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共243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共243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共243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共243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共243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共9套)(共243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1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前还有争议,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下列属于讲授教学的特点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3、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年。A、1903B、1908C、1913D、1924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A、维果茨基B、皮亚杰C、艾里克森D、科尔伯格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学生一想到考试就产生焦虑,属于()的条件作用。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第三信号系统D、以上都对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苛勒的顿悟学习实验中,能解决此类问题的动物是()。A、人工饲养的黑猩猩B、所有野生的黑猩猩C、所有灵长类D、个别野生黑猩猩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发现学习”是()提出的。A、布鲁纳B、苛勒C、奥苏贝尔D、加涅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布朗等人B、列昂杰夫等人C、皮亚杰等人D、布兰斯福德等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运用强化激发外部动机的前提是()。A、知道强化与被强化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B、强化是正强化C、强化是权威人物给予的D、强化要及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儿童在家庭中养成了爱劳动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A、行为规范的迁移B、知识迁移C、技能迁移D、学习经验的迁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借助相应的神经过程所支配的骨骼肌肉运动来实现的一系列外显的动作活动方式是()。A、脑力劳动B、体力劳动C、操作技能D、心智技能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的是()。A、元认知策略B、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调节策略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有位历史老师教中学生记忆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年代,指导学生把1421记成“一事二益”。这种方法是()。A、编码与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多元智力理论是()倡议的,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A、斯腾伯格B、吉尔福特C、加德纳D、阜南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的领会是使受教育者了解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什么要执行这一准则,要正确领会道德概念、原则和观点。A、社会规范B、道德情感C、道德知识D、道德意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辨析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17、智力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标准答案:错误。智力差异可以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水平的高低上,又可以表现在结构的不同上,还可以表现在发展与成熟的早晚上。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它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技能不是习惯。标准答案:正确。技能与习惯是一对类似而又不同的概念。习惯和熟练掌握的技能一样都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它们的生理基础都是“动力定型”。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包括内容、操作和产品。标准答案:错误。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将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包括社会规范的遵从和社会规范的内化。标准答案:错误。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包括:(1)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的遵从是社会规范学习的第一阶段,习得社会规范,首先会体现在遵从和服从社会规范方面。个体从表面上接受了社会规范,从行为上表现出了遵从性,但是对社会规范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的特点。(2)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认同是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进入这一阶段,个体从心理上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约束,认为理应遵循社会规范,即将社会规范转化为对自身的内在要求,并在行为上试图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能够主动和自觉地遵循社会规范,但是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学习仍然还有不足之处。(3)社会规范的内化:社会规范的内化是社会规范学习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对社会规范能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对社会规范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观念,使社会规范成为自己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将它与自己的价值观一体化,此时的遵从行为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由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驱使的,形成了稳定的道德品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21、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标准答案: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标准答案:(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2)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方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生成学习过程的前提是什么?标准答案:生成学习过程的前提是:第一,人们生成对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总是与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也即理解总是涉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及其认知结构,包括:(1)原来记忆中的语义和抽象的过程,如图式、规则、算法;(2)某种突出的特殊的表象或言语的记忆;(3)注意;(4)动机。第二,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它总是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并从中得出推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要概述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标准答案: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的方式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要素:(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2)学习是自发的,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仍然是来自内部的;(3)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是否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佳?标准答案: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当学生处于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时,其学习效果才达到最佳;这就是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应注意避免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过度的要求和频繁的竞赛有时往往适得其反,无益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为什么说“自问自答”是一种精加工策略?标准答案:自己提问,自己回答问题时,对问题做了许多添加和补充,使自己对问题的回答更有意义,更有条理,所以说“自问自答”是一种精细加工策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27、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标准答案: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如下:(1)心理学思想与教育的早期结合: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这些条件到了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an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了一批心理学人才。其中冯特的学生梅伊曼、霍尔、卡特尔等都曾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桑代克—一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使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中心领域。(3)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初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随着心理学体系的建立,实验法的引入,为运用科学的心理学观点和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有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哪些内容,意见并不统一。桑代克的研究及对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看法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吸取心理学各分支中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三)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进一步加强,并实现了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内容日趋集中。第二,注意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4)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868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1917年十月革命后,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教育心理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理论探索为主,贡献较大的是维果茨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步研究,广泛采用自然实验法,综合性研究的科学性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教育心理学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第一,理论思想活跃;第二,加强了同学校教育工作的联系;第三,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明显变化,吸取了心理测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5)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以后潘菽等人还陆续编写过一些教科书。直到1949年以前,多数是译述西方的,少有创见。建国初期受苏联心理学影响较大,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验,批判桑代克的理论及心理测验技术。20世纪60年代初,结合教育实际进行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一度中断。目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较快,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述评激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标准答案:(1)激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观点:激进建构主义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只有这时,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所以它反对僵死的、统一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开发性和弹性。它亦反对一味地灌输知识,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理解知识,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在新的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它还强调情境教学,主张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建构知识的真实情境,反对纯粹抽象地接受知识;教师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2)理论缺陷第一,它认为知识是主体赋予自己的经验流的一种形式,每一个主体只能认识自己的经验世界,否定社会交往在个体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完全陷入了自我论,导致认识上的狭隘主义。基金建构主义完全否定学习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所积累的大量宝贵知识,无疑是有害的。第二,“建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固然是很重要的,但知识是多种类型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这两种知识获得的心理过程和所需的教学条件是不相同的。陈述性知识主要靠接受来获得,因而完全否定“传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对的。第三,它强调课程目标要有一定弹性,但如果把这一观点极端化,反对任何统一的课程目标,则是非常有害的。第四,它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存在不同见解,但如果把这一观点极端化,则将陷入彻底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反对任何统一的知识标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论述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标准答案:论述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第一,动机对学习的作用不同于原有知识的作用。原有知识决定新的学习能否出现。通过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原有知识将成为新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学习动机可以加速或减慢新的学习过程的进行。但它只起催化剂作用,其作用是间接的,不直接参与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第二,动机对学习的作用是通过努力、集中注意为中介而实现的。如,学习动机作用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笨鸟先飞”或主动向他人请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第三,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为因果关系,而不是单向关系。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和加涅都持这种观点。加涅在阐明奥苏伯尔的动机观时指出:“由于这种原因,又因为动机并非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没有必要把学习活动推迟到学生养成适当兴趣和动机之后再进行,通常教授一个没有动机的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暂时忽略他的动机状态,并集中精力尽可能有效地对他实施教学,尽管缺乏动机,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学习;从学习的初步满足中他将充满希望地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引起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认知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并且要依靠由成功的教育成就引起的动机来加强进一步的学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是受到一定因素影响的,教师应当怎样克服这些因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标准答案: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也就是寻找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包括:(1)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背景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替代实质性的知识。问题解决有赖于知识容量的大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智能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智能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只有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时,个体才可能以进取的态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根据“耶基斯—多德森”法则,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其最佳的动机水平,在问题解决尤其是观念性问题解决中,中等水平的动机作用是最佳状态。(3)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当个体解决问题时,此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在个体面前,如空间位置、距离、时间、时间顺序以及物体当时表现出的特定的功能。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另外,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表征,也十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思维定势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依赖于过去成功运用过的策略的倾向。定势能够使人们对一些常规性问题作出较快的解答,但是又会使人们难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考虑问题,从而使思考问题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地限制,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定势的作用还极明显地表现在功能固着上,它是指人们不能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的物体的功能,囿于狭窄的思维空间,从而严重的阻碍了人们创造性地进行问题解决。(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就是指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某种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或途径的现象。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想象时,往往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当人们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它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才能很快找出可利用的信息,明确问题情境与欲达到的目的,迅速做出判断。(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学生应该始终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牢牢掌握问题的目的与主要情境,将精力集中于解答的目的及其标准。对这两方面分析越清楚,获得正确答案的可能越大,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从外部提出问题,相对来说比较被动,我们要尽量从教师提出问题过渡到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因此,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减少这样那样的限制,形成一种自由探究的气氛。(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问题解决的策略为算法和启发法,要帮助学生灵活运用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且要灵活地变化问题的角度和提法,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教师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能力,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要鼓励学生验证解答,防止以偏概全,可做类比联系,加以巩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不同的实践,并对实践提供反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选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1、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时间是A、1897年B、1903年C、1910年D、1913年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一般将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作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肇始时间,同时将桑代克视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因此,答案为B。2、在皮亚杰的容积守恒实验中,学前儿童在比较两个水杯里的水的容积时,要么只能注意到水杯里水的高度,要么只能注意到水杯的粗细,儿童的这种表现被皮亚杰称为A、自我中心B、中心化C、缺乏守恒D、缺乏运算能力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皮亚杰称儿童不能同时考虑事物的多个维度只能考虑事物的一个维度为中心化。因此,答案为B。3、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A、三个阶段B、三个水平C、四个水平D、八个阶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具体内容见辨析题第3题的答案要点。因此,答案为B。4、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力之间的关系是A、相对独立,互相影影响B、相对独立,互不影响C、相互从属,互相影响D、相互从属,单向影响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但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行为。因此,答案为A。5、下面发生了学习的情形是A、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B、小刚进到黑屋子里视力水平提高了C、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D、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后成绩提高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学习的定义是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A、B和D所产生的变化都不是由经验所导致的。6、条件发射建立后,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不再配对出现,条件反射逐渐消退,但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结并没有在神经系统中消失,能够对此证实的现象是A、条件反射的泛化B、条件反射的分化C、高级条件作用D、条件反射的自发恢复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条件反射消退后过一点时间突然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会再次发生,这被称之为条件反射的自发恢复,证实了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的联结在神经系统中仍然存在。7、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下面属于二级强化物的是A、食物B、保暖衣物C、水D、娱乐活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强化物可分为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两类。一级强化物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是指因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而获得强化性质的中性刺激。二级强化物可分为社会强化物(社会接纳、微笑)、信物(钱、级别、奖状等)和活动(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因此,答案为D。8、托尔曼通过“位置学习实验”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A、图式B、认知地图C、学科基本结构D、认知结构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托尔曼通过“位置学习实验”认为老鼠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获得对环境的认知,他创造了一个词汇“认知地图”。9、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认知策略与其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式中相似的结构是A、信息流程B、中央执行系统C、期望事项D、执行控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二者都是指对认知加工过程的计划、调节和监控。10、周恩来总理求学时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涉及的学习动机类型是A、内在动机B、远景动机C、社会交往动机D、直接性动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推动周恩来多年来一直努力求学,因此,属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11、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试图探讨“有的学生为什么采用自我妨碍学习策略”的学习动机理论A、目标定向理论B、自我价值理论C、自我效能感理论D、归因理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自我价值理论的特点重在对学校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进行解释,关注那些在学校中采用故意不学习、故意迟到等自我妨碍学习策略的学生的心理动因。12、“技能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命题及命题网络。13、强调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奥苏伯尔B、贾德C、桑代克D、苛勒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奥苏伯尔强调先前学习所获得的认知结构对于后面的学习会产生影响,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迁移的过程。14、下列选项中,属于动作技能的是A、摇头B、系鞋带C、打喷嚏D、打开计算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动作技能是由动作构成的,但不同于动作。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只有系鞋带符合动作技能的定义。其他选项都是简单的动作,无需通过练习而习得。15、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成果采取的复述策略是A、分散复习B、及时复习C、部分与整体相结合D、尝试背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人类遗忘的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率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是避免遗忘的一种有效手段。16、卡特尔将智力划分为A、一般智力与特殊智力B、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C、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D、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卡特尔将智力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包括理解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晶体智力是指对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本题选C。17、提出的理论能够解释道德行为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班杜拉B、皮亚杰C、科尔伯格D、弗洛伊德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强调榜样在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该理论对于道德行为发展具有解释力。二、辨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18、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标准答案:这种说法是准确的。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元认知是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他认为元认知包括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元认知的理解。元认知的英文是“metacognition”。“meta”是“在……之后”的意思,“metacognition”也被翻译成“超认知”“反省认知”和“后设认知”。三、简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19、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简述它的类型和功能。标准答案: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总的来说,组织者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给新的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陈述性组织者使新的学习可以有类属者,供学习者不存在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时使用。比较性组织者使新旧知识得以辨别清晰,供学习者对新旧知识无法辨别、容易产生混淆时使用。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的内容。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但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是有条件的,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拥有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如果学习者没有拥有同化新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就需要教师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以使学生拥有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四、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0、新学期开始了,王老师成为初中二年级四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级可是全校有名的“乱”班,学生上课迟到、自习时吵吵闹闹等不遵守纪律现象时有发生。请根据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帮助王老师管理这个班级,使全班同学能够遵守学校和班级制定的规定。标准答案:王老师要做的是使该班的同学进行校规和班规的学习,也就是使他们学习一些社会规范,因此,应根据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的有关研究成果帮助王老师改变班风。社会规范的学习目的就是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依从、认同和信奉。(1)社会规范的依从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与服从两种表现或类型。在这一阶段,王老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第一,明确规定,明确奖励和惩罚的措施。通过惩罚使学生服从规定。第二,与表现较好的学生沟通,使他们能够遵守规定,从而产生从众效应,使其他同学也能遵守规定。(2)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认同是社会影响内化的心理基础,包括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规范认同属于社会认同的范畴。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认同分为偶像认同与价值认同两种基本类型。在这个阶段,王老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第一,树立榜样,使同学们产生偶像认同。第二,通过主题班会讨论遵守学校规定的重要性,使同学们产生价值认同。(3)社会规范的信奉社会规范的信奉即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将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王老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第一,深化学生对规范价值的认识。包括对规范实践后果的认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掌握。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消除意义障碍。所谓意义障碍,指妨碍学生对社会规范价值作出正确认识的错误思想。在这一阶段,对各种意义障碍都要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不可压服。第二,丰富学生对社会规范的情绪体验。包括注意丰富主体对情境的感受、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情境进行评价、丰富学生对社会规范后果及其意义作用的认识。另外,情绪也可以通过“替代”作用而学到。这表现为通过观察别人的情绪反应学到一种情绪反应。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的内容。社会规范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阶段的,并有一定规律的。要注意将这一规律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3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在宏观上,教一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变量:()。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3、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A、《教育实用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心理大纲》D、《教育心理统计》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B、桑代克C、巴甫洛夫D、布鲁纳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最早对动物进行学习实验研究的是()。A、德国的艾宾浩斯B、美国的桑代克C、德国的柯勒D、美国的华生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B、学生是否主动学习C、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呈现或由学生发现D、学习目的是解决问题或是获得知识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再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这种学习属于()。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组合学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认知学徒模型是由()提出的。A、布朗等人B、列昂杰夫等人C、皮亚杰等人D、斯金纳等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某一学生怕老师说他在班上最缺少马斯洛所说的下面哪一种需要的满足?()A、求知需要B、自尊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儿童在学会了写“木”字后,有助于学习写“森”,这是()。A、负迁移B、一般迁移C、具体迁移D、纵向迁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默默进行,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判断其存在的技能是()。A、脑力劳动B、体力劳动C、操作技能D、心智技能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练习扔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练习形式是()。A、心理练习B、整体练习C、区组练习D、分配练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是()。A、资源管理策略B、元认知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编码和组织策略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A、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B、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中的第四层次为(),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A、特殊因素B、一般因素C、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D、小群因素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下面属于正确的社会规范学习的顺序的是()。A、遵从、认同、内化B、遵从、内化、认同C、内化、认同、遵从D、内化、遵从、认同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辨析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18、荣格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心理类型:整体型和系列型,人们用这两种相反方式来看待世界。标准答案:错误。荣格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内倾的和外倾的,人们用这两种相反方式来看待世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脑激励法就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这种想法联系起来。标准答案:错误。脑激励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这种想法区分开来,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其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产生想法,不管这个想法初看起来如何片面,只有当所有可能的建议都已提完,才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方式能产生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促进”的现象,即当一个人看到其他人正在完成某任务时,自己也想要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我国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就是从他律到自律。标准答案:错误。我国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是:①从他律到自律;②从对效果的评价到对行为动机的评价;③从对别人的评价到对自己的评价;④从片面到全面;⑤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进行评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21、在采用行为矫正法处理学生违规行为问题时有哪些步骤?标准答案:(1)确定目标行为及强化物;(2)设定目标行为的基准体;(3)选定强化物与强化标准;(4)如用惩罚须先设定标准;(5)按基线比较行为之进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苛勒的顿悟说主要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标准答案: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所谓完形,亦称“格式塔”,指的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学习,其实质均在于通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形,学习并非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第二,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学习的顿悟说,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克的联结说针锋相对。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激进建构主义的原则是什么?标准答案: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知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罗杰斯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标准答案: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形式的情知合一的人。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全人”或“功能完善者”。当然,“全人”或“功能完善者”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说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标准答案:(1)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受动机的影响的,还受到其他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之道、学习方法、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健康状况等影响,所以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动机强、行为好、学习成绩好;动机弱、行为不好、成绩不好;②动机强,行为不好、学习成绩不好;动机弱行为好、成绩好。(2)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条件,两者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一方面学习动机会影响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学习成绩的提高或降低会反过来增强或减弱学习动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标准答案: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是:(1)教师应善于管理课堂,维持课堂纪律,使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致受到纪律不良的学生的干扰;(2)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教师有耐心、公正、友善,使学生有爱和归属感;(3)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必须是学生既能胜任但又有一定难度的,太易和太难的任务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学习任务必须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对学生有一定实际意义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说明“记笔记”有助于学习的理由。标准答案:记笔记活动可以调节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记笔记有助于指引个人的注意,有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8、分析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标准答案:(1)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在解放前是比较薄弱的。我国最早出现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光绪末年(1908年),由房宗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教育实用心理学》。在20世纪的20年代初,廖世承教授开始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教育心理学,并于1924年出版了他编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自光绪末年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四十多年中,我国老一辈的心理学工作者不仅在国内传播了教育心理学知识,同时也展开了一些教育心理学问题的研究。在学科学习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等方面,一些学者如艾伟教授、肖孝嵘教授等,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多数是译述西方的,研究问题的观点与方法,也都是追随西方的潮流,很少有创见。所以,总的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在解放前是比较薄弱的。(2)50年代到70年代的基本情况如下:50年代主要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只做了一些有关教学改革和儿童入学年龄的实验研究。60年代前期,在学科心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60年代后到70年代前期,由于十年动乱的冲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度中断。(3)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心理学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具体表现在,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迅速进行了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在师范院院校中恢复了教育心理学课程,并出版了许多相关专著。如1980年,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修订后正式出版;1981年,冯忠良出版了《学习心理学》和《智育心理学》等。这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恢复和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开始面向世界,在借鉴苏联和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总之,我国教育心理学目前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解放前的基础薄弱,解放后又两次遭受极左思潮的摧残,因而同一些基础较好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我们的专业队伍还比较弱小,研究的设备与条件也远不如一些先进国家;我们的研究范围还比较狭窄,一些研究本身也不够系统;对于教育心理学本身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缺乏认真的深入探讨。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努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试析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标准答案: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与皮亚杰和布鲁纳一致,但建构主义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亦即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作用,他们把这种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看作是建构的目标和基础。②学习过程同时包含: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即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从记忆系统提取的信息本身,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即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是一种灵活的建构。这种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是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的主要观点。其实这与皮亚杰通过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强调后一种建构,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用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而是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灵活地建构起图式用以指导活动。③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不同人看到的是不同方面,所以,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提倡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情境性教学和支架式教学,重视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虽然试图突破认知理论,但还不成熟,例如,他们强调事物意义源于个人的建构,认为对事物没有唯一的正确理解,这就走向了极端,因此,应当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见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标准答案: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1)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流畅性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2)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习惯的思维方式,开创不同的思路的能力。富有创造力的人思维比一般人的思维出现的想法散布的方面广,范围大。(3)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打破常规的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4)思维的敏感性:创造性思维者对新颖独特的观念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具有及时把握它们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措施有:(1)刘勇脑激励法鼓励学生创造脑激励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这种想法区分开来,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其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产生想法,不管这个想法初看起来如何片面,只有当所有可能的建议都已提完,才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方式能产生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促进”的现象,即当一个人看到其他人正在完成某任务时,自己也想要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吉尔福特的策略吉尔福特在总结了大量的有关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文献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前后有序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①拓宽问题,为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打开了大门;②分解问题,问题越具体就越有可能为我们提供提取信息的线索;③常打问号,形成提问的习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提不同特征的问题;④快速联想与中止评判,快速联想是在解决问题中最广泛使用的策略,这期间要严格禁止使用任何方式的批评;⑤延长努力,产生观念的努力不应过快地终止;⑥列举属性,可以对事物重新分类,从而使它们更便于使用,更适用于不同寻常的场合;⑦形成联系,迫使自己把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获得新奇观念;⑧尝试灵感,对某一问题的实际工作停顿一会,但仍保持解决该问题的愿望,往往灵感会在没有料想到的情况下出现。(3)弗里德里森的教学策略①酝酿: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避免立即达成一个解答,而是要反思问题,在考虑几种不同的解答之后,才选择某种解答;②终止判断:在创造性解决问题中,应鼓励学生终止判断,要考虑所有的可能性后,才尝试某个解答;③适当的气氛:松弛、甚至玩乐的环境能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使他们感到他们的想法会被接受,因此建立适当的气氛是重要的一步;④分析:分析和列出问题的主要特征和具体的要素,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⑤思维技能: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如,考虑不平常的想法,做计划,列出所有可能性,综合许多事实,在头脑中理清问题等;⑥反馈: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最有效的方法也许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不同的实践,并给实践提供反馈。不仅要对解答的正确性给予反馈,而且要对解答的过程提供反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1题,每题1.0分,共21分。)1、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教育学与心理学背离的时期是A、1900-1920年B、1920-1960年C、1960-1980年D、1980-现在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这一时期心理学家进入实验室从事学习过程与学习实质的研究,没有关注教育实践。教育学家没有依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教育实践。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2、在皮亚杰看来,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是A、运算B、图式C、适应D、平衡化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皮亚杰使用图式这个概念表示认知发展的结果。图式是指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在皮亚杰看来,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所拥有的图式具有质的不同。也就是说,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使用不同的认知工具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3、强调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B、霍尔C、华生D、格赛尔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斯金纳强调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霍尔提出的“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环境”论断中表明他强调遗传的作用。4、在科尔伯格使用《海因茨偷药》这个故事研究道德认知发展时,如果一个儿童认为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这样妻子得救,他们将来还会重聚,那么该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A、好孩子定向阶段B、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C、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D、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题中儿童判断海因茨是否应该偷药考虑的是海因茨的行为对他有无好处,这符合前习俗水平第二阶段——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的特点。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5、下列各种个别差异中,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A、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B、合作型与竞争型C、内控型与外控型D、视觉型与听觉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合作型与竞争型是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划分学习风格的。视觉型与听觉型是从生理因素的角度划分学习风格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6、加涅将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这种分类的方式是A、学习水平分类B、学习结果分类C、学习内容分类D、学习性质分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加涅根据学习水平将学习划分为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这八种学习是低级到高级的关系。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划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这五种学习结果是并列的关系。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7、“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条件反射的角度进行解释,这是因为发生了A、条件反射的泛化B、条件反射的分化C、高级条件作用D、条件反射的获得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本题中,“井绳”与“蛇”类似,也能引起条件反射,这是条件反射的泛化。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8、某位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及时完成作业,老师告诉他放学后不必再留在教室里完成作业了,此后该生继续按时完成作业,这时该生受到了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斯金纳将强化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一种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施加正强化物提高行为反应概率的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减免负强化物提高行为反应概率的强化。同样惩罚也分为两种,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通过施加负强化物降低行为反应概率的惩罚,负惩罚是通过减免正强化物降低行为反应概率的惩罚。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9、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响下,其违纪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这体现了通过榜样示范学习的A、习得效应B、情绪唤起效应C、抑制效应D、反应促进效应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通过榜样示范学习的抑制效应。它是指学习者看到榜样做了那些不该做的事情受到惩罚后自己也不会做出这种事情。与此相对应的,去抑制效应是指学习者看到榜样做了那些社会不期许的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也做出了这种事情。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10、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A、图式B、认知地图C、学科基本结构D、认知结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虽然图式、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具有相同的内涵,但布鲁纳明确提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是学科基本结构,通过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发展认知结构。11、奥苏伯尔将先行组织者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是指A、一种学习材料B、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师C、组织的学生活动D、帮助学生学习的学生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学习材料,当学生不具备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时向学生呈现,可帮助学生同化新的知识。它具有的特点是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12、马斯洛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A、意义学B、有意义学C、内在学习D、自主学习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马斯洛将学习分为外在学习和内在学习。外在学习(externallearning)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内在学习(internallearning)是指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因此,答案为C。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A、内在动机B、外部动机C、社会交往动机D、自我提高动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与学习的内在动机论述的情形是一致的。14、根据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理论,期望和价值之间具有的关系是A、正相关的关系B、负相关关系C、互补关系D、没有关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两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期望值和价值之和为1。也有学者认为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当个体认为某种学习任务成功的概率高的时候,就会乐意投入到这个学习任务中,并认为该任务有较高的价值。15、在遇到众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此时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形式是A、图式B、命题C、表象D、产生式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图式是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表征。图式中包含的信息可以是知觉性的(表象),也可以是命题性的。图式中既包括范畴的必要性特征,也包括范畴的特点性特征。这是图式与概念很重要的一个区别。例如,“鸟”的概念中不含“鸟会飞”这一属性,但鸟的图式中可以包含这一特点性特征,以帮助者学习者对大部分鸟进行了解。16、学习骑自行车后不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A、顺向负迁移B、顺向正迁移C、逆向正迁移D、逆向负迁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在这一学习情形中,先前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影响,这是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是负迁移。17、在桑代克的试误学习实验中,一只在一个笼子中经过训练能够迅速逃出的猫被放入到另一个笼子中,该猫能不能迅速逃出,取决于A、猫是否具备逃出笼子的能力B、两只笼子是否相似C、猫是否饥饿D、猫是否认识到笼子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情境和反应的联结,对应的学习迁移理论是共同要素说,即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是两种学习情境是否相似。因此,答案为B。18、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A、讲解B、观察C、示范D、练习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技能形成需要讲解、观察、示范等教学方法,但练习是其基本途径。其他条件可以缺失,但练习这一条件是必要条件。19、在弗拉维尔(Flavell)看来,元认知的成分有A、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控制B、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控制D、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控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包括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国内学者董奇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20、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但却在不再想这个问题做其他事情时突然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现象被称作A、功能固着B、定势C、酝酿效应D、灵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也就是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仍没有结果时,暂时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研究时,问题就能较快得到解决,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21、社会规范内化的最高阶段是A、依从B、认同C、信奉D、同化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阶段,其中信奉是内化的最高阶段。信奉阶段在美国心理学家凯尔和阿伦森的著作中就叫做“内化”。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二、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2、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决定了其成就的高低。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当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行为结果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能够产生如下的影响:第一,影响活动的选择。第二,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在困难面前的态度。第三,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第四,影响任务的完成。自效能感高的学生确信自己能够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集中注意力,适当运用有关学习策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水平只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调节作用,个体成就的高低除了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受到认知因素、行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自我效能感水平并不能决定个体成就的高低。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班杜拉不是一位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他提出心理、行为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交互作用论,强调心理因素对于行为的影响,行为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是无限扩大的。23、加德纳认为人类的各种智能是完全独立的。标准答案: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它们分别是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关于自然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但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行为。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理解。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它们之间会相互影响。我们完成一项任务往往需要多种智能,这就会体现出多种智能共同起作用。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4、简述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标准答案:成功智力理论也称三元智力理论,由斯腾伯格在1985年提出,强调智力是一套相互关联的加工过程。成功是指个体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人生理想。因此,成功智力就是指用以达成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它使个体能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该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是主体有意识地规定活动的方向,以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主要指抽象思维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和语言能力。创造能力包括阐明新思想和联合非相关事实的能力、处理新异情境以及自动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包括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以最大限度利用机会的能力以及在特殊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是由上述三种能力组成的。只有在三种智力平衡时,个体才能与环境达成最佳的适应状态。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的内容。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的理论,是从智力的功能角度探索智力的多元性。25、简述罗杰斯关于学习与教学的论述。标准答案:(1)罗杰斯的学习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罗杰斯认为,可以把学习分成两类,一类学习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罗杰斯认为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判断是意义学习还是无意义学习的依据是学习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自由学习是指学习者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有做出抉择的勇气。(2)罗杰斯的教学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他认为,学生们各有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只需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因此,他将其非指导咨询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条件引进教育领域:真诚一致,即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是一个表里如一、真诚、完整而真实的人;无条件积极关注,即对一个人表示看重、认可、欣赏其价值,而且这种感受并不以对方的某个特点、某个品质或者整体的价值为取舍、为依据;同理心,即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罗杰斯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个人成长,而教师的角色就是辅导者,只要师生关系良好、观念共享、坦诚沟通,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人本理论的内容。学习的人本理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切入,强调教师对学习者的促进,强调学习者自己对于学习的投入和负责。26、简述动作技能形成中的特征变化。标准答案:与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阶段相比较,已形成并达到熟练程度的技能动作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一些典型的特征:(1)意识控制的变化随着技能的逐渐形成,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也随之减弱,并被自动控制所取代。(2)动作控制方式的变化随着技能的形成,细微线索的逐渐运用使动作日趋完善。随着技能的形成,动觉的视觉反馈控制逐渐开始让位于内部反馈,由内部反馈来控制。(3)动作品质的变化动作的稳定性逐渐加强。(4)动作协调性的变化动作的协调性逐渐加强,多余动作逐渐减少,当技能达到熟练程度时,整个的动作系统已成为一个协调化的动作模式。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解。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5套一、名词解释(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1、社会规范学习标准答案:社会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构建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社会规范学习具有情感性、约束性和延迟性等特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心理健康标准答案: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积极的社会功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六艺标准答案:“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西周家庭教育标准答案:西周时期贵族子弟训练过程是先家庭教育,再学校教育。父母就是幼儿最初的教师。家庭教育的内容有基本的生活技能与习惯教育、初步的礼仪规则以及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孩子从7岁起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女子只在家庭中接受女德的教育,而男子将来可继续接受学校教育。西周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重男轻女,并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稷下学宫标准答案: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是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是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而且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其特点是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而且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稷下学宫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促进了思想学术的发展,也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素丝说标准答案:墨子的贡献是“素丝说”,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的颜色,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有明显进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性善论标准答案:性善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启发诱导标准答案: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育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简答题(本题共23题,每题1.0分,共23分。)9、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标准答案: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品德形成发展的实质: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就是品德发展的实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①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品德发展过程就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进而依据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②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道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③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心理特征。品德发展是这四个因素相互协调、统一的合力发展,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识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标准答案: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推动人们产生道德行为或抑制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①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②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③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④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⑤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⑥教师应创造一种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可以真诚而坦率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决策。真诚地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此外,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有哪些?标准答案: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可以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1)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①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方法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重要原因。现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第一,养而不教,重养轻教;第二,宠严失度,方法不当;第三,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第四,家长生活作风不良,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②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只抓升学率。第二,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第三,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