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陵一中高2023级高一下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老、病、死,人生的第一大问题当然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有生必有死,讲得彻底一些,人生其实就是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因此,人在面对“死生事大”(《庄子·德充符》引孔子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这一人生的第一问题时,就不能不对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亦即“人寿几何”作出思考和发出感叹,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感发的嗟叹,也必然是“人生苦短”。对此,我们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发掘其原因: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如当代人会自豪地说:“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些,九十不稀奇。”而古人却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但即使是年过古稀,甚至活过了百岁,若和宇宙的无穷无尽相比,则人寿之倏忽如白驹过隙,也仍然让人感到心悸。这就是引发“人生苦短”的第一点原因。其次,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揭示了生命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这也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缘此便构成了第二方面的原因。再次,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是相当寒伧,甚至悲惨的,所谓“居大不易”(这个“居”字其实包括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就道出了一般寒士拙于生计的艰难和窘迫。而即使是那辈仕途顺利的士大夫文人,面对着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压和经常产生的政治风险,其心情也很难达到舒畅通泰的地步。因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就成了人们普遍的喟叹,而这无穷的忧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太过短促。这又是产生“人生苦短”思想的第三方面原因。故合而言之,面对着人生短促的严峻事实,人们就几近本能地会产生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古代文学中更多地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我们发现,唐宋词人几乎是集体性地咏叹着“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表现在其诗中,最为警策的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之感。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四字。但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来,词中的“人生如梦”却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它已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既来源于他“命宫磨蝎”(《东坡志林》卷一自语)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同时又是他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从前一点来看,他的这种人生感悟未免显得悲观和消沉,而且又明显受到过佛家“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响;而从后一点来讲,则又表明了他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的聪明——既然已经认定和“吃透”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那么正像兵书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虽人生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于是苏轼终于又从“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间”的“入世”,从而形成了他珍惜人生和依恋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的人生景观。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却又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这就赋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因此,与其说苏轼是一位天生的乐天派,则毋宁说他是一位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更加准确。对这一点,我们只消举其有名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或许就能说明问题。此词作于密州任上,其时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已分离七年。即使暂且不论苏轼作这首《水调歌头》时的政治感慨如何(通常认为他自愿调任密州实际处于并不得意的境遇),仅就其月圆之夜人不团圆的思念胞弟情怀来说,写作这首中秋词时的心境也该属于苦闷状态的。所以词中就出现了“照无眠”的镜头,吐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艾之语。但是,就在这深陷于烦恼、几乎不能自拔的当口,苏轼那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却“登场”而发挥作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透彻地通晓了宇宙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苏轼就自我消释了内心的苦闷,降而求其次地发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一来,苏轼就像俗语所说的“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那样,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此,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一笑置之;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懂得“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由于具有上述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苏轼就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没有变成一位浑浑噩噩或游戏人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而终于以我们现今所熟悉的那位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在面对“死生事大”的人生问题时,就必定会对“人寿几何”做出思考,也必然会得出“人生苦短”的结论。B.古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对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C.比起词中的“人生如梦”,苏轼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D.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从而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引用杜甫《曲江二首》的诗句,并和现代人的观念进行对比,从而阐明古代人普遍短寿。B.文中列举《水调歌头·中秋》,说明苏轼是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而非天生的乐天派。C.原文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使议论说理更加深刻透彻,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本文属于学术类文章,以议论和说明为主,有科学的说明顺序和严密的逻辑推导。3.下列选项,最不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的一项是()A.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B.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C.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D.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4.对于唐宋词人“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材料作何解释?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在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人们就必然会思考“此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课文《赤壁赋》或《赤壁怀古》,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1.A2.D3.C4.①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本来就相当短暂;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命随处潜藏着脆弱易催的危机;③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希望过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即“质量”问题。④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然因“不死”或“不老”属虚幻之望,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文学中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5.①因为“命宫磨蝎”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苏轼对“人生如梦”有着透彻的感悟,但与众人不同的是,这也成为他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②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③这表现在《赤壁赋》中,则是通过水与月、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开解客人等。在《赤壁怀古》中,则典型体现在“一尊还酹江月”上。【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表现在文学中是对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错误。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惜时心理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清醒认识,这表现在文学中是“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C.“比起词中的‘人生如梦’,苏轼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错误。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苏轼词中的“人生如梦”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因为它融入了他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D.当世人都咏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时,苏轼却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因为具备了宽广的胸怀和通达的态度,所以使自己免于成为悲观主义者。前后因果关系倒置。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以议论和说明为主”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由“一梦浮生”可知,故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B.此词写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故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C.《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表达的是作者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故不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D.此词写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故能佐证材料唐宋词人对“人生苦短”和“浮生若梦”的集体性咏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再分条加以概括。结合“首先,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确实是相当短暂的。尤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甚为短促的。……”可知,个体生命的时间流量本来就相当短暂,古人的平均寿命较短,会发出“人生苦短”的感慨;结合“就在那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生命却又随处潜藏着脆弱易摧的危机。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揭示了生命和健康随时都存在着‘异化’之威胁的道理。……”可知,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命随处潜藏着脆弱易催的危机,“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这也从人生无常的角度加深了人们“人生苦短”的忧惧;结合“人生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古代社会中,寒士们的生活实是相当寒伧,甚至悲惨的,……”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希望过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即“质量”问题,但是由于来源于生活和政治上的种种压力和忧患,又促使人们倍感人生之中美好时光太过短促。结合“然因‘不死’或‘不老’原属虚幻之望,所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的生命意识,很快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古代文学中更多地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可知,古人渴求生命永存,但他们知道“不死”或“不老”属虚幻之望,即如陶渊明感慨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就转化成为对于衰老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在文学中表现为“人生如梦”“浮生若梦”一类消极的慨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先把握此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在结合具体的作品,理解作品中作者的人生态度。结合原文“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既来源于他“命宫磨蝎”(《东坡志林》卷一自语)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同时又是他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可知,因为“命宫磨蝎”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苏轼对“人生如梦”有着透彻的感悟,认识到人生遭际坎坷,多灾多难,但与众人不同的是,这也成为他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通过自我安慰消解心中的忧愁,结合“……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个角度来说,则虽人生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春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梦境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地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老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中吧?因此其“折衷”的办法便是: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可知,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人生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解脱,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看到局部生活的美好,尽可能地享受其局部可得的快乐,享受自己能到的快乐;结合《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知,苏轼通过水与月、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开解客人,劝解“客”不要慨叹生命的短暂,尽情享受清风和明月这样的美丽景象。结合《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可知,词人写道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苏轼哀叹“人生苦短”的同时,思考“此生当如何度过”的问题,这就产生了旷达的人生态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节选)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机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见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劳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材料二: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节选)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室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之。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旁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忙上来劝解。贾母等让贾妃归坐,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然后东西两府执事人等在外厅行礼。其媳妇丫鬟行礼毕。贾妃叹道:“许多亲眷,可惜都不能见面!”王夫人启道:“现有外亲薛王氏及宝钗黛玉在外候旨。外眷无职,不敢擅入。”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行参等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政亦舍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贾妃亦嘱以“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请即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道:“果进益了。”贾政退出。元妃因问:“宝玉因何不见?”贾母乃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引进来。小太监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6.下列对两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写王熙凤出场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在场人们的反应丰满了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收到了巧妙的艺术效果。B.材料一中王熙凤对黛玉这个初来贾府的“远客”嘘寒问暖,不仅是对贾母的逢迎和讨好,更蕴含着她对黛玉关爱之情。C.材料二写到的元妃省亲是全书中贾府兴盛得势的重要表现,在这炙手可热的权势之下,却是暗流涌动的败落。D.材料二中“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以及贾母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等细节,体现了此次省亲礼节繁琐,等级森严。7.下列对两则材料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在材料一的诸多细节表现了王熙凤“太聪明”的形象特征,“忙转悲为喜”的“忙”字十分传神。B.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的高调出场,体现了其在贾府的地位和张扬跋扈的性格,也与其悲惨结局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唏嘘。C.“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文中着墨描写元妃回家省亲与亲人叙离别情,在这烈火烹油的辉煌之后,小说结尾提及的贾府的无上政治荣耀也就有迹可循了。D.《红楼梦》善用隐涵,处处可品。元妃承蒙皇恩回家省亲,本应是无上恩宠的喜事,但其数次哽咽及垂泪,不免令人多思其在宫里的真正处境。8.王熙凤具有高超的说话艺术,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9.“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悲凉人生令人叹息。材料中林黛玉“进贾府”与贾元春“回贾府”之间有何不同的悲剧意义呢?【答案】6.B7.C8.①“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说明她比较忙,事情多,说明她知远近,知道黛玉是嫡亲的孙女,在贾府讨长辈欢心。
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表面上是恭维林黛玉,其实还是讨好贾母。贾母的嫡孙女都有这通身的气派!当时在场的惜春、探春、迎春听了心里也会很舒服。
③“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两句“该打,该打!”说的贾母心里更是舒服。贾母是贾府中的最高家长,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她的话表面上都是恭维林黛玉,其实都是讨好贾母。9.①黛玉到贾府,名为投亲,实为寄人篱下。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与处境,除去贾母一点点丧女之痛外,王熙凤的拭泪是为了讨贾母的欢心,贾宝玉的痴狂是为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黛玉才真的是一种悲的薄凉。总之,《红楼梦》中人物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林黛玉也不例外。
②“元妃省亲”在《红楼梦》全书中是极盛之巅,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稀载难逢”,元妃的哭却写尽了人物内心的哀伤孤寂,在深宫大院那见不得人的地方自是步步惊心,好不容易有机会回家享天伦之乐,却不得不遵守礼法的种种约束,长辈见自己都必须行跪拜之礼,和亲人近在咫尺却又似隔着千山万水,中间横亘着无法逾越的礼法,且又因太监在场耳目众多,只能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元妃的“哭”写出了她表面风光无限,内心却无比哀伤孤苦的形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更蕴含着她对黛玉关爱之情”错。王熙凤对这个刚来贾府的“新人”,一切关怀只是出自对贾母的逢迎,根本没有关爱之情。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贾府的无上政治荣耀”错。应为“贾府的败落”。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王熙凤的出场与众不同。“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语言上说我来迟了,说明她比较忙,事情多,是个掌握实权的,不曾迎接远客,说明她知远近,知道黛玉是嫡亲的孙女,要围拢过来的,在贾府讨长辈欢心。②王熙凤见到林黛玉时。“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一个“真”,一个“才”,极尽夸张之能事,恭维林黛玉到了极点。“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只有贾母的嫡孙女才有这通身的气派!表面上是恭维林黛玉,其实还是讨好贾母。贾母的嫡孙女都有这通身的气派!当时在场的惜春、探春、迎春听了心里也会很舒服。一石三鸟,一箭三雕。王熙凤真是“聪明”至极。③“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就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正在“拭泪”,见贾母笑了,“忙转悲为喜”,解释的原因更是精彩:我一心扑在了你的“嫡”孙女的身上,就忘记了老祖宗您。察言观色,八面玲珑。两句“该打,该打!”说的贾母心里更是舒服。贾母是贾府中的最高家长,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太聪明”的王熙凤心里自然比谁都清楚!她的话表面上都是恭维林黛玉,其实都是讨好贾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丧母之后的林黛玉,不得不遵父命去投靠外祖母。而外祖母家又与别家不同,这早已为母亲生前所告知。黛玉到贾府,名为投亲,实为寄人篱下,所以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在本回中,他先后见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三个主要人物: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甫见面,贾母是“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后又呜咽起来。王熙凤先是拭泪,又忙转悲为喜。宝玉更不用说,连痴狂病都发了起来。虽然这是亲人见面的应有之意,然而我们却读不出一点悲凉之意来。我们读到的更多是大家的笑。在本回中,喜比悲多,这种错位,我想也影射了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与处境,除去贾母一点点丧女之痛外,王熙凤的拭泪是为了讨贾母的欢心,贾宝玉的痴狂是为了自己。其实,就是贾母的痛,多的也是黛玉之母的成分,为黛玉而痛的又有多少呢?这种悲中喜,实在是黛玉一生的写照啊,黛玉之悲,除却我们这些读者与作者,大观园中的人们又有谁认为这是一场悲剧呢,大多不过是唱自己的叹歌,抒自我的哀愁罢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黛玉才真的是一种悲的薄凉。总之,《红楼梦》中人物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林黛玉也不例外。从她出场的点点滴滴,作者都在为之布局,提帮我们注意这是一场丝毫不差的人生单轨线。②为了贾府荣辱,自幼进宫远离骨肉亲情,做出了牺牲。贾元春在贾府里度过了令人神往的少女时代,在元春知道马上就能见到自己的祖母和母亲之后,想着自己的经历,心中已经充满悲伤,眼中已经“情不自禁地流泪”。如今再一次迈进贾府,自然是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元妃省亲,虽然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在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总之,元春是是十二钗中最寂寞最为悲剧的人,她的家族为了延续荣华富贵,把她送进了皇宫那个黄金牢笼,当家人们享受着奢侈豪华寻欢作乐的生活的时候,她却在宫中忍受着孤苦寂寞的煎熬,最后还死于非命……,这不仅仅是贾元春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材料二: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下A义其罪B上C赏其奸D上下E相蒙F难G与处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相同。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成语“文过饰非”的“文”含义相同。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也引出晋文公改过的行为。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14.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A12.C13.(1)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重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2)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14.①淡泊名利,不求爵禄选择退隐。②居功不傲,归功于天命。③言出必行,隐居山林,直到死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下面的人把他们的罪过当作合乎道义的事情,上面的人对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下义其罪”与“上赏其奸”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BD处断开;“上下相蒙”为主谓结构,且内容上与上文呼应,单独成句,其后断开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只;希望。句意: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希望您(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B.正确。文饰、修饰;句意:是身上的装饰品。/指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有误,材料一并未赞文公,最后一句“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并非赞文公之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尤”,责备;“效”,效仿;“食”(第一个),动词,吃。(2)“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来看,介子推淡泊名利,不求爵禄选择退隐;从原文“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来看,介子推居功不傲,归功于天命;从原文“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来看,介子推言出必行,隐居山林,直到死去。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赏赐爵禄,(晋文公)赏赐爵禄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不让晋国灭绝,就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罔吗?偷窃别人的财物,都称之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他们的罪过当作合乎道义的事情,上面的人对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就这样死了,又能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去求显露了。”他的母亲说:“你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材料二: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公子您还活着。老天不灭绝晋国,晋国一定会有君主的。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呢?只是那几个随从流亡的人以为您复国是他们的力量,这不是胡说吗?”文公即位后,赏赐功臣,没有赏到介子推。介子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介子推说:“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重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应该让他们知道你的心思。”介子推说:“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呢?”他的母亲说:“能像这样,我和你一道去隐居。”一直到死,介子推母子再没有露过面。曾经与介子推一起跟随文公流亡的人很同情他们,于是就写了文章挂在宫门上,说:“有一条龙英姿勃勃,忽然丧失了生活场所,五条蛇跟随着它,游遍了天下。龙饿了没有吃的,一条蛇割下大腿肉给龙充饥,龙回到自己的深渊,对它的生活土壤感到满意。四条蛇进入洞穴,也都有了生活场所,只剩下一条蛇没有自己的洞穴,在野外哀号。”文公出来,看见文章,说:“这条蛇就是介子推了。我正在担忧王族间的事情,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文公便派人去召见介子推,但他已经出走,又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听说他已经住进绵上的山里。于是文公就在绵上立起界石,把整个绵山封给他,作为介子推的田地,叫作介山。(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晏殊的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中秋月[宋]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浣溪沙[宋]晏殊一向[注]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注]一向:“一晌”,一会儿。15.下列对两首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诗由景入手,写月光照庭梧;晏词由客观事实落笔,写人生短暂。B.晏诗“转”字化静为动,“十轮”含时光飞转之意;晏词“等闲”修饰“离别”,强调寻常的离别有时候反而令人更懂得人生的美好。C.晏诗从月起以月结,写月影,写月中人,写月宫,诗中无一“月”字,却处处有月。D.晏词发出“不如怜取眼前人”的感慨,归根结底是源于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深切体悟,既有“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立足现实、理性务实的力量。16.两首作品都运用了虚写手法,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答案】15.B16.晏诗:“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想象嫦娥在清冷月宫的怅恨之情,以此表达羁旅之孤独。晏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设想平日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徒然思念远别之人;设想见风雨摧落繁花,更令人伤春。以此表达珍惜眼前之人的务实态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强调寻常的离别有时候反而令人更懂得人生的美好”错误。人生已经很短暂,而人生中还有许多寻常的离别,这些离别更令人黯然神伤。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晏诗:“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诗人羁旅他乡,无法与家人团聚,由望月联想到嫦娥在清冷的月宫中只有孤单摇曳的桂树相伴,也会有惆怅和怨恨,从而委婉地抒发了其游子思乡的情怀。晏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两句为空想之词:到了登临之时,放眼望去,尽是大好河山,不禁突然思念起远方的友人;等到风雨吹落繁花之际,才发现春天易逝,不禁更生伤春愁情。这两句意境开阔、辽远,表现出词人对时空不可逾越、消逝的事物不可复得的感慨。结句中,词人以“不如”一词转折,再次表达了自己及时享乐的思想:与其徒劳地思念远方亲友,因风雨摇落的花朵而伤怀,不如实际一些,珍惜眼前朋友的情谊。不要让痛苦的思绪折磨自己,也不要沉溺于歌酒升平中乐而忘返,这是词人对待生活的一向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秦晋围郑④.郑既知亡矣⑤.六朝旧事随流水⑥.但寒烟衰草凝绿【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毋、既、矣、衰、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方言既是来自故乡的慰藉,也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于个体而言,让人们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并代表着一种轻松惬意、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氛围,寄托着当代挺进城市阔别故土的年轻人共同的乡愁的方言是镌刻在我们身上独有的印记。除了“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近年来,方言说唱、方言短剧、方言电视刷、方言电影等艺术形式也①,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如,时下正在热映的电影《人生大事》,男主角说着一口武汉方言,加上寸头、花衬衫、夹脚拖鞋的装扮,生动诠释出小人物的市井感,也为影片注入了浓浓的烟火气,让这部冷门题材影片成为热门作品。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②、千人一面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③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层出不穷②.千篇一律③.别出心裁19.①将故乡拟作人来写,体现方言中洋溢着的乡情,这种乡情能给人们带来安慰,情感真挚;②将方言比作是画作的底色,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方言之于地域文化的重要性。20.方言是镌刻在我们身上独有的印记,它不仅让人们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也代表着一种轻松惬意、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氛围,寄托着当代挺进城市、阔别故土的年轻人共同的乡愁。【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本处是说近年来,一些有关方言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可填“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②前面说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而千人一面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所以可填“千篇一律”。“千篇一律”,形容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完全按老一套,没有任何变化。③前面说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内容缺乏传播力,所以更受人们青睐的应该是千姿百态、与众不同的内容,所以可填“别出心裁”。“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方言既是来自故乡的慰藉”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慰藉”一词赋予故乡以人的动作情感,而“方言是来自故乡的慰藉”,体现出方言中洋溢着的乡情,而这种乡情能给人带来安慰,使方言也具有了情感。“也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中本体为“方言”,喻体为“底色”,底色本是绘画中的用语,绘画之于画作的重要性,从而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方言之于地域文化的重要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找到长句的主干,将主干句变成一个句子。长句的主语为“方言”,谓语为“是”,宾语为“镌刻在我们身上独有的印记”。将“方言”前面的复杂定语变成几个短句。“方言”前面的定语有三个,即“让人们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代表着一种轻松惬意、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氛围”“寄托着当代挺进城市阔别故土的年轻人共同的乡愁”,将这三个定语分别变成句子,共同使用主语“它”(方言)即可得出答案。在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是不得改变原意,不得有语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高考考场上紧张,或许在所难免,①。在心理学中,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解释。如果以完全放松的状态作为零点,那么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紧张感来袭,人体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潜在能力,思考和行动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面对压力,紧张是正常现象,刻意追求过于放松的心态反而违背常理,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紧张焦虑的心态。②,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不要对放松心态过于执着。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不要紧张。高考从来都不只是考学生,③。专家认为,高考期间,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给予考生一个独立、安静、不被打扰的备考空间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不要总是围着孩子问“你考得怎么样?感觉如何?”给予考生过多的额外关注,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高考期间家长更应该像往常一样,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只有父母的状态正常,考生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考试。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离职领导没有挽留,你对他不是无可替代。B.他诚心诚意地邀请你,你就不要推辞了。C.当你志在天下时,小恩小怨,你怎么会挂在心头呢?D.人生无非就是你笑笑我,我笑笑你,何必太较真?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B22.①但紧张不一定是坏事
②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
③更是考验家长【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画横线“你”是不明确指明的集团(考生家长)中的某一个体。A.劝说的对象,具体的某人。B.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C.泛指任何人。D.每个、人人。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后文着重说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所以,此处应填“但紧张不一定是坏事”;第二处,结合后文“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不要紧张”可知,应指考生和家长均包括在内,后文强调家长,家长应放在后,所以,此处应填“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第三处,后文说高考期间家长应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给考生创造好的备考空间和提供好的心态,意在强调高考也是在考家长,所以,此处应填“更是考验家长”。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边界,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其实,学习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边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语语音室建设方案(参考模板)
- 培训咨询成果保护合同
- 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
- 自营采购合同的格式要求
- 离婚协议书怎么拟写
- 广告公司购销合作协议范本
- 代理记账合同
- 招标文件方案技巧
- 小区物业服务竞标方案
- 专业解读实操经验
- 2024年01月11032成本管理期末试题答案
- 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
- 2024年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5篇)
-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检测数学试题
- 2024-2025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 部编版期末测试卷 (含答案)
- 废弃油管道注浆施工方案
-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资金托盘业务协议
-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 消防水带使用培训
- 电力设备维护保养计划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