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_第1页
浅析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_第2页
浅析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_第3页
浅析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_第4页
浅析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从小就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以及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发挥好学科育人的作用。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本质,促使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科学,以科学的思维看待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将来用科学的力量进行社会生产与建设做好准备。一、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是指人作为主体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知识和能力的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越来越重要,更成为各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竞争因素,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小学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为此,在小学阶段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学科,自然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所以,立足于当前教育背景,基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实施科学课程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对推进科学课程改革也具有非凡的价值。二、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方法(一)立足课堂主阵地新课改明确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列为科学课程的宗旨。所以,教师应该抓住课堂主渠道,立足于课堂这一主阵地,实施优质高效的科学课程,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1.活用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好、用活科学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升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天气的阴晴雨雪、太阳土壤、鱼虫鸟兽等具体的自然事物与现象时,教师就可以渗透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教育,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与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求知欲,提升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又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中,教师要重点渗透“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的科学自然观,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广泛的自然世界,体会自然界各项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促使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再如,在“新的生命”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其生命繁殖的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让他们能够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去保护自然环境。2.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教师要把课堂向学生开放,结合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在探索中动脑思考,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中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比如,在“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电池、若干个小灯泡和导线,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共同探究有多少种连接方法。教学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连接方法最多。这样以竞争性的探究活动驱动学生融入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设计不同的连接方法的兴趣。当学生想出了连接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趁机再提出问题:“连接方法不同,连接后小灯泡的亮度会不同吗?连接方式有哪些特点呢?”这样一来,学生会带着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次次融入探究活动中,并带着兴趣与欲望探究科学知识。又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中,在让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时,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制作悬念:“同学们,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往水罐里放石头,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把水挤出来了,这也说明水是有体积的。和水一样,我们人类离不开的物质——空气,是否也有体积能占据一定的空间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并且运用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接下来,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究和分析,这时班级中的很多学生肯定会采用课本中介绍的方法验证空气能够占据空间,而有的学生也会尝试着运用新的方法来探索空气是否可以占据空间。在整个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在设计、操作、观察、记录与整理的过程中,亲身探究和感受科学现象。与此同时,他们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都能够获得发展。3.滲透科学技术新信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渗透科学技术新信息。如每节科学课的课前五分钟都为学生讲解现代新技术小知识。教师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现代新系统,如神舟飞船、嫦娥计划、磁悬浮、子弹头、人类转基因工程、人类克隆技术、超导、纳米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积累,增进学生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身边,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强烈好奇心与探索欲,唤起学生的时代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意识。(二)以大自然为渠道科学课程的实施,不是将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在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以大自然为渠道,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营造融洽、开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到社会大自然校园中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以蚂蚁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蚂蚁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然后,带领全班学生来到学校操场上,去认真观察蚂蚁,抓几只蚂蚁,并将抓来的蚂蚁放到科学实验室中,运用放大镜去观察,研究其身体构造。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已经获得的生活习性的科学知识,在操场上开始寻找蚂蚁,并且看一看现实中的蚂蚁到底是什么样的,和教材中以及和多媒体展示图片上的蚂蚁是否一样。当他们俯下身来去观察,去了解蚂蚁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自然能够提升。同时,当他们俯下身来去接近大自然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了解科学世界的趣味,在这样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自然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能够形成爱科学的科学素养。又如,教学完《植物的叶》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自己家的菜地、社区的公园等地方观察植物的叶子,了解这些植物叶子的形态、颜色等。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学生能够具体认识各种植物的叶子。另外,在亲近自然中了解自然,还有利于促使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如,教学完“动物”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家里养的各种小动物。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对所了解的动物有直观的认识,对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亲自去采集信息,亲身去感受,这与课堂中机械枯燥的知识讲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够在此活动中得以形成。(三)紧握课外活动契机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除了要把握教学这一主渠道,更要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契机,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机会与平台,激发学生创造力。开展科技类活动时,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开展综合性、趣味性、科学性兼具的课外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比如,以“明日科学家”为主题开展科学系列课外活动。首先,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设计一些创造主题,供学生参考与选择。如“运动与健康”“绿色能源唱响”“游山玩水,收获知识与快乐”“建筑——城市交响的音符”“力与美的结合——桥”“魔术与科学”。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个人或是小组的形式选取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研究的科学主题,参加比赛。参加比赛的内容可以是亲身探索、实验发现的科学知识,也可以是在课余时间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的某项科技成果,参加比赛的作品要以录像形式或是实验报告单的形式进行展现。教师最后根据参赛作品数量、种类、创新性等因素评出班级中的“小小明日科学家”和“最佳科技团体”。以活动为平台,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实践与探索,同时学生还能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积累更多的科学经验,从而为提升科学素养奠定基础。又如以下案例,开展制作“小模型”的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航模基础知识,并且动手操作拼装、制作航空航天的模型;学校开展少儿感知气象工作室,让学生在学校的数字化气象台和实时气象数据网上发布平台上进行观察、记录,从而让学生在关注气象信息中提升科学素养;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各种工艺制作、园艺栽培、智能机器人等活动,这既能够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又能够通过各式各样的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各选其好,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实现学生认识水平、智力水平、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四)科学校本课程为补充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各个学科教学中的核心任务与责任。为此,各级学校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积极编排多种类型的校本教材。在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该以科学类校本课程为补充。首先,教师要从校情出发,开发校本资源,建立包含多种科学内涵的课本课程,如走近科学,我与名人交朋友,科学智力加油站等;其次,教师在设计校本教材中,要力求所有知识与教学进行融会贯通,突破学科的界限,将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整合起来,从而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性的科学知识框架,助力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养成科学精神。(五)把握科学阅读的机会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绝对不只是语文学习的专属,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途径,更是增长知识,提升情绪调控能力,构建多维思维空间,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投入课外阅读中,让他们从科学类的书籍与杂志中汲取科学营养,从而形成较强的科学意识。例如,教师要为学生推荐《科学启蒙》《科学与创新》《科学之窗》《小牛顿科学馆》等书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中投入更多的科学阅读中,了解更多、更新的科学概念,主动地实现科学意义的建构;再如,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构建科普小角落,可以定期将我国以及其他各国新的科学成就的内容印在A4纸上,放在科普小角落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科学发展成就。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