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24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24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24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24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地理模拟题24一、单项选择题

2011年7月17日,我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越冬科考队的队员们迎来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

当中山(江南博哥)站“第一次日出”时,若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位于观测者的______。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正确答案:D[解析]中山站刚刚经历完极夜,第一次日出的时刻应该为正午12时。中山站位于东五区,则此时北京时间应为15时。此时,在天津的观测者应该能在西南方观测到太阳。

2.

中山站极夜持续的时间是______。A.30天左右B.50天左右C.70天左右D.90天左右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中山站出现极夜的日期的中点为夏至日(6月22日)。从夏至日到极夜结束时间约为25天,那么整个极夜的持续时间应该为50天左右。

3.

下列地貌单元中,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的是______。

①海沟

②裂谷

③岛弧

④海岭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正确答案:C[解析]板块生长边界在陆地上形成裂谷,在海洋中表现为大洋中脊即海岭。

下列是某地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图中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m。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

关于A、B两点的坡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A点坡度较B点大B.两点坡度一样大C.B点坡度较A点大D.从图上无法判断出来正确答案:C[解析]B点附近的等高线比A点附近的等高线分布密集,所以B点的坡度比A点大。

5.

五一假期里,李明和朋友们来到图中的陡崖进行攀岩运动。他们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攀登的最大高度不超过______米。A.400B.600C.300D.500正确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陡崖跨越了3条等高线,所以陡崖的最小高度为200米,最大高度不超过400米。

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回答下列问题。经纬度位置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mm)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天)33°N,98°E-12.88.7561.4<0.26.

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______。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植被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地是青藏高原,所以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7.

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______。A.雪灾B.台风C.泥石流D.暴雨洪涝正确答案:A[解析]青藏高原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雪灾。

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8.

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______。A.地貌形态B.泥沙沉积量C.河网密度D.抗侵蚀能力正确答案:B[解析]由题干可知,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因此泥沙沉积量的多少会影响海岸线的变化。只有泥沙沉积量多于泥沙沉降量,海岸线才会向海洋推进,故B项正确。海岸线变化受地貌形态、河网密度影响不大。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抗侵蚀能力相差不大。

9.

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______。A.震级B.震中距C.烈度D.震源深度正确答案:C[解析]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建筑物等影响的强弱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有关。因此,城市制定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烈度,故C项正确。

读“某大陆南回归线附近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M地可能形成的自然现象是______。A.雾B.云层C.降水D.渔场正确答案:A[解析]由图示可知,该地在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西岸,盛行东南风,沿岸冷水上泛,形成寒流。该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近地面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雾。由于该地盛行离岸风,位于山地背风坡,且沿岸有寒流,所以该地气候干燥,云层和降水不易形成。M地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所以不可能形成渔场。M地可能形成的自然现象是雾。

11.

若图中的风力增强,可能给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______。A.增加沿岸降水B.提高沿岸大气温度C.海域渔业资源更丰富D.厄尔尼诺影响加剧正确答案:C[解析]该地盛行风为东南信风,在其影响下海水偏离海岸形成离岸流,导致冷水上泛,形成寒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冷水上泛使得海水底层营养物质到达表层,带来丰富饵料,形成渔场。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南信风减弱,导致寒流减弱,海表水温上升的现象。所以若东南信风增强,则寒流会增强,不会出现降水增加、气温升高及厄尔尼诺现象,海域的渔业资源会更丰富。

12.

与云南元阳梯田景观形成有关的自然条件是______。

①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带来降水

②来自怒江的水汽带来降水

③人类修渠灌溉

④山地崎岖,海拔高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正确答案:D[解析]云南元阳梯田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地形,即山地崎岖、海拔高,还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带来丰沛的降水,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人们修筑梯田、修渠灌溉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元阳梯田景观。所以元阳梯Ⅲ形成的自然条件为①④。

下图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的某地半个月内清晨6点出现的月相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

当月球出现在天际最高位置甲处时,其月相是______。A.满月B.上弦月C.新月D.下弦月正确答案:D[解析]在北半球中纬度,新月和上弦月仅在上半夜可见,清晨6点是见不到的,而满月在清晨6点时应该在地平线附近。所以只有下弦月才能在清晨6点出现在甲位置。

14.

当月球出现在天际的乙位置时,有可能发生的现象是______。A.日食、大潮B.日食、小潮C.月食、大潮D.月食、小潮正确答案:A[解析]清晨6点,月亮处于乙处说明月亮和太阳同时升起。此时正是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可能会发生日食现象。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在一条线上的时期是天文大潮期。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用地选择方案,河流西侧是老城区,东侧是规划中的新区。该地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5.

下列有关该城市布局和规划的建议,合理的是______。A.工业布局应靠近老城区,方便居民上下班B.将铁路线延伸到商业区,缓解市区交通拥堵C.将铁路规划到城市外缘,避免干扰市内交通D.在老城区和新区间建穿城而过的高速公路,加强东西联系正确答案:C[解析]在城市布局和规划中,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应该尽量规划到城市边缘,避免干扰市内交通;而工业区一般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且和居住区有一定的距离,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16.

新增规划的四块地中,适合建化学工业同区的是______。A.①B.②C.③D.④正确答案:A[解析]化学工业产生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该城市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③④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环境好,适合规划住宅区,不适合建化工园区。②靠近住宅区,也不宜建化工园区。①位于城市下风向和河流下游处,与主要居住区有一定距离,与原有工业区和仓储区相连,适合建化工园区。

17.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是______。A.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下降B.东部有众多荒地未经开发C.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很高D.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太小正确答案:A[解析]我国由于人口数量多,且增长较多,加之乱占耕地和土地利用不合理,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下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8.

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______。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正确答案:C[解析]巴西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其大豆增产潜力大的主要原因。

19.

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______。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正确答案:D[解析]巴西大豆的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劳动生产率都没有美国高。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便宜,D项正确。

20.

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须______。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正确答案:A[解析]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品种退化严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项正确。中国后备耕地资源少,不能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质量。

近年来,中国进入了制造业发展的真正考验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基地回迁本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1.

近年来很多世界知名企业迁出中国另在他国设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A.外资企业寻求更优的创新环境B.与中国的经济转型有关C.中国制造业面临过剩D.劳动成本的改变正确答案:D[解析]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工资不断增长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是各企业另在他国设厂的主要原因。

22.

在华外企回流到其母国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下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A.有利于促进本国矿产资源的开发B.有利于缓解我国的环境压力C.有利于增加本国的就业机会D.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正确答案:A[解析]外企回流到其母国可以增加本国的就业机会,缓解我国的环境压力,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回流现象与本国的矿产资源开发没有直接联系。

产业联动是指在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新疆伊犁河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享有“塞外江南”的美誉,工农业发展均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但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下图表示2007—2013年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三大产业的绝对联动程度。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3.

该地区第一、第三产业绝对联动程度远大于第二、第三产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A.丰富的矿产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B.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粗放农业的有效结合C.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特色农业的有效结合D.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特色农业的有效结合正确答案:D[解析]农业是第一产业,矿产资源开发属于第二产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一、第三产业联动程度高是由于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特色农业得以有效结合。

24.

该地区第一和第二产业绝对联动程度不高主要是由于______。A.生态环境恶劣B.干旱缺水严重C.加工水平低D.基础设施落后正确答案:C[解析]加工业属于第二产业。第一和第二产业绝对联动程度不高主要是由于加工业水平低。

25.

为提升伊犁河谷地区的产业联动程度,应该______。

①调整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②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二产业

③凭借各产业技术升级增强产业联动效应

④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正确答案:B[解析]由图可看出,伊犁河谷地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应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凭借各产业技术升级增强产业联动效应。重化工业污染较大,且投资较大,应慎重发展。伊犁河谷地区科技水平较低,发展高科技产业优势不明显。

二、简答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4分,共24分)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请简述如何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并举例说明。正确答案: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并逐步建设地理课程资源库。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其中,必需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仪、投影图片、天文望远镜、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及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此外,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以外,还应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空间定位系统接收机、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的硬件设备等),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并对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进行解读。正确答案: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岩石圈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联系各种地质作用来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但不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与相应的地质作用。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对“循环”的认识。

根据课标,在落实“运用示意图说明”的要求时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则需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这些转化表现出循环的过程。

三、材料分析题题(第1小题16分,第2小题16分,第3小题20分,共52分)材料: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形成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河水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问题:1.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正确答案:当地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易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当地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导致内格罗河泥沙含量少。

2.

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正确答案:当地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且河面宽,水量大,建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3.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发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正确答案: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在全球具有较高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发展旅游业可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材料一

填充图亦称空白图或暗射图。利用填充图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对地名及位置等进行记忆,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填绘地图的能力。它是将地理知识通过教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有效手段。在中学地理课程中,从初一到高三都配有《地理填充图册》供学生练习。

材料二

一位地理教师上完“中国的地形”一课后,让学生下课后自己把《地理填充图册》填一下。

问题:4.

指出这位地理教师在使用《地理填充图册》中的问题。正确答案:这位地理教师没有分析《地理填充图册》中相关的知识点,没有帮助学生明确填绘的目的,而只是简单地布置课后作业。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盲目填图或不假思索地机械抄图,发挥不出《地理填充图册》应有的作用。

5.

谈谈如何发挥《地理填充图册》在教学中的作用。正确答案:地理教师在使用《地理填充图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课前充分准备。

备课时,教师除认真完成填充图练习外,还应分析其中的知识点。有些知识点教师在讲课中需要补充,有些在布置作业时最好讲一讲。如果课堂时间不充裕,要提前准备小黑板或课后辅导,以做示范。

②让学生明确填绘的目的。

填充图练习要求学生在熟悉地图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默填。故教师应指导学生首先看图例,明确地理事物的地图表示;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和课本插图复习有关内容,熟悉填绘对象的名称、位置、范围和分布特点;然后有目的地独立完成填图作业。

③注重规范化形成训练。

规范化的填图练习是培养学生绘图技能的好办法,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方法。注记的写法要求字体端正、大小匀称、排列整齐,用大小不同的字体反映地理事物的级别、主次,使全图注记层次分明、易读易记。地理要素符号的描绘要规范统一,以课本图例为依据。

④认真批改、分析、讲评。

教师对作业的认真分析,可以检查教与学的效果,使教师深入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优选教法,并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改进学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材料:

下面是李老师“根治海河”的一段教学实例:

教师上课时不首先点明课题,而是挂出未标出图名的海河治理前的水系图和该地全年各月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并对该地区的地形、降水特征做简要的说明和提示:“假设有这么一条河流,请注意水系图中它的水系形状像一把大芭蕉扇。河流上游是山区,广泛分布着裸露的黄土;下游是平原,地势低平。流域的降水特征在该地区全年各月降水量分配柱状图中表示出来了……”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挂图并讨论:“这条河流是否容易泛滥?为什么?”在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教师进而提出第二个问题:“假如让你当治理这条河流的水利工程师,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它?”

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有关黄河的知识,大多能说出该地区降雨集中于7、8月份,多暴雨,黄土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带到下游沉积于河底,使河床抬高,到汛期河流容易泛滥等;并且也能说出上游可以采取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建水库、涵养水源等措施,下游可以采取疏通河道、加固堤防等治理措施。

在讨论到该河流支流多而且集中一处入海这个关键性问题时,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最后提出了三种治理的意见。持第一种意见的学生认为可以在支流汇集处修建一个大水厍;第二种意见设想把干流加宽、加深;第三种意见提出再开挖其他入海渠道。当持这三种意见的学生争论激烈、各不相让时,教师宣布:“这条河流是真实存在的,它的名字叫海河。”在总结以增挖入海渠道作为治理海河的有效措施时,教师解释:“增挖入海渠道不仅有利于泄洪,还为灌溉和水资源的其他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而把干流加宽和在支流汇集处修水库的办法因这里有特大城市天津而几无可能。”这样使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心服口服。

问题:6.

材料中,李老师采用了哪种教学法,其教学模式是怎样的?正确答案:李老师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①引疑。教师向学生展示蕴含着教学中心问题的观察材料,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充分感受材料所蕴含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②质疑。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发现的和想研究的问题。

③选择。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较浅显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直接回答;较难的问题由教师做出恰当的解释;与本课关系不大的、学生难以直接回答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研究;余下的问题,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综合抽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作为本课或本阶段教学的基本任务。

④判断。问题确定后,要求学生用“也许是”“可能是”“大概是”“如果……就”等词语,对该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做出假设性判断。必要时,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假设判断提示卡,要求学生从中选取合理的假设,以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范围,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做好铺垫。

⑤探究。师生共同用实验、讨论、推理等方法对所做的判断逐一加以检验,肯定或否定对假设的判断。

⑥归纳。基于综合“探究”的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统一正确的结论。

7.

材料中的教学是如何体现此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的?正确答案:这个案例很巧妙地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并使“引疑-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教师展示了蕴含着教学中心问题的观察材料(即水系图和该地区全年各月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并对这一地区的地形、降水特征做简要说明和提示。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思考:“这条河流是否容易发生泛滥?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让学生来当水利工程师,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该如何治理这条河流。到这时,已经按照“引疑-探究”的教学模式完成了引疑→质疑→选择的过程。

下面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关于黄河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性的结论与判断,为下一个环节的探究做好铺垫。教师和学生对刚才得出的结论(即三种治理方法)进行讨论分析:“第三种意见认为应该再开挖其他入海渠道,如果有计划地增挖入海渠道,不仅有利于泄洪,还为灌溉和水资源的其他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前两种意见认为应该加宽河道或者在支流汇集处修水库,虽然也是解决途径,但是,这条河流流经特大城市天津,无法加宽河道或者兴修水库,因此这两种方法没有可行性。所以,增挖入海渠道是最佳方案。”到此为止,完成了判断→探究→归纳的整个教学过程。

四、教学设计题(24分)阅读关于“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材料二

人教版教科书关于“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部分内容。

要求:1.

写出本课的知识组成。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知识组成:混合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分布;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形成条件、限制性因素和解决措施及特点;我国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特点。

2.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