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CCS93.010P411404GuidelinesforplanninganddesignofspongecityconstructioninChangzhiCity长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1DB1404/T32—2024 2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与定义 44基本规定 75目标与指标 76规划与系统方案指引 7项目设计指引 24附录A(资料性附录)长治市多年降雨量、月均降雨量与月均蒸发量 46附录B(资料性附录)长治市各区县暴雨强度公式(部分区县) 48附录C(资料性附录)长治市短历时设计降雨雨型 49附录D(资料性附录)长治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关系 53附录E(资料性附录)长治市典型土壤特性及其渗透性 54 562DB1404/T32—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山西省长治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本文件由山西省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化技术专家组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长治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咸海绵城市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西安理工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庆宏、孙维全、郑涛、陈庆伟、凌逸、沈林亚、李晓路、马越、侯精明、姬国强、孙学良、胡艺泓、王添、薛萌、李玲、胡兰芳、王夏、唐宇飞、李亚敏、张乾、丁博宇、段常慧、杨文畅。3DB1404/T32—2024长治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本文件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指标、专项规划与系统方案编制指引、项目设计指引。本文件适用于长治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系统方案的编制及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海绵城市专项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GB50014GB50015GB50137GB50207GB50345GB50400GB50420GB50513GB50555GB50693GB50707GB50773GB51044GB51079GB51180GB51174GB51192GB51222GB55014GB55020GB55026GB55027GB/T14848GB/T18920GB/T1892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城市水系规划规范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河道整治设计规范蓄滞洪区设计规范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城市防洪规划规范煤矿采空区建(构)筑物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公园设计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4DB1404/T32—2024GB/T50563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9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80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134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DB14/67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T188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JGJ155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229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SL/Z712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海绵城市spongecity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统筹协调水量与水质、生态与安全、分布与集中、绿色与灰色、景观与功能、岸上与岸下、地上与地下等关系,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3.2下垫面underlying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3.3源头减排sourcecontrol雨水径流在汇入雨水管渠之前,通过渗透、净化和滞蓄等措施,控制径流产生量、减少径流污染、削减峰值流量和收集利用雨水。3.4过程控制processcontrol通过模拟预测和实时在线控制(real-timecontrol,RTC),优化设施的调度,通过削峰、错峰、减少溢流污染频次,发挥市政排水设施最大的调蓄和净化能力,以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和削减溢流污染。5DB1404/T32—20243.5系统治理systematicgovernance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的调蓄和净化能力,采取河道整治、调蓄、生态补水等调控措施,协同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措施,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3.6煤矿采空区coalminegoaf狭义上指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完成后留下的空洞或空腔,广义上为矿产资源开采后的空间及其围岩失稳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垮落,直至上覆岩层整体下沉、弯曲所引起的地表变形和破坏的区域及范围。3.7新采空区newmined-outarea正在开采或虽已停采但地表移动变形仍未结束的采空区。3.8湿陷性黄土collapsibleloess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3.9非自重湿陷性黄土loessnoncollapsibleunderoverburdenpressure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不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3.10自重湿陷性黄土loesscollapsibleunderoverburdenpressure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3.11区域流域regionalwatershed城市所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网络空间中的区域和流域,具体指由分水线包围的与城市有直接上下游降雨径流汇水、防洪排涝统筹关系的区域。3.12片区district在城市范围内由一个或多个雨水排水分区组成的具有雨水径流水力关系的空间范围,可包含多个详细规划的管控单元、一个或多个分区规划空间。3.136DB1404/T32—2024海绵设施facilitiesofspongecityconstruction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发挥“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雨水设施。3.14调蓄空间spacesforstormwaterdetentionandretention具有滞蓄、转输、净化雨水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等空间的统称。3.15雨水排水分区stormwaterdrainagecatchment以地形地貌或雨水管渠界定的地面雨水径流的集水或汇水范围。3.16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在规划或设计范围内,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3.17年径流污染控制率annualurbandiffusepollutioncontrolratio在年均降雨条件下,规划或设计范围内累计全年削减的径流污染物总量占全年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的百分比。3.18水体生态基流aquaticecologicalbaseflow维持城市河湖水生生物栖息地基本质量的最小流量或最低水位。3.19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l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用于确定海绵城市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表示。3.20雨水调蓄stormwaterdetentionandretention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3.21雨水储存stormwaterretention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7DB1404/T32—20243.22雨水调节stormwaterdetention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实现削减峰值流量的目的。3.23合流制溢流污染combinedseweroverflowpollution截流制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暴雨条件下,由于大量雨水流入污水系统,流量超过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系统设计能力,超出部分以溢流方式直接排放,污水系统溢流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现象的统称。4基本规定4.1海绵城市建设应聚焦城市内涝治理,统筹排水防涝与防洪,统筹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功能,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系统施策、蓝绿灰结合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安全可靠、经济合理。4.2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区排水防涝、水环境治理和雨水综合利用的需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相结合,形成完善的雨洪综合管理体系。4.3城市建设区应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区域流域、城市、设施、片区四个层级进行系统研究,从区域流域、城市、片区、设施四个层级进行系统研究,布局生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4.4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是建设项目工程设计的组成部分,应从项目立项开始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海绵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4.5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应符合长治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新建项目应以维系生态本底条件下的水文特征为原则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改扩建项目应以解决积水内涝、径流污染、合流制溢流污染等现状问题为出发点,结合上位规划,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指标。4.6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应与规划、建筑、风景园林、道路、给水排水、水利水电、结构、电气设备等相关专业融合设计、全过程协同,发挥各专业特色,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4.7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应综合考虑功能性、安全性、实用性、景观性,采取保障公共安全的保护措施,不得对地质安全、地下水水质、建(构)筑物安全、公众健康和环境卫生造成危害。5目标与指标5.1一般规定5.1.1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和指标应根据长治市不同区域的气候、水文气象、土壤地质、水系分布、排水系统、经济水平等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结合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因地制宜开展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方面专题研究,针对不同区域条件确定目标取值;8DB1404/T32—2024b)尚未纳入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范围的区域和片区,宜开展专题研究,参考本导则合理确定目标取值。5.1.2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应包括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和涵养水资源。5.1.3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应符合建设目标的要求,根据本底条件,经现状问题评估后确定,应包括流域、城市、片区和项目四个层级,各层级应包括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指标。5.1.4源头减排指标应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源头径流峰值控制、可透水地面面积等。5.1.5过程控制指标应包括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年合流制溢流体积控制率等。5.1.6系统治理指标应包括城市防洪设计重现期标准、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内涝积水点消除率、径流峰值控制、城市地表水水质、黑臭水体消除率、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率、生态岸线恢复率、地下水埋深变化、再生水利用率、雨水资源利用率等。5.2区域流域5.2.1应根据城市所在区域流域的生态格局、防洪格局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提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要求。5.2.2应按照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系统关系,开展城市所在区域流域水生态敏感性分析,识别区域流域范围内与海绵城市建设相互影响的重要自然生态空间,提出保护和修复要求。5.2.3城市防洪设计重现期应结合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防洪保护区人口等因素,按照GB/T50805确定。5.2.4流域年均地下水潜水位保持稳定,或下降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平均降幅低于历史同期。5.2.5在专项规划编制年限内,长治市区域流域层级指标应符合表1要求。表1长治市流域层级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表指标名称指标值性质2025年2035年1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中心城区城镇重点发展区达到100年一遇定量(约束性)2天然水域面积比例100%(不减少)定量(约束性)3地下水埋深变化不降低定量(约束性)5.3城市5.3.1城市层级海绵城市不同规划期限末的指标应开展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河湖水体、土壤地质等本底调查,分析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结合城市更新和规划发展需求确定。9DB1404/T32—20245.3.2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的相关指标应有机衔接、相互支撑,与相关专项规划协调和衔接。5.3.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综合考虑降雨和径流特征、水安全情况、水资源情况、水环境情况、城市空间特征、城市开发建设强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5.3.4径流峰值控制应将源头减排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建立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管理体系,共同达到内涝防治要求。5.3.5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SS计)应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要求和径流污染特征等因素确定。5.3.6可渗透地面面积应根据城市开发建设情况、土壤性质和地下水位等因素,在本底分析基础上确5.3.7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应根据汇水区性质、城市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按照GB50014有关规定确定。城市应根据本底条件、降雨特征等因素,合理确定雨水管渠达标比例。5.3.8年溢流体积控制率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水量、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和排水分区大小等因素,按照GB/T51345有关规定确定。5.3.9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应结合本底条件,内涝积水影响程度和城市开发建设需求等因素,按照GB50014、GB51222确定。5.3.10内涝积水点应在内涝防治重现期下,结合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消除。5.3.11地表水水质应满足DB14/67的相关要求,且不宜低于现状水质;未明确的地表水应根据流域内水质要求和城市规划确定的水体用途合理确定。5.3.12生态岸线恢复率应在满足水体防洪排涝等相关功能的基础上,根据水体功能和岸堤稳定性等要求合理确定。5.3.13再生水利用率、雨水资源利用率宜根据长治市现状水资源供需情况、再生水利用处理设施、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非常规水资源需求、经济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5.3.14在专项规划编制年限内,长治市城市层级指标应符合表2要求。表2长治市城市层级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表指标名称指标值性质2025年2035年1源头减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80%定量(约束性)2系统治理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中心城区城镇重点发展区达到100年一遇定量(约束性)3内涝防治标准基本达到30年一遇(102.5mm/24h)达到30年一遇(102.5mm/24h)定量(约束性)4内涝积水点消除率100%,年内新发现易涝点动态消除定量(约束性)5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定量(约束性)DB1404/T32—2024指标名称指标值性质2025年2035年率6黑臭水体消除率定量(约束性)7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达标区域)≥60%定量(约束性)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BOD平均浓度(mg/L)≥150mg/L定量(约束性)9天然水域面积比例100%(不减少)定量(约束性)生态岸线恢复(新、改建河道)≥80%定量(约束性)地下水埋深变化不降低定量(约束性)再生水利用率40%50%定量(约束性)雨水资源利用率定量(鼓励性)综合指标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50%≥80%定性(约束性)制度机制海绵城市立法完成海绵立法严格落实海绵条例定性(约束性)全过程管控制度出台全过程管控制度严格落实全过程管控制度定性(约束性)绩效考核制度出台绩效考核制度严格落实考核制度定性(约束性)培训宣传及公众参与每年开展培训不低于3次,加强宣传与公众广泛参与每年开展培训不低于3次,加强宣传与公众广泛参与定性(约束性)注1: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应依据长治市海绵城市专5.4片区5.4.1片区层级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应承接落实城市总体指标,同时应结合自身水系统问题的识别,根据片区目标细化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各项指标,制定分项指标表。5.4.2长治市海绵城市片区特征分析应通过现状调查,对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概况、用地情况、建设情况、积水和内涝情况、生态环境、水资源等进行系统分析,应定量反映实际情况。5.4.3片区远期目标应结合城市总体建设目标、片区所处区域的城市定位、区域内的本底情况和发展需求,经分析评估后合理确定。5.4.4片区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的确定,应尽可能恢复到接近开发前的原始水文状态,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汇流时间、径流污染等。5.4.5根据雨水特征、水文条件、径流污染程度、内涝风险控制要求和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等,结合水环境突出问题、经济合理性等因素,因地制宜的确定径流控制目标,并符合下列规定:a)水资源缺乏的片区,可综合降雨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合理确定水资源收集利用量,实现一定的雨水资源利用率要求;b)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片区,可结合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染特征与控制要求,确定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可转化为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进行落实;c)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生态敏感片区,可主要以侵蚀控制要求为目标,转化为径流峰值控制目标,d)易涝片区应侧重径流峰值控制,可执行GB50014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上限;5.4.6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根据本底条件(建筑密度、不透水下垫面比例、内涝风险、自然调蓄空间等),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措施初定,得到各类地块的控制体积,然后对片区进行控制量的加权复核,不断调整优化与目标衔接。具体步骤如下(见图1):对片区及整个城市进行控制量的加权复核,不断优化调整措施(指标)与目标直至满足城市总否典型本底(雨型、土壤、治、新建(更新)等)分区一各地块设施控制目标各片区本底条件分析分解校核分解是各片区目标是a)系统分析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竖向、水文地质、排水分区、流域边界特征,进行源头、中途、b)宜以水系、高程较高的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作为重要的分水岭和边界,并c)邻近的同一功能类型的建设用地或建筑群宜划分在同一个管控分区内;DB1404/T32—2024d)管控分区的划分应充分结合雨水排水分区;e)管控分区之间宜有起缓冲作用的公共绿化带、生态廊道、防护绿地等弹性空间。5.4.9片区划分步骤及工作内容应包含以下过程:a)现状分析:1)依据不同的建筑密度、不透水下垫面比例、内涝风险、自然调蓄空间等对降雨产汇流有影响的因素,对城市不同区域类型的现状条件进行综合调研分析;2)依据不同的竖向条件等对雨水汇水方向有影响的因素,对城市的现状地形、竖向条件进行调研,对重要的分水岭、分水线、汇水通道等影响管控分区的条件进行分析总结;3)对城市中河流、沟渠、湿地、泄洪道等重要的行洪排水通道进行现状调研分析;4)识别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结合城市发展方向、专项规划的用地布局、近期旧城改造计划和海绵城市建设拟解决的问题,按照新旧结合、示范带动的原则,优先选择城市水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区域或者易涝点集中区域,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b)合理划分片区。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功能区划、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土壤、植被和河流水系的分布情况及拟解决的重点问题等,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分区;c)明确各片区规划目标与指标分解。针对每个管控分区提出相应的约束性指标和鼓励性指标,以分解并承接海绵城市所提出的径流控制目标;d)明确各管控分区径流总量衔接方式。针对每个管控分区提出内涝解决方案、雨水径流行泄出路、雨水利用策略,以实现各管控分区之间指标衔接平衡。5.4.10在专项规划编制年限内,长治市海绵城市片区分区见图2,各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符合表3要求。积(ha)456进差南4-789111子河1-4水河2-排水分区面积(ha)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mm)浊漳南源1-12浊漳南源1-23浊漳南源2-14浊漳南源3-15浊漳南源4-16浊漳南源4-27浊漳南源4-38浊漳南源5-19壁头河1-1DB1404/T32—2024序号排水分区名称排水分区面积(ha)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mm)壁头河1-2582.0189.5928.3壁头河1-31124.08壁头河1-4980.4379.64漳泽湖1-1512.981.6421.0漳泽湖1-2306.174.39漳泽湖1-3270.884.8722.7漳泽湖1-4217.685.7723.5漳泽湖1-5346.1584.9822.7石子河1-1439.377.94石子河1-2756.5674.77石子河1-3334.7579.93石子河1-4413.0877.28石子河1-598.6978.90石子河1-6106.7281.6420.1石子河1-7117.9381.52石子河1-841.3174.77石子河1-985.173.39石子河1-10113.3780.61石子河1-11367.7479.93石子河2-1236.4272.76石子河2-2176.9673.80石子河2-378.27石子河3-1370.3678.74石子河4-1110.2681.6420.6黑水河1-1174.6581.6420.8黑水河1-2322.2879.20黑水河2-1213.0878.90黑水河2-2147.9577.78黑水河2-386.8980.47黑水河2-498.3580.6140黑水河3-180.9577.7841黑水河4-145.0672.5542南护城河1-174.178.9043南护城河2-1149.6378.4344南护城河2-2389.2370.5045南护城河2-3293.1677.6246南护城河2-4366.8272.5547东防洪渠1-121.0378.9048东防洪渠2-1262.1579.0549东防洪渠2-2403.0873.39DB1404/T32—2024序号排水分区名称排水分区面积(ha)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mm)合计49个16544.02注1:各排水分区划定方式及指标设定应依据长治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5.5项目指标及规划调整5.5.1项目层级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应该承接落实片区目标,细化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各项指标,制定分项指标表。5.5.2长治市不同类型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指标选取可参照表4。表4长治市不同类型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指标选取设计指标建筑与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内涝积水点消除、内涝防治、可透水地面面积、雨水资源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城市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透水地面面积、雨水管渠设计标准、年径流污染控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内涝防治、内涝积水点消除、再生水利用率绿地与广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透水地面面积、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内涝防治、、内涝积水点消除、雨水资源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城市水系城市防洪、地表水水质、黑臭水体消除率、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生态岸线恢复率、地下水埋深5.5.3应将片区目标分解至各地块,最终落实到用地条件或建设项目设计要点中,作为土地开发的约束条件。地块指标针对用地性质指导具体项目的建设,需结合建设情况、下垫面种类及构成情况等条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试算分解,并通过模型进行验证。5.5.4对于径流总量大、红线内绿地及其他调蓄空间不足的项目,可统筹周边用地内的调蓄空间共同承担其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并将相关用地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5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算方法应满足GB/T51345的相关要求。新建绿地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低于90%,改扩建绿地项目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不宜低于90%。5.5.6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基值、调整机制如下:a)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基值: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新建区、已建区”呈递减趋势。在用地类型方面,呈“绿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的原则。按照GB/T51345,结合长治市地下水位高、渗透能力差等特征,根据长治市中心城区的用地构成及管控条件,确定各类建设用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基值,见表5。表5各类建设用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基值GAURDB1404/T32—2024BMWb)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整:在控制率基值的基础上,各建设用地实际控制率可根据建设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主要包括建设状况、绿化率等建设条件(不同条件的调整值可叠加)。1)基于建设状况的调整结合用地建设状况,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按表6进行适当调整。表6基于建设状况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整表用地性质建设状况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整值(%)G新建0~5改建、扩建-10~0其它用地新建0~5改建、扩建-15~02)基于绿地率的调整:结合长治市对绿地率的不同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按表7进行适当调整。表7基于绿地率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整表用地性质绿地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整(%)R绿地率<20%-10~020%≤绿地率<30%-5~030%≤绿地率<40%0~5绿地率≥40%A绿地率<15%-15~015%≤绿地率<25%-10~025%≤绿地率<35%-5~5绿地率≥35%B绿地率<10%-15~010%≤绿地率<20%-10~020%≤绿地率<30%-5~0绿地率≥30%0~5绿地率<20%-10~020%≤绿地率<30%-5~030%≤绿地率<40%0~5绿地率≥40%S绿地率<10%-10~010%≤绿地率<20%-5~0绿地率≥20%0~5U绿地率<10%-15~010%≤绿地率<20%-10~020%≤绿地率<30%-5~0绿地率≥30%0~5DB1404/T32—20245.5.7根据城市道路建设条件,城市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一般城市道路和特殊路段进行分类控制。a)一般城市道路1)新建道路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综合结合路幅宽度、路幅分配比例、可利用绿化带空间等综合确定。根据长治市不同红线宽度的常用断面布置条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参照表8执行。表8长治市一般城市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建议一览表绿化带宽度道路种类L1L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主干路(70m红线)4m4m——85%主干路(60m红线)4m4m——75%主干路(60m红线)————75%主干路(50m红线)——————55%次干路(40m红线)——————50%次干路(40m红线)——————4m70%次干路(30m红线)————————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不作强制要求支路(24m红线)————————————————注2:L1表示人行道与道路红线间的绿化带宽度(有绿线);L2表示中分带宽度;L3表示有辅道时机动车道与辅道间的侧分带宽度;L4表示机动车道与慢行道间的绿5)改建道路若无法进行道路断面的优化调整,可根据两侧绿化等实际条件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参照新建道路执行。b)特殊道路下穿式立交、大型桥梁、大纵坡道路等特殊路段,可根据实际条件落实海绵城市理念。5.5.8在雨水管渠及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下,新建项目源头径流峰值流量控制不宜超过开发建设前原有径流峰值流量,改、扩建项目外排径流峰值流量不应超过更新改造前原有径流峰值流量。5.5.9新建或改扩建居住和公建项目的可透水地面面积应按照GB/T51345的有关规定确定。5.5.10项目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按照GB50014有关规定确定。5.5.11长治市各项目内涝防治重现期设计标准为30年一遇。内涝防治设计时应综合考虑集中式调蓄池、排涝泵站、调蓄型公园、行泄通道、红线外绿带内调节塘等排涝除险设施。5.5.12长治市新建、改扩建项目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应符合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要求,应依据规划修订而动态调整,具体见表9、表10。DB1404/T32—2024表9长治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一览表用地代码用地类型新建区改扩建区R居住用地6%~8%4%~5%A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5%~6%3%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4%~5%3%M/W工业仓储用地4%~5%3%S交通设施用地4%~5%公园绿地7%~8%4%~5%表10长治市新建、改扩建项目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一览表用地代码用地类型新建区改扩建区R居住用地≥80%≥50%A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70%≥45%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70%≥45%M/W工业仓储用地≥60%≥45%S交通设施用地≥75%≥40%公园绿地≥80%≥70%5.5.13海绵城市行业主管应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的豁免项目,在规划设计、图纸会审、项目验收等环节对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不做强制性要求,由建设单位根据项目特点因地制宜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于部分特殊工程,需进行评审论证,应经行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可适当调整指标。6规划与系统方案指引6.1一般规定6.1.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规划要求,应当分层级、分步骤地纳入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中。6.1.2海绵城市系统方案应承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指标,构建多目标统筹的系统性工程体系,指导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6.1.3长治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实施后,新编或修编河湖水系、绿地系统、防涝系统等专项规划,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6.2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编制要求6.2.1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上,可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之前或同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专题规划研究,将海绵城市相关要求等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6.2.2在国土空间规划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应包括以下规划内容:a)生态空间格局。将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中,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科学分析城市规划区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b)规划指标体系构建。将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海绵城市相关指标,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的指标体系中;并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分别提出各类指标近、中、远期的目标值;c)用地空间布局。合理规避城市内涝高风险区,确需安排用地的,应避开学校、医院、政府办公、交通主干道等重要用地类型;因地制宜的布局泵站、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设施,并注意落实相关用地需求;e)蓝线、绿线划定。综合考虑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分析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坑塘、沟渠、湿地等水面线位置以及水体消落带的分布,提出蓝线控制的宽度,科学划定城市蓝线和绿线,保护城市河湖水系及其周边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环境保障有重要作用绿地。6.2.3国土空间规划与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的耦合关系见图3。区域(区域)城市(设施)社区(单元)生态保护与修复市政设施洪涝风险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海绵生态格局大型调蓄空间图3国土空间规划与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耦合关系图6.3控制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编制要求DB1404/T32—20246.3.1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层面上,以国土空间规划中有关海绵城市的规划内容为指导,根据海绵分区确定的相关要求以及具体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等,将国土空间规划层面的技术指标分解到地块。6.3.2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应包括以下规划内容:a)明确各地块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将总体规划中的控制指标细化,根据城市用地分类的比例和特点,分类分解细化各地块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b)合理组织地表径流,不得人为破坏汇水分区。统筹协调开发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布局和竖向,使地块及道路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并完善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充分发挥海绵城市设施的作用。c)统筹落实和衔接各类海绵城市设施。合理确定地块内的海绵城市设施类型及其规模,做好不同地块之间设施之间的衔接,合理布局规划区内占地面积较大的海绵设施。d)落实海绵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用地,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设施规划。综合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等控制要求,确定重大工程设施布局、规模,如污水处理厂、集中式调蓄池的规模布局及水处理标准,截污干管等工程设施的布局、大型公园绿地、湿地的规模及布局,并提出建设要求。6.4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要求6.4.1长治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符合长治市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统筹城市涉水相关专项规划,并应协调和衔接用地、竖向、绿地系统和城市街区等各类专项规划。6.4.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确定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总体建设目标、流域及管控分区指标控制要求,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设施规模等。6.4.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a)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b)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明确近、远期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和比例,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c)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针对现状问题,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城市水环境提升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d)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识别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本底条件,提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针对现状问题,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出建设指引。海绵管控分区分为流域划分、一级管控分区划分、二级管控分区划分三个层级。海绵管控分区划分方法示意见图4。图4海绵管控分区划分方法示意图a)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根据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b)目标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并提出管控要求;c)提出规划措施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建议。针对内涝积水、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内涝治理、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并提出与城市道路、排水防涝、绿地、水系统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建议;d)明确近期建设重点。明确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提出分期建设要求;e)提出规划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6.4.4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成果应包括文本、图纸和相关说明。主要涉及的成果表达如下:a)在专项规划文本、说明书中,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法定内容,明确海绵城市分区、保障措施和特殊地区编制要求,在现状分析、规划目标与控制指标、用地功能布局、蓝线、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给水、排水、防洪排涝、近期建设和实施保障等方面阐述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和要b)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图纸一般包括:1)现状图(包括高程、坡度、下垫面、地质、土壤、地下水、绿地、水系、排水系统等要素);2)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图;3)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4)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管控指标分解);5)海绵城市相关涉水基础设施布局图(城市排水防涝、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雨水调蓄6)海绵城市分期建设规划图。DB1404/T32—20246.4.5各区县应在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海绵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块建设规划,编制范围宜为城市建成区的20~25%,坚持规划引领、远近结合、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逐步推广的原则,形成建设方案、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6.5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要求6.5.1系统化实施方案重点是将详细规划中关于各地块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和引导性要求落实到具体项目的设计之中,具体指导海绵城市设施的建设、细化场地设计和设施配套,维持或恢复场地的“海绵”功能。6.5.2各区、县、重点区域可独立编制海绵城市系统方案,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以海绵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区域为编制范围;b)对未明确海绵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区域的,应以根据城市突出涉水问题划定的流域或排水分区作为编制范围,或选取城市近期重点建设或重点发展区域作为编制范围,并结合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管控分区进行调整,编制范围宜控制在1km2~10km2;c)当编制范围不能完全覆盖所在流域或排水分区时,应将所在流域或排水分区作为研究范围。6.5.3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期限应与城市或所在城市发展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对应。6.5.4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的编制内容应包括本底条件分析及现状问题评估、目标和指标、工程方案、保障措施等。6.5.5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应整体谋划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统筹绿色和灰色设施,并对现状问题、效果评估进行定量分析。6.5.6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应优先利用自然条件排水,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和城市竖向进行合理控制,发挥自然条件对雨水的渗透、积存和净化作用。6.5.7对于内涝或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且成因复杂的区域,在基础数据较为完备的情况下宜借助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6.6其他专项规划海绵编制要求6.6.1城市水系规划应在水系保护、水系利用、水系新建、涉水工程协调等方面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要求,应包含以下内容:a)基础研究与评价。分析水系在流域、城市、生态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水面率、水系连通、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b)水系保护。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水面率目标,明确受保护水域的面积和基本形态。保护水体完整性,进行蓝线划定,并提出控制要求;c)水系利用。统筹水体、岸线和滨水区之间的功能,在促进城市水系多功能复合利用的同时,尽量保护与强化其对雨水径流的自然渗透、净化与调蓄功能,优化城市河道、湖泊和湿地等水体的布局,并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岸线利用应体现保护优先的原则,划定生态岸线,并对受破坏的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在生产性、生活性岸线周边,应结合地块开发功能及建设形态,合理布局植被缓冲带,优先采用自然岸线;DB1404/T32—2024d)规划新建水系。新增水体应兼顾城市排水防涝及景观功能,并考虑周边地块的雨水径流控制要e)涉水工程协调。应与给水、排水、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再生水利用、道路等工程进行综合协调,以促进城市水系的保护和提高城市水系的利用效率,减少各类涉水工程设施的布局矛盾。6.6.2城市绿地规划应明确海绵城市开发的控制目标,在满足生态、景观、游憩、安全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优化布局海绵设施,实现复合生态功能,应包含以下内容:a)提出不同类型绿地的海绵建设控制目标和指标。根据绿地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各类绿地的规划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和调蓄容积等)和适用的海绵设施类型;b)合理确定城市绿地系统海绵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应统筹水生态敏感区、生态空间和绿地空间布局,落实海绵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充分发挥绿地的渗滞、调蓄和净化功能;c)城市绿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在满足绿地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即客水提出客水预处理、溢流衔接等安全保障措施。通过平面布局、竖向控制、土壤改良、选配植物等多种方式,将海绵设施有机融入到绿地景观塑造中,以优美的景观外貌发挥绿地滞留、消纳、净化雨水径流的作用。6.6.3城市竖向规划应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年均降雨量及地面排水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并与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应包含以下内容:a)明确排水分区的主要坡向、坡度范围;b)通过竖向分析确定各个排水分区主要控制点高程、场地高程、坡向和坡度范围,并明确地面排水方式和路径;c)识别出城市的低洼区、潜在湿地区域;d)提出竖向规划优化设计策略;以减少土方量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宜优先划定为水生态敏感区,列入禁建区或限建区进行管控;e)识别出易涝节点,对道路控制点高程进行优化设计,衔接排涝除险系统的规划设计;f)统筹城市涉水设施的竖向。6.6.4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在满足GB50014、GB51222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应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a)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与指标。通过对排水系统总体评估、内涝风险评估等,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并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进行衔接;b)确定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防治方式。应通过评估、分析径流污染对城市水环境污染的贡献率,根据城市水环境的要求,结合悬浮物(SS)等径流污染物控制要求确定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同时明确径流污染控制方式并合理选择海绵设施;c)明确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及方式。应根据水资源条件及雨水回用需求,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总量、用途、方式和设施;d)源头海绵设施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排涝除险系统相衔接,共同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源头径流减排雨水系统对雨水径流的渗滞、调蓄、净化等作用;e)优化海绵设施的平面布局与竖向控制。应利用城市绿地、广场、道路等公共开放空间,在满足各类用地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海绵设施;f)结合易涝点分析、排水管网竖向规划和雨水回用,进行雨水调蓄规划布点及规模设置,并协调好各市政设施的地下空间使用。DB1404/T32—20246.6.5长治市城市排水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因地制宜按照雨污分流制规划设计污水和雨水管网,根据实际条件对现有合流制管道进行规划改造,对于改造确有难度的区域,应在合流制管道接入分流制管道的节点处设置截污溢流设施;b)应明确城市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和方式。计算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时,应充分考虑城市面源污染治理、雨季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管网入流入渗流量等需求;c)因地制宜的布局雨水径流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设施,并落实相关用地需求,尤其是大型调蓄设施用地。6.6.6长治市城市给水节水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a)落实海绵规划提出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b)明确规划区范围内的分布式雨水资源回用设施的回用量、回用方式及回用用途,将其分解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单元地块,以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雨水收集回用率指标,并根据不同条件确定雨水回用设施与城市给水管网的衔接关系,以调配枯水期的用水量;c)根据城市地形、规划布局、技术经济等因素,综合确定采用分质供水模式的区域应规划设计再生水管网,确定再生水供水量和管网的布局、管径及其路由等内容,并将再生水供水量分解至单元地块,以确定地块再生水利用量指标,并落实污水再生利用设施。7项目设计指引7.1一般规定7.1.1海绵城市项目设计应收集和分析项目基础数据,包括项目区域内水文特征、土壤类型、区域现状排水系统、地质特点等特性数据,明确该区域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等,同步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适用的原则选择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确定最终技术方案。7.1.2一般海绵城市项目设计按照项目类型分为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类等;按功能划分为渗透设施、集蓄利用设施、截污净化设施、转输设施等。各类设施应采取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措施,不应对建筑、绿地、道路、广场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并应根据需要设置警示标志。7.1.3海绵城市设计根据项目阶段分为项目建议书、专项方案设计(或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各阶段设计内容应满设计深度相关要求。7.1.4长治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园林景观、排水、道路、建筑等各专业设计方案中落实海绵城市设计内容,计算校核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的可达性。并应与给水排水工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结构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相互配合与协调,强化经济性和可行性分析,应尽可能减小后期管理维护的工作量,降低运行成本,确保长效运行。7.1.5煤矿采空区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设计和施工前,应进行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判定工程建设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勘察及评价结论应作为地基处理、建(构)筑物及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依据;b)采空区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应符合GB51044的有关规定;DB1404/T32—2024c)评定为稳定及基本稳定的采空区场地,在确定相关设计方案时应分析可能引起采空区活化的不利因素,且符合GB51180的有关规定;d)采空区应坚持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通过科学评估,合理确定建设的目标和指标;e)新采空区2年内不得进行海绵城市等工程建设,待场地稳定并进行勘察评估确定为稳定场地后方可进行;f)应遵循“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建则建”的原则;g)应结合煤矿采空区生态功能修复进行系统治理和重建。7.1.6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风险防控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a)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应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作为初步设计内容或单项独立工作;b)应搜集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包括湿陷等级、构筑物地基复杂程度、建筑设施等级、土壤性质、地下水位等内容,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勘察工作;c)应对场地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下限深度、湿陷类型、湿陷等级等作出评价,依据场地湿陷等级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d)应优先根据土壤条件与周边构筑物重要程度考虑设置安全防护距离,临近建(构)筑物及道路等项目主体,应采取安全防控措施,重点关注基础、边坡等关键节点的处理;e)应根据海绵设施类型与临近建(构)筑物安全等级,合理选用地基持力层,优先考虑选用非湿陷性黄土地层,如确定基础在湿陷性黄土地层上,应优先利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层;f)对于自重Ⅲ级及以上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宜设置渗透为主或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的深层及大型海绵设施,对于特殊限制区域如需布设应进行专题研究;g)海绵城市系统不得对建筑及地下构筑物、管网等基础设施、土壤、植被、地下水、环境卫生等造成不良影响。7.1.7下列场地不得采用渗透设施系统:a)位于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加油站、大量生产或使用重金属企业等特殊污染源地区;b)其他具有安全隐患地区。7.1.8下列场地不得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a)传染病医院的雨水、含有重金属污染和化学污染等地表污染严重的场地;b)有特殊污染源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经专题论证。7.1.9易发生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场所或其他有安全隐患场所不适用本导则。7.2设计计算7.2.1设计降雨量应根据上位规划确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和当地降雨资料确定,当地无上位规划时,可根据表11选取确定。表11长治市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7.2.2长治市暴雨强度公式参见公式1,部分区 设计暴雨重现期(年); F汇水面积(hm²); 汇水面积(hm²);表12雨量径流系数下垫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绿化屋面(基质层厚度≥300mm)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大块石铺砌路面及广场DB1404/T32—20241地下室覆土绿地500mm)7.2.4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年固体悬浮物(SS)总量去除率计算,可按照公式(5)进行计算:式中:C——年径流污染总控制率;η——年径流总量控制率;Ci——各类单个海绵设施对固体悬浮物(SS)去除率;F——各类单个海绵设施汇水面积之和(m2),既F=ΣFi;Fi——单个海绵设施的汇水面积(m2)。计算C值时,对于雨水罐、蓄水池这类并非直接以汇水面方式承接降雨的海绵设施,应按其等效汇水面(即降雨在集蓄进入雨水罐或蓄水池之前所对应的汇水面)计算。但该等效汇水面与其他海绵设施汇水面不得重复计算。各类海绵城市设施对径流污染物的控制率应以实测数据为准,缺乏资料时,可按表13取值:表13海绵城市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率7.2.5用于削减峰值流量时,雨水调蓄设施的调蓄量,应按下式计算:DB1404/T320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设施下游和上游设计流量之比;0调蓄设施上游设计流量(m³/s);t——降雨历时(min)。7.2.6一定设计重现期下的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Vz——综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²)。7.3建筑与小区7.3.1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设计总体应遵循下列规定:a)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应包括源头减排系统、雨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三者相互合理衔接。设计应综合考虑平面和竖向布置,并与园林景观、建筑、给排水等专业相互配合;b)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应包括场地设计、建筑设计、道路与广场设计、绿地设计、景观设计、雨水调蓄设计、雨水回用设计、安全设计等内容;c)建筑与小区项目应对项目类型、用地性质、建设规模、地质情况、地形地貌、土壤及渗透性、水文气象、现状下垫面、现状地势、周边排水排涝情况、地下空间、消防等充分分析;改扩建项目应增加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工业园区应增加不同面源污染物性质、面积的分析;d)建筑与小区项目应划分项目场地子汇水分区,绘制雨水径流方向路径及海绵设施、管网排水设施等汇入关系;e)建筑与小区内雨水必须与外部市政雨水管渠系统衔接,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应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当排水量超过市政管网接纳能力时,应设调节系统,减少外排雨水的峰值流量;f)新建居住和公建设施应满足规划确定的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和径流峰值的控制要求。改扩建居住和公建项目应首先解决雨污混接和内涝积水等问题,并应按上位规划要求开展雨污分流改g)现状改扩建工业项目应以径流污染控制为主要目标,并应满足规划确定的其他指标要求。h)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应以保护文物和历史风貌为前提,并应以解决内涝积水和市政排水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为目标;i)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在防护距离内,不宜采用雨水下渗设施。雨水排水明沟、雨水管渠、排水沟的设置及防护距离的确定应根据GB50025中相关规定执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在防护距离内,宜采用浅表型入渗设施;DB1404/T32—2024j)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海绵城市设计、施工前,建设单位应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未完全消除湿陷性的场地,海绵设施与建筑物之间的防护距离应符合GB50025的规定,如防护距离满足不了要求,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减少海绵设施对周边建构筑物基础的破坏。7.3.2建筑与小区(居住、公建)、工业建筑典型技术流程见图6、图7、图8。 图5新建建筑与小区(居住、公建)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流程图DB1404/T32—2024…………造水草水草 图6改扩建建筑与小区(居住、公建)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流程图污染雨水图7工业建筑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流程图7.3.3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场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DB1404/T32—2024a)应在保证小区建筑、场地使用便利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优先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b)应统筹考虑空间布局,合理布置建筑、广场、道路、硬化地面与绿地,优化建筑、广场、道路、硬化地面、绿地等的竖向设计,便于径流汇入海绵设施,防止积水和内涝;c)海绵设施的选择除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渗井等小型、分散的海绵设施外,还可结合集中绿地,设计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相对集中的海绵设施,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d)应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排水系统。当须改变现有排水系统时,应保证新的排水系统水流顺畅;e)应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减少土(石)方量及建筑物、海绵设施基础、防护设施等的工程量。7.3.4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建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新建建筑物屋面坡度不大于15°时,宜优先设置绿色屋顶;b)改建建筑考虑设置绿色屋顶时,应校核结构荷载,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c)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强度、景观、海绵城市设计目标等因素,合理确定绿色屋顶的类型;d)不具备设置绿色屋顶条件的建筑,可采取延缓和减少雨水进入雨水斗、雨落管和地下排水管渠的措施;e)建筑屋面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不得采用沥青或沥青油毡,并应符合下列要1)绿色屋顶设计应符合GB50345及JGJ155的有关要求;2)绿色屋顶雨水口标高不应高于种植土标高,雨水口可设置在雨水收集沟内或雨水收集井内,且屋面应有疏排水设施;3)半地下车库顶面、地下构筑物顶面参照建筑屋面,优先采用绿色屋顶。f)工业园区绿色屋顶需要考虑生产车间温度、通风、废气、检修对屋顶植物生长的影响;g)改建项目建筑阳台有洗衣机废水、生活污水进人阳台雨水立管时,应采取改造措施,并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有条件新建阳台雨水立管的建筑,应单独新建屋面雨水立管,将原有阳台立管作为废水管或污水管接至小区污水管网;2)对于无法新建阳台雨水立管的建筑,应在原有阳台立管底部设置截流井,将阳台废水或污水截流至污水管网;3)商业建筑餐饮含油污水,应经除油装置后方可排入污水管道;4)餐饮集中布局的商业建筑、商业街周边宜设截污沟,地面冲洗含油污水应通过截流井分流,改建项目应在周边雨水管网末端设置截流井分流,含油污水应经除油装置后排入污水管道。7.3.5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道路与广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新建道路、人行道、广场宜高于周边绿地,困难时可通过设置植草沟过渡;b)硬质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轻型荷载道路宜采用透水混凝土或透水沥青路面;2)非机动车道、广场宜选用透水沥青地面、透水性混凝土、透水砖等;3)人行道、游步道可选用透水砖、碎石路面、汀步等;4)小区道路改建时应尊重原有道路标准形式。DB1404/T32—2024c)工业园区应统筹考虑空间布局,合理布置生产厂房、生产设备、生产设施、道路、停车场与绿地,优化厂房、道路、绿地等的竖向设计,便于无污染雨水径流汇入海绵设施,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d)小区广场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小区广场可结合周边用地和排水情况建成下沉式广场,并宜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及清淤冲洗装置;2)小区道路、广场进入集中的雨水调蓄设施前宜经过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预处理设施等净化;3)道路边植草沟的纵向坡度宜与道路纵坡相适应。植草沟纵坡大于4%时,可采用梯级式;4)广场等铺砌硬地周围可采用植被缓冲带或植草沟,以延缓地表径流和减少污染。7.3.6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绿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建筑与小区内的低位绿地宜设计为下沉式,小区道路、停车场、广场等宜尽量坡向绿地,或设置适当的引水设施,使雨水自流至绿地入渗;b)下沉式绿地的标高宜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100mm~200mm;溢流口(雨水口)宜设在绿地内,其顶面标高宜低于硬化铺装50mm~100mm,高于绿地50mm~100mm,保证暴雨时雨水的溢流排放;c)建筑与小区内道路两侧、广场或庭院等处的绿地,宜采用浅式植草沟、渗透沟槽等地表排水形d)绿地宜设置简易的生物滞留设施,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设施内宜设置溢流设施,溢流设施顶部应低于汇水面100mm;e)雨水花园的底部与当地的地下水季节性高水位的距离应大于1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种植土层下方设置滤水层、排水层和防水膜;f)绿地面积较大或生物滞留设施高差坡度较大时,可以采用梯级缓冲带以延缓峰值时间和减少雨水冲刷;g)绿地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或生态树池,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防止雨水冲刷的缓冲设施;h)海绵设施内的植物应根据设施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进行选择,宜选用耐涝、耐旱、耐污染能力强的乡土植物。工业园区乔木的密度应考虑生产车间温度、通风,不得影响有害气体、污染物的扩散。7.3.7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景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景观及绿化布局设计时,应该充分利用场地起伏优势,结合景观进行绿化设计;b)合理进行竖向设计及选取场地内海绵设施,既保证景观设计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又能利用场地既有竖向高差,合理组织雨水排水;a)场地内绿化苗木选择应与海绵设施有机结合,使之兼具雨水净化功能,使整个海绵设施形成一个整体,合理衔接;b)景观设计应合理布置海绵单项设施和设施组合,充分发挥海绵设施的功能性,完成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径流控制、径流污染削减率等指标;c)景观铺装应结合景观平面布局和效果需求进行优化布置,考虑汇水区特征和拟设海绵设施的功能,防止因持续或超量降雨使得海绵设施超负荷运行造成场地积水;DB1404/T32—2024d)有景观水体的小区、园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水体应低于周边道路及广场,同时配备将汇水区内雨水引入水体的设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水规律、水面蒸发量、径流控制率、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e)小区内景观水体没有护栏时,距离岸线2m以内的水深不超过0.7m,汀步及无护栏的桥附近的水深不超过0.5m,儿童嬉戏池的水深不超过0.3m;f)景观水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护岸,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7.3.8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雨水调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雨水调蓄设施充分利用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湿塘等来调节雨水径流峰值流量;b)应在充分考虑后期管理维护措施后设置调蓄池,优先设置维护工作量小或有自动控制功能的调蓄池;c)雨水调蓄应尽量利用现有设施,宜利用露天游泳池、下沉式公园及广场等,构建多功能调蓄水体;d)雨水调蓄池的位置,应根据调蓄目的、排水体制、管网布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等综合考虑后确定,充分发挥调蓄池的作用;e)雨水调蓄池应设置清洗、排气和除臭等附属设施和检修通道;f)调蓄池宜采用重力流自然排空,必要时可用水泵强排。排空时间不应超过12h,且出水管流量不应超过市政排水管道能力;g)在雨水管渠沿线附近的下沉式绿地、天然池塘、人工景观水体,可作为雨水径流峰值调蓄设施;h)雨水调蓄池可采用室外地理式塑料模块蓄水池、玻璃钢水池、混凝土水池等。雨水调蓄池应考虑抗浮以及周边荷载的影响;i)雨水调蓄设施因条件限制必须设置在地下室时,应合理设置溢流设施。宜通过溢流口直接重力溢流至室外雨水管渠。若无法直接重力溢流的,可溢流至集水井,通过水泵排至室外雨水管渠。集水井、排水泵、排水管均应满足排涝要求;j)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建筑物安全防护距离无法保证时,可避开临近绿地,将屋面、地面径流通过防渗型传输设施引流至开放空间、远离建筑的海绵设施等集中调蓄;k)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宜设置雨水入渗系统,需要设置时应进行防渗处理,并应满足以下规1)在建筑物布置、场地排水、屋面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水沟、管道敷设、管道材料和接口等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或生产、生活用水的渗漏;2)在检漏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应提高防水地面、排水沟、检漏管沟和检漏井等设施的材料标3)雨水调蓄池的地基处理,应符合GB50025的相关规定。7.3.9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雨水回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小区雨水回用设施种类及规模根据需求、小区的管理水平经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b)小区内优先利用屋面雨水,雨水可回用于建筑与小区生活杂用水、绿地浇洒、道路冲洗和景观水体补给等;c)小区若存在雨水集蓄回用需求,宜设置蓄水池,并应根据雨水回用的不同性质,配建相应的雨水净化及处置设施;DB1404/T32—2024d)工业园区内雨水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初期径流弃流量宜根据工业企业自身污染物的浓度确定。回用需求较大时,雨水也可以直接进入工业园区调蓄设施,再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净化手段利用;e)重要用户的供水水源宜设置备用水源,并能自动切换;f)雨水回用供水管网应采取防止回流污染措施,水质标准低的水不得进入水质标准高的水系统;g)雨水回用供水系统的水量、水压、管道及设备的选择计算等应符合GB50015中的有关规定;h)雨水回用系统应采取防止误饮误用措施,雨水供水管外壁应按设计规定涂色或标识。当设有取水口时,应设锁具或专门开启工具,并有明显的“雨水”标识;i)雨水回用于浇洒绿地时,应避免行人,采用夜间灌溉及滴灌、微灌等措施。7.3.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延长期限
- 汽车借款合同格式范文
- 冰柜冷库运输购销合同
- 写字楼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案例
- 酒店泊车服务合同范本
- 酒店家具供应商协议范本
- 外籍教师聘请合同中英文
- 购车合同补充协议样本
- 维修施工分包协议范本
- 房产建设借款合同
- 【别墅建筑方案设计6200字(论文)】
- 煤矿安全资格证培训全题库大全
-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全解及单元测试卷
- 走近湖湘红色人物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湖南工商大学
- 【超星尔雅学习通】探寻中国茶:一片树叶的传奇之旅网课章节答案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动家校共育
- 涵洞八字墙体积计算公式
- a320飞机刹车系统原理及故障分析
- LD 52-1994气瓶防震圈
- GB/T 70.1-2008内六角圆柱头螺钉
- GB/T 16475-2008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