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福建省历史高二上学期自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史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C.创立了纪传体的史学体裁D.是一部具有鲜明批判精神的史学巨著《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选项A,《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历史巨变,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B,《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这是其时间跨度,故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C,司马迁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的新纪元,取得了史学以外的文学成就,故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D,《史记》以“实录”精神著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说其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这并非《史记》的主要特征,故D项错误,但符合题意。因此,关于《史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是一部具有鲜明批判精神的史学巨著。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还提出“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荀子则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由此可知,孟子、荀子二人A.强调君权神授B.主张限制君权C.提倡无为而治D.强调道德教化本题考查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选项A,孟子和荀子均未明确提出“君权神授”的观点,故A项错误。选项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君主有过错时臣子应劝谏,若不听则可更换君主;荀子则明确指出君主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民众。这些都体现了对君主权力的某种限制和约束,故B项正确。选项C,“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主张,与孟子和荀子的儒家思想不符,故C项错误。选项D,虽然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教化,但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君民关系和对君权的看法,并未直接强调道德教化,故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因此,孟子、荀子二人:B.主张限制君权。3、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是A.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B.挽救民族危亡C.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D.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本题考查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选项A,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口号,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B,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理论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故选项B与材料内容相符。选项C,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故选项C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D,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故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因此,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是:B.挽救民族危亡。4、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的上述观点A.强调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B.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C.主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D.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本题考查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观点。选项A,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农民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参与和拥护革命,革命就不会成功。这强调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地位,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相符。选项B,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将部队带往井冈山,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提出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C,主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提出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选项C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D,毛泽东虽然重视农民问题,但并未认为农民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故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因此,毛泽东的上述观点是:A.强调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5、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意义。遵义会议的意义在于A.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B.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D.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答案:C解析:遵义会议的意义在于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故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但尚未确立在全党的领导地位;B项表述错误,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D项表述错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但材料强调的是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6、毛泽东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最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这一论述揭示了A.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C.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D.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答案:C解析:毛泽东的论述强调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农民阶级(特别是贫雇农和中农)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这直接对应了选项C,即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选项A,虽然毛泽东后来确实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但这一论述本身并没有直接涉及这一点,故A错误。选项B,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并不是领导阶级。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故B错误。选项C,毛泽东的论述明确指出了农民阶级(特别是贫雇农和中农)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与选项C相符,故C正确。选项D,虽然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但这一论述并没有在毛泽东的论述中直接体现,故D错误。7、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这一法律文献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其颁布的意义在于()A.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B.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C.是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起点D.标志着罗马共和制的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选项A,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在东罗马帝国时期,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标志,而非《十二铜表法》,故A项错误。选项B,《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但这并不是其颁布的主要或最直接的意义,故B项不符合题意。选项C,《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起点,故C项正确。选项D,罗马共和制的建立是在公元前509年,罗马人驱逐了前国王暴君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高傲者塔克文或称小塔克文),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与《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8、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A.主张“为政以德”B.反对刑罚的作用C.主张以德治民,反对法治D.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政治主张。选项A,孔子认为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主张以“德”“礼”治国,即“为政以德”,故A项正确。选项B,孔子并没有反对刑罚的作用,他只是认为仅仅依靠刑罚并不能真正让百姓有羞耻之心,还需要道德和礼制的引导,故B项错误。选项C,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但并未反对法治,他只是认为法治应该与德治相结合,而非单纯反对法治,故C项错误。选项D,孔子虽然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为政以德”,而非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故D项错误。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B.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C.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D.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答案:B解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选项A,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因此,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选项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B,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选项B错误,但符合题意。选项C,家庭手工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使用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一般不雇用工人或只雇用做辅助性工作的助手和学徒,并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选项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D,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选项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0、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其中唐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丝织业技术高超B.陶瓷业有重要发展C.造船业居世界首位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答案:D解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查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选项A,唐朝时期,丝织业技术高超,丝织品花色品种繁多,轻盈精美,选项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B,唐朝时期,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选项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C,唐朝时期,造船业发达,广州、泉州等都是当时著名的造船业中心,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造船业居世界首位,选项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是在宋元时期,不是唐朝,选项D错误,但符合题意。11、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说:“我历来是主张消灭三大差别的,主张发展工业,逐步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手工业的生产逐步地和工业的生产相接近。”毛泽东的上述主张A.借鉴了苏联模式B.推动了“大跃进”运动C.超越了历史阶段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上的讲话中,表达了他对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的期望,并主张通过发展工业和逐步进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这一目标。本题要求分析毛泽东的这一主张。选项A,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毛泽东的主张是逐步进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手工业的生产逐步和工业的生产相接近,这与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同,故选项A错误。选项B,“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而毛泽东的上述主张是在1956年提出的,时间不符,故选项B错误。选项C,毛泽东的主张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他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来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因此,他的主张并没有超越历史阶段,故选项C错误。选项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毛泽东主张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追求共同富裕和消除社会不平等,故选项D正确。因此,毛泽东的上述主张: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12、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同志怕说向外国学习,好像政治上犯了什么错误似的。这种思想是不对的。”毛泽东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害怕向外国学习的思想。本题要求分析毛泽东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选项A,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来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故选项A正确。选项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与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向外国学习的观点不符,故选项B错误。选项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与毛泽东在1956年的观点也不符,故选项C错误。选项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同样与毛泽东在1956年的观点不符,故选项D错误。因此,毛泽东提出向外国学习观点的背景是: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13、历史上某一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下列说法中,属于墨家学派的是A.“为政以德”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法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A选项,“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强调以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与墨家学派的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B选项,“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与墨家学派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C选项,“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兼爱即不分亲疏、贵贱、国别,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非攻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与墨家学派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D选项,“法治”是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强调以法治国、以刑去刑,与墨家学派的思想不符,故D项错误。14、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崩溃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B.秦朝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C.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垂直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D.秦朝中央集权制下丞相总理全国军政事务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A选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虽然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崩溃有一定的关联,但根本原因应归结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而非仅仅是分封制的崩溃,故A项错误。B选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C选项,秦朝虽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并未完全形成垂直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实际上,在秦朝的地方行政体系中,还存在一定的层级划分和分权现象,故C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秦朝中央集权制下,丞相虽然地位显赫,但并非总理全国军政事务。丞相主要负责行政方面的事务,而军事事务则多由太尉或皇帝直接掌握,故D项错误。15、在《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历史事件是()A.武王伐纣B.商鞅变法C.张骞出使西域D.秦始皇巡游《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本题要求选出《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历史事件。选项A,武王伐纣,又称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先征西北的黎族,大量俘虏难以消化,军队疲惫不堪,加之纣王急剧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军事力量减弱,最后兵败自焚而死。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这一事件发生在周朝,属于《史记》的记述范围,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选项B,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这一事件也发生在《史记》的记述范围之内,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C,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这一事件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而《史记》是记载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但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事件是在司马迁去世后才发生的,因此不可能被《史记》记载,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D,秦始皇巡游,即秦始皇巡游天下,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宣扬自己的功德和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而进行的多次长途旅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曾五次巡游天下,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这一事件发生在秦朝,属于《史记》的记述范围,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因此,在《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历史事件是:C.张骞出使西域。16、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其中,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观点。本题要求选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的学派。选项A,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思想,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完善人性,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儒家并不特别强调“兼爱”和“非攻”,也不以节俭为主要提倡点,故选项A错误。选项B,道家学派强调自然与无为,主张回归自然,反对人为的干预和过度的欲望。道家并不以“兼爱”和“非攻”为主要观点,也不特别强调节俭,故选项B错误。选项C,墨家学派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思想,主张消除阶级差别和战争,实现社会的平等与和平。同时,墨家也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和奢侈。这些观点与题目中的描述完全吻合,故选项C正确。选项D,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法家并不以“兼爱”和“非攻”为主要观点,也不强调节俭,故选项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对策。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通过立法保障工人权益,整顿金融体系,恢复工业生产,实行以工代赈等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渐复苏。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日本和苏联则迅速崛起。为了应对这种格局,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并逐渐发展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联盟,推动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答案:(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整顿金融体系、恢复工业生产、实行以工代赈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干预和调控。(2)二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经济、政治地位下降,需要通过联合来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其次,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得西欧国家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希望通过联合来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和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在于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调控市场,恢复经济发展。这一点在整顿金融体系、恢复工业生产、实行以工代赈等措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本题主要考察对二战后西欧国家联合背景的理解。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需要通过联合来增强自身的实力。同时,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也使得西欧国家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希望通过联合来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和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第二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逐步发展。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掌纠察、弹劾百官、肃正纲纪;汉朝设刺史制度,“刺”,检核问事之意,负责监察地方官僚,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州郡之上的一级监察机构;唐朝在御史台下分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各置监察御史,后来增至十五道;明清时期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材料二:古代雅典的官员选拔实行“抽签选举、轮番为治”的民主方式。执政官从候补人员中抽签选举产生,候选资格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也须通过抽签选举产生。各官职均有一定的任期,且对任职的官员实施“陶片放逐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并指出其局限性。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监察机构独立,监察官员地位较高;监察体系完备,中央到地方监察网络健全;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制度保障。历史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2)运作方式:抽签选举:官员的选拔通过抽签决定,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轮番为治:官职有一定的任期,任职期满后需轮换,防止权力长期集中在某些人手中;陶片放逐法:对危害城邦利益的官员进行放逐,以维护城邦的民主与秩序。局限性:抽签选举和轮番为治导致素养不同的人都能享有国家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治理效率;抽签选举和轮番为治也是民主权利滥用和误用的表现,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因此其民主具有局限性。第三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继续发展,并达到了新的高峰。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这一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由于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开始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得以产生和发展。然而,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步履维艰。问题: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传统农业文明达到新高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近代工业开始出现,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口合同范本格式
- Unit 7 Be Wise with Money Period 3 Grammar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译林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劳务发包合同范本
- 动物投放景区合同范本
- 农村菜田出租合同范本
- 出租养殖鸡场合同范本
- 加工定制窗帘合同范本
- 保洁商场合同范本
- 包地收款合同范本
- 劳务中介代理招聘合同范本
- 2022年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英语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
- Q∕GDW 10354-2020 智能电能表功能规范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培优补差记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 DB61∕T 5006-2021 人民防空工程标识标准
-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 产品结构设计(课堂PPT)
- 第九课_静止的生命
- 尖尖的东西我不碰(课堂PPT)
- 工程勘察和设计承揽业务的范围
- 数字化影像与PACS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