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抽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抽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抽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抽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抽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5届高三历史其次次调研抽测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一、选择题1.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文化的沟通和认同【答案】A【解析】【详解】“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意思是说要遵从旧典,管束商臣民,拥护周王室。“保民”说明要从民本思想动身,体现出分封制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故A项正确。分封制促进了西周疆域发展,故B项错误。诸侯独立,王权衰弱是分封制后期的影响,故C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文化沟通和发展,故D项错误。2.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确定集权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记着传统的血缘政治起先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起先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解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解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确定集权的发展,解除。3.书法家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认为要写好某种字体,必需“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下列字体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可知宋曹所述字体为笔画详备、结构严整的楷书,结合所学选择B选项;选项A的字体为小篆,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匀称,与材料所述不符,故解除A选项;选项C的字体具有行云流水、飘逸易识的特点,是行书的代表,故解除C选项;选项D的特点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属于草书,故解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书法的各特点,需驾驭各种书法的特点与形式。4.明代一些皇帝认为,“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设立内阁可以“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由此可见,明朝内阁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负责行政事务的执行C.拥有对皇帝的监察权 D.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等可知,皇帝经验有限,须要有人帮助处理有关政务,内阁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故D选项正确;明朝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而不是拥有监察权,肯定程度上弱化君主个人独裁,故A、C选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故B选项错误。5.在民国初年的教科书中,“其次次鸦片斗争”的重要性要高于鸦片斗争。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教科书的叙事主线,对这两场斗争影响重要性的表述发生了逆转,即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开端的鸦片斗争成为近代史起点,并被赐予了更重要的历史意义,而“其次次鸦片斗争”的影响则慢慢被忽视。这说明A.材料多寡影响历史事务的说明B.主观情感影响史家史事的评判C.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事和评判D.学术探讨影响教科书叙述风格【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教科书的叙事主线”,结合由于鸦片斗争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开端而被赐予比其次次鸦片斗争更重要的地位,可以看出时代发展,即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对历史叙事和评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更,故选C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史料的多少问题,解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主观情感问题,故解除B选项;材料强调历史叙事和评判的变更与时代发展有关,而并非与学术探讨有必定联系,故解除D选项。6.下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A.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B.实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C.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D.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批判孔子……帝王专制、思想专制、伦理专制”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通过批判儒家思想当中的封建专制的内容,来达到文化启蒙和觉醒的目的,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故A解除;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仍旧是为了思想启蒙,故C解除;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并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故D解除。7.孙中山主见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开“商家垄断”的有效方法。还主见“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孙中山A.节制资本的思想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C.关注工农的利益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答案】A【解析】无论是消费合作社还是生产合作社以及“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都体现出孙中山对中国资本的看法,要节约这些原有资本,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无法得出;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曲解材料含义。8.侵华日军在向陆军部的报告中写道:共军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进行奇袭……石太路破坏极为严峻,敌人企图对桥梁、轨道、通信网、火车站设施等重要技术性设备,予以彻底摧毁。材料所指的军事行动A.打破了日军不行战胜的神话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成功C.复原西南国际交通线的畅通 D.增加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念【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石太路破坏极为严峻,敌人企图对桥梁、轨道、……予以彻底摧毁”可知,指的是百团大战,该战役增加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念,故D选项正确;打破日军不行战胜的神话是平型关大捷,故A选项错误;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成功的是台儿庄大捷,故B选项错误;复原西南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是远征军出国作战进行反攻,故C选项错误。9.8月7日傍晚,他们毅然决然地分三路向……急进。这段路上,不仅要越过陇海铁路,而且还面对黄泛区和沙河、汝河、淮河等多条河流。蒋介石完全没有料想到他们会走这样一着险棋,还以为他们只是“不能北渡黄河而南窜”。这一行动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B.将斗争引入“国统区”C.基本歼灭了国民党主力D.导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北渡黄河而南窜”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解放斗争时期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斗争从解放区转移到国统区,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正确;辽沈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不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解除A;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主力,不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解除C;1949年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政权,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解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渡黄河而南窜”,联系所学解放斗争时期战略反攻的史实和影响分析解答。10.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其次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探讨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A.标记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探讨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提出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其次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说明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标记着政治协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正确。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1956年“长期共存,荣辱与共”方针提出,故B项错误。探讨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新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提出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是1956年,故D项错误。【点睛】(1)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份中共中心工作文件指出:由于美国低估会议的可能成果,以及美、英、法之间存在着多种冲突,中国应当实行主动方针,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惊慌局势的缓和。与这份文件相关的外交活动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当解决B.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D.确立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详解】依据材料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英、法”“促进国际惊慌局势的缓和”可知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一起召开的国际性会议,结合所学学问为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与的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探讨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故A正确;B项内容为亚非会议的影响,与材料无关,解除;C项内容为新国成立初期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解除;D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内容无关,解除;【点睛】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实行的探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复原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1954年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达成协议,建议在日内瓦召开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与的会议,探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复原印度支那和平问题。12.1978年清华高校选派9名中青年学者赴美留学,数年后全部完成学业归来,校方特地制作简表表彰纪念(简表信息节选如下)。由此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教化反映了A.“三个面对”精神的贯彻 B.高考复原促进经济发展C.中美建交推动文化沟通 D.国家战略主导教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理论固体物理”“波导光学”“反应堆物理计算”“生物物理”等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留学生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端科技领域,这是由当时的国家战略所确定的,故D选项正确;“三个面对”的提出是在1983年,故A选项错误;表格体现的是教化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故B选项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故C选项错误。13.罗马“公民与臣民之间的差别从今消逝,除奴隶外的自由民,已取得了私人的同等地位”。该现象主要得益于A.公民法的制定B.平民与贵族的斗争C.万民法的推行D.《十二铜表法》颁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公民与臣民之间的差别从今消逝”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公元2世纪时,兴盛奴隶主和罗马奴隶主渐渐融合,兴盛居民和罗马公民的界限渐渐消逝,罗马法成为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万民法,故C正确;ABD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14.“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开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值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头”。“他们”()A.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C.复原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D.开拓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开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值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反映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主见人文主义,同时强调人的理性,这属于启蒙运动的特点,启蒙运动开拓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故D项正确;智者学派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复原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故C项错误。1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每个州必需赐予全部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全部特权与豁免权。这些规定A.重申了邦联制的原则B.弥合了各州间的分歧C.有利于加强州际合作D.保障了各州司法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每个州必需赐予全部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全部特权与豁免权”强调的是各州的法令应当要适用于联邦全体公民,有利于消退州和州之间的交往的障碍,有利于加强各州的合作,故C正确;《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政体,不是邦联制,故A错误;B项弥合了分歧说法过于肯定,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州的司法独立的问题,故D错误。16.《西方文明史》写道:“首先是对个人创建力,以及对自然的毫不模糊的、全面的颂扬,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座山脉,大自然因其干脆深刻地留在人的感觉之中而受到珍视。除了对生命之外,人们还可以根椐自己对自然的反应自由地作出各种说明,而不是仅仅反映一套一般的理性法则。”与这一特征相符的文学作品是A.《神曲》B.《巴黎圣母院》C.《老人与海》D.《人间喜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但丁《神曲》是梦幻与现实的交融,体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精神相结合的特点,与题意所反映主旨不和,故A项解除;《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与题干“大自然因其干脆深刻地留在人的感觉之中而受到珍视”“不是仅仅反映一套一般的理性法则”,即侧重于抒发个人感情,歌颂大自然,故B项正确;《老人与海》《人间喜剧》均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与题旨不合,故C、D项解除。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旺盛·浪漫主义17.布尔什维克党在《四月提纲》指引下,深化工厂和农村,宣扬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A.推动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出现B.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C.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响应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答案】D【解析】【详解】《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宣扬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这是响应《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D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解除A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题意,解除C。18.1920年,某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在演讲中说“必需假定,能量在放射和汲取的时候,不是连绵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下列有关这一理论的描述错误的是A.弥补经典力学对宏观世界相识的不足B.变更了人们相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C.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相识取得突破D.打破了自然界无跳动原则的陈见【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必需假定,能量在放射和汲取的时候,不是连绵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指的是量子论,弥补经典力学对宏观世界相识的不足是相对论,故A选项符合题意;量子论的提出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相识取得突破,极大变更了人们传统的观念,打破了自然界无跳动原则的陈见,也变更了人们相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19.1947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安排”为西欧14个国家所接受。双方约定,美国供应的美元必需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全部受援国应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赐予肯定的实惠。从材料看,美国这样规定的动身点是A.复原西欧经济B.稳固资本主义C.打开西欧市场D.遏制共产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实力。依据“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赐予肯定的实惠”可知马歇尔安排强调的是美国在西欧的商业利益,材料没有涉及复原西欧经济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美国从稳固资本主义动身,故B项错误;依据“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赐予肯定的实惠”看出美国是为了打开西欧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意图,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欧洲复兴安排【易错警示】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期)。多极化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多极世界的最终建立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0.如表20世纪60年头的国际组织(部分)上表可以用来说明,20世纪60年头A.能源合作是国际合作的主流B.两极格局受到肯定程度冲击C.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的开启D.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巨大挑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头出现了很多由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国际组织,说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不能说明能源合作是国际合作的主流和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巨大挑战,故A、D两项错误;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的开启出现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将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缘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调、个人色调的情感欲求。……应当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志向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意气节和德操,注意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四假如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日仍是活着的。——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分?(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答案】(1)理由: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汲取了一些其他学派的主动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须要。(2)世界观:天不变、道亦不变。(自然界不变更,则伦理道德不变。)特点:以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区分:道家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法则),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法则)。(3)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说明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表现:注意民族气节和德操;注意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4)增加民族认同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发挥精神引领作用。【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所述,儒学具有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特点,并且使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联系,联系史实,儒学能顺应时代发展,合理汲取其他学派思想,这是其成为显学的缘由。(2)分析材料,董仲舒引入了“天”的概念,用以说明他的观点,即天不变、道亦不变。其次小问可联系史实,董仲舒改造儒学时汲取了各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第三小问仍旧联系所学史实,道家的“道”指万物本源,材料中董仲舒的“道”指社会伦理道德。(3)分析问题,实际是要求回答理学家在哪些方面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完善,可联系所学解答。如:汲取佛道思想。其次小问可从材料中总结答案,如:对中华民族民族气节的养成等。(4)材料四这强调“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日仍是活着的”,可依据这一精神进行阐发,如:发扬民族精神,汲取外来文化丰富自身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名师点睛】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演化发展历程以及当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的相识和理解,从而客观相识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主动作用。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斗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摘自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材料二——摘编自《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书目完成下列要求:(1)视察材料一中的地图,概括1929—1932年间革命依据地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学问,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缘由。(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概述当代中国这两次思想解放及其历史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得出的感悟。【答案】(1)特点:分布比较分散,面积大小各异,大多在两省或三省的交界处,总体位于中国的南方。缘由: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照搬苏俄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一再失败;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促进了依据地不断的发展;当时中共力气相对弱小,选择敌人统治力气相对薄弱的多省交界的地方有利于生存和发展;大革命的影响南方群众的革命基础较好。(2)第一次思想解放: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其次次思想解放: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白方向,为党的十四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做好了理论打算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走向深化。(3)感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与建设道路;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析】【详解】(1)特点,据图片信息可知,1929-1932年时期中共开拓的农村革命依据地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且分布较分散,中心依据面积最大,各依据地的面积大小各异,大多在两省或三省的交界处。缘由,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照搬苏俄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但从城市夺取政权的斗争相继失败;毛泽东渐渐探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促进了依据地的开拓和发展,但当时中共力气相对弱小,只能选择敌人统治力气相对薄弱的多省交界的地方来壮大力气等结合当时中国国情、中共党力气、群众基础方面分析回答。(2)第一次思想解放,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探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左”倾错误对人思想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其次次思想解放,1992年南方谈话破除姓“社”姓“资”,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化,为1992年10月召开十四大奠定了基础。(3)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在探究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或建设社会经济过程中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要不断解放人的思想,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本国国情动身并与时俱进,刚好做调整。23.英国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发源地之一,优良的政治秩序促进了社会持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二英国革命(1640—1688年)建立了公然反对王朝的议会权威,并把一个寡头政府强加给这个国家。……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起先令欧洲大陆的视察家们刮目相看,它竟能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斗争和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坚持认为有产者在制定法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主动作用。……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供应了自由发展的天地。——【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说明“‘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含义。(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历史,以“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含义是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奠定基础,渐渐实现民主法治。(2)论点: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相互推动。阐述:制度创新促进国家发展,英国通过《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等确立并发展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使英国在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斗争,推动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英国经济技术创新和英国工业革命供应了自由发展的天地。国家发展推动制度创新,随着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宝的增加,有产者通过在议会的竞争推动政府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出现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资产阶级,在此基础上,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制度改革,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创新和发展。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推动了制度的创新,二者相互推动【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光荣革命”的沿袭传统是指英国通过不流血的革命保留了英国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是指光荣革命为英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即建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渐渐实现民主法治。(2)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读取材料信息,依据信息“英国议会坚持认为有产者在制定法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主动作用。……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供应了自由发展的天地”可以提料一个论点,如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相互推动,然后进行阐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即可。24.商鞅变法中的富国强兵思想及其实践对秦国乃至后世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假如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旧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商鞅的富国强兵思想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后来,秦朝的短命与商鞅变法又有什么关系?【答案】(1)指导思想:通过驱民农战、统一思想实现富强。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斗争常见的形势;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发展;法家思想得到传播。(2)影响:推动秦国快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但也激化了阶级冲突,导致秦朝的速亡。关系:商鞅变法促进法家思想成为秦朝治国思想,也是秦朝短命的重要缘由。【解析】【详解】(1)指导思想,由材料“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