③;但敏觉就不一样了:因为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每

一种物质都会有与其相对应的酶并引起酶促反应,所以不会受到气味掩盖作用的影响,既能感觉的

到气味⑥的存在,同时也能分辨出合成气味⑥的气味①、气味②和气味③!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

相信:当犁鼻器接触到化学刺激讯号后,起作用的并非是嗅觉细胞,而应该是酶!

再有,从已知的水产诱食剂中,我们发现其原料有很多都具有与酶相关的共性。这些原料大部

分都被列为是辅基、辅酶和酶的激活剂中的物质,而且都是一些常见的水产诱食剂的原料。例如:

⑴、辅基中的有:铁卟啉和含B族维生素等;

⑵、辅酶中的有:乙酰辅酶A、泛酸、腺嘌呤、核糖核酸、磷酸、烟酰胺、二核苷酸、核黄素、硫

胺素和叶酸等;

⑶、酶的激活剂中的有:柠檬酸、维生素C、半胱氨酸、还原性谷胱甘肽等。

相反,有很多影响鱼类摄食的物质又恰恰是酶的抑制剂。例如:重金属离子、一氧化碳、硫化

氢、氢氰酸、氟化物、碘化乙酸、生物碱、对--氯汞苯甲酸、二异丙基氟磷酸、乙二胺四乙酸、表

面活性剂等。

有些物质既可作为一种酶的抑制剂,又可作为另一种酶的激活剂,如生物碱等;还有些物质在

低浓度时为某种酶的激活剂,而在高浓度时则可以成为该酶的抑制剂,如食盐(氯化钠)等。举个

例子说,食盐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但当食盐达到1/3饱和度时就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因

此,某些物质在使用量恰当时就能诱鱼,而当使用量略大时就会起反作用!

为什么这些对酶有正副作用的物质对鱼类的摄食也具有相应的正副作用呢?是偶然的巧合还是

存在着某些必然的内在联系?我认为这一发现很值得猜想!这也是我们在对水产诱食剂的研究过程

中所发现的第一个定律,即『鱼鹰子定律①』:凡对酶有正副作用的物质,对鱼类及水产动物的摄

食也具有相应的正副作用!

任何生物的嗅觉都有一定的感知范围,也必定会存在嗅觉的盲区。在上述物质中有有气味的,

也有无气味的(指嗅觉感受不到的),何况气味在水中与在空气中的存在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

们不禁要问:不管是鱼类喜欢的也好还是不喜欢的也罢,它到底是怎么区分出来的?通过前面一系

列的论证来看,再怎么说鱼类仅仅依靠嗅觉显然也是做不到的,唯一能解释通的那只能认为是酶在

起作用。所以我猜想:在动物的敏觉中,类嗅觉的作用机理一定就是酶促反应!而这也许恰恰就是

很多被称作是水产诱食剂物质的作用机理!

现在回过头来,让我们回了刚开始的话题:如果传说中的食盐对狗的嗅觉有影响的话,那么真

正受影响的并不是狗的嗅觉细胞,而应该是狗的犁鼻器中所分布的酶!对于化学物质(包括气味的

味源物质)的分辨,到底是狗的嗅觉在起作用还是狗犁鼻器内分布的酶在起作用?这非常值得我们

去深入的思考、猜想和探索。如果真是酶在起作用的话,那么有史以来人类对狗的嗅觉的推崇就会

得到彻底的颠覆!

目前,在人工嗅觉系统(电子鼻)的研发与设计中,气体传感器阵列与模式识别技术大多都是

始于对人体嗅觉系统机制的模仿。但在对人体嗅觉系统模拟的研究中,由于嗅觉的感受机理对化学

物质(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难以作出迅速准确的分辨,致使化学物质(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在

与感官感受系统之间的衔接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对于化学物质(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的分辨,

如果真是酶在起作用的话,那么人工嗅觉系统的建立就可以寻找新的基础点了!

传说鲨鱼的“嗅觉”比狗好,它可以“闻”出稀释在10万升水里的一滴血的味道,并可以凭此

在海里跟踪数公里,以找到血源。根据仿生学的原理,如果以酶制导的话,即使敌方的舰艇隐身性

能再好也难逃一劫,除非他们的舰艇不是物质的!因为在绝对零度-273℃以上时,没有绝对不挥发

的物质,也就是说任何物质都是带有气味的。因此,对于化学物质(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的分辨

,如果真是酶在起作用的话,那么现有的隐身技术就可能会面临着新的挑战!

从秃鹫对尸腐化学物质的感知,可以断定鸟类也具备化学物质感应器。有些鸟类对有毒的化学

物质特别“敏感”,所以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煤矿里经常用金丝雀来判断有毒气体是否浓度

过高。另外,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500架次飞机受到不同程度的鸟撞,损失高达100

亿美元。对于化学物质(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的分辨,如果真是酶在起作用的话,那我们就可以

选用鸟类认为有毒而对人类无害、并且不污染空气和环境的物质,来布控机场及附近的上空,以避

免鸟撞灾害的发生!

中国的葡萄被外国人称为“毒果”,是因为从葡萄开花到成熟一直离不开农药。从一些大学里

所设立的“环境与化学”等科目看,对付对环境(包括农作物)有害的昆虫,人们目前采用的手段

就是一味的“杀”,从而忽略了“驱”。能“杀”虫的化学物质大多有毒,而且有的还具有蓄积性

,所以难免会对人类造成贻害。除此之外,现在针对消灭害虫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转基因”,虽

然倡议者们喊出很多正面的口号,但我却始终认为对“转基因”的研究肯定会弊大于利!弱肉强食

、物竟天择是生物界中生命循环的自然法则,我们人类不应该去试图改变它,你也没有权利去改变

它!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基因的变异绝非儿戏!如果自然界中的食物链遭到人为的破坏,定然会

引发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连锁反应,那么就等于是破坏了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一旦由环境恶化所导

致的危机或灾难到来时,人类(包括那些对“转基因”的研究者和倡议者)将悔之晚矣!更何况我

们人类生存离不开动物和植物,万一由动物和植物的“转基因”转嫁为人类基因的畸变,那么对于

人类来说无疑是一场最恐怖的、灭绝性的灾难!(借此机会我觉得应该给善良的人们提个醒:尽量

远离“转基因”!)然而,如果对于害虫采用“诱杀”则大可不必这样提心吊胆,因为这样做只会

“诱杀”那些接近我们生存环境的害虫,并不会让其断子绝孙,也就是说不会影响到整个自然界。

对于化学物质(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的分辨,如果真是酶在起作用的话,我们就可以在水果或蔬

菜表面采用“驱”的方法,而在远离水果或蔬菜的地方去布置“诱杀”(像除蝇剂),既然可以诱

鱼,那为什么不能去诱虫呢?连猪笼草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人类没有理由做不到吧?!这样一来,

人们对于食用水果或蔬菜所希望的零风险和零容忍,就有可能会实现!而且,诱虫剂也可以用于粮

仓除害!不过,很令人疑惑的是:现在怎么就没有人来研发呢?!

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美国的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合作发表了一篇

基础性的论文,宣布他们“发现了含约1000个不同基因的一个气味受体基因大家族,这些基因构成

了相同数量的嗅细胞嗅觉受体类型,而这些受体位于嗅觉受体细胞内,每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

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每一种受体能探测到有限数量的气味物质。因此,嗅觉受体对某几种气味是

高度特异性的。尽管气味受体只有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组合,从而形成大量的气味识别

模式,这也是人类和动物能够辨别和记忆不同气味的基础”。从二位科学家的阐述中我们注意到:

“每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这与酶的专一性十分吻合!而气味与气味之

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嗅觉在分辨气味时所无法逾越的障碍!所以我猜想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

克当初所发现的不一定是什么嗅觉受体细胞,而很可能是嗅觉受体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酶

!或者说,他们只注意到了嗅觉受体细胞,却有可能忽略了能影响细胞活动的酶!对于化学物质(

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的分辨,如果真是酶在起作用的话,那么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合

作所发表的那篇论文就应该受到质疑!

对于化学物质(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的分辨,如果真是酶在起作用的话,那么现在有关“犁

鼻器”的定义就得改写!有关“气味学”的论述就得推倒重来!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多如牛毛、数不胜数,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做结论就是:对于化

学物质(包括气味的味源物质)的分辨,如果真是酶在起作用的话,那就不再是将酶只用于洗衣粉

中这么简单了,而是极有可能会在科技界掀起一场“酶”的革命!

以上这些匪夷所思、骇人听闻的列举仅仅是猜想而已,现在还不能当真。本人才疏学浅、笨嘴

拙腮,东一榔头西一杠子的也很难自圆其说,如果对所有的疑问都可以有理有据来解释清楚的话,

那就不仅仅是猜想了!因此,对于客观存在的诸多难题尚需要通过各种相关的试验来进一步得到解

答与求证,所以也希望广大有此兴趣者多多参与!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的猜想也未必就正确,故而还是应该善意的提醒一下欲参与者,须审时度

势、谨慎为之,以避免走火入魔、误入歧途。当然,有头脑发热且不计后果者可以例外!比如像我

这样的!(我家离神经病院可很近哦!)

从研究水产诱食剂着手,怎么一下子弄出这么多的话题?虽然谈的都是信息素,但我们最好还

是不要扯的太远,关于“敏觉”的猜想暂时先告一段落,现在书归正传,让我们重新再回到有关水

产诱食剂的话题中来:

最近市面上流行一种费洛蒙香水,其产品的有关功能的介绍足可令人神魂颠倒、异想天开。按

照费洛蒙的定义,香水中必定要含有一定量的人的体外分泌物,但从来没见哪家香水公司派员工外

出去采集原料,再者说依靠人工采集原料能达到量产吗?使用化学物质模仿合成倒是有可能,但这

还能叫费洛蒙吗?还属于信息素类吗?充其量也就是个类信息素!

在水产行业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很多与水产诱食剂相关的产品都注明该产品含有信息素,到

底什么是信息素?使用什么原料、使用量多少才算符合含有信息素的标准?这恐怕连那些不法商贩

自己都说不清楚,那就更谈不上解释什么信息素的作用机理了。反正能蒙就蒙、能骗就骗,不相您

就去找他们咨询一下,保证能听到一大堆驴唇不对马嘴的废话!

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素?哪些物质才是属于信息素类的呢?

有关信息素的定义我们在前面介绍过,信息素是动物分泌到体外的某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

质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有所差异,有:求偶、警示、召集、标记和攻击、逃逸等等。其实不只是动

物会释放信息素,某些植物也会,只是作用单一了些,如:驱赶、引诱等等。

信息素既然是化学物质,那就不只局限于分泌之后才有,在体内也必然存在。那么,问题就来

了:同一种化学物质被分泌到体外的叫信息素,在体内的应该叫什么呢?叫体液或者叫荷尔蒙?似

乎都不正确,而且,“费洛蒙”一词的本意是“我携带刺激物”,携带并不等于必须要分泌(自然

释放是另一回事),在体内存在的也可以叫做携带,比如说某某人是爱滋病毒携带者等。这是不是

说,在体内存在的那些化学物质也可以叫做信息素呢?这下子麻烦可大了--定义出问题了!如果按

现在人们习惯性的理解,信息素应该是指被动物(或植物)分泌到体外的某些化学物质,所以有人

还管它叫做“外激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应该是“外分泌刺激物”,也就不可能是“我携带

刺激物”及译音“费洛蒙”了!所以现在看来,这种习惯性的理解与“费洛蒙”一词的本意出入甚

大!

从词汇衍生的顺序上讲,是先有的“费洛蒙”而后有的“信息素”,所以我认为,“信息素”

一词并不能完全涵盖“费洛蒙”一词的本意,因而“信息素”的这种叫法是否正确也就有待商榷了

。既然无法正确的诠释“费洛蒙”,又何来的“信息素”产品呢?!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未知就去

否定信息素的存在,但也不能因为肯定信息素的存在、就让某些人借此作为卖点,去愚弄现在无知

的人们!看来戳穿伪命题的确是需要有谎言终结者的!而我的这些质疑也势必会引起某些人的羡慕

嫉妒恨!

看到这里,可能人会问了:从设立小标题信息素类开始到现在,您转了一大圈又质起疑信息素

来,我们这跟着您这一圈不是白绕了吗?!呵呵,其实也没白绕,我不是从中把对动物敏觉的猜想

说给您听了吗?当然,即使经过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目前我也不敢说我的“鱼鹰子猜想”就是正

确的。不象某些人那样越无知越胆大,什么都敢拿来夸!您不相信?现在还就真有这样无所顾忌、

胆大妄为的人,公开发布了他自己所谓很伟大的新发现:盐是咸的、糖是甜的、碱是苦的、醋是酸

的!并将其作为四大发明最终归纳在他自己的名下!啧啧!真实厉害!

最近有科学研究表明:使人产生放屁的主要原因就是吃饱了撑的!还什么盐是咸的、糖是甜的

、碱是苦的、醋是酸的--这用的着你说吗?地球人谁不知道?!当然,大家也都知道你弄不出什么

正经玩意儿来,所以国家也不会找你这种人去作学问,否则你绝对敢把地球假设成是方的!细想想

也是挺搞笑的,像我这样有这么大学问的人尚且要退避三舍、大隐于市,你竟敢凭这些雕虫小技去

周游列国、游说四方?你这的胆子是不是也忒大了点?哎!如果说你是先天性的脑子不够用吧,原

本还可以界定为这不是你的错,但跑出来丢人现眼那可就确确实实是你的不对了!(快回去吧,别

把医生也气成像你这样子!)

好了,有关智障的传说先告一段落,我们还是继续聊聊信息素吧:

我们不否认信息素的存在,但这要看您怎么理解了。狗或其他动物以撒尿作为领地的标志信号

,并有意借此信号的保存和挥发来传递给同类或其他动物知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狗或其他动

物在尿中所含有的独特气味就可以被看成是信息素,或者是属于信息素类的物质。但这种物质也只

能局限于“标志信息素”的称谓,倘若对其他动物有什么意外的诱食作用,那也不能被称之为“诱

食信息素”!因为信息的传递目的是很明确的,想表达什么就传递什么!信息素的种类和作用还有

很多,我们只列举这一个例子能证明它存在就够了,其他的在此省略一万字。

甭管狗尿对鱼类及水产动物的摄食起不起作用,如果往水产诱食剂中添加些狗尿,再注明本产

品就含有信息素,你能怎么样?你能说我这产品里不含信息素吗?!呵呵,那还能怎么样?我只能

说如果你不想去骗人的话,用的着这样张冠李戴、牵强附会吗?说白了,你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拉

大旗做虎皮、挂羊头卖狗肉!(此事必有蹊跷!)

人在惊恐或发怒时,都会由肌体向体外分泌某些化学物质(在这里我们只介绍这种现象,不必

去究其根源),当人见到有好吃的东西时,不知道会不会也出现这种现象呢?反正至今尚无人发现

。同样,我们假设一下:当鱼类或水产动物发现有好吃的东西时会分泌出一种化学物质吗?会以这

种物质在水中的散发来作为传递方式去通知同类吗?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有两种东西是动

物天生就会保护的:一是自己的幼崽;其次就是食物!有人可能会反问:您刚才说了,信息素的种

类和作用还有很多,难道就没有与诱食相关的种类和作用的吗?其他动物或许有,但这跟鱼类及水

产动物有关系吗?好,咱就再退一万步说,就算鱼类及水产动物自身也有这个可能,那你怎么去收

集已经被分泌到水中的这类物质?能不能收集的到?再重复一次前面说过的那句话:依靠人工采集

原料能达到量产吗?!只要是经人工合成的物质就不能被叫做信息素!你是不是又想来点假冒的?

!不管是动物(或植物)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还是体内存在的化学物质,只要对鱼类及水产动

物能起到诱食作用,无外乎是利用了鱼类及水产动物的嗅觉、味觉和敏觉等感知器官,对某些尚未

知晓的、有诱食作用的物质及作用机理,你老老实实的把它叫作“未知诱食因子”比什么都强!没

必要弄那些悬的乎的,现在这个年代“大忽悠”不好使了,整天说七个“猴”八个“猩猩”的迟早

会被人看穿!遇到爱较真的你能给人家解释清楚吗?别一说信息素就提起什么蚂蚁、蜜蜂的乱跑题

,让你说鱼呢!傻眼了吧?!

所以,以后谁再跟您说某某水产诱食剂中含有信息素的话,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宁可信其无,

不可信其有!(海燕呐,你可长点心吧!)

②、提取物类:

“提取物”一说衍生于生化制品及生化原料药,是指以动植物为原料,经过采取物理或化学等

方式将其进行分离、提纯后,从中所获取的某些有效的物质成分。根据需要,被提取出的某些有效

的物质成分也是多种多样,植物提取物主要有:甙、酸、多酚、多糖、萜类、黄酮以及生物碱等,

其形状可分为植物油、浸膏、粉以及晶状体等等。动物提取物主要有:氨基酸、肽、蛋白质、酶及

辅酶、多糖、脂质、核酸及其衍生物等。提取物基本上属于中间体的产品,其用途非常广泛,主要

用于饲料、医药、烟草、食品、保健品及化妆品等行业。

既然可以以动植物为原料,那就直接当做原料使用多省事?干吗还从原料中再提取原料?这跟

脱了裤子放屁有什么区别?呵呵,如果让您把一个苹果连皮带核一起吃掉的话,您还会认为苹果好

吃吗?!道理就这么简单:有选择性地把预定所需求的物质提取出来,使其脱离其他杂质后,期盼

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这就是要进行和完成“提取物”的目的。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在这里说清楚:虽然有很多水产诱食剂的原料都来自于动植物提取物,但是

这些提取物在诱食机理上却是参差不齐、各有千秋,所以,提取物只能在原料的来源上去分类(因

为提取物在原料的摄取上的确存在着共同之处),而对于水产诱食剂本身来说,并不存在提取物这

一类!不然势必会导致水产诱食剂在分类上千头万绪、杂乱无章!也就是说,提取物只能被称为是

水产诱食剂的原料,而不能被称为就是水产诱食剂的一类!(这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感念!)

既然提取物不能属于水产诱食剂的分类,那您怎么又在这里给列出来了?是不是跟上面说的“

信息素”一样,又要带我们绕圈子?!错!这回我可是在头一个照面里就把它(提取物类)给否定

了!之所以把它(提取物类)还列在这里,是因为在目前的很多文章里都这么列,而且并不只是有

提取物类,还有其他的包括:氨基酸类、生物碱类、核苷酸类以及天然诱食剂类等等。更有可笑的

是将甜菜碱、动植物及提取液、含硫化合物、脂肪酸等都独自排列在水产诱食剂的分类中!鉴于这

种情况,那我们也只好先顺其自然、再借题发挥,把世面上有分类称谓的这些都逐个罗列出来,继

而抽丝剥茧、使其拂尘见金,其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什么可以有,什么真没有!这样,您对产诱

食剂的分类就会认识的更深刻一些!

有关水产诱食剂的分类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文章在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时,都

是各画各的圈儿,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完全不去顾及“类”字的感受!有的甚至在列举某个单一

的物质时也将其独自归纳为一“类”,连这“类”字的本义都没弄明白也敢来甲乙丙丁、分门别类

?看来能把柳树种死或许在将来也能成为是一种本事!有关“类”的本义我们也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了,在这里所说的“类”其含义是有代表性的,是指具有共同特征或大致相象的事与物的综合,通

常表述为:种类。

我认为:水产诱食剂的分类应该以其诱食机理为导向!也就是说,在诱食机理方面有相同或相

象功能的物质,可以归纳为一类。除此之外,采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来对水产诱食剂进行分类,都不

怎么恰当,比如按原料来源分类的、按物质形态分类的和按物质结构归属体系分类的等等。那么,

在水产诱食剂中,目前到底有多少个类别?其中又有哪些是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呢?至于到底可

以有哪些类别,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文章里逐的一给大家做介绍,现在我们要先端正“毛里求丝”的

工作态度、然后采取“丝里揽卡”的工作措施,再运用好“马达夹丝夹”的工作技巧,最后把那些

不适合在水产诱食剂中被分类的东西全都夹出去:(呵呵,咱们看看到底有多少吧!)

a、提取物:又一次要说到提取物了,动植物提取物其本身无非就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在物质形态

中也有液态的,所以也有管这种液态的物质叫做动植物及提取液的。提取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动

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和矿物提取物。动物提取物是以动物本体(包括动物本体组织、脏器及体液

等)为原料,所提炼出来的对鱼类及水产动物有诱食作用的物质。诸如:鸡、鸭、猪、牛、蚯蚓、

红虫等提取物,以及海鲜类的虾、蟹、蚝、带鱼、金枪鱼、鲍鱼以及鱿鱼提取物等等。植物提取物

所涉及的原料范围尤为广泛,包括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水果以及中草药等等。如:葡萄、樱

桃、甜瓜、柿子等水果提取液对鱼类也有一定的诱食作用。矿物提取物基本上就是经过浓缩、提纯

后所得到的一些化学物质。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物质在水产诱食剂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并

不具备入“类”的资格。

b、氨基酸:氨基酸是一个综合性物质群体的总称,也就是说它并非指的是某种单一的物质。氨基

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一类含有羧基并在与羧基相连的碳原子下连有氨基的有机化合物。

我在“论饵通卷”一文中对于氨基酸的家族及成员已经介绍的很详细了,所以在这里不予再重复说

明。我们只把对于鱼类及水产动物有明显诱食作用的、一些常见的氨基酸介绍给大家,如:L-丙氨

酸、L-蛋氨酸、L-胱氨酸、甘氨酸、胱氨酸、谷氨酸、脱氨酸、精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等等。还

有将几种氨基酸混合使用,以谋求协同效应的,我们将其称为复合氨基酸,如:谷胱甘肽等。氨基

酸及其混合物对于鱼类能够起到很好的诱食作用。因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所以对各种鱼类也会产生

完全不同的诱食效果。虽然氨基酸的体系很庞大,但在对于鱼类及水产动物的诱食机理上并非自成

一系,另外还有很多与氨基酸有相同或相近作用的物质存在,所以,氨基酸也不能独自入“类”。

c、生物碱:生物碱是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为植物及动物)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由不

同的氨基酸或其直接衍生物合成而来,是次级代谢物之一。应该注意的是生物碱的特性就是碱性!

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也有非碱性的,如某些维生素、氨基酸、肽类等等。生物碱种类很多,可根据生

物来源、生物活性以及化学结构等,分为吡咯类、莨菪烷类、哌啶类、喹啉和喹诺酮类、吖啶酮类

、喹唑啉类、咪唑类、异喹啉类、吲哚类、嘌呤及黄嘌呤类、大环类、萜类、甾类以及有机胺类等

十几大类,近万个品种。然而并非所有的生物碱都适合做水产诱食剂的原料,其原因就是生物碱所

具有的多样性。在已用于水产诱食剂的原料中,甜菜碱是生物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甜菜

碱是一种季铵型生物碱,对很多鱼类及水产动物都有一定的诱食作用。但与甜菜碱有类似诱食作用

的非生物碱物质同样还有很多,因此生物碱在水产诱食剂分类中依旧不能自成一系。

d、核苷酸:核苷酸又称核甙酸,是一类由嘌呤碱或嘧啶碱、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

成的化合物。腺苷酸的衍生物大多属于辅酶,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

苷酸等等。在核苷酸的体系及衍生物中,次黄嘌呤核苷、肌苷酸、腺苷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三

磷酸等对于鱼类及水产动物均有一定的诱食作用。然而,从诱食机理的角度上看,仍有很多非核苷

酸类物质与其作用相同,所以,核苷酸也只能被排除在水产诱食剂的分类之外。

e、柠檬酸:柠檬酸也叫枸橼酸,是一种三羧酸化合物(羟基酸),在其分子中有四个活性基团:

三个羧基和一个羟基。这四个基团均可发生酯化、醇解以及酰化反应,生成酯类化合物,常见的衍

生物种有柠檬酸三甲酯、柠檬酸三乙酯、柠檬酸三丁酯、柠檬酸三辛酯,乙酰柠檬酸三乙酯、乙酰

柠檬酸三丁酯等等;柠檬酸的羧基还可以转化成盐,常见的衍生物种有柠檬酸钠、柠檬酸铵、柠檬

酸钙、柠檬酸铁、柠檬酸铁铵等等。对于水产诱食剂来说,柠檬酸是为数不多的一种具备多重诱食

作用的原料。然而,也正是因为柠檬素的多重性,使得其诱食机理与很多其他物质的作用重叠,也

因此丧失了独自立“类”的资本。

f、脂类及脂肪酸:脂类是油、脂肪以及类脂物质的总称。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把在常温下是

液体的称作油,而把在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作脂肪。脂类主要由碳、氢和氧元素组成,有些脂肪品种

对鱼类也有一定的诱食效果,如羊油等。脂肪酸是脂类的关键成分(有机物),一般由4--24个碳

原子组成,最终形成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因为脂肪酸的种类不同(约有40多种),所以

被区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别,即: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族碳氢链的

长短也不一样,如只按碳链长度不同分类的话,可被分成短链(含4--6个碳原子)脂肪酸;中链(

含8--14个碳原子)脂肪酸;长链(含16--18个碳原子)脂肪酸和超长链(含20个或更多碳原子)

脂肪酸四类。在对水产诱食剂物质原料的研究试验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种脂肪酸对于鱼类及水产动

物都会起到一定的促食作用,如: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阿魏酸、二十二碳六烯

酸和花生四烯酸等等。由于脂类及脂肪酸其物质形态与众不同,所以才会有人因此将其称作一个独

立的水产诱食剂分类。但从诱食机理上看,与脂类及脂肪酸作用雷同的物质同样还有很多,因此脂

类及脂肪酸也不能在水产诱食剂的分类中独树一帜。

g、含硫化合物:硫,也叫硫磺,是一种很常见的非金属物质。在自然界中,硫经常以硫化物或硫

酸盐的形式出现,大量存储于火山喷口附近。另外在含硫矿物、石膏、和芒硝中硫的含量也比较丰

富。对于生物来说,硫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它是多种氨基酸的组成部分,因此是大多数

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在现有的水产诱食剂原料中,常用的含硫化合物有:二烯丙基一硫醚、二烯丙

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和二甲基-β-丙酸噻亭等等。硫本身是无味的,但含硫化合物却是有味

的,如硫化氢就有一股类似臭鸡蛋的味道。其实真正能用于水产诱食剂的含硫化合物只有极个别的

几个品种,而大部分含硫化合物与水产诱食剂并无渊源!况且很多含硫化合物本身还都具有毒性,

对环境也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如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亚硫酸盐、硫酸盐等

等。如果在水产诱食剂中可以出现含硫化合物这一“类”,这也未免太笼统了!也不知道是谁当初

信口雌黄、不加思索地就给这么列出了一类?我真想抽出裤衩里的猴皮筋,做个弹弓子打去他们家

玻璃!

h、中草药:其实“中草药”一词是专指针对人类而言的,对于鱼类及水产动物来说,没有什么“

中草药”、“西草药”的,只有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虽然东西还是那些东西、物质还是那些

物质,在文章里我们依然可以这样称谓,但一定要把这个概念分清楚!

中草药所函盖的物种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各种矿物质等等,其中有很多物种都

可以用做于水产诱食剂的原料,但最终还是因为诱食机理杂乱的缘故,所以也不能获取水产诱食剂

种类的分配指标。

i、兴奋剂:对于人类而言,兴奋剂是指能够激活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活性的一类药物制剂,主要

有:胺苯唑、戌四唑、尼可刹米、士的宁、苯丙胺、可卡因、咖啡因(黄嘌呤类)以及烟碱等等。

我们在前面列举了很多在水产诱食剂中不正确的分类,但最可气的就是有人将这兴奋剂也列了

进来!还说这符合鱼类的什么神经学,用某些药物刺激鱼类的神经使其兴奋,然后就可以达到让鱼

类疯狂的摄食!就这?据说还要举办什么研讨会,如果真要有人参加,那估计离神经也都不远了!

虽然鱼类属于低级的脊椎动物,但也具有结构复杂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如:视觉神经及眼

睛、嗅觉神经及鼻腔等等。说鱼类有神经这不假,然而鱼类的神经只是传递信息的通道,并非直接

与外界接触!所以,不管使用任何物质,想要对神经系统起到刺激作用,都必须要通过其神经系统

所支配的感官或者是器官!不经门卫允许你就想见我们村长?做梦去吧!既然要通过鱼类的感官或

者是器官才能达到刺激其神经系统的目的,那就与其他水产诱食剂的研究没什么两样!用些对普通

人来说比较生僻的学术名词当幌子,无非是想给自己找个忽悠人的支点而已!为的就是沽名钓誉与

哗众取宠!接踵而来的自然是少不了会有故弄玄虚与招摇撞骗!我们再退一步说,就算有些物质间

接地可以使鱼类产生兴奋,但兴奋之后的行为走向也是很难定性的,你就敢保证鱼类兴奋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