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_第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_第2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_第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_第4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其次次联考试题24.在礼崩乐坏的情势下,孔子、墨子领先对礼乐进行自觉反思.庄子则汲取了儒盟思想成果,从“人”的存在这--哲学本体论高度对礼乐教化国家意识形态运作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其精神向度于“乐”的抒情性回来,思想关切于主体性的自由与解放。对此说明合理的是A.儒墨思想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显学B.诸子思想在发展中得以同化C.战国时期儒家教化成为国家意识D.庄子思想中具有人文主义光辉25.在统--的帝国中,亲亲的宗法原则通过儒家的鼓吹与发挥成为专制政治的一种补充。为了防范异姓势力对皇权的觊觎,皇帝任用皇亲国戚或身边的近侍奴仆,以制约政府官员。分封各地的皇室宗亲虽没有治民的权力,但浩大的皇族势力本身就是对皇权的保障。这体现出,A.封建社会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血缘政治B.“家国同构”政治格局始于统一的帝国中C.宗法观念对“家天下”政权模式的支持D.血缘分封体制在封建社会得到全面复原26.宋代运用便钱会子,这些会子许多是豪民富户发行,后来富户向政府申请获得准许,但须要上缴三司每贯20文。未代在对盐、茶、铁、酒、香药等商品进行专卖时,采纳了盐引、茶引的信用票据方式。这些做法的主动影响是A.民问金融信用合法地位增加B.豪民富户成为国家财政的依靠C.宋代对商业由限制走向松弛D.推动了饮茶之风在中国的盛行27.明朗大臣奏章递进以后.经通政使司官员交司礼监呈送皇帝批阅;皇帝阅后再由同礼监交文书房送内阁票拟,经皇帝同意后由司礼监批红,经文书房“落底簿"然后经过内阁发至六科,六科审核无误,即交六部执行。可见,明朗票拟批红制度A.便内阁和宦官能独立处理政务B.使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C.定程度上可弥补相权的缺失D.强化了内解对六部的限制28.自明清以至抗战时期以来.戚继光与郑胜利形象经国家与人民大众的诠释与书写,以三种形象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下表)。戚继光与郑胜利形象变更A.受历史背景刚好代主题的影响B.表明民族英雄内涌从多元走向单一C.固化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认知D.说明白政府是构建英維形象的主体29.1843--1852年,广州港的对外贸易逐步走下坡路,其中心地位日见减弱;自1853年起,广州港在外贸上的中心地位为上海港所取代。这些状况的出现缘于A.中国外贸格局变更B.政府放弃闭关政策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0.1953--1954年.在中印、中缅两个联合声明中,原先五项原则中的“同等互惠”被修改成了“同等互利”。这一修改A.体现了国家主权同等原则B.适应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须要C.旨在强调双方的共同利益D.意在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尖锐地提出要探讨生动的实际生活,探讨在新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文章被一些人指贵为“砍旗",但文章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特定的历史条件,赐予了这场探讨超越一般理论观点争辩的意义。该探讨的意义在于A.破除了人们在思想上安排与市场的纠缠B.标记着邓小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C.利于思想理论根本性全局性的拨乱反正D.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指导地位32.苏格拉底“相识你自己”与另一条格言“勿过度"一起刻在德尔斐神庙中,教人有自知之明,不要遗忘自己在太阳神面前是懦弱的,行为要拿握分寸。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苏格拉底否定人在宇宙中的作用B.神灵在雅典人心目中地位下降C.中庸思想是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D.两条格言是对道德反省的结晶33.下图为某时期某工业大国确立自由贸易的逻辑体系。对其解读合理的是A.罗斯福新政应对工农业产品的严峻积压B.19世纪中期英国确立自由政策的必定性C.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应对经济政治危机D.19世纪末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已陷人逆境34.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美国就很少再参与诸如联合国善后救济总器等国际机构的授助安排,相反美国政府更青睐其能限制的双边安排。这可以用来说明A.杜鲁门主义发表成为冷战的开端B.二战后联合国末能发挥应有作用C.美国的对外救济由务虚走向务实D.美国经济外交服务于其全球战略35.20世纪50年头以来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以资产转移为主要特征,以其次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为转移内容;90年头以来以服务业为转移内容,以外包为转移方式,发达国家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等活动,分别转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去完成。这些现象表明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加B.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减弱C.发达国家经济优势逐步丢失D.世界经济新秩序逐步形成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起先编纂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官修丛书。它主要是对重要文献的分类编排与汇辑,它的主要用途是仕途举子学习和参考之用。作为一部丛书,持续了自晋、隋以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经部下设10个类别,即:易、书、诗、礼、春秋、孝经、四书等。史部下划15类,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传记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书目类等。子部则涵盖诸子百家的经典著述,下分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小说家、释家、道家、杂家、天文算法、术数等14类。编纂四库全书,收书3503种,同时也禁、毁图书3100多种。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具有很高的好用价值,却没能收录其中。——摘编自罗红丽《<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的一个世纪两个世界》材料二1751年至1772年,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汇合了伏尔泰、卢梭、霍尔巴赫等150余位作者的才智结晶。通过梳理“启蒙运动"与《百科全书》的关联,笔者发觉整部书籍71818个条目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提倡宽容,反对宗教压迫。其次部类则是除旧布新,摆脱蒙昧状态,提倡同等、实现社会公允。这两大部类恰好契合了“启蒙运动”的两火主题:自由与理性。下表为《百科全书派》主要作者及其编纂条目表——摘编自林硕《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欧文化差异》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所透视出的中欧文化差异,并简析这种文化差异的缘由。(1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对中法两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9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起先,晚清“官督”和“官营“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以招商局为代表的官督商办企业也正是这样:既是企业,又是衙门。在对发展资本主义的看法上,与清政府的防范政策相反。日本明治政府在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全面改革这一根本问题上是真正的“举国一样”。洋务派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却又牢率地限制。竞争是学习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最好的学校。1876年,三菱在同大英轮船公司的竞争中,为节约开支,不得不大量精简人员。后来,日本邮船会社的船队在同欧、美各大远洋航运公司竞争中以人员精干著称,就是从这时起先的。三家“齐价合同”签订后,尤其在1885年以后,招商局以苟安代替了竞争,根本没有想到努力改进管理以争揽客户。到1895年,招商局只剩下24艘轮船,最终走向了衰败的道路。——摘编自张伯昭《企业经营方式的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探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就材料整体或其中随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夏朝《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当时有关田赋贡纳的一些状况。夏朝“贡”的原形为“共”,即供应、供应于上之义。“任其土地全部,定其贡赋之差”。即依据各地物产的不同,确定贡纳物品的不同。土地出产什么,就向王朝贡纳什么。贡已经具有赋税的各项基本属性。各地诸侯向向朝廷贡纳依据各地经济生产发展状况,各地与王城距离远近及交通条件,将田地划分为九等,征收不同的赋额,以达到不同田地的田赋负担均等。由此不难看出《禹贡》已朦胧相识到平均负担原则对于赋税征收的意义。——摘编自周少琰《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在演进及税制思想探讨》(1)依据材料,指出夏朝税制的基本特征。(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夏朝税制改革的意义(8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斗争与和平](15分)材料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初,首先通过外交途径在国际上广泛宣扬防卫”及“不扩大”方针,努力使列强们信任这只是一小撮军队极端分子所为的偶然事务,与日本政府无关;当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行动时,日本政府则抛出了所谓“对华谈判五项大纲”,以此作为日本撤兵的先决条件。为了协作“五项大纲”的宣扬,外务大臣一天连续四次打电报给驻巴黎的国联事务局长泽田,强调日本“在满权益”遭到侵害,要求引起国联留意,以此来争取国际社会的怜悯和支持;当日本看到限期撤兵的规定已经明确取消,百般争取的“匪贼讨伐权”已经争取到手之后,便马上绽开了夺取东北全境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日本把从列强手里夺取的“匪贼讨伐权”当成了肆意扩大侵略的爱护伞,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英美的“宽容”与“谅解”,并最终得偿所愿地夺取了整个东北全境。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也给英美等国敲响了警钟,在肯定程度上推动了英、美、中在远东危机之后的合作进程。中日两国间的民族冲突快速上升为主要冲突。“九一八”事变无疑是中华民族大觉醒、大团结的起先。——摘编自田雪峰《论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对英国“政治绥靖”政策的利用》(1)依据材料,概括日本对英国绥靖政策利用的基本策略(6分)(2)依据材料,分析日本对英国绥靖政策利用的影响。(9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秋瑾(1875年一1907年),又称“鉴湖女侠”。生长在地主官僚家庭,却英气十足,磊落倜傥,主动投身于革命的浪潮中。1900年,她眼见祸乱起,慨然叹息曰:“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理想,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秋瑾在东京留学期间,常常省下自己的花费,去资助更贫苦的学生上学。1904年农历年底,秋瑾因资助长沙起义失败东来同志的生活,以致经济告竭,乃回国筹措学费。1907年,瑾因母丧回绍兴,遂以学堂为据点,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打算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事泄。13日,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秋瑾革命家形象是通过多种历史因素的因缘际会而建构起来的。1912年12月,孙中山莅临杭州,在革命党人欢迎会上的演讲中称秋瑾为“最好的同志秋女侠”,并亲到西泠桥畔吊祭秋瑾烈士墓。1939年春,在重庆任中共中心代表的周恩来回到绍兴,曾给表妹王去病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认为秋瑾是一个带头打破“三从四德”封建束缚的“新女性”。近年已有探讨者留意到:“秋瑾作为女性而就义这一性别的因素,在使其死事快速曼衍、掀起轩然大波的过程中,无疑起了关键的作用。——摘编自李细珠《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秋瑾所具有的珍贵品质。(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并分析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历史建构的影响因素。(6分)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其次次联考文科综合实力测试历史参考答案24.D【命题意图】本题以庄子思想关切于主体性的自由与解放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学问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时空观、历史说明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D.庄子从“人”的存在这一哲学本体论高度对礼乐教化,“其精神向度于‘乐’的抒情性回来,思想关切于主体性的自由与解放”,这些表征反映出庄子思想中极致的人文主义光辉,故D项正确;“孔子、墨子领先对礼乐进行自觉反思”,并不意味儒墨思想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显学,A项错误;庄子汲取了儒墨思想成果,但其解读与儒墨是不同的,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25.C【命题意图】本题以封建帝国时代宗法观念与“家天下”关系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论证探讨问题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唯物史观、历史说明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C.宗法原则“成为专制政治的一种补充”、“皇亲国戚或身边的近侍奴仆,以制约政府官员”、“皇族势力本身就是对皇权的保障”,表明在封建社会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深刻,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确立了肯定君权下的“家天下”政权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宗法观念对“家天下”政权模式的影响,A项与这一主题无关;B项“始于”的表述错误;分封体制在封建社会得到部分复原,D项说法错误。26.A【命题意图】本题以宋代运用便钱会子发行运用状况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说明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A.“会子许多是豪民富户发行,后来富户向政府申请获得准许”、宋代在“商品进行专卖时,采纳了盐引、茶引的信用票据方式”,这表明民间金融信用由于政府的参与,在信用上有了保障,合法化得以增加,故A项正确;“上缴三司每贯20文”,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但说是“国家财政的依靠”又夸大了其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政府中商品专卖,是对商业的限制,故C项错误;茶叶专卖与饮茶之风盛行无关,故D项错误。27.C【命题意图】本题以明朝票拟批红制度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说明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C.在票拟批红制度下,阁臣和宦官这两个秘书班子预先对奏章进行筛选和处理,削减了皇帝的工作量,提高了公文处理效率,肯定程度上可弥补相权的缺失,故C项正确;“司礼监呈送皇帝批阅”“经皇帝同意后由司礼监批红”,均体现了皇帝对内阁和司礼监两种势力的肯定限制力,A项错误;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决策机构,B项错误;从材料看,内阁仅有票拟权,无法体现对六部的限制,D项错误。28.A【命题意图】本题以戚继光与郑胜利形象变更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时空观、历史说明、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A.在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集权主义诠释体制内,戚继光与郑胜利被奉为御侮将领;在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清末民初诠释体制内,戚继光与郑胜利被演绎成为国族英雄,这一形象形成既是当时政治变革的结果,也与当时革命党人民族主义革命宣扬亲密相关;在民族危机空前强化的抗战时期,戚继光与郑胜利叙事被纳入以民族解放与复兴为主题的抗战话语体系中,明显,戚继光与郑胜利形象变更受历史背景刚好代主题的影响,故A项正确。抗战视野下,国人建构民族英雄的内涵从单一渐渐走向多元,B项错误。民族英雄内涵的多元化,丰富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认知,C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政府是构建英雄形象的主体的结论,D项错误。29.A【命题意图】本题以广州对外贸易地位变更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历史说明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A.鸦片斗争后,五口通商使广州一口通商的垄断地位动摇,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下降,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无法详细说明广州上海外贸中心地位的变更。30.C【命题意图】本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的修改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历史说明、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C.汉字“惠”本有赐给、赠送之意,“互惠”有施惠于对方之意,会给对方造成不同等的感觉。汉字“利”则指利益,与“害”相对,“互利”强调的是双方在合作中的共同利益,故C项正确;将“互惠”修改为“互利”,“强调的不是国家主权而是经济利益”,A项错误;当时改革开放尚未起先,B项错误;“互利”强调的是双方在合作中的共同利益,而非针对欧美对华经济制裁,D项错误。31.C【命题意图】本题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历史说明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C.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被一些人指责为“砍旗”,说明受到了当时维护“两个凡是”人们的指责和压制,邓小平赐予文章提出的实事求是原则支持,使得探讨“超越一般理论观点争辩”,反映了党内两条思想路途的分歧和较量,是思想理论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拨乱反正,故C项正确;A项指的是南方谈话的影响;邓小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标记是南方谈话,B项错误;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指导地位是党的十五大,D项错误。32.D【命题意图】本题以苏格拉底格言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历史说明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D.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公民道德蜕化,个人主义严峻泛滥,材料中这两条格言是对道德反省思索的结晶,是一种常识性的道德训诫,要求人们作仔细的自我剖析,故D项理解正确;“勿过度”,人有自知之明,是针对个人主义严峻泛滥的状况的,而非否定人的作用,A项错误;“不要遗忘自己在太阳神面前是懦弱的”是强调神灵在雅典人心目中的地位,B项说法错误;中庸思想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观点,而且“勿过度”并非强调的是中庸思想,C项错误。33.B【命题意图】本题以自由贸易的逻辑体系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学问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时空观、历史说明、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B.由图中关键信息“工业革命”“贸易自由化”“遏制对手纺织业”,可联系到这是19世纪中叶英国自由贸易的逻辑体系,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期间实行的贸易爱护主义政策,A项错误;列宁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但当时不存在产能过剩,“遏制对手纺织业”等状况,C项错误;“产能过剩”、“资本出借”这些状况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征,D项错误。34.D【命题意图】本题以美国对外经济救济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学问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时空观、历史说明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D.美国抛弃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等国际救济机构,“更青睐其能限制的双边安排”,很明显美国将对外经济救济与政治限制和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服务于其全球战略,故D项正确;杜鲁门主义对抗苏联遏制社会主义色调深厚,材料未体现,A项错误;“美国就很少再参与诸如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等国际机构的救济安排”并不意味着联合国未发挥应用作用,B项错误;C项中“务虚”的表述错误,美国之前的对外救济也不是务虚的。35.A【命题意图】本题以二战后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唯物史观、历史说明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解析】A.发达国家进行资产转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和全球要素分工深化,以外包为主要特征的转移方式,达到了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这些都推动了顺应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问题,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收益者是发达国家,C项错误;世界经济新秩序至今也尚未形成,D项错误。41.【命题意图】本题以《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不同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描述阐释事物的实力,并渗透了对考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说明、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参考答案】(1)差异:中国文化侧重于人文学科,忽视自然科学,留意对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总结;而《百科全书》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并举(或民主和科学并举)。(4分)缘由: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快速,对自然科学需求动力不同;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而法国资产阶级力气较为强大;中国传统科技未能实现向近代科技转型,科举制度的僵化,统治者农本思想,均不利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民主因素的成长,而法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近代学问体系的构建,启蒙运动唤醒了人们对学问和自由民主的渴求。(1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不同影响:《四库全书》:保存了文化典籍,对于文化传承有主动作用;毁书禁书行为又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思想解放;对自然科学的轻视,不利于中国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5分)《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了西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4分)42.【命题意图】本题以晚清招商局和日本三菱公司发展为依托,旨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实力,并综合考查了考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历史核心素养水平。示例一【论题】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是实现工业近代化的前提。(3分)【论证】晚清政府为了自救,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导致对工业化的认知和指导思想存在明显局限,对资本主义的防范和利用最终不利于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留意思想及政治的近代化变革,以致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严峻官僚化,在“官督”的限制下,近代企业不行能按其本性得到独立、自由的发展,企业公私界限不清,加剧了企业的腐败;相反,明治维新后,由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政府始终是推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近代化发展的保证。仅仅经济上的近代化是不够的,缺乏思想及政治的近代化,工业化最终难以成长。(9分)示例二【论题】竟争是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最大的动力。(3分)【论证】三菱在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