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上第五课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教
学
目
标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与《大学》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3、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一、情景导入香港大学河南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二、文化常识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大学章句序》1.“大学之道”原本是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出自《礼记》,宋人将其从《礼记》中抽取而出,与《中庸》《论语》《孟子》相配合,到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2.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小戴礼记》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三、文本研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动>彰明明:<形>高尚、光辉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于:达到道德修养最完善的境界。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知道要达到“至善”境界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翻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明德”为本,“亲民”为末终始:“能得”为终,“知止”为始先后:“本始”为先,“末终”为后近:接近翻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回答问题问题一:1.大学之道(宗旨、根本原则)是什么?
2.“三纲”具体指什么?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明明德:因此,大学之道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明德”,即除蔽复初、除暗复明,彰显“明德”之本然之明。对于个人而言,就是通晓、领悟、崇尚天道、天德、天理,以此修养内心品德而成为君子。亲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大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亲民是其为政的重要主张止于至善:仅仅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便足矣吗?分析材料中朱熹对于“止”的定义,思考“止”的另一层含义。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亳人之欲之私也。
——朱熹
止:处于、达到、固守、坚守(最终追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三纲领的逻辑关系提网的总绳→事物的主干部分对己(内省)对人(外治)最终追求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回答问题问题二:理解了“三纲”内涵及其逻辑关联,那么实现止于至善该有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呢?请朗读原句,并绘制逻辑图。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止达到“至善”境界定志向坚定不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3)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4)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翻译: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翻译: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回答问题问题三:想达到“止于至善”的这样一种境界,该怎样一步一步去做呢?八目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回答问题问题四:“八目”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基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回答问题问题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请补充思维导图。八目三纲指导思想具体步骤内省外治★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治国★齐家★平天下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关键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四、拓展延伸认同观点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和目的,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五、总结全文六、课堂练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讲话材料(3篇)
-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案
-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总结
- 2025年酒店财务部工作计划
- 学校建筑安全生产培训
- 2024年初中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 法兰安全操作保养规程
- 2025年汽油柴油煤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DBT29-7-2014 天津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 2025年挤压无缝钢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研学旅行概论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
- 12月腹痛护理常规
- 控股集团公司组织架构图.docx
- 高炉煤气安全知识的培训
- 2008 年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试卷
-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PPT课件
- 最常用2000个英语单词_(全部标有注释)字母排序
- 在银行大零售业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解学习
- 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
- 水电站大坝土建安装工程悬臂模板施工手册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