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与操作规范_第1页
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与操作规范_第2页
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与操作规范_第3页
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与操作规范_第4页
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与操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与操作规范TOC\o"1-2"\h\u26869第一章内部审计概述 3235561.1内部审计的定义与重要性 3166131.1.1内部审计的定义 361481.1.2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34001.1.3内部审计的目标 3142411.1.4内部审计的范围 416128第二章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与职责 4263961.1.5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与作用 4172261.1.6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 4173241.1.7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 531911.1.8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 5312841.1.9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 59940第三章内部审计计划与程序 653441.1.10内部审计计划的概念与重要性 6119421.1.11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原则 6139551.1.12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步骤 6236991.1.13内部审计计划的实施与监督 6148131.1.14内部审计程序的概念与作用 7231041.1.15内部审计程序的主要内容 772321.1.16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要求 7186771.1.17内部审计程序的实施与监督 75672第四章内部审计证据收集与分析 8292521.1.18财务证据:财务证据是内部审计中最常见的证据类型,包括财务报表、账簿、凭证等。这些证据应当真实、完整、准确,能够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865941.1.19管理证据:管理证据主要涉及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相关管理活动的记录。这类证据应当反映出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869181.1.20业务证据:业务证据包括企业的业务合同、订单、生产记录等,这些证据应当能够证明企业业务的实际情况。 8282761.1.21法律证据:法律证据主要包括企业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的记录,如合规报告、法律意见书等。 8294851.1.22其他证据:其他证据包括邮件、会议记录、访谈记录等,这些证据可以提供企业运营的其他信息。 866301.1.23真实性:内部审计证据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伪造、篡改。 8126061.1.24充分性:内部审计证据应当充分,能够全面反映出被审计事项的情况。 825921.1.25相关性:内部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能够对审计结论产生影响。 877861.1.26及时性:内部审计证据应当在审计过程中及时获取,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8209131.1.27询问法:询问法是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交谈,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询问时,审计人员应当提问明确,记录完整。 9165411.1.28观察法:观察法是审计人员直接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观察时,审计人员应当全面、细致,注意发觉异常情况。 935841.1.29查阅法:查阅法是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的文件、资料,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查阅时,审计人员应当仔细核对,保证证据的真实性。 9312451.1.30分析法:分析法是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分析时,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发觉潜在的问题。 944061.1.31抽样法:抽样法是从被审计单位的大量数据中抽取部分数据进行审计,以推断整体情况。抽样时,审计人员应当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9291791.1.32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调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实地调查时,审计人员应当详细记录,保证证据的准确性。 9297921.1.33证据的分类与整理: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分类,按照证据的种类、来源和内容进行整理。 9309191.1.34证据的比较与核对:将收集到的证据进行相互比较,核对证据的一致性和真实性。 970981.1.35证据的综合与分析:在证据比较与核对的基础上,对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9270331.1.36审计结论的得出:根据证据分析结果,得出审计结论,为后续的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917990第五章内部审计报告与沟通 9240841.1.37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结构 9192231.1.38内部审计报告撰写注意事项 10278991.1.39沟通对象 10312241.1.40沟通方式 10129791.1.41沟通与反馈注意事项 10606第六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改进 1169061.1.4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概述 1168461.1.4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11238971.1.44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施方法 11132481.1.45内部审计质量持续改进的必要性 12271571.1.46内部审计质量持续改进的措施 1276571.1.47内部审计质量持续改进的保障措施 1213222第七章内部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 12321751.1.48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 12248401.1.49内部审计风险的评估 132324第八章内部审计整改与跟踪 1459761.1.50整改措施制定的依据 1490241.1.51整改措施制定的原则 14157761.1.52整改措施的实施 15198821.1.53整改效果跟踪的目的 15296311.1.54整改效果跟踪的方法 15255561.1.55整改效果评价的指标 15322051.1.56整改效果评价的处理 1532169第九章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16121451.1.57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定义 16301991.1.58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16325051.1.59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16157811.1.60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和流程 16261741.1.61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监督与评价 17106321.1.62优化审计资源配置 1710136第十章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1761591.1.63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定义与作用 17326141.1.64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原则 17299791.1.65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步骤 17202241.1.66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应用领域 1855591.1.67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推广策略 18第一章内部审计概述1.1内部审计的定义与重要性1.1.1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独立、客观的评估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其运营。内部审计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运营效率、内部控制及合规性进行评价,以提供有关改进措施的建议。1.1.2内部审计的重要性(1)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有助于识别、评估和管理企业内部的各种风险,保证企业能够在可控范围内应对潜在的威胁。(2)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为企业提供保障,保证各项业务活动合规、高效地进行。(3)提高运营效率:内部审计关注企业的运营效率,发觉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为企业提供优化建议。(4)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通过评估企业的财务报告、运营状况等,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5)保障合规性:内部审计关注企业的合规性,保证企业在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方面不发生违规行为。第二节内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1.1.3内部审计的目标(1)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内部审计的目标之一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保证各项业务活动在合规、高效的框架下进行。(2)提供改进建议:内部审计通过发觉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为企业提供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提高运营效率。(3)评估风险:内部审计关注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评估风险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为企业制定应对策略。(4)提高企业价值:内部审计通过评估企业的财务报告、运营状况等,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5)保障合规性:内部审计关注企业的合规性,保证企业在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方面不发生违规行为。1.1.4内部审计的范围(1)财务审计: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财务报表、财务活动等进行审计,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2)运营审计: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运营流程等进行审计,评估运营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情况。(3)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环境等进行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4)合规性审计:对企业的合规性进行审计,保证企业在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方面不发生违规行为。(5)管理审计: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等方面进行审计,为企业提供管理优化建议。第二章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与职责第一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1.1.5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与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重要的管理监督部门,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评价,促进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和风险控制的有效实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6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1)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应保持独立性,不受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干扰,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2)权威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应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3)全程参与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应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以便及时发觉和纠正问题。(4)适应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与企业规模、业务范围和管理要求相适应。1.1.7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1)集中式设置: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为独立部门,直接向企业高层汇报工作。(2)分散式设置: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为多个子部门,分别负责不同业务领域的审计工作。(3)混合式设置:结合集中式和分散式设置,实现内部审计机构的优化配置。第二节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与要求1.1.8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1)制定内部审计计划: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内部管理要求,制定内部审计计划。(2)实施内部审计:按照内部审计计划,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查找潜在问题和风险。(3)提出改进建议:针对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4)跟踪审计效果:对审计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保证审计效果。(5)审计报告:撰写内部审计报告,向企业高层汇报审计成果。(6)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参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完善。1.1.9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1)专业知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财务管理、审计、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2)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分析、判断和沟通能力。(3)职业操守: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4)团队协作: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审计任务。(5)持续学习: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第三章内部审计计划与程序第一节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1.1.10内部审计计划的概念与重要性内部审计计划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对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的过程。内部审计计划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1.11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原则(1)目标明确:内部审计计划应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明确审计工作的方向和重点。(2)系统性:内部审计计划应涵盖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形成完整的审计工作体系。(3)实用性:内部审计计划应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保证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4)动态调整:内部审计计划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1.1.12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步骤(1)收集信息:收集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信息,为制定内部审计计划提供依据。(2)分析评估:分析企业风险点和审计需求,评估审计资源的分配。(3)制定审计计划:根据分析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项目、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时间等。(4)审计计划审批:将制定的审计计划提交给企业内部审计管理部门或董事会审批。1.1.13内部审计计划的实施与监督(1)审计计划的实施:按照审计计划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2)审计计划的监督:对审计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觉问题,调整审计计划。第二节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1.1.14内部审计程序的概念与作用内部审计程序是指内部审计活动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内部审计程序对于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具有重要作用。1.1.15内部审计程序的主要内容(1)审计准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2)审计实施: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现场审计,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审计问题。(3)审计报告:整理审计证据,撰写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4)审计后续跟踪:对审计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进行跟踪,保证审计成果的落实。1.1.16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要求(1)严谨性: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应遵循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保证审计工作的严谨性。(2)客观性: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应保持客观公正,避免利益冲突和人为干预。(3)效率性: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应注重效率,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缩短审计周期。(4)保密性: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证审计信息的保密性。1.1.17内部审计程序的实施与监督(1)审计程序的实施:按照内部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2)审计程序的监督:对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觉问题,调整审计程序。(3)审计程序的改进:根据审计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第四章内部审计证据收集与分析第一节内部审计证据的种类与要求内部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1.18财务证据:财务证据是内部审计中最常见的证据类型,包括财务报表、账簿、凭证等。这些证据应当真实、完整、准确,能够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1.1.19管理证据:管理证据主要涉及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相关管理活动的记录。这类证据应当反映出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1.1.20业务证据:业务证据包括企业的业务合同、订单、生产记录等,这些证据应当能够证明企业业务的实际情况。1.1.21法律证据:法律证据主要包括企业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的记录,如合规报告、法律意见书等。1.1.22其他证据:其他证据包括邮件、会议记录、访谈记录等,这些证据可以提供企业运营的其他信息。内部审计证据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23真实性:内部审计证据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伪造、篡改。1.1.24充分性:内部审计证据应当充分,能够全面反映出被审计事项的情况。1.1.25相关性:内部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能够对审计结论产生影响。1.1.26及时性:内部审计证据应当在审计过程中及时获取,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第二节内部审计证据的收集与分析方法内部审计证据的收集与分析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收集与分析方法:1.1.27询问法:询问法是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交谈,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询问时,审计人员应当提问明确,记录完整。1.1.28观察法:观察法是审计人员直接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观察时,审计人员应当全面、细致,注意发觉异常情况。1.1.29查阅法:查阅法是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的文件、资料,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查阅时,审计人员应当仔细核对,保证证据的真实性。1.1.30分析法:分析法是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分析时,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发觉潜在的问题。1.1.31抽样法:抽样法是从被审计单位的大量数据中抽取部分数据进行审计,以推断整体情况。抽样时,审计人员应当保证样本的代表性。1.1.32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调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实地调查时,审计人员应当详细记录,保证证据的准确性。在收集到内部审计证据后,审计人员应当进行以下分析:1.1.33证据的分类与整理: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分类,按照证据的种类、来源和内容进行整理。1.1.34证据的比较与核对:将收集到的证据进行相互比较,核对证据的一致性和真实性。1.1.35证据的综合与分析:在证据比较与核对的基础上,对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潜在的问题和风险。1.1.36审计结论的得出:根据证据分析结果,得出审计结论,为后续的审计报告提供依据。第五章内部审计报告与沟通第一节内部审计报告的撰写内部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成果,其撰写应遵循以下规范:1.1.37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结构(1)报告封面:包含报告名称、报告日期、审计对象、审计范围等基本信息。(2)摘要:简要概括审计目的、审计过程、审计结论和建议。(3)审计背景:介绍审计项目的起源、审计依据和审计目标。(4)审计范围与方法:明确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方法。(5)审计发觉:详细描述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风险和不足。(6)审计结论:根据审计发觉,对审计对象的管理、财务等方面进行评价。(7)审计建议:针对审计发觉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8)附件:包括审计证据、相关表格、图表等。1.1.38内部审计报告撰写注意事项(1)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避免使用模糊词语。(2)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结果,不得歪曲事实。(3)报告中所列数据、事实和结论应具有可验证性。(4)报告应注重时效性,及时提交。(5)报告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准则。第二节内部审计结果的沟通与反馈内部审计结果的沟通与反馈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沟通与反馈的规范:1.1.39沟通对象(1)审计对象:向审计对象反馈审计结果,以便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2)审计管理部门:向审计管理部门报告审计结果,便于其了解审计项目的进展和成果。(3)企业领导层:向企业领导层汇报审计结果,为其决策提供参考。1.1.40沟通方式(1)口头沟通:在审计过程中,与审计对象进行实时沟通,了解其需求和问题。(2)书面沟通:通过内部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形式,将审计结果正式反馈给相关当事人。(3)会议沟通:组织专题会议,与审计对象及相关人员共同讨论审计发觉和改进措施。1.1.41沟通与反馈注意事项(1)保证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2)充分听取审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其改进工作。(3)做好审计结果的保密工作,避免泄露敏感信息。(4)在沟通与反馈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严谨的态度。(5)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准则。第六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改进第一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施1.1.4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概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控制措施,保证审计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和内部规定的要求,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合规性和有效性。1.1.4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1)审计计划控制:审计计划应明确审计目标、范围、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保证审计工作有序进行。(2)审计程序控制:审计程序应包括审计证据的收集、分析、评价、报告等环节,保证审计工作遵循规范流程。(3)审计证据控制:审计证据应充分、适当,保证审计结论的真实性、合规性。(4)审计报告控制:审计报告应客观、公正、清晰、完整,反映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5)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等方面。1.1.44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施方法(1)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册: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2)开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质量意识。(3)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检查:定期对审计项目进行检查,评估审计质量。(4)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反馈机制:对审计中发觉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及时反馈。第二节内部审计质量的持续改进1.1.45内部审计质量持续改进的必要性内部审计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审计效果,防范审计风险,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1.1.46内部审计质量持续改进的措施(1)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改进机制: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改进的目标、内容和要求。(2)开展内部审计质量改进活动:通过审计项目质量评审、审计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4)借鉴先进审计理念和方法:关注国内外审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引入先进审计理念和方法。(5)优化内部审计流程:对审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6)加强内部审计与其他部门的协同:与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1.1.47内部审计质量持续改进的保障措施(1)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改进责任制:明确审计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改进工作的落实。(2)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改进激励机制:对内部审计质量改进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3)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改进监督:对内部审计质量改进工作进行监督,保证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第七章内部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1.1.48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第一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之一是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以下为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方法与内容:(1)确定审计目标与范围在进行内部审计风险识别前,审计人员需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以便有针对性地识别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2)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人员应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等内部环境,分析可能影响审计质量的风险因素。(3)调查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合规性等方面,从而识别潜在的风险。(4)识别审计证据风险审计证据风险包括证据不充分、证据失真、证据收集不合规等。审计人员需关注审计证据的来源、收集过程、证据质量等方面,以识别证据风险。(5)识别审计程序风险审计程序风险包括审计程序不合规、审计程序执行不力等。审计人员应关注审计程序的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以保证审计程序的合规性。(6)识别审计人员风险审计人员风险包括专业素养不足、道德风险等。审计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以降低审计人员风险。1.1.49内部审计风险的评估第二节在识别内部审计风险后,审计人员需对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策略。以下为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内容:(1)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将内部审计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风险指可能导致审计失败、严重影响审计质量的风险;中等风险指可能影响审计质量但不会导致审计失败的风险;低风险指对审计质量影响较小的风险。(2)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通过专家评分、问卷调查等手段,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定性评估。(2)定量评估:采用风险矩阵、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3)风险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审计人员应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1)高风险:采取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等策略,降低风险等级。(2)中等风险:加强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证据质量、加强审计人员培训等,降低风险等级。(3)低风险:持续关注,保证审计质量。(4)风险监测与改进审计人员应定期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监测,及时发觉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同时对风险应对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以保证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以上方法,审计人员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风险,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第八章内部审计整改与跟踪内部审计整改与跟踪是保证审计成果得以落实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防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关于内部审计整改与跟踪的章节内容。第一节整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1.1.50整改措施制定的依据(1)审计报告: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报告中所列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2)企业规章制度:依据企业相关规章制度,对审计发觉的问题进行合规性审查,保证整改措施的合法合规。(3)行业标准与规范:参照行业标准和规范,保证整改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1.51整改措施制定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整改措施应针对审计报告中列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整改。(2)可行性原则:整改措施应具备实际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和执行。(3)完整性原则:整改措施应涵盖审计报告中所有问题,保证问题得到全面解决。1.1.52整改措施的实施(1)落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责任人,保证整改措施的实施。(2)制定整改计划:根据整改措施,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实施步骤。(3)加强沟通协调:审计部门与整改责任人保持密切沟通,保证整改措施得以有效执行。(4)定期汇报进度:整改责任人定期向审计部门汇报整改进度,审计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第二节整改效果的跟踪与评价1.1.53整改效果跟踪的目的(1)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2)评估整改效果,为后续审计提供依据。(3)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防范风险。1.1.54整改效果跟踪的方法(1)审计部门对整改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2)整改责任人定期汇报整改进度。(3)结合审计报告,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1.1.55整改效果评价的指标(1)整改措施实施率:评价整改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2)整改效果满意度:评价整改效果是否符合预期。(3)风险防范能力:评价整改后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1.1.56整改效果评价的处理(1)对整改效果满意的部分,总结经验,推广至其他部门。(2)对整改效果不满意的部分,分析原因,调整整改措施。(3)对整改过程中发觉的新问题,及时纳入审计范围,开展后续审计。通过对内部审计整改与跟踪的规范操作,有助于企业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保证审计成果得以有效落实。第九章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第一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1.1.57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独立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监督,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果。外部审计则是指由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审计机构,按照国家审计法规,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计。1.1.58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1)目标一致性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企业运营的效率。(2)相互依赖性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相互依赖。外部审计在审计企业财务报表时,可以参考内部审计的成果,提高审计效率;而内部审计在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时,可以借鉴外部审计的经验和成果。(3)互补性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内容、范围和方法上具有互补性。内部审计更注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运营效率,而外部审计更关注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第二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机制1.1.59建立沟通协调机制(1)定期召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会议,就审计计划、审计进展和审计成果进行交流。(2)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3)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人员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审计效率。1.1.60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和流程(1)企业应制定统一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标准,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2)制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流程,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1.1.61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监督与评价(1)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监督机制,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2)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成果进行评价,分析审计中发觉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