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中外教育史知识点_第1页
小学教育专业中外教育史知识点_第2页
小学教育专业中外教育史知识点_第3页
小学教育专业中外教育史知识点_第4页
小学教育专业中外教育史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教育

官学制度的确立与“六艺”教育形成

一、古代学校萌芽

(一)、学校类型

1、《礼记》《周礼》记载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即“成均”

2、虞舜时代的“庠”,《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养老兼教育)

3、夏代的“序”,《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军事教育—面向贵族)

4、商代的“学‘,”瞽宗’《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大学、小学,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在教育上的不同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礼记·明堂位》记载:”瞽宗,殷学也“。(商代大学特有名称,以礼乐教育为主要内容)

夏代的学校:(政教合一,学校的雏形)

(1)类型庠:养老兼教育场所

序: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教育机构—奴隶主贵族教育教育子弟的场所

校: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

(2)教育内容:军事技能训练;宗教教育(3)培养目标:能征善战的武士

商代学校:(固定的校舍—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

(1)类型庠

学:大学(右学),小学(左学),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在教育上的不同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瞽宗:商代大学特有名称,以礼乐教育为主要内容,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

评:我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但是学校的教育内容仍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

二、西周的学制系统

(一)、国学

1、专为奴隶主阶级的子弟而设立。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2、按入学年龄来分,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

3、天子设立的大学规模大,分为五学

A辟雍居中,成为太学

B成均居南,学习乐德、乐语、乐舞(由大司乐主持)

C上庠居北,学习典书、诏书

D东胶居东,学习射箭、武工

E西雍居西,学习学习礼仪

4、诸侯大学规模小,比较简单,只有一学

(二)、乡学

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划,为一般奴隶主子弟和部分庶族子弟开设,规模简单,只有小学一级。(乡三物、六艺)

(三)、教学地点与教师——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政教合一、官师一体的政治制度

唯官有书:古典的典章文物,都藏于官府

唯官有器: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都藏于宗庙

(四)、教育内容——”六艺”

1、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

2、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3、射:是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教育,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称。

4、御:是驾车,驾车要沉稳、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所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5、书与数是文化基础课。书是指书写文字,西周的书写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

6、数、是指计算、算法。(书数被称为小艺)7、评价

六艺的教育内容是由培养“修己治人”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种因素。集中式思想道德教育,也重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既重视武备,也重视文事。

(五)、家庭教育

1、重视“胎教”

西周贵族重视胎教。传说“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2、家庭教育内容

既重视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而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教育机构——家庭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奠基

一、官学衰落与私学的兴起

(一)、官学衰落的原因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的衰落。

3、王室、诸侯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教育。

(二)、私学兴起的原因

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利于学术的扩散与下移。典章文物与官师流落民间——供

2、士阶层的兴起。社会上不少人为了在政治、经济上谋求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求

3、官学的衰废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

1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的

2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发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特别是自由民上层的发展,是其重要的社会推动力量

3是由私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的。

4政教分设,教育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

5入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6官师分离,教师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以传授知识经验,培养人才作为自己谋生的途径。

7思想自由

8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传授各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9不一定有固定教育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以流动,设备也简单,虽然制度上不够规范,但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10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

(四)、私学产生的意义

1、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是学校从王宫官府中冲出来。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成为当时各家私学遵循的原则。

3、教育内容与方式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六艺”的范围,加入了各学派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方式灵活,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一)、教育作用

1、理论基础

A唯物主义的宇宙论:他批判的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思想,以”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认为与中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唯物主义认识论:抛弃了道家的不可知论,肯定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即“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他认为人的人是器官包括感官和心两部分,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是“闻见之知”,心在体内,总管五官,对闻见之知进行审查,获得的知识叫“征知”。荀子肯定认识来源于感觉,经过心的审查,分析异同,作出结论,才可为真知。并且认为行是知的目的与检验知的标准

C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化性起伪

人的道德观念并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环境对人的影响:他把环境对人的影响称为“渐”或”注错”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B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主观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把这种个人的努力称为“积”或“积伪”。

4、教育的社会作用——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他在《强国》篇中说“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谓一之,则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二)、教育目的:从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三)、教育内容:六经(四)、教学理论

1、在学思关系上,孟子强调思,荀子强调学。“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无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成是最终目标。“不闻不若闻之也,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3、指导学生态度与学习的方法

A积学积善。荀子认为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善行是不断养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荀子特别反对不能专注,用心浮躁。他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防邪近正。

(五)、论教师

1、荀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命运相连的

“国将兴,并将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3、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

4、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第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第三、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道第四、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七、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作用:通过“上说下教”,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理想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

3、墨子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提出“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二)、教育的目的——贤士或称为兼士

贤士的主要品质就是兼爱

(三)、教育内容

1、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2、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能力的培养3、重视实用技术和武艺的学习

(四)、教育教学的原则

1、志功合一原则:是墨子施教以一贯之的总原则,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2、主动性原则:墨子要求教师要主动、积极的去解决问题,提出“叩则鸣,不叩必鸣”的主动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要求学生“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

4、量力性原则:墨子提出“学必量力”的重要原则。(首次明确提出)

5、创造性原则:墨子批判儒家的“述而不作”的保守精神,提倡“述而且作”,“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八、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

1、理论基础:人性利己说,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

2、教育的作用:法家强调法制对改造人自私的本性很重要

(二)、“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

1、商鞅提出以“耕战”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反对儒家的礼治教育,要求“更礼以教百姓”,“燔诗书而明法令”,置官吏“为天下师”。

2、韩非子发展了商鞅的思想。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九、《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1、《大学》作者:乐正克

2、《大学》中提到的大学教育纲领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

B何谓“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善,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3、《大学》中提到的大学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