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某中学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济南市某中学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济南市某中学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济南市某中学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济南市某中学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市实验中学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高三地理试题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

空间形态低碳绩效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

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下表为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比较(单位:km),据此并结

合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图。

完成下列各题。

圈层增双城增新城增

现状

长模式长模式长模式

市级3.403.503.316.17

区级1.861.951.841.87

综合2.212.332.212.94

@-©双城增长慎式

图例

O

©■圄房增长慎式•市级・为中心

・区级中心

—缅河包食证线

1.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是()

A.现状B.圈层增长模式

C.双城增长模式D.新城增长模式

2.最优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A.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

B.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

C.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

D.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

【答案】1.C2.A

【分析】该题实际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通过表中数据可知,双城增长模式出行距离最短,则消耗的能源最少,排放的碳也最少,故C正确。

2.由上题可知,双城模式为最优增长模式。从材料中可看出,双城模式中两个城市范围相当,中心城市均为市级服务

中心,说明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A正确;双城模式意味着新组团与中心城市规模及功能处于同一水平,

新组团分担中心城市的大部分职能,不可能只有经济职能,B错;新组团可以接纳中心城市人口,也可能接纳其他地

区人口,不一定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C错;城市发展以各自为中心向周围发展,并非均衡增长,D错。故正确答

案为A。

跨省迁入人口缩减指迁入地的省际迁入人口规模减小,是在迁入“汇”(东部沿海)经济增速日落和迁出“源’’(中西

部)经济崛起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人口迁移现象。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2000—2015年广东跨省迁入人口变化示意图。

3.2000〜2010年,跨省迁入人口对广东省的影响是()

A.加快矿产资源开发B.青壮年劳动力增多

C.农业生产规模扩大D.不断降低生活成本

4.2010〜2015年,广东跨省迁入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基础设施渐完善B.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C.迁出人员资金充足D.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答案】3.B4.D

【分析】3.读图可知,2000〜2010年大量人口迁入广东省,为广东省增加了青壮年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B符合

题意;跨省迁入人口很少在广东省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且广东省矿产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对当地加快矿产开发影响小,

排除A;跨省迁入人口很少在广东省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小,排除C;跨省迁入人口增多,经济

发展水平提高,会使得生活成本升高,排除D。故选B。

4.读图可知,2010〜2015年广东省跨省迁入人口年平均增量在许多省份呈负值,即跨省迁入人口大量减少,主要原因

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广东省的地价和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当地就业机会减少,D符合

题意;农村基础设施渐完善、城市环境趋于恶化、迁出人员资金充足,可能会对广东省跨省迁入人口变化有一定影响,

但跨省迁入人口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因此这些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o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

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

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

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

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坐拥大青山丰富的林草资源,自然风景优美。"一五''期间,石拐区是我国重点建设地区之一,

也是为附近钢铁企业配套建设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当地以采矿业为主。石拐区经历了“因煤而建",至缘煤

而兴”,再到“因煤而衰”的发展历程。近年来,石拐区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下图示意石拐区服务业、采矿业增加值占地

区生产总值比重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

5.造成2012-2020年石拐区采矿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煤炭需求减少B.当地进行煤炭深加工C.开采技术落后D.煤炭资源枯竭

6.石拐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优势是()

A.轻工业基础好B.政策支持C.资源禀赋好D.劳动力丰富

7.石拐区产业转型过程中,应该()

A.将每个矿坑开发成人工湖泊B.复垦矿区,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

C.建立煤炭坑口电站提升效益D.开发以煤炭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答案】5.D6.C7.D

【解析】5.2012〜2020年石拐区采矿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煤炭资源枯竭,可开采量减

少,D正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煤炭需求量并没有减少,A错误;石拐区为包钢提供能源和原料,深加工少,B错

误;石拐区煤炭开采早,开采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C错误。所以选D。

6.石拐区产业转型过程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石拐区以采矿业为主,工业基础不是向第三产业转型的主要优势,

A错误;由材料可知,石拐区“大青山丰富的林草资源,自然风景优美“,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C

正确;政策和劳动力是其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优势,但资源禀赋是其基础优势,BD错误。所以选C。

7.对采矿后矿坑的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不是每个矿坑都适合开发成人工湖泊,A错误;石拐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

缺,不适宜发展特色农产品,且该地产业转型主要向第三产业转型,B错误;当地面临煤炭资源枯竭,不适合建立坑

口电站提升效益,C错误;发展以煤炭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发展,D正确。所以选D。

【点睛】产业结构转型指由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产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产业发展遇到多重约束,必须

通过提升产业素质,升级置换和重组产业要素,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以满足产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下面是小明暑期参加地理研学时拍摄的两张照片。左图为位于山西省市广灵县境内的一处黄土土柱林景观,顶部

分布有一种特有的灌木——树梅,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右图为一处华北落叶松景观。通过查询资料可知,华北落叶

松依靠种子传播,其种子和幼苗在生长发育期需要一定的遮阴条件。低密度落叶松林更新缓慢,林下草本植被茂密,

不同密度落叶松林下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树梅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降水C.地形D.人类活动

9.低密度落叶松林更新缓慢,最主要原因是(

A.光照强,无遮阴环境B.草本植被茂盛,争夺落叶松幼苗养分

C.蒸发强,林下水分缺乏D.植被密度低,落叶松种子产生数量少

10.推断不同密度落叶松林下植被凋落物的厚度特征为()

□低密度林下未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高于高密度林;

□高密度林下半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低于低密度林;

□低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小于高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

□低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大于高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

A.□□B.□□C.□□D.□□

【答案】8.C9.D10.B

【解析】8.树梅主要分布在土林的顶部,显然不是人类活动所为。土林边缘地势陡峭,顶部相对平坦,利于水分下渗,

土壤墙情好,土层相对较厚,利于树梅生长。微观尺度的地形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而热量、降水都是大尺

度的影响因素,不适合微观小尺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注意题干要求选出低密度落叶松林更新较缓慢的最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就是最重要的那一个原因。四个选项都是

影响落叶松新陈代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种子数量的匮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优中选优,故选D。

10.低密度林相比于高密度林,光照强,土壤温度高,微生物更活跃,凋落物更容易分解,未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

量的比例低于高密度林。□的描述是错误的;高密度林因为光照弱,土层温度低,半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低

于低密度林;口的描述是正确的。高密度林因为落叶松植株密度更大,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更大。□正确,□错误。

答案为B。

【点睛】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温度,影响水热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1)纬度:纬向地带性;2)经度经向

地带性3)海拔:垂直地带性。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表现在:1)坡向南坡和北坡,2)坡度平地陡坡缓坡。

分层稳定指数用于衡量湖泊水体上下交换的强度。我国天雹水库位于广西南宁,其在夏季出现显著的稳定分层,

秋末冬初分层稳定指数下降,水体上下交换加剧,形成“翻库''现象。下图示意天雹水库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的

湖水稳定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天雹水库夏季的直接补给水源主要是()

A.大气降水B.地表径流C.积雪融水D.地下径流

12.天雹水库分层稳定指数最高的时间段表层水)

A.盐度较高B.水温较高C.溶解氧含量高D.营养物质较少

13.“翻库”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风浪加大口水温下降□水位上升口落差加大

A.□匚B.□□C.□□D.□□

【答案】1LB12.B13.A

【解析】11.由材料可知天雹水库位于广西南宁,根据所学可知南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区的河流主要来自大

气降水补给,而不是积雪融水,C错误;根据题设和所学可知南宁夏季为汛期,流域内的降水通过地表径流直接汇入

水库,直接降落到水库的雨水和形成地下径流注入占比较小,B正确,AD错误。故选B。

12.读图可知天雹水库分层稳定指数最高的时间段为2018年6-8月,即夏季。夏季为河流汛期,径流输送到水库的营

养物质较多,径流汇入导致库区盐度较低,AD错误。夏季,太阳辐射强,表层水温高,密度低,上下交换不畅,水体

稳定,溶解氧含量低,B正确,C错误。故选B。

13.读图可知“翻库”现象出现的时间为初冬,这个时间段,随着冬季风增强,风浪带来的动力扰动加剧,□正确;随着

表层水温下降,密度增大,表层水下沉,带动底层水上升,□正确,A正确;冬季降水较少,水库的补给来源减少,水

位会下降,□错误,CD错误;进入冬季以后,水库水位会有所变化,但是上下层水体中间的落差变化不明显,□错误,

排除B。故选A。

【点睛】夏季时,太阳辐射强,湖水表层水温升温快,底层升温慢,形成明显的温跃层,水体交换弱,进而导致溶解

氧交换弱。

重庆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为了探究日影的变化规律,某日在一平坦开阔的地面(30°N,106°E),垂直竖立了一支

铅笔,并在铅笔影子顶端移动线路上,均匀摆放了8颗小鹅卵石。阳光依先后顺序照到第5颗鹅卵石时,日影最短。

图为研学小组成员小明当日某时刻拍下的影子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小明同学拍照的时间及相机镜头的朝向分别是()

A.下午东方B.正午西方C.上午西方D.下午北方

15.依影子移动的先后顺序,当影子指向第2颗鹅卵石时,小明的手表时间为10:00。当影子指向第8颗鹅卵石时,小

明的手表时间应为()

A.12:00B.14:00C.14:56D.15:52

【答案】14.C15.D

【解析】14.材料可知,该地位于(30N,106%),属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始终位于正南,依据"阳光依先后顺序

照到第5颗鹅卵石时,日影最短”这一信息,可大致确定图中影子指向为北方,按照面北站立,左西右东的定向原则,

可以确定相机对准的方向是西方,A、D错误;结合前面的结论,依据阳光照到的先后顺序,铅笔影子应最先指向最西

侧的鹅卵石,照片中铅笔影子已经指向了西数第四颗鹅卵石,依据题意,阳光依先后顺序,影子指向第5颗鹅卵石时,

日影最短,所以此时尚未达到日影最短的时刻,照片拍摄的时间应为上午,C正确,B错。故本题选C。

15.依据影子移动的先后顺序,当影子指向第2颗鹅卵石时,他手表时间为10:00,当影子指向第5鹅卵石时,106呢

的地方时为12:00,手表上的时间,即北京时间为:12:00+14*4分钟=12:56。所以铅笔影子由指向第2颗鹅卵石移动至

第5颗鹅卵石用时2小时56分。由于第2颗鹅卵石与第5颗鹅卵石的间隔与第5颗鹅卵石至第8颗鹅卵石的间隔相同,

故影子继续移动至第8颗鹅卵石,也需要用时2小时56分。所以当影子指向第8颗鹅卵石时,手表时间应为:

10+2:56+2:56=15:52,D项正确,ABC错,故本题选D。

【点睛】物体影子的长度与方位规律:口物体影子长度和方位与太阳相反;□正午时的物体影子为一天中最短;口对北

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物体影子在夏至日正午时达到一年中最短;对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物体影子在冬至日正午

时达到一年中最短;口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该地时,可以认定影长为零。

第口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8分)

材料一灵渠(左图)位于桂林兴安县境内,通过大小天平和锦嘴实现“湘清分派”(七分入湘,三分入漓),是秦始皇为攻

打百越时运输粮食等物资而修建的人工运河。北渠所在地区地形平坦,但渠道弯曲。南渠是连接湘江与大溶江的河段,

为了调节水位,在南渠修建了29个陡门,南渠入口处的陡门被称为"天下第一陡",曾有军队驻守。在伴嘴上有一幅描写

北渠、南渠航运情景的对联:“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

材料二为实现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我省计划修建一条现代版"灵渠"——湘桂运河

(右图),作为第二条水上出海通道。拟建湘桂运河线路为:永州市萍岛经潇水至道县永明河,在江永县城关附近的白岭

岗开挖人工运河跨越分水岭(海拔不足300米),至桃川镇螺丝岭入桂江支流恭城河,经恭城河至平乐汇入桂江。萍岛至

平工乐长332.2千米,其中人工运河42.3千米]。

大天…1!E-i-:/---nT

⑴说明北渠渠道弯曲的原因。(4分)

(2)秦汉时期,在“天下第一陡”附近率先形成较大的聚落。试从人文地理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1)降低坡度,有利于航运(增加运力);降低流速,减轻侵蚀,有利于保护渠道

(2)军队驻扎(因军事而兴起);物资集散、转运需要大量劳动力

【分析】本题以广西灵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聚落的区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

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北渠渠道弯曲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北渠的坡度,使流速减慢,保障航运安全,增加运力。随着流速降低,

北渠水流对两岸的侵蚀作用减弱,减轻流水侵蚀作用对灵渠的破坏,保护灵渠。

(2)由材料可知,天下第一陡位于南渠入口处,地理位置重要,曾有军队驻守,因军事而兴起;南渠航运繁忙,天下

第一陡位于中转地,物资集散、转运需人工搬运,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导致人口密集,扩大了聚落规模。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海表温度锋是指海表温度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长过渡带,是海表温度的跃变带(海表温度锋1月判

别标准为温度梯度大于0.12D/km)。冬季风是影响山东半岛附近海域温度锋的关键因素,图1示意37°N海域某研究断

面位置,图2中左图示意2015〜2020年该断面1月海表温度锋的经度位置和表层悬沙浓度分布的年际变化,右图示意

同时期该断面1月海表温度梯度和平均风速数据统计。

2«20

3«19

Mil

Ml7

Mie

2«I3

图2

(1)在图2中左图虚线方框内补画该断面1月海表温度锋经度的折线。(2分)

(2)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该断面风速对海表温度锋的位置和强度的影响。(8分)

(3)分析1月该断面海表温度锋西侧海水表层悬沙浓度高的原因。(6分)

年份

2020

2019

2018

【答案】⑴2017

2016

2als

IZL6°E1228°E123°E12320E1234。*

(2)该断面所在海域1月盛行西北风,当风速偏大时,鲁北沿岸流的势力偏强、近岸冷水范围广,温度锋向东摆动;断

面表层海水温度整体偏低,温度梯度较小,温度锋的强度偏弱。

(3)近海有河流汇入,携带大量泥沙入海;鲁北沿岸流携带了高浊度水体沿山东半岛近海运动;海水西侧较浅,在冬季

风作用下,更多的沉积物从海床再悬浮。

【分析】本大题以海表温度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的温度、海一气热量交换、海水的温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

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对比图2左右两图可以发现,风速越大,1月海表温度锋经度越靠东,故在图2中左图虚线方框内补画

如下:

(2)注意题干要求,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该断面风速对海表温度锋的位置和强度的影响,结合图2以及材料

“海表温度锋是指海表温度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长过渡带,是海表温度的跃变带”、“冬季风是影响山东

半岛附近海域温度锋的关键因素”可知,该断面所在海域1月盛行西北风,当风速偏大时,鲁北沿岸流的势力偏强、近

岸冷水范围广,温度锋向东摆动;图2右比较温度梯度和风速的关系可以看出,断面表层海水温度整体偏低,温度梯

度较小,温度锋的强度偏弱。

(3)1月该断面海表温度锋西侧海水表层悬沙浓度高的原因可以从入海径流、洋流、风的角度分析。近海有河流汇入,

携带大量泥沙入海,混合海水含沙量上升;鲁北沿岸流自北向南携带了高浊度水体沿山东半岛近海运动;近岸的海水

西侧较浅,在冬季风作用下,更易受到扰动使得更多的沉积物从海床再悬浮。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2002年以来,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已成为控制黄河物质向海输送的最重要工程措施之一,显著影响黄河

河口地貌的演化。图1为“黄河三角洲区域图”,图2为“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材料二: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严重,天然植被多为盐地碱蓬、桂柳等盐生植物,可吸收土壤中的盐分。1992年,

为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国务院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自然保护区正积

极创建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图1

(b)水库・水调水调沙逐年实施I调水调沙中断

■径流

o泥沙

ID

⑴推测2015〜2017年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5分)

(2)简析天然植被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发育的作用。(6分)

(3)简述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建设对生态安全的意义。(4分)

【答案】(1)三角洲逐渐萎缩。调水调沙中断,入海泥沙减少(水库泥沙淤积,清水下泄);海水侵蚀加强,导致三角

洲面积减少。

(2)盐生植物吸收土壤盐分,降低土壤盐度;植被能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湿度;植被生长,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

土壤肥力;植被能阻滞径流,减少流水侵蚀,保持水土。

(3)提升黄河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

改良土壤,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研究、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分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材料,涉及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特点、植被对土壤的影响、国家公园建设对生态安

全的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

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2可知,2015〜2017年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较小,调水调沙中断,入海泥沙减少(水库泥沙

淤积,清水下泄);海水侵蚀加强,导致三角洲面积减少,三角洲逐渐萎缩。

(2)区域内天然植被多为盐地碱蓬、桂柳等盐生植物,可以吸收部分盐分并排出体外,降低土壤盐度;植被根系可以

增加下渗,涵养水源抑制土壤中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湿度;植被根系可以增加下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地表

径流,降低流水侵蚀作用,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3)本小题主要从黄河三角洲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优先发展策略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角度进行分析。黄河口主

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小、土壤沙化和盐碱化等。故海统筹型国家公园建设可以保护河口

湿地生态系统,提升黄河生态功能;国家公园可成为迁徙鸟类的庇护所,有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

利于改良土壤,保护土地资源;利于开展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成为生态研究、科普

教育的重要场所。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深圳蛇口产业园区成立于1979年,率先承接香港产业转移,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上世纪

90年代,随着竞争优势减弱,园区企业纷纷外迁,厂房空置率不断上升。2009年,深圳提出了“再造新蛇口”的战略,

通过改造旧厂房,完善配套设施和居住环境,重点发展金融、网络信息、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下图

示意深圳前海一蛇口自贸区位置。

材料二:2015年,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成立,加快了区域资金、技术、人才的集聚和协发展,为深圳发展注入新

的活力,成为深圳新的经济增长极。下图示意自贸区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

自由竞争

贸市海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