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解析版)(新高考)_第1页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解析版)(新高考)_第2页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解析版)(新高考)_第3页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解析版)(新高考)_第4页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解析版)(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单元练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

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气沮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答案】D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为基础,遵循着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

基本原理。

【详解】A、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有

利于改善生态环境,A正确;

B、移除湖泊中寓营养化沉积物,可改善湖泊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B正确;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

D、气温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D。

2.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7

I

X

)

稿

能0246810

时间/h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激烈而生长缓慢

B.转速为250r/min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该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时应采用逐个计数法

D.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Nt=No2表示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随着转速的增加,酵母菌种群密度升高。

三种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都会先升高后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培养初期,摇瓶中酵母菌较少,种内斗争较弱,A错误;

B、转速250r/min时,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酵母菌繁殖的速率降低,故可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增长,

B正确;

C、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

体较大的种群,C错误;

D、数学模型Nt=No乃只适用于“J”形曲线(即无环境阻力状况),由于该培养过程中存在环境阻力(如营养物

质不断消耗,代谢废物积累等),故不适用该公式,D错误。

故选B。

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新迁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正值的变化曲线(如图1),

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2

A.图1的曲线ab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be段和de段都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

B.图1中e点和图2中的D点时种群的数量最低

C.图2的AB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CE段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

D.图1中15-25年期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分析】由图1分析可知:ab段九>1且不变,说明种群在该段为J形增长。be段九>1,且种群数量增长

减慢,但种群数量增多。cd段归1,种群数量不变,df段大<1,种群数量减少。由图2分析可知:当种群

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

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详解】A、图1的曲线ab段大>1且不变,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在be段九>1,该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de段入<1,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

B、图1的f点和图2中的E点表示该种群数量最小,B错误;

C、图2的AB段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但不呈“J”形增长,CE段R小

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c错误;

D、图1的曲线中15-25年处于cd段,该时间段内入=1,种群数量不变,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时,调查地块呈长条形,应选择等距取样法

B.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取样方,样方的大小要合适

C.标记重捕法常用来调查作物植株上蜥虫的种群密度

D.若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则调查种群密度时可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答案】C

【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

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A、用样方法调查时,调查地块呈长条形,应选择等距取样法,调查地块呈正方形,应选择五点取

样法,A正确;

B、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取样方,样方的大小要合适,通常草本植物可选择In?左右,B正确;

C、植株上蜥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

D、样方的大小应根据调查对象调整,若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则调查种群密度时可适当扩大样

方的面积,D正确。

故选C。

5.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

说法,正确的是()

A.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B.林下光照较弱不一定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

D.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答案】B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

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结构能预测

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1)种群的J形增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

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2)种群的S形增长: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

呈S形。

【详解】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不符合种

群密度的概念,A错误;

B、林下光照较弱会影响喜光植物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B正确;

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

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C错误;

D、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这种生物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被淘汰,也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

增长,D错误。

故选Bo

6.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一园林中蜘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B.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时可用抽样检测法,需从静置的培养液中进行取样

C.调查某茶园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答案】D

【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单位面积内的种群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生

物种群,如植物、蜥虫、跳螭等。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种群。

【详解】A、蜥虫为活动能力较弱的个体,可以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对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计数,可用抽样检测法,取样前先将接种酵母菌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保证

酵母菌均匀分布,在进行计数,B错误;

C、蜘蛛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调查某茶园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C错误;

D、小球藻为单细胞藻类,因此为了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D正确。

故选D。

7.中国经典古诗词里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可体现植物的向光性

B.“螟蛉有子,蝶嬴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的关系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体现植物开花受温度影响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体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循环

【答案】B

【分析】1、植物的向光性是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2、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A、“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向日葵总是朝向光照的一面,可体现植物的向光性,A

正确;

B、“螟蛉有子,蝶嬴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拟寄生的捕食关系,B错误;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天气温暖,梨花盛开可体现植物开花受温度影响,C正确;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和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转变为无机物,

可体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B。

8.深圳福田一内伶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等沿海红树林沼泽湿地,其特殊的气候条件、

宽阔的潮间带滩涂、丰富的甲壳类动物和水生植物吸引了成群的海鸥、鹤类、鹭类、鸭类等在那里繁殖和

越冬。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是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沿海红树林沼泽湿地的各种生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C.成群的海鸥、鹉类等生物在湿地繁殖和越冬,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若要研究湿地中海鸥的生态位,可对其栖息地、食物、天敌及性别比例等进行分析

【答案】B

【分析】生态位:(1)概念: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2)作

用: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3)意义:它表示物种在群落

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组成成分,A错误;

B、生物群落是指同一地点全部生物,所以沿海红树林沼泽湿地的各种生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B正确;

C、成群的海鸥、鹤类等生物在湿地繁殖和越冬,增加了该地的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错误;

D、性别比例不属于生态位研究的范畴,D错误。

故选B。

9.据研究表明入侵植物通过3种途径影响食物网:一是入侵植物能够直接被土著草食者取食,进入土著食

物网;二是入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引入新的消费者形成新的食物网结构;三是入侵植物通过非营养作

用影响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网结构。根据下图分析,错误的是()

注:©©©

不同级别的消费者It

(S)①

土著植物入侵植物O

不基于入侵植物的营养流动

木基于土著植物的营养流动

本非营养作用

途径I途径途径ID

A.如果食物网中广食性消费者较多,则入侵植物主要以途径I作用于食物网

B.甲、乙两种植物分别通过途径I和途径H入侵某生态系统,入侵初期乙更易呈J形增长

C.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时不止一种,如途径III中C与P的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

D.入侵物种的出现可能会使土著植物的生态位发生一定的改变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食物网中广食性消费者较多时,入侵植物能被土著草食者取食的可能性更大,则此时入侵植物

主要通过途径I影响食物网,A正确;

B、甲、乙两种植物分别通过途径I和途径II入侵某生态系统,途径n入侵植物乙会引入新的消费者,需要

一定的时间,而途径I入侵植物甲能够直接被土著草食者取食,能及时控制入侵植物的数量,因此入侵初

期乙更易呈J形增长,B正确;

C、途径III通过非营养作用(不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影响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网结构,C和P的种间关

系为捕食,没有种间竞争关系,C错误;

D、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入侵物种的出现,会影响土著植物数量以及生存空间,从而会使土著植物的生态位发生一定的改变,D正

确。

故选Co

10.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影响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化感作用。研究发现,冷蒿叶子分泌的樟脑等

菇烯类物质,能抑制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长,进而逐渐取代一年生草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感作用是影响群落演替的外部因素

B.化感作用一定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群落演替

C.化感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D.可利用化感作用开发“绿色”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

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A、化感作用是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影响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不属于影响群落演替的外部因素,

A错误;

B、化感作用是指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形成有利或不利的作用,所以可能

会影响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及群落演替,B错误;

C、化感作用发生在不同植物之间,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C正确;

D、化感作用是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影响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可利用化感作用开发“绿色”除草剂抑制杂

草生长,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C。

11.淮河流域是安徽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淮河某段“水体一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

选择淮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丙/一E

水面_____A___Z甲:眼子菜(沉水植物)瞪蠹

y乙:著菜(浮水植物)

甲/丙:芦苇(挺水植物)©

----T:蛇床(湿生草本植物)©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

A.该流域甲、乙、丙与丁的栽种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该流域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

C.该流域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D.该流域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C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主

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布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

有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

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

有差别,呈镶嵌分布。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实质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一般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一般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

因素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联系

【详解】A.丙和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变化导致的,因此该流域甲、乙、丙与丁的栽种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

平结构,A正确;

B.在河床修复建设时,要考虑栽种植物的生态位差异及种间关系,通过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

系,遵循了自生原理;此外还要考虑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遵循了协调原理,由此可知,该流

域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B正确;

C.该流域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C错误;

D.该流域四种植物生活在水体一河岸带,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

正确。

12.安徽省省花皖杜鹃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的一种常绿灌木,在中国安徽黄山、天堂寨、天柱山、九华山、

浙江天目山、湖南浏阳大围山及江西怀玉山、武功山等地均有分布,自然生长于海拔1000~1700米的山脊

和山顶。下列关于皖杜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皖杜鹃在不同海拔的分布,充分体现了垂直结构

B.皖杜鹃在不同环境的适应特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C.全部的皖杜鹃构成了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种子的扩散可以使得各种群间遗传差异变小

【答案】D

【分析】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

多样性;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

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

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B、皖杜鹃是同一个物种,没有垂直结构,也不能体现物种多样性,AB错误;

C、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并非全部的皖杜鹃,C

错误;

D、种子扩散导致种群间相互有迁入和迁出,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变小,D正确。

故选D。

13.棉花界流传这样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种植棉花不仅为我国棉纺制造业提

供了更多的原材料,还解决了土地荒漠化问题,促进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荒漠变棉田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

B.棉田中的长绒棉高度不一体现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新疆棉花的种植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长期进行秸秆还田可有效提高棉花产量,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功能

【答案】B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A、荒漠变棉田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A正确;

B、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高低差异导致的分层现象,棉田中的长绒棉植株(同一物种不同

个体)高度不一不属于垂直结构,B错误;

C、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对环境和生命维持系统的调节功能,因此新疆棉花的种植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体现了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秸秆还田,物质重新进入该生态系统,秸秆被分解者分解实现了物质的重新利用,因此长期进行秸秆还

田可有效提高棉花产量,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功能,D正确。

故选B。

14.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稳定碳氧平衡等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小,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垂直分层较多,一般不发生光竞争

B.热带雨林水热条件较好,退化后恢复相对较快

C.热带雨林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小

D.热带雨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复杂,物质循环相对封闭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叫作生态系统。(2)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

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3)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4)功能:①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

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②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

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

还能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详解】A、热带雨林的生物组分较多,垂直分层现象更明显,不同高度的植物之间会竞争阳光等环境资源,

A错误;

B、热带雨林水热条件较好,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因此退化后恢复相对较快,B正确;

C、热带雨林林下光线相对较弱,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以适应在弱光条件下

生存,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开放性,虽然热带雨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复杂,物质循环也不是封闭的,

D错误。

故选B。

15.生态位宽度是指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常用生态位宽度指数表示。生态位重叠是指两

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共同资源的现象。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

是()

A.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时,应研究其种群密度和种内竞争程度

B.生态位宽度指数较高的种群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广泛的生存环境

C.生态位宽度指数越低和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均必定导致种间竞争加剧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

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时,需研究其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种群密度和

种内竞争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范畴,A错误;

B、生态位宽度指数较高的种群可利用的资源较多、空间较大,故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广泛的生存环境,

B正确;

C、生态位宽度指数越低,越容易被淘汰,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生态位重叠本身并不一定伴随着竞争,

只有当资源短缺时才会发生竞争,C错误;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6.图I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

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II为某生态系统的某种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I中甲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B.图I中碳元素在乙和丁间的传递形式是C02

C.图I中的次级消费者有B、C和D,处于图II中的②营养级

D.图H中的金字塔可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也可能表示数量金字塔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图I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

图II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①表示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②③④表示消费者,②为第二营

养级,③为第三营养级,④为第四营养级。

【详解】A、图I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A错误;

B、图1中碳元素在乙(生产者)和丁(分解者)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B错误;

C、次级消费者是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消费者,图I中乙是生产者,A是初级消费者,以A为食的B、C、

D为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处于图W中的③营养级,C错误;

D、能量金字塔都是正金字塔,数量金字塔一般是正金字塔,有时也会出现金字塔的倒置现象,故图n中的

金字塔可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也可能表示数量金字塔,D正确。

故选D。

17.研究表明,在我国华北地区某苹果园里生活着多种昆虫,害虫主要有卷叶蛾、蛇虫、蜘虫和食心虫等;

害虫的天敌(即天敌昆虫)为草蛉、异色瓢虫、螳螂等;既非害虫又非害虫天敌的中性昆虫有蚊、蝇、蚂

蚁等。在果园中种草,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卷叶蛾、蛇虫、鲂虫和食心虫等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卷叶蛾一螳螂一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

其中螳螂位于第二营养级

B.该苹果园中存在着多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C.该苹果园生物量金字塔上窄下宽,苹果树的总有机物量大于果园中所有动物的生物量

D.种草后,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答案】A

【分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

【详解】A、卷叶蛾、蛇虫、鲂虫和食心虫等植食性动物以生产者为食物,是初级消费者,食物链应该从生

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其中螳螂位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

B、该苹果园中每个营养级上有多种生物,存在着多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B正确;

C、因为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生物量金字塔通常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在该果园生态系

统中各类动物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故苹果树的总有机物量大于果园中所有动物的生物量,C正确;

D、种草后,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D正确。

故选Ao

18.对我国近海某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部分研究数据如下图所示(单位为tkm2相)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第I、第II营养级的生物量金字塔呈上宽下窄的倒置状

B.第II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约为366.7t-km2aT

C.每年流向碎屑的能量都被分解者利用

D.研究结果体现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C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I为生产者,n为初级消费者、ill为次级消费者,w为三级消费者,v为四级消

费者。

【详解】A、生物量金字塔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在海洋生态系统

中,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因此第I、第n营养级的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呈现上宽下窄的倒置状,A正确;

B、第二营养级同化量(480t-km2a-i+410.4t-km2a-i)-呼吸消耗的能量(523.7t-km-2-a-1)=第^营养级用于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366.7t-km2aT),B正确;

C、据图所知,流向碎屑的能量,有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利用,再依次流入后面的营养级,C错误;

D、据图所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并未完全流入下一营养级,体现了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正

确。

故选C。

19.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深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列选项不符合生态学相关

原理的是()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扩大生态足迹,使人类获得更多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B.渔场投放饵料,可增加养殖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在稻田养鸭养鱼,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获得更大的收益

D.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可降低生物富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答案】A

【分析】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

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详解】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

水域的面积,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当于降低了生态足迹,A错误;

B、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渔场投放饵料,使可利用的食物资源增加,改

善了生存环境条件,可以增加养殖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稻田养鱼、养鸭不仅提高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也使得养殖业和种植业同时得到了优化,极大地提高

了农民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大的收益,C正确;

D、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有些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由于在环境中稳定,难降解,不易被

生物利用,一旦进入环境被生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蓄积,造成生物富集,再通过食物链逐渐在不同营养级

生物体内累积,人类食用相应营养级的生物后就可能会被影响,因此如果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可降低生

物富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D正确。

故选Ao

20.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

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

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mg・kg")。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

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镉浓度(mg-kg-1)地上生物量(g-m-2)地下生物量(g-m-2)植物体镉含量(mg-kg-i)

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

对照120.7115.123.518.02.52.7

2101.642.515.27.210.15.5

5105.235.214.34.112.97.4

1097.428.312.12.327.411.6

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答案】B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可以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植物,自变量为镉的浓度和植物种类,因变量为

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

【详解】A、由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的植物体镉含量都有所增加,

说明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A正确;

B、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

所以与植物B相比,植物A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B错误;

C、由表可知,在相同的镉浓度处理下,植物A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说明在被镉污染

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C正确;

D、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高于植物B,说明植物A对镉的富集能力

更强,若以植物A作动物饲料,镉会沿着食物链进行富集,安全风险更大,D正确。

故选B。

2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K值会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B.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数量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D.生态系统往往通过反馈调节使自身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

【答案】C

【分析】1、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2、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

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无论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还是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最

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环境条件改变,K指会随之改变,环境遭

受破坏,K值会下降;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

B、自然群落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也会

达到与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C错误;

D、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的基础,生态系统通常通过反馈调节使自身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D正确;

故选Co

22.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昆虫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

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散失

A.①、②、③均属于水鸟的同化量

B.湖区中该种水鸟所占营养级可能为多个

C.湖区中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构成了生态系统

D.湖区中毛色艳丽的水鸟引来游客观赏体现其潜在价值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摄入量-粪便量。

【详解】A、水鸟的同化量=水鸟的摄入量-粪便,所以图中①属于水鸟的同化量,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水鸟以湖区的某些植物、昆虫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所以湖区中该种水鸟所占营养级

可能为多个,B正确;

C、生态系统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以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植物、水鸟、细菌不能包含该区域所以的生

物,C错误;

D、湖区中毛色艳丽的水鸟引来游客观赏体现其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o

23.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生态浮床上的植物都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基质和栖息场所,这有助于微生物对

污染水体中有机营养物质的降解。科研人员挑选当地的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栽种在湖边,设置在湖中央的

生态浮床上也选用当地的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以此对有机污染的湖泊进行修复(如图),修复前,浮游植

物占优势,修复后,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生态浮床植物占优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不进行人工干预,则该湖泊很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水华现象

B.修复前挑选合适植物,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浮床植物可定期收割,用于喂养牲畜,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双赢

D.该湖泊生态系统在修复的过程中,生物群落在发生着次生演替

【答案】B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

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湖泊被有机物污染,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会产生大量N、P,因而引起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

殖,而出现水华现象,A正确;

B、修复前挑选合适的植物,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C、浮床植物可以修复有机污染的湖泊,也能带来经济效益,C正确;

D、该湖泊生态系统在修复的过程中,优势物种在发生更迭,即生物群落在发生着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B。

24.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是指在同一养殖水域内科学搭配多营养层级养殖水生动植物的模式,如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养殖水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B.该养殖模式中的鱼、虾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C.该养殖模式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空间和资源的能力,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上述生态养殖模式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每一营养级能量

的去向有:被下一级同化(最高营养级没有)、呼吸作用热能散失、流向分解者。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能量。

【详解】A、图中为人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包括藻类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A正确;

B、该养殖模式中的鱼、虾作为消费者,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B正确;

C、该养殖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空间和资源的能力,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错误;

D、该生态系统的设计能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和转化,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被后一个环节利用,

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正确。

故选C。

25.生活在高纬度森林的大型肉食性哺乳动物相对于低纬度森林的肉食性哺乳动物需要更大的领地才能维

持其生存,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高纬地区的肉食性哺乳动物要更大领地的原因不包括()

A.高纬度地区森林总初级生产量小于低纬度地区,流向高营养级的能量更少

B.高纬度地区森林的肉食性动物及其食物所处营养级用于呼吸的能量的比例更高

C.高纬度地区森林的分解者活动更强,大量有机物通过热能的形式散失

D.低纬度地区物质再循环的速度更快,单位土地面积上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更多

【答案】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绿色植物借助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

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自身的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部分才用于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

繁殖等,这部分就是净初级生产量。

【详解】A、高纬度地区森林总初级生产量小于低纬度地区,流向高营养级的能量更少,故生活在高纬度森

林的大型肉食性哺乳动物相对于低纬度森林的肉食性哺乳动物需要更大的领地才能获得更多的能量,从而

才能维持其生存,A正确;

B、高纬度地区森林的肉食性动物及其食物所处营养级用于呼吸的能量的比例更高,故生活在高纬度森林的

大型肉食性哺乳动物相对于低纬度森林的肉食性哺乳动物需要更大的领地才能获得更多的能量,从而才能

维持其生存,B正确;

C、有机物中的能量最后都通过热能的形式散失,故其不是高纬地区的肉食性哺乳动物要更大领地的原因,

C错误;

D、低纬度地区物质再循环的速度更快,单位土地面积上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更多,而高纬度地区物质再

循环的速度更慢,单位土地面积上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更少,导致流向高营养级的能量更少,故生活在

高纬度森林的大型肉食性哺乳动物相对于低纬度森林的肉食性哺乳动物需要更大的领地才能获得更多的能

量,从而才能维持其生存,D正确。

故选Co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0分。)

26.(12分)安庆菜子湖水清草美、天蓝地阔,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候鸟重要的迁徙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

地。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出现在菜子湖,决定它在湿地中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是。人们对东方白鹳的研究较少,为了更好保护其生存,需要研究它的生态位,主要包

括O

(2)菜子湖8-10月为丰水期,11-1月为枯水期,兴趣小组通过连续观察和统计,发现枯水期鸟类数量更多,

结合图2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o

一种类—数量

口丰水期

■枯水期

林地草滩泥潭其他

图1莱子湖鸟类种类和数量变化趋势图2莱子湖景观结构季节变化

为进一步加深对该湿地公园的了解,兴趣小组对修复重建区的植被丰富度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到如下数据,

则该地的植被丰富度为。

地块样地1样地2样地3样地4样地5样地6样地7

物种数2272119109

A.10B.8C.11D.无法确定

(3)菜子湖湿地公园建立时村民在政府鼓励下退耕还湖,为保障人民利益,政府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以获得

较高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村工作人员考察了某人工生态农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不断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

过程,尽管如此,人们依然需要向稻田中补充氮肥的原因是o

②园区拟建立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立体生态农业(如下图),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

家禽、家蓄

人类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比例逐年提高,若人获取农作物和家畜、家禽的比例从1:1调整到1:3,能量传递

效率按10%计算,则调整后可供养的人口是调整前的倍(保留2位小数)。

【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枯水期草滩与泥潭的面积增大,有利于鸟类觅食(2分)A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稻田生态系统不断地输出氮素,而土壤中直接获得的氮元素不能满足植物

需求(2分)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2分)0.71(2分)

【分析】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反映了物种在资源利用、

竞争与合作以及避免竞争等方面的特点和策略,每个物种的生态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都是独特的,因为不

同物种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用不同。生态位的组成和特点包括资源的利用方式、封装的特点和空间的利用方

式三个方面。首先,物种的生态位涉及到对资源的利用和利用方式,如何获取和利用能量和营养物质。某

些物种可能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利用不同的资源,以避免竞争。其次,物种的生态位还受到其外形、结构

和生理的制约,这决定了物种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最后,物种的生态位还涉及到空间的利用方式,即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使用空间的方式。

【详解】

(1)决定东方白鹳在湿地中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研究东方白鹳的生态位,通常研

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由图2可知,枯水期草滩与泥潭的面积增大,有利于鸟类觅食,使鸟类数量增多;该地的植被丰富度

为(22+7+2+11+9+10+9)/7=10,故选A。

(3)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

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尽管如此,人们依然需要向稻田中补充氮肥的原因是因为稻田生态系统不断地输出

氮素,而土壤中直接获得的氮元素不能满足植物需求,需要人为补充;

②建立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立体生态农业的意义在于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由图可知,与

农作物------动物

人有关的食物网为:\;一,假设人增加的量为1,调整前共需农作物的相对值为

、区

1/2x10+1/2x10x10=55;调整后共需农作物的相对值为1/4x10+3/4x10x10=77.5,因此调整后可供养的人口是

调整前的倍数为55/77.5=0.71倍。

27.(9分)人类活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人类通过采取环境保护措

施,进行科技创新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努力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回答下列

问题:

(1)某地经历了森林一荒漠-森林的演替过程。当地的人们将荒漠变回森林仅仅用了数上年。这说明人类的

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

(2)从森林到荒漠的演替和从荒漠到森林的演替均属于演替。与荒漠阶段相比,森林阶段的植物垂体

分层结构更(填“简单”或“复杂”),且森林的垂直分层为动物提供的更多。

(3)碳达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CO2排放量在某一时间点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开始逐步下降的过程。碳

中和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实现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的状态。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

重要前提和阶段性目标。人类通过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填

“碳中和”或“碳达峰”)。除继续植树造林外,为实现这一目标,还可采取的措施有(答出1

点)。

(4)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维持土壤碳库平衡有重要意义,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某地在植树造林的过程

中定期伐去部分林木,既能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还能获得部分木材,

创造经济效益,该种采伐方式被称为间伐。不同程度的间伐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如表所示。

组别对照组轻度间伐中度间伐重度间伐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g-kg-i)11.2117.6923.4518.17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整体而言,不同程度的间伐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是o

【答案】

⑴方向和速度

(2)次生复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碳中和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开发利用新能源(2分)

(4)与对照组相比,随着间伐程度的增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逐渐增加,但间伐程度过高时,土壤活性

有机碳含量的增加程度反而降低(合理即可)(2分)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

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1)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从森林到荒漠的演替和从荒漠到森林的演替过程都是发生在已有土壤条件下进行的,这是次生演替,

森林中生物种类更多,植物垂直分层结构更复杂,森林的垂直分层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前提和阶段性目标,人类通过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

排放,这是碳中和的概念,还可以通过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达到碳中和。

(4)从表格中看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间伐程度的增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逐渐增加,但间伐程度过

高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增加程度反而降低。

28.(9分)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

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主要植物类型、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

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主要植物类型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

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