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城市建设史案例分析改_第1页
堪培拉-城市建设史案例分析改_第2页
堪培拉-城市建设史案例分析改_第3页
堪培拉-城市建设史案例分析改_第4页
堪培拉-城市建设史案例分析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堪培拉—城市建设史案例分析第四小组目录1、堪培拉简介2、堪培拉的城市规划3、城市发展建设4、分析总结5、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位置:坐落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分水岭(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脉的山麓平原上)的开阔谷地上,海拔760米,东距大海120千米,依山傍水,四周是布满茂密森林的丘陵。莫朗格洛河横贯市区,西流入马兰比吉河。东北距悉尼240公里,西南距墨尔本500公里。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

设计者2.城市规划2.1规划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凉爽。240公里500公里悉尼墨尔本人口:36.8万人(2012,包括3个卫星城),澳洲第八。面积:整个辖区面积为2395平方公里(50%以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在首都直辖区东北部。堪培拉城区面积为805.6平方公里定位:被誉为“大洋洲的花园城市”,世界十大“绿都”之一设计者:美国建筑师、景观师伯利·格里芬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

1.2面积定位

设计者2.城市规划2.1规划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澳大利亚首都地域范围100多年前,堪培拉是一片既无树木又无湖泊的牧场,1841年才发展成为一个小镇。当时只有一个邮局,一个铁匠铺,一个教堂及其所属的学校。它后来之所以能成为澳大利亚的首都,可以说完全是“鹬蚌相争”的结果。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希望把首都设在自己的城市,为此双方相持不下,争论了八九年之久。最后,联邦政府于1911年通过一项折衷方案,决定在两个城市之间选择一处适宜的地点重建新都,这个地点就是堪培拉。1911年4月举行了一次首都规划的国际竞赛,格里芬的方案获选。堪培拉的规划完全按照格里芬的规划有计划的进行。规划背景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2.1.1.政治背景1890一1914年,澳大利亚处于经济低谷和城市失业危机之中,在改革浪潮中,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被介绍进来。后来甚至在1917年10月,还在东南部港口城市阿德莱德召开了澳大利亚第一次有关田园城市问题的会议,这次大会后,田园城市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城市非中心化、合作社会、新城等,开始在澳大利亚专业城市学家群体中出现并逐渐推广。格里芬的堪培拉正是“田园城市”思想的实践案例。田园城市实质一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困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田园城市布局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2.1.2社会背景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目录1912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组织首都规划国际竞赛,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建筑大师沃尔特.格里芬(w.Griffin)的方案获得最佳奖。他的方案把城市核心定在首都山。当时这座山只不过是个土丘。山下是一条弯曲延伸的河流,格里芬把它规划成一个大人工湖。从首都山向外放射的道路通向卫星城,卫星城是主要居民点,而市中心只保持很小的规模,主要用作建政府大楼。1913年3月13日举行堪培拉动土建设典礼。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局势的影响,加上2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堪培拉的建设断断续续,直到1927年才初其规模,于这一年首都从墨尔本迁到堪培拉。那时新都人口尚不足5000人。以后的30年,城市建设仍然缓慢。1958年起堪培拉建设速度加快,城市面貌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2.1.3城市规划历程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目录60年代,对堪培拉规划进行了修改,由国家首都开发委员会主持设计,对1912年引进的美国建筑师格里芬方案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1974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在首都山上建新议会大厦的提案。1988年,新国会大厦落成;60年代初首都开发委员会根据国会的指示,为避免城市功能向中心区的过渡集中,保持规划的连续性,以建立一系列卫星城作为发展堪培拉的基本原则:①延续格里芬的规划,强烈地依靠轴线,尊重城市基地及周边区域的自然特征,确定了几座重要的国家级纪念性建筑,如高等法院、国家美术馆、科技馆等在“专用地”的位置。②以市中心为核心,分别向西北、东北和南部三个方向辐射,形成“丫”型多中心城市结构,由此将城市划分出首都区、工商业中心区、卫星城,其间又有大片的风景区、公园、农田等相隔,大大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维持了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2.1.3城市规划历程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目录2.2城市选址—回归自然莫朗格洛河黑山安斯利山首都山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将城址选择在澳大利亚东南部跨莫郎格洛河两岸的丘陵和平地上。北面有较平缓的山丘;东、南、西三面有森林茂密的高耸山脊

格里芬把这个地形比喻为一个不规则的露天剧场,高山好比是剧场的顶层楼座,倾斜向水边的山坡好比是宽广的观众席,下面的水面如同中心竞技场。

堪培拉地区边缘的山脉作为城市的背景,市区内的山丘作为重要建筑物的场地或城市中各个对景的焦点。中心竞技场露天剧场高山顶层楼座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2.2城市选址—回归自然格里芬方案:规划方案密切地结合地形,构成城市轴线,由多角的几何形和放射线路网把城市自然风貌和人工建筑群体组成相互协调的有机体。放射性路网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2.3.1总体布局(格里芬方案)该方案合理利用了基地山峦和水面,格里芬把城市的核心定在首都山,并在堪培拉西部建筑了水坝,将山下的莫朗格罗河流切断,并规划改造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将城市劈成南北两部分。人工湖山峦三条城市空间轴线水坝首都山山峦山峦莫朗格罗河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2.3.1总体布局(格里芬方案)以国会山为圆心,1.5公里为半径,从北向东往南顺时针方向的环城路为一个半圆弧线,再以南北两条宽阔的联邦大街、国王大街为边,构成一个扇形,扇形内有宽而直的市道使扇形区分成若干块几何图案,这每块图案便是整齐的街区,街区内又有许多的道路纵横交错,最窄的小巷也为双车道,车辆可以开到每家门。国王大街联邦大街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2.3.1总体布局(格里芬方案)方案以首都山为中心规划了四条主要的城市空间轴线,把一系列带有纪念物和自然主义界标的星形居住街区联系起来。这三条轴线是:1:由南到北,自红山、经首都山再到安斯利山。2:东西向贯通格里芬湖的视觉轴线,西端为黑山,山顶建有电视塔,为城市标志之一;3:由首都山通向城市商业中心的轴线。也是城市主要交通线路之一。4:由首都山通向服务业文化中心的轴线。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2.3.2空间轴线首都山黑山安斯利山第一条轴线:由南到北,自红山、经首都山再到安斯利山。格里芬湖堪培拉重要的礼仪活动多安排在这条主轴线上,轴线尽端即安斯利山脚下是一座战争纪念馆,首都山的主体建筑则是新议会大厦,两建筑分别成为该轴线两端的对景。战争纪念馆商业中心区格里芬湖首都山安斯利山新议会大厦对景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2.3.2空间轴线联邦桥国王桥以湖为界政府的机关区科教文卫区市民住宅区第二条轴线:东西向贯通格里芬湖的视觉轴线,即水轴,西端为黑山,山顶建有电视塔,为城市标志之一。格里芬湖位于堪培拉的市中心,将堪培拉分成南北两部分,而横跨南北的联邦桥和国王桥又把这两半紧扣一起。以湖为界,南边是政府的机关区,北边为商贸市场区,东边系科教文卫区,西边乃市民住宅区,这种布局既协调合理,又方便舒适,做到了形式美与功能全的有机统一。商贸市场区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第三条轴线:由首都山通向城市商业中心的轴线,既是城市主要交通线路,也是视觉轴线之一。第四条轴线:由首都山通向科教文卫中心的轴线。这两条轴线之间的三角地段,布置国家级政治文化艺术方而的建筑。商业中心区格里芬湖首都山格里芬湖科教文卫区国家图书馆澳洲高等法院国家画廊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城市虽然有轴线,但两侧空间井没有完全对称布局,而是顺应地形和实际功能的需要,室外空间尺度富有变化,车行与人行分流,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互相渗透,成功的创造出很多景观点。安斯利山植物园图书馆高等法院国家画廊战争纪念馆国会大厦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2.3.3城市空间节点与景观营造格里芬湖(Lake

Griffin),格里芬湖1964年引摩罗河水注满,同年命名。它把堪培拉一分为二,周长35公里,面积为704公顷,用来纪念这个城市的规划建造设计师伯利·格里芬。格里芬湖如果不去格里芬湖,不看喷射式喷泉,就不能说到过堪培拉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库克船长喷泉(CaptainCook

fountain),横跨格里芬湖的联邦桥和国王桥将市区的南北两部分连接起来。湖心有为纪念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200周年而建的“纪念库克船长喷泉”,水柱高达137米,超过日内瓦湖上的喷泉(130米),居世界第一位。库克船长喷泉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国家钟楼(NationalCarillon),座落在澳洲首都特区堪培拉的伯利·格里芬湖畔半岛。它是英国政府送给澳洲联邦的礼物,庆祝堪培拉成为澳洲首都50周年。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1970年正式启用。国家钟楼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

花园中心有湖,湖上设置了很多的艺术雕塑供人们欣赏。在东南部,由艺术家和园林景观师共同合作设置了很多视角良好的风景台以及自然树木,郁郁葱葱。

这个项目采用可持续的设计原则,并在确保最小水的消耗量的情况下,为全年的花卉显示设置了最好的展览效果。这样,设计师McGregorCoxall才能实现这个优雅、整洁的雕塑花园,同时为周围居民和整个的中心装饰区域提供了联系。国家画廊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新的国会会堂,作为统率整个城市的主体建筑,制高点,景观核心,设在首都山顶,占地500亩,有房间约5000间。从议会山顶向下俯瞰,由安斯尔山—战争纪念馆—纪念广场—格里芬湖一一三角形地区上几座重要国家建筑一澳大利亚“白宫”一一大草坪——新议会大厦组成的景观线既庄严又美观。战争纪念馆安斯尔山格里芬湖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2.5.1国会山改造露出山顶的国会建筑屋顶上,有一构架式的国旗塔,高高的旗杆上,飘扬着澳大利亚的国旗。主要的政府机构和各国大使馆、领事馆,分别位于首都山的东、西两侧,一侧有条政府街,布置政府各部委,另一侧有条大使馆街,总共有70国的大使馆设于堪培拉,大多数都是位于高级的耶鲁林拉区。大使馆街政府街2.5.1国会山改造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与国会相关的大型停车车库埋在首都山的山体中。有利的方面:机动车进出,一不影响行人安全,二不影响城市空间秩序,三不影响环境的安静。可以说安排的十分得当。两侧的停车车库进出口,山体内部已经被掏空,这种做法,在不破坏城市表面的情况下,能解决交通的问题,是一种可以大范围借鉴的模式。停车车库12M2.5.1国会山改造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随着堪培拉的发展,在市中心以外开发了数个卫星城,每个卫星城的城中心一般都建大的购物商场、娱乐中心、健身中心。卫星城与堪培拉市中心有公路网相连,除私人交通外,公共交通四通八达。这些卫星城都经过精心规划,建筑风格各有特色,尤其是城中心的建筑让人很容易记忆。比如,其中一个卫星城中心是以一群群红色屋顶的建筑依山坡而建。这样的设计使住在各卫星城的居民们有自己家园的感觉。卫星城黄色区域为卫星城2.5.2红色卫星城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卫星城因地形限制通常路网布置不均衡,所以合理的交通组织显得尤为生要。通常情交下主要道路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垂直等高线方向设置人行梯步。将不同标高上的平行道路设为不同方向的单向交通,道路交叉处利用地形高差形成立交。2.5.2红色卫星城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

通过堪培拉地图,很容易就找到霍华德花园城市的元素:核心、放射线、同心圆、扇区等。城市设计十分新颖,环形及放射状道路将行政、商业、住宅区有机地分开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从城市规划设计指导思想看,格里芬明显受到来自美国华盛顿特区规划设计、“城市美化运动”及英国“花园城”的影响。堪培拉的城市规划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在规划上将巴洛克式规划和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古典主义构图结合在一起,将首都的尊严和花园城市生活结合在一起,将城市空间的主角全部让位于自然山水,开创了一个生态式巴洛克规划先驱。但是城市规划过于考虑景观形式背后隐喻的政治含义,忽视了城市基本功能。其手法是以文艺复兴(巴洛克)的手法为基础,采用静态视点的方法构想城市空间和景观。2.6规划思想土地利用图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

2.4空间节点

2.5山体改造

2.6规划思想

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2.7土地利用堪培拉是世界上园林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有“大洋洲的花园”之美称。城市绿地占城区总面积的58%,人均绿地面积达70.5平方千米,仅次于华沙而居第二位。宽大的街路两旁是三排并列的观赏林木,地毯般的草坪严密地遮盖着每一块空地。仅在6万人口的城市中心区就有10多个公园,市民出门不远,最多是800米,就有一处公园或运动场。堪培拉特别重视大面积造林,建市70年来,人工种植并成活的树木达1200多万株。但其中也存在树种单调的问题,由于约80%的树木均为树叶含油量高的桉树,极易引发森林大火,今年1月份的森林大火差点毁掉堪培拉。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3.1城市景观在住宅区,每4000人组成一个小区,每个小区有一个小小的园林体系。居民区内只设绿荫蔽天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不许机动车辆进入,被称为“健身小道”郊区是大片的森林,是市民假日野餐、露营的佳境。堪培拉是一座没有幽墙的首都,代替围墙的是以花草树木结成的绿篱。参天的合欢树、按树等高大树种,是政府机关的屏障,兰桂等奇花异木围绕在富豪人家的庭院,梨树、蔷薇等多植于平民百姓家房前屋后。3.1城市景观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

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城市建筑群特点:布局严整,除了城市中部格里芬湖湖滨有一些摩天大楼外,别处都是低层建筑,90%以上是单门独户的二层楼住宅。政府政策:凡是建一处新住宅,房主均可以从政府得到一份绿色礼品:40丛灌木和10株树木。在政府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各家各户都有绿篱或精巧的小花园,屋后则建有家庭游泳池,住宅周围的空地是绿茸茸的草坪。庭院绿化成了整个城市绿化工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点:居住密度过低;用公共交通担负大部分客运交通量的设想难以实现;以临时议会大厦为核心的三角地带过于空旷等。建筑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3.2城市建筑中心型放射性路网它的轴线体系和斜向的对角线非常突出(其它部分的路网就是普通的格网),整体图案感也不错。调整东西贯通的道路体系,使其能成为尽可能直接连接主林荫道和两侧放射大道,远离林荫道的每个入口均用景观修饰使其清晰可见;建立支路和人行道系统以提高议会区与附属区的便利程度。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3.3.1城市交通体系1.市区街道宽敞,不设立交桥,路面涂绘白黄二色作为行车标记。2.转弯车要等百米以外最后一辆直线车通过之后开动,绝不抢道。停车时小心翼翼,不敢乱抛路边。3.全市有11万辆汽车,平均每两人一辆,但一天到晚很难听见一次鸣笛声,市内车速高达60迈,很少发生交通事故。4.全城,包括十字路口不见一个警察,可是一旦发生事故,他们却像“神兵”一样从四而八方赶到现场。按规定,堪培拉每千米街道配各100个警哨,他们都躲在汽车里,身上携带着无线通信工具,一处呼叫,八方支援。对违反交通规则者处罚极严,或吊销驾驶执照,或停止行车几个月。堪5.培拉地域辽阔,没有汽车,上班、办事寸步难行。这样的严厉处罚,等于被禁闭在家,因此人人遵纪守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目录1.堪培拉简介1.1地理环境1.2面积定位设计者2.城市规划

2.1规划背景

与历程2.2城市选址2.3空间布局2.4空间节点2.5山体改造2.6规划思想2.7土地利用3.城市发展建设3.1城市景观

3.2城市建筑3.3城市交通3.4法治保障4.分析总结5.其它3.3.2城市交通管理1.澳大利亚政府对生态和风景价值高的土地、湿地、水面等物体的保护用心良苦。(例如,对一座近百年的建筑政府就要挂牌保护;在公园建很小的项目要进行环境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污染园地;在主城区范围内不允许建任何可能产生污染的工厂;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尽管澳大利亚的畜牧业非常发达,未发展皮革制造业,从源头上避免了环境污染。)2.在澳大利亚街道上见不到垃圾和尘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