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新题提升训练 第十二讲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13真题含详解)_第1页
高三生物二轮新题提升训练 第十二讲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13真题含详解)_第2页
高三生物二轮新题提升训练 第十二讲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13真题含详解)_第3页
高三生物二轮新题提升训练 第十二讲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13真题含详解)_第4页
高三生物二轮新题提升训练 第十二讲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13真题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十二讲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1.(·东北名校联考)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eq\f(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解析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根据“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在eq\f(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答案B2.(·南昌一模)如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解析根据λ的含义,在第1~10年,λ>1,种群数量增长,在第10~20年,λ<1,种群数量下降,第20~30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变,因此第15年时种群数量并不是最少的;30年中,种群数量有增加也有减少,不呈“S”型增长;第20~30年种群数量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答案D3.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则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B.图中AB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图中的C、D点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曲线表明:该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制约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解析A选项正确,环境条件变化,K值会受影响;B选项正确,AB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点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D点同理;C选项错误,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制约;D选项正确,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种群数量常处于波动之中,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C4.(·南京一模)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人工广场绿植物用地118492113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从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正确。人类活动导致农用地的表层土壤中动物个体数较人工广场绿地和某植物园少,C错误。从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D错误。答案B5.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各种杂草固定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C.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首先是被自身利用,积累的能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蜣螂是分解者属于动物而不是微生物,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而不是分解者。答案B6.(·试题调研)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答案C7.(·广东惠州4月模拟)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螳螂能量的25倍解析A正确,其中生物群落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正确,在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C错误,图中食物链只有一条: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D正确,按传递效率20%计算流入螳螂的能量是1×20%×20%=0.04,所以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螳螂能量的1÷0.04=25倍。答案C8.(·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联考)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种群大小(K-N)/K种群的增长量S1200.9018S2500.7538S31000.5050S41500.2538S51800.1018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解析由图表可知,此自然种群最大环境容纳量为200。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点之后;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若此表格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5时期大量积累。答案C二、非选择题9.(·试题调研押题)某农村在池塘养鱼的同时,在水上种植空心菜、茭白、水芹等蔬菜,以便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1)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2)池塘养鱼所用的饲料鱼食用后不能完全消化吸收,排泄到水中后主要被A________(填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解;若A过量繁殖,则A会过量消耗水中的________,不利于鱼的生长。(3)蚜虫是危害蔬菜的害虫,为了防止蔬菜的减产,养殖者在鱼塘中施放了一定的七星瓢虫,对蚜虫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调查蚜虫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据图分析蚜虫的种群密度下降最为明显的时间段是________,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导致8~9月份蚜虫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食物链和食物网。(2)鱼类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分解者过量繁殖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导致鱼缺氧。(3)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由图可以判断在6~7月份(或6月中旬~7月中旬)蚜虫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8~9月份蚜虫种群密度很低的原因是前一段时间由于蚜虫被捕食,造成其成虫的数量减少,以至于8~9月份的出生率很低,基本为零。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食物网(2)分解者氧气(3)样方法6~7(或6月中旬~7月中旬)出生率基本为零(或出生率非常低)高分必备生物与环境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解答此类题型时必须理清相关的概念,如能够从题意中搞清楚食物链的关系及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涉及能量流动知识的题目时要搞清楚能量的去向。种群密度、数量及群落常和生态系统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10.(·东北三省三校联考)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组成个体构件的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锥体,下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请回答。(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_______的分枝成为优势。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苔草的幼枝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更多的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若在理想状态下,那么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________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________。(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鼠害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施肥使月龄小的分枝生长较快,故施肥促进了幼枝的生长。(2)理想条件下,由于食物、空间等是充足的,五趾跳鼠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由于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答案(1)月龄较小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2)“J”增长型(3)①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②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1.(·北京海淀期末)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项目的调查,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调查时间调查项目1953年1973年1984年1996年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20.342.388.995.9eq\f(总初级生产量,t·hm-2·a-1)17.4355.50116.61150.81eq\f(净初级生产量,t·hm-2·a-1)1.5014.5223.8826.00(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演替,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对该地区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测定群落中植物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________,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情况,以获知群落的垂直结构。(2)请在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3)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随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增强。(4)当各项调查数据________________时,判断此生物群落发展到了顶级群落。答案(1)次生逐渐增加识别这些植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2)如图所示(3)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自我调节(4)长时间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长时间的相对稳定)12.(·江苏苏州3月调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温度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d。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eq\f(温度,℃)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0h24h48h72h96h120h144h168h151.23.03.84.64.03.22.82.5201.25.05.34.22.11.20.80.6251.25.25.64.62.91.00.60.2301.24.95.54.82.21.30.70.5351.21.51.82.02.21.30.80.6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每隔24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法。(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在相应位置的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