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高一上学期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2024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高一上学期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2024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高一上学期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2024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高一上学期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2024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高一上学期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高一上学期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关于地球仪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B.通过地球仪可以方便地了解地球的全貌C.转动地球仪,它绕一根固定的轴转动D.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叫极圈本题考察的是对地球仪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选项A,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的地球的模型,故A正确。选项B,地球仪是一个立体的模型,通过它可以方便地了解地球的全貌,包括各大洲、大洋、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故B正确。选项C,地球仪是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的,这根轴就是地轴,它代表了地球的自转轴,故C正确。选项D,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实际上是地球的两个极点,即北极点和南极点,而不是极圈。极圈是地球上纬度为66°34′的圈,与地轴和地球表面的交点无关,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2、有关纬线和纬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0°纬线叫赤道B.纬度最大为180°C.纬线指示东西方向D.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远本题考察的是对纬线和纬度的理解。选项A,0°纬线即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故A正确。选项B,纬度的最大值为90°,而非180°。180°是经度的最大值,表示东西经的分界线,故B错误。选项C,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的圆圈,它指示的是东西方向,故C正确。选项D,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增大,因此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远,故D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3、下列关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期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期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D.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本题考察的是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理解。选项A,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与选项A描述相反,故A错误。选项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期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但并非所有地区都如此,如北极圈内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即昼长超过24小时,并非简单的昼长夜短,故B描述不准确,B错误。选项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期间,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确实昼短夜长,但北极圈内会出现极夜现象,即无白昼,与“昼短夜长”仍有区别,故C描述不全面,C错误。选项D,赤道地区因其位于地球的中部,不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全年昼夜等长,故D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4、关于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昼夜长短的变化C.四季的更替D.地方时的产生本题考察的是对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理解,要求选出叙述错误的选项。选项A,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使得不同纬度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故A正确。选项B,由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是地球公转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故B正确。选项C,四季的更替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不同季节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从而产生季节变化,故C正确。选项D,地方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不是公转。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同,从而产生了时间的差异,即地方时,故D错误。综上所述,错误的是:D.地方时的产生。5、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的形状是正球体B.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C.地球最大周长约5.1万千米D.地球的极半径比赤道半径长21千米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选项A,地球的形状并非是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A错误。选项B,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这是地理常识,故B正确。选项C,地球的最大周长,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而非5.1万千米,故C错误。选项D,地球的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而非长21千米,故D错误。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陡B.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缓C.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脊D.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谷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选项A,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坡度较缓,而非坡度陡,故A错误。选项B,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坡度较陡,而非坡度缓,故B错误。选项C,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实际上表示的是山谷,而非山脊,故C错误。选项D,等高线向低处凸出,这确实是山谷的特征,故D正确。7、下列关于亚洲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亚洲全部位于北半球B.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C.亚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D.亚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亚洲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但并非全部,如南亚的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等就位于南半球,故A、B错误;亚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故C正确;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故D错误。8、下列关于亚洲地形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C.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D.亚洲平均海拔最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亚洲的地形地势特点。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故A、B正确;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故C正确;亚洲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故D错误。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故符合题意的选项应为D。9、下列关于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一大河B.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二大河C.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太平洋D.长江、黄河的下游都形成了“地上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河流的概况。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故A错误;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故B错误;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故C正确;黄河下游形成了“地上河”,长江没有,故D错误。故选C。10、下列关于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B.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大C.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故A正确;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但南北温差不大,故B错误;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故C正确;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故D错误。故选A、C。11、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B.地球的平均半径是4万千米C.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D.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了地球是球体本题考察的是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选项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这是地球的真实形状,因此A选项正确。选项B,地球的平均半径实际上是6371千米,而非4万千米,所以B选项错误。选项C,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但这个数据在题目中并未作为需要判断的内容,且即使作为常识,其正确性也无需在此题中特别强调,故C选项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D,麦哲伦环球航行确实首次证明了地球是球体,但这同样不是题目要求判断的核心内容,且作为历史事实其正确性无需置疑,所以D选项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12、下列关于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B.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本题考察的是对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特点的理解。选项A,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这是因为经线都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故A选项正确。选项B,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这是因为纬线圈的长度取决于其到地心的距离,赤道处距离地心最远,因此纬线圈最长,而越往两极,距离地心越近,纬线圈也就越小,故B选项正确。选项C,经线指示的是南北方向,而非东西方向,这是经线的基本性质,故C选项错误。选项D,纬线指示的是东西方向,而非南北方向,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它们围绕地球一周,指示的是东西方向,故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不正确的是C和D,但题目要求选择一个不正确的选项,由于C选项的错误更直接且基础,因此本题答案为:C。注意,虽然D选项也错误,但在本题中我们优先考虑C选项的错误。13、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B.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C.自转和公转都围绕太阳转D.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不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选项A,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而公转的周期是一年,两者并不相同,故A错误。选项B,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方向相同而非相反,故B错误。选项C,地球自转是围绕地轴进行的,而非围绕太阳,公转才是围绕太阳进行的,故C错误。选项D,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现象,而公转则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两者产生的地理现象不同,故D正确。14、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经线长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相等B.所有经线都是圆,所有纬线都是半圆C.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D.纬线有无数条,经线只有一条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经线和纬线的基本特征。选项A,所有经线长度相等,但纬线长度并不都相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短,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故A错误。选项B,所有经线都是半圆,而非圆,所有纬线都是圆(除了极点外),而非半圆,故B错误。选项C,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这是经线和纬线的基本方向特征,故C正确。选项D,纬线有无数条,但经线也有无数条,它们相交于南、北两极,故D错误。15、下列有关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的是海拔高度B.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平缓C.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表示山顶D.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为山谷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选项A,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的是海拔高度,即该点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这是等高线的基本定义,A正确。选项B,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而非平缓,B错误。选项C,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这实际上表示的是盆地或洼地,而非山顶,山顶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C错误。选项D,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为山谷是错误的,实际上应该是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为山谷,而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则是山脊,D错误。16、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观察到山麓地带的岩石由粗大的砾石和鹅卵石组成,且砾石和鹅卵石磨圆度好,下列推断合理的是()A.该岩石为岩浆岩B.该地距河流发源地远C.该处可能受冰川作用D.该处可能受流水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选项A,根据描述,山麓地带的岩石由粗大的砾石和鹅卵石组成,且磨圆度好,这是典型的沉积岩特征,而非岩浆岩,岩浆岩通常具有结晶结构,A错误。选项B,河流发源地附近往往因为水流速度较快,携带的岩石颗粒较大,且磨圆度较差。而该处岩石磨圆度好,说明经过了较长距离的搬运和磨蚀,因此应距离河流发源地较远,但题目中询问的是“该地距河流发源地远”的推断是否合理,由于题目中并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确定该地与河流发源地的确切距离,因此这一推断并不严谨,B错误。选项C,冰川作用通常发生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其搬运的岩石颗粒一般较小,且多呈棱角状,与题目中描述的粗大的、磨圆度好的砾石和鹅卵石不符,C错误。选项D,流水作用可以搬运并磨蚀岩石,形成磨圆度好的砾石和鹅卵石。在山麓地带,由于水流速度减缓,这些岩石颗粒会沉积下来,形成题目中描述的景观,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流经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区,最终注入地中海。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尼罗河三角洲是世界最大三角洲之一,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由尼罗河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冲积而成。材料二:尼罗河三角洲及地中海沿岸地区图。(1)简述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的原因。(2)分析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3)简述尼罗河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答案:(1)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尼罗河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该区域有明显的干湿季,湿季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导致下游水位上升。其次,6~10月,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尼罗河上游热带草原进入雨季,降水多,使得河流径流量大增,进而引发下游的泛滥。(2)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得益于尼罗河的泥沙沉积。尼罗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势变缓、水流减慢,泥沙逐渐沉积,形成了广阔的河口三角洲。这一过程在长时间内持续进行,逐渐堆积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3)尼罗河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显著。首先,该地区气候适宜,热量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其次,尼罗河三角洲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再者,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肥料。此外,该地区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为农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最后,尼罗河三角洲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这些优势共同促进了尼罗河三角洲农业的发展。解析:(1)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主要与其上游的气候条件和流域内的水文特征有关。尼罗河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该区域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湿季时降水丰富,导致河流水量增大。同时,6~10月期间,赤道低气压带北移,使得尼罗河上游进入雨季,降水显著增加,从而引发下游的定期泛滥。(2)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是尼罗河长期携带泥沙沉积的结果。由于尼罗河流经多个气候区和地形区,沿途携带了大量泥沙。当这些泥沙随水流到达入海口时,由于地势变缓、水流减慢,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形成了广阔的河口三角洲。这一过程在长时间内持续进行,最终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这一独特的地理景观。(3)尼罗河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气候、土壤、水源、农业基础和劳动力等方面。该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且灌溉便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尼罗河三角洲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此外,该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这些优势共同构成了尼罗河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第二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上海为龙头,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为两翼,上海是其核心,南京、杭州分别是其北翼、南翼的中心城市。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材料二: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该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的优惠及人文因素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外向型经济。(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两地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相对_____(丰富/贫乏)。(2)长江三角洲地区以_____(轻/重)工业为主,该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至少答出三点)(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特色是_____型经济,其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答案:(1)贫乏(2)长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该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包括:工农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大,劳动力素质高,市场广阔,交通便利,以及城市众多,工业集中,协作条件好等。(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特色是外向型经济。其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毗邻港澳,便于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吸引海外华人投资;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海陆交通便利。解析:(1)长江三角洲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矿产资源相对贫乏,主要依赖外部输入。相比之下,珠江三角洲地区虽然矿产资源也不丰富,但周边地区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可供利用。(2)长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这与其发达的经济基础、科技力量和劳动力素质密切相关。该地区拥有雄厚的工农业基础,科技力量强大,劳动力素质高,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城市众多且工业集中,协作条件好,这些都是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特色是外向型经济,这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环境。该地区毗邻港澳,便于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作为著名的侨乡,也便于吸引海外华人投资。此外,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以及海陆交通便利等因素也为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黄河上游地区水量丰富,但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进入华北平原,形成“地上河”,历史上多次发生洪涝灾害。材料二:黄河流域图(图略,请自行想象或参考相关地图)。(1)简述黄河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2)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3)提出治理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措施。答案:(1)黄河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水量丰富,黄河上游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受夏季风影响较小,但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水量较大;二是河流落差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