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_第1页
2024年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_第2页
2024年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_第3页
2024年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_第4页
2024年必背助理中医基础学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醫基础理论(20分)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逆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2、反治:顺從疾病假象而治疗的一种治疗措施。從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性质顺從疾病的假象。措施:◆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合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見热象的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合用于裏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見寒象的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是以补開塞,用补益的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合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合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結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痛等证。3、《素問·生气通天论》:“味過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過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過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過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過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4、《素問·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5、怒伤肝、怒则气上;喜难過、喜则气缓;思伤脾、思则气結;忧伤肺、悲则气消;恐伤肾、恐则气消,惊则气乱。6、拾二經络体表分布:在四肢: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後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頭面部:阳明經行面部、额部;太阳經行于面颊、頭顶及後頭部;上阳行于頭後侧部。躯干部:手三阳均行經肩胛部;足三阳则阳明行于胸腹,太阳行于背部,少阳行于肋部;足三阴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經脉,由内向外的排列次序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7、拾二經脉表裏关系表裏足太阳膀胱經足少阴肾經足少阳胆經足厥阴肝經足阳明胃經足太阴脾經手太阳小肠經手少阴心經手少阳三焦經手厥阴心包經手阳明大肠經手太阴肺經8、拾二經脉流注次序:起于肺經→大肠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肠經→膀胱經→肾經※→心包經→三焦經→胆經→肝經,最终又回到肺經。9、拾二經脉走向、交接规律手三阴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經;手三阳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阳經;足三阳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經;足三阴經從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經,這样“阴阳相贯,如环無端”地循行。10、奇經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11、拾二經别:拾二經脉别出的經脉。12、拾五络脉:拾二經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總称為拾五络脉或拾五别络浮络。13、拾二經脉的循行部位起止络属关系络相联络的脏腑手太阴肺經起于中焦,止于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經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經起于食指桡侧端,止于對侧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經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經起于鼻翼旁,止于足大趾内侧交于足太阴脾經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經起于足大趾内侧,止于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經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經起于心中,止于小指桡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經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經起于小指外侧,止于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經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經起于目内眦,止于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經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經起于足小趾下,止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經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經起于胸中,止于無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經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經起于無名指尺侧端,止于目外眦交于足少阳胆經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經起于目外眦,止于足大趾後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經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經起于足大趾爪甲後丛毛处,止于肺交手太阴肺經与肺、胃、脑有經络联络14、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15、六腑:胆、胃、小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16、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藏而不泻”17、心→“君主之官”①心主血脉②主神志(心主神明)③在志為喜④在液為汗⑤在体合脉其华在面⑥在窍為舌18、肺→“相傅之官”、“华盖”、“娇脏”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和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⑤在志為忧⑥在液為涕⑦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⑧在窍為鼻19、脾→“仓廪之官”、“後天之本”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④在志為思⑤在液為涎⑥在体合肌肉、主四肢⑦在窍為舌,其华在唇20、肝→“将軍之官”、“刚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罢极之本”①主疏泄②主藏血③在志為怒④在液為泪⑤在体合筋,其华在爪⑥在窍為目21、肾→“先天之本”、“腰為肾之府”;“命门之火”即肾阳、元阳;“命门之水”即肾阴、元阴①藏精、主生長、发育和生殖②肾主水③主纳气④在志為恐⑤在液為唾⑥在体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⑦在窍為耳及二阴22、六腑生理功能:腐熟水谷、传化糟粕23、六腑生理特點: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降為顺,以通為用。24、七冲门:唇為飞门、齿為户门、會厌為吸门、胃為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小肠為阑门、下极為魄门,故七冲门也。25、胆→“中精之府”、“中正之官”、“奇恒之腑”贮存和排泄胆汁26、胃→“太仓”、“水谷之海”①受纳和腐熟水谷②主通降,以降為和27、小肠①受盛、化物②泌别清浊……临床上常用“利小便即因此实大便”的治法。28、大肠→“传导之官”传化糟粕29、膀胱→“州都之官”贮存和排尿30、三焦→“孤府”①主持诸气,總司全身气机和气化②三焦為水液运行之道路31、脑→“髓海”32、女子胞→胞宫、即子宫、是发生月經和孕育胎儿的器官。33、《素問·上古天真论》說“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長;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极;四七,筋骨坚,发長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34、“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長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長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34、對立制约:“阴平阳秘”、“動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5、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長”、“阴阳离决,精气乃绝”36、消長平衡:“阴消阳長”、“阳消阴長”37、互相转化:“物极必反”“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38、五行属性归类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動木肝胆目筋怒呼握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土脾胃口肉思歌秽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角酸青生風東春火徽苦赤長暑南夏土宫甘黄化湿中長夏金商辛白收燥西秋水羽咸黑藏寒北冬39、相乘:是指五行中某“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木旺乘土”、“土虚木乘”。40、相侮:指“反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强盛,對本来“克我”一行進行反侮,因此反侮亦称反克。“木火刑金”、“金虚木侮”40、“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滋补肝肾法)、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等41、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即泻心火滋肾水)中醫學理论体系的重要特點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點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种有机整体

以五脏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统。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會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點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证,即证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總称。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時间、地区不一样,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一样,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应出的证候不一样,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一样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過程中出現了大体相似的病机,大体相似的证,故可用大体相似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精气學說

细目一精气學說的概念

要點

1.精的概念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說”。

2.气的概念

气的概念源于“雲气說”。

两汉時期的元气說同化了之前的多种气概念,“元气一元论”。

细目二精气學說的基本内客

要點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動与变化

精气是天地萬物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為人

细目三精气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应用

要點

1.构建中醫學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醫學的整体观念阴阳學說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點

1.阴阳的含义

一般的說,但凡运動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對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克制的都属于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對性和相對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對性重要体目前三個方面:一是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的對象发生了变化,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变化。

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說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午夜属阴中之阴,後午夜属阴中之阳。

四季阴阳属性的一般說法是: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细目二阴阳學說的基本内容

要點

阴阳的一体观

阴阳對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就是因阴阳双方互相為用的关系失调而致。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長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的消長

阴阳的转化

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细目三阴阳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应用

要點

1.在组织构造及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背為阳,腹為阴;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膈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東方,通于春,属阴中之阳的少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時,属阴中之至阴。《素問·金匮真言论》說:“背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病邪可以分為阴、阳两大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素問·调經论》)。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風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燥邪属阴。

阴阳失调的重要体現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寒热性疾病的病理總纲。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為病属于阴。

气息分阴阳:語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動者,多属实、属热,為阳;語声低微無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為阴。

脉象分阴阳:辨脉之部位、動态、至数、形状也可以辨别病证的阴阳属性。如以部位分,寸為阳,尺為阴;以動态分,则至者為阳,去者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為阳,迟者為阴;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為阳,沉涩细小為阴。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裏证、寒证、虚证属阴。

4.在疾病防止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指导养生:“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措施;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措施。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步,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現阴虚或阳虚時,则又當兼顾其局限性,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局限性。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當滋阴制阳,《内經》称之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當扶阳抑阴,《内經》称之為“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的概念

要點

1.五行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現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特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穑”

(2)事物与現象的五行归类

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方位季节行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動角酸青生風東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徽苦赤長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長夏四時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五行學說的基本内容

要點

1.五行相生与相克

母子关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

五行相克,“克我”者為“所不胜",“我克”者為“所胜”。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相乘:一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亢盛,對其所胜行進行超過正常程度的克制,产生相乘;二是五行中某一行過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程度的克制,产生相乘。

相侮: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强盛,使本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产生相侮;二是五行中某一行過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的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状况,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应用

要點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阐明五脏的生理特點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阐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络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相乘”和“相侮”。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以五色、五音、五味变化,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進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後。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2)控制疾病的传变

“見肝之病,则知肝當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3)确定治则治法

相生规律来的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

五行相克规律的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

(4)指导针灸取穴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怒伤肝,悲胜怒……喜难過,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藏象學說

要點

藏象及藏象學說的概念与特點

藏象學說的重要特點是以五脏為中心的整体观。

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础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及临床意义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醫學以生理功能特點的不一样作為辨别脏与腑的重要根据。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點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血脉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進血液运行。

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進和调控心脏的搏動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剩,血流畅通。

(2)藏神

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經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動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動的作用。

(3)生理特性

①心為阳脏而主通明。

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個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

体目前两個方面:①宗气的生成。

②气机的调整。

(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動推進和调整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為华盖,“肺為水之上源”。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整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4)生理特性

①肺為华盖

②肺為娇脏:肺脏清虚而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外感六淫之邪從皮毛或口鼻而人,常易犯肺而為病。

③肺气宣降:肺气宣发,是肺气向上向外的布散运動,重要体目前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頭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開阖,将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并控制和调整其排泄。肺气肃降,是肺气向内向下的布散运動,重要体目前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三是将脏腑代謝後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個方面:

运化食物

运化水液

“後天之本”。

(2)主统血

(3)生理特性

①脾气上升。

②喜燥惡湿。

③脾為孤脏。脾属土,居中央,与四方、四時無配;脾主运化,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灌四傍”而長养四脏,称為後天之本。属人体中最大最重要的脏,故称孤脏。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主疏泄

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重要体現如下几种方面:

①增進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②增進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增進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經

“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為肝失疏泄。

一為肝气郁結

二是肝气亢逆,疏泄太過。

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無力,体現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体現,

《灵枢·本神》說:“肝气虚则恐。”《素問·藏气法時论》說:“虚则目巟巟無所見,耳無所闻。”

(2)主藏血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整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如下五個方面:

①养肝气

②调整血量

《素問·五藏生成》說:“人卧则血归于肝”,唐代王冰注讲解:“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则血运于诸經,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③濡养肝及筋目:

。《素問·五脏生成》雲:“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④為經血之源“血海”。

⑤防止出血

(3)生理特性

①肝為刚脏:指肝气主升积极,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②肝气升发:指肝气的向上升動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藏精,主生長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素問·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极。四七,筋骨坚,发長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自。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長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長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脏腑气化肾阴肾阳又称為“五脏阴阳之本”。“久病及肾”。

(2)主水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整全身水液代謝的功能。

(3)主纳气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难經·四难》說:“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类证治裁·喘证》說:“肺為气之主,肾為气之根。”

(4)生理特性

①主蛰守位。

②肾气上升:肾阳鼓動肾阴,合化為肾气上升以济心,维持人体上下的协调。

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

命门一詞,最早見于《灵枢·根結》:“太阳根于至阴,結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命门指眼睛。

《难經》将命门始作為内脏,指右肾。

命门功用,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為肾间動气之不一样。

明·赵献可认為命门即是真火,主持一身阳气。

明·张介宾则强调了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從而发挥對全身的滋养、激发作用。明·孙一奎则认為命门在两肾中间,非水非火,只是存在著的一种元气发動之机,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而已。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點

1.心与肺的关系重要表目前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整关系。(气血关系)

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2.心与脾的关系血液生成方面及血液运行方面。

3.心与肝的关系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整两個方面。

4.心与肾的关系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络,重要体現為“心肾相交”。

5.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謝两個方面。

6.肺与肝的关系气机升降的调整方面。

7.肺与肾的关系水液代謝、呼吸运動及阴阳互资三個方面。

8.肝与牌的关系疏泄与运化的互相為用、藏血与统血的互相协调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肝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之称。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10.脾与肾的关系先天与後天的互促互助关系;水液代謝方面。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要點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

(2)肺在体合皮

《内經》把汗孔称作“玄府”,又称“气门”。

(3)脾在体合肉

(4)肝在体合筋“罢极之本”。

(5)肾在体合骨,生髓

“齿為骨之余”。

2.五脏的外华

(1)心之华在面

(2)肺之华在毛

(3)脾之华在唇

(4)肝之华在爪

“爪為筋之余”

(5)肾之华在发

“发為血之余”。

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1)心在窍為舌

(2)肺開窍于鼻

喉為肺之门户,主司发音

(3)脾開窍于口

脾的經脉“连舌本,散舌下”。

(4)肝在窍為目

目又称“精明”。

(5)肾在窍為耳及二阴

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1)心在志為喜

(2)肺在志為忧(悲)

(3)脾在志為思

(4)肝在志為怒

(5)肾在志為恐

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1)心在液為汗

(2)肺在液為涕

(3)脾在液為涎

(4)肝在液為泪

(5)肾在液為唾

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

(1)心气通于夏

(2)肺气通于秋

(3)脾气与四時之外的“長夏”(夏至~处暑)相通应。

此外,脾气通于四時,又称脾主四時。《素問·太阴阳明论》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脏,各拾八曰寄治,不得独主于時也。”

(4)肝气通于春

(5)肾气通于冬六腑

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點

1.胆的生理功能

《灵枢·本输》称胆為“中精之腑”。

(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2)胆主决断,调整情志

《素問·灵兰秘典论》說:“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胃的重要生理功能

①主受纳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②主腐熟水谷

胃的生理特性

①胃气下降

②喜润惡燥

3.小肠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

《素問·灵兰秘典论》說:“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主泌别清浊

(3)小肠主液

《类經·藏象类》說:“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後,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幽焉。”临床上,以“利小便因此实大便”的措施治疗泄泻,就是“小肠主液”理论的详细应用。

4.大肠的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

《素問·灵兰秘典论》說:“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2)大肠主津

5.膀胱的生理功能

(1)汇聚水液

《灵枢》称之為“津液之府”。

《素問·灵兰秘典论》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2)贮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1)六腑三焦

主持诸气的运行

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素問·灵兰秘典论》說:“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說:“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2)部位三焦

“孤府”。

1)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頭面部,称作上焦。

“上焦如雾”(

《灵枢·决气》說:“上焦開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2)中焦在横膈如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

“中焦如沤”

3)脐如下的部位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

“下焦如渎”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要點

1.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通過經脉互相属络构成表裏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通過經脉的互相属络构成表裏关系。

在生理上,肺气的下降可以推進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畅通,亦有助于肺气的下降。

3.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以膜相连,通過經脉互相属络而构成表裏关系。

(1)纳运相成

《景岳全二書》:“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

(2)升降相因

《素問·阴阳应象大论》說:“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3)燥湿相济

《临证指南醫案》說:“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

4.肝与胆的关系胆附于肝,有經脉互為属络构成表裏关系。

(1)同司疏泄

(2)共主勇怯《素問·灵兰秘典论》說:“肝者,将軍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5.肾与膀胱的关系肾与膀胱通過經脉的互相属络构成了表裏关系。奇恒之腑

《素問·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脑

要點

《灵枢·海论》說:“脑為髓之海。”《素問·五脏生成》亦說:“诸髓者,皆属于脑。”

1.脑的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動

“脑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動。

(2)主司感覺运動

《灵枢·口問》說:“上气局限性,脑為之不满,耳為之苦鸣,頭為之苦倾,目為之眩。”

(3)主司精神活動

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素問·宣明五气》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女子胞

要點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主持月經月經

(2)孕育胎儿

2.女子胞与脏腑經脉的关系

(1)与天癸的关系

(2)与經脉的关系冲脉和任脉联络最紧密。

(3)与脏腑的关系心、肝、脾、肾的关系尤為亲密。精、气、血、津液、神

要點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

(2)精能濡养脏腑

(3)精能化血

(4)精能化气

(5)精能化神

3.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与後天之精

(2)生殖之精

(3)脏腑之精

要點

1.人体之气的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

(1)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

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後两者又合称為後天之气(即宗气)。

(2)与气生成的有关脏腑功能

肾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亲密,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与後天之气的生成关系亲密.

3.人体之气的运動与气化.

(1)人体之气的运動

气的运動称作气机。

升、降、出、人四种基本形式。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

气的运動而产生的多种变化称為气化。

4.人体之气的功能

(1)推進与调控作用气的推進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激发、兴奋、增進等作用。重要体現于:①激发和增進人体的生長发育及生殖功能;②激发和增進各脏腑經络的生理功能;③激发和增進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④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動。

(2)温煦与凉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中介作用

5.人体之气的分类

(1)人身之气

(2)元气是人体最主线、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元气由肾精化生,根于命门。

元气通過三焦流行于全身。《难經·六拾六难》說:“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經历于五脏六腑。”

元气的生理功能重要有两個方面:一是推進和调整人体的生長发育和生殖功能;二是推進和调控各脏臆、經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動。

(3)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結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灵枢·五味》称為“气海”,又名為“膻中”。

宗气的生成有两個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從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两者相結合生成宗气。宗气聚于胸中,通過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宗气的生理功能重要有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和下畜丹田以资先天三個方面。凡語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動能力,视昕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素問·平人气象论》說:“胃之大络,名曰虚裏,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動应衣,脉宗气也。”临床上常以“虚裏”处(相称于心尖搏動部位)的搏動状况和脉象变化来测知宗气的盛衰。

(4)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营气由水谷精微中的精髓部分化生。

《素問·痹论》說:“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個方面。

(5)卫气是运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卫气由水谷精微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在脉外运行。

《素問·痹论》說:“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行于脉外,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卫气的生理功能,重要有:①防御外邪;②温养全身;③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灵枢。本脏》說:“卫气者,因此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開合者也。”又說:“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血

要點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1)血液生化之源①水谷之精化血。②肾精化血。

(2)与血生成有关的脏腑①脾胃②心肺③肾。

3.血的运行

心、肝、脾、肺。

4.血的功能

(1)濡养作用

(2)化神作用津液

要點

1.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津和液的總称。质地较清稀,流動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透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為津;质地较浓稠,流動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為液。

《灵枢·决气》說:“腠剪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點

1.气与血的关系

(1)气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

(2)血為气之母①血能养气:指血液對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②血能载气:“气随血脱”。

2.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生气

(5)津能载气“气随津脱”。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精血同源

(2)津血同源

《灵枢·营卫生會》有:“夺血者無汗,夺汗者無血”。

經络

經络學說概述

要點

1.經络的基本概念經络,是經脉和络脉的總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构造的重要构成部分。

2.經络系统的构成人体的經络系统由經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

(1)經脉是經络系统的主干,重要有正經、經别和奇經三大类。

(2)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和孙络三部分。

别络是拾二經脉及任、督各分出一支别络,加脾之大络,共拾五支,有加强拾二經脉表裏两經在体表的联络和渗灌气血的作用。浮络是出現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

(3)连属部分拾二經脉

要點

1.拾二經脉的走向规律

《灵枢·逆顺肥瘦》說:”手之三阴,從脏走手;手之三阳,從手走頭;足之三阳,從頭走足;足之三阴,從足走腹。”手三阳經從手走頭,足三阳經從頭走足,手足六阳經均行經頭面部,故称“頭為诸阳之會”。

2.拾二經脉的交接规律

(1)相為表裏的阴經与阳經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手足阳經在頭面部交接

(3)足手阴經在胸部交接

3.拾二經脉的分布规律

(1)頭面部的分布阳經在頭面部的分布特點是:阳明經重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經行于额部;少阳經重要行:于侧頭部;手太阳經重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經行于頭顶和頭後部。

(2)四肢部的分布拾二經脉在四肢的分布特點是:阴經行于内侧面,阳經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後;上肢外侧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後;下肢内侧,内躁尖上八寸如下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後;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後;下肢外侧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後。

(3)躯干部的分布拾二經脉在躯干部的分布特點是:手三阴經均從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經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阳經则阳明經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經行于後(背面),少阳經行于侧面。足三阴經均行于腹胸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經脉,自内向外依次為足少阴肾經、足阳明胃經、足太阴脾經和足厥阴肝經。

4.拾二經脉的表裏关系

《素問·血气形志》說:“手太阳与少阴為表裏,少阳与心主為表裏,阳明与太阴為表裏,是為手之阴阳也”;“足太阳与少阴為表裏,少阳与厥阴為表裏,阳明与太阴為表裏,是為足阴阳也”。

5.拾二經脉的流注次序

表2拾二經脉流注次序表

6.拾二經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點奇經八脉

要點

1.奇經八脉的含义及特點

2.奇經八脉的重要功能

(1)亲密拾二經脉的联络

(2)调整拾二經脉气血奇經八脉具有蓄溢和调整拾二經气血的作用。

(3)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等有较為亲密的联络。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點和基本功能

(1)督脉的循行特點

督脉的基本功能:

①调整阳經气血,為“阳脉之海”

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2)任脉的循行特點

任脉的基本功能:①调整阴經气血,為“阴脉之海”

②任主胞胎

(3)冲脉的循行特點

冲脉的基本功能:①调整拾二經气血“拾二經脉之海”或“五脏六腑之海”。

②与女子月經及孕育功能有关

(4)带脉的循行特點

带脉的基本功能:

①约束纵行诸經

②固护胞胎:《傅青主女科》载:“带脉者,因此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無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胞胎不固。”③主司带下

(5)跷脉的基本功能①主司下肢运動: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整肢体肌肉运動的功能,重要使下肢运動灵活跷捷。②司眼睑開合:阴阳跷脉有司眼睑開合的作用,跷脉有病则目不合。

(6)维脉的基本功能维脉的重要生理功能是维系全身經脉。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經的作用;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經的作用。

經别、别络、經筋、皮部

要點

1.經别的概念、特點和生理功能

(1)經别的概念經别,即别行的正經。

(2)經别的分布特點

“离、合、出、入”

(3)經别的生理功能①加强拾二經脉表裏两經在体内的联络;②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络;③加强了拾二經脉和頭面部的联络,這為”拾二經脉,三百六拾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理论奠定了基础。④扩大拾二經脉的主治范固;⑤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經脉与心脏的联络。

2.别络的概念、特點和生理功能

别络的概念

别络,也是從經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拾五条,即拾二經脉各有一条,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此外,若再加胃之大络,也可称為拾六别络。

别络的生理功能

①加强拾二經脉表裏两經在体表的联络;②加强人体前、後、侧面统一联络,统率其他络脉;③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3.經筋的概念、特點和生理功能

(1)經筋的概念

(2)經筋的特點

多結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

(3)經筋的生理功能

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動的功能。

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

經络的生理功能和經络學說的应用

要點

經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络作用

(2)运送渗灌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整作用体质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要點

1.体质的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後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构造、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對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构成体质由形态构造、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個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3.体质的特點

(1)先天遗传性

(2)差异多样性

(3)形神一体性

(4)群类趋同性

(5)相對稳定性

(6)動态可变性

(7)持续可测性

(8)後天可调性

体质學說的应用

要點

1.体质与发病

2.体质与病因病机

(1)阐明個体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2)阐释病变的從化和传变

(3)阐释病变的传变

3.体质与诊治

(1)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的类型。

(2)指导治疗

1)区别体质特性而治《灵枢·根結》說:“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

2)根据体质特性注意针药宜忌

3)兼顾体质特性重视善後调理

4.体质与养生

病因

六淫

要點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點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区性

(4)相兼性

3.六淫各自的性质致病特點

(1)風邪的性质及致病特點

1)風性轻扬開泄,易袭阳位

2)風性善行而数变

3)風性积极

4)風為百病之長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點

1)寒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點

1)暑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

3)暑多夹湿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點

1)湿為阴邪,易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點

1)燥性干涩

2)燥易伤肺

(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點

1)火热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易伤津耗气。

4)火热易生風動血

5)火邪易致疮痈

疠气

要點

1.疠气的概念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病邪燔的统称。

2.疠气的致病特點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七情内伤

要點

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點

(1)直接伤及内脏

1)损伤對应之脏

2)影响心神

3)数情交錯,易难過肝脾

(2)影响脏腑气机

《素問·举痛论》說:“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結。"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結

(3)多发為情志病

(4)影响病情变化

饮食失宜

要點

1.饮食不节

(1)過饥

(2)過饱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劳逸失度

要點

1.過度劳累

(1)劳力過度

耗伤脾肺之气。

(2)劳神過度

暗耗心血,损伤脾气。

(3)房劳過度

耗伤肾精肾气。

2.過度安逸

痰饮

要點

1.痰饮的概念

一般以较稠浊者称為痰,清稀者称為饮。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致病特點

(1)阻滞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謝

(3)易于蒙蔽心神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瘀血

要點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1)血出致瘀

(2)血行不畅致瘀

气滞致瘀、气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3.瘀血的致病特點

(1)易于阻滞气机

(2)影响血脉运行

(3)影响新血生成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點

①疼痛:多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②肿块:瘀血积于皮下或体内则可見肿块,肿块部位固定。

③出血:因瘀血阻滞,损伤血络,血逸脉外而見出血色紫黯,或夹有瘀血块。

④色紫黯:一是面色紫黯,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點等。⑤可出現肌肤甲錯,脉涩或脉結代等。

发病

发病的基本原理

要點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局限性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邪正相搏的胜败与发病

影响发病的重要原因

要點

1.环境与发病环境,指与人类生存亲密有关的自然环境与社會环境而言,重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区原因、生活工作环境、社會环境等。這些原因均可形成病邪或导致正气局限性而影响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发病类型

要點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後发

4.继发

5.合病

6.复发病机

邪正盛衰

要點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素問·通评虚实论》說:“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剧烈相争,临床上出現一系列以太過、亢奋、有余為特性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見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

虚,指正气局限性,是指以正气虚损為主,机体抗邪無力,体現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局限性為特性的一种病理状态。

(2)虚实变化

1)虚实錯杂:①虚中夹实②实中夹虚

2)虚实真假:

①真实假虚

因邪气過盛,結聚体内,阻滞經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又称“大实有赢状”。

如因瘀血内阻而出現的妇女崩漏下血等。

②真虚假实

因正气虚弱,脏腑經络之气局限性,推進無力所致.

又称“至虚有盛候”。

如脾气虚弱,运化無力之食少脘黢胀满;气血亏损,血海空虚之女子經闭等。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2)邪去正虚(3)邪胜正衰(4)邪正相持(5)正虚邪恋

阴阳失调

要點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1)阳偏衰

阳偏衰

如心阳、脾阳和肾阳等,皆可出現虚衰病变,但一般以肾阳虚衰最為重要。

(2)阴偏衰

如肺阴、脾阴、胃阴、心阴、肝阴和肾阴皆可发生亏虚的病变,但一般以肾阴亏虚為主。

3.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4.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真寒假热

(2)阳盛格阴

真热假寒

5.阴阳亡失

(1)亡阳

多因邪气過盛,正不敌邪,阳气忽然脱失所致;也可因汗出過多,或吐泻太過,气随津泄,阳气外脱;或由于素体阳虚,劳伤過度,阳气消耗過多所致;亦可因慢性疾病,長期大量耗散阳气所致。阳气暴脱,多見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生命垂危的临床征象。

(2)亡阴

多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伤耗阴气,煎灼津液,或强迫津液大量外泄而為汗,以致阴气随之大量消耗而忽然脱失;也可由于長期大量耗损津液和阴气,曰久导致亡阴者。阴气脱失,多見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倦無力、脉数疾躁動等危重征象。精、气、血失常

要點

1.精的失常

(1)精虚指肾精(重要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局限性,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2)精的施泄失常重要包括失精或精瘀。

失精:指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失精的临床体既有两类:

一是生殖之精的大量丢失,体現為精液排泄過多,或兼有滑精、梦遗、早泄等症,并兼有精力不支、思维迟钝、失眠健忘、少气乏力、耳鸣目眩等症。

二是水谷之精大量丢失,体現為長期蛋白尿或乳糜尿,并兼有少气乏力、精力不支、面黄無华、肌肉瘦削、失眠健忘等。

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

2.气的失常

(1)气虚

(2)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動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气滞:指气的运行不畅,或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多是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的阻滞,影响到气的流通;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所致。

气滞大多属于邪实,但亦有因气虚推進無力而致者。

气滞以肺、肝、脾胃為多見。

气逆:多見于肺、肝、胃等脏腑。

气陷:

气闭:指气机闭阻,失于外达,甚至清窍闭塞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脱:指气虚至极,不能内守而大量脱失,以致生命功能忽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3.血的失常

(1)血虚

(2)血运失常

4.精、气、血关系失调

(1)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精气两虚

精血局限性

(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多与脾气亏虚有关。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津液代謝失常

要點

1.津液局限性

轻者,常見口渴引饮、大便燥結、小便短少色黄及口、鼻、皮肤干燥等。重则可出現目眶深陷、小便全無、精神萎顿。甚至大肉尽脱,手足震颤、舌光紅無苔等。

2.津渡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均导致痰饮水湿形成,导致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等多种病变。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2)气随津脱

《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就說:“吐下之余,定無完气。”

(3)津枯血燥

(4)津亏血瘀

(5)血瘀水停

内生“五邪”

要點

1.内生”五邪”的概念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一定区别:内生“五邪”属内伤病的病机;外感六淫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2.風气内動

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風動之征的病理变化。

(1)肝阳化風

(2)热极生風

(3)阴虚風動

(4)血虚生風

外,血燥生風。

3.寒從中生

内寒的病机多見于心脾肾。

4.湿浊内生

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但脾主运化有赖肾阳的温煦气化,故脾肾阳虚亦易导致湿浊内生。

5.津伤化燥

以肺、胃及大肠為多見。

6.火热内生火热内生有虚实之分。

(1)实火①阳气過盛化火的”壮火”,又称為“气有余便是火”;②外感六淫病邪,郁而從阳化火;③病理性代謝产物(如痰、瘀血、結石等)和食积、虫积等邪郁化火;④以及因情志刺激,气机郁結,气郁曰久化火等。

(2)虚火阴气亏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對亢盛而阳亢化热化火,虚热虚火内生。

疾病传变

要點

1.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包括表裏之间与内脏之间的传变。

(2)外感病传变

六經传变

三焦传变

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

2.病性转化重要包括寒热的转化与虚实的转化。

(1)寒热转化

(2)虚实转化

防治原则

预防

要點

1.防止与治未病的概念

2.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强正气其措施重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其措施有:①避其邪气,《素問·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風,避之有時。”②药物防止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後,力争做到:

(1)初期诊治《素問·阴阳应象大论》說:“故邪風之至,疾如風而,故善治者治皮毛,另一方面治肌肤,另一方面治筋脉,另一方面治六腑,另一方面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問·八正神明论》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则

要點

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

2.正治与反治

(1)正治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原则。

合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反治指顺從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合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相符的病证,即病有假象者。

包括①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