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2025学年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常州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2025学年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常州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2025学年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常州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2025学年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常州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2025学年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常州市物理初二上学期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槐花飘香C.秋天,黄沙扑面D.冬天,雪花飘飘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即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间隙。A选项:春天柳絮飞扬,是柳絮的宏观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A错误;B选项:夏天槐花飘香,是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被人们闻到了,故B正确;C选项:秋天黄沙扑面,是黄沙颗粒的宏观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错误;D选项:冬天雪花飘飘,是雪花宏观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A.阳光下,尘土飞扬B.红墨水滴入水中,整杯水都变红C.酒香不怕巷子深D.把糖块放入一杯水中,整杯水都变甜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即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间隙。A选项:阳光下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A符合题意;B选项:红墨水滴入水中,整杯水都变红,是红墨水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B不符合题意;C选项: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被人们闻到了,故C不符合题意;D选项:把糖块放入一杯水中,整杯水都变甜了,是糖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3、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在任何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B.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C.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D.光在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A选项: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和光的波长。在某些介质中,如空气、水等,当光的波长远大于介质的分子或粒子的大小时,光可以看作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在一些特殊介质中,如光纤,光是通过全反射在介质内部沿曲线传播的。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这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正确表述。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很小,且介质内部的光速分布均匀,所以光会沿着直线传播。故B选项正确。C选项:虽然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相对稳定,但如果介质不均匀(如存在温度梯度、浓度梯度等),光的传播路径还是会受到影响,可能不再沿直线传播。因此,C选项错误。D选项:透明介质只是指光能够穿过的介质,但并不意味着光在透明介质中一定沿直线传播。例如,在存在温度梯度的透明介质中,光的传播路径就可能发生弯曲。因此,D选项错误。4、关于凸透镜成像及成像规律的应用,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一定比物体大C.凸透镜成虚像时,像一定比物体大D.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A选项: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而不是放大的实像。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大小与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有关。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但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此,并不是所有实像都比物体大。B选项错误。C选项:凸透镜成虚像时,即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时,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凸透镜成像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焦点靠近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像距逐渐增大,且像也逐渐变大。因此,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5、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A.磁铁能吸引铁钉B.湿衣服在阳光下逐渐晾干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答案:D解析:A选项:磁铁能吸引铁钉,这是磁场的作用,不是分子间的作用力,故A错误;B选项:湿衣服在阳光下逐渐晾干,是因为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去了,属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C选项: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故C错误;D选项: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D正确。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由电子和中子构成B.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D.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答案:C解析:A选项: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故A错误;B选项: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B错误;C选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C正确;D选项: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能变成导体,如玻璃在常温条件下是绝缘体,但在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就变成了导体,故D错误。7、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B.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慢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受温度影响A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会立即停止,但声音的传播并不会立即停止,因为已经产生的声波会继续传播直到能量耗尽。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些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在真空中,由于没有介质来传递声波的振动,所以声音无法传播。所以B选项正确。C选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实际上是受到温度的影响的。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就越快。所以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8、人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到声带在_______,发出的声音通过_______传播到对方耳朵里.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人说话时,是通过声带的振动来产生声音的。因此,当我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时,会感到声带在振动。声音产生后,需要通过介质来传播。在空气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对方的耳朵时,会引起耳膜的振动,从而被听觉神经感知为声音。所以,人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到对方耳朵里的。综上所述,答案为:振动;空气。9、以下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C.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1.5mD.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答案:A;D解析:A选项: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一般在4km/h左右,即B选项: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C选项: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D选项: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0、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空隙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D.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D解析:A选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间隙,这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故A正确;B选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分子动理论的另一个基本内容,故B正确;C选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且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故C正确;D选项:由于A、B、C选项的说法都正确,所以D选项“以上说法都正确”也是正确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1、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D.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答案:A解析:A选项:小孔成像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线通过小孔时,会在小孔后方的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这就是小孔成像的原理。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会向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这些特点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D选项错误。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升华形成的水蒸气B.物体吸热时,温度不一定升高C.舞台上经常用干冰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这种白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D.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这是汽化现象答案:B解析:A选项: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周围的“白气”并不是冰棒升华形成的水蒸气,而是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物体吸热时,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持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所以B选项正确。C选项:舞台上经常用干冰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这种白雾并不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而是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而不是汽化现象。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而这里是气态的水蒸气变为液态的水。所以D选项错误。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某物体在一对平衡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若这对平衡力中的某一个力突然减小,则物体()A.速度可能减小B.速度可能增大C.可能做曲线运动D.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A;B;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以及当平衡力中的一个力发生变化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如何变化。首先,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因为平衡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得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从而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然后,当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突然减小时,物体所受的合力就不再为零。此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具体来说,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的,那么它现在会开始运动;如果物体原来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那么它的速度大小或方向(或两者同时)会发生变化。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A选项:如果物体原来是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当向前的力减小时,合力向后,物体会开始减速,即速度可能减小。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选项:如果物体原来是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但此时突然给它施加一个向后的力(而原来的力保持不变或也减小但减小的幅度小于新加的力),并且这个向后的力足够大使得合力向前,那么物体会开始加速向前运动,即速度可能增大。虽然这种情况在实际中不太常见,但理论上是有可能的。所以B选项也是正确的。C选项:如果物体原来是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当突然给它施加一个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时(比如一个斜向上的力),物体的速度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开始做曲线运动。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选项:由于平衡力中的一个力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物体所受的合力不再为零,其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因此,物体不可能再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B、C。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我们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_______;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蜡烛这一侧观察(选填”A”或”B”)。答案:确定像的位置;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我们之所以选择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主要是因为玻璃板具有透明性。这种透明性使得我们可以在玻璃板的另一侧观察到物体(如点燃的蜡烛A)通过玻璃板形成的像,并且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如未点燃的蜡烛B)。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来找到与像完全重合的位置,从而确定像的位置。另外,在寻找像的位置时,我们的眼睛应该位于点燃的蜡烛A这一侧进行观察。这是因为,虽然像是由蜡烛A发出的光线经过玻璃板反射后形成的,但这些反射光线并不会进入我们的眼睛(至少不是直接进入),而是进入了我们的另一只眼睛所观察到的未点燃的蜡烛B所在的位置。然而,由于玻璃板的透明性,我们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点燃的蜡烛A以及它形成的像。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找到像的位置,我们应该在点燃的蜡烛A这一侧观察。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为:确定像的位置;A。3、质量相等的实心铝球和铁球,它们的体积之比V_铝:V_铁=_______;体积相等的实心铝球和铁球,它们的质量之比m_铝:m_铁=_______.(ρ_铝=2.7×10^3kg/m^3,ρ_铁=7.9×10^3kg/m^3)答案:9:29解析:(1)已知铝球和铁球的质量相等,即m铝根据密度公式ρ=mV将已知的质量代入公式,得到两球的体积之比为:V铝(2)已知铝球和铁球的体积相等,即V铝同样根据密度公式ρ=mV将已知的体积代入公式,得到两球的质量之比为:m铝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B.发声体振动停止后,声音立即消失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答案:D解析:A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是无法传播的,更不可能传播得最快,故A错误;B选项:发声体振动停止后,声音并不会立即消失,因为已经产生的声波会继续传播,直到能量耗尽或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吸收等,故B错误;C选项: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即声音越大,但振幅与音调无关,音调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故C错误;D选项:“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因为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我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故D正确。5、在物理学中,把物体______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______.答案:位置的变化;参照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或参考系)位置的变化。这意味着,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并观察该物体相对于这个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如果选定的参照物是静止的,而观察到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物体在运动。反之,如果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个物体就是静止的。因此,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就叫做参照物。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是:位置的变化;参照物。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第一题题目: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74(2)14.8m/解析:计算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首先,将汽车的速度从km/h转换为m/s,即v=计算刹车后通过的路程:题目已给出刹车后通过的路程为s2计算总路程: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总路程为s=s1+s2=10+计算平均速度: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总时间为t=t1+t2=0.5+4=4.5s平均速度为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v平均=st=744.5≈16.44m/s第二题题目: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2)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74m(2)14.8m/s解析:(1)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汽车在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已知汽车的速度为v=72km/根据速度公式s=s反=vt因此,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总路程为:s总=s反+s刹=(2)要求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总路程已在上一步求出(尽管有争议,但按题目要求使用74mt总=t反v―=744.5v―≈16.4×3.6≈59.1km/h然而,原始答案给出的是14.8注意:在实际应用中,应仔细检查原始数据和计算过程,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此处的解析基于题目给出的数据和要求,但指出了原始答案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五、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第一题题目: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将一盒沙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一个质量为m、不同高度的小铁球从上方自由下落,冲击沙子,观察沙子凹陷程度。用另一个质量为2m(1)步骤1是为了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______的关系。(2)步骤2是为了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______的关系。(3)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来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答案:(1)高度(2)质量(3)沙子凹陷程度解析:(1)在步骤1中,小明使用了同一个质量为m的小铁球,但改变了它下落的高度。由于只改变了高度这一个变量,因此这个步骤是为了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在其他条件(如质量、形状、下落速度等)都相同的情况下,高度越高,物体下落时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冲击沙子时造成的凹陷程度也就越明显。(2)在步骤2中,小明使用了另一个质量为2m(3)实验中,我们无法直接测量重力势能的大小,但可以通过观察沙子凹陷的程度来间接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因为重力势能越大的物体下落时冲击沙子造成的凹陷程度就越大。所以,通过观察沙子凹陷程度来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是一种有效且直观的方法。第二题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从高度为h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最后停在水平面上。若小球在斜面和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大小分别为其重力的0.2倍和0.3倍,斜面倾角为30​(1)小球在斜面上滑行的加速度大小;(2)小球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答案:(1)设小球的质量为m,小球受到的重力为mg,斜面的倾角为θ,小球在斜面上滑行时受到斜面的支持力为FN,阻力为f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球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得:mgsinθ−f1代入已知数据,得:mgsina1=(2)设小球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为s,阻力为f2,加速度为a根据动能定理,从斜面顶端到停在水平面上,小球的动能变化为0,所以:mgh−f1⋅hsin代入已知数据,得:mghs解析:(1)在求解小球在斜面上的加速度时,我们首先要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小球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由于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所以我们可以将重力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与斜面的支持力相平衡,而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的合力就是小球下滑的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我们可以求出小球的加速度。(2)在求解小球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时,我们使用了动能定理。从斜面顶端到停在水平面上,小球的动能变化为0,即初动能等于末动能。在这个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我们根据动能定理列出等式,然后代入已知的数据进行求解。注意,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小球受到的阻力是不同的,所以要分别计算。第三题题目:在一个晴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