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安全应急处理预案_第1页
新材料安全应急处理预案_第2页
新材料安全应急处理预案_第3页
新材料安全应急处理预案_第4页
新材料安全应急处理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材料安全应急处理预案TOC\o"1-2"\h\u24094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 2254591.1编制目的与依据 2257071.1.1编制目的 2297771.1.2编制依据 2315201.1.3适用对象 3139151.1.4适用事件 3317821.1.5应急指挥部 3207391.1.6应急办公室 3311371.1.7应急专业队伍 3318291.1.8基层应急组织 426629第二章预警与预防 419773第三章报告与信息传递 5229551.1.9现场处置 585251.1.10报告内容 5245951.1.11报告程序 634411.1.12内部信息传递 621051.1.13外部信息传递 63944第四章现场应急响应 621168第五章应急资源与设备 7111.1.14资源调配的重要性 7197971.1.15资源调配原则 8298481.1.16资源调配措施 8255611.1.17设备准备的重要性 8285821.1.18设备准备内容 8259821.1.19设备准备措施 91646第六章应急救援队伍与人员培训 9290981.1.20组建原则 914081.1.21组建流程 9190201.1.22人员培训 10143831.1.23演练组织 1016929第七章应急处置与救援措施 1020523第八章应急医疗救护 12282471.1.24概述 1259291.1.25现场急救 12159091.1.26转运 1288381.1.27后续治疗 12287561.1.28概述 13167111.1.29救治资源调配 13240071.1.30信息沟通与共享 13243001.1.31救治工作监督与评估 1324331.1.32社会力量参与 1310724第九章应急环境监测与保护 13106951.1.33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136831.1.34环境监测技术手段 13151721.1.35环境监测的实施 1484131.1.36源头减排 14302981.1.37过程控制 1414641.1.38末端治理 14141.1.39社会共治 1520458第十章应急通信与信息保障 15151461.1.40通信保障概述 15252491.1.41通信保障任务 159021.1.42通信保障措施 1587501.1.43信息收集概述 16114231.1.44信息收集方法 16232341.1.45信息处理 169700第十一章应急后期处置与恢复 1618956第十二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完善 17313251.1.46修订背景 17191321.1.47修订原则 17201221.1.48修订程序 18228451.1.49演练目的 18222861.1.50演练形式 1889951.1.51演练评估 18210501.1.52评估结果运用 19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1.1编制目的与依据1.1.1编制目的本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在于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组织架构、应急流程和措施,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1.1.2编制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2)地方及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和规章制度。(3)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等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4)国内外应急预案编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第二节应急预案适用范围1.1.3适用对象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参与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的相关人员。1.1.4适用事件本应急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事件:(1)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山体滑坡等。(2)灾难,如火灾、交通、化学泄漏、核等。(3)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等。(4)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等。第三节应急组织架构1.1.5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是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应急管理工作。应急指挥部由以下成员组成:(1)指挥长:由主要领导担任,负责应急指挥部全面工作。(2)副指挥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协助指挥长开展工作。(3)成员:由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基层单位负责人组成。1.1.6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是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协调应急资源等。应急办公室由以下成员组成:(1)主任: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2)副主任: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3)成员:由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基层单位相关人员组成。1.1.7应急专业队伍应急专业队伍是指具备专业技能和救援能力,承担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任务的队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人员疏散、物资保障等工作。(2)医疗救护队伍:负责伤病员救治、防疫消毒等工作。(3)通信保障队伍:负责应急通信保障、信息收集等工作。(4)后勤保障队伍:负责生活物资保障、设施抢修等工作。1.1.8基层应急组织基层应急组织是指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基层单位成立的应急组织,负责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基层应急组织应设立以下岗位:(1)应急管理负责人:负责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2)应急预案编制人员:负责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3)应急救援队员:负责参与应急救援工作。(4)应急信息员:负责收集和报告应急信息。第二章预警与预防第一节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预防发生的重要手段,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分析和预警,从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发生的可能性。以下是预警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1)风险识别:通过收集各类信息,如气象数据、安全生产案例、企业生产数据等,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2)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包括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警措施。(3)预警发布: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企业采取防范措施。(4)预警响应:各级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应根据预警信息,迅速采取行动,做好应急准备工作。(5)预警评估与改进:定期对预警机制进行评估,分析预警效果,发觉问题并及时改进。第二节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2)完善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要明确各级领导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保证安全生产措施得到有效执行。(4)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定期对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发觉隐患并及时整改。(5)加强安全培训:对企业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的能力。(6)建立应急预案: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救援流程和处置措施。(7)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合理配置应急物资,保证发生后能够迅速投入使用。(8)加强监测预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可能引发的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9)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以上预警机制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发生的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三章报告与信息传递第一节报告流程1.1.9现场处置(1)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人员进行自救和互救,尽可能减轻损失。(2)现场负责人应迅速评估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扩大。(3)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情况,并按照预案要求,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信息。1.1.10报告内容(1)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及涉及人员。(2)的性质、类型、原因及已采取的应急措施。(3)造成的伤亡、损失及环境影响。(4)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5)其他需要报告的重要信息。1.1.11报告程序(1)现场负责人报告情况。(2)上级领导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3)上级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调查处理程序,组织开展调查。(4)调查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调查进展和初步结论。第二节信息传递与沟通1.1.12内部信息传递(1)发生后,各级领导和部门应密切关注进展,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情况。(2)各级领导和部门应加强内部沟通,保证信息畅通,为调查和处理提供有力支持。(3)内部信息传递应遵循逐级报告的原则,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完整。1.1.13外部信息传递(1)发生后,应根据性质和影响范围,及时向监管部门、相关专业部门和单位通报信息。(2)外部信息传递应遵循主动、及时、准确、全面的原则,保证信息对外发布的一致性和权威性。(3)在调查处理过程中,应加强与外部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调查和处理工作。(4)在调查报告发布前,应加强与媒体、公众的沟通,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舆论。第四章现场应急响应第一节应急响应启动现场应急响应的第一步是应急响应的启动。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根据预案和相关规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启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信息收集与上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收集事件相关信息,包括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等,并及时向上级报告。(2)应急预案启动:根据事件类型和影响程度,选择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按照预案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置。(3)成立现场指挥部:在应急响应启动后,应迅速成立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现场救援工作。(4)应急资源调度:根据现场救援需求,及时调度应急资源,包括救援人员、物资、设备等。(5)应急通信保障:保证现场通信畅通,为救援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第二节现场救援与处置现场救援与处置是应急响应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救援人员安全防护:在开展救援工作前,必须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救援人员应佩戴必要的防护装备,遵循安全操作规程。(2)受困人员救援:迅速搜救受困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援,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紧急救治、转移等。(3)现场环境评估:对现场环境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次生灾害风险,如火灾、有毒气体泄漏等,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4)现场警戒与疏散:根据现场情况,设立警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同时组织周边人员进行疏散。(5)现场物资与设备调配:合理调配现场救援物资与设备,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6)现场信息收集与报送:及时收集现场救援进展情况,向上级报告,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7)后续处置与恢复:在救援工作基本完成后,进行现场清理、环境整治,尽快恢复受灾区域的生产生活秩序。现场应急响应过程中,各部门应密切配合,保证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为减轻灾害损失做出积极贡献。第五章应急资源与设备第一节资源调配1.1.14资源调配的重要性在应急管理体系中,资源调配是的一环。它关系到应急响应的效率、效果以及救援力量的合理分布。资源调配的合理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到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资源调配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提高应急能力的关键。1.1.15资源调配原则(1)公平原则:在资源分配过程中,要保证各救援队伍和受灾地区公平享有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2)优先原则: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需求,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3)时效原则:在资源调配过程中,要注重时效性,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资源送达受灾地区。(4)协调原则:在资源调配过程中,要协调好各方关系,保证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高效性。1.1.16资源调配措施(1)建立资源数据库: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梳理、统计,建立完整的资源数据库,为资源调配提供数据支持。(2)制定资源调配计划:根据应急预案和实际需求,制定资源调配计划,明确资源分配的方向、数量和时效。(3)加强资源协调:在资源调配过程中,加强与各方沟通协调,保证资源合理分配。(4)完善资源调配机制:建立健全资源调配制度,明确资源调配的程序、责任和监督措施。第二节设备准备1.1.17设备准备的重要性设备准备是应急响应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应急情况下,设备准备的充分与否,往往决定着救援效率的高低。因此,加强设备准备工作,提高设备质量和数量,是提高应急能力的关键。1.1.18设备准备内容(1)通讯设备:保证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行,包括卫星电话、对讲机、无人机等。(2)救援设备:包括救援车辆、救援船只、救援飞机等,以及各类救援工具,如破拆器材、救生器材等。(3)医疗设备:包括救护车、医疗设备、药品等,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救治伤员。(4)生活保障设备:包括帐篷、食品、饮水、取暖设备等,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5)环境监测设备:包括空气质量检测仪、水质检测仪等,保证受灾地区的环境安全。1.1.19设备准备措施(1)建立设备清单:对各类应急设备进行梳理,建立完整的设备清单,明确设备数量、功能、存放位置等信息。(2)定期检查维护:对应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功能良好,随时投入使用。(3)储备充足:根据实际需求和预案,储备充足的应急设备,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用。(4)建立设备调度机制:建立健全设备调度制度,明确设备调度的程序、责任和监督措施。(5)加强设备培训:对救援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培训,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第六章应急救援队伍与人员培训第一节救援队伍组建1.1.20组建原则救援队伍的组建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用性原则:救援队伍的组建应紧密结合实际需求,保证队伍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2)专业性原则:队伍成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3)协同性原则:救援队伍应具备良好的协同作战能力,形成合力,提高救援效率。1.1.21组建流程(1)确定救援队伍类型:根据救援任务的需求,确定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等类型。(2)招募队员:通过公开招募、内部选拔等方式,选拔具备相应技能和身体素质的人员加入救援队伍。(3)培训与考核:对队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保证队员具备合格的救援能力。(4)配备装备与物资:根据救援队伍的任务特点,为其配备相应的装备和物资,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节人员培训与演练1.1.22人员培训(1)培训内容:人员培训应包括基本救援技能、专业知识、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2)培训方式:采取理论授课、实操训练、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培训效果。(3)培训周期: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和救援任务需求,定期开展培训,保证队员能力得到持续提升。1.1.23演练组织(1)演练目的:通过演练,检验救援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和实战操作能力。(2)演练形式:采取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综合演练等多种形式,模拟各种突发情况。(3)演练频次:根据救援队伍的特点和任务需求,定期组织演练,保证队伍始终保持高度的战备状态。(4)演练评估: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通过以上的人员培训和演练组织,救援队伍将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第七章应急处置与救援措施第一节现场处理现场处理是应急处置与救援的首要环节,对于保障人员安全和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现场处理的主要措施:(1)迅速赶到现场:接到报警后,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队伍迅速赶到现场。(2)封锁现场:在现场周边设立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保证救援工作有序进行。(3)现场评估:对现场进行初步评估,了解类型、影响范围、潜在风险等因素,为后续救援工作提供依据。(4)救援队伍分工:根据类型和现场情况,明确救援队伍的职责和任务,保证救援工作有序开展。(5)紧急救援:对于受伤人员,应立即进行紧急救援,如止血、包扎、固定等,尽快将伤者送往医疗机构救治。(6)消除隐患: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防止扩大。(7)通讯保障:保证现场与指挥中心的通讯畅通,及时报告进展和救援情况。(8)协调各方力量:协调当地企业、医疗机构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救援。第二节救援措施实施在现场处理后,救援措施的实施是关键环节。以下是救援措施实施的主要步骤:(1)救援队伍部署:根据类型和现场情况,合理部署救援队伍,保证救援力量充足。(2)救援设备准备:提前准备救援设备,如消防器材、救生设备、医疗器械等,保证救援顺利进行。(3)救援人员培训:对救援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援技能。(4)救援行动展开:按照救援预案,有序开展救援行动,包括搜救失踪人员、救治伤员、转移受困群众等。(5)救援物资调度:根据救援需求,及时调度救援物资,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6)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及时发布救援信息,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7)救援效果评估:在救援过程中,对救援效果进行实时评估,调整救援策略。(8)救援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的应急处置与救援提供借鉴。第八章应急医疗救护第一节伤员救治1.1.24概述在突发事件中,伤员救治是应急医疗救护的首要任务。及时的救治可以有效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减轻伤员的痛苦,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伤员救治主要包括现场急救、转运和后续治疗三个环节。1.1.25现场急救(1)评估现场安全:在救治伤员前,首先要保证现场安全,避免发生二次灾害。(2)初步评估伤员状况:快速判断伤员的意识、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对伤员进行分类,优先救治重伤员。(3)实施急救措施:根据伤员的具体情况,实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4)保持通风:保证伤员所在环境通风良好,防止窒息。1.1.26转运(1)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根据伤员的病情和现场条件,选择救护车、直升机等转运工具。(2)保持伤员体位:在转运过程中,保持伤员正确的体位,避免加重伤情。(3)监护与救治:在转运过程中,对伤员进行监护,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救治措施。1.1.27后续治疗(1)分级救治:根据伤员的病情,将其送往相应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2)专科治疗:针对伤员的特定伤情,开展专科治疗。(3)康复治疗:在伤员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帮助其尽快恢复生活能力。第二节医疗救护协调1.1.28概述医疗救护协调是指在突发事件中,各级医疗机构、部门、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协同作战,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疗救护协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29救治资源调配(1)人员调配:根据救治需求,合理调配医护人员,保证救治工作有序进行。(2)药品、设备调配:保证救治现场有足够的药品和设备,满足救治需求。1.1.30信息沟通与共享(1)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保证各级医疗机构、部门、社会力量之间的信息畅通。(2)共享救治信息:及时汇总、分析救治信息,为救治决策提供依据。1.1.31救治工作监督与评估(1)监督救治工作:对救治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保证救治措施得到有效执行。(2)评估救治效果:对救治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救治策略。1.1.32社会力量参与(1)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医疗救护工作,为伤员提供心理援助、生活照料等服务。(2)动员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参与医疗救护工作,协助医护人员开展救治工作。第九章应急环境监测与保护第一节环境监测1.1.33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尤其在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环境监测发挥着的作用。通过实时、准确地监测环境污染状况,可以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1.34环境监测技术手段(1)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快速、准确等优点,可以应用于大气、水体、土壤环境监测等方面。(2)无人机和无人船监测:无人机和无人船作为新型的监测工具,具有高效、灵活、准确等优点,可以搭载多种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3)便携式和走航监测装备:便携式和走航监测装备具有方便、快捷、准确等优点,可以快速到达现场进行环境监测和采样。1.1.35环境监测的实施(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管理,提高监测能力,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2)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环境监测人才。(3)完善监测设施设备: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先进的监测设施设备,提高监测效率。第二节环境保护措施1.1.36源头减排(1)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2)推进清洁生产: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产生量。(3)加强污染源监管:严格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控,保证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1.1.37过程控制(1)加强环境监测: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2)严格执行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3)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提高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1.1.38末端治理(1)污染治理设施升级:对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治理效率。(2)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3)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1.1.39社会共治(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全民参与环境保护。(2)建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协助开展环境保护工作。(3)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环境保护提供法治保障。第十章应急通信与信息保障第一节通信保障1.1.40通信保障概述通信保障是应急救援任务中的环节,被誉为“千里眼、顺风耳”。在各类突发事件和灾难救援现场,通信保障能够保证救援队伍之间、救援队伍与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救援效率。1.1.41通信保障任务(1)构建通信网络:根据救援任务需求,迅速搭建通信网络,保证现场通信畅通。(2)保障通信设备:提供和维护通信设备,保证设备功能稳定,满足救援任务需求。(3)通信人员培训:对通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通信保障能力。(4)应急通信演练:定期开展应急通信演练,检验通信保障能力,发觉问题并及时改进。1.1.42通信保障措施(1)实战化训练:以提高通信保障能力为核心,开展实战化训练,保证通信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各类通信设备。(2)优化通信设备配置:根据救援任务需求,合理配置通信设备,提高通信效率。(3)建立通信指挥体系:建立健全通信指挥体系,保证通信保障工作有序进行。(4)加强通信安全:严格控制通信信息的安全性,避免信息泄漏和滥用。第二节信息收集与处理1.1.43信息收集概述信息收集是应急救援任务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现场信息、气象信息、救援力量信息等。及时、准确地收集各类信息,为救援决策提供数据支持。1.1.44信息收集方法(1)无人机侦查:利用无人机进行现场空中侦查,获取实时图像、视频等信息。(2)通信设备收集:通过通信设备收集现场语音、文字等信息。(3)现场走访:深入灾区,了解受灾情况,收集一线救援力量信息。(4)卫星遥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1.1.45信息处理(1)信息筛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2)信息整理: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结构化的数据。(3)信息分析:对整理后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4)信息发布: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救援队伍,提高救援效率。第十一章应急后期处置与恢复第一节善后处理善后处理是应急后期处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减轻后果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善后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原因调查与分析:对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查明责任,为后续的整改提供依据。(2)受灾群众安置与救助:对受灾群众进行妥善安置,提供生活救助,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3)赔偿与补偿:根据的性质和影响,对受灾群众进行赔偿和补偿,保证受灾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4)恢复生产与生活秩序:积极组织受灾企业恢复生产,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活秩序,减轻灾害损失。(5)应急预案修订与完善:根据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订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二节恢复生产与生活秩序恢复生产与生活秩序是应急后期处置的关键环节,对于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恢复生产与生活秩序的主要内容:(1)基础设施修复:及时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供电、供水等,为恢复生产和生活创造条件。(2)产业恢复与发展:对受灾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抗灾能力,促进产业恢复与发展。(3)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