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5届高三历史第三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5届高三历史第三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5届高三历史第三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5届高三历史第三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5届高三历史第三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河南省洛阳市2025届高三历史第三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1.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C.王权具有深厚的宗教色调 D.官职分工已非常细致明确【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朝设官分职中,从上层到基层关乎辅佐、朝廷政务、意识形态、经济、军事、林业劳动等方面的官职尽皆具备,这说明商朝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因此A选项正确;商朝神权与王权亲密结合,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商朝王权的宗教色调,C选项错误;早期官制仍较为原始,官职分工不够明确,D选项错误。故选A。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消退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借助这些活动以消弭关东士民与秦人的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这些活动与文化专制无关,A选项错误;这些活动并未干脆加重人民负担导致秦朝灭亡,C选项错误;这些活动未能消退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D选项错误。故选B。3.官箴主要是官员从政期间的阅历积累和心得体会,用以劝诫和感化同僚,使其更好的为官从政。历代官箴强调为官从政者的第一要义“修身”,在宋代则变为“修心”,详细表现为“有公心、要尽心、能平心”。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思想渗透到政治活动中 B.官箴有效提高官吏的行政实力C.儒学发展到心学体系化完成 D.理学成为政府推崇的官方哲学【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官箴特殊强调“心”的作用,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这反映出理学思想渗透到政治活动中,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官箴的效果,该表述过于肯定,B选项错误;“心学”体系形成于明朝,不是宋代,C选项错误;D选项是在南宋之后,解除。故选A。4.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来耗而事负载,以取日人佣值”;安徽徽州很多农夫“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夫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土地兼并农夫流离失所 D.农业生产遭到严峻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上述地区的农夫大多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工商业活动,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因此B选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无法比较得出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A选项错误;上述地区农夫多从事工商业,并非流离失所,C选项错误;部分农夫脱离农业生产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被破坏,D选项错误。故选B。5.下表为1867~1879年我国主要进出口商品比重统计表。(单位:千海关两)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类别年份1867—18691870—18741875—1879出口总值580416672071332茶叶比重56.04%52.69%48.22%生丝比重31.44%33.67%31.25%进口总值642836642272868鸦片比重39.81%39.12%41.84%棉纺织品比重28.86%32.30%2682%A.丝茶贸易被鸦片贸易取代 B.起先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C.对外贸易出现大量的顺差 D.外贸收入被鸦片贸易大量吞噬【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进口总值总体上高于出口总值,而鸦片在进口贸易中占有较高比重,这说明外贸收入被鸦片贸易大量吞噬,因此D选项正确;丝茶贸易仍大量存在,并未被取代,A选项错误;B选项是在鸦片斗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解除;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出口总值总体上低于进口总值,呈现贸易逆差,C选项错误。故选D。6.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救济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 B.革命形势发展非常快速C.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 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志向【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中“但随着局势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张謇此前始终反对革命,但随着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张謇也转向支持共和,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性,A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张謇的看法变更,无法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C选项错误;张謇转向支持共和,并非放弃了政治志向,D选项错误。故选B。7.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最广阔的人民是农夫、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假如不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要把国家的事情办好是不行能的。为此中共在依据地A.以团结中间阶级为工作中心 B.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C.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留意缓和与国民党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共在依据地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夫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协调劳资关系,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因此C选项正确;此时的工作中心是抗日,团结中间阶级只是手段,A选项错误;大生产运动是以自给为目标的生产自救运动,与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无关,B选项错误;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属于中间阶级,D选项错误。故选C。8.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安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安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变更了过去人们对“安排”与“市场”的传统相识。这说明当时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绽开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共识 D.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大突破【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突破了安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成为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号角,说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大突破,因此D选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绽开于1984年,A选项错误;B选项是在21世纪初,解除;C选项中“社会共识”的表述肯定,不符合史实,解除。故选D。9.《十二铜表法》之后,罗马又先后立法使平民的地位不断提高,到公元前3世纪,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与贵族同等的地位。平民法律地位的确定A.表明罗马法体系化的完成 B.扩大了共和国的政治基础C.推动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 D.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广阔平民是罗马对外扩张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力气,平民法律地位的确定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推动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因此C选项正确;《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记着罗马法体系化的最终完成,A选项错误;B、D选项是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影响,在此之前共和国的政治基础和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已经囊括了罗马平民,解除。故选C。10.《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历史也经验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更。”这一“最重大的变更”A.为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供应了思想武器B.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精神动力C.使人们起先从封建愚昧中彻底解放出来D.变更了人们相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最重大的变更”主要指的是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启蒙运动兴起,它们为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供应了思想武器,因此A选项正确;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起先于15世纪末,该变更并非其精神动力,B选项错误;C选项是起先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解除;D选项是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提出的影响,解除。故选A。11.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确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A.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 B.被斯大林体制取代具有必定性C.背离了列宁发展经济的初衷 D.没有解决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无法完成国家工业化这一任务就确定了它被斯大林体制取代的命运,其意在强调新经济政策被取代的必定性,因此B选项正确;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A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并未背离列宁发展经济的初衷,C选项错误;D选项是对材料的简洁重复,并非该学者的意图,解除。故选B。12.历史学者黄安年认为,在1969一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雅尔塔体系下美苏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减弱。……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静静地酝酿。据此可知A.美国实力减弱加速了国际格局瓦解 B.欧洲的联合变更了美苏关系走向C.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 D.第三世界崛起推动国际格局突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头,西欧、日本实力增加,美国实力相对减弱,第三世界崛起,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因此C选项正确;两极格局完全瓦解的标记是苏联解体,与美国实力减弱无关,此时尚未出现,A选项错误;欧洲的联合并未变更美苏的敌对关系,B选项错误;此时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格局,并未发生突变,D选项错误。故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政治志向国在中西方历史上都结有绚烂的硕果。为挽救日益没落的雅典城邦制度,西方代表人物柏拉图在(志向国)中认为治理国家须要靠学问,志向国应是人们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阶层只有分工不同,没有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压迫。当然,柏拉图的“志向国”难免具有宗教神学的色调,并充斥着对将来的憧憬,而较少能从历史中找到依据。而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同样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为了追寻志向社会,儒家杂糅各家学说构筑出了“大同思想”,主见政治事务应由有德才的人来担当,而统治者也应当以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礼记·礼运》中对“大同”世界的描述还充溢了浪漫主义色调,其中不乏形象的描绘、意象的铺陈和心情的渲染,以憧憬远古“至治之世”的形式出现,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同等、自由、太平的社会生活。——摘编自宋进飞、崔艺桓《志向国与大同社会——中西方古代政治志向的比较》材料二近代以来,日本宪政所取得的富国强兵成就,让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中国政治精英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作为维新变法的主要目标。由于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这场改良运动以失败告终。和平的方式不能建立民主,便转向革命的方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近代中国国情确定了其失败的必定性。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实践表明,中国尝试过走西方民主道路,但是走不通。——摘编自陈海燕《中国为何不能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材料三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拖入全面危机、资本主义文明受到普遍质疑和挑战时,人们并没有马上放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而转向社会主义。直到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进行丑陋表演时,才使沉醉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中国人猛然惊醒:西方不再是以前憧憬的现代化典范,已经成为欺凌和掠夺中国及东方民族的强盗。——摘编自李春梅《五四运动:中国近代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西方古代先哲政治志向的异同。(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政治志向的变更,并说明促使其不断变更的社会因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不再沉醉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深远影响。【答案】(1)异:①西方主见以智理国,重视学问的作用;中国主见以德治国,重视道德教化。②西方具有宗教色调;中国具有浪漫主义色调。③西方多憧憬将来,缺乏历史渊源;中国憧憬远古,讲求追本溯源。同:①都萌发于乱世,以挽救日益衰落的旧制度为目的;②都反对剥削、压迫,憧憬公允而和谐的志向社会;③都重视教化的作用;④都具有肯定的空想性。(2)变更:先由憧憬君主立宪政体转向推崇民主共和政体,再由迷信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转向学习和探究社会主义。社会因素:①近代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气日渐壮大;③先进中国人对近代民主政治的曲折探究;④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民主制度相识的不断深化;⑤世界大国(日本、欧美、苏俄)的崛起及一战的影响。(3)深远影响:①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②推动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究;③有利于现代中国建立并笃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解析】【详解】(1)异:依据材料一中“西方代表人物柏拉图在(志向国)中认为治理国家须要靠学问”、“主见政治事务应由有德才人来担当,而统治者也应当以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方主见以智理国,重视学问的作用,而中国主见以德治国,重视道德教化。依据材料一中“柏拉图的“志向国”难免具有宗教神学的色调,并充斥着对将来的憧憬,而较少能从历史中找到依据”、“《礼记•礼运》中对‘大同’世界的描述还充溢了浪漫主义色调……以憧憬远古‘至治之世’的形式出现”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具有宗教色调,多憧憬将来,缺乏历史渊源,而中国具有浪漫主义色调,讲求追本溯源。同:依据材料一中“为挽救日益没落的雅典城邦制度”、“同样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两者背景和目的相同;依据材料一中“没有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压迫”、“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同等、自由、太平的社会生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两者都反对剥削、压迫,憧憬公允而和谐的志向社会;依据材料一中“西方代表人物柏拉图在(志向国)中认为治理国家须要靠学问”、“并充斥着对将来的憧憬,而较少能从历史中找到依据”、“而统治者也应当以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以憧憬远古‘至治之世’的形式出现”等信息可知,两者都重视教化的作用,都具有肯定的空想性。(2)变更:依据材料二中“和平的方式不能建立民主,便转向革命的方式”、“中国尝试过走西方民主道路,但是走不通”、“……放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而转向社会主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由憧憬君主立宪政体转向推崇民主共和政体、由迷信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转向学习和探究社会主义等方面指出其变更。因素:依据材料二中“日本宪政所取得的富国强兵成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实践表明”及材料三中“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拖入全面危机、资本主义文明受到普遍质疑和挑战时……直到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进行丑陋表演时”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近代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气日渐壮大、先进中国人对近代民主政治的曲折探究和相识不断深化、世界大国的崛起及一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3)影响:依据材料三中“……放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目标而转向社会主义”信息结合所学从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究、有利于现代中国建立并笃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等方面简析其深远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气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气对比变更。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始终驾驭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包括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政治、经济组织以及战后世界金融体系,都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相互依靠”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多,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合作可以被看作是进行全球治理的一种最基本方式,没有合作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一部全球治理发展史就是一部合作进化史。尤其是近现代社会中普遍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更是人类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一个巨大成就。——摘编自颜旭《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于沛《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依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学问,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精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国际力气对比确定全球治理格局。论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力气进一步增加,它们大肆对外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其次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国家的衰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美苏两极治理格局最终取代了近代以欧美为主导的治理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头以来,西欧与日本相继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也冲击着两极格局;20世纪八九十年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国际治理体系面临进一步变革。(随意选择两个时期进行论述,论述充分即可)总之,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力气的对比及变更,确定着国际关系格局,也确定着全球治理格局的不断演化。示例二观点: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须要国际合作。论述:面对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头的经济危机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危害,二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合作,先后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成员国在经济上的合作和为成员国供应救济,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复原和发展。1945年联合国成立,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平安、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全球贸易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与日俱增,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接着发挥着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的主动作用,成为协调与组织全球治理的重要力气。(或者新冠肺炎等疫病的流行,严峻威逼着世界人们的生命健康,全球防疫抗疫也须要加强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须要加强国际合作等等。)(可任选两个角度论述,论述充分即可)总之,在全球化过程中,斗则俱伤,合则共赢;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的稳定与发展。示例三观点:西方国家主导着近现代全球治理。论述:工业革命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始终限制着世界市场,攫取全世界的利益,主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战后,在欧美强国主导下,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二战结束后,在欧美国家主导下成立的联合国,一度成为欧美限制世界的工具。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和美元的中心地位。欧美等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接着主导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加,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肯定优势,企图接着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旧的国际治理体系面临新的变革。(从两个不同时期绽开论述,论述充分即可)总之,近现代以来,欧美国家主导建立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由此也长期驾驭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中“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气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气对比变更”可选择国际力气对比确定全球治理格局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取代欧美主导的国际治理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头以来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90年头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格局出现等方面进行说明。也可依据材料中“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多,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信息选择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须要国际合作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二战后世界各国建立一系列的国际组织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复原和发展、联合国和世贸组织成立的意义、全球防疫抗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进行说明。亦可依据材料中“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始终驾驭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信息选择西方国家主导着近现代全球治理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全球经济发展、一战后在欧美强国主导下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成立了一度成为欧美限制世界的工具—联合国、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方面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精确,史论结合。15.材料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糅、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以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加重对不孝罪的惩处,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等。同时,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等。此外,他还留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还从“治因事改”动身,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敏捷运用德刑,要“导之以德,齐之以刑”。史称孝文帝“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养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多遵旧法,不守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精确性和效率。——摘编自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答案】(1)特点:重用儒生,修订和完善律令;引礼入法,留意法治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削减繁杂严苛的法令,趋向轻刑;留意法律的监督执行;法律运用利民为先,留意德刑。(2)评价: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或汉化)进程;为后世法制建设供应借鉴。但由于官员的素养、文化差异及守旧官僚的抵制,影响了法律的适用效果,导致北魏后期法制的混乱。【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中“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营国之本,礼教为先”、“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缩小连坐范围等”、“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敏捷运用德刑”等信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2)评价:依据材料中“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养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影响法律适用的精确性和效率”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后世法制建设供应借鉴、官员的素养、文化差异及守旧官僚的抵制影响了法律的适用效果,导致北魏后期法制的混乱等方面进行评价。16.材料伍连德,字星联,祖籍广东台山。1896年留学英国学医,190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1910年12月,肺鼠疫在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