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中说明白姓氏的来源以及作用,明显说明西周时期姓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B正确;姓氏是确定宗法制基础,不是分封制,A错误;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C和D。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怎样?(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崇拜。(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加中华民族的凝合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办法识和同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同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反。2.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士绅是基层治理的基础 B.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乡、里、亭是秦朝最基层的管理机构,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乡、里、亭的官吏,有利于皇帝或政府的政令直达百姓,可知地主士绅是秦朝基层治理的基础,故选A;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乡、里、亭的官吏,不能说明其他官员也是这样,解除B;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解除C;材料无法体现秦朝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制度,解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乡、里、亭的官吏……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3.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白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大一统局面变更人们的家国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答案】B【解析】由于唐代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软官绅墓葬中大多墓志署名只写官衔,极少写郡望,故B正确;民族交融与门阀士族衰落没有干脆联系,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一统局面变更人们的家国意识,故C错误;藩镇割据并不是世代荫袭的家族衰落的主要缘由,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学生应当结合所学学问从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的角度动身,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闻名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描述:“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绘声绘色。”结合所学学问,对此表述理解正确的是A.内阁于万历年间起先参加决策 B.相权的发挥依靠于皇权的支持C.内阁可以敏捷机动地处理国政 D.内阁地位提升但仍需听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绘声绘色”,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张居正担当内阁首辅时,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仍旧服从于君权,故选D;内阁无决策权,解除A;内阁首辅不是宰相,解除B;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权力受到制约,解除C。5.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洁,具有坚韧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朝气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非常脆弱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困难的经济机制C.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具有坚韧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朝气制”强调小农经济因为简洁而有坚韧的生命力,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规模小而简洁破产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困难的经济机制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与物资和人口增长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6.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当是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中工场工人和商人、工场主的数据可知,此时该地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此地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苏杭地区,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汉代、唐代以及宋代均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故ABC错误。7.宋代,政府在厢(城市中的特定区域)下设“军巡铺”,主要负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以及处理打架斗殴事务和追捕盗贼、逃犯等,并推行“户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限制。政府还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材料主要反映出宋代A.商业发展导致城市问题严峻 B.城市治安管理体系较为完整C.商业活动时空限制比较严格 D.城市政治军事功能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为适应形势须要,推出了一系列的治安管理措施,反映出宋代城市治安管理体系较为完整,因此B选项正确;这些城市问题在宋代之前已经存在,材料并未强调此时问题严峻,A选项错误;宋代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治安行政管理,不是军事功能,D选项错误。故选B。8.两宋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土地运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冲突。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夫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A.削减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B.消退了土地用养的冲突C.强化了农夫的人身依附关系D.加剧了地主和农夫冲突【答案】A【解析】【详解】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长佃到永佃的发展,可以使农夫更好地去协调用地与养地的冲突,在肯定程度上可以削减甚至避开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故A项正确。但是土地租佃制的发展不能消退土地用养冲突,故B项错误;农夫长期甚至永久租种土地,并且可以转让租佃权,会使得农夫对土地的运用自主性增加,有利于弱化农夫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利于缓解地主和农夫冲突,故C、D两项错误。9.西汉大臣贾谊曾上奏“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不加其身”,得到汉文帝的认可。而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假如让恶人逃脱罪责“就会挖空社会平安的基石,扼杀正义”。由此可见A.罗马法对中国古代法律观念影响深远 B.罗马法更强调公允和正义C.罗马法维护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D.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尽管法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从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法律主见“刑不上大夫”,罗马法却追求公允和正义。故B正确。【详解】10.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实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A.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B.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C.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D.扩大了政治人才空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加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项错误。11.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A.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明显差异B.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C.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D.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17~19世纪,欧美逐步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而中国却在强化君主专制,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一反差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故A项是根源;B项不是根源,是反差的反映,故错误;A项是欧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缘由之一,故错误;D项叙述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根源”。“根源”即根本缘由,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一般从经济角度考虑。12.据统计,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是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新航路开拓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B.金银未转变为原始资本积累C.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D.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拓后,西班牙获得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但是由于自身工商业的落后、连年斗争而导致获得的白银和黄金大量外流,最终没有转化为工商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也没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D项是新航路开拓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13.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在工业中,人——个人,仅仅被看作种资本……在任何地方,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困”。该观点A.揭露了工业革命的弊端 B.主见废除资本主义制度C.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D.宣告了工人阶级的使命【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845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工业中,人——个人,仅仅被看作种资本……在任何地方,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困”等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人生活极端贫困,只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工具(资本的一部分);除了工作,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自私自利,这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弊端,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工人阶级状况,没有主见废除资本主义制度,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工人阶级的使命”,C、D与材料无关。14.如图为1890~1938年美、英、德、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其中③是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苏联【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与1890~1938年美、英、德、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中的曲线③相对应的,是一战之前相对落后,经过1920年头的新经济政策和两个五年安排,在西方大危机时期依旧发展较快的苏联,D选项正确;图中20世纪前期发展最快的是美国,20世纪初被美德超过的是英国,一战之前仅次于美国的是德国,ABC三项不符合题意。15.清代后期所办厂矿组织形式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官办招商集股四种:有些是同一时期的不同企业,有些是同一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化,如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战后清政府又放开民间开办企业。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加深 B.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C.清政府垄断工业生产的力气衰落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是清代后期民用企业发展较快,而官办企业相对衰落,强调的是清政府垄断工业生产的力气衰落,C正确;洋务运动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未涉及其它方面的学习,A解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解除;其次次鸦片斗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解除。故选C。16.据湖南口岸贸易情形的记载:“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纵,尤为畅销。业此者现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获,各不下三四百金。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这说明A.近代民族纺织业发展缓慢 B.本地棉花价廉难销售C.洋纱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 D.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洋纱涌入中国市场,本地棉花滞销,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更,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棉纺织贸易经营者增多,获利颇丰”,与民族纺织业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本地棉花滞销,而不是本地棉花价廉难销售,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湖南口岸贸易的状况,不能说明洋纱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故C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洋纱一纵,尤为畅销”“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结合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17.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一般农夫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A.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B.上海地区自然经济起先瓦解C.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D.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可知其年收入也许是5*12=60元,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一般农夫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说明工人的年收入要高于农夫,故C正确;由两地工人和农夫年收入的比较可知是上海优于直隶,故A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斗争后就起先解体,故B项“起先”错误;材料未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留意材料给的工人工资是月薪,而农夫是年收入,不能干脆进行比较。18.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由6080万两上升到8103万两,增长幅度为30%。这一变更打破了自乾隆中期以后一百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万两左右的局面。晚清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关税自主改革措施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社会秩序的稳定便利政府征税【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这一变更打破了自乾隆中期以后一百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万两左右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上升,这是因为鸦片斗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近代工业的发展,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C正确;据所学可知,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关税主权渐渐丢失,A错误;据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据所学可知,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故社会秩序的稳定说法错误,D错误。19.据《中国近代经济探讨》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直隶(含天津)江苏(含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湖北奉天其余省份58%19.82%5.37%4.22%3.96%2.56%2.43%2.43%1.02%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A.民族工业已摆脱束缚而快速发展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峻不均衡C.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D.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肯定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当中,直隶占比58%,江苏占比19.82%,其它省占比较小,这说明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峻不均衡,故B正确;1912~1919处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时期,并未摆脱发展的束缚,故A解除;材料数据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并不是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故C解除;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封建自然经济的比例,故D解除。20.《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觉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旺盛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看法的巨大迥异反映了()A.列强对华侵略放松 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 C.列强资本输出削减 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答案】B【解析】通商口岸的开拓,促进了晚清社会的近代化,政府主动增加商埠就是为了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故B正确;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是步步加深,故A错误;清末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故C错误;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故D错误。21.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A.具有剧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B.坚守闭关锁国政策C.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 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强调主动维护国家主权,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主权的维护,与闭关锁国无关,故B不正确;太平天国是旧式农夫起义,没有涉及民主政治,故C不正确;维护国家主权即是近代外交观念的体现,故D不正确。22.下图所示是发表于1907年9月的漫画《实行立宪》,漫画的构图以唱片机和人耳为主题。下图是作者风夫的画外之音:“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该漫画表明当时A.光绪帝未接受立宪主见 B.民众反对西方消遣方式C.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 D.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答案】C【解析】【详解】该漫画发表于1907年,反映的是预备立宪,结合右上角的画外音可知,漫画实际反映了作者在揭露和嘲讽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立宪是虚,是欺瞒民众的,故选C;A不符合史实,解除;B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解除;材料信息与民主共和无关,解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实行立宪》”、“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联系清末预备立宪的史实分析解答。23.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记,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更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复原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辛亥革命以民族同等、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但最终选取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D选项正确;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复原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选项说法有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更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同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更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24.中共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但1923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心认为合作A.会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定选择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与军事基础D.有利于改造和纯净国民党的阶级成分【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这个时间是国民党势力快速增长的阶段,只有与国民党联合才有可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减弱他的势力不是目的,目的是与其合作实现革命;C、D选项不是主要目的。25.杨奎松在《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幻想》认为:“抗日斗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切和参加,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抗日斗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主要是因为抗战成功A.实现了民族独立 B.增加了民族意识 C.促进了民族同等 D.建立了民族国家【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抗日斗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切和参加,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可知,抗日斗争使广袤国民增加了国家和民族意识,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故B项正确;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是在1949年,故AD项错误;中国促进民族同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抗日斗争使广袤国民增加了国家和民族意识,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由此得出答案。26.《共产党宣言》提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却指出:“旧式的起义……现在大都陈旧了。假如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斗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更,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更。”这一变更表明A.恩格斯主见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B.马克思主义适应了社会进步的趋势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正常赞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的是暴力革命。而材料“假如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斗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更,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更”体现的是马克思这时认为阶级斗争并不是进行社会变革的唯一手段,说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并非是唯一手段,但是不能说明马克思放弃暴力革命手段,A选项解除;材料无法得出19世纪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的结论,C选项解除;D选项说法过于肯定,当时俄国的部分革命党人还是主见暴力革命的,解除。27.沈志华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晰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须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详细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这反映了临时政府A.因专制统治导致失去民心B.对国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推断C.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不满D.没有切实解决人民关切的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晰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须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可知,这说明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解决民众的饥饿问题和接受民众要求退出一战的主见,所以被民众所抛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封建专制统治存在于二月革命之前,不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特征;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临时政府误判国际形势;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临时政府坚持一战,并非对外妥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8.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发布了很多法令,取消旧的等级制度,确立男女同等,废除教会一切特权,使教会与国家分别,教会与学校分别。苏维埃政府做法的目的是()A.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B.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C.获得广袤民众支持 D.进行马克思主义宣扬【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取消旧的等级制度,确立男女同等,废除教会一切特权,使教会与国家分别,教会与学校分别”体现了反封建的措施,说明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故答案为A项;B项相识片面,解除;C项不是目的,是实行这些措施的影响,解除;这些措施与宣扬马克思主义无关,解除D项。29.《司徒雷登回忆录》中写到:“由西方人创办和资助的很多文化事业都给取消了。燕京高校最近也给关闭了,燕大的外国教员全部被迫离开了。”这体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 B.“另起炉灶”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取消西方列强的侵略特权,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故选D;“一边倒”指中国坚决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党的屈辱外交,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AB不符合题意,解除;“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不符合题意,解除C。30.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更……这些根本性变更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中“根本性变更”是指,当今世界A.发达国家已日趋衰落B.东西方差距渐渐消逝C.发展中国家主导世界D.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增加,“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说明世界多级化趋势增加的缘由,故D项正确;当前发达国家并没有衰落,故A项错误;东西方差距不是渐渐消逝,而是渐渐增大,故B项错误;目前世界并不是发展中国家主导,而是多极化趋势增加,故C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31.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供应了珍贵的阅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信任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很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材料二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遇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刬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心到地方的公共卫朝气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绽开。——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缘由及其历史意义。【答案】(1)政府主导;立法保障;留意疾病预防;留意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2)缘由: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须要。意义: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解析】【详解】(1)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修建了很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和“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心到地方的公共卫朝气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可知,政府主导、立法保障、留意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依据材料“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信任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和“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遇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刬算”可知,留意疾病预防。(2)缘由:依据材料“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须要。意义:依据材料“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可知,城市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依据材料“建了由中心到地方的公共卫朝气构”可知,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依据材料“依据材料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绽开”可知,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实行了很多措施。1895年,清廷谕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随后,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1896年,清廷通饬各省督抚“于各省会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颁行,对独创新学新器者,赐予各种嘉奖;同时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甲午战后的短短6年中,商办企业的资本额较甲午战前的20余年增长了近4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可以说是甲午战后清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接着和发展。——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材料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更(单位:%)注:在工农业生产方面,1953~1956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据《中国统计年鉴》(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所实行的措施及意义。(2)依据材料二,指出1949~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缘由。【答案】(1)措施:激励发展纺织业;设立特地机构推动实业发展;制定并颁布相关章程;支持兴建铁路与开矿;嘉奖技术独创。意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后世的经济发展供应了借鉴。(2)特点:经济发展快速;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快速;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缘由:国民经济的复原;过渡时期总路途的指导;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救济;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解析】【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一中“清廷谕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各省会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颁行,对独创新学新器者,赐予各种嘉奖”,“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等信息,结合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