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F/3F/wKhkGWbPwRuAEyPxAAJ_Kh-TRPc353.jpg)
![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F/3F/wKhkGWbPwRuAEyPxAAJ_Kh-TRPc3532.jpg)
![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F/3F/wKhkGWbPwRuAEyPxAAJ_Kh-TRPc3533.jpg)
![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F/3F/wKhkGWbPwRuAEyPxAAJ_Kh-TRPc3534.jpg)
![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F/3F/wKhkGWbPwRuAEyPxAAJ_Kh-TRPc35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材分析】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是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室的衰微,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征程。在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强烈交锋。本课的学习力图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由于上学年已经对必修Ⅰ、Ⅱ相关的政治、经济内容进行过学习,故本课的教学更多地采取展示资料、问题探究、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进行学习,最后达到感悟升华,对本课内容形成总结的认识。【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与能力:识记:识记“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重点与难点】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学主题】思想解放是打破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的束缚,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能够启迪民智、促进社会进步的新思想的过程。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持着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都变为惯性抵触,每一次的迈步前行都变得步履维艰,一次次地失去变革时机,最终成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守卫祖宗之法是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的,占据着道德制高点,于中国社会进步毫无益处,成为公论。而当灾难发生,人们才意识到先驱者的宝贵。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先驱者,要怀着温情和敬意来看待历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正是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艰难前进,螺旋式上升。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我们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华夷之辨和古今之争的束缚,拓宽向西方学习的视野,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都已知道了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的过程。【教学策略】本课设计注重加强对思想变化历程这一主线的梳理,同时将每一阶段思想变化置于特定背景下,我为了更好的营造课堂氛围,需要设计全新的教学情境。我从这节课涉及到三个阶段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和评价,设计了四个大标题,分别是:看世界——坚船利炮里的惊醒,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思想解放——艰难曲折螺旋升。学生依据提供材料进行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课堂导入】在一个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先驱者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探索山那边的事物。但是,山谷里的守旧老人却厉声呵道:“他在嘲弄祖先的智慧,他在亵渎神圣,给他应有的惩罚吧!他死有余辜!”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杀死了他,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山崖脚下,白骨累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节选自房龙《<宽容>序言》点拨:先驱者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探索山那边的事物,为什么被人们杀死?因为他亵渎神圣,怀疑祖先智慧。思想解放要打破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的束缚,必将充满了艰难险阻。思想解放先驱者的观念,曾经遭受冷落甚至批判。我们要怀着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来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讲授新课】看世界——坚船利炮里的惊醒角度1:从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分析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原因。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林则徐1841年赴伊犁谪戍途中致友人的信函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点拨1:一个奏折一封信函,只间隔一年时间,却体现出迥然不同的认识。1840年的奏折,林则徐认为英国技能不如中国,并且身体僵硬,作战能力不强。1841年的信函,林则徐认识到中国的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中国应当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练兵之法。点拨2:中国的传统观念一直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俱为蛮夷之邦;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隔离于世界潮流之外,就连林则徐这样的有识之士对西方的情况一无所知。点拨3: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被一个西方岛国打的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角度2:从徐林之争看开眼看世界的艰难《瀛寰志略》一经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士大夫们开始攻击徐继畲,痛骂他身为朝廷命官,竟敢公开赞美外国制度与元首。更有甚者,断章摘句弹劾徐,欲置其于死地。而最终将徐继畲推入绝境的,竟是同为“睁眼看世界”的另一晚清官员林则徐。——王龙
《徐继畲:千夫所指的思想先驱》提问:我们习惯于把新思想传播的阻力归咎于顽固派、保守派,认为他们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反对向西方学习。那么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为什么也反对徐继畲的观点呢?点拨:徐继畲“公开赞美外国制度与元首”,实际上体现了对传统君主专制的质疑,超出了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范围。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提问:在乌山事件中,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主张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主张,为什么?点拨1: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不惜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点拨2:林则徐处理乌山事件时,始终坚持排外。不符合近代国际规则,容易给侵略者以口实招致新的祸端。这种激进的态度同民族主义、爱国之情联在一起,占据道德制高点,容易煽动民众的盲目排外情绪,与开眼看世界的潮流背道而驰,于中国的进步也毫无益处。点拨3:乌山事件表现出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尚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但是我不想过多去苛求林则徐,毕竟几十年以后很多人的思想还不及这时候的林则徐呢!过渡:出示材料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点拨: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师夷长技的思想也没有能够付诸实践。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外有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朝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才认识到军事强国的必要性,开始思考中外关系和古今关系,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面对困局,李鸿章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点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为辅助,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角度1: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两次会面看中体西用。1885年,为了解决大清帝国和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的纠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进行了谈判,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这次会面后,李鸿章提醒总理衙门:“大约十年之内,日本富强必有可观,从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而伊藤博文对清国则有着完全相反的预言:“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于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点拨1:无论李鸿章,还是伊藤博文,对对方的判断都准确无误,十年后甲午中日战争双方的预言都得到了验证。点拨2:伊藤博文说中国的洋务运动皆是空言:中国虽然表面上在整顿陆军海军,但是依然用八股文来选拔文官,用弓箭来选拔武官,他们所学已经完全落后于世界潮流;纵然有人想稍做改革,也会被言官们骂得一文不值。比如李鸿章对日本的预判,当时被指责为危言耸听、为自己建北洋捞资本。甲午战争在陆海陆战场俱失的情况下,1895年3月,李鸿章受命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和约。伊藤博文说:“十年前在天津时,敝人曾向中堂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李鸿章叹道:“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谈论,也深知我国必须改变方能自立。”点拨1:李鸿章不仅是洋务派,而且是朝廷重臣,和欧美日国家多有接触,如果说李鸿章对西方的制度丝毫无动于衷,怕也是不客观的。李鸿章作为成熟的政治家,思想可以先进,但行动必须谨慎。点拨2:我们可以想象两人对话的画面和场景,为大清朝辛劳了一辈子的李鸿章,此时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种无奈和辛酸无以言表。坚持了一辈子的梦想,在自己的人生暮年被无情的毁灭,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哀。角度2: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在1885年对话和1895年对话之间处理)“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方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点拨:洋务运动冲击了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角度1分析严复思想转变的历史原因。材料
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分析其原因。点拨1:转变:由参加洋务运动,到追求科举功名,再到宣扬维新思想。点拨2:第一次转变原因:由于不是科举正途出身,作为新式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双重身份的严复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人生抱负。严复当时已任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但内心中仍坚信获取科举功名才是真正的功成名就。说明传统的文化观念不仅影响着洋务运动的实施,也影响着像严复这样的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点拨3:第二次转变原因:科举考试的失败,通过科举改变人生命运无望;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点拨4:甲午战争的失败天朝体制崩溃,这种强烈的震撼使得当时的有识之士反思,为什么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一部分洋务派开始接受维新思想,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角度2:维新变法推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材料一生民之大要者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性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不备而生民不忧,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振也。——严复《原强》点拨1:判断强弱存亡的标准:一是拥有健康的体魄;二是聪明智慧,国民形成理性思考和独立人格;三是道德仁义,国民形成民主、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点拨2:为了救亡图存而学习西方,以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武装国民,就是学习民族和国家由弱变强的道理和方法。点拨3: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具有健康体魄、理性思考、独立人格和社会公德的新国民。所以严复主张中国的政治改革应该建立在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基础上。年龄有时候会影响人的性格,严复比康有为梁启超都要年长,相对更加成熟和稳重。严复虽然主张维新变法,但是没有参加戊戌变法运动;严复虽然主张政治改革,但是认为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角度3:从废除八股事件看戊戌变法者们的尴尬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彀下这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优,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点拨:反对改革的未必一定就是顽固派。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知识分子个人前途和利益。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伤痛和代价,个人可能难以承受。变法应该循序渐进,完善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如果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无疑将加大了反对改革的势力,导致变法缺乏普遍社会认同和广泛社会基础。【课堂小结】八十年来,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多人赛车游戏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文旅项目新年穿越之旅宋韵中国年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 第10讲 俄罗斯(解析版)
- 2025个人财产信托合同的范本
- 2025抵押借款的标准合同范本
- 2025水毁工程监理合同
- 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生产合同
- 2025企业承包经营合同书模板
- 提高财务管理能力的技巧
- 提高回答问题的技巧主题班会
- 工行人工智能风控
- 2023风电机组预应力混凝土塔筒与基础结构设计标准
- 游戏账号买卖合同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 一年级的成长历程
- 2024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正月十五元宵节介绍课件
- 病毒性肺炎疾病演示课件
- 中考英语语法填空专项练习附答案(已排版-可直接打印)
- 口腔医学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培训课件
-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