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潮教学设计_第1页
白洋潮教学设计_第2页
白洋潮教学设计_第3页
白洋潮教学设计_第4页
白洋潮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洋潮教学设计第1篇:秋八班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白洋潮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白洋潮

1教学目标

1.了解张岱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运用比方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4.学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育科学的人生观。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运用比方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環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戊寅(wù)遄(chuán)踵至(zhǒng)擘翼(bò)蹴起(cù)镞镞(zúzú)飓风(jù)辟易(bì)礴(bó)龛(kān)赭(zhě)漱激(shù)湫(qiū)

4、重点字词:

1)故事:旧例。2)喧传:哄传。3)吊:哀悼。4)海塘:海堤。

5)遄:急速。6)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7)辟易:惊惧后退。8)礴:拍击。

9)旋:很快。

5、需掌握的虚词:

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则飓风逼之(同上)

从海宁而来(句中连接,表示行动)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同上)势欲拍岸而上(同上)旋卷而右(句中连接,表结果)

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接,表结果)

6、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与朋友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得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

7、写作手法:奇特的想象,形象地比方

第2篇:《观潮》多媒体教学设计

《观潮》

——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

麻栗坡县新寨小学——刘廷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体会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意词“观”的不同用法。(3)学习抓特点的观察方法。2.能力目标:

(1)给课文分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3、4自然段。(2)通过本课学习,训练学生按事物本身进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地观察,有条理地叙述,培育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描绘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二个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自古有名。

第二段(第2--6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整个经过。

2.教学重点:

体会是怎样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描写潮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3.教学难点:

学习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学情分析由于本课面对的学生是小学三班级的学生,学生年龄小,对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感知少,本课所介绍的自然现象又比较复杂,地域性、空间性强,因此,学生很难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培育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总结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力求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自制PPT课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我们知道"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爱好,吸引学生乐观主动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教学媒体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媒体运用主要以多媒体计算机和PPT课件为主,多媒体计算机和PPT课件的运用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让学生通过看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听大潮到来时的声音,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启发谈话,质疑激趣:

1.板书“奇观”,分析“观”的意思,“奇观”呢?你们亲眼见过奇观吗?农历的八月十八是我国钱塘江的观潮日,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让我们随一起去观赏那著称“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2.板书题:观潮

比较:“奇观”和“观潮”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1.自读,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追问:课文那几部分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2.自学,汇报。

三、细读探究,升华认识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3.小结:在“奇观”前加上“天下”二字就使奇观的程度加深了。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

二、三自然段

1.分析观潮的地点和和、钱塘江的地形。2.画出潮来前江面景色的句子。(指导朗读)3.当时人们的心情怎样?4.理解词语。5.过渡:

面对平静的江面,观潮的人们怀着焦急而又激动的心情在耐心地等待着大潮到来。这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一定是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同学们,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让我们现在就一起去体验钱塘潮的壮观。6.观看课件

7.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学习

四、五自然段1.自由读,思考:

(1)用“——”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

(2)潮来时,声音是怎样变化的?样子又是怎样变化的?(3)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声音和样子的变化的?2.两人讨论学习,汇报。(1)分析描写大潮声音的句子。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③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

找出声音变化的词,说说声音的变化: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在找词语中,说变化中理解词语:

①“闷雷滚动”:沉闷低沉的雷声滚滚而来。说明当时潮水离得远。②“越来越大”相对于“闷雷滚动”说明什么?

③“山崩地裂”:形容响声大,就像山上的岩石、土块塌下来;地面裂开时的响声一样。

④第三句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⑤“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惊天动地)

⑥能听到“山崩地裂”的响声说明什么?

按什么顺序写大潮声音变化的?体会潮声由远至近、由小到大的变化。逐句分析:

①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说明什么?②“逐渐”、“横贯”是什么意思?

③“城墙”是古代城池周围的围墙,又高又厚。如西安的城墙。“两丈多高的城墙”到底有多高?(用实际的例子说明。)“白色城墙”与“一条白线”相比,说明什么?④这是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做什么?

(3)抓住了潮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声音和样子)(4)你认为文中哪一句描写大潮声音和样子的句子写得最好?比较句子,说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①浪潮如同战马飞奔而来。(比方的意思已经完整)②浪潮如同白色战马飞奔而来。(写出了大潮的颜色)③浪潮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突出了数量)

④浪潮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刻画出了大潮的特点:开阔、横贯江面;势猛、有进无退)

⑤浪潮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描绘了大潮的声势之大)3.小结:

在描写潮来时,抓住了潮水的声音和样子这两个特点,由远到近,从声到形,声形交错,描绘出了一幅气势雄伟、壮观,激动人心的钱塘潮涌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大潮到来时那雄伟壮观的气势。(四)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1.齐读。2.小结:

潮头已经过去,余波还是“漫天卷地”,“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堤下的江水涨了两丈来高了”,由此可见潮水来势凶猛,气势磅礴。

四、总结:

本文围绕着钱塘潮是“天下奇观”的“奇”来描写的。写潮来前,用江面的平静和观潮的人们的焦急而激动的心情渲染了钱塘潮的“奇”,为大潮的到来制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写潮来时,则通过对大潮声音和样子生动逼真的描写,从正面写出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的“奇”景;最后,用潮过后的余波来烘托钱塘潮的“奇”。在读者眼前再现了钱塘潮那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

五、品读内化,指导朗读1.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2.指名朗读。

3.评价(主要引导学生从语调、重音、语速、表情等几方面进行评价。)4.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练习朗读。5.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大潮到来时的气势。6.自由练习背诵。7.尝试背诵。

六、板书设计:

第3篇:小石潭记伤仲永周处白洋潮

小石潭记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7.似与游者相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2.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1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伤仲永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8.余闻之也久。

9.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10.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1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12.曰:“泯然众人矣。”

2

周处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2.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3.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4.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5.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6.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

7.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8.乃入吴寻二陆。

9.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10.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11.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12.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3

白洋潮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2.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3.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4.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5.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6.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7.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8.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9.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10.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4

第4篇: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体会“潮来时”的壮美和神奇。

2、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背诵部分语句。

3、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领略“潮来时”的壮美和神奇。3.领悟是如何表现观潮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观潮。(出示课题:观潮)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老师请教了一下字典,共有三种意思。请你选一选。屏幕显示:“观”(1)看;(2)景象或样子;(3)对事物的看法或认识

4、现在知道奇观的意思了吧?那么天下奇观呢?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请你打开书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喜欢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学习生字新词。出示:笼罩屹立人声鼎沸横贯山崩地裂恢复(1)指名读,注意指导“鼎、崩、沸”的读音。(2)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

3、指名分节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学生沟通反馈: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5、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爱好吧?我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

三、朗读体会

1、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请你找出来!指名读课文

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

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划一划,然后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划——读)3、学生沟通屏幕随机分别显示三个重点句子,预设:[第1句]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1)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怎样的?谁来学学看。指名学,全班学。(2)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3)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第2句]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1)假如当时你也在人群中,当你看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情呢?(2)师生共设情境,演艺兴奋的情景。师:看哪,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3)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把它找出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1)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2)读出激动的心情。(齐读)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1)两丈多高的水墙,多么壮观!咱们能读出壮观吗?(2)大组赛读、齐读。[第3句]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1)喜欢这两句的举手。(学生举手)(2)(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咱们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读——学生评价)(3)你们评价得真好,读得也真不错,能让我读一读吗?(4)谢谢鼓舞,又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齐读)

四、理清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写得很有顺序的。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听老师读这段话,看谁本事大,能听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屏幕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师读生听)(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校对)

2师:发现了吗?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板书:远----------近

3、是啊!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师生齐读这段话)

4、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自己准备。屏幕显示只显示括号中的词语(学生自由准备背诵——指名背)

5、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6、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它自豪,为它(骄傲)!

五、积累运用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2、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1)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2)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3)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4)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5)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6)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3、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屏幕显示: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生领读,师跟读。

六、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感情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词句,还学着用了。你们学得真好。

七、布置作业

1、想一想,既然潮来时的景象这么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那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

2、就是请大家回去查找资料,探索一下形成钱塘江大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下堂课我们一起讨论。

第5篇:十分钟教学设计王凤潮

十分钟教案设计

教学片段

王凤潮

教学目标:课本P14结合教室物品进行数字one——ten的听说口语表达的练习。教学用具:数字1-10的英文单词卡片。

教材分析:由于本模块进行的是学习文具和教室物品的学习。这两部分内容都与数字有关,所以所讲内容和本内容可以巧妙转换。

教学过程:

1、巧妙转入:T:Thisisourclaroom.Itisbigandbeautiful.Whatcanyouseeinourclaroom?(师生对话做示范)2min

2、Pairwork(学生两两对话,扩大交际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事物并用英语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应用语言。2min)T:Whowantstotry?(给学生展示锻炼的机会,要求在表情、声音、表达等方面不断提高。1min)

3、T:Howmanydoorsinourclaroom?

S:Therearetwodoorsinourclaroom.

T:Howmanystudentsinourclaroom?

T:Letuscount!(从谈论教室里的物品自然那转入数字,让每个学生发言从一开始报数,体现关注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2min)

4、T:Let’schant:Onetwothreefourfive,Icancounttofive.Sixseveneightnineten,Icancounttoten.

T:Let’ssingasong:TenlittleIndianboys.(歌曲歌谣复习知识的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学习数字。1min)

5、Game:

Isayyoudo.(showme/clap/jump/stamp)

Isayyoupoint.

Ipointyousay.(运用游戏训练学生听做的反应能力和认读单词的能力。2min)

6、做一做:数字卡片游戏,帮英文数字找家。到黑板前来贴一贴。(检验孩子的认读单词的程度,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能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爱好。)

7、写一写:有练有写,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听说和写练相结合。

第6篇:余映潮落花生教学设计

第一节:《落花生》(人教版五班级)(余映潮)

一、课前沟通

1.打开书,拿笔。2.读课后资料

3.了解花生,课件展示花生的样子,引出课文。4.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

二、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读一读

第一遍读:集体朗读全文第二遍读:读课文中对话部分

第三遍读:分角色读对话的关键部分。第二板块:议一议

活动:每位同学都要说一两句话,可以说《落花生》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也可以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生思考后,发言沟通,师相机点拨、引导。)师小结,并要学生拿出笔作笔记。

1、这是一篇精短的记叙文。

2、这是一篇质朴无华的小小美文。

3.这是一篇借一件很小的事表达深刻道理的文章。

4.这是一篇用“顺序”方法写一件事的层次清晰的文章。

5.这是一篇写母亲勤劳慈爱、父亲智慧深沉、孩子乖巧懂事的文章。6.这是一篇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和借物明理的表现手法的文章。„„

第三板块:品一品活动:课中之“最”,每位同学都要写几句话,表述一下自己品味到的一点课中之“最”。

(生思考后,发言沟通,师相机点拨、引导。)师小结(再次强调学生拿笔做笔记)

1.最美的手法是借物明理、托物言志、以小写大、意味深长。

2.结构上最分明的是详略得当:最略,略,较详,很详,于是重点就非常突出。3.最简洁生动地展开故事的方式:人物对话式4.课文中用得最好的两个字是:“埋”和“挂”5.最能写出氛围的一个句子是:“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6.安排得最巧妙的一个句子是“我”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课堂结语:

朴素淡雅《落花生》

含义深刻《落花生》

妙笔生花《落花生》

第7篇:余映潮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余映潮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导语:关于余映潮登飞来峰,朗读是教读或自读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下面由为您整理出的余映潮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1、老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1、投影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你再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

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老师相机板书。

1、解读

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指名读诗句。

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

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2、解读

3、4句。

学生齐读

3、4句。

理解词语。

不畏:不怕。

缘:因为。

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3、整体理解诗意。

1、老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浮云”的典故。

学生自己读读。

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

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3、深层次得理解“不畏”。

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

4、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导朗读。

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6、学生总结。

7、诵读整首诗歌

试题:填空练习

飞来峰上___,

__鸡鸣见日升。

____遮望眼,

__身在___。

1、自学古诗《题西林壁》。

2、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古诗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第8篇:《花潮》教学教案

1、花很多可以成海,人们称为“花海”,“花潮”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1)“„„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2)“„„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3)“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

2、回家的路上,听到很多人议论纷纷。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从这篇文章中看,“春光似海”是指什么?“盛世如花”又是指什么?提示:(1)圆通公园春天的景色怎样?“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2)圆通公园里游人的情况是怎样的?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大家都是来看花的。有人走累了„„不一会儿似乎又感到别的地方更好„„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有人很大方„„有人贪心不足„„”

“老爷爷看花„„老奶奶看花„„青年们„„小学生们„„”

3、在阳光的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在这段话中,哪些是看到的事物,哪些是联想?描写景色是适当描写自己的联想有什么好处?提示:

(1)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由眼前的事物有感而发地想及其它事物,能更好地抒发感情。

(2)联系上文想一想“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1、赏花品花

来吧,让我们一起走进公园,走进山林,走进原野„„来到有花儿开放的地方,用你明亮的眼睛去细细的观赏花的美丽,用你明亮的心灵去静静的感觉花的神韵。

也许,你也会看到花潮,感觉到花儿蓬勃向上的活力;也许你还会看到花儿静静地绽放,听到花儿窃窃的私语„„

你去了,也许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走,现在就行动!

2、留住花影

因为艳丽,花儿总而让人心动;然而,好花不常开却又往往让人神伤。《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爱花至极的人,“黛玉葬花”感动许许多多故事内外的人。

怎样留住花影,留住花儿的美妙记忆?摄影、拍照、画画、„„这些,很多人都会想到,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开动一下脑筋,我们还可以想出更多的,更好的办法,比如制作干花标本,这可有一点复杂。还有什么高见呢?不妨一试。

第9篇:《观潮》教学心得

《观潮》教学心得精选

《观潮

》是一篇写景课文

,课文通过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乐观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观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常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加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爱好。再比如:学习新词,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

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沟通。即教

1/6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沟通,让学生能够充分进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舞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乐观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赏”这一环节,通过看录像,我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此时再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这还不够,我又及时抓住学生心态,让学生走入情境,也成为观潮人群的一员,抒发自己情感。这样,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育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加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化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

、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进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检测反馈中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体现了面对全体的教学原则。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加练习的乐观性特别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也很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四、恰当地使用远教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

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纳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

2/6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乐观,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乐观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老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育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3/6

4/6

5/6

6/6

第10篇:高中音乐《歌曲的高潮》word教学设计

歌曲的高潮

学情分析:

作为选修《创作》模块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对音乐创作充满热情,才有可能选修此模块。教学目标:

1、能简述什么是歌曲高潮,并能找出自己熟悉的歌曲高潮位置。

2、能够在学习歌曲高潮的创作技法过程中,运用跳进、模进等旋律创作技法,初步完成歌曲《阳光下的少年》高潮部分的创作。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歌曲的高潮,并初步学会运用跳进、模进等创作技法来进行歌曲高潮的创作。教学难点:

对歌曲《阳光下的少年》进行高潮创作。课前预习:

学唱《阳光下的少年》前半部分。教具准备:

卡片、黑板、录音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演唱,导入歌曲的高潮同学们,你们好!很兴奋将与大家一起度过愉快的45分钟!首先,我把一首《敢问路在何方》送给你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在我唱完之后,请你们找出歌曲中情绪最饱满、最高亢的地方(出示课件)。(伴奏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刚才老师演唱时哪一句情绪最饱满、最激动呢?生:-------师:其实,这一句就是歌曲的高潮部分。

那到底什么是歌曲的高潮呢?(展示课题)大家来谈一谈。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确实,歌曲的高潮就是指感情进展的最高状态和情感力度的最强位置。它通常出现在歌曲的相对最高音区和最高音上。

二、体验与探究歌曲的高潮

第11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余映潮

一、背景资料,明确学习重点(屏幕显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屏幕显示)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屏幕显示

学生批注“语录体”)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屏幕显示)

《论语》,名句的集锦、格言的荟萃、成语的宝库。许多成语,如尽善尽美、三思而行、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