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6-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35小题,共50分,其中1-20每题1分,21-35每题2分)1.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能正常有序地进行,主要是由于酶的作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各种酶促反应所需的最适条件不完全一样B.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保持温度相同且相宜C.酶催化化学反应后,其空间结构发生变更D.测定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先将酶和底物分别在相同温度下保温再混合【答案】C【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酶的作用条件较温柔。

2.变量:试验过程中可以变更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探讨且可人为变更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更而变更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在试验中,除了自变量外,试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详解】A、人体内各种酶作用所需的最适条件是不完全一样的,如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为7左右,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A正确;

B、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是无关变量,为解除温度的影响,应保持温度相宜且相同,B正确;

C、酶催化化学反应后,其空间结构未发生变更,C错误;

D、测定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由于酶具有高效性,因此在进行试验时,应先使酶溶液和底物溶液分别达到试验温度后再混合,以免对试验结果产生干扰,D正确。

故选C。2.下列试验所实行的措施,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原理的是()。A.加热可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B.滴加肝脏研磨液促使过氧化氢分解C.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D.加酶洗衣粉在温水中运用可提高洗涤效果【答案】A【解析】【分析】(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简单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须要的能量;

(2)酶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所须要的活化能。【详解】A、加热可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其原理是为化学反应供应活化能,而不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与题意相符,A正确;

B、滴加肝脏研磨液促使过氧化氢分解,缘由是其中的过氧化氢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与题意不符,B错误;

C、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缘由是其中的FeCl3溶液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与题意不符,C错误;

D、加酶洗衣粉在温水中运用可提高洗涤效果,缘由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A。3.下图是ATP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腺嘌呤B.②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C.③比④能量更高,更不简单断裂D.放能反应一般与④的断裂相联系【答案】A【解析】【分析】ATP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详解】A、①表示腺嘌呤,A正确;

B、②只含有一个一般磷酸键,表示的是AMP,也称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错误;

C、③与④同属高能磷酸键,能量相等,也简单断裂,C错误;

D、放能反应一般与④的形成有关系,D错误。

故选A。4.以下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蛋白酶的肽链断裂使其失活B.酶的合成都要经过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协同协作C.有氧条件下人的成熟红细胞中ATP的产生速率大于无氧条件下D.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答案】D【解析】【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上升,酶活性增加;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上升,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失活,变性是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变更,并不是肽键断裂,A错误;

B、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假如酶的本质是RNA则不须要经过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协同协作,B错误;

C、人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论有氧还是无氧,产生ATP的速率均为无氧呼吸的速率,C错误;

D、光合作用时,光反应阶段光解水合成ATP,此时ATP中的能量来自于光能,在细胞呼吸中,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ATP中的能量同样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D正确。

故选D。5.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干脆能源物质。dATP(d表示脱氧)是三磷酸脱氧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结构式可简写成dA—P〜P〜P。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dATP由磷酸、脱氧核糖和腺嘌呤组成B.dATP是构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C.dATP含有高能磷酸键,可能为细胞的某些反应供应能量D.dATP与ATP分子结构的主要区分是五碳糖的种类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ATP的结构式及各组分的含义:

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其次个高能磷酸键。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DP(二磷酸腺苷),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MP(一磷酸腺苷)。【详解】A、dATP由磷酸、脱氧核糖和腺嘌呤组成,A正确;

B、dATP的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dAMP,是构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错误;

C、dATP含有高能磷酸键,可能为细胞的某些吸能反应供应能量,C正确;

D、dATP与ATP分子结构的主要区分是五碳糖的种类不同,dATP中含有脱氧核糖,ATP中含有的是核糖,D正确。

故选B。【点睛】

6.下列生物领域的探究中,科学发觉、科学家与其运用的原理或方法对应关系不完全一样的是()。科学发觉科学家科学原理或方法A化学性消化斯帕兰扎尼鹰的肉块吞咽试验B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萨克斯半叶遮光法C光合作用中O2的来源卡尔文同位素标记法D膜由脂质组成的欧文顿相像相溶原理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发觉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试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依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间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试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纳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比照试验,发觉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纳同位素标记法进行试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纳同位素标记法探明白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详解】A、斯帕兰扎尼进行鹰的肉块吞咽试验发觉了化学性消化,A不符合题意;

B、萨克斯采纳半叶遮光法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B不符合题意;

D、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过程中C的转移途径,C符合题意;

D、欧文顿依据相像相溶原理得出膜由脂质组成的结论,D不符合题意。

故选C。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氧呼吸主要在线粒体中完成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有能量的产生C.宁静时,人体进行有氧呼吸D.猛烈运动过程中,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渐渐增多【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其次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须要氧的参加,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1②H2O+大量能量(34ATP)无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其次阶段:在细胞质基质2C3H4O3(丙酮酸)+4[H]②C3H6O3(乳酸)【详解】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正确;

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有能量的产生,其次阶段没有能量产生,B正确;

C、宁静时,人体通过有氧呼吸满意自身能量的需求,C正确;

D、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生成,因此,猛烈运动时,不会出现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渐渐增多的状况,D错误。

故选D。8.下列有关色素提取和分别试验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纸层析法可分别出四种绿叶中色素B.研磨时加少量碳酸钙是为了研磨充分C.分别色素时,蓝绿色的色素带距离滤液细线最远D.依据绿叶中色素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不同,可对色素进行分别【答案】A【解析】【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别试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别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别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别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A、色素在滤纸条上分别的缘由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所以可利用纸层析法可分别出四种绿叶中色素,A正确;

B、研磨时加少量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得充分,加少量碳酸钙是为了爱护色素,B错误;

C、分别色素时,橙黄色的色素带距离滤液细线最远,C错误;

D、依据绿叶中色素在无水乙醇中能溶解,可对色素进行提取;依据绿叶中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可对色素进行分别,D错误。

故选A。9.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用酵母菌酿酒时,应先通气后密封,可加快酵母菌繁殖利于酒精发酵B.“创可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促进创面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伤口愈合C.栽种农作物时“正其行,通其风”,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连续阴雨,白天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答案】B【解析】【分析】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

2.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存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削减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水果蔬菜保存须要低温、低氧和肯定湿度的环境。【详解】A、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快速繁殖,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所以用酵母菌酿酒时,应先通气后密封,可加快酵母菌繁殖利于酒精发酵,A正确;

B、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厌氧菌,“创可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促进创面细胞有氧呼吸,避开厌氧菌的繁殖,B错误;

C、栽种农作物时“正其行,通其风”,能确保通风透光,为光合作用供应足够的光照和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正确;

D、连续阴雨,光照强度减弱,制造有机物削减,白天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降低细胞呼吸削减有机物消耗,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B。10.如图所示为叶肉细胞内氢元素的部分转移路径,其中[H]是还原型辅酶I或Ⅱ,①〜④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①的过程须要光照,④过程须要氧气B.图中②有光、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③过程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C.图中②过程消耗高能磷酸化合物,[H]还原的物质是三碳化合物D.图中①③④过程均发生在生物膜上,也都伴随ATP的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①为水的光解,光合作用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②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光合作用暗反应须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及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④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有氧呼吸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与氧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详解】A、①过程为水的光解,须要光照;④过程为氢与氧结合生成水,所以须要氧气,A正确;

B、图中②为暗反应,不须要光,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③过程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B正确;

C、图中②过程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须要消耗高能磷酸化合物ATP,[H]还原的物质是三碳化合物,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正确;

D、过程①光合作用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过程④氢与氧结合生成水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上,过程③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不在生物膜上进行,但三个过程都伴随ATP的合成,D错误。

故选D。11.不能同时完成以下两个反应的生物或细胞是()。

A.蓝藻 B.硝化细菌 C.叶肉细胞 D.酵母菌【答案】D【解析】【分析】题意分析,图中①表示有氧呼吸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详解】A、蓝藻既能进行①有氧呼吸,也能进行②光合作用,A正确;

B、硝化细菌既能进行①有氧呼吸,也能进行②化能合成作用,B正确;

C、叶肉细胞既能进行①有氧呼吸,也能进行②光合作用,C正确;

D、酵母菌能进行①有氧呼吸,但不能进行②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12.下列有关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缘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细胞生长到肯定程度都要进行细胞分裂B.限制细胞长大的缘由之一是核质比C.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物质运输效率越高D.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长大【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起先,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缘由是核质比的限制和相对表面积。【详解】A、并非全部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A错误B、限制细胞长大的缘由之一是核质比,细胞核所能限制的范围是有限的,B正确;C、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物质运输效率越高;细胞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C正确;D、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长大,细胞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会变小,物质运输效率会下降,D正确。故选A。13.在探讨不同金属离子对某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表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金属离子(mmol/L)相对活性(%)比照组100Mn2+123Co2+79Mg2+74A.Co2+或Mg2+可能导致酶结构的变更使其活性降低B.不同离子对酶的活性有提高或降低作用C.Mn2+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大于Co2+和Mg2+D.该水解酶须要相宜的温度,温度是试验的无关变量【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试验变量、不同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等学问。

1、试验过程中可以变更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变更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更而变更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试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离子可以提高酶的活性,也可以降低酶的活性。【详解】A、从表格看出,Co2+或Mg2+可能导致酶结构的变更使其活性降低,A正确;

B、从表格看出,有的离子可以提高酶的活性,有的离子可以降低酶的活性,B正确;

C、从表格看出,Mn2+提高了某水解酶活性,其本身不是酶,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不同金属离子是试验的自变量,该水解酶的活性是试验的因变量,该水解酶的用量、试验温度等是试验的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了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试验,要求考生能够分析表格数据,确定试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驾驭酶促反应的原理,再结合所学学问精确推断各项。1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与中心粒的复制都发生在间期B.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前期,而中心体的分别发生在后期C.着丝点的分裂与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都发生在后期D.细胞缢裂与核膜形成都发生在末期【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复制。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逝(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形数清楚赤道齐)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点裂数增向两级)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逝,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详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有染色体和中心体的复制,A正确;

B、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前期,而中心体的分别也发生在前期,B错误;

C、着丝点的分裂与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都发生在后期,导致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C正确;

D、细胞缢裂与核膜形成都发生在末期,D正确。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驾驭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更规律,能结合所学的学问精确推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5.下图甲~戊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显微照片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戊细胞可视察到赤道板,乙细胞可视察到细胞板B.图丙中的染色体和DNA含量均与图戊相同C.图丁中的染色体比图戊更为分散,更便于视察D.高倍镜下可视察到从甲依次进入丙、戊、丁、乙的连续动态变更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乙细胞处于分裂末期,丙细胞处于分裂前期,丁细胞处于分裂后期,戊细胞处于分裂中期。【详解】A、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不能视察到,A错误;

B、图丙(前期)中的染色体和DNA含量均与图戊(中期)相同,B正确;

C、图戊处于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楚,是视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C错误;

D、由于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视察到细胞连续有丝分裂的过程,D错误。

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同时结合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更规律答题。16.ATP合酶是由凸出于膜外的F1,和嵌人膜内的F0两部分构成,结构如下图所示。当H+顺浓度梯度穿过ATP合酶时,可使ADP与Pi形成ATP。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TP合酶能“识别”H+,也“识别”ADP和PiB.ATP合酶可能分布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C.ATP合酶的F1是脂溶性的,而F0是水溶性的D.ATP合酶既有催化作用,也有运输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ATP合酶既能运载氢离子,又能催化ATP形成。【详解】A、ATP合酶能催化ADP和Pi合成ATP,另外H+顺浓度梯度穿过ATP合酶。可见ATP合酶能“识别”H+,也“识别”ADP和Pi,A正确;

B、ATP合酶催化ADP和Pi形成ATP,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都有ATP的合成,故ATP合酶可能分布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B正确;

C、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具有疏水性,ATP合酶是由凸出于膜外的F1,和嵌人膜内的F0两部分构成,故ATP合酶的F1是水溶性的,而F0是脂溶性的,C错误;

D、ATP合酶既有催化作用,也有运输氢的作用,D正确。

故选C。17.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体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B.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C.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血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答案】D【解析】【分析】全能性: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旧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缘由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相宜的养分条件、相宜的环境条件。【详解】A、体细胞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因此,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A正确;

B、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B正确;

C、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证明白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正确;

D、造血干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D。18.下列与细胞癌变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缘由是辐射等致癌因子的作用B.人体正常细胞也含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C.癌症患者手术后进行放疗和化疗是为了杀死体内的残余癌细胞D.当人的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时,说明细胞已发生癌变【答案】A【解析】【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更,变成不受机体限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缘由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更;细胞表面发生变更,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削减。【详解】A、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缘由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人体正常细胞也含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B正确;

C、癌症患者手术后进行放疗和化疗是为了杀死体内的残余癌细胞,C正确;

D、当人的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时,说明细胞已发生癌变,D正确。

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学问,要求考生识记癌细胞的特征,驾驭癌细胞形成的缘由,能运用所学的学问精确推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9.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蝌蚪在变态期,尾部细胞将发生凋亡,从而使其能转变成正常的成体蛙B.细胞的凋亡有助于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C.细胞凋亡是由致病因子引发的急性损伤,引起细胞裂开,导致炎症反应D.细胞凋亡对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有主动意义【答案】C【解析】【分析】1.由基因所确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因为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确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经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详解】A、蝌蚪尾的消逝是通过尾部细胞凋亡实现的,是青蛙正常发育的一个阶段,A正确;

B、在生物体的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细胞的凋亡有助于消退体内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苍老的细胞,维持组织器官的形体大小,又不引发炎症反应,B正确;

C、致病因子引发的急性损伤,引起细胞裂开,导致炎症反应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

D、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限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对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有主动意义,D正确。

故选C。20.下列关于苍老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多细胞生物个体苍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苍老的过程B.细胞苍老受基因的限制,不利于个体的发育C.苍老细胞的水分削减,新陈代谢速率减慢,色素积累D.苍老细胞发生细胞萎缩,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变更【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苍老的特征:

(1)水少:细胞内水分削减,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苍老而渐渐累积,它们会阻碍细胞内物质的沟通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变更,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多细胞生物个体苍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苍老的过程,A正确;

B、细胞苍老受基因的限制,属于正常的生命历程,有利于个体的发育,B错误;

C、苍老细胞的水分削减,新陈代谢速率减慢,色素积累,C正确;

D、苍老细胞发生细胞萎缩,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变更,D正确。

故选B。21.除了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下图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据图推想,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相像的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位点B.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与酶自身结构有关C.非竞争性抑制可以变更酶的结构,使酶不适于接纳底物分子D.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图中的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削减,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变更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详解】A、据图可知,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相像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位点,A正确;

B、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属于酶的专一性,与酶自身结构有关,B正确;

C、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变更酶的结构,使酶不适于接纳底物分子,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C正确;

D、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变更酶的结构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在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没有变更,D错误。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学问,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化学本质,驾驭酶的特性,能结合所学的学问精确推断各选项。22.ATP被喻为生物体内的“能量货币”,用α、β、γ分别表示ATP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分子的ATP彻底水解后生成三个磷酸和一个腺苷,且释放能量B.ATP的γ位磷酸基团脱离时,释放能量可用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C.失去γ位的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仍可为生命活动供能D.ATP水解后作为核酸的组成单位不含α、β、γ三位的磷酸基团【答案】C【解析】【分析】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其次个高能磷酸键。【详解】A、ATP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腺嘌呤、核糖,且释放能量,A错误;

B、葡萄糖的氧化分说明放能量,用于合成ATP,因此,ATP的γ位磷酸基团脱离时,释放能量不能用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B错误;

C、失去γ位的磷酸基团后,剩余部分还含有高能磷酸键,仍可为生命活动供能,C正确;

D、ATP分子脱去远离腺苷的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原料。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含有α位的磷酸基团,D错误。

故选C。23.荧光素在ATP和荧光素酶作用下被激活可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在荧光素足量的条件下,探讨人员用不同条件处理荧光素酶后,测定酶浓度与发光强度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试验自变量是不同离子种类和温度处理B.A点限制因素不行能为荧光素或荧光酶的浓度C.高温或重金属离子可能使酶变性失活D.若要节约荧光素酶的用量,可以运用Mg2+处理【答案】A【解析】【分析】图中自变量是荧光酶的浓度及不同的温度或离子处理,因变量是发光强度。由图可知,镁离子处理组酶活性最强,发光强度最大。【详解】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温度处理及不同的荧光酶浓度,A错误;荧光酶的浓度增大,A点之后荧光强度不变,另外荧光素足够,故酶的浓度和荧光素不是限制因素,B正确;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均会导致酶变性失活,C正确;运用Mg2+处理,可以提高酶活性,可以节约酶的量,D正确。故选A。24.某植物器官的呼吸强度(用CO2释放量表示)与O2汲取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错误的是()。A.a-b过程随氧浓度增加无氧呼吸渐渐减弱B.a点时对应的氧浓度是植物器官储存的最适浓度C.阴影部分代表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总量D.b点之后只进行有氧呼吸【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速率随氧气浓度增大而不断增加,无氧呼吸随氧气浓度增大而不断减弱至0。【详解】A、a-b过程随氧气浓度增大无氧呼吸渐渐减弱,A正确;

B、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最低点为植物器官储存的最适浓度,B错误;

C、阴影部分为二氧化碳释放总量与有氧呼吸氧气汲取量(等于有氧呼吸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差值,即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总量,C正确;

D、b点之后氧气汲取量与二氧化碳释放量相等,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B。25.下列关于“视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试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上午10至下午2两点细胞分裂旺盛,此时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期B.试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碱性染料,防止染色过度C.解离的目的使DNA与蛋白质分别,提高染色效果D.制片时按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有利于视察【答案】D【解析】【分析】视察细胞有丝分裂试验的操作步骤:

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马上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别开来。

2)漂洗:待根尖酥松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视察。

5)视察:a、低倍镜视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其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b、高倍镜视察:在低倍镜视察的基础上换高倍镜,直到看清细胞的物象为止;【详解】A、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大约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上午10至下午2两点细胞分裂旺盛,此时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间期,A错误;

B、试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解离液,防止解离液影响染色,B错误;

C、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别开来,C错误;

D、制片时按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防止细胞重叠,有利于视察,D正确。

故选D。26.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试验的分析,错误的是()。A.试验过程中氧是引起酵母菌呼吸方式不同的外界因素B.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两组试验采纳的是对比试验的方法C.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培育酵母菌的培育液温度都上升D.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都能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答案】D【解析】【分析】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试验中,自变量是有无氧气,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生成量或是否产生酒精。【详解】A、自变量是有无氧气,A正确;

B、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都是试验组,采纳的是对比试验的方法,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释放热能,故培育酵母菌的培育液温度都上升,C正确;

D、酵母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能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有氧呼吸产物不能用其鉴定,D错误。

故选D。

27.如图表示某高等绿色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阶段Ⅰ生成的[H]可作为还原剂用于⑥过程生成水B.阶段Ⅱ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阶段Ⅰ产生的ATP可替代Ⅲ产生的ATP的作用D.过程①⑥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图形分析:①表示光反应过程中的ATP合成,②表示ATP用于暗反应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④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⑤表示无氧呼吸酒精发酵中的其次阶段,⑥表示有氧呼吸的其次、三两个阶段。其中物质X表示三碳化合物,Y表示丙酮酸。【详解】A、阶段Ⅰ生成的[H]只能用于暗反应,不能作为还原剂用于⑥过程生成水,A错误;

B、阶段Ⅱ表示暗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正确;

C、阶段Ⅰ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不能替代Ⅲ产生的ATP的作用,C错误;

D、过程①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但过程⑥中有氧呼吸的其次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D错误。

故选B。【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学问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实力和推断实力,运用所学学问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精确的提取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各个生理过程及场所。28.某同学探究温度、pH、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绘制出如下曲线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1中,A点增加底物浓度、B点增加酶浓度、C点提高温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加B.图2中,D点是酶储存的志向条件C.图3中,G点时将相关因素调至最适状态,酶促反应速率也不能提高到HD.图1、图2、图3中相关因素依次是底物浓度、温度、pH【答案】A【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实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须要相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上升,酶的活性可以渐渐复原,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变更,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图1表示的是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A点时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B点以后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A点增加底物浓度、B点增加酶浓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C点提高温度反应速率不肯定提高,A错误;

B、图2表示的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点时温度低酶活性降低,但是酶的空间结构不变,是酶储存的志向条件,B正确;

C、图3表示的是pH对酶活性的影响,G点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将对应相关因素调至最适,酶促反应速率不能同步上升,C正确;

D、图1、图2、图3中相关因素依次是底物浓度、温度、pH,D正确。

故选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学问的理解驾驭,难度适中。29.某生物试验小组欲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已知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是一个多步反应,会依次形成较大分子糊精、小分子糊精、麦芽糖,加入碘液后的溶液颜色分别是蓝紫色、橙红色、黄褐色(碘液颜色)。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确定淀粉酶活性较强的温度范围B.淀粉、较大分子糊精、小分子糊精的单体都是葡萄糖C.试验中淀粉的水解状况也可以干脆用斐林试剂来检测淀粉的水解状况D.通过视察加入碘液后不同温度下溶液颜色的变更可确定酶活性的强弱【答案】C【解析】【分析】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加入碘液后的颜色变更,通过加入碘液后的溶液颜色的变更推断淀粉的水解程度。【详解】A、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因此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进行试验,最终得到酶活性较高的温度范围,A正确;

B、淀粉、较大分子糊精、小分子糊精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正确;

C、该试验的自变量是温度,而斐林试剂运用时须要水浴加热,会干扰试验结果,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测淀粉的水解状况,C错误;

D、通过视察加入碘液后不同温度下溶液颜色的变更可确定酶活性的强弱,D正确。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试验,要求考生具有肯定的试验设计和修订实力。30.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培育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消耗的O2和产生的CO2的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氧浓度/%abcd产生的CO2的量/mol30121518消耗的O2的量/mol0698A.a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为6molC.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3D.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答案】C【解析】【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氧气足够时进行有氧呼吸,氧气不足够时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1mol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2mol酒精和2mol二氧化碳,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6mol二氧化碳.【详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与产生酒精的量相等,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氧浓度为b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量为6mol,则产生的CO2为6mol,由表格数据可知总CO2的量为12mol,则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2mol-6mol=6mol,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的量等于CO2的量,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的量也为6mol,B正确;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量为9mol,则消耗的葡萄糖为1.5mol,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5-9=6mol,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6÷2=3mol,因此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5:3=1:2,C错误;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氧气浓度为d时,酒精的产生量是0,因此酵母菌不进行无氧呼吸,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点睛】本题的学问点是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产物,利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进行相关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31.为探究不同时间北方某乔木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的变更状况,某试验小组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假如在9~11月用该植株的叶片做色素分别试验,色素带③④明显变浅甚至消逝B.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对光的汲取不完全相同,夏季和秋季该乔木林将呈现不同的颜色C.7~11月份,植株中叶绿素含量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总是呈负相关D.调查期间,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光照和温度【答案】C【解析】【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别试验,提取色素时须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别色素时采纳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终的结果是视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详解】A、在9~11月用该植株的叶片做色素分别试验,随着气温的降低,叶绿素渐渐削减,色素带③④明显变浅甚至消逝,A正确;

B、叶绿素主要汲取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主要汲取蓝紫光,不同的季节乔木林将呈现不同的颜色,B正确;

C、7~11月份中,7到8月,植株中叶绿素含量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不是呈负相关,C错误;

D、7月至11月,光照强度下降,温度渐低,叶绿素合成削减,分解加快,导致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下降,D正确。

故选C。32.下列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给硝化细菌供应14CO2,可以检测出14C6H12O6B.将3H标记亮氨酸注射到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C.小白鼠吸入18O2,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D.给水稻供应H218O,一段时间后其叶肉细胞内不行能出现C6H1218O6【答案】D【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的详细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a.水的光解:2H2O4[H]+O2b.ATP的生成:ADP+PiATP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CO2的固定:CO2+C5

2C3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CH2O)+C5+H2O2.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其次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须要氧的参加,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详解】A、给硝化细菌供应14CO2,由于二氧化碳参加暗反应最终进入有机物中,因此,可以检测出14C6H12O6,A正确;B、给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注射用3H标记的氨基酸,一段时间后,可依次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检测到放射性,因此,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B正确;C、小白鼠吸入18O2后,参加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水,因此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C正确;D、给水稻供应H218O,由于水参加有氧呼吸的其次阶段能够产生放射性标记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参加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因此,一段时间后其叶肉细胞内可能出现C6H1218O6,D错误。故选D。33.如图是同一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象,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若按分裂的先后依次排列,应为①→④→③→②B.图①②③④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C.图②中有线粒体与高尔基体参加活动D.图③过程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同一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其中①细胞中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且核膜和核仁渐渐解体消逝,处于前期;②细胞出现细胞板,处于末期;③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后期;④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中期。【详解】A、①是前期,②是末期,③是后期,④是中期,先后依次排列应为①→④→③→②,A正确;

B、图中表示的是分裂期,对于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来说,其中缺少间期,①②③④只表示分裂期的前期、末期、后期和中期,B错误;

C、图②表示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末期,该时期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应能量,C正确;

D、图③过程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B。34.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更。通过测定肯定数量细胞的核DNA含量,可分析其细胞周期。依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所示。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A.甲、乙、丙细胞均有间期细胞B.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C.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含有染色单体D.乙细胞着丝点正在分裂【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甲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包括G1期和末期的细胞;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4C,均为S期细胞;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4C,包括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详解】A、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其中G1期DNA含量为2C,S期DNA含量为2C−4C,G2期DNA含量为4C,因此甲、乙、丙细胞均有间期细胞,A正确;

B、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B正确;

C、丙组包括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其中后期的细胞不含染色单体,即丙组只有部分细胞含有染色单体,C正确;

D、乙组细胞的DNA含量为2C~4C,说明该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处于分裂间期,此时不行能发生着丝点的分裂,D错误。

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更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驾驭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更规律,能精确推断图中甲、乙和丙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对各选项作出精确的推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5.下列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经过a的过程,②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提高B.a→b→c→细胞苍老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均未发生变更C.⑥细胞发生了细胞分化,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结果D.在胚胎发育后期尾的消逝是由于尾部细胞编程性死亡而实现的【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②表示细胞生长,②→③④表示细胞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加;③④→⑤⑥表示细胞分化,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b表示细胞分裂,其中a表示分裂间期,b表示分裂期,细胞分裂会导致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种类相同;c表示细胞分化,细胞数目不变,但细胞种类增多。【详解】A、与①细胞相比,②细胞的体积增大,但其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输的效率减弱,A错误;

B、a→b→c表示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苍老过程中,遗传物质均未发生变更,B正确;

C、⑥细胞发生了细胞分化,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细胞凋亡为细胞编程性死亡,人在胚胎发育后期尾的消逝是由于尾部细胞凋亡而实现的,D正确。

故选A。【点睛】本题中所涉及的分裂、分化、苍老和死亡,在概念、本质方面很简单混淆,甚至会认为分化的细胞不仅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变更,而且还认为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也发生了变更。再就是关于高度分化了的细胞的遗传信息流淌理解不到位,这也是选错的缘由之一。二.非选择题(共50分)36.图1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更关系,N(N=染色体数/核DNA数),F点表示分裂期刚好结束;图2、图3分别表示高等动物甲、高等植物乙细胞有丝分裂的部分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分裂过程中须要适度的生长,细胞生长发生在图1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____。含有染色单体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__。(2)BC段形成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段形成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2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图2细胞的下一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4)图3结构H为____________,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5)CD段时,N值为___________。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细胞内全部DNA数”的值与N值比较________(大/小/相等/不确定)【答案】(1).AC(2).CD(3).DNA复制(4).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个子染色体(5).分裂前期(6).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较固定,数目较清楚(7).细胞板(8).由细胞的中心向四周扩展,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9).1/2(10).小【解析】【分析】分析图1:BC段形成缘由是DNA复制;CE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EF段形成的缘由是着丝点分裂;FG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分析图3: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结构H为细胞板。【详解】(1)细胞分裂过程中须要适度的生长,细胞生长发生在间期,即图1中AC段;姐妹染色单体从间期复制后出现到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期消逝,因此含有染色单体的时间段是CD段。

(2)BC段形成的缘由是DNA复制。DE段形成的缘由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个子染色体。

(3)图2细胞中染色体分布散乱,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图2细胞的下一个时期为中期,其主要特点是: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较固定,数目较清楚。

(4)图3结构H为细胞板,其作用是由细胞的中心向四周扩展,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5)CD段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因此N值为1/2。此时,由于细胞质中含有少量的DNA分子,因此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细胞内全部DNA数”的值与N值比较小。【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学问,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驾驭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更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学问精确答题。37.呼吸商(RQ)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物释放二氧化碳量与汲取氧气量的比值(RQ=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下图1表示萌发小麦种子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商的试验装置。请分析回答:(1)图1中,过程④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A表示____________。不会发生在人体成熟红细胞中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2)图2装置中的KO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对小麦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min视察墨滴的移动状况,如发觉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__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若发觉甲装置墨滴右移,乙装置墨滴左移,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4)事实上小麦种子的呼吸底物除了糖类外,还有脂肪等,在25℃下10min内,假如甲装置中墨滴左移10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100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商RQ的值_______。【答案】(1).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3).②③④(4).汲取二氧化碳(5).灭菌是防止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或汲取的气体)对试验结果的干扰(影响)(6).①③④(7).①②③④(8).0.9【解析】【分析】依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其次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其次阶段;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

图2中:甲装置中清水不汲取二氧化碳,也不释放气体,因此甲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与消耗氧气的差值,乙装置中KOH的作用是汲取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乙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消耗的氧气量。【详解】(1)④表示有氧呼吸的其次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物质A表示丙酮酸,人体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不能发生②表示无氧呼吸的其次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其次阶段。

(2)图2装置中的KOH的作用是汲取二氧化碳,对小麦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的目的是灭菌是防止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或汲取的气体)对试验结果的干扰(影响)。

(3)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min视察墨滴的移动状况。

如发觉甲装置中墨滴不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等于消耗的氧气量,乙装置中墨滴左移,说明消耗了氧气,则10min内小麦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即发生了图1中①③④过程。

如发觉甲装置中墨滴右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或不消耗氧气但产生了二氧化碳,乙装置中墨滴左移,说明消耗氧气,则10min内小麦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即发生了图1中①②③④过程。

(4)甲装置中墨滴左移10mm,说明氧气消耗量比二氧化碳产生量多10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100mm,说明氧气消耗量为100.所以,二氧化碳为100−10=90mm,呼吸商为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90÷100=0.9。【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详细过程、场所及产物,能精确推断图1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实力和理解所学学问要点,把握学问间内在联系的实力;能运用所学学问,对生物学问题作出精确的推断。38.油茶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运输至油茶果实部位积累,叶片是“源”,果实是“库”。为探讨库源比(果实/叶片数目的值)和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对油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