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_第1页
西藏拉萨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_第2页
西藏拉萨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_第3页
西藏拉萨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_第4页
西藏拉萨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西藏拉萨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大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验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华传统文化隐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实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今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化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需解答的时代课题。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相识。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当说是以人为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相识到人类自身创建力的民族。火是人类最早驾驭的自然力。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独创的。这特别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气充溢了自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才智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争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索的主要对象,其才智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才智。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华蜜感。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志向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志向,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庄子酷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疼惜看法。假如说儒家更留意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明显,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主动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珍贵遗产须要我们继承: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看法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丢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体的道德观,儒家的大公无私与道家的特性自由形成互补;四是见贤思齐的学习看法,随时打算学习其他文化的特长;五是见隐知微的忧患意识,重视国家和民族可能面临的祸害而绝不讳疾忌医。今日,西方文化照旧风靡全球并对其他文化强势入侵,很多民族都对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忧心忡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吸取珍贵的精神资源。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妙将来作出更大贡献。(摘编自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不间断地发展,中华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实力,并最终获得了新生。B.中华的先贤早就相识到,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加起来都不如文化因素来得重要。C.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以人为本,志向国就在人间,以儒、道两家为代表,都有对人生价值的把握。D.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生命认知完全不同,中华先民效仿圣贤求得生前建树,西方膜拜神灵求得死后入天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兼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将中西方传统文化作比较,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应是以人为本。B.文章旨在阐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D.文章通过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即人的精神崇拜、道德准则等源自人还是神,阐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B.中华先民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华蜜感,与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C.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烙印,孔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支持了这一历史观。D.须要我们继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五个方面的珍贵遗产,其核心应是人生价值的把握。(二)好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1926年,于敏诞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了军阀混战和抗日斗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头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果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行没。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美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闻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探讨所起先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特别肃穆地说:“经探讨批准,确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与氢弹理论的预先探讨工作。”于敏坚决果断地表示听从安排,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起先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起先攻关。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常常半跪在地上分析积累如山的计算纸带,最终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探讨史上闻名的“百日会战”。1967年6月17日,我国胜利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胜利的一刻,于敏很安静,“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1984年冬天,于敏和同事在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试验。一次探讨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担心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全部人无不以泪洗面。最终,那次原理试验获得圆满胜利,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摘编自人民网《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材料二:“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麻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究。在此期间,于敏“擅长抓主要冲突”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困难纷乱的现象中,他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缘由,使相识有所前进。通过于敏的方法,氢弹机理探讨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削减了计算工作量。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麻院士以“足球队”作比方。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摘编自《中国科学报》)材料三:于敏曾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须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气才能取得现在的成果,我只是起到了肯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常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晚年,他居住的卧房里照旧是80年头的简易铁床,客厅照旧悬挂着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安静以致远”。他仍旧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60年头,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胜利,回到北京后,九院全部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遇到的深重屈辱,这在肯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探讨奠定了思想基础。B.于敏在物理方面的才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探讨道路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C.第一颗氢弹胜利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西北核试验基地,吟通《出师表》却泪流满面,缘由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D.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干脆引用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验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缄默而又轰轰烈烈的一生。B.作为我国自主培育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了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探讨界闻名的“百日会战”。C.除了挚爱的核武器探讨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宠爱,在曾经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胜利的邓稼先归来时,却仍读着《红楼梦》。D.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探讨中,于敏将其独特的探讨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困难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6.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纸上家乡邓琴家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家乡的消息。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困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疾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络绎不绝、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示着我曾是家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担心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憧憬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家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找寻安慰,只能寄予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家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儿时最熟识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当心翼翼地探出头来,新颖 地张望这个漂亮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漂亮的地方原委有多么贫困。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困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看法,也起先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家乡赐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家乡的缘由。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遗忘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谢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珍贵的精神财宝。假如说今日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今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倾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遇到这纸上的家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先,我不再满意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家乡,不再满意在扉页中思念家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家乡。记忆在纸上渐渐鲜活,对家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楚。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学问分子,终于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担心的一种补偿吧!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家乡去找寻属于我的暖和。(摘编自《散文选刊》)7.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家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家乡记忆里找寻安慰。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家乡虽有贫困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加乐趣的一面。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验过苦难,受过斗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8.文中说:“家乡赐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述“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9.依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家乡”的含意。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贛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阙,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阙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真无逸殿时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虛。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选自《明史·欧阳德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B.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C.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认为裕王作为储君人选不能出京,后来还用《会典》进行劝谏,皇帝虽然不兴奋,但最终还是体谅了欧阳德的诚意。D.欧阳德为人正直。他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试题曾争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等人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说,并不曲徇试题的观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2)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注释】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颖 ,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建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实,凄婉动人。15.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蜀道曲折的特点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好看了”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的共识。究其缘由,创作者起先俯下身子,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留意到题材内涵层面。主旋律题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渐渐由___________的元素变为作品的灵魂。它带着历史和时代赐予的深邃命题,裹挟着现实主义的磅礴力气,扭转了其近年来过于消遣化的倾向。多年来,影视作品对如何消弭宏大主题与一般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过分肃穆,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____________。经过不断尝试,创作者最终发觉了一条平衡看法与温度的可行之路,那就是要讲“好故事”,更要“讲好”故事。要讲的“好故事”,就是以小见大的故事。经过精挑细选的“好故事”,(),呈现的是大时代、大格局、大情怀,既能代表一群人的一个时代,又闪烁看___________的人性微光。相比选择好故事,“讲好”故事更为困难。完全以纪实影像呈现当然不失为良策,但都采纳这种方式未免略显单调。而好的艺术形式则将细微环节从历史中唤醒,将英雄人物还原成___________、可见可感的鲜活生命。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画龙点睛 喧宾夺主 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B.锦上添花 反客为主 无与伦比 有血有肉C.画龙点睛 反客为主 独一无二 栩栩如生D.锦上添花 喧宾夺主 独一无二 有血有肉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究其缘由,是创作者起先俯下身子,适应了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留意到题材内涵层面。C.究其缘由,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下,创作者起先俯下身子,更加留意到题材内涵层面。D.究其缘由,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下,创作者起先俯下身子,更加留意挖掘题材内涵。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讲解并描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B.切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C.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为小切口D.小切口地呈现时代洪流与个体命运20.阅读下面的文段,围绕“国家精神”,依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6分)国家精神是什么?简洁来说就是两个字,即“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21.下面是XX中学50周年校庆公告部分初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作修改。五十载幻想传承,芳华赓续。2024年,xx中学将迎来50周年诞辰,学校将秉持“隆重、简朴,务实、创新”的原则,于国庆佳节期间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友联谊和学术沟通活动,到时,我们热切期盼历届校友重返敝校,真诚邀请各界宾朋拨冗惠顾。让我们相约2024年10月1日,在秀美的香樟树下,畅叙手足情意,共襄盛典,同谱华章!特此公告。 XX中学2024年4月2日①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斗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平安面临严峻威逼。紧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珍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静,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宏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校团委实行“牢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1.答案:1C;2.D;3.A解析:1.A.偷换概念。据原文,中华传统文化“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此“新生”是传承意义上的创新;说“最终获得了新生”,此“新生”则有焕然重获新生的意思。B.外加信息。据原文,“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并无“加起来”的意思。D.过于肯定。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相识到人类自身创建力的民族”,是说“相识最早”,即便是“对生命的认知”,也没说“完全不同”。2.D外加信息。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相识到人类自身创建力的民族”,不能借此说“中华文化的先进性”。3.A曲解文意。据原文,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燧人氏独创的,“这特别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而说“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是曲解文意。4.C“缘由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主观臆断。5.D“能从纷紧困难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分析有误,原文“在一些困难纷乱的现象中,他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缘由”,“理出头绪”“找出缘由”不等同于“快速抓住本质”;且何祚麻高度评价的是“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6.答:①淡泊名利,谦逊。为了氢弹探讨事业,隐姓埋名二十八载;婉拒“中国的氢弹之父”的称呼;晚年生活照旧简朴。②其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国家须要坚决果断地听从上级安排,转行探讨氢弹。③意志坚决。于敏酷爱自己从事的科学探讨事业,坚持几十年。7.A(文章首句和末句“强调家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行或缺、不行取代”错,强调的是家乡在“我”生命中的不行或缺、不行取代)8.①勤俭的生活看法,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9.①他人关于家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安慰;②“我”关于家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家乡”,是我对家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10.C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服阕”古代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服未阕”则指服丧期未满,其为固定短语,中间不行断开,由此解除B、D两项。“德恳请”的意思是欧阳德恳切地恳求(立储君)。句中“德”为人名,是传主欧阳德的简称,作主语,“恳请”作谓语,句子结构、语意完整,故应在“德恳请”的前后停顿,这样解除A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母亲去世,他归家服丧,丧期未满就被起用为礼部尚书。服丧期满赴任,皇帝吩咐他在无逸殿当值。当时,皇太子之位久已空缺,皇帝被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的说法所迷惑,避讳谈及立皇太子之事。欧阳德恳切地恳求(立储君)。故选C。11.B【“军令”属于兵部】12.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实力。“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错。欧阳德是在调任南京国子司业时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而不是“改任为编修”时。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甫”,刚、才;“冠”,古代男子满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人;“举”,考中;“之”,动词,到。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见……于”,被;“知”,赏识;“柄用”,将被重用掌权;“遽”,突然。参考译文: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欧阳德)刚满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到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两次不参与会试。嘉靖二年,会试策问试题争论的是王守仁,欧阳德与魏良弼等人干脆阐发老师的学说,并不曲徇试题的观点,最终进士及第。欧阳德被授任为六安州知州,修建了龙津书院,聚集学生讲学。调入京城任刑部员外郎。嘉靖六年,皇帝下诏令选拔朝士中有学问和德行的人做翰林,于是改任(欧阳德)为编修。升任南京国子监司业,设置讲亭,召集诸生与各方来学习的人在那里探讨学术。不久,改任南京尚宝卿。(随后)被征召入京担当太仆少卿。为便于奉养父母,又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仍留家中奉养母亲,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每日研习学术。因为被荐举而起任原官。又经过多次升迁任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管詹事府。母亲去世,他归家服丧,丧期未满就被起用为礼部尚书。服丧期满赴任,皇帝吩咐他在无逸殿当值。当时,皇太子之位久已空缺,皇帝被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的说法所迷惑,避讳谈及立皇太子之事。欧阳德恳切地恳求(立储君)。恰逢(皇帝)有诏令,二王子(裕王)出王府至其分封藩地,并于同日完婚。欧阳德认为裕王作为储君人选不应出京,上疏说:“从前太祖以父亲的身份为儿子操办婚事,诸位王子都住在宫中。宣宗、孝宗以兄长的身份为弟弟操办婚事,才会搬到外府,现在的事和太祖那时相同,请依据当时的旧制。”皇帝不答应。欧阳德又说:“《会典》中祭告天帝的辞章,说太子是继承祖宗,说藩王是继承家业。现在裕王应当归于哪类说法呢?”皇帝不兴奋地说:“既然说是王礼,自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