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1页
江苏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2页
江苏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3页
江苏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4页
江苏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单项选择题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2题。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间有着从属关系B.各区域是依据特定指标划分的C.各区域没有任何联系D.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2.图示各个区域()A.从区域类型看属于功能区B.空间尺度较小,描述内容较宏观C.面积、范围经济变更D.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样解析:第1题,图中气候区是依据降水和气温的特征(特定指标)划分的,B项正确;各区域间不存在从属关系,A项错误;区域具有开放性特点,彼此间并非没有联系,但气候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C、D项错误。第2题,气候区一般是在降水和气温的基础上依据自然要素划分的,不属于功能区,A项错误;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内容越宏观,B项错误;区域面积和范围相对固定,内部特征也相对一样,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1.B2.D湖南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位于湘江西岸,包括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面积490km2。下图为湘江新区范围和产业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湘江新区()A.界线是模糊的B.内部发展方向相同C.具有肯定的特色D.与周边地区气候特征不同4.设立并建设好湖南湘江新区()A.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B.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C.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成为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区D.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解析:第3题,湘江新区是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具有肯定的特色,故C项正确。第4题,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范围主要是长沙市的部分区县。设立并建设好湖南湘江新区,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加快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故D项正确。湘江新区位于中部经济地带,不属于沿海经济地带、也不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中部地区也不行能成为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区,故A、B、C项错误。答案:3.C4.D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淌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关于甲、乙两个区域说法正确的是()A.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粮食B.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核电C.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劳动力D.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6.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①综合性 ②整体性③差异性 ④开放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5题,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带,核电分布在东部地带,故A、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廉价,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优势,故劳动力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第6题,该图反映了甲、乙两区域的差异性及开放性。答案:5.C6.C读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7~8题。7.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土壤 B.海拔C.水源 D.热量8.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A.地质条件稳定 B.年降水量增多C.浇灌条件改善 D.黄河水量削减解析:第7题,河套平原属于中温带,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两地热量条件差异明显,导致两地耕作制度不同。第8题,河套平原位于干旱区,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塞外粮仓”,关键在于该地区可以引黄河水作为浇灌水源。答案:7.D8.C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9~10题。9.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10.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A.供应工业原料 B.供应生活水源C.供应便利的交通条件 D.供应丰富的水产品解析:第9题,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因此,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约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雨热同期。第10题,工业化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密集的河网为生产供应了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答案:9.B10.C下图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读图,回答11~12题。11.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能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缘由是()A.河流湖泊密布,渔业资源丰富B.地势平坦开阔,耕地资源丰富C.生态环境优越,相宜居住生活D.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12.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优势是()A.土地、劳动力价格低B.交通便利C.技术和资金雄厚D.对外开放程度高解析:第11题,吸引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第12题,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土地、劳动力价格等方面优势明显。答案:11.D12.A下面为斯里兰卡岛和日本九州岛位置示意图,M市是闻名的钢铁基地。读图回答13~14题。13.两岛屿地理环境的相像之处有()①气候为海洋性季风气候②岛内低山、丘陵面积广③岛屿南部都存在显著的季风洋流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14.M市发展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原料丰富B.海运便捷C.地势平坦开阔D.环境美丽解析:第13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推断出,斯里兰卡岛和日本九州岛分别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深受海洋影响,①正确;两岛屿低山、丘陵面积较广,②正确;斯里兰卡岛南部存在季风洋流,但九州岛旁边洋流为日本暖流,③错误;斯里兰卡岛农业机械化程度低,④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第14题,M市(北九州)发展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是本地拥有丰富的燃料(煤炭资源);沿海有港口,原料运进和产品运出便利;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答案:13.A14.B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如下图)。据此完成15~17题。15.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属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的是()A.新疆 B.云南C.内蒙古 D.黑龙江16.远西部地带各省级行政区共同的地理位置特征是()A.均地处亚热带B.均靠边疆C.均处于内陆D.均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1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渐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自然资源及能源短缺C.农业地位减弱D.生态破坏严峻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新疆、内蒙古属于远西部地带,云南属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黑龙江属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第16题,远西部地带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均地处内陆;青海不靠边疆;只有青海、西藏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第17题,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大多是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也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资金、技术、人才较充裕;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地位减弱是正常发展规律;生态破坏不是其主要问题;随着“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其资源、能源渐渐短缺,这将成为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答案:15.B16.C17.B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很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据此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18~20题。18.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A.都位于入海口处B.都位于我国季风区C.土壤都比较肥沃D.都是平原地区19.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运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供应了自然水道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供应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日,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20.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四周地区的煤、铁等资源D.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解析:第18题,长江三角洲是由于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的,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处,松嫩平原位于内陆,是由于河流的冲积形成的平原,故A项错误。第19题,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故D项错误。第20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发展工业的原料来自国外的进口或者旁边地区的供应,当地的矿产资源比较少,故D项错误。答案:18.A19.D20.D二、双项选择题2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更而变更。长江中下游平原誉称“鱼米之乡”,但汉代“或火耕而水耨,或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落后。古代该地不利于开发的自然条件有()A.水系分隔 B.土质黏重C.人口较少 D.气候寒冷解析:选AB。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地处平原,地势低平,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集,湖泊众多;由于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条件,使得当地的土壤质地黏重。下图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22.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土地、生物、资本和科技进步。下列推断合理的是()A.甲—土地 B.乙—生物C.丙—资本 D.丁—科技进步23.图示社会发展阶段中()A.原始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B.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区位和用途C.工业文明阶段主导经济增长的要素是科技进步D.环境文明阶段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爱护解析:第22题,在原始社会时期,生物的分布对人类发展影响大;农业文明时期则为土地;工业文明经济增长各阶段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更的,起先资本是最关键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的影响力也在下降;环境文明时期由于环保意识提高,科技影响人类的发展;故推断甲—生物、乙—土地、丙—资本、丁—科技进步。第23题,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崇拜和敬畏自然,依靠自然,对环境作用和影响小;工业文明经济增长各阶段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更的,起先资本是最关键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的影响力也在下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问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资本和土地则相反。随着人地冲突的激化,人类起先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重视生态环境的爱护。答案:22.CD23.AD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化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很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24~25题。24.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A.乙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B.甲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25.下列关于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B.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C.北方人宠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簇新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D.南方人宠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解析:第24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网稠密,应当是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地区,故饮食为“饭稻羹鱼”;图示该区域临海,又因区域界线一般为山地,故饮食又有“山珍海味”。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而苹果为温带水果,不适合在该地种植;乙区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适合发展水稻种植。第25题,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了当地的物产,而物产会影响饮食习惯,故C、D正确。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水硬”(碱性强)有关,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答案:24.AD25.CD三、综合题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两区域的地形特征。(2)比较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差异。(3)推断甲、乙两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缘由。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两区域均以平原、高原为主,甲区域的山脉在北部,而乙区域的山脉在西部。(2)①地位于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位于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开发历史、交通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甲、乙两区域的地形均以平原、高原为主,高原在南部,平原主要位于北部及沿海地区。甲区域北部有高大山脉,乙区域西部有高大山脉。(2)①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②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限制而形成的。(3)两区域人口分布不平衡。甲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西沿海、恒河平原地区。缘由: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热量足够,雨季雨水足够,农业生产发达,有利于生存与发展;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乙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沿海。缘由: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不利于人口分布;高原东南沿海地势平坦,气温相宜,开发历史较早,沿海交通便利。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长江三角洲某地区早期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随着该区域城市的发展,粮食要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出口;近几年来,粮食、蔬菜、花卉等均要从外地调入,农夫出租土地或建简易房屋出租。下图为该区域城市形态的变更示意图。(1)早期该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简要评价其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图中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主要缘由。(3)推断图中工业类型2的主要工业部门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解析:(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应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留意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评价。(2)由材料及图可知,早期到中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主要反映出市场需求变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期到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主要是由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引起的。(3)依据位置在郊区、靠近高等院校,可推断工业类型2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再结合交通、环境加以说明。答案:(1)位于长江三角洲河流沿岸地区,是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热足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旱涝灾难频繁。(2)早期到中期,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发生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由粮食生产变成蔬菜、花卉等生产。中期到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