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魏晋至隋唐制度创新与演变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5讲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魏晋至隋唐制度创新与演变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5讲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魏晋至隋唐制度创新与演变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5讲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魏晋至隋唐制度创新与演变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5讲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魏晋至隋唐制度创新与演变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课程标准复习方略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1)一个“基础”:隋唐制度创新的很多内容(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基础(2)三个“制度创新”:①选官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体现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成熟(总体上呈现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趋势);②中央官制: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大大强化了皇权,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③赋税制度:租调制→两税法,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两税法也是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一大里程碑。i王莽建新420316280220公元9年曹丕建魏西晋灭吴匈奴灭晋刘裕建宋589隋灭陈政权更迭南北对峙孝文帝改革区域开发

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豪强地主黄巾起义军阀割据的演化结果三国鼎立九品中正短暂统一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士族门阀民族交融江南开发魏

吴东汉三国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西晋宋→齐→梁→陈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i十六国东晋匈奴灭晋刘裕建宋隋灭陈李渊建唐朱温废唐907618589420316960赵匡胤建北宋短暂分裂中原正统周世宗改革民族交融晋室南迁士族门阀江南开发政权更迭南北对峙孝文帝改革区域开发统一南北通大运河广建仓库盛极一时经济繁荣制度创新民族交融文化繁盛对外频繁北朝南朝唐朝五代十国隋朝i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材料一:一个政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主要看拥有权力的人是局限于某一集团、某一阶级,还是来自不同的集团和阶级。——刘建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十六讲》P170问题:依据作者观点,中国古代哪些王朝政权是开放的?哪些王朝政权是封闭的?并说明理由?封闭政权:夏商周:世卿世禄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元代:不重科举,

严格等级制(四等人制)开放政权:汉代:察举制隋唐宋明清:科举制i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讫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导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问题: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特点:延续时间长;

不断发展完善;

选拔方式规范;

更加公平公正。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权中正官中央政府选拔方式推荐考试选拔标准门第考试成绩选拔范围世家大族士族、庶族集权性公开性公平性开放性i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问题: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i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材料四: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功能: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问题: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i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材料五: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问题:据材料五,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i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影响项目史实阐释积极社会整合功能有利于打破选官世袭传统,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唐朝时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影响了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消极重才轻品过于侧重才学,忽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促进了官本位思想的发展,“学而优则仕”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i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问题:与三公九卿制相比,从分工和决策过程的角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进步性。进步性:相权三分,加强皇权;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家国相分,观念进步;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家国一体→家国相分领袖制→委员制i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材料一:我们只论汉、唐两代官名之改革,便见中国政治史上政治意识之绝大进步。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始正式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是皇帝的侍从。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无论从体制讲,从观念讲,都大大进步了。————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问题:与三公九卿制相比,从体制和观念的角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进步性。进步性:体制:三公九卿制仍带有浓厚的皇家色彩,三省六部制是正式国家机构观念:三公九卿制下将国家视为皇帝的私天下。

三省六部制下带有天下为公的色彩。i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材料二:三省体制的形成,反映了决策合理化的进程。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决议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的参考。决策也根据性质和重要性的不同,分化为若干层次,分别由皇帝、宰相和各级机构来完成。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i三、赋税制度:租调制→两税法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田租)粟二石,其调(户税)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家无需征发力役)则收其庸(以纳绢、布代力役),每日三尺……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贵族官僚可免除力役)。”——摘自《唐六典·尚书户部》问题: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的租庸调制在赋税征收和力役征发上的规定。规定:按丁征收田租;按户征收布帛;

纳绢布代役;贵族官僚可免除力役i三、赋税制度:租调制→两税法史料二: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问题:据材料二,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与史料一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征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并分析影响。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新变化: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了纳税对象影响:改变赋税不合理的现象;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i三、赋税制度:租调制→两税法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时间隋—唐前期唐朝后期(780年开始)前提均田制的实行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目的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征收对象人口土地与财产内容租:粮食;调:绢和布;庸:纳绢或布代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开垦了许多荒地;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简化了税收名目;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对象;保证了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i(西工大附中模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拓展资料、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i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角度一: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角度二: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监察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i示例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角度四: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并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i1.(2021·湖南)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Ai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西晋、南朝刘宋时期,国家政权更迭、动乱,为了保证国家税收,政府的土地政策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对自耕农经济有所压抑;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政府将土地授予农民,自耕农经济发展,说明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A项正确。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并未体现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B项错误;材料中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实际上有利于在豪强大族控制下的九品中正制的强化,C项错误;西晋、南朝刘宋实行的土地制度,目的是巩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D项错误。i2.(2020·山东)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Di解析根据材料“备君主顾问”“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等信息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在草拟诏令、参与朝政决策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选D项;根据材料“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参与决策,并非“逐渐控制了决策权”,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文官地位日益提高,与材料所述时间“唐代”不符,排除B项;三省是指尚书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